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邁向臺灣茶產業3.0之轉型契機
2020/11/19
邁向臺灣茶產業3.0之轉型契機 農委會茶業改良場茶作技術課 蔡憲宗研究員兼任課長、胡智益副研究員兼股長 茶類多元技術強 極端氣候最頭痛   臺灣有將近200年的製茶歷史,跟世界上其他國家相較,多元的茶種類及百年演進的產製技術,是我們強而有力的優勢。   茶葉以發酵程度區分,包含不發酵的綠茶類、全發酵的紅茶類,以及部分發酵茶,如包種茶和烏龍茶類。臺灣是少數這三類茶兼具的國家,尤以部分發酵茶最富盛名,像文山包種茶、凍頂烏龍茶、高山茶、東方美人茶等等,兼具多種茶類的製造技術,堪稱是臺灣茶產業特色。 蔡憲宗課長(右)與胡智益股長(左)表示,從茶芽的尺寸、顏色等農藝性狀,就能判別茶葉品質的良莠。   此外,像大陸的黑茶類如普洱茶,國內也開發緊壓茶的加工技術,目前其他產茶比較大的國家則以生產某一種茶類為主,像日本是綠茶,印度、斯里蘭卡為紅茶類,鄰近的越南以生產綠茶、紅茶為主,所以加工技術多樣性還是臺灣。   不過,臺灣雖然握有技術優勢,卻仍面臨著茶園土地面積太小、生產勞力成本高及茶園經營管理不易的窘況,氣候變遷的干擾則是最難解的課題。茶改場研究員兼課長的蔡憲宗說:「低溫、高溫和乾旱」這三個極端氣候現象,一直輪流在各茶區出現,造成整個產業不穩定,除了衍生產量品質和安排人力困擾,還嚴重影響到末端的行銷策略。 採摘的茶菁要適度,不能太長,否則對製作茶乾或後續撿枝作業都是困擾。 手搖與罐裝飲料 帶動商用茶崛起   過去國人著重特色精品茶,把喝茶視為一種風雅的生活方式,文人雅士往往從一杯慢茶、一盅佳茗裡品味茶的質樸純正,也體現交友的真誠。不過時至今日講求快速、便利,「拿著就走」的手搖飲、罐裝飲,幾乎已成為臺灣人的生活日常,臺灣珍珠奶茶更是遠征海外,在各地掀起排隊風潮,帶動一股商用茶飲的崛起。   臺灣自民國七十幾年開始從紅茶冰演變成目前的泡沫紅茶,最近這十幾年商用茶飲蓬勃發展,又推展到全球。隨著日益擴大的市場,光臺灣一年茶飲原料就要消化掉2萬多公噸茶葉。   過去曾有雜誌報導,臺灣1年喝掉的手搖杯大約10.2億杯,換句話說,光是手搖杯現調飲料,1年的產值就在550億以上。而且不光在臺灣生產消費,也有業者「整廠輸出」,把整個泡沫紅茶產業移到歐洲、日本、美國等地,許多國家都可以看到我們的珍奶市場。若再加上罐裝飲料,市場更是可觀。   不過,蔡憲宗課長不諱言,臺灣多數人覺得泡沫紅茶店、手搖飲喝的茶都是「拼配」的原料,主要消費族群是年輕人,跟他們心目中的「特色精品茶」單一原料不一樣,根深蒂固的觀念難以轉移。因此,雖然瓶罐冷飲、手調飲的成長速度非常快,全球市場相當龐大,臺灣的農友卻還沒有加以因應改變生產模式,實在非常可惜。 「茶產業3.0計畫」 商用與精品並進   「商用茶原料」從種植到茶菁加工的模式,以及銷售管道等,與傳統特色精品茶的生產有很大的差異。蔡課長認為,如何創建品牌,吸引顧客甘心掏腰包一來再來,這不僅要靠業者的努力,也是茶改場的使命。政府擬定了「茶產業3.0計畫」,追求特色精品茶、商用茶並進,要幫助茶農改變觀念,透過AI智慧協助進行,重新贏回商機。   農業演進從人工、機械、自動化到邁入智慧化,而「茶產業3.0計畫」正是智慧化農業的體現,涵蓋了茶園端的「智慧友善生產」、加工製茶及精製端「新興加工加值技術開發」、「商用茶飲原料管理與調製」,最終到提升行銷的「國際茶產業時尚文化」等四大內容,期能藉助工具及科技,走入商用茶與特色精品茶並進的時代,實現「國際化」的願景。 農林公司老埤農場乘坐式採茶機。(圖片提供/蔡憲宗)   談願景,也要講技術及策略,首先就是要將土地整合成一個大農場概念。屏東有個老埤農場,它是單一業主,茶園面積有500公頃,但像桃竹苗地區茶園,以契作模式結合,再利用智慧農業軟體整合在一起,以利掌握茶園生長狀況及病蟲害發生情形,可以達到大農場之效益,例如桃園茶業生產合作社透過整合系統把鄰近大約30公頃面積整合一起管理,目前全臺有五、六個地方正在推展像這種合作社模式的經營;另外像南投名間地區則是以初製廠為中心,跟農友建立契作的關係。 蒐集大數據 導入智慧化生產排程   過去老農多是依靠傳統的經驗或獨門技術產製茶葉,但一些剛從大學畢業或返鄉耕作的青農卻不見得能有好的傳承。蔡課長表示,以茶改場的角色,可以歸納很多茶農的經驗及研究的大數據,經由試驗,得出一個最佳的標準,最後據此導入智慧化自動生產排程,未來不管老農也好、青農也好,都可以很快從這裡學到一個「精準標準」的生產技術規範。   不過,「智慧化」的功能可不僅於此,它還可以進行預測或監測。茶作技術課胡智益股長表示,例如氣象預警告知這幾天可能會下大雨,茶農就能提前因應關閉澆水機器的設定,以免到時候水份過多,預先避免過猶不及所造成的危害。這些智慧工具可以幫助一個經驗的傳承。   蔡課長也出示手機,上面並列著各種環控數據。他說:「我們希望只要拿著一個手機,就有辦法知道茶樹生長情形或茶廠作業進度,甚至預測到一週、兩週之間大概會要做些什麼事情。」、「我們也可以透過手機APP看出每一塊田正在做什麼,集體按照排定的生長排程作業,茶菁(生葉)品質就能達到一定的標準,再進標準化的智慧製程,如此可以達到標準規格化的生產概念。幾乎可以說,手機裡就藏著一座茶園、茶廠、技術,靠著APP即能追蹤動態技術條件,工作更有效率。   今年開始,茶改場打算先在北部桃竹苗地區找至少兩家,面積大約30公頃,進行智慧化自動生產排程,未來再陸續推展到全國各茶區。 AI智慧省工機具 有效助經驗傳承   仰賴AI智慧及省工機械進行茶園管理及製茶技術的精準與標準化已是既定趨勢。茶農們利用的科技工具,除了有「微氣象感測裝置」,專門用來蒐集包含茶園的土壤溫濕度、導電度、空氣溫濕度、風向、風速、雨量、氣壓及照度等數據。還有「茶園自動滴灌系統」,會利用感測裝置透過網路傳至電腦的資訊,評估對不同茶樹品種的土壤肥力、茶樹生長、葉片養分及茶菁質量等,建立灌溉及施肥的決策系統。【延伸閱讀】農業供應鏈優化和價值創造 透過手機就可以掌握茶葉生產管理資訊。(圖片提供/蔡憲宗)   無人機在科技農業中也受到廣泛運用。「無人噴藥機」,短時間即可完成作業,解決傳統農藥噴灑需有至少2人,同時牽著長長管子,耗時費力的作業程序,除了省時、省工、省錢,還能避免農藥交叉污染及殘留的食安風險。此外,無人機也能進行「多光譜技術的應用」,藉由無人機(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搭載多光譜或可見光相機,能快速蒐集茶園照片、植生指標,分析茶樹生長光譜、茶樹病蟲危害等徵狀,同時建立影像應用資料庫。   多數的變革都得面對一連串的問題,對將來的未知惶恐,更需要專家的建言引導。身為百年研究單位的茶業改良場,憑藉著龐大的研究基礎、農友端的觀察及國外交流心得,與業界合力研發了生產排程APP,讓茶農人在家中坐就能掌握茶園、茶廠動態。其中除了有氣象資訊外,也透過試驗的累積或國外考察結果,在「智慧系統」中設立「專家的建議」,即時給予提醒。 無人機的利用廣泛。此為植保機講習會。(圖片提供/蔡憲宗) 茶葉成分黃金比例 拼配大眾化口味   你一定喝過茶,但你可知道為何有的茶喝來清香甘甜,有的卻又苦又澀,為什麼消費者喜歡喝冬、春的茶?答案就是茶葉成分黃金比例──兒茶素、咖啡因、胺基酸等主要成分及組成香氣化學物質的黃金比例。   蔡憲宗課長說,兒茶素好處多,但它的成份偏苦澀,咖啡因則是苦味來源,胺基酸較具甘甜味。同一塊茶園在不同的季節也會造成茶葉化學成份的黃金比例改變。不過什麼樣的茶應該具備何種黃金比例才能呈現最好的滋味,一進快速成份分析,基礎數值立刻出現。臺灣剛好擁有各種發酵程度不等的茶類,除了「特色茶」,也可因應商用茶飲的崛起,在茶園和製茶端都針對不同的茶葉發展技術以生產更符合大眾化口味的黃金比例茶葉。   「我們對個別地區標準化管理模式,生產出來的茶菁原料就會均質化,茶廠的裝置也透過自動化機械製程,精準控制溫度、濕度、攪拌力道及時間等關鍵參數,未來在生產原料時,成份就不會變異太大,也可降低生產成本。」蔡課長認為,以降低生產成本搭配臺灣原有的技術去迎戰進口茶,相信臺灣茶很有競爭力。 經驗轉科學指標 產業政策國際化   茶不只是農業,也是一種文化,更是一門科學。今日的飲茶方式已起了極大變化,茶不再只能熱熱喝,人們同樣追求夏日「凍」感的冷飲滋味。   蔡課長有感而發地說,「產業政策,要朝國際化思考」,臺灣有一個重要的強項就是,在生產商用和精品茶都有非常豐富的經驗,能同時滿足兩者的需求。可惜現今臺灣茶農主要生產精品茶,忽略蔚成庶民文化的商用茶飲市場商機,目前國內有供應到罐裝飲料的僅桃竹苗地區,供應泡沫紅茶店則只有南投中低海拔的清香型烏龍茶葉,眾多茶農尚未搶進到大宗商用茶市場大餅。 茶園景致。(圖片提供/蔡憲宗)   傳統精品茶講究特色化,但是商用茶卻必須栽培技術一致,講求一定的標準,才不會造成口味南轅北轍。他希望能把所有的人為經驗都轉成自動化的環境裝置,讓茶產品出現的香氣與滋味是最好的,把前輩的經驗所得到的結論,轉化成科學的指標數據,再套用在自動化的機器上,協助人們「精準標準化」管理生產,利用現有的資源、技術,讓臺灣在國際舞臺創造出最佳的茶葉產值。
捷運站裡有「地下農場」,效率比傳農快40倍!
2020/11/19
根據聯合國人口司(United Nations estimates)2018年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住在城市人口比率為55.3%,預估2050年住在城市人口比率更可能高達68.4%,等於全世界3分之2的人口皆住在城市中。   隨著大量人口居住在都市,導致城市規模也越來越龐大,同時因人口增加,也帶來糧食危機。如何有效運用城市空間創造價值?建置在城市底下的農場或許是未來世界農業的新型態之一。舉例來說,韓國的「Metro Farm」地下農場就建置在捷運站裡,縮短糧食運輸過程,也減少運送糧食所帶來的成本,或許是其中一個解方。 一個捷運地下農場,日產40公斤蔬菜   位於韓國首爾市上島站的Metro Farm,是由韓國政府與農業公司Farm8共同合作的項目。   位於上島站的Metro Farm共有394平方公尺,裡頭大約種植了30種蔬菜,包括各種生菜、羅勒和食用花卉,該農場使用水耕栽培盤和自動化技術網路,用來控制地下生態系統的溫度、濕度與CO2平衡,每天約可產出30至40公斤的蔬菜,效率相較傳統農業高出40倍。【延伸閱讀】都市農業新方向—垂直式水耕栽培 減少運送成本!新鮮蔬菜直送顧客餐桌   Metro Farm產出的蔬果可直接運送到隔壁咖啡廳,每天都有多達1,000名的客人購買使用地下農場蔬菜製作而成的沙拉、冰沙和食用花卉,蔬菜果汁的價格則為5,900韓元(約新台幣146元)和3,000韓元(約新台幣74元),不適合在咖啡廳食用的蔬菜則販售給其他餐廳,同時也在咖啡館旁提供了一個空間,讓兒童可以在其中學習農業知識。   Metro Farm設置在捷運站裡不僅減少食品運輸成本,且通常一般食品配送過程中會產生碳足跡,透過設置在商店、咖啡廳旁的商店,直接把蔬菜送上客人的餐桌,也間接達到了永續的理念。 創造剩餘空間價值!開拓全新商業模式   由於韓國的捷運站擁有相當大的地下空間,因此只要是較大型的站點或是轉運樞紐,皆會附設餐廳或是商店街。不過通常距離乘車距離較遠的區域,較少人會經過、商業潛值低,對於餐飲業或是零售百貨店較沒有吸引力。   這對於捷運站來說可不是個好現象,為了讓現有的空間達到最大的利用,特殊的城市蔬菜農場Farm8吸引了首爾地鐵的注意,雙方合作後不僅妥善的利用了閒置的空間,也翻轉捷運站的形象,吸引更多旅客的注意。   首爾地鐵與Farm8的合作方式也與普通租戶不同,雙方簽訂了長達10年的合同,以支付租金並提供固定的利潤,同時也開創了全新的商業模式。 將持續拓展到韓國各地捷運站   Farm8根據捷運站地點而選擇把農場與咖啡廳結合,不管在農業或商業模式都是一大創新!Farm8更是開始測試全智能農場,由人工智慧驅動的機器人負責種植、收穫蔬菜及調節水質,同時也計畫開發新型商店,降低營運成本,未來更希望將Metro Farm拓展到韓國各地的捷運站。   為了解決糧食危機,垂直農場已是近年的食農創新趨勢,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後,為了降低國際供應依賴,更加速此農業型態的發展。而為了更有效利用城市空間,除了新創公司「Comcrop」在城市大樓的屋頂上建置屋頂農場之外,韓國Metro Farm則善用閒置空間選擇捷運站,也開啟了新型態的農業模式。
可搭載於蛾身上精巧且可遙控降落的感測器
2020/11/18
在危險的戰場上,常利用空投物資減少不必要的人員傷亡,受到這個啟發,華盛頓大學研究團隊(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思考是否可設計出一個感測器(sensor system),其能到達對人類來說過於狹小、過於危險難以前往的地方。   思考螞蟻如何可自高空處落下而不受傷,研究團隊研究出一個非常具有有潛力的裝置,一個重量只有98毫克的感測器,相當於雷根糖十分之一重,十分輕巧,此感測器可搭載於小型無人機或者是小型昆蟲身上如蛾等,若搭載於小型昆蟲上可解決無人機續航力的問題。藉由飛行器前往想要的地點,利用藍芽即可遙控感測器自飛行器上脫離(airdropping),自72英呎(約莫22公尺,相當於六層樓高度)落下,感測器也不會損壞。   可遙控脫離的技術在於利用小型磁吸裝置,感測器牢固地吸附在飛行器上,當到達位置需要感測器降落時,只要透過藍芽訊號即可讓裝置產生電流,進而產生磁場並脫離飛行器。感測器的設計故意讓電池集中於一方,在降落時感測器整體會以電池為中心旋轉,產生像是螺旋槳的功能,提供一個向上的拉力,減緩感測器的降落速度至每小時11英里,保護裝置可自高空落下而不毀損。【延伸閱讀】乙烯感測器可以幫助監測植物健康   藉由此感測器,不同研究領域有機會利用此裝置監控並記錄一些極端地區的溫度及濕度,如洞穴或是某些微小動物的棲息地,幫助他們獲得以往難以取得的資料,且感測器在釋放後可在原地持續記錄長達三年的時,未來若可搭配太陽能或其他新電池技術,此裝置的應用範圍勢必能更加寬廣。
邁向商業生產的花椰菜採收機器人
2020/11/17
根據英國《每日電訊報》資料顯示40%的生產成本來自採收期,降低成本及解決勞力問題一直是重要的課題。因應蔬菜採收勞力的不足,部分頗具規模的種植商可透過飛機租賃前去接駁從東歐引進農業勞工,但並非人人皆可執行此種作法。因此數家公司致力於採收機器人的研發,希望可藉由機器人解決勞力不足的問題,其中英國Fieldwork Robotics公司正在研發花椰菜的機器人採收。Fieldwork Robotics與 Bonduelle Group合作,結合自身偵測與軟體機器人科技(detection and soft robotics technology)與Bonduelle Group所提供的農場資訊、蔬菜相關技術及收穫情況,預計在2023年可製造花椰菜採收機器人原型並投入於商業生產。Bonduelle Group一直致力於永續及多樣化農業的發展,看好Fieldwork Robotics所研發的機器人的潛力,認為此新科技有助於達成此目標。   2020年初Fieldwork募資298,000英鎊,加速其於機器人採收科技的發展,同時也獲得英國創新局(Innovate UK)贊助547,250英鎊,投入於多臂機器人(multi-armed robot prototype)的研發。 【延伸閱讀】機器人技術促使未來無人養殖漁場之目標更加可能        但這並非Fieldwork第一次投入農業機器人的研發,在此之前,其已和英國大型草莓、黑醋栗等小漿果製造商Hall Hunter Partnership及Bosch UK合作研發過莓果採收機器人(raspberry harvesting robot),共同創辦人Martin Stoelen博士也致力於番茄採收科技的研究,Fieldwork Robotics在研發上具有相當的經驗。   此項採收機器人科技旨在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但只有少數農家有能力負荷應用此科技所耗費的成本,此新科技是否能普及利用,還有很多問題需要眾人一同克服。
想當都市農夫 農耕作物檢索表助一臂之力
2020/11/12
都市高樓大廈林立,民眾想嘗試當都市農夫並非不可行,農委會推出「都市農耕適栽作物檢索表」,建立50種可在都市收成的蔬果及香藥草作物,依照生長不同環境,供民眾檢索。   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指出,台灣目前有近7成的人口集中六都,在大樓林立的景觀中,地方政府普遍重視都市環境綠化營造,加上國內蔬果食安問題、都市的食農教育等,都讓不少民眾嚮往居家種菜。   不過,由於大樓環境不同,光照時間和強度有明顯差異,恐造成作物收成不佳,因此桃園農改場推出「都市農耕適栽作物檢索表」,民眾只要上網點選想要種植的環境條件檢索,都市農耕愛好者選種作物的困擾便能迎刃而解。   桃園農改場表示,農改場利用不同光照強度觀測作物生長量,並評估其耐陰性,連續監測民國107至108年都市建築物栽種盆栽植物環境光度週期變化,建立50種蔬果及香藥草作物在都市環境的適栽條件資訊,包括參照日照、建築樓層與居住方位等。【延伸閱讀】打造全方位自然體驗的療癒都市   桃園農改場指出,民眾只要透過官網提供的「都市農耕適栽作物檢索表」,就可搜尋了解自家環境適合栽種的作物。   桃園農改場也強調,WTO估計2050年全球有70%人口會居住在城市,伴隨著糧食安全與環境問題以及都市現有空間多樣利用、發展多功能農業生產系統、強化食農教育、解決食安問題等已是全球趨勢,都市農耕適栽作物檢索表推出後將持續建置、擴充資料庫,以發展更豐富的內容,提供對都市農耕有興趣的民眾使用。
快速、準確且無損的分析食品品質新方法
2020/11/10
現今,消費者如何在食品上市前確認其品質呢?常見的分析方法是從同一批次中選出幾個樣品,但分析過程較為緩慢、費用高昂並對樣品具有破壞性,然而,因進行不同種類的分析方法使產品毀損以至於造成損失。因此,西班牙柯爾多瓦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非侵入性的檢測技術來解決該問題。   目前近紅外線光譜儀(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已在多個領域中廣泛使用,如:化學、製藥甚至生物醫學等,但在食品業中對於使用NIRS技術是相當新穎,其不像傳統檢驗以尋找特定食品組成分為分析手段,而是利用非定向法,試圖找出產品是否與標準品不同。 María Teresa Sánchez 與Dolores Pérez Marín研究員表示這項技術以光線與產品間的交互作用為基礎來收集蔬菜物理化學組成、產品結構甚至與感官特徵相關的參數,藉以偵測生長期和收割後的品質與安全性,如得知產品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有助於預測最佳作物收穫日期,另外,歐洲法規規定嬰兒食品、新鮮食用或加工製造的蔬菜硝酸鹽最高含量,而這項發明可進行硝酸鹽含量的分析,從而使農民給予每種作物最適肥料量。【延伸閱讀】利用模型預測牛奶保存時的酸敗過程   這項研究的目標是藉由可攜式NIRS微型儀器開發出食品品質與菠菜安全性的預測模組,該儀器使研究人員可直接在農場或加工廠分析蔬菜,因此可對於最佳收穫時間、工業用途和商業架儲期(shelf life)做出即時決策。該研究成果滿足了食品行業對於食品品質控管的需求:快速、準確、環保、價格適中及樣品無損耗,因此在該領域引起了許多興趣,目前已有一家公司使用由UCO提供的這項技術,未來,研究團隊將持續開發以應用於其他食品中,從而使人們能夠提前應對未來的糧食危機。
字母要以「Mineral」 糧食生產計畫 對抗糧食危機
2020/11/09
Google母公司字母旗下的X實驗室,曾推出Waymo自駕車與其他具企圖心的計畫,如今又公開了另一個充滿雄心壯志的企圖:要以「Mineral」糧食生產計畫,改進農作物生產模式。   科技網站The Verge報導,「Mineral」計畫主持人格蘭(Elliott Grant)表示,這項計畫的重點將放在永續糧食生產與大規模種植的研發技術,根據人工智慧、模擬、感應器、機器人等技術的突破,持續開發並測試廣泛的軟硬體原型。   格蘭表示,「Mineral」將試著用科技解決各類永續議題,包含為地球上持續增加的人口供應糧食,以及藉了解農作物生長週期與天氣情況,提高糧食生產效率。該計畫也希望在氣候變遷影響地球生態系之際,管理土地與植物生命。【延伸閱讀】研究人員開發了能即時提供農作物生產力數據的估算方法   「Mineral」網站指出:「為了養活全球與日俱增的人口,未來50年的糧食產量,勢必要大於過去1萬年的總和,如今氣候變遷還正削弱農作物的生產力」。   格蘭表示,「正如顯微鏡改變了疾病的檢測和管理方式,我們希望能以更好的工具改變農業生產糧食的方式」。   在「Mineral」團隊開發的首批工具中,其中之一是被暱稱為「農作物嬰兒車」(plant buggy)的四輪機器車原型。   這輛車安裝有攝影機、感測器和其他裝置,會研究農作物、土壤等環境因素,「Mineral」團隊接著會運用這些數據,結合衛星影像與氣象資料,以機器學習和其他AI訓練技術,建立一套預測模型,以了解農作物未來的生長情況。該團隊表示,他們已運用這輛原型車,研究伊利諾州黃豆與加州草莓的生長情況。
抗微生物肽化身柑橘黃龍病的新防治策略
2020/11/06
可由柑橘木蝨(Diaphorina citri )攜帶病原傳染的柑橘黃龍病,被認為是難以醫治的柑橘病害,對柑橘產業造成嚴重損害,目前使用的抗生素防治,受環境因素影響大,效果不彰,因此各專家致力於研發新防治策略。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河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UCR)教授 Hailing Jin從耐黃龍病的澳洲指橘(Australian finger limes)上發現抗微生物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 AMPs),可用於殺死造成嚴重柑橘病害的黃龍病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延伸閱讀】植物產生的揮發性物質用以抵抗病害的應用潛力   相較於合成抗生素,此天然抗微生物肽對人體、環境來得更加友善。同時具備下述優點: 穩定性高,在攝氏54.4度(華氏130度)高溫下仍可穩定作用。 效果良好且迅速,施用後可看到細菌量明顯下降,且葉片在數月後重返健康狀態。 具成本效益,一年之中僅施用數次即可達到抑菌成效。 具疫苗效果,可誘發植物先天性免疫反應(plant's innate immunity),保護健康植物免於感染。 系統性移動,可藉由葉面噴灑或注射,其可系統性移動,防治效果卓越。   Invaio Sciences是精準送藥技術的佼佼者,可有效降低農藥的使用量,對於蟲害與病害上皆有貢獻。Invaio Sciences與UCR 簽署合約,獲得授權可使用此抗微生物肽相關科技,加速抗微生物肽商品化並且投入相關領域市場。
新型感測器可改善昆蟲監測和作物管理
2020/11/04
加州新創農業技術公司FarmSense開發出新型昆蟲監控感測器,稱作FlightSensor。起初,這項智能系統作為學術使用,而共同創始人Eamonn Keogh和Shailendra Singh很快發現應用在其他領域的好處,例如:醫療保健與信用評分,然而令他們驚訝的是尚未有人應用在昆蟲學中,而這項技術剛好可以消除黏性捕蟲器和手動計數的需求。   因此,FlightSensor進一步用於遠程監控並即時將昆蟲分類,其具有多種尺寸及新穎的光學感測技術,該技術透過優化空間與時間的應用來根據農民的需求調整監控昆蟲的演算法,並無線連接到雲端以自動計數昆蟲並進行分類。FarmSense的早期客戶Mark Hoddle博士表示,FarmSense提供的昆蟲分析功能可即時了解果園特定區域的情況,這些資料能透過手機下載並進行分析,使農民能夠即時對作物和病蟲害控制做出重要決策,同時幫助農民減少使用殺蟲劑和農藥。【延伸閱讀】無線土壤濕度感測器搭配窄頻網路的應用帶到世界上最乾旱的農場   為了開發這項技術,研究團隊獲得750萬美元的學術資金,其中包含多種獎項的獎金,如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Awards、Vodafone Wireless Innovation Award和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Awards,最近FarmSense還獲得SBIR獎以利將技術商業化。目前,新型害蟲智能監測系統僅供特定合作夥伴使用,但將於2021年1月全面推廣,同時FarmSense正積極尋求投資者以協助公司進一步擴展。
氣象數據支持水稻、小麥、大豆栽培管理支援系統
2020/10/28
氣候變遷為日本農民帶來即時掌握氣象災害資訊與作物栽植管理應變的迫切需求,除此之外,伴隨著農業經營體的規模擴大,生產管理效率也需要同步提升,在上述兩點背景之下,作物栽培管理系統的使用,將是農業發展的重要關鍵所在。在導入應用的同時,也必須針對實際種植狀況與此系統整合性做相關的比較與確認。 栽培管理支援系統概述   農民於系統註冊時填寫栽植作物品種、播種日期、農場地址,系統將提供最新的天氣數據以及生產預測、最佳施肥時間與建議用量、病蟲害控制期等生長預測模型訊息。 連結網站,提供各種栽培管理資訊的農業情報系統。 提供預警情資,協助減少農業氣候災害與疾病的發生。 經由生長預測和施肥診斷等方式,提高生產管理效率,促進農業智慧化。 部分資訊內容在網頁應用程式介面化(Web-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Web-API)之後,可提供農業資訊共享平台(WAGRI)使用。【延伸閱讀】數據正驅動日本農業未來—「WAGRI」農業資訊共享平台 栽培管理支援系統預警資訊與管理資訊   系統可提供2種預警資訊,以及水稻、小麥與大豆作物之15種栽培管理支援資訊,除了可應用即時性氣象數據,也能運用過往數十載的氣象數據,進行作物栽培計畫的程序制定。 栽培管理系統的使用流程   農民完成註冊後,可自行於系統的功能選單內選擇自己需要的內容,例如輸入「葉子顏色」,系統就會協助列出相關列表、地圖概況、圖表資訊、預警情資傳輸至電子郵件等相關情報。 以水稻生長預測情報顯示畫面為例   條狀圖中的紅線為系統做出預測的日期。在此之前,都是利用實際的氣象數據計算出預測值,而現在,則可以利用氣象預測數據推估出預測值。    另外,應用生長預測資訊,更能夠協助農民提前得知最佳栽培管理的正確時間。以水稻為例,系統不僅能因應143個品種,每個幼穗形成期、出穗期、成熟期都能預測。另外,系統還具有「模型調整」的功能,可以透過導入過往出穗期的歷史數據之後,以提高預測的準確度。 水稻生長各階段的預測資訊API服務   在栽培管理系統所呈現的內容中,要獲取水稻的生長預測資訊,可以透過Web-API的付費資訊。此外,系統也同樣提供小麥、大豆的生長預測資訊。
稻米透過再生方式突破氣候變遷造成產量降低的壁壘
2020/10/20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主食之一,尤以亞洲地區為甚。水稻被列為一年生植物,經過一個生長週期後即死亡,然而,在一些熱帶地區,一期稻作收割時會保留稻頭,之後再施肥及灌水使水稻繼續生長,因此稱作再生稻,屬二期稻的一種耕作法,其照護方式如同草坪割草後仍可長出草是一樣的道理。水稻種植於在熱帶地區可有較長的生長期,但因日本涼爽的氣候使得再生水稻的耕作較為罕見。此外,雖然再生稻讓農民在同塊田地中收穫更多的稻米,但是與一般稻作相比它需要較長的生長時間。而近年來,日本平均氣溫較高,使得稻農可能擁有較長的種植時間。因此,農研機構(National Agriculture and Food Research Organization, NARO)研究員Hiroshi Nakano欲著手研究更多有關水稻的再生潛力以幫助日本稻農。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收集稻米、進行計數與秤重確定了產量,並比較兩個收割時期與稻頭高度的稻作以確認對一期與二期稻作之影響,研究利用植株生長指標—葉面積指數(Leaf Area Index, LAI)進行觀測,LAI為單位土地面積上累加之所有單面綠色葉片的面積總和,同時也觀察稻穗之非構造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e carbohydrates, NSC)的變化,以了解作物當時的生長狀態與活力,期望協助日本南方的稻農找到新的耕作策略以因應氣候變遷並增加稻作產量。【延伸閱讀】日本最新水稻品種有助農民預先確定收穫時間   結果顯示由於植物有更多的時間使稻穗飽滿,因此正常時間收割比過早收割的稻米產量來得多,另外,稻頭高度較高(50公分)可獲得更多來自葉子和莖中的能量與養分,使其產量相對較高。因此,將正常的收割時間與較高的稻頭高度結合起來增加LAI與NSC,從而使最高總產量達每公頃14.4噸,其高於平均值的3倍,這項技術將有益於日本南方稻農及其它相似氣候地區的農民,並可能為全球氣候變遷造成的新環境帶來更高的稻米產量。
Alphabet推動Mineral項目,希望利用機器人改善作物耕種效率
2020/10/20
隸屬Alphabet旗下X實驗室(即原先的Google X)所提出的Mineral項目,希望藉由機器人等技術改善現有農業生產效率,藉此解決人口日益增長,但全球整體食物供應卻逐漸失衡現象。   而在Mineral項目所打造機器人,則是透過太陽能驅動,並且透過籠車形式機身配合四組車輪運作,透過無線操作與GPS定位方式,讓機器人能在農地範圍內穿梭運作。   藉由電腦視覺與人工智慧運算,機器人將可依照農地種植作物生長狀態判斷是否應該施肥,或是增加灌溉水量,甚至也能進一步判斷其他可能影響作物問題,讓農民可以更快進行調整,以利作物順利成長。   為了打造這款機器人,X實驗室顯然也做了不少嘗試與機器人原型,其中包含以兩台腳踏車並聯,中間架設儀器的設計,或是透過大型台車打造設計,最終才變成後來相對精巧的外觀。【延伸閱讀】幫助植物追逐陽光的機器人   目前Mineral項目已經著手與美國、加拿、阿根廷,以及南非地區農民合作,同時也計畫與更多政府單位、企業深入合作此項目發展,希望能進一步藉由科技力量改善傳統農業種植作物效率,進而改善全球糧食問題。   類似作法,目前已經有不少新創團隊藉由電腦視覺、人工智慧運算方式,協助農民用更有效率方式種植作物,例如藉由電腦視覺方式快速過濾品相不佳的馬鈴薯,讓農民可以更快將適合在市場銷售的馬鈴薯裝箱,並且節省過往必須花費時間以人力挑選的成本。
印度托克萊茶葉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在茶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2020/10/16
印度托克萊茶葉研究中心(Tocklai Tea Research Institute,TTRI)是一個專門研究茶的機構,在過去的一百年間透過營養器官繁殖(vegetative clones)、良好的農業規範和茶相關技術的加持為茶農提供了許多優質的種植材料,更為全球茶產業做出許多開創性的貢獻。目前茶產業均面臨了諸多如生產成本上升,產量、品質下降和氣候變化等永續問題的挑戰。   微型繁殖(Micropropagation)是一種能透過植物組織培養幼小植株的繁殖技術,與目前可用的方法相比,組織培養技術能以更快的速度提供種植材料,其成本非常低,且不受時間和季節限制,具有能在短時間內從單個細胞、組織或外植體(explant,植物組織培養中作為離體培養材料的器官或組織的片段)生產大量小植株的優點,而該技術目前大多被應用於蘭花和香蕉等作物的繁殖。迄今為止,大多數茶樹組織培養的研究僅在實驗室中成功,而且是使用發芽的種子作為起始材料,由於一些茶樹生根(rooting)和硬化(hardening,植物抵抗寒冷的機制)的技術性問題讓它很難應用於大規模的繁殖,嚴重的污染更使田間採集的茶芽想要運用體外培養再生茶苗變成一項艱巨的挑戰。【延伸閱讀】以次世代人工智慧技術加速孕育抗性作物品系   托克萊研究中心的科學家自1990年代初期以來就一直在進行這一相關領域的研究,但直到最近才取得重大突破,新技術的使用能用合理的價格進行商業化茶苗的微型繁殖,而且比傳統方法要快得多,為整個供應鏈的全面轉型提供了可能性。不久前運用這種技術在TTRI園區所種植的茶樹剛滿一周年,它們展現出相當健康的生長狀態,在幾天前才剛修剪了第一批枝枒。托克萊研究中心的主任表示,透過發芽種子或扦插等常規茶樹繁殖方法無法滿足茶園對種植材料日益增長的需求,而提供具有氣候適應能力的優質品種以及創新技術才是確保茶產業可永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該研究所去年還與AgNext Technologies公司合作,推出了一台結合人工智慧,名為TRAgnext Quali Tea Profiler的嫩葉計數機,被認為是茶產業的重大轉捩點,TRAgnext QTP目前正在研究所進行定點試驗,這將是提高印度茶葉整體品質和標準化所邁出的一大步。
微流體晶片技術可快速診斷多種植物病毒所引起的疾病
2020/10/14
隨著世界人口快速增長,對食物供給的需求也不斷增加,但由於氣候變遷的加劇所造成糧食產量下降的情況,已讓「糧食安全和永續供應」成為全人類必須共同面臨的重要課題。   日本豐橋工業大學機械工程系的研究小組運用微流體晶片技術(microfluidic chip technology)開發出一種能提早發現和預防作物疾病的多重基因檢測設備,這項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研發一種診斷技術,用來支持高效率且穩定的優質農作物生產,讓即便是沒有特殊專業知識、技能的一般農業生產者,也能以基因的角度,用輕鬆、快速的方式在場域中即時檢測植物病蟲害。新型恆溫式圈環形核酸增幅法(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是檢測目標核酸(DNA或RAN)的常用診斷方法之一,無需使用昂貴儀器和精準的溫度控制進行PCR分析,在恆定溫度下即可擴增目標基因,因此其在研發方便使用的檢測工具和即時現場診斷方面皆具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然而一般的LAMP測定法的使用需要專門的知識和技能,而且對於每種目標病毒,皆必須分別準備大量的樣品試劑混合物才能進行操作測試,故在運用上有一定的難度。【延伸閱讀】以植物病毒系統開發多功能抗真菌劑   為此研究團隊開發出運用聚二甲基矽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製造,約手掌大小的微流體晶片,裝置由五個反應腔室和一個微流體通所道組成並相互連接,期望透過半導體製程技術對植物相關疾病多重遺傳檢測做出貢獻。關於其檢測操作流程,第一步是從患病黃瓜葉中萃取出含有目標病毒的RNA,並以此作為試驗樣品,將樣品和反應試劑混合置入檢測晶片的樣品投入口,樣品和試劑會自動混合並分配到多個反應腔室中,以上動作僅需一次操作即可完成,再來將其放在熱水中加熱,即可在1小時內專一擴增目標核酸,進行快速檢測。而該晶片具有能同時檢測多達四種不同類型植物病毒疾病的能力。   這個檢測設備的用途相當廣泛,不僅可以用於農作物病毒疾病的遺傳檢測,還可以應用於橫跨農業、畜牧、漁業、食品工業以及健康醫療,包括人類傳染疾病在內的各領域之遺傳診斷。研究團隊表示未來還計畫進一步開發能夠同時診斷四種不同黃瓜病毒加上四種害蟲所引起共八種植物相關疾病的即時檢測設備,不僅如此,它還可以自由改變檢測設備上的目標病毒,以滿足不同需求。
日本利用ICT技術栽培溫泉草莓
2020/10/12
2018年的4月,Meiwa Pax集團為因應南海海溝大地震的災害,推動企業持續營運計劃(business continuity plan, BCP),於鳥取市設立Meiwa Sansho公司,並於今(2020)年4月在Meiwa Sansho公司距離15公里處的鹿野溫泉附近建置草莓專門栽植的Meiwa Farm HYBRID。   今年會先完成一棟草莓栽植溫室與育苗室,並且於冬季正式銷售,同時也規劃2023年將會再擴增6棟草莓栽植溫室與一棟育苗室,農場總面積將來到6600平方公尺(7棟溫室為5200平方公尺、2棟育苗室為1400平方公尺),屆時草莓栽植的成本會來到4.2億日幣。   此外,2023年的年產量預估將達到30噸,年銷售額將來到3,500萬日幣,再隨著生產效率提高,生產量也隨之升高,年銷售額可望達到4,600萬日幣。 品種改良與栽植示範,將新品種草莓提高商業價值   鳥取當地栽植的草莓品種以口感偏軟嫩、不易運輸的章姬(あきひめ)為眾, 為此,鳥取縣園藝試驗場育出具硬果特質的草莓,並於2018年10月完成品種註冊,這款草莓的口感帶有獨特的香氣,甜度與酸度也兼具平衡。   鳥取縣也制定新品種草莓的種植推廣方案,並於2019年的財政規劃上追加2,000萬做為推廣費用,同年秋季開始以溫泉水作為智慧農業栽植試驗材料,當地農民與Meiwa Pax集團也參與這次示範栽植計畫,同時也決定將此農業項目推向事業化。【延伸閱讀】產官學攜手開發最新技術打造最TOP智慧農業與智慧城市   草莓園栽植的健康苗通常是挑選健康的走蔓,再培養成繁殖母株,待走蔓長出並固定成株,此時草莓在土壤間就有冠部與根系兩個部分,因日本為溫帶地區,四季分明,當地草莓栽植過程中遭逢冬季低溫之際,會使用煤油或柴油進行加熱來控制草莓生長環境的溫度,此刻若引入鹿野40度溫泉水與地下水相混,讓草莓冠部與根系保持生長最適溫度,除了能代替燃油、降低成本,此方法也能用有效促使草莓生長。 使用ICT技術,簡化草莓種植   感測器可量測土壤與溫室內部的溫度、濕度與日照時數,同時也使用可以管控草莓根部與溫室溫度的環控設施,妥善運用從感測器中所累積的草莓生長數據記錄來生產生產最優質的草莓,是Meiwa Pax集團最大的目標。   而草莓生長過程中的溫、濕度等數據,也可在平板電腦上一覽無遺,妥善管理,即使農民不在溫室內,也可以透過網路攝影機確認溫室狀況,遠端操控溫室窗的開關調節內部日照。   溫泉草莓的販售則由鳥取當地的貿易公司拓展銷售管道。儘管遭逢COVID-19的影響,銷售的進度目前暫時停擺,但在今年春季與營運鳥取至東京或大阪的高速巴士業者進行草莓運送的業務合作,將Meiwa Farm的溫泉草莓送至東京與大阪,並與知名甜點店一起開發合作,推出相關產品。
人工智慧預警系統警告西葫蘆之白粉病
2020/10/08
西葫蘆(又稱夏季南瓜、美國南瓜和櫛瓜等)與印度南瓜(又稱冬季南瓜和金瓜等)在美國全州皆有商業化種植,特別是在佛羅里達州的東南和西南部。根據美國農業部國家農業統計局的數據,2019年佛羅里達州收成產值3,540萬美元的南瓜,然而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白粉病會導致南瓜產量降低。植株高密度種植且生長於潮濕陰涼環境時,易被甜瓜白粉病菌(Podosphaera xanthii )感染,其主要先感染較成熟的葉片,使葉片出白斑點或灰色塗層,但這些成熟的葉片通常被其他新葉覆蓋,導致南瓜早期受感染時不易診斷出來,該疾病會迅速蔓延,當上部突出的葉子也產生白色發霉的斑點時,要阻止疾病的散播已變得相當困難了。因此,佛羅里達大學開發出一種人工智慧來及早發現疾病的方法,提供種植西葫蘆的農民即時管控這種疾病的機會,相關研究發表於「Biosystems Engineering」期刊。【延伸閱讀】以色列五大農業創新技術使農場更加智慧化   在這項研究中,UF/IFAS研究人員研究人員需先找到最佳偵測早期白粉病(葉片無症狀或早期表現狀態)的光譜波長,接著將感測系統連結在無人機上,收集田野與UF / IFAS西南佛羅里達研究和教育中心的西葫蘆白粉病光譜數據,最後再利用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進行影像與光譜反射率分析,其學習的方式是以徑向基底函數(Radial basis function)作為演算法,將學習的參數以距離公式進行非線性換算並分類出不同時期的病灶,該技術的特點是能夠建立數學模型而不需人工編輯特定程式,因此,學習機械模型可從光譜數據中「學習」檢測白粉病以辨別不同時期的症狀。   UF / IFAS農業與生物工程學助理教授Yiannis Ampatzidis表示:疾病會改變葉片的特性並影響葉片在可見光譜外的光反射的區域,而這些變化是人類無法直接看見的。試驗結果發現來自田野患病早期與晚期的樣本,其各別的檢測率為89%與96%,來自實驗室無症狀與患病晚期的樣本,檢測率則各為82%與99%。透過這項技術來及早檢測健康問題,其病源體數量相對較低,就可盡早處理以獲得控制疾病的最佳機會,同時也降低噴灑化學藥劑,進而提高作物產量並減少損失。
SNAP標籤蛋白為植物細胞成像的新方法
2020/10/06
SNAP標籤是一種將染劑與蛋白質以共價結合進行螢光成像的方法,用以觀測體內蛋白動力學,如醫學和生物學的癌症研究,然而,這項技術卻難以運用在植物科學中,可能的原因是染劑不能有效地穿過植物細胞壁、無法滲透細胞膜或細胞腔隙干擾合成染劑結合到目標蛋白,使其無法成像。因此,日本名古屋大學轉化生物分子研究所(WPI-ITbM)的科學家開發出能夠在活體植物上以視覺圖像觀測到微管動力學和細胞膜蛋白內吞作用的方法。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使用三種合成染劑,其無需滲透到細胞膜即能結合到SNAP標籤上以標記植物細胞骨架的一部分—微管,此外,該染劑僅與SNAP標籤結合時才會發出螢光,因此可專門標記細胞膜中的生長素轉運蛋白,從而可視化膜蛋白被帶入細胞的過程—胞吞作用,同時能清楚區分細胞內新合成或胞吞作用進入細胞的轉運蛋白。接著,研究人員使用菸草細胞從31種不同染劑中找出23種能夠進入細胞,且大多數可與SNAP標籤一起使用來標示植物細胞中的胞質成分,而那些不能滲透到細胞膜的成分可用來標記膜外蛋白。【延伸閱讀】新的食物來源—植物細胞培養生產   這個研究提供了螢光標記植物細胞蛋白質的新技術,為植物細胞生物學邁進重要的一步,期望未來能夠使用於超分辨率成像的光穩定標記物上,以及找到用來判定不同時間與位置上pH和Ca+2值的使用方法。
2025年的日本政府是否能讓所有農戶數據化?
2020/10/05
日本政府於未來投資會議中,決議「2025年起全面實現全國農業數據化」的目標,因此NTT東日本、NTT 農業技術有限公司(NTTアグリテクノロジー,後文簡稱NTT農業技術)與農研機構開始投入農業智慧化之相關領域。   農業曾經是日本的核心產業,如今卻面臨勞動人口嚴重不足的情況,根據1985年的行業從事人口統計資料中,日本農業勞動人口約莫為350萬人,而2018年僅剩於168萬人,許多農民面臨著未來農業接續人力不足、極端氣候下如何穩定農作生產,以及農產品如何提高獲利等問題,相同地,政府也面對著閒置農地面積日漸擴大、農耕技術傳承、農產品品質標準化、建立農產品品牌等挑戰。   因應此兩種面向的問題與挑戰,日本政府遂提出了社會5.0(Society 5.0),透過虛實整合,解決社會問題與促進經濟發展,但如何將「虛」與「實」透過數據彙整與分析,導入農業場域的實際應用。 一、NARO與NTT東日本共同合作,從日本各地展開「正式試驗」的具體內容?   NARO、NTT東日本雙方於今(2020)年2月19日簽署合作協議,期望2021年能夠開啟農業數據化的施行。在施行之前,示範計畫內四個縣市的公立農業試驗研究機構(岩手縣農業技術研究中心、群馬縣農業技術研究中心、長野縣果樹實驗所、山梨縣果樹實驗所)聯袂當地農民一起進行農業數據化的實際操作研究。長野縣與山梨縣主要試驗的計畫項目為擴大農業新進從業人口的規模、支援農產品出口相關事務;另一方面,岩手縣與群馬縣則選定高單價葡萄品種—晴王麝香葡萄為標的,提升栽植該作物的農民數與精進其栽植技術。   在研究計畫施行的過程中,NARO將組織所持有的栽培技術手冊,從紙本轉為雲端共享;此外,農田內裝載感測器,獲取作物栽植過程中的溫度、濕度、日照、土壤含水量等數據資料,而這些資料也會同步顯示在農民的平板電腦中,以便於農民能夠即時觀看,確切掌握田間作物的生長狀況。舉例來說,以栽培技術手冊中的內容與田間作物生長數據做為比對設定,並且設定各構面的參數,如果參照農地環境條件與NARO栽培技術手冊的內容進行交叉比對,進而設定農作物最適生產的各種環境參數,倘若田間的感測器測量到的農地環境參數已屆臨或超過原先設定的數值,則會藉由電子郵件通知農民相關的預警訊息。   目前NARO已建置富士蘋果、幸水梨等100多項作物的栽培技術手冊,對於已導入物聯網的農民可以實際靈活運用這些珍貴作物栽植資訊,可大幅減少農民摸索階段的損耗與成本負擔。   NTT東日本的副社長對於日本農業數位創新極具信心,藉由整合地方農業即戰力、數位化、5G在地化,成功勢在必行;而NARO理事長也認同此說法,NARO與NTT東日本、NTT農業技術有限公司致力開發農業IT,2025年的日本實現農業數據化是很有機會的。【延伸閱讀】歐盟未來的網絡農場將利用蜂群演算法的無人機、機器人和感測器來幫助農事測量 二、彈性使用網路技術是農業物聯網重要環節,未來5G的可能性正在蔓延中   此次的計畫是希望能為日本農民提供IT解決方案、穩定生產等相關可執行策略,對於輔加入計畫而未對智慧農業沒那麼熟悉的農民、想要挑戰具高經濟價值作物的農民,也能提供一定程度的技術支援,期望未來能夠完成「傳承不同地區的栽培技術」、「提升產地品牌價值」之目標。   關於栽培技術手冊的內容,為因應在地需求,NARO也持續修正內容,並且新增作物種類;對此,這些已數據化的栽培技術手冊該如何與即時的氣象數據、農業資訊共享平台(WAGRI)公開數據做結合,並且能直觀性呈現,NTT農業技術有限公司正與日本國內其他企業合作並導入解決方案,將蒐集到的農業數據做出多面向的應用,徹底實現數據驅動實現農業轉型目標。   除了上述的雲端應用與紙本資料數位化,網路環境能否持續穩定也是此計畫可行性的關鍵要素,例如:安裝於田間的物聯網裝置的網路環境則是採用採用各種技術的靈活設計。   以LPWAN(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中文為:低功率廣域網路)為例,如果農場與住家相鄰,可以使用無線LAN,儘管有點大材小用,但如果是連接無人曳引機、蒐集與分析田間作物3D圖像、實際應用自動收穫機器人、搬運農作物自動化,甚至是考量到未來物聯網設備的持續擴充,在地5G化就非常有用,能將5G的效用盡數發揮,也不必擔心未來頻寬不足的問題。   計畫的施行主要是數據活用技術,若能充分利用所以技術與資源,並且連結農民與消費者之間的食品價值鏈,便可以提升農民所得,讓大眾更願意持續將資源投入數位轉型中。   在技術開發的同時,提升農民使用IT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需要大眾共同參與培養,並將農業數位轉型進一步推廣出去,農林水產省也對實際導入與應用的議題進行農業政策研究討論。   未來,NTT東日本與日本農協(Jap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JA)也將針對農業領域的需求執行調查工作,支援相關議題計畫,並提供以網路為主的設備和服務;NTT農業技術有限公司以地方政府、JA與農民為對象,在各地方推廣「農業數位轉型」的專案,並將計畫逐步導入實作;NARO則是提供栽培技術手冊與栽種技術建議。如果能夠為全國各地的農民提供必要的解決方案,同時又能穩定種植的話,就有機會進一步改善青農短缺、收入不穩定、農地減少等問題。   「數據驅動的農業」是否真的能夠落實,日本的政府、企業、農民、學研單位一起努力著,2025年的日本政府是否能讓所有農戶數據化?我們拭目以待。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