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19/04/17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研究發現,糞金龜能有效率地清除地表上的排泄物,減少大腸桿菌等食源性病原的滋生,快速復原地表原先被排泄物污染的土壤環境,維持土壤的生物多樣性。
2019/04/16
為滿足人類對肉品日益漸增的需求,畜牧業成為支撐這龐大市場的產業之一。然而研究普遍認為,傳統的畜牧業恐造成溫室效應加劇、未經處理之廢水排放也恐造成鄰近河川的污染。人造肉(cultured meat,又稱試管肉或人工肉)的研究在這個背景下孕育而生。   人造肉研究的目標之一是希望將動物細胞或組織以體外(in vitro)培養技術,培養出可食用的肌肉組織,並希望能在未來成為人們主要蛋白質攝取來源之一。人造肉產品率先由荷蘭馬斯垂克大學(Maastricht University)波斯特教授(Mark Post)的研究團隊於2013年展示其開發成果。之後便展開一連串的研究,相關團隊預計在2021年正式將人造肉商品化。雖然經細胞培養的人造肉在外觀上似乎與普通的肉品無異,但由於人造肉的培養的製造過程及其對環境影響與人體危害的評估仍尚待釐清,加上人造肉有別於早已上市流通並規範許久的基因改良(genetically modified)食品,因此有必要為此新興商品另立法律加以規範。   美國農業部食品安全檢疫局(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s Food Safety and Inspection Service)與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食品藥物管理局(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於近期發表對人造肉相關規範的共同協議,協議中表示食品安全檢疫局與食品藥物管理局將共同監督由細胞/組織培養之人造肉商品。其中,食品藥物管理局將針對細胞收集、細胞儲存、細胞生長及分化等部分進行監督,而食品安全檢疫局則對以牲畜、畜禽等作為細胞/組織培養上市販售之商品進行產品品質檢驗及產品標示的監督作業。該協議確保美國人民可安心食用人造肉。【延伸閱讀】新興基因編輯CRISPR/Cas9之最新應用   隨著食品科技的進步,唯有嚴謹的檢測檢驗流程及一套完善的監督管理標準,才能有效地為消費者的健康把關。
2019/04/15
被稱為科學怪魚的鮭魚於2015年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所規範的基改生物評估,美國農業部建立美國國家生物工程食品揭露標準,並統一規範標示的定義與發佈產品標章形式,在歷時多年的研發與驗證下,美國消費者們可望在不久的將來一嚐基改鮭魚的風味。
2019/04/12
賓州州立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加入酪梨籽萃取物的實驗組可有效地減少其發炎反應;研究也證實某些細胞因子的發炎程度與所加入的酪梨萃取物濃度有關,顯示出兩者間含有劑量依賴性(dose-dependent)的關係。
2019/04/11
微生物存在於環境各個角落,微生物群落(community)的組成因不同的環境而異。不同環境下的微生物具有豐富且獨特的生物多樣性,科學家們往往可在不同環境中找出具有特殊生化功能的微生物,在進行適當的培養與遺傳工程後,便可利用微生物特殊的生化特性,完成人們的研究目的。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研究團隊在土壤中發現能將植物木質素轉換成聚酯纖維(polyester)前驅物的微生物。   植物細胞壁中主要存在纖維素、半纖維素及木質素等物質,由於木質素在製漿造紙產業中的附加價值不高,因此多做為副產物處理。然而研究團隊在土壤中發現學名為Novosphingobium aromaticivorans (Sphingomonadaceae)的微生物,是一種能將木質素轉化成其他化合物的微生物。該微生物能藉由體內的多種酵素,將一群特定芳香烴結構的化合物經不同酵素與生合成途徑,轉化為2-pyrone-4,6-dicarboxylic acid (簡稱PDC),這種將多種前驅物經不同酵素轉化為同一產物的過程稱為生物漏斗(biological funneling)。而上述的PDC可做為聚酯纖維的前驅物,該過程可望取代傳統以石化為原料進行合成的人造纖維,在減少石油的消耗之餘,同時也解決農、工業副產物的問題。由於PDC在微生物體內也僅是整個生合成途徑的中間產物(intermediates),為達到最佳產值,研究團隊對N. aromaticivorans進行遺傳工程,刪除代謝PDC的上游基因,確保PDC成為最終產物,藉此增加PDC的產量。【延伸閱讀】利用海藻生產生物塑膠的新方法   研究團隊在土壤中發現並改良的微生物可望於未來取代石化製造的聚酯纖維,解決農業副產物的問題,研究團隊也會在未來研究如何將生產規模提升。   相關研究已發表在<Green Chemistry>。
2019/04/10
雖然動物抗菌劑的使用對人類保健、動物健康、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方面固然重要,然而一旦濫用動物抗菌劑將有可能產生具有抗藥性的菌株,對人類健康而言將是一大衝擊。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在報告中也呼籲,應及早落實管制架構與健全動物用藥監控,以面對未來可能之威脅。
2019/04/09
日本厚生勞動省藥事、食品衛生審議會的專家們認為基因編輯是將目標基因靜默或令部分DNA鹼基對發生突變,認為此技術非傳統基因轉殖加入外來物種遺傳片段的做法,該觀點與美國農業部的看法類似。
2019/04/08
英國雪菲爾大學的研究揭示,部分基因座在不改變DNA序列的情況下,透過DNA甲基化或去甲基化獲得抗病害的能力,而這些受甲基化影響的區域可遺傳至下一代。相關研究可望用於作物育種之用,解決人們長期倚賴大量農藥與確保糧食安全方面的問題。
2019/04/03
EuroTier展示會為畜牧業和管理方面的創新技術的展示平台。近年農業趨勢以大量數據收集為主,眾多廠商在展示會現場發表眾多收集數據及如何使用的技術開發,這些具有應用潛力的智慧管理系統必須整合,以有效協助解決現有產業問題與妥善連接完整價值鏈中所需的數據。
2019/04/02
農藥在土壤中的殘留會對生物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加強農藥管理與增進農產品安全上所必要的一環。某些土壤環境中,RNAi農藥會附著在土壤顆粒上形成吸附作用,由於RNAi分子某種程度上受到土壤顆粒的保護,因此吸附在顆粒上的RNAi分子將很難被酵素或微生物所降解。
2019/04/01
個人保健與衛生藥品(PPCPs)是水體中眾多新興污染物,荷蘭奈梅亨拉德伯德大學研究發現,近20年來高濃度的PPCPs汙染日漸嚴重,區域及全球的食物網恐將因此遭受破壞,並影響水域生態系的結構。而直接排放含有高濃度PPCPs的廢污水將有可能影響到利用微生物法處理的污水處理流程。
2019/03/29
植物產生的化合物在農業、醫療及生化等領域可能富含高經濟價值的潛力,以農業應用為例,許多抗病蟲害製劑或含費洛蒙成分的化學生物藥劑是提煉自特定植物的化合物,不但在施用上對環境友善,也使作物避免病蟲害的威脅。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