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善用大數據,改寫農村曲

2015/09/17

撰文 工研院IEK產業分析師 張舜翔

農業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產業型態,使得人類擺脫隨波逐流的採集生活。史丹佛大學歷史講座教授 Ian Morris 在《西方憑什麼》一書中指出,農業是最原始環境的關鍵競爭要素,擁有作物栽種技術的原始部落就能餵養更多人口,一直到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之後才開始改變。

農業已經不再是決斷國家競爭力的要素,但農業仍然是人類生存主要的熱量來源,應用在農業的技術支撐從未減少。在選育種、農藥肥料動物用藥、農業或畜牧房舍機械等技術發展下,農業仍然擁有良好的表現,但如今火紅的物聯網要接力扮演技術支撐的角色,是否能與農業和平相處,所產生的隔閡與疑點,恐怕是過去的支撐技術所未見的。

相對於製造業,物聯網運用在農業上遭遇的問題有三,分別是對農業的價值不清、農業人力素質較低以致導入物聯網管理不易以及附加價值較低等問題,以致於農業對物聯網的利用有如隔岸觀火。

美國Climate Corporation公司以龐大的氣候土壤資料庫提供快速農業主動理賠和栽培決策管理服務,將申請流程高度數據化,使農業保險的納保理賠認定快速,獲得美國農部的高度認同,且進一步的往農業決策管理的服務來邁進;台灣畜牧業常因高密度飼養而導致容易互相感染,Climate Corporation 應用傳感器的概念,轉化為即時的疾病監測利器,減少人力不足的專家判斷,應能降低畜牧業生產風險。

植物工廠概念的商業模式未來若如果能學習 Freight Farms 化整為零的設計概念,提供整合設施,使經營者能因地制宜,並將作物生長資訊傳到經營者的智慧裝置,作為控制的決策依據,並取代原本的農產運銷體系,應更能提高農業附加價值率。

資料出處:

關鍵字:

農業物聯網  智慧裝置 

關鍵字

文章摘譯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