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13
今日,全球農業必須生產更多的糧食來養活不斷增加的人口。但科學界的評估顯示,氣候變遷對農業產量和糧食安全已是個日益嚴重的威脅。最近在非洲南端、俄羅斯、巴基斯坦以及澳洲的乾旱或水災,皆影響全球的糧食產量與價格。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預測此種極端天氣發生的頻率會增加,若再加上軟弱的管理、利益衝突或市場通路不順暢,將導致饑餓和飢荒。同時,土地開墾、肥料過度使用,以及其他會增加溫室氣體施放的農業行為,都會加劇氣候的變化。
儘管遭受極端氣候影響,各國政府仍針對不同地區提出農業替代做法,承諾減少溫室氣體淨排放量,並保持或提高糧食產量。在尼日,5百萬公頃的農林地每年可吸收超過125萬戶家庭的總碳排放量,並產生超過50萬噸的糧食。在丹麥,農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已減少了28%,同時也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儘管對於農業適應與減緩氣候變遷的完善方法逐漸受到重視和支持,但多數國家在財務與政策上的措施卻遲遲未能落實,包括聯合國的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FCCC)。在哥本哈根的第15屆FCCC會議上,各締約國闡述了農業主題但並未達成任何共識。到2011年底南非德班的第17屆FCCC會議中,締約國對FCCC附屬機構(Subsidiary Bod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ice, SBSTA) 在農業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工作規劃上,才提高了政治上的支持,並同意要在2015年談判出具體的減緩制度,並使之能在2020年生效(Durban Platform, 德班宣言)。
達成共識的7個優先行動:
1. 完善全球和各國對糧食安全及永續農業的政策,包括農業適應與減緩氣候變化。
2. 增加全球對永續農業及糧食系統的投資。
3. 持續提高糧食生產,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與其他環境影響。
4. 制定幫助弱勢族群的目標方案與政策。
5. 重塑食品通路與消費以確保基本營養需求得到滿足,並促進健康及可持續的飲食習慣。
6. 減少供應鏈上的糧食損失和浪費。
7. 建立人類與生態的綜合訊息系統。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副研究員 丁川翊 譯)
圖1. 科學界對氣候變遷影響糧食安全的限制、門檻及動態的概念架構示意圖 (修改Beddington et al., 2011)
資料出處: |
|
---|
文章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