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6 @臺灣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與國家海洋研究院攜手合作,首度於國內離岸風場海域成功養殖大型海藻。未來若能完善利用風機基樁間海域作為海上草場設施,不僅能提高漁民經濟,也有助建立綠能、碳匯及漁業資源護育。
示意圖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與國家海洋研究院攜手合作,首度於國內離岸風場海域成功養殖大型海藻,使農業部「自然碳匯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的海洋碳匯技術研發向前邁進。水試所表示,若能完善利用風機基樁間海域作為海上草場設施,不僅能提高漁民經濟,也有助建立綠能、碳匯及漁業資源護育的三重效益,但仍需收集科學數據,預估需耗費3至4年時間,才能研擬方法學計算方式。
水試所說明,自2019年與苗栗外海的國內首座離岸風場「海洋風電」(Formosa 1)合作多次,嘗試海洋人工早場建置,均已失敗告終,主要原因包含藻源需由野外採集難以大量取得、西部海域為沙泥底,以致海水濁度高不利藻類生長、受颱風或季風掀起的大浪破壞養殖設施等。
水試所表示,今年突破現有困境,與國家海洋研究院合作,在台南市七股區的水試所海水養殖研究中心,建置陸上藻類量產設施,生產充足的穩定馴化藻源;7月於海洋風電海氣象觀測塔附近海域的改良式海洋人工表層藻場設施,試驗布放50個高單價、每公斤2000至2500元的長莖葡萄蕨藻(俗稱海葡萄)樣本,每個樣本含100公克藻,8月27日再前往檢視,發現有半數樣本存活,認為具高度的碳匯及經濟潛力。
水試所表示,7月投放的長莖葡萄蕨藻(海葡萄)成功養殖後,8月再加布放粗龍鬚菜(Gracilaria firma)、可食龍鬚菜(Gracilaria edulis)、穗狀魚棲苔(Acanthophora spicifera)及粗硬毛藻(Chaetomorpha crassa)等本土常見且具經濟價值大型藻類,持續觀察各式藻類的適應存活情形。
水試所說,海上藻場設施歷經8、9月間蘇拉及海葵颱風行經台灣海峽後,設施依然完整,顛覆過去認為位於亞熱帶台灣的周邊海域因夏季高水溫及貧營養鹽的海洋環境,無法養殖大型海藻的觀念。
水試所指出,海洋為目前全球碳匯重要關鍵議題,我國離岸風場規畫海域與漁業傳統作業海域重疊,而互相排擠海域空間利用,若廣大的風機基椿間海域如能利用為海上藻場設施,提供漁撈漁民轉型為海藻養殖,不但能解決當地漁民作業海域縮減及部分漁法轉型的議題外,所採收的高經濟藻類能販售予食品、化粧、醫藥及工業等行業,增加國內藻類利用自主化,提升漁民經濟收入。
水試所表示,離岸風場除風機產生綠能外,也兼具創造海藻碳匯功能及漁業資源護育效益,有助於建立綠能、碳匯及漁業資源護育的三重效益。如以離岸風機潛力場址總面積約3084.5平方公里的5%提供做為海上藻場設施,預期每年增加碳匯量1.7至2.6萬噸。如進一步建置於我國領海6.5萬平方公里之1%,預期每年增加碳匯量約650至975萬噸。
水試所說,該項海洋人工表層藻場的建置技術,可廣泛應用於海洋藻場碳匯、離岸風場與漁業共享海域之研究,使農業部「自然碳匯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的海洋碳匯技術研發向前邁進一大步。
水試所說,目前同步在進行的是方法學,由於碳匯計算需要一整年的監測,這次能夠成功養藻,預估需要3至4年的時間才能完成;預計明年進行評估、之後還需收集科學數據,才能研擬方法學的正式計算方式。【延伸閱讀】- 世界銀行預測新型海藻市場將增長118億美元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