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101年度「農業政策領域科技計畫成果」研討會

2013/05/21

 內容摘要

 


一、建構糧食安全體系策略地圖之研究

主要針對完整糧食安全體系之建構、完整糧食安全體系下我國應強化之缺口以及強化糧食安全體系之策略地圖進行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四個構面為糧食供給度(availability)、糧食可獲取度(access)、糧食利用(utilization)與糧食供給穩定度(stability),並認為糧食自給率的提升是強化我國糧食安全水準之重要政策手段,必須訂定糧食自給率目標。


二、提升國產消費潛能開發國產農產品新需求與市場之研究

我國近十年來,價格與熱量作為基礎所計算的糧食自給率呈現逐年遞減,2010年為31.4%,預計2016年提高至36.5%,至2020年達到40%的目標。欲達成此目標之對策,主要建議為:

1. 對台灣土地資源重新評估 (尤其是台糖)

2. 將提升糧食自給率設定為重要的農政目標與全民目標

3. 設立因應糧食危機緊急狀況之作業流程


三、建立糧食安全應變處置與預警系統之研究

糧食安全預警之作法,應由風險管理的角度切入進行整體系統的設計。主要分成(1)全球足夠性與永續性;(2)國家足夠性與永續性;(3)國家可及性與穩定性;(4)家計足夠性與可及性;以及(5)食品安全與營養等五大構面,並搭配「心智圖」(mind maps)與問卷調查方式作為後續風險評估量化的工具。經由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的概念,得出一項「糧食安全指數」(藍、綠、黃、紅燈),並由該指數架構出適用的糧食安全預警系統,以進行風險描述及相關的處置措施和因應策略。


四、我國策略性作物導入所得直接給付政策之研究

我國稻米產業目前產量過剩,因此政府透過保證價格收購制度來穩定農民所得,但造成農民繳交公糧意願強烈,使政府庫存與財政壓力倍增。為此,政府擬改採所得直接給付政策,並鼓勵輔導農民轉作飼料玉米等進口依賴度較高的進口替代作物,或是如毛豆等具有出口競爭優勢的高附加價值經濟作物,以及有利生態資源環境保育或鄉村發展等多元用途的方式。藉此活化農地利用、維持地力與農業之永續發展。


五、結構調整給付擴大經營規埋之研究

我國現行農業結構之問題,主要為:(1)耕地逐漸減少;(2)農業結構調整緩慢;(3)農業所得偏低;(4)農業補貼偏向稻米產業(超過80%);(5)糧食生產結構失調;(6)休耕補貼造成土地資源浪費與不利擴大經營規模。針對這些問題,我國目前的相關政策主要為擴大農業經營規模、農民退休或離農以及引進年輕農民等三大部分,包括農業產銷專區、農業經營專區、農業中衛體系、農地銀行、小地主大佃農、休耕地活化、離農津貼、漂鳥計畫、園丁計畫、農民學院以及農場見習等。針對這些政策與措施,專家學者們也提出了提高農地釋出之意願、擴大經營規模、農民退休離農及世代交替措施、產業政策與農民福利政策分離、調整老農福利津貼等建議,以解決我國農業結構之問題。 


六、我國環境友善農業經營直接給付之研究

農業環境給付政策是結合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概念之農業政策,其目的除了保護和改善農業環境,更重要的是取得農業生產活動與自然資源使用之平衡,以尋求農業發展與自然環境永續共存之雙贏局面。針對此一議題,學者研擬了四種我國未來可行之農業環境給付措施,包括:(1)調整休耕政策;(2)有機生產之農業環境給付措施;(3)以水稻田為例之農業環境給付措施;(4)以造林為例之農業環境給付措施。鼓勵農民破除以營利為優先之經營觀念,改採用注重環境保護之方式經營農場。


七、農業所得保險制度規劃之研究

經營農業主要面臨生產與價格之風險,亦即生產結果的不確定性以及市場價格的潛在波動,皆會影響農民收入之穩定性。雖然我國在農業發展條例中已規定政府應實施農業保險,但多年來僅有毛豬運輸保險、死亡保險以及乳牛死亡保險,缺乏農作物保險。因此學者建議,未來我國實施農業保險架構之規劃,應由政府成立農業保險基金從事保費及管理費補貼,並負責再保險業務;或由政府輔導全國農業金庫成立再保險單位,並鼓勵商業產物保險公司參與農業保險業務,形成共保組織,同時委託各鄉鎮農會為承保單位,從事農業保險推廣、投保及理賠的工作,使農業保險制度更趨於完善。

關鍵字

文章摘譯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