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19/03/13
長年以來,不論是政府單位或是學研各界,皆提倡土壤肥力與作物收穫多寡之間的關聯性,盼能透過改善土壤性質提升作物產量,進而解決當前面臨的糧食安全問題,其中一項土壤肥力的指標是土壤有機質(soil organic matter,簡稱SOM)的含量多寡。土壤有機質是源自於生物分解形成的含碳有機物,一般研究認為土壤有機質可作為作物生長的營養來源。為此,各界政府、組織均呼籲藉改善土壤有機質以提升糧食產量,然而由於缺乏區域乃至於全球尺度的相關科學研究,土壤有機質與作物豐收之間的關聯性是否存在,或其中是否會因區域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仍有待商榷。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近日發表的研究,證實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對於提升作物產量有著顯著的效益,也可藉此減少人工氮肥的使用。   耶魯大學森林與環境學院(School of Forestry & Environmental Studies)發現,雖然人們普遍有”增加土壤有機質,以提升作物產量”的想法,農界也均普遍提倡這樣的觀念,但透過文獻回顧後卻發現僅有極少的觀察及研究探討這方面的現象。為此,研究團隊以世界兩大主要糧食作物—玉米及小麥作為研究標的,希望能找出作物收穫與土壤肥力之間的關聯性。研究最終蒐集涵蓋世界29個國家在內的840篇獨立研究文獻進行整合分析(meta-analysis),以迴歸分析的統計方式檢測土壤有機質的含量與作物產量之間的關聯性。   研究發現,土壤中土壤有機質的比例若在0.1—2%之間,則土壤有機質的多寡變成了作物產量多寡的重要關鍵;但土壤有機質的比例若超過2%,則所能提升的產量便十分有限。研究也發現,土壤有機質含量多寡與施用氮肥量之間似乎有些關聯性,當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時,土壤能利用的氮肥量便有下降的趨勢。綜合上述,研究認為提升土壤中的有機質,除了增加作物產量外,同時也能減少對氮肥施用的依賴,減少對環境造成的負擔。【延伸閱讀】最新研究發現土壤孔隙結構與大小是影響土壤碳儲存的主要關鍵   耶魯大學的研究團隊匯集世界各地獨立研究的成果,發現土壤有機質含量與作物產量之間的關聯性,並證實該現象在全球均呈現相同的趨勢,同時也印證農界普遍認為”增加土壤有機質,以提升作物產量”的想法。研究結果可望推廣到全球,作為各地農業政策擬定之用,同樣也可做為糧食作物經營管理方面的參考資料。   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Soil>。
2019/03/12
泡茶所使用的水源對茶水的口感及機能性成分的攝取有著影響,瓶裝水與去離子水沖泡的茶水是濁度低且能帶出大量茶葉內的EGCG,是較為健康的沖泡用水;自然水富含鈣離子及鎂離子等成分,使得水質偏硬,能溶出的EGCG含量偏低,同為造成茶水濁度較高的主要原因。
2019/03/11
日本山形大學與帝京科學大學研發可達動物口腔區的鯨魚探測器,拍攝抹胸鯨吃巨型魷魚的鏡頭並收集有價值的行為數據,但此技術仍不適用於實際長距離的水下移動,需進行改良。
2019/03/08
鞣花酸為酚類化合物,存於石榴、葡萄等水果中,在腸道經微生物代謝可轉變為Urolithin A,對於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具有潛在預防效果,可做為預防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潛在方法之一。
2019/03/07
Rural Intelligence Platform™為澳洲進行全面性評估與監測農村土地利用程度、氣候資訊、衛星圖像之資料庫,並利用演算法進行數據分析,可追朔10年內的農產品銷售紀錄,準確率達90%,此資料庫可運用於未來農業市場評估與並為澳洲政府提供公共數據。
2019/03/06
Sensor Fish是一種小型自主裝置,使用聚碳酸酯圓筒做成,內有三軸加速度計、壓力表和陀螺儀,可重複使用,將其放置在渦輪機、溢洪道和水閘中,一但Sensor Fish通過水壩,附近的船隻可經由無線電訊號和LED燈發現其蹤跡。所收集的資訊可用於評估魚群經過水壩時遇到的狀況,有助於人們做出改善魚類生存和減輕傷害的決策。
2019/03/05
傳統建材難以回收再利用,大多只能在利用壽命用盡之際做為垃圾掩埋,因此,生物基材料的相關研究於建築方面也有相關素材開發,例如火麻與石灰混合製成的生物複合材料hemp-lime,由於原物料均源自生物,建築壽命結束時可做為田間覆蓋物,回歸大地。
2019/03/04
Afrox(African Oxygen Ltd.)公司是一家位於南非的企業,透過開發一系列氣調式包裝(modified atmospheric packaging, MAP),幫助超市貨架上的食品維持新鮮度。   大多數的食物包裝中會填充二氧化碳或氮氣等氣體,並可能降低食物附近的氧氣含量,防止其提早氧化變質。然而紅肉產品卻是特例,由於紅肉中含有豐富的肌紅蛋白(或稱肌紅素、myoglobin),肌紅蛋白與氧氣結合後便顯現出鮮紅色,但隨著氧氣逐漸消耗,肉品表面會出現褐變情形,就算儲存溫度持續控制在0°C左右,產品也不會被消費者接受。   主要用於紅肉的MAP氣體是氧氣、二氧化碳和氮氣,其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相對比例會直接影響肉品顏色的變化。氧氣可與肌紅蛋白結合,部分二氧化碳會溶解到食物的液體和脂肪中,降低環境pH值,同時可稍微抑制微生物生長;由於部分氣體的溶解,使得包裝內的氣體體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少,導致包裝塌陷,因此會填充氮氣保護包裝的結構。【延伸閱讀】創新加工包裝技術,提升家禽肉品保質期   以下介紹三種新鮮肉品採用的包裝方法,包含高氧MAP、低氧MAP,與結合兩種技術優點的雙層工序。 高氧MAP:為了防止肉品褐變,使用60-80%氧氣和20-40%二氧化碳的MAP 混和氣體,而且所搭配的溫度控制對此種包裝應用的成功性非常重要,若是沒有精良的冷鏈技術,將會導致腐生性微生物快速滋長與肉品褐變的結果。 低氧MAP:低氧/高二氧化碳 MAP則可表現二氧化碳對微生物的抑製作用,較適合用於長距離運輸或長時間儲存的產品,所使用的氣體通常含有高於65%的二氧化碳,剩下則為氮氣,但在這樣的缺氧環境下,肉品容易變成紫色。 雙層工序:為了克服以上缺點,發展出雙層工序。肉品切割後可放置在預先製作的塑膠盤中,並以高二氧化碳 MAP 氣體替換周圍空氣,再立即使用雙層薄膜密封。上層為可剝離薄膜,下面是半滲透層,在肉品從存放空間取出並用於展示銷售時,去除可剝離薄膜,就可讓氧氣逐漸進入包裝當中;不但可延長儲藏時間,同時可在超市冰箱中呈現良好外觀。   隨著肉品種類不同,所使用的MAP混和氣體比例也具有差異,需要與食品研究機構、加工客戶以及包裝材料和機器供應商密切合作,針對微生物、衛生要求、包裝材料、環境變化等因子進行詳盡探討,才能盡可能保留新鮮食品的口味、質地和外觀。
2019/02/27
龍蝦捕捉系統Lobster Lift藉由漁船上的追蹤器發出信號到捕撈網,進而觸發捕撈網上的浮標,並將捕撈網帶上海面,可幫助監管機構收集所有捕撈網的放置地圖,優化海洋資源的使用,防止過度捕撈。
2019/02/26
OpenSC的區塊鏈食品追蹤平台,藉由掃描列印在包裝或產品上的QR code、RFID,可以追蹤產品從原產地、加工、運輸、包裝到零售業貨架的所有資訊。客戶只需在智慧型手機中安裝OpenSC應用程式,即可查看產品供應鏈的生命週期。
2019/02/25
中國大陸華南農業大學的研究團隊建立了以農桿菌作為基因轉殖的技術,改良水稻葉綠體內的三個酵素,透過GOC途徑,植物體可迅速將光呼吸作用產生的乙醇酸在胞器內迅速地代謝成二氧化碳、水及氧氣,株型則顯得較碩大、翠綠,稻穀收成提升7-27%。
2019/02/23
臺灣農業為高度依賴氣候環境變化的產業。 但近年來因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極端天氣,對於農產品不論是產量或是價格都影響甚鉅。 農委會邀請農民、氣象專家、產業代表等,共同討論,並提出應變與具體作法 !   直播的影片這邊看  PART 1  →→→ 請按我 直播的影片這邊看  PART 2  →→→ 請按我     【 與會來賓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陳吉仲 主委 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院 盧虎生 院長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科技處 王仕賢處長 屏東 朱正富 農友 屏東 黃進文 農友 桃園 吳成富 農友 天氣風險管理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彭啟明 總經理 農業試驗所 陳駿季 所長 逢甲大學 楊明憲 教授 農友種苗公司 張佳惠 經理 雲林 林春生 農友 壽米屋公司 陳肇浩 總經理 台江生技公司 顏榮宏 總經理 臺灣福昌集團 楊    杰 總經理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