MENU
文章
文章
2019/07/04
家禽產業隨著飼養技術與品種改良的突破,已能大幅提升飼料的換肉率,不過,只要飼育環境一不注意,這些生長速度快的改良雞種就容易生病,在國際禁用抗生素的趨勢下,以飼料添加物來增加動物抵抗力是重要的發展項目。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助理教授游玉祥研究團隊,發現特定比例的地衣芽孢桿菌發酵物具有抗菌胜肽,可有效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產氣莢膜梭菌,可望降低雞隻罹患壞死性腸炎的機會,研究成果已發表至國際期刊,目前進入田間試驗,尚未有上市時間表。   游玉祥說明,過去益生菌-芽孢桿菌屬已廣泛被應用於傳統大豆發酵食品,而與此親緣相近的地衣芽孢桿菌,也有研究發現可在腸道內生長,改善腸道免疫調節的功能,是相當有潛力替代商業使用抗生素的益生菌。   在中正農業科技社會公益基金會2年計畫經費的支持下,研究團隊已掌握地衣芽孢桿菌固態發酵的最適合比例,包含5%葡萄糖、10%大豆粕、3%酵母粉和50%的初始含水量,其中發酵4天和6天的發酵物,具有較高的孢子數,且具有耐熱、耐酸及耐膽鹼的能力,有作為動物飼料添加劑的潛力。游玉祥補充,益生菌要能作為添加劑,首先需要通過飼料製程的高溫考驗,進入到動物體內後,還得耐酸、耐膽鹼,才能真正定殖於腸道中,發揮功效。   另外,在抗菌試驗及實驗室的動物攻毒試驗中,地衣芽孢桿菌固態發酵物表現也相當亮眼,研究團隊推測是因為地衣芽孢菌固態發酵物中含有抗菌胜肽,讓它具有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產氣莢膜梭菌的能力,且餵食發酵物的白肉雞在進行產氣莢膜梭菌攻毒試驗中,腸道情況明顯優於未餵食的對照組。因此,游玉祥認為此項發酵物是很有機會替代動物預防疾病所使用的抗生素。此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動物科學領域的國際期刊上,今年也找到願意試驗的雞場進行田間試驗,但因試驗結果尚未出爐,游玉祥表示後續規劃尚需與研究團隊討論,未有上市時間表。
2019/07/03
研究團隊對於熱帶地區23個國家進行生物多樣性與在地農業間關聯調查,結合地理資訊系統進行模擬分析,發現當地若保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越能減少由極端氣候帶來的經濟衝擊,有效地減少農民收入方面的損失。
2019/07/02
荷蘭鹿特丹擁有全球首座水上漂浮牧場,配有自動化畜牧場機械裝置,並裝載太陽能板、雨水收集與淨化設備,能將城市產生的生物質予以回收和循環利用。被豢養的乳牛飼料多為城市地區的穀物廢棄物,生產的乳製品能提供給當地居民,為農業永續共盡一份心力。
2019/07/01
你知道嗎?許多愛美人士每天敷在臉上的膠原蛋白主要萃取自豬皮,但是這些原料都是從國外進口,養豬產業為臺灣最大經濟動物產業,但為何無法提供給生技醫美業者?
2019/07/01
科學家多年致力於製造出與昆蟲一般大小的飛行機器人,欲克服因體積大小難以乘載足夠蓄電力的設備。美國哈佛大學現下研究出“RoboBee X-wing”,採用太陽能電池並透過電子控制元件進行供電,逐漸實現了不受電力限制的微型飛行機器人。   這項技術尚處於起步階段,但可作為新一代微型無人機的開創研究。研究人員希望這些昆蟲機器人可以在狹窄的空間周圍操縱,可能有助於環境和災害監測,若機械因故墜毀也不至於造成環境太大的汙染或損害。
2019/06/28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研究團隊研究發現,2010至2014年間的支出之醫療保險費用若排除年齡、性別、種族等人口統計變數項目,當地的森林與灌木面積覆蓋越高,平均每人所需額外付出的健保費用越低,進而推論:行政區內覆蓋越多森林與灌木,將可為年長者及行動不便者帶來更多健康與社經方面的好處。
2019/06/27
美國佛蒙特大學研究團隊藉由分析人們在電玩遊戲裡的決策行為,模擬出不同策略對疾病擴散的影響,玩家在面對疾病時所採取的態度將是影響疾病事件發生與否的主因之一,證實人為決策在防疫策略及疾病流行中的重要性。
2019/06/26
隨著藉由經驗累加、可藉由眼力判斷鮪魚肉質好壞的專業職人日趨高齡,使得日本許多魚貨中盤商開始面臨缺乏能夠協助判斷鮪魚肉質的人力,進而可能採購肉質不佳的魚貨,導致影響收益。因此,日本電通與雙日公司攜手合作,藉由人工智慧技術,讓使用者可直接透過手機相機功能拍攝魚尾切面,即可快速分析鮪魚肉質,並且以5個等級作為結果評鑑。   由於鮪魚在日本漁業成為重點交易肉品,同時也是日式料理中作為壽司的主要肉品之一,因此在市場的交易金額也相當驚人,因此許多魚貨中盤商均仰賴專業職人協助判斷所需採購魚肉品質,避免採購品相不佳的魚貨,導致後續成交價格不理想。   藉由手機app以拍照方式分析判斷魚肉品質,雖然快速、簡單,但畢竟影響魚肉品質的因素很多,包含捕撈方式、所處漁場環境,以及捕獲當下的處理方式,都會影響魚肉實際品質,因此要能精準判斷魚肉品質,實際上需要累積10年左右的鑑定經驗。   而透過魚尾切面進行判斷,實際上只是判斷魚肉品質好壞的其中一個方式,但藉由人工智慧技術應用之下,則可成為一般人簡單、大致判斷魚肉品質的辦法。依照說明,由日本電通與雙日公司攜手合作製作的「TUNA SCOPE」,其識別結果約有85%比例與專業職人一致,作為一般快速判斷魚肉品質使用的話,其實也有相當值得參考價值。   在持續藉由人工智慧分析學習之下,或許日後將有可能透過整合更多分析判斷數據,讓電腦系統能更精準地分析鮪魚肉質。
2019/06/25
山羊(又稱家山羊,英文名:domestic goat,學名:Capra aegagrus hircus)是最早被人為馴化的家畜之一。最早馴化山羊的目的除了取其毛、肉、奶之外,其羊皮亦可作為羊皮紙書寫及羊皮材質之水袋,可謂用途十分廣泛的牲畜。人們在長期觀察山羊攝食的行為發現,山羊在進食時,往往不慎將植物葉片上的粉塵、沙土甚至是沙粒一同攝入口腔咀嚼後吞嚥,這樣的行為被認為可能會令牙齒遭沙粒磨壞。另一方面,由於山羊為反芻動物,因此極有可能將具攝入消化系統之食物,重新送回口腔再咀嚼,同時將先前吞嚥到消化系統的沙粒重新送回口腔,造成牙齒二次傷害。然而經長期的觀察卻發現山羊的牙齒不但十分健康,也鮮少有物理性磨損的痕跡,這背後的機制引起科學家的興趣。   來自瑞士蘇黎世大學(University of Zurich)、南非自由省大學(University of the Free State)與德國哥廷根大學(University of Goettingen)的聯合研究團隊,經電腦斷層(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CT)掃描山羊的消化系統及解剖方面的研究,終於找出山羊攝入沙粒卻不讓牙齒磨損受傷的主要原因。研究團隊總共飼養28頭山羊並分成若干組,每組分別餵食含不同程度的沙粒飼料,之後連續飼養半年,期間利用電腦斷層圖像記錄沙粒在羊隻消化道的分布情況,最後再透過解剖犧牲的做法,觀察沙粒分布的實際位置。   研究團隊發現,沙粒分布在山羊體消化道中不同的位置,沙粒會伴隨著消化系統前端所分解成小顆粒食物殘渣,一同進到反芻動物的第四個胃—皺胃,之後與末端食物殘渣一同混和成糞便之後排出體外。研究團隊經觀察推論後認為,初攝入的大型食物碎塊會保留在前胃待分解儲存,這段過程被研究團隊認為具有”清洗”食物的功能,能過濾食物上的沙粒,讓再度反芻的食物不具沙粒,這也是山羊長期咀嚼反芻食物卻能保持牙齒健康避免磨損的主要因素。【延伸閱讀】日美合作共同開發自動化之大豆品質管理與監控系統   該研究主要解釋為何反芻動物的牙齒不被食物殘留的沙粒所磨損。另外研究也認為,反芻動物的牙齒磨損程度不應做為古生物學taxon-free分類研究上,鑑別部分哺乳動物食性與物種形態的分類特徵,畢竟食性相同的生物未必產生相同的牙齒磨痕,而反芻生物就是其中的例子。   該研究由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Swis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資助,研究的重大發現已發表在<Mammalian Biology>。
2019/06/24
每年9月到11月都是臺灣的菱角產季,在滿佈葉片的菱角田中,將葉子翻開,就可看到在莖條間蹦出的菱角。事實上,菱角的栽培歷史據載已有兩千餘年,更是臺灣臺南官田相當具有代表性的產物。如今,在臺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的努力下,將透過菱角殼抽取物與純化物的研究,讓廢棄菱角殼變身黑元寶,在保健方面帶來更大的利用價值。
2019/06/21
日本金澤大學對於日本茶產業研究發現,發酵技術對為日本紅茶產業於國際間的競爭優勢,其關鍵因素為發酵溫度、濕度、時間等,而製茶農民間的技術交流分享,更使得日本紅茶產業的生產模式得以規模化與傳承發展。
2019/06/20
氣候變遷改變海洋生態,大型魚生存首當其衝。英國科學家指出,隨著全球暖化導致海水溫度升高而讓海水氧氣減少,包括鱈魚等大型魚類生存條件將更加嚴苛,甚至出現滅絕危機。   據《英國獨立報》報導,普利茅斯大學科學家指出,隨著海水溫度上升導致氧氣減少,包括黑線鱈與鱈魚等民眾將長食用的較大型海洋物種可能會面臨滅絕或體積縮水等危機,這次以南極洲甲殼類動物進行分析的研究結果,也支持較大型海洋生物最易受氣候變遷衝擊的理論。   研究人員史派瑟指出,「過去50年,海洋中的氧氣已經減少2~5%,已經影響到生物運作的能力。除非生物適應,否則許多較大的海洋無脊椎動物不是得承受縮小,就是面臨滅絕的命運,這也將對其所屬的生態系統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   這次研究也發現,當氧氣程度降低時,與較小的海洋動物相比,較大的物種會出現呼吸缺陷。不過,該研究也發現生命演化創新的證據,例如生物會因此發展可提高血液攜氧能力的色素適應環境的變化。   據《都市日報》報導,英國南極調查局學家莫瑞表示,「了解這些影響不僅有助於我們預測兩極地區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命運,而且還教育我們關於決定物種生存的機制。」   過去的研究曾指出,因為海水變化,等到2050年魚類體積會縮水4分之1。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