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19/05/03
憑空收集香氣,是真的!農委會茶葉改良場做出全球首創技術,以冷凝方式萃取茶香,而且不損及茶葉使用,在製茶過程中就能取得茶香,製成茶香露,一點也不會影響茶葉的製成;相同的技術,還能應用在萃取花香上,等於是乾燥花朵的同時,取得花香純露,而乾燥後的花,還能拿來泡花茶,花朵雙重利用,完全不浪費。   走進製茶廠,滿滿茶香,喝茶不僅講究口感喉韻,香氣更是一大賣點,茶改場經過數年研發,終於研發出新型專利「茶香萃取裝置」,可以將茶葉加工過程中揮發的香氣,收集起來,製成「茶香露」,留下製茶師傅在製茶過程中獨享的香氣。茶香露的香氣非常濃郁,但純天然萃取,以高香型的文山包種茶為例,1公斤可以萃取到30至100克的茶香露原料,茶改場認為是很有潛力的原料產品。 萃取裝置只有冰箱大小,外加在茶農現有熱風乾燥機即可操作   農委會茶葉改良場製茶課長楊美珠表示,這台萃取機可以配合茶農現有的熱風乾燥機,萃取茶葉烘焙或乾燥過程中,收集到的茶葉揮發性水蒸氣或香氣,經過冷凝,即可成為茶香露;萃取完的乾燥空氣還能再循環回到烘焙模組,同時可增加烘乾效率與烘乾物的香氣純淨度。   茶農當然擔心,茶香被萃取走了,影響茶葉成品品質。楊美珠解釋,加裝萃取機不僅不會影響茶葉製成後的香氣,甚至讓茶葉聞起來更香,是製作高香型茶葉的秘密武器,萃取完茶香露後的乾燥空氣再循環回到乾燥設備,可以增加烘乾效率與茶葉香氣純度。 萃取機延伸應用 花香也能這樣做   國外萃取香氣製成純露的方式,以花草純露為例,都是水煮蒸餾,如此一來,花草就成了廢棄物,但茶改場的萃取技術可以同時乾燥花草植物,與傳統烘焙法相比,可以保留更多花草更多的風味;萃取香氣的部分,與傳統蒸餾法產製的純露比較,因水分100%來自植物本身的細胞水分,因此香氣更為清新優質,更接近植物原本的香氣。   茶改場以這台萃取花香,做過玫瑰、玫瑰天竺葵、茉莉花、野薑花、玉蘭花、金銀花、小油菊,以及茶花,已有業者技轉,製成植物芳香分子水上市。至於茶香露,茶改規劃將做多元應用,茶香露尚未單品銷售。 茶葉改良場研發出茶香收集捕捉技術並採非專屬授權,因國際間尚無此類茶香天然原料產品,製茶課課長楊美珠(圖左1)認為產業可掌握天然原萃茶香產品的市場契機。(圖/陳儷方攝) 茶香萃取裝置。(圖/茶業改良場提供) 茶香露。(圖/茶業改良場提供)
2019/05/02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研究團隊選擇與十字花科作物親緣關係較近、遺傳資訊已被徹底研究的模式生物阿拉伯芥作為提升作物種子油脂含量,而改良的種子的油脂含量也較一般種子多出15%,以植物油為原料製作的生質柴油可在適當的經營下永續進行生產,因此植物油的開法及應用在未來極具潛力。
2019/05/01
FAO與巴布紐幾內亞政府合作,與吉瓦卡省的養豬農場進行畜溯源區塊鏈系統之施行操作,以數位化方式記錄豬隻體重、餵養紀錄、疫苗施打紀錄等,透過農民輔導的方式培訓養豬農,盼以此改善豬隻健康與提升產值。而買家也能透過這套系統挑選符合自己購買需求的農特產品,結合通訊業者及銀行業者,發展行動支付服務,使交易過程更為便利。
2019/04/30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於2019年3月18至19日召開首屆諮詢會議,審視了近期人體基因編輯研究行為,其中也回顧發生在中國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試圖透過建立公開透明的登記作業制度,分享各國現階段人體基因編輯的研究成果,並進行有效的管理作業。目前這項制度仍由WHO進行意見蒐集與規劃中。
2019/04/29
混農林業是結合林業與農業的經營管理模式,不破壞當地生態系功能的情況下以生產為主要導向的經營方式,與一般傳統農業相較下顯得更環保與生態友善,德拉瓦大學的研究團隊於新熱帶地區進行鳥類研究,發現原生樹種組成的混農林業,才是真正有益於環境的永續經營方式。
2019/04/26
基因編輯是利用CRISPR/Cas9的定位技術,利用鹼基的插入-刪除造成的突變,藉此靜默目標基因的功能。各國對於基因編輯採行不同的開放態度,但有專家對此呼籲,基因編輯作物的研究不應重蹈基改作物發展的覆轍,被嚴格的規範所限制,而是應該以謹慎的管理方式,開啟基因編輯的研究以解決未來可能發生的糧食安全問題。
2019/04/25
環境賀爾蒙又稱為內分泌干擾物(environmental hormones或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簡稱EDCs),由於其有機分子結構與生物賀爾蒙的結構類似,因此具有與賀爾蒙相似的功能,同樣能干擾及影響生物的生理系統,對生物的生長、發育及繁殖產生影響,散布在環境中的賀爾蒙污染更是公認的慢性殺手,恐造成物種滅絕。為此,去除有害的環境賀爾蒙將是刻不容緩的環保議題。   在每日排放的事業廢水及家庭污水中,均含有高濃度的環境賀爾蒙,若未經污水處理就放流至鄰近水體,恐造成水體環境與生物暴露在高污染的風險中,除現有的污水處理技術外,科學家們也設法開發高效的生物處理方法。日前美國沙漠研究所(Desert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團隊便嘗試開發以藻類去除水中環境賀爾蒙的方法。   研究團隊利用淡水中常見的綠藻(Nannochloris sp.)進行污水處理方面的研究。研究團隊先將內華達州收集的廢污水經初級與部分次級處理,去除大部分的有機物,接著分別以超濾法(ultrafiltration)及臭氧氧化法(ozonation)進行前處理並滅菌,以確保廢水中無其他生物因子干擾後續淨化過程。經過上述前處理後,接著進行長達七日的綠藻淨化過程。研究發現,綠藻在超濾法前處理的廢水中具有較佳的生長表現,而且顯著地降低三種環境賀爾蒙的濃度,換算其除率皆近六成;然而,綠藻在臭氧氧化法前處理的廢水中的表現較不理想,並未達到去除水體中環境賀爾蒙的效果,生長狀況也較差。研究發現去除環境賀爾蒙的機制中,主要是透過光解(photolysis)、生物吸收(biosorption)與生物降解(biodegradation)等機制。研究發現,雖然綠藻有助於去除水中有害的環境賀爾蒙,但並非所有的環境賀爾蒙都能有效去除,去除率隨著污水前處理法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延伸閱讀】海綿作為海洋微污染的生物監測   沙漠研究所的專家們表示,該研究嘗試改變綠藻的用途,將以往用於吸收重金屬與無機物污染物的綠藻進行另類研究,轉而探討綠藻對有機污染物的處理效果,也揭示了綠藻在這方面的潛力與未來需要克服的限制。   該研究由沙漠研究所提供資金上的協助,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9/04/24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究證實由轉錄因子y1調控的類黃酮生合成途徑是抗玉米蚜的重要關鍵,能有效地消滅玉米蚜個體及抑制族群成長,也顯示特定黃酮類化合物具開發成為生物製劑的潛力。
2019/04/23
加拿大貴湖大學針對溫室補光設備使用LED可行性做為評估,傳統HPS與LED對非洲菊切花栽培進行相同光源的補光處理,毋論使用HPS或是LED,栽培植株無存在顯著性狀差異,收成的植株均符合採收及販售的標準,部分數據顯示LED補光的非洲菊較HPS補光品質稍佳。
2019/04/22
日本金澤大學研究團隊發表咖啡之醫療研究,發現乙酸咖啡豆醇與咖啡醇這兩種雙萜類化合物具有延緩攝護腺癌細胞生長與抑制癌細胞轉移的效果,動物試驗發現同時加入兩種化合物的效果與控制組相比,在統計上顯著地抑制癌細胞的生長。
2019/04/19
日本農研機構開發土壤資料庫,以地理資訊系統整合日本農地的基本參數,並對日本國內的農地地力進行全面性的盤點,提供農地土壤肥力的基本參數,並針對各種作物所需的生長及肥料建議用量,作為合理化施肥的參考依據。
2019/04/18
OIE動物數據系統提供約200個國家的120多種動物疾病資訊,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和商業智慧工具促進資料視覺化,方便人們使用和進行全面性的分析,可有效管理各國所分享的動物健康狀況與相關可靠資訊。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