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環境改變時植物種類的變化可預測
2015/07/29
摘要 最新的基因組標識研究有助於預測從農作物種類如何反應環境逆境。這是第一次對該議題進行研究,運用這些基因組標識可以協助確認這些植物在一些像是乾旱或有毒土壤的環境逆境下仍能生長良好。   資料出處: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關鍵字: 基因組標識
土壤有助於抵抗和適應氣候變化-- 在碳循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015/07/23
摘要 健康的土壤是陸地上最大的碳貯存庫。採用可持續方式管理的土壤可以通過貯存碳(碳封存)和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排放而發揮減緩氣候變化的重要作用。相反,若土壤管理不善或採用不可持續性的農耕方法,土壤中的碳量則會以二氧化碳(CO2)的形式釋放到大氣中,而導致氣候變化。 過去幾個世紀以來,草原和林地逐漸轉變為農田和牧場,導致土壤中的碳素大量流失。然而,通過恢復退化土壤,採用土壤保護措施,可以減少農業溫室氣體排放,促進碳封存,並加強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力。   資料出處: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關鍵字: 氣候變遷  碳封存
【食安論壇】農糧產品生產環境與食安
2015/07/13
評析   楊秀珠(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研究員)  沒有安全環境就沒法生產安全農產品,生產環境包括氣候、空氣品質、土壤及水。氣候及空氣品質很難人為調整,在作物生產上為了改善土壤性質以符合植物所需及建立健康農業生態環境就必須懂得如何選擇適當管理方法及運用適當的肥料及防治資材。  為了避免農產品重金屬含量過高,對水、土壤、及肥料重金屬濃度定有限制標準。 ・農場環境品質以全球良好農業規範(Global GAP)2013年版做為基本: 栽培場區的歷史與管理。農場永續經營的一個重要關鍵特徵是對各別農場需要了解該農場整個營運管理計畫及實作時所需要的針對該農場特別所需的知識及實務經驗。這章節部分主要在確認土地、建物及其他設施的整體建構有適當的管理,以確保食物安全生產及環境保護。 (1)場區歷史:包括農場各田區的配置圖及生產的各種記錄,需訂定管理策略以儘量減少風險評估所列出的風險。 (2)紀錄保存與內部自我評估/內部評鑑:農場的所有重要操作實務都需要記錄。所有外部稽核的記錄至少保存2年,除非有特要求。生產者及生產團體每年至少要依全球良好農業規範標準內部稽核一次,內部稽核不符合事項需做適當矯正。 (3)工作人員健康、安全與福祉:人是任何農場安全及有效操作的基石。生產者和其員工及契約工本身就是代表產品品質及環境保護。教育及訓練有助於農場的永續性及社會名譽。農場需要在明顯處標示及訓練所有人員懂得遇到意外及受傷害時急救處理程序及連絡方法。農場有安全顧慮      的地方要有告示,有危險的物品及農藥要有警語。農場在固定場所要有急救箱及使用方法。農場需要有防護衣及設備提供員工、外客及臨時工且用後需要清潔紀錄。農場是否有指定一位負責員工健康、安全、及服務人員,並定期和工作人員做雙向溝通。 (4)分包契約工作需要明確公告且所有外客及分包工是否完全了解農場的安全及衛生要求。 (5)廢棄物與汙染管理、回收及再利用,檢視整個農場有那些廢棄物擬定廢棄物及汙染的計畫及執行紀錄。 (6)環境與保育:農耕與環境緊密相關。野生生物與景觀的管理增加不同物種、土地及景觀的特徵,有助於植物與動物多樣性的營造。確認經營者是否有野生動物管理及保育計畫,經營者需了解農業對野生動物及環境的衝擊。是否考慮將非生產區(例如:低窪的濕地、林地、畸零地、或貧瘠地等)做為促進天然植物與動物的保育區域? (7)生產者是否能監視其農場能源的使用效率。 (8)對抱怨的管理有利於改善生產,檢視生產這是否依據全球良好農業規範標準訂定抱怨案的處理程序,以探討原因,給予適當處置並保存記錄。 (9)確認生產者是否有訂定對驗證產品的回收程序並每年檢測產品。 (10)檢視是否有有關食品安全防護風險評估及檢視可能風險的程序。 (11)全球良好農業規範狀態, 確認生產者所有交易產品是否有確認其全球良好農業規範狀態,如有驗證或無驗證。確認生產者和所有其消費者,不可誤用其產品驗證狀態。 (12)標章使用:確認生產者及其在授權者依據全球良好農業規範所定標章管理方法使用標章。平行生產者有義務進行產品的追蹤及區隔,需有完整的系統可以確認驗證產品和無驗證產品的區隔、辨識、及確認最終產品無務,其最後銷售產品量的記錄等。 ・台灣農業良好規範(TGAP)   台灣良好農業規範和全球良好農業規範相似,各種農產品也定有詳細規範包括種子種苗、農產生產、採後處理、包裝及運送等細節。唯缺保育、人員訓練、機械操作能力之證明、平行生產、抱怨處理、能源效益、事故發生之急救處置等和農產操作無直接關係的細節。 ・農場本身合理施肥管理對農產品安全的影響  在整個認驗證系統強調的是可能汙染及有毒物質的防範與測定及各種操作的記錄,然而真正能保證農產品的安全品質則在土壤、肥料、水的管理及保護資材的使用。 (1)肥料使用的意義:肥料管理法中肥料的定義:指提供給植物養分或促進養分利用之物品。因此無論直接含有肥料養分或因改良土壤性質而改善植物吸收養分的資材都可以是肥料。土壤經由合理施肥改善土壤物理、化學及生物性後使植物提升自身的防疫機制包括物理性及化學性的機 制。物理性機制來自厚的蠟質層、強的細胞壁、還有像水稻有厚的矽酸層。化學性機制則植物會分泌分酸類物質、亞磷酸、硫化氫、有機硫化物、亞硝酸及氧化氮等物質以抗病蟲和甚至可以防動物的侵犯及攝食。  (2)土壤物理性:台灣常下豪大雨,土壤若排水不良不僅豪大雨時使作物根部腐爛,有時連一般灌溉多會發生,因而引致病蟲害發生而影響收成。土壤質地是土壤中黏粒砏粒及砂粒的比值決定,影響土壤肥力,一般粗質地土壤較貧瘠,而且保肥保水力皆較低;細質地土壤肥力較高,物理性較有問題。土壤構造是土壤有機成分及無機成分結成粒團之現象,土壤無機部份依其粒徑大小分為黏粒、砏粒及砂粒。土壤水分太多時土壤容易成還原態尤其施用發酵不完全之有機肥者。有些病害,只要水分控制得當就不至發生。 (3)土壤化學性質:廣義土壤肥力包括土壤物理性、土壤化學性及土壤微生物性質,而一般皆只指土壤化學性質,因此可見土壤化學性質在土壤利用上之重要性。 (4)土壤生物性質:一般土壤若能使其具豐富土壤有機質則土壤微生物生態會較完整而減少病蟲害之發生。長期施用易分解有機質肥料土壤,較可能造成土壤中較多之蟲害。   資料出處: 民報 關鍵字: 農糧產品  食品安全
中美洲的咖啡新賣點:可再生能源
2015/07/10
摘要 每天早上一杯咖啡提供了我們一天的所需,但中美洲種植咖啡的農民們從咖啡豆裡發現了新能源的來源:談及農業廢水生合成沼氣。   資料出處: 法新社 關鍵字: 農業廢水  沼氣
臺灣農業新頁 資訊整合提升耕種效率
2015/07/06
臺灣農業,踏入新境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花了7年時間,投資6千萬元以上,從空中透過航太衛星、空拍,監測全台作物種植情況,從地面蒐集農地樣本分析,建立土壤資源資料庫,成功監測每一塊農地的使用狀況,進行農作物分析,整合農作物資源,預防過產,能有效利用每一吋農地。 動用衛星掃描面,再出動飛機進行高空拍攝,農委會投資6千萬元以上,花了7年時間,結合GIS跟RS應用技術,監測全台作物植栽分布情況,成功整合全臺農業情資,對全台農業將更有效管理。 這裡就是全臺農業情資整合中心,所有的農業資訊都在這裡進行整合,每1公分農作物的訊息,得像這樣,先把傳回來的一張張解析度達到5公分的航空相片,把每一塊農地,單獨標示出來,好讓另一名研究員,進行地表作物分析,輸入資料庫。土壤資源調查,更不簡單,研究員在平原區每250公尺取樣一次,一共採集13萬個點、60萬個樣品。透過土壤分析,可以輔導農民,種植最適合的農作物。農委會農試所長陳駿季:「未來我們會更有系統的去串接所謂的氣象資訊,每次遇到災害,為害最大的這些地區,我們就可以標定。」 農試所預估,透過這樣的監測,每塊田區的產量推估準確度,可以達到85%以上,還可以提供農業決策效率,讓農民獲得最大利益。   資料出處: 民視新聞 關鍵字: 航太衛星  農業情資整合中心
作物研究的貢獻涵蓋了生物經濟對於原料的需求
2015/06/30
摘要 生物基礎原料是生物經濟最重要的基礎,隨著生物經濟重要性的增加,利用生物質的多種方式(食品,飼料,纖維,燃料,花卉,樂趣)可能創造出這些物質在生產及利用上更大的競爭力。 一個原料的策略,應該要有”糧食第一”的優先性,它還必須保障基礎資源(土壤,水分,養分,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利用性,並應額外滿足了社會和諧的需求,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必須要整合而能讓生物基原料的利用更有效率且更符合需求,這是最重要的目標。然而,促進生物基礎原料可持續的生產,這是作物研究所設定的一個特殊任務。   資料出處: Biooekonomierat 關鍵字: 生物基礎原料  生物經濟  報告檔案: Contribution of Crop Research to Covering the Bioeconomy’s Demand for Raw Materials
奧斯陸創造世界上第一個「高速公路」,以保護瀕臨滅絕的蜜蜂
2015/06/26
摘要 挪威首都奧斯陸(Oslo)日前建立全世界第一條「蜜蜂公路」(bee highway),以保護對於糧食生產有重要功能但卻瀕臨滅絕的授粉者。 我們不斷地塑造我們的生活環境,以滿足我們的需求,但卻忘記了其他物種也住在這裡,環保團體支持城市蜜蜂的保護,因此推動了該項活動。 科學家在路線上的住家屋頂、陽台上擺放許多花盆,路線東西向橫亙整個奧斯陸;還特別調查全城的花叢分布,修正人們的生活需要,歸還蜜蜂的生活環境以及提供牠們生存所需要的食物。   資料出處: Theguardian 關鍵字: 蜜蜂公路  糧食生產
新的“E-Kaia”技術,將植物合成多餘的能量提供給手機充電
2015/06/23
摘要 想要一個免費的壁上充電插座嗎? 未來的手機使用者可以簡單地插入最靠近的一盆仙人掌盆栽裡,這都多虧了一個叫做E-Kaia的新系統,是由智利的一個研究小組從植物光合作用機制中所收集剩餘的能源所開發而成。 E-Kaia可以利用健康的植物提供小電器充電,如手機或LED燈,如Manquehue研究所的E-Kaia研究團隊所表示,這個發明可以輸出電壓約5V(伏特);電流為 600mA(毫安培)。   資料出處: appleinsider 關鍵字: 光合作用  生物迴路板
完全由植物能產生電流的低衝擊性樞紐
2015/06/22
摘要 植生牆技術與半透明太陽能電池板已被結合用來產生全日性的可再生電流能源。 薄膜太陽能電池板主要是通過使用太陽光譜中藍色和綠色的輻射波長把光能轉化為電能。植物生長在薄膜太陽能玻璃後,通過前方太陽能板所不需要利用而放行的紅色光譜,提供了後方植物所需用於光合作用的紅色光譜輻射,達成「共享光源」,同時避免過強的UV光造成燒焦的後果。   資料出處: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關鍵字: 薄膜太陽能電池板  植生牆技術
最新的NASA資料顯示,世界水源正在耗盡中
2015/06/18
摘要 根據從GRACE衛星系統的引力數據顯示,在世界上37塊最大的地下蓄水層中,超過一半都被耗盡。 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蓄水層--供應著數億人的水源需求--現在正以驚人的速度被耗盡,根據最新的NASA衛星數據,提供了在地球表面下隱藏著重要的儲備水的最詳細圖片。 在世界上37塊最大的地下蓄水層區域中,已經有21塊區域(位於自印度、中國到美國和法國)已經低於可持續發展的臨界點,其中13塊地下蓄水層已經低於水量儲備的警戒線。研究人員表示,人類對地下水需求的增加,會使地下蓄水層水量減少,並惡化成為一個長期性的問題。   資料出處: The Washington post 關鍵字: GRACE衛星系統  地下水層
真菌強化了作物的根系,並可能成為未來的「生物性肥料」
2015/06/17
摘要 真菌與植物根系「自古以來的關連」引發了基因表現,導致更多根系的生長。常見的真菌可能有一天可能會被用來作為「生物性肥料」,取代磷酸鹽礦即將被開採殆盡的肥料危機。 新的研究發現,根系與共同土壤真菌的相互作用改變水稻的基因表現,觸發額外的根系生長使植物能吸收更多的營養。   資料出處: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關鍵字: 真菌  生物性肥料
用一座過濾式漂浮的溫室,種糧食在擁擠的都市中
2015/06/17
摘要 40年後,全球人口將增加超過90億,所需糧食相對也將增加 70%,屆時耕地與水資源將會嚴重短缺。 水母船艇(Jellyfish Barge)創新溫室,可漂浮在海灣或河流上,並使用過濾後的海水或河流汙水。透過此方式,不用佔用都市中稀少的土地,且也不需使用珍貴的灌溉水源,整套水培系統也不必倚賴外在能源。 目前,水母船艇正在義大利比薩(Pisa)與利佛諾(Livorno)之間的運河中進行漂浮測試,並計畫將生產銷售全球。佛羅倫斯大學的研究員Elisa Masi表示,漂浮溫室的設計理念提供了一個新思維:以創新方式組合一些既有的簡單方法,就有可能解決棘手的大問題。   資料出處: fastcoexist 關鍵字: 水母船艇  漂浮溫室
世界環境日:糧農組織呼籲採取嶄新且全面的思維和行動來改變糧食生產方式並應對環境挑戰
2015/06/05
摘要 2015年6月5日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總幹事達席爾瓦(Jose Graziano da Silva)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發表講話指出,人類應當改變糧食生產方式,在糧食、農業和環境之間創建積極有益的聯繫。同時,各國政府、公民、生產者和投資者必須採納一種「嶄新且全面的思維和行動方式」來應對氣候變化並養活日益增加的世界人口。 達席爾瓦當天在講話中強調了兩項原則,即確保每個人都能夠獲得食物,以及打造可持續的糧食系統。他說,這兩項原則對於在維護人類生存發展所需的土壤和其它自然資源健康的同時,仍努力養活世界不斷增長的人口。達席爾瓦表示,預計到2050年,世界需要顯著增加糧食產量來養活至少20億新增人口,但饑餓的主要原因是與獲取途徑相關。儘管糧食充足,但貧困家庭缺乏購買或生產所需糧食的資源。這便是糧農組織所強調的一點,因為全球性挑戰已經從對產量增長的需求向以更有效方式利用有限資源為基礎的新模式轉變。 2015年環境日的主題 ---「七十億個夢想.一個地球.理性消費(Seven billion dreams. One planet. Consume with care)」非常恰切,強調了可持續處理糧食方式的極端重要性,因為人類承擔不起目前全球糧食損失和浪費的巨大規模。據糧農組織估計,在全球糧食總產量中,浪費或損失的數量高達三分之一,而且每年被富裕國家消費者丟棄的糧食超過2億2000萬噸,相當於整個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糧食淨生產量。這些糧食不僅到不了饑餓人口的手中,而且糧食生產還會消耗土壤養分,使得在加強土壤碳儲存服務的土壤管理能力上更增困難。 氣候變化是威脅未來糧食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因為它將會影響較貧困的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產,並且直接危及一些島國的生存。所需變革的關鍵是「從投入密集型的生產方式向少投入多產出的方向轉變」,這將需要在多個方面實行創新,如保持和恢復土壤,培育可適應變暖和不穩定天氣條件的種子,以及制定注重碳吸收服務的土地管理系統等。「上個世紀見證了我們與自然界之間關係的快速變化,即對自然資源利用的持續擴大導致環境退化。我們必須認真反省,這種消費速度和趨勢將給2050年需要維持90億人口生計和理想的世界帶來何種後果」。     資料出處: UN News 關鍵字: 糧食生產  氣候變遷  理性消費
水土流失對糧食安全性的威脅
2015/05/25
摘要 科學家們已經開始擔心人口快速增長的問題,是已經逼近不可繼續的標準,並威脅到全球糧食安全。而現在,新的研究表明,土壤流失可能加劇這個問題,並導致對人類產生安全性的後果。   資料出處: Nature World News 關鍵字: 水土流失  糧食安全
決定可可脂熔點基因的發現具有深遠的影響
2015/05/22
摘要 根據研究人員表示,包括決定可可脂熔點基因的發現,一種可廣泛應用於食品和藥品上的關鍵物質,將有可能產生新的以及改良的產品。   資料出處: sciencedaily 關鍵字: 可可  脂熔點
人造光合作用的重大進展為環境帶來雙贏
2015/05/19
摘要 藉由結合具生物相容性的光捕獲奈米陣列與選拔細菌族群,改變了一個原有遊戲規則的新人工光合作用系統,該系統可以在二氧化碳被排出到大氣中之前捕獲它們,然後,由太陽能供電的流程,將其二氧化碳轉化為有價值的化工產品,包括可生物降解的塑料,藥品和甚至液體燃料。 為環境提供了一個雙贏的局面:利用以太陽能為動力來固定二氧化碳的綠色化學。   資料出處: A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National Laboratory 關鍵字: 人工光合作用  生物化學  生物能源
全球農業環境趨勢
2015/05/12
摘要 世界農業的發展不僅已遇上人口增加、經濟增長需求、農業技術進步、自然資源限制等變化和挑戰,且受到國際市場與農產品貿易全球化的影響,逐漸轉型為新的發展型態。而面對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全球氣候變遷等威脅,農業永續發展的制約將更加嚴峻,加上糧食安全問題悄然浮現,世界各國莫不把農業議題列為施政重點,也因農業議題受重視之程度日漸提高,各國投資於農業產業金額也逐年提升,歐、美甚至是亞洲國家紛紛尋求新興國家如印尼、越南等國來進行農業生產的規劃。 為了因應環境情勢的快速變化,茲將全球農業趨勢分為七大方向,透過資訊的蒐集,提供全球農業的現況及未來可能發展的趨勢,並藉由農業科技研發議題與相關政策之研析,提供臺灣農業能因應整體趨勢變化與未來需求,發展相關技術達成農業轉型之目的。 ・全球氣候變遷 ・生質能源與資源 ・全球糧食供給狀況 ・經貿自由化 ・新興國家中產階級興起 ・資通訊技術創新 ・現代生物技術應用   資料出處: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產發中心整理 關鍵字: 農業  全球環境趨勢  報告檔案: 全球農業環境趨勢
日本漂浮太陽能發電廠在兵庫縣
2015/05/11
摘要 說起太陽能發電,相信大多數人腦海中會浮現安裝在陸地上或住宅屋頂上的太陽能板畫面,不過,近來越來越多國家開始在水面上建立「漂浮太陽能發電廠」。 位於日本兵庫縣加東市(Kato)的Nishihira水庫及Higashihira水庫上,漂浮太陽能發電板的架設已於近日竣工,為目前全球最大的「漂浮太陽能發電廠」,該項目共有11,256個太陽能模組,總裝置容量為2.9MW,目前已完成併網,預計每年可產生330萬度電,足以供應920戶一般家庭所需電力。 該漂浮太陽能發電廠較陸地太陽能發電多了可利用水來冷卻發電系統的優勢,這種具備「冷卻效果」的設計,讓太陽能發電系統能更有效率地運作,先前韓國水資源公司的研究報告也指出,漂浮太陽能發電系統的發電轉換效率較一般陸地太陽能發電廠發電高出11%。且透過太陽能板來遮住陽光,剛好能減少水庫水分的蒸發與抑制藻類生長。 目前包括美國、英國、巴西等國都陸續興建漂浮太陽能發電廠,但日本該發電計畫,為目前全球最大的漂浮太陽能發電項目。   資料出處: Phys.org 關鍵字: 能源科技  漂浮太陽能發電廠 ;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