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19/06/19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與普渡大學研究團隊一同訪問20名具有高隧道式設施農民,發現在該設施中種植作物種類多寡、栽培時機、市場供需模式、人力資源分配等為成敗關鍵要素,栽培過程中的經驗摸索便顯得十分重要。
2019/06/18
近十幾年,科學家發現了腸道菌相不佳與許多疾病有關,因此如何增加腸道益生菌,成為科學家爭相研究的議題,事實上,腸道健康對於家畜也十分重要,為減少抗生素的使用,近來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研究團隊,積極研究,發現利用複合型芽孢桿菌發酵代謝物能夠強化豬隻腸道疾病之抵抗力,具有替代腸道抗生素的效果
2019/06/17
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研究團隊針對寄生蜂進行有效抑制褐翅椿象之病蟲害管理方法之研究,發現在無農藥的田間場運用寄生蜂作為生物防治的手段可達到最佳效果,可減少農藥施用以避免有害化學藥劑危害到人們的健康,並免於褐翅椿象對農作物及人們造成的影響。
2019/06/14
斑爛的色彩、炫麗的姿態, 悠遊於水底的魚群,格外療癒,也讓觀賞水族產業已經成為宅經濟、身心紓壓等風潮下的明星產業;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簡稱FAO)統計,全球觀賞水族及周邊產業年產值高達150億美元,是國際矚目的明星產業,然而在全球龐大的需求下,天然資源卻日漸枯竭。   瞄準這股商機,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水產科技研究所研發高經濟觀賞水族物種量產模式並透過基因體應用平台來協助特殊花紋觀賞魚的分子育種,增加人工繁物種市場流通數量的同時,也為台灣海水觀賞水族產業挹注活水。   電影《海底總動員》雖然是虛構的故事,然而卻一舉讓全球廣大的戲迷了解海底世界的美麗與奧妙,而隨著電影的熱門,迄今小丑魚「尼莫」及藍帶魚「多莉」仍是最受歡迎的海水觀賞魚類,也帶動觀賞水族的熱潮。   雖然觀賞水族市場前景看俏,但一昧跟風生產當紅品系,帶來的收益往往只是曇花一現,加上觀賞水族產業入門門檻儘管遠比一般的水產養殖產業低上許多,但由於技術封閉的特質,往往叫門外漢霧裡看花,一旦貿然投入,便常常會因為供銷失衡,最終鎩羽而歸。   其實,每一種屬性的海水觀賞魚種,都有特殊的生產與育成方式,包含魚隻的養成、育成,設備的維護等,都有很多技術層面的眉角在,只有實際投入技術面親自作業才會知道。 掌握量產關鍵   建立資料數據創造效率價值   為了永續經營珍貴的海洋資源,同時也讓四面環海,擁有天然地理優勢的台灣能夠發展在地觀賞魚養殖產業,創造共好的遠景,農科院水產科技研究所透過申請農委會「農業生物經濟產業國際化與永續發展計畫」的資源,投入經年的觀察與試驗,找出最適合培育魚苗與繁殖魚群的水質條件,成功開發了「藍帶荷包魚量產技術」,並建立藍帶荷包魚種原庫,持續進行簡化基因體測序(RAD-seq)分析,做為特殊花紋藍帶荷包魚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未來可延伸運用,提高觀賞魚的價格及價值外,也增加人工繁殖物種的市場流通數量。   說起藍帶荷包魚量能夠成功突破量產技術的破口,農科院水產科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孫于琁表示,「其實相當不易。」她進一步分享,「早期坊間就有許多自行成功繁殖的「經驗」,但是因為缺乏科學數據的支持,所以傳承不易;2003年,屏東海生館投入海水魚人工繁殖的相關研究,期待能解決觀賞水族市場上魚隻來源所遭遇的過程及問題,因為來自海洋的觀賞魚大多從海裡捕捉販售,從產地至路途遙遠的終端市場,被捕撈的魚群經過長時間的運輸後,通常能活下來的不到2成。至2011年,研究團隊首次以人工方式成功讓「藍帶荷包魚」成功產卵,可惜地是,魚卵卻無法長大發育成魚苗;而藍帶荷包魚又格外嬌貴,孵化時間只有短短15-18個小時,「從仔稚魚到稚魚」期間的養殖條件便是藍帶荷包魚量產技術之關鍵。」   因此,在整合了水質環境條件與餌料配方並建立量產模式後,由於也觀察到在人工繁養的歷程裡,如何將珍貴數據留存,轉化為能夠創造出更高價值,便成了接下來的重點工作。 科技加持  強化台灣優質水產的競爭力   「一隻藍帶荷包魚的市價約莫為一千多元,然而一隻花紋變異的藍帶荷包魚,價格立刻翻漲十倍!」農科院水產科技研究所研究員沈康寧補充。由於花紋變異的藍帶荷包魚可遇不可求,「我們已透過基因體測序分析搜尋出和特殊花紋相關的分子標記,可加速特殊花紋藍帶荷包魚的分子育種。另外一方面,透過基因序列的親緣分析我們也找到和藍帶荷包魚演化上較相近的物種,透過雜交育種技術所獲得的子代將更具市場特異性及獨占性,有利於台灣觀海水觀賞魚產業的發展及國際化。」   突破海水魚繁殖困難的瓶頸,成功建立高經濟價值觀賞魚量產平台,進一步豐富海水觀賞魚種之品項,亦能降低野生族群的捕撈壓力,期望在水族市場與海洋保育之間找到共好的平衡點外,也將陸續透過技術轉移的方式,應用至其他珊瑚礁魚類之繁養殖,增加台灣觀賞水族產業的競爭力,在全球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相關資訊】 想更進一步了解此專案研發成果細節,請逕洽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陳小姐,電話:03-5185092,信箱:1032201@mail.atri.org.tw
2019/06/13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研究團隊發明可快速萃取植物DNA之方法,由多個針尖組成的微針貼片,直接刺入植物葉肉細胞中取得DNA,再輔以聚合酶鏈鎖反應 (簡稱 PCR)技術,進行後續的檢測與診斷。該研究的這項技術可望大量應用在植物病蟲害防治方面,使疫情的掌握更為即時。
2019/06/12
發生在山羊的關節炎腦炎與牛隻的白血病(牛隻沒有CAE),兩個牛、羊常見的傳染性疾病,常常造成養殖業者的經濟損失,而酪農及羊農常不自知,如何發展以不插電、現場快篩方式,幫助牛、羊傳染性疾病自主快速檢測技術的普及,成為臺大動物科學科技學系王佩華老師師生團隊共同努力的目標。   其中山羊關節炎腦炎(Caprine arthritis-encephalitis; CAE)屬於慢性病毒,會造成成年乳用或肉用山羊罹患慢性且治療無效的關節炎及乳房炎,也會讓仔羊罹患白質腦脊髓炎(leukoencephalomyelitis),山羊關節炎腦炎大部分傳播是藉由乳汁及初乳,由母山羊垂直傳染給仔羊,亦有部分會藉由羊隻彼此接觸由水平傳染給同伴。   「這項病毒影響牛羊隻動物的泌乳與健康,最直接造成的就是畜牧業者的無形的經濟損失。」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王佩華教授指出。 無治療方法、無法預防 威脅牛羊健康   臨床上受到感染的牛羊隻症狀表現區別很大,在關節炎方面,有些牛羊隻可在數月內或一兩年間就形成嚴重跛行,有些卻只出現間歇性跛行或關節僵硬,可維持數年而不致惡化。還有,受到感染的母牛與母羊的乳腺細胞會受單核細胞浸潤,造成乳房硬固及無乳等狀況,可說是深深困擾畜牧產業的重大疾病之一。   由於牛羊隻感染後到症狀出現之間相隔的時間較久,甚至有些不太會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因此不易察覺,加以目前尚無藥物治療方法或疫苗預防注射,如果想預防這項疾病傳染,首先是嚴格隔離產後仔羊,使牠不要吃到受感染母羊的初乳及乳汁,截斷其傳染途徑,然後逐步淘汰受到感染的羊隻。 顛覆傳統 讓檢驗技術更快速、精準   過去,防治與檢測山羊關節炎腦炎病毒的做法,主要是經過檢測單位安排人員到牧場協助抽血,帶回實驗室後透過傳統的酵素結合免疫吸附分析法 ELISA來進行檢測,後續再提供檢驗報告,等待人員與報告產出的過程冗長(一般需要1週左右),常常無法配合無法快速追蹤與落實仔羊的篩檢。   為此,王佩華教授率領由凃柏安博士為首的研究團隊,師生聯手投入研究,期望推出更簡易、可攜帶的替代解決方案,就像流感快篩一樣,未來讓畜牧業者也能直接在現場進行羊隻CAE快速檢測。   專注投入研究、同時也任職在農委會畜產試驗所新竹分所的凃柏安副研究員表示,從在山羊身上進行測試,到今年度預計運用到牛隻白血病的檢測,實驗團隊之前在羊隻CAE疾病的檢測,主要是採用恆溫核酸擴增反應來放大CAEV病毒序列進行檢測,透過直接偵測CAEV病毒核苷酸序列,以確認山羊是否帶有CAE病毒,在嚴謹的檢視與驗證下,這項技術不僅能適用在實驗室操作,甚至於在畜牧飼養現場也能直接快速的操作。 不須貴重設備、不插電 幫助降低罹病率   在研究團隊的努力與不斷嘗試下,開啟建立了一套山羊血液檢體處理流程,並完成了山羊關節炎腦炎病毒恆溫核酸擴增螢光引子,以及偵測探針設計,讓更多人可以運用這套山羊關節炎腦炎病毒快速檢測套組,在畜牧現場進行快速篩檢。   操作時,只需要先進行對羊隻的採血動作,將所得血樣進行簡易的DNA萃取,隨後將待檢驗的樣本DNA經由恆溫增幅病毒核酸後,將其產物與試紙上已佈放的探針進行反應,以流體毛細現象進行呈色反應,最後以肉眼判定結果,有呈現出反應線即判定為陽性。   「全部的檢測過程在1.5 小時內就可以完成,不需要貴重的儀器,而且幾乎無需插電設備需求,非常適合在現場執行初步動物疾病的篩選與偵測。」凃柏安笑說。   這項技術不僅操作簡便、便於攜帶,無論是在實驗室操作,或是在畜牧飼養現場都能直接操作,快速診斷,能幫助產業逐年降低帶有CAE病毒不良的牛羊隻,幫助業者有效判斷並隔離飼養沒有遭受CAE病毒侵襲的牛羊隻,在降低疾病發生率的同時,也改善山羊產業的經濟損失。此項現場快速檢測羊隻CAE的技術,已同時獲得臺灣及美國的專利,並且已有廠商表達技轉的興趣。   除了有效幫助牛、羊隻降低罹病風險,王佩華教授也期許未來能將這項創新技術普遍應用到更多畜牧相關的疾病預防與篩檢程序中,例如在臺灣經濟規模較大的養豬事業,幫助更多畜牧業者有效降低動物罹病風險,同時創造更高效益與產值。 【相關資訊】 想更進一步了解此專案研發成果細節,請逕洽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陳小姐,電話:03-5185092,信箱:1032201@mail.atri.org.tw
2019/06/11
臺灣人愛吃貝類,每年除了吃掉8萬公噸以上國產貝類外,還得從國外進口,補足市場需求,但貝類生產過程易受氣候、疾病影響,無法穩定生產。國立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董哲煌與多位研究人員先後投入開發香螺、江珧蛤等高價新興貝類繁養殖技術,除了增加貝類養殖種類、協助產量調節外,更希望能為養殖業者增加收益。 國內貝類食用需求大   臺灣貝類年生產量超過8萬公噸,主要為牡蠣與文蛤,佔全年度總產量達85%以上,不過由於國內市場需求大、且全年皆有消費需求,目前除了國產養殖外,也有廠商從國外進口近3,000公噸牡蠣及蛤蜊填補市場需求。 由於牡蠣與文蛤容易受到氣候影響,夏季死亡率高,再加上近年文蛤發生不明死亡原因,如2016年國內爆發大規模文蛤死亡事件,使得當年度文蛤產量僅剩3萬8千公噸,為前一年度的6成產量,除了影響漁民收益外,市場價格也隨之攀升。   對於研究單位來說,除了協助養殖業者強化現場貝類養殖管理,輔導產量穩定外,投入研發新興貝類養殖研究也成為近年研究重點之一,透過新興貝類開發、生產與推廣,不僅可協助市場調節產能,更可開發適應氣候與環境強的貝類,增加養殖業者收益。   農委會去年推動農業生物經濟產業國際化與永續發展計畫方案,結合各領域學者專長,因應人均可耕地不足、氣候變遷及資源匱乏,發展現代化生物技術,因此董哲煌與現任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助理教授朱建宏、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水產科技研究所研究員呂仲倫合作「新興貝類-香螺及江珧蛤生產育肥及養殖技術研究開發」,運用生態調查、生殖、養殖等專長,為國內養殖業投入新興物種。 開發新興貝類調節產能   「會投入香螺及江珧蛤開發純屬意外」,董哲煌笑著說,臺灣沒有發展香螺養殖產業,多以捕撈為主,主要是學生對香螺有興趣才一起投入研究。   董哲煌表示,香螺又名天狗螺、響螺,中國一顆價格曾販售到200元人民幣,日本也有食用香螺的習慣,是具有市場性的物種,透過團隊在雲林長期蹲點採集香螺,確立生活史,發現國內香螺產季從每年9、10月持續到隔年2、3月左右,僅有在特定時節才會到近海覓食。   董哲煌的香螺研究進行三、四年以上,能將香螺順利養大、繁殖產生下一代,他笑著說,香螺繁殖要看心情,產卵水溫也得控制在25度左右,有與業者進行田間試驗,試養結果反應良好,孵化後活存率可達8成以上。   一次機緣下,朱建宏、呂仲倫希望能借重董哲煌開發香螺繁養殖技術經驗,投入江珧蛤相關研究。   董哲煌從盒子拿出巴掌大的江珧蛤,他表示,江珧蛤依據品種不同,體型大小也有差異,有些可長到30公分以上,過去玻里尼西亞人會運用江珧蛤作為珠母貝生產珍珠,近年國外養殖江珧蛤多以食用為主,當中的貝柱就是大家熟知的腰子貝,炒奶油相當好吃。   開啟新物種的繁養殖研究得從生態調查開始,董哲煌表示,朱建宏帶著學生去澎湖進行江珧蛤生態調查時,發現當地以黑旗江珧蛤 (Atrina vexillum) 、 尖角江珧蛤 (Pinna muricata)為主,由於澎湖人覺得江珧蛤烹煮麻煩,因此較少人食用,海底的江珧蛤甚至長到40公分以上。   雖然澎湖人較少食用江珧蛤,但其他國家的江珧蛤早已發展成養殖產業,甚至大量養殖作為外銷產品,董哲煌說,或許臺灣可以嘗試發展江珧蛤養殖。 提供穩定飼料來源為一大難題   發展江珧蛤人工繁養殖技術得先消除民眾對於外來種的疑慮,研究團隊在澎湖海域找到野生江珧蛤後,花了非常多的時間確定江珧蛤各區分布的品種及遺傳資訊,確定物種原本就有生長在臺灣海域,才能再進一步開發繁養殖技術。   董哲煌表示,目前研究已確定江珧蛤生殖時間落在7、8月份,不過國內對於江珧蛤研究較少,後續養殖技術開發還有一段路要走。現階段野生的江珧蛤通常是直立插在土裡生長,國外則採取吊養或直接插在土裡養兩種方式。   問到香螺與江珧蛤是否真的能成為國內新興養殖貝類物種,董哲煌直說,「高單價水產品,但還得開發輔助性飼料」。   董哲煌強調,香螺與江珧蛤因為都屬於高單價的水產品,極富市場性,像日本料理店、海產店、外銷都是市場通路,但香螺屬肉食性貝類,會去獵食其他貝類,如何建立穩定的飼料來源供應是一大難題。   至於江珧蛤屬濾食性貝類,養殖所需使用的藻水量比文蛤還多,可能得開發飼料餵食,不然養殖成本會過高,董哲煌不建議直接在養殖池內飼養,可放養少數與石斑、蝦子混養,若要產業化可能要考慮在海中飼養,養殖方式都需要再進行多種嘗試與評估。 【相關資訊】 想更進一步了解此專案研發成果細節,請逕洽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陳小姐,電話:03-5185092,信箱:1032201@mail.atri.org.tw
2019/06/11
沙烏地阿拉伯阿布都拉國王科技大學研究團隊以MODIS衛星觀察紅海海域週邊影像,分析紅海水體優養化程度,並運用預測模型成功推演算出藻華現象的擴散程度及各項水質優養化參數,並為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紅海地區提供即時環境監測及預警的服務。
2019/06/10
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研發新品種「萱草花蓮6號」,花瓣是討喜的橘紅色,中間還有紅色條帶,宛如緞帶,十分具有特色。目前花蓮吉安鄉已經栽種一公頃的萱草花蓮1號至5號,開花期間免費開放參觀,成為熱門打卡景點;農委會未來將授權萱草花蓮6號給業者栽種,打造更繽紛的萱草花海。   作物改良課助理研究員張芝蓉說,花蓮改良場民國91年開始改良萱草品種,引進國外品種雜交選育,必須適應台灣氣候才能授粉雜交,還要觀察花期、開花特性、調查抗病性,因此育種時間漫長,研發一個新品種需要五到六年時間。目前已經培育出萱草花蓮1號至5號,今年再推出6號「菊之樂」,3月已經提送申請品種權。   張芝蓉說,6號跟之前品種最大不同是花瓣是橘紅色、還有紅色條帶,聞起來有股特別香氣,此外花梗特別長,可用作不同庭園景觀、花盤布置,也可以剪下作為盆花擺飾。   目前萱草花蓮1至6號花期不同,每年4至6月都有不同花形、花色可以欣賞。除了適合居家盆栽,也可以種植於休閒農場的庭園景觀,打造大片、壯觀的花海。農委會推廣農民栽種,現在花蓮吉安鄉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一公頃,還會不定期舉辦導覽觀光活動,每到花季都吸引大批民眾前往拍照觀賞。   萱草花蓮1號名為「粉佳人」,每年4月上旬開花,是開花期最早的品種。2號名為「豔紅佳人」,具有多次抽花莖特性,可持續開花到9月。3號為「甜蜜佳人」,植株直立,花瓣為橙黃色的混色花,花瓣中段有紅色大眼圈。   萱草花蓮4號為「俏家人」,植株生育旺盛,花瓣為紅色的單色花,花朵外觀略呈三角形,內花瓣邊緣呈波浪狀。5號為「黃天鵝」,植株高大、幼葉表面有皺摺,花朵外觀呈三角形,花瓣為亮麗的黃色,屬單色花。6號「菊之樂」花朵帶有香氣,花瓣為橙紅色,還有紅色寬條帶,花心則為橙黃色。
2019/06/06
水稻熱量高且屬於高升糖食物,稻米吃下肚,被人體消化後,體內血糖容易會快速上升,對糖尿病患者來說,只能少量食用。國立中興大學農藝學系教授王強生看到部分族群困擾,4年前投入開發低升糖水稻品種,希望能找出糖尿病患者與減重族群都能盡情享用的稻米,目前研究團隊已經找到幾個低升糖水稻品種,經小鼠試驗結果,保守估計食用後的升糖指數狀況能有顯著的改善,預計在明年初提出植物品種權申請,通過後將可商業化種植、量產。 糖尿病患者也能好好吃白米飯   全球有60%人口以稻米為主食,米粒的主要成分為澱粉,人體食用稻米後,米粒最終會被消化成葡萄糖,成為熱量來源之一,但日常生活食用的稻米屬於高升糖(GI>55)食物,糖尿病患者及減重族群無法盡情享用。   對糖尿病患者來說,血糖不穩定就會影響到健康,有沒有可能從大量水稻品種篩選出不會快速升糖的稻米呢?王強生表示,投入開發低升糖水稻,就是希望能讓不能吃米的族群,如糖尿病患者,可以享用吃米食的樂趣。   農委會去年推動農業生物經濟產業國際化與永續發展計畫方案,期望能結合專家的研究能力,為人口老化、醫療成本過高及食品安全等問題,推動健康農業,因此王強生與國立嘉義大學生化科技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廖慧芬等多個單位一起合作「低升糖水稻品種之開發」,篩選低升糖(低GI值)或高抗性澱粉(resistance starch, RS)水稻品系,開發「低糖健康米」品種,作為糖尿病患者及減重消費者族群的米食品種。 改良自臺農67號 升糖狀況能顯著降低   全球食米市場內,有80%人口食用秈稻,臺灣早期也是以食用秈稻為主,不過目前國內以食用稉稻為大宗,王強生笑著說,要先做符合國內人民需要水稻,因此先從自己建立的臺農67號突變庫中篩選符合需求的水稻,未來會再發展秈稻的低升糖水稻品種。   王強生口中說著的臺農67號突變庫,正是過去他在農業試驗所的研究成果,當中有多達3000種以上水稻純系。他苦笑著說,這是血汗堆積出來的成果,因為水稻本來就屬於高升糖食物,篩選低升糖水稻其實很困難,是因為有大量水稻純系,才能生產很多米做分析。   研究團隊一共篩選了2000多種水稻,才篩到少數幾個低升糖水稻。王強生說,預備篩選試驗就做了3年,得透過生化技術,運用酵素模擬人體咀嚼稻米後的消化模式,像是胃消化、腸道吸收等,從中測定澱粉被酵素分解的能力,不能被分解的為抗性澱粉,得要高抗性才是低升糖水稻品種,每種水稻都做了3次以上的實驗,依據小鼠試驗結果保守估計,食用後的升糖狀況能顯著降低。 咀嚼次數都分析進去   研究團隊好不容易篩選出幾種低升糖水稻,但關鍵實驗才正要開始,王強生表示,具有高抗性澱粉的水稻,意味著稻米進入食道以後的消化率比較差,吃起來的口感偏硬,風味也比一般水稻差,因此適口性必須被考量進實驗內,挑選大家可以接受的品種,不然研發出低升糖水稻,難吃依舊沒有商業價值。   除了篩品種、挑口感外,王強生強調,連咀嚼次數都得詳細分析,「多咬幾下稻米,情況就不一樣」,由於食物消化狀況與人體嘴巴咀嚼情形有關,得要找到模擬嘴巴咀嚼的儀器,重複分析咀嚼次數,最後才能將實驗成果提出。   目前研究團隊已經掌握幾個低升糖水稻品種,並完成相關的動物實驗,確定這些品系具備低升糖潛力,下一步則會開始進行人體試驗,觀察人體食用後的血糖狀況。 最快今年提出品種權申請 農民種植無障礙   王強生表示,這次研究的低升糖水稻品種有考量市場接受度,當然農民種植情況也有考量進去,不管是土壤、培肥管理、溫度都與現在的臺農67號種植方式無差別,實驗沒有特別測定低升糖水稻對於抵抗病蟲害是否有特別傑出,但以這幾年種植經驗來看,沒有特別差異。   「預計今年就可以提出低升糖水稻的植物品種權申請,如果通過很快就能上市」,王強生表示,目前有進行小規模量產,也有許多農民有興趣合作,不過礙於品種權尚未申請、通過,暫時無法與農民合作,但已規劃好未來的商業模式,將從秧苗管理、契作下手,控制品種源頭,維護農民好的生產品質。 【相關資訊】 想更進一步了解此專案研發成果細節,請逕洽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陳小姐,電話:03-5185092,信箱:1032201@mail.atri.org.tw
2019/06/05
牛結節疹為牛隻傳染性疾病,近年來病源自非洲國家逐漸蔓延至歐洲國家,美國北卡州立大學研究團隊利用生態棲位模型與被式層級模型進行模擬,預測病毒好發之時間、地點,更進一步悉知當地氣溫、降雨量與牛節疹的傳播有著密切關係。
2019/06/04
奧地利維也納獸醫大學以生活中常見的紙貼紙作為研究材料,在食品加工廠多人進出的地方貼上滅菌貼紙,回收後再以qPCR計算並放置,藉以估算樣本回收率並與傳統拭子採樣相較,發現紙貼紙採樣後直接進行DNA萃取,省去部分離心處理,可望推廣至食品相關產業,用於快速檢測食品受微生物污染之情況。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