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將農業從碳源轉變為碳匯:碳封存潛力

2025/11/17 @國際

摘要

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研究團隊探討了農業碳封存的潛力,旨在將農業從溫室氣體排放源轉變為碳匯。研究顯示,透過在農田中實施碳封存技術,可以有效減少全球暖化,並降低經濟層面的減排成本。根據研究結果,到2050年,這些農業操作能夠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相當於植樹造林,特別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美洲等地區,農業碳封存不僅能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還能促進經濟增長,對於應對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示意圖

將農業從碳源轉變為碳匯:碳封存潛力

  糧食系統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之一,因此減少該碳排放成為世界各地政策制定者的優先事項。農田碳封存是指農場土壤和植物捕獲和儲存大氣中CO₂的過程。研究主要目的是評估新型農業碳封存選項及其在經濟模型中的動態,並分析這些選項對氣候變化緩解的潛在影響,希望填補目前碳封存技術在綜合評估模型中的空白,以便更好地理解其系統性影響。

  研究團隊採用經濟土地使用模型(Global Biosphere Management Model, GLOBIOM),並結合了新型的農業碳封存選項,以評估這些選項的經濟影響及其在當前氣候條件下的成本效益。研究中考慮了三種農業碳封存措施:土壤碳增強、在農田施用生物炭以及擴展樹木牧場系統。先使用GLOBIOM模型,並與森林模型(Global Forest Model, G4M)連結,設計了不同的情境,並進行了敏感性分析以測試不同參數對結果的影響,還收集了與農業碳封存相關的社會經濟和生物物理情境驅動因素,以分析其對成本效益的影響

  研究發現到2050年,農業土地上的碳封存選項有潛力每年減少最多2.8億噸二氧化碳當量(GtCO₂e)。其中,39%來自於改善作物和草地管理以增強土壤碳,35%來自於施用生物炭,26%來自於轉變為樹木牧場系統。撒哈拉以南非洲被預測擁有最大的成本效益碳封存潛力,其次是拉丁美洲。全球73%的成本效益潛力位於全球南方,而27%位於北方。若採用這些農業碳封存選項,全球可望在2050年前實現淨零排放,並可為生產者帶來高達3750億美元的額外收入。

  此項研究發表在2024年9月《Nature Food》期刊,此項研究貢獻在於強調了農業碳封存的重要性,不僅能促進氣候變化緩解,還能提高農業生產力和抵禦氣候變遷的能力。為了實現這些潛力,需要建立強有力的機構和監測系統,以確保農民正確採用這些做法並獲得公平報酬。此外,研究指出,儘管存在巨大的減排潛力,但主要集中於全球南方,因此需要克服結構性、制度性或社會性障礙,以便為氣候穩定努力作出實質貢獻。

【延伸閱讀】- 建立氣候適應農業糧食系統:CRISP工具幫助專案調適氣候變遷

資料來源

關鍵字

文章摘譯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