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9 @臺灣
示意圖
在台中農業試驗所有一個神秘處所,不僅有著超厚的外牆,四周將其緊緊包圍的辦公區也成了絕佳的緩衝牆,即使遭到轟炸,也能毫髮未傷。這裡是保存數以萬計被視為「希望之苗」糧食種子的國家種原庫,蒐集來的國內外種原,最長可以保存卅至五十年甚至更久。
國家種原庫保存的物種都是糧食作物,包括一萬種水稻、兩萬種黃豆、數千種花生、還有數以千計的蔬菜。
農試所作物種原組研究員兼組長溫英杰表示,氣候變遷下,病蟲害可能增加,產量減少。若沒有耐淹、耐鹽、耐冷、抗熱等抗極端氣候的品種,遇上糧食減產就只能向國外進口種子,恐引發「種子戰爭」,國家做好保種、育種工作,就盡可能避免受制於別國。
不過,現行官方種原庫及農改場的作法多偏重單向保種、育種,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建議,國家種原庫應落實「參與式育種」,從過去選拔出好的種子才給農民種植的方式,改為在選拔期就讓農民參與種植,各地都能選拔出適合台灣不同氣候與環境的種子。
台南善化區的亞蔬—世界蔬菜中心共保存了六萬多種蔬菜種子,中心主任沃培睿(Marco Wopereis)認為,保持「多樣性」,是農作物因應氣候變遷的重要方法之一,「物種多樣,才能對抗氣候變化和愈來愈多的病蟲害。」
亞蔬一九七一年成立,由中華民國、美國、日本、南韓、泰國、菲律賓、越南等七國政府和亞洲開發銀行合作,主要工作為培育優良蔬菜品種、提升產銷技術,為需要的國家創造更多農業收入。幫助蔬菜迎戰氣候變遷,也是亞蔬重要工作之一。
「有抗病種原的種子,若因產量不佳、外表不夠美等因素沒有留下,未來病蟲害再次來襲,就找不到關鍵的抗病基因了。」亞蔬中心種原組副研究員黃永光指出,原生種能存在上千年一定有其道理,留下這些種子就是要從中找出能耐旱、耐大雨、抗病蟲害的基因,為未來做準備。
資料來源
文章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