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應用AI以防止害蟲破壞印度農作物
2021/11/24
70%的印度家庭是以農業為生,其中有80%是擁有兩公頃或更少土地的小農。總計大約有 600 萬人種植經濟作物-棉花,而棉花則是印度僅次於稻米和小麥的第三大農產品。棉花特別容易受到害蟲的侵害:在2017 年時,印度人口第二大的城市-馬哈拉施特拉邦就曾發生過有一半的棉花作物被一種害蟲摧毀。   為了幫助農民預防此類災害,從而提高作物產量和利潤,印度非營利組織 Wadhwani AI 與Google慈善組織合作並於亞洲首次投資。他們共同努力改進了“以人工智慧來驅動農場決策支援系統”:這一個應用程式是使用人工智慧來識別哪些害蟲正在吃農作物,然後預測其侵擾的軌跡,並從農業專家那裡獲得可行的補救建議。他們希望這將有助於保護農民的生計,並遏制弊大於利的農藥濫用。   Wadhwani AI是一家非營利組織,其項目主要是應用人工智慧來造福社會。藉此項目來幫助棉花農收入能更穩定些。而造成棉花農收入不穩定之緣由則是粉紅棉鈴蟲(是一種蛾幼蟲)等害蟲,而這種害蟲平均每年會導致 20% 到 30% 的印度棉花作物死亡。害蟲將卵產在棉鈴或種子囊上,這些幼蟲會繼續吃種子並破壞纖維,降低產量和品質。它們很難以肉眼發現,倘若在它們進入棉鈴之前找到它們可能會改善農民的生活。   使用這款名為 CottonAce 的應用程式,小農可以簡單地拍攝包含害蟲於棉鈴或種子囊上的照片;該應用程式首先將驗證圖像是否真實,然後對害蟲進行分類和計算。    Wadhwani AI 的高級產品經理 Dhruvin Vora 透過電子郵件表示,該 AI 模型已在 30,000 張圖像上進行過訓練了。因此,可以預測“下一代卵和幼蟲之侵擾作物之軌跡”。該應用程式為用戶提供有關如何應對侵擾的即時性建議,而不用將圖像傳送至州政府的農業專家,然後再等他們傳回建議,此等待過程極費時。   Vora說:”每個社區往往都都有一兩個“帶頭人”,該帶頭人精通於技術且為受過教育的社區成員;只有該帶頭人需要此應用程式(它可以在沒有網際網路連接的情況下工作),並且可在村莊會議上將訊息傳遞給在他們所在地區的 10 到 40 名其他農民。通常,會議將討論是否噴灑殺蟲劑。如果需要噴灑殺蟲劑,該應用程式則會教導農民以科學方式來噴灑,相比之下,這比無差別性地廣泛使用殺蟲劑要好,因為無差別性地噴灑方式將會損害農民健康、土壤品質和環境且會減少利潤,而這會使已經在貧窮困境中的農民更加陷入絕境。”另外,對於不太嚴重的蟲害,則會推薦有機產品來使用,例如印楝油,一種源自印度楝樹的生物農藥且具有驅蟲特性。   去年,Google承諾投資 100 億美元幫助印度小企業實現數位化,包括運用人工智慧促進農業社會公益,首席執行長 Sundar Pichai 宣布這是一項“非常個人化”的計劃。Wadhwani AI是從數千家企業中脫穎而出並從Google獎學金計畫獲得200萬美元的第一批亞洲企業,並且還得到包含九名研究員的研究團隊協助。半年內,該研究團隊協助Wadhwani AI 的員工優化應用程式,如重新設計應用程式、更深入開發UX研究以及構建加速AI 學習模型的新基礎設施等,而這些將有助於Wadhwani 的其他社會公益項目,例如嬰兒體重秤等。【延伸閱讀】人工智慧將幫助農民提早發現作物疾病   去年 6 月至 9 月,在印度秋收期間,CottonAce被部署在馬哈拉施特拉邦、古吉拉特邦和特倫甘納邦三個州。根據獨立調查,遵循建議的小農戶利潤率提高了 26.5%,而農藥成本降低了 38%。該組織的目標是在2021年期間全面推出該應用程式,目標是2021年向 30萬名農民提供建議,到 2022 年擴增至 200 萬農民。
FAO呼籲茶產業鏈採取聯合行動以確保產業的永續發展
2021/11/23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 為慶祝首個”國際飲茶日”(International Tea Day,5月21日)的到來,舉辦了一場線上虛擬大會,活動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主要的茶葉出口及進口國,以及將茶葉種植視為重要就業及收入來源的生產國代表,與會國家包含阿根廷、中國、印度、印尼、肯亞及南韓,會議中強調確保永續的茶葉生產對於整個茶產業鏈來說相當重要,特別是在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經濟進入衰退及工人收入下降的期間。   糧農組織總幹事表示,茶產業作為一種就業及收入來源,可以幫助緩解當前經濟下滑所帶來的一些困難,其在戰勝飢餓、減少極端貧困、賦予婦女權力、保護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方面有許多的貢獻,鼓勵茶產業中所有利益關係者建立合作關係及擬定永續發展具體計畫,也強調需要在茶葉生產及加工方面制定更好的政策、加入更多的創新、增加投資規模及提供更大的產業包容性。   除了茶所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外,會議演講者還強調了茶葉作為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並探討其於人體健康及營養層面的影響,包含抗發炎、抗氧化及減肥效果。而為了提高茶產業的永續性,與會成員一致認為需制定因應及減緩氣候變遷的策略,增進茶產業鏈的市場透明度,並制定永續茶葉生產政策,首要目標是促使小農從中受益。【延伸閱讀】印度AgNext的AI技術將推動茶產業的復興
【綠趨勢】日本環境永續的「友善耕作」之發展現況
2021/11/22
日本政府自1999年頒布《永續農業法》,依其第四條規定採用「農業永續生產方式」之友善耕作者可向各地方政府提出認證申請,一旦申請通過即可取得政府提供的特別專案措施。   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所作統計調查,時至2020年3月為止,全國通過認證申請約接近84,000件,占全國農民總數約7%,大多耕作物為水稻。而新申請通過約有3成左右為水稻,其他3成為果菜類。 詳細整理要點如下:  2020年3月為止,全國通過申請83,767件,占全國農民總數約7%(2019年約有119萬經營體),新通過申請約1,912件,至2020年3月為止累積新申請件數為312,035 件。(表1) 申 請作物類別,以水稻比例占最高約34%,其次為果菜類28%。認證更新通過又以果樹的比例為最高31%,其次為果菜類24%。總括來看,水稻比例占半數以上。(表2) 農民新申請和更新的主因大多為對環境保全型農業的重視,反之,不申請或更新者主要原因為友善耕作的農民認為認證農產品價格並不具有優勢。 農林水產省針對環境保全型農業感興趣的農民積極推展這項措施,並透過各地方政府所推行的促銷活動實例促進這項措施的實施。                                表1. 友善耕作申請通過件數                                表2. 申請友善耕作通過的農作物占比例 友善耕作認證的優勢與成果   從上所述得知,申請通過認證可取得政府提供的特別專案措施,農民亦可享有改良資金借貸和農業機械課稅等補助。例如:農場所需導入的機械與資材購入的借貸資金可享有延長償還期限;可成為友善農業的計畫補助金資格;可獲取全國地方的友善環境的環保生態標章。   除了特別專案措施,政府為了鼓勵維持國家生態環境的友善耕作的農友,讓通過這項措施能另可獲取政府提供的環境保全型農業的直接支付補助,若再進一步取得有機JAS認證的話,估計價格相差一般慣行農作物約1.5倍左右。故,能善用此項專案補助項目,能減緩成本負擔外,對於友善環境的農業經營方式來說是一大優勢。   友善耕作制度目的強調環境與農業生產兩者之間調和,藉此提升國產農產品的支持與認可,再藉由認證制度的導入以鼓勵重視生態環境農事者。1999年制度剛導入時全國僅有13件通過認證,隔年突破有上千件通過此項認證。2005年日本農林水產省設定目標10萬件,隔年也順利達成目標。從中瞭解友善耕作認證深獲通路商與消費者好評。 環境保全型農業面臨課題   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調查友善耕作認證自1999年開始接受驗證後,每年一路持續增長,至2011年達最高峰後,隔年(2012年)首次面臨件數申請減少情況發生。(表3)其主要原因在農民雖重視友善環境栽培方式,但農產價格卻不具有優勢是造成認證申請減少原因。再加上為減少農藥與肥料使用,病蟲害發生風險相對提高,更加劇這項栽培方法比慣行農業產量較少。因此,即使賣價能比慣行價格還高,產量的減少在總體銷售額上也無法提升。                                                               表3.認證申請通過件數   此外,隨著未來人口數的銳減,每戶農產品消費預算連同受到影響下,未來農產品需求量預估大幅增加可能性也會減少。另一方面,對於小農來說繁雜的申請手續與認證成本,也是促使小農意願減少原因之一。故,採用友善環境的種植方式,未申請認證的也不在少數。   因此,不管站在友善耕作或環境保全型農業的觀點來看,長期性經營仍需在經濟性與環境友善兩者之間取得相對平衡。此外,除了加強制度推動,促進從農者加入申請認證之外,仍更須建構完善體制,讓農民更加瞭解農產品價格形成方法、補助金取得方式等。 【延伸閱讀】日本推動智慧農業、友善環境、生物技術綜合戰略
人造肉趨勢-不是科幻小說,企業公開「養肉」設備
2021/11/18
加州一家人工肉的企業最近揭幕大型的設備,未來年產量能超過18萬公斤。美國政府尚未核准動物細胞培育的人工肉銷售,這家公司表示,技術已到位,「這不是科幻小說」。   「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報導,位於加州柏克萊附近艾默利市(Emeryville)的Upside Foods造價5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4億元)、占地約1500坪的新廠區在本月4日揭幕。   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2021年報告預測,人工培育肉品到了2030年將成為250億美元(約新台幣6961億元)的市場。   致力於推動植物肉與人工肉的非營利機構好食研究所(Good Food Institute)表示,Upside Foods的前身Memphis Meats於2015年成立時是全世界第一家人工肉品公司,現在至少有80家,且還有成長空間。   這是美國新興且快速發展的行業,也就是從動物細胞培養出食用肉,不需要動刀屠宰。人工肉,或稱為培植肉、實驗室培育肉,主要仍以小型實驗室為主進行開發。   美國政府尚未批准培養肉品的銷售,Upside Foods營運長艾美.陳(Amy Chen,譯音)表示,新設施證明這項技術已經準備到位。   「這不是做夢…不是科幻小說而是事實。」艾美.陳今年6月離開百事可樂(PepsiCo)資深副總的職位,加入Upside Foods。   一旦取得美國政府的銷售核准,他們計畫先供應餐廳,包括舊金山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廳;第二步將進軍超市訴求一般消費者。   在Upside的工廠,有酷似啤酒廠的大型不鏽鋼桶,每年能生產5萬磅(約2.3萬公斤)人工肉,最終能擴大到40萬磅(約18萬公斤)的產能。   廠區裡大型的不銹鋼桶又名「生物反應器」(bioreactors)。由活體動物身上採集的細胞,浸泡在葡萄糖、維他命和氨基酸等養分中,在生物反應器中,為動物細胞創造了類似動物身體的成長環境與養分。   另一個更複雜的步驟會讓那些細胞長成牛排或雞胸肉應有的纖維與質地。這有別於其他類似的公司只能生產絞肉。   人工肉的倡導人士標榜這樣的過程能避免屠殺動物,所需的用水和土地較傳統畜牧業少,對環境友善。這類訴求沒有足夠多的研究支撐,但創投對人造肉業抱持高度興趣。   根據企業資料平台Crunchbase,Upside獲得超過2億美元的資金。舊金山另一家人工肉業者Eat Just募得逾4.5億美元資金,其肉品去年起銷售到核准開放這類產品的新加坡。   美國農業部、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Administration,FDA)於2019年同意共同監管人工肉的新行業,但尚未批准任何銷售。   Upside沒有透露一旦獲准之後的售價,僅表示製造的人工肉可與牧場飼養的高端雞肉價位相提並論。不過,要說服民眾購買尚有大挑戰,企業必須透過新成立的設備進行導覽,揭開製程的神秘面紗。【延伸閱讀】肉的終結,不可能與可能
運用農業技術來提高農場的獲利能力
2021/11/17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農業產業之耕種方式已徹底改變。日新月異的機械工程改變既往之種植方式,如使用馬犁、手工播種等。在 1940 年代,拖拉機和機械設備取代了手工操作和馬匹。 曾經只能照料十多英畝土地的農民發現了管理數百英畝土地的新能力。 現在,隨著我們邁入新的千年,農民可以使用一種同樣具有革命性意義的工具-科技。 以下為將農業科技引入農業產業之優勢: (1)應用新穎科技提升作物及農田價值   農田價格居高不下之主要原因為人口遽增且連帶對其糧食需求量也跟著大增。使得農田的成本也在攀升,因為每一英畝都變得更加有利可圖。 由於使用農業科技,使得從土壤取樣和播種到灌溉的所有過程都變得更加有效。   勞動力成本可能佔作物價值的25%到75%。在減少損失方面,有時需要做出艱難的決定。例如,當新鮮水果收成價格比成本還低的時候,通常選擇不採收。而利用水果採摘機器來收成是一種解決方式。一些自動拖拉機已經能夠在特定應用中節省高達 80% 的勞動力。   借助科技,農民能夠減少體力勞動,甚至更少心力投資,但在年底仍能得到更高的作物產量。例如,透過以精確的方式進行分析、灌溉和施肥,提高同樣面積的生產量。有了科技,從牲畜到蔬菜的一切生產將會是一個數據驅動的科學過程,並帶來大量收益。 (2)農場規模及價值正在變遷   根據美國農業部2019年農場及農地土地統計報告顯示,在2018年至2019年期間農場數量有所下降,但其平均農場規模卻仍在擴大。且值得注意的是,40.8%的農地是由農場直接經營,其銷售額在50萬美元或以上。   從2006年到2020年,美國每英畝農田的平均房地產價值從1830美元上升到3160美元。加州生產了至少美國三分之一的蔬菜和三分之二的國內水果及堅果。而農田土地價格卻以驚人的每英畝20,000至40,000美元價格售出。 相信這些變化源自科技。曾被視為”貧瘠”或難以耕種的土地現在能透過科學技術發展成為一個健康且可營運的農場。當然有限的土地供應絕對是增加其價值和價格的一個因素。即使面臨新冠肺炎肆虐,人們對購買土地之興趣仍持續增加。 農業技術推動農業盈利 •  智慧灌溉系統   隨著氣候變遷及用水需求增長,農民可導入灌溉系統進行精耕細作,以確保農業水資源保育及永續利用。灌溉系統不僅僅是灌溉設備,這些先進的系統還能夠使用感測器來監測地面濕度程度,並精確提供最佳生長所需之水量。甚至可依據特地區域之需求,獨立調整供水量。對於因成本問題而面臨無法向所有耕地提供足夠水的問題之農民來說,將會是一個大優勢。 •  土壤品質監測技術   土壤肥沃程度將影響作物之生長,以往,農民如要獲得精確的土壤檢測,需採集土壤樣本並送至其專門的部門進行檢測,但等待檢驗結果極為耗時。而當改成使用使用地面探針從假定的”最佳”位置手動收集土壤樣本並非總是能準確了解土壤品質。   因此借助新穎之土壤監測技術將土壤採樣自動化。如由GPS導引的土壤採樣機,且可編程以特定時間間隔提取樣品,且能在收成期間收集數據以供後續分析,不僅能簡化其流程還能即時追蹤土壤品質。 • 自動化農業機械和機器人   雖然農民一直使用GPS技術於田間測繪和農場規劃等相關作業,但一些新穎的拖拉機可完全自主運行,使作業時間縮短,田地照料速度加快、效率更高,進而提高利潤。 新穎的農業科技對農民來說是雙贏的   農業科技不僅僅是簡化農業流程,且能促使農業產業發展加速邁進。藉由科技的技術運用,農民和土地投資者可以以更少的投入來獲取更高的報酬,同時農場價值也能超越以往。隨著農業科技技術成熟和更多的保守派農民的適應,農業和農地將變得更加有價值。【延伸閱讀】農業自動化機械國際產業概況與應用
【綠趨勢】從日本看與自然資源相連結的環境保全型農業
2021/11/16
農業在糧食供給肩負重責大任,卻也因為生產的過程,過度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導致土壤與河川汙染,破獲生態平衡,反本末倒置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與惡性循環。而近年來消費者對環境意識的抬頭,農業在發揮國土保育與環境維護等同時也兼具多元性且多功能的重要角色,促使環境保全型農業逐漸受到重視。以下針對日本推行環境保全型農業的相關措施與成功案例進行說明。 日本環境保全型農業沿革與政府採取措施   關於日本環境保全型農業沿革,日本政府於1999年制定《永續農業法》(日譯:持續農業法),在「農業高度永續生產方式」項目中明定「維持源自土壤的農地生產力,促進其他營農環境的經營為合理的農業生產方式」。於2006年制定《有機農業促進法》,訂定有機農產品標示規範與有機JAS等。於2010年《糧食、農業、農村基本計畫》促進永續農業生產措施中,明定「降低化學肥料與農藥使用,並致力於與農業用地所增加碳儲存量,改善土壤管理和水田生態系的品質,促進有效維護環境的營農活動之導入。」(圖1) 。為因應上述政策,各地方自治體具體訂定下列三大生產計畫內容項目,認列為生態農民標準,並提供農民改良資金借貸和農業機械課稅等特別專案措施。 1.應用有機資材等相關技術,提升土壤改良成效較高者; 2.應用有機肥相關技術,減少化學肥料施用者; 3.應用雜草病蟲害防治法,減少農藥使用者。                             圖1-日本環境保全型的沿革 日本推動成果與地方案例   環境保全型農業有各種形態,農畜再生循環是目前最常見模式,例如透過牛與豬雞等糞尿發酵成有機堆肥,再回歸於農地施肥使用的資源正向循環再利用。藉由畜牧飼養有效降低肥料成本,排放糞尿可再形成土壤外,同時有利於土壤改良,藉此衍伸出不少在地品牌等利處。其他尚有鴨稻共生與魚菜共生等模式。                             圖2-自然循環示意圖 • 全島型資源循環農業(鹿兒島縣奄美大島)   鹿兒島縣奄美大島的甘蔗和畜牧業相當蓬勃發展,地方的循環農業除充分應用製糖所產生的副產品外,同時連結畜牧養殖、林業(樹皮)加以應用,形成多元正向循環,是日本資源循環型農業成功案例之一。   這項模式主要從生產端栽種甘蔗,供應糖廠製糖,製糖過程中會產生如甘蔗葉片、蔗渣(Bagasse)、蔗渣灰,以及雜質等各種副產物,再提供當地有機農業支援中心,加入雞糞、牛糞與樹皮等材料加工處理後,再作為蔗田或是其他蔬果生產的堆肥,以及牛隻飼養敷料等用途。由於有機肥的使用大幅降低化學肥料成本,一併改善土壤狀況。除此,甘蔗的前端根莖等部分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糖廠與蔗田的所產生蔗尾甘蔗葉片、蔗尾,受到牛隻食用喜愛,因此作為畜牧飼料所用。(圖3)                        圖3- 奄美大島-甘蔗的地方資源循環 • 從澱粉到酪農的資源再利用(北海道)   北海道除是全日本馬鈴薯量產第一地區,由馬鈴薯製造而成的澱粉(片栗粉)也是地方重要經濟產業。農業從生產到加工製造,再應用於當地強盛的畜牧乳業,形成多項產業正向循環。   由於澱粉在精製過程中會排出廢水液,一般認為不適用於飼料所使用,北海道的JA小清水農會則是研發一種利用酸回收排放液體所含的蛋白質技術,成功與大豆粕一樣可作為家畜飼料蛋白質的來源,其營養價值勝於大豆粕之外,價格也較便宜。此外,JA小清水農會將回收廢水中的蛋白質與澱粉粕混合後,提供當地酪農戶所使用。 • 特殊農法栽培的櫛名田姬米(島根縣)   島根縣的櫛名田姬米,使用特殊農法栽培已45年以上,也是日本環境保全型農業成功案例之一。採用當地米糠、竹粉(竹子粉碎後發酵)、海藻作為種植肥料,以及土壤改良劑等。在食用香氣上有別於使用家畜糞尿的堆肥。致力於守護地方環境與自然資源再利用於水稻栽培,目前已認列為日本生態農場之一。【延伸閱讀】日本推動智慧農業、友善環境、生物技術綜合戰略
日本都市農業六大機能
2021/11/12
日本農林水產省為了更加瞭解國民對都市農業需求性與認知,以三大都市圈特定2000位市民為調查對象,實施「都市農業相關意向調查」。其綜整都市農業具有地產地銷、創造交流、防災空間、景観綠地、環境維護、食農教育等六大功能性,並分別就功能性說明相關調查結果。【延伸閱讀】打造全方位自然體驗的療癒都市                               圖1-都市農業六大功能性 一、 供應新鮮的農產品(地產地銷機能) 提供都市居民新鮮的農產品,促進在地自產自銷和城區振興相連結。 調查結果:約有5成的都市居民認為都市農業與都市農地,扮演提供新鮮農產品的重要角色。此外,有超過7成的人,想在日常生活之活動範圍內購買當地生產的蔬菜。                               圖2-新鮮農產品重要程度與當地蔬果的購買情形 二、 提供切身的農業體驗與交流活動之場所(創造交流機能) 透過切身的農業體驗等活動來增進交流,以達到社區的維護與形成。   調查結果:願考慮提供都市農地與農業,作為農業體驗及交流活動之場所的都市居民,大約在4成以下。                               圖3-農業體驗與交流活動的重要性 三、 確保災害時的防災空間(防災空間機能) 防止火災時延燒,並提供災害時之避難場所和開放空間的重要角色。地方政府可藉由農家和相關組織的合作,致力於「防災合作農地」1推展。 調查結果:都市居民有8成認為,「防災合作農地」有其必要。此外,也期盼「防災合作農地」更能扮演緊急避難場所,以及供應農作物等各式各樣的角色。                      圖4-作為災害避難場域與開放空間的重要性與防災協力農地的必要性 四、 提供寧靜與雅緻的綠地空間(景観綠地機能) 創造城市具有寧靜與雅緻感受的空間。 調查結果:約有5成的都市居民認為藉由都市農地可帶來「寧靜」與「雅緻」感受。                     圖5-作為災害避難場域與開放空間的重要性與防災協力農地的必要性 五、 國土、環境之維護(環境維護機能) 能降低城區的氣溫,帶來涼爽空氣感,藉以整治城區的環境也能維護生物的多樣性。 調查結果:約有5成都市居民認為都市農地可扮演水土保持、國土及環境等保護之重要角色。                       圖6-都市綠地的雨水保水性與地下水補給與生物保護之重要性 六、 培養城市居民對農業的理解 (食農教育機能) 作為農地與農產物的食農教育的場所。 調查結果:在附近有農地的都市居民認為須保留殘存的農地。因都市農業進而對農業及「農山漁村」2抱持興趣的人,其中約有八成的人希望透過前往「農山漁村」之訪問、停留與交流。此外,因新型冠狀病毒影響,都市居民中約有五成,認為都市農業和農產品直銷正在提升所帶來功能性。                    圖7-都市農地存留的必要性與因都市農業影響對農鄉的興趣比率                   圖8-新冠性病毒影響下都市農業與農產品直銷的重要性 【備註】 1.何謂防災合作農地?  平成七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以來,所謂都市農地之開放空間的防災機能,已被再認知。 2.所謂「農山漁村」(のうさんぎょそん),是農村,山村,漁村的總稱。是將農業和漁業等第一次產業作為主力的地區。日本政府透過定期選定「農山漁村之寶」的活動,以發掘農、山、漁村的潛力,來實現“最強的和最美麗的農山漁村”,以振興地區,增加收入。
與惜食教育的距離:教室到超市-校園有間未來超市
2021/11/12
拿起架上的蔬果,前方面板會顯示出該產品的蔬果產物紀錄;依據臉部辨識系統推薦適合顧客營養需求的蔬果汁;展售人員掃描標籤及可得知產品的採收及進貨日期。種種功能不僅方便消費者選購,也有利於商家統計數據,進而減少食材浪費,這也許是將來科技帶領超市走向的經營樣態,也是致理科技大學珍食物團隊在2018年已實踐的「未來超市」。【延伸閱讀】世界自然基金會推出區塊鏈平台-OpenSC以增進供應鏈透明度 從教室到田野 珍惜原始農務   致理科大資訊管理系及商務科技管理系學生共組「珍食物團隊」,透過課堂走入田野、造訪農家,深度探索飲食文化,再將心中的感動帶回教室,學習以先進科技解決眼前的剩食問題,2016年創建的珍食物APP以及共同營運的未來超市皆是師生獻給土地的回禮。   珍食物團隊的成員紀宇庭分享一次課堂中的經驗,她實地到台中晉福田有機香料農場製作窯烤披薩。親自撿拾、砍伐用來生火的木材,將麵粉揉塑成團,並在等待麵團發酵的同時摘取點綴披薩的花朵及香草,最後以剛剛好的火候及耐心等待香氣十足的披薩出爐,紀宇庭親自體驗做出一道菜與大自然環環相扣,也真切地感受食物的誕生源於土地的溫度,令她既感動又感嘆,她說「這件事那麼棒,為什麼在城市裡做不到?」珍食物團隊的成員們藉由一次次的實地體驗,越加了解飲食與環境密不可分,卻眼見周遭的人對農夫們辛苦栽培的食材沒有半分感謝,而食物浪費的問題也遲遲沒有人關心、發現及解決,便決心扛起身為地球公民的責任,為永續食物盡一份心力。 與「食物永續」僅一間超市的距離   2017年珍食物團隊於校內創建「未來超市」,是學生們學習食物永續的另類教室,仿大自然原木的褐色擺設裝潢,以水草藤蔓式的燈具相稱大片落地窗透入的陽光,走入店內實在很難不被這生氣勃勃的清新氛圍感染,顯目的木刻二十四節氣表也時刻提醒著作物生長時節的重要性。有別於一般超市,細看架上陳列的商品會驚訝地發現他們其實是假蔬果,「超市沒人買的蔬果會造成大量的食物浪費」珍食物團隊的黃品榮表示。因為了解到蔬果得來不易,讓有需求的客人直接向店內人員訂購,並於貨物到達時通知客人至店內取貨,使需求和供應維持平衡,是未來超商減少剩食的方針之一。   未來超市的前身是「幸福農學市集」,那時珍食物團隊和許多台灣在地小農合作,除了在學校附近辦市集替小農販售商品外,也替農友架設及經營網站,黃品榮說:「一方面讓學生學到行銷上的知識跟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替小農建立他的品牌,是一舉雙得的方式。」超市成立後,珍食物團隊也延續初心持續向小農引進經過包裝後的農產於店內販售,結合學生研發的科技展現小農在地溫度。   資訊管理系學生開發超市店內智能系統,以物聯網設備感應開架式冰箱的溫度及濕度,維持冰箱內容物的品質,並開發手勢辨識系統,方便客人在拿起蔬果時,於前方面板的「產銷紀錄」影音,了解蔬果的來源、生長過程及採收時間;商業科技管理系學生則負責超市的品牌經營及行銷企劃,為小農拍攝宣傳影像,連結到店面的蔬果架上方及冰箱外的螢幕面板作呈現,讓消費者感受生產者的用心,進而珍惜現代人唾手可得的食物,將消費者與台灣各地優質農漁的距離縮短至一間超市。 消費者與小農的認知鴻溝   珍食物團隊自2016年研發「珍食物APP即期品銷售系統」,透過APP消費者能夠查看即期品的數量、價錢等資訊,並於確認預約付款及日期後至商家取貨,利用科技販售即期品減少食物浪費、消費者能用較低的價錢獲得好食物,試圖打造雙贏局面。   聽起來合理且誘人的企劃,實際執行卻沒想像中容易,儘管至今下載超過六千人次,仍遇商家不認同,認為他們「不會成功」。   有些商家擔心要承擔即期品可能帶來的食安問題而拒絕合作,有些商家雖然有意上架即期品販售但消費者不買單,珍食物團隊才發現這一切要歸咎於消費者購買有機食品的出發點大多與愛護環境無關。購買有機食品的消費者通常有較高的消費能力且十分在意商品品質,他們多半是因為自己及家人的健康而選購有機食品,因此有機食品消費者不見得認識或接受剩食議題,包括有機背後對於土地的價值,黃品榮說:「不認識生產者栽種,下一代也不會想去在意這件事情,久而久之人類跟土地距離越來越遙遠。」   另外珍食物團隊也發現下載APP的消費者遍佈全台,但接洽到的商家數量有限,且與消費者距離遙遠,如此一來造成「商家沒生意就不願意上架即期品販售、沒商品選購消費者就無法使用APP」的惡性循環,黃品榮表示:「這不只是學生作品,是『很認真想要來改變剩食』的成果」。   為解決眼下問題,團隊幾經思考後,珍食物團隊於今年十月一日構思新募資企劃「Just Do It! 『剩食,做就對了!』缺你不可計畫」,透過此群眾募資及在地贊助,了解認同「珍食物」想法的消費者的所在地,再去各所在地開發商家,達到APP的有效運用;也將推動「珍食幣」的功能,以虛擬貨幣回饋消費的民眾,也鼓勵民眾以此貨幣持續購買即期品,「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與珍食物團隊一同當善待土地的地球公民。 埋下心中「食農教育」的種子   「這麼大的東西到底要怎麼去做?也不斷地懷疑自己能夠成功嗎?」黃品榮坦承,自己一開始接觸食農及剩食議題時其實內心感到很迷茫且絕望,但慢慢地往下鑽研,發覺行動確實能夠替農業帶來改變,肯定農作物對土地的價值的同時,也確信了自己對食農教育奉獻的決心。   因負責企劃的線下行銷活動,舉辦講座給校內師生,他仔細鑽研如何推廣食農教育才能使看起來索然無味的話題變得有趣且感人。黃品榮表示,超市初創時期成本只剛好與營收相抵銷,後來他透過食農講座、活動推廣及參與市集攤位擺設,為超市增加能見度。   珍食物團隊曾前往新竹綠市集擺設攤位販售即期品,他們讓消費者為即期品自由定價,藉此了解民眾對於即期品的價值認定,紀宇庭當時到處向市集的民眾介紹剩食議題及即期品背後對於土地的意義,大部分的民眾也都願意停下腳步認識他們,其中一位民眾讓她特別印象深刻。當她和一位媽媽介紹攤位的販售內容時,那位媽媽說:「可以請妳等一下嗎?我想叫我的小孩也來聽。」後來發現原來小孩還只是位小學生,可能連自己買東西都還不會的年紀,媽媽就積極機會教育讓他了解食物的難能可貴及珍惜土地辛勤的產物,就像小時候媽媽要我們要把碗裡的飯吃完一樣,從小將食物永續的概念植入我們的習慣裡,這讓紀宇庭非常感動,諸如此類的回應也是珍食物團隊繼續為土地燃燒熱情的最大動力。   活動提供民眾食農教育的機會、消耗過剩的即期品也為「未來超市」增加能見度,直至今年三月營業額已提升了百分之一八五。黃品榮表示食農教育需要身體力行,難以從成績上看見真正的教育成果,對此他有所感觸:「食農教育像在學生心中埋下一顆小小的種子,今天、明天不會馬上發芽,也許十、二十年後,看到類似的議題或自身發生了什麼事情,會突然想到有在這裡學過類似的課程,幫助我能夠在飲食上做改善的,而開始踏入這個領域,我們就覺得這是個很成功的成果。」 *採訪側記 不論是致理未來超市或是珍食物團隊都非常盡心盡力的推廣剩食及食農教育,和小農合作不但能夠替他們解決即期品,更能替他們提高曝光度。 在校園中有一處如此溫暖又有理念的角落,希望未來能看見未來超市的科技應用到業界,也希望珍食物APP能夠發展順利,擴展越來越多通路。
安全把關!全球食品可追溯市場規模2025年將成長至261億美元
2021/11/08
食品受到病原體的感染,導致食物中毒案例頻頻發生,同時也造成人體健康嚴峻危害。為了提昇了食品的品質與安全,近年來,食品可追溯的資訊系統服務需求趨勢也不斷增長。根據美國環球訊息公司(Global Information),日前所公布「全球2025食品可追溯」市場調查報告顯示,食品可追溯市場規模將以9.1%的年複合成長率,從2020年的168億美元,預計至2025年將成長至261億美元。其中,又以亞洲太平洋地區對於食品安全把關需求度最高,加上新冠性病毒疫情驅使下,預估中國市場正以急速成長當中。 全球驅動食品可追溯的原因   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及寄生蟲在內,以及黴菌往往是造成食物中毒兇手。食物中沙門氏菌和李斯特菌(Listeriosis)等病原體的存在會破壞微生物安全和食品品質,導致食物中毒。   在美國,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統計顯示,每年有 7,600萬件的食物中毒案例,其中 32.5 萬人需要住院治療,5千人因故死亡。然而,另一方面透過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顯示得知,以上述數據來說,美國在世衛組織區域卻已是食物中毒人數相對較少的地區。   另外,在英國,根據食品安全標準署(Food Standards Agency、FSA)調查顯示, 曲狀桿菌(Campylobacter)是英國最常見的食物中毒形式。據估計,每年有28萬人受到雞肉曲狀桿菌感染的影響。 2014年,英國金融廳一項調查報告更是直接指出英國超市中的大部分雞肉都受到雞肉曲狀桿菌感染。   由於攸關人體健康安危,食品可追溯逐漸受到重視,需求度也逐漸增長,估計也是推動整體市場成長的原因之一。此外,連動相關的食品追溯的資訊服務與相關新技術應用於食品生產與流通價值鏈中,例如:RFID 無線射頻辨識技術、GPS、生物識別、ERP、LIMS、庫存管理等技術與服務。 食品可追溯共享的資安問題   食品可追溯性貫穿整體供應鏈,從原材料到最終消費者端,需仰賴先進技術與資通訊軟體得以掌握。然而,機台的本身除了提供產品溯源,同時也提供補充資訊、記錄、存儲、處理、遺傳學、供電、疾病追蹤溯源相關資訊共享,以及環境變數測量等。由於,在使用上由於有可能牽涉未經授權網路連結或竄改,產生個資洩露疑慮與堪憂。因此,在資訊共享之時,反阻礙食品可追溯性市場的成長因素之一。【延伸閱讀】IBM與雀巢、聯合利華等食品龍頭合作利用區塊鏈追蹤食物汙染源
高雄駁二「植爽相談吧」療癒創作展 走入自然秘境
2021/11/05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呼應後疫情時代人們渴望擁抱自然的心情,即日起至明年2月28日在大勇區C5倉庫當代館,推出「植爽相談吧Re:Plant-植感創作展」,打造了一處布滿綠意、以植物創作為主題的展覽。倉庫前打造成一處自然秘境的入口,邀請觀眾一探究竟。   高雄市文化局長王文翠表示,這一年多以來疫情造成的生活緊繃,讓人們花更多時間待在家裡,許多人也透過栽種植物來舒緩緊張。歷經疫情警戒降級,持續調整解封的階段,人們開始恢復看展生活,「植爽相談吧」用一整棟倉庫的植物與你心靈交流,打造兼具設計美學及多元情境的療癒型創作展。   觀眾一進入展場,撲鼻而來的是植物的各種氣味,約翰森林以「跟著植覺一起走」,帶領大家透過簡單的植物測驗搭配精油香氛,找到專屬自己的療癒指引;「植氧採集」設計師尹顯玲則採集山的智慧,以等高線的巧思分享不同海拔的植物辨識,及前所未聞的特殊用途。   藝術家許登栗身兼展場植栽設計,藉由創作「詩意—棲居」的植物裝置作品來敘說夢想中的住所;「永不枯萎的紙蕨」Wuba Yang以細膩的剪紙及立體塑型技巧,重現臺灣原生種蕨類的不同姿態,與真實植物的對照令觀者難辨真假;「家の日嚐料理」分享純植物料理食譜,從產地、選購至生活實踐,將純植物的「日嚐美學」打包成冊,完整感受料理人張又藺Janna的生活提案。   插畫家翁靖雅以植物構造為題,細細描繪植物無所不在的「偏植生活」;而質物霽畫所創作的「水晶陣—和平陣型」,以生活常見的物件及複合媒材模擬水晶與礦物的質地,帶領人們靜下心尋找內在的永恆與可能;島民集合的「叢心出花」精心打造光影體驗,認識21種臺灣特有種花;擅長玩特殊印刷技法的一步工作室,以「成為 光」系列海報展出與觀者的互動。【延伸閱讀】解放防疫悶心情!雲林跨域特展 5感體驗療癒生活
高雄農業導入AI 木瓜熟不熟拍個照就曉得!
2021/11/04
木瓜如何判定熟不熟?現在拍張照片,就能知道。高雄市農業局與AIFab開源智造團隊「愛.AI」合作,經由AI影像辨識的輔助,能從照片判定木瓜的熟度。農業局將導入「高雄農來訊」Line「@kh_agrinfo_bot」,農友、採購人員及消費者,都能輕鬆辨別。   一般人判定木瓜熟度是看色澤,農民則靠經驗,但木瓜色澤的認定有時容易因人而異,光從外觀選別,標準很難以統一,而成熟度的判斷會直接影響採收、運輸、上架展售等作業的判斷,進而決定商品價值的高低。   高雄市農業局經由經濟部工業局協助,在AIGO活動中以「利用影像辨識輔助木瓜成熟度判斷」提案,在54件提案中取得佳作。   與高市農業局合作的AIFab開源智造團隊「愛.AI」解題團隊,先以2步驟完成「木瓜成熟度判定AI模型」,第一步先把木瓜邊緣框選出,再利用神經網絡建立成熟度分類模型,農業局在解題團隊協助下,拍攝超過3800張不同熟度的木瓜正反面照片進行模型訓練,最後辨識準確度為 96.38%以上,可辨別1溝黃、2-3溝黃、4-5溝黃、催熟後及全黃不同成熟度。【延伸閱讀】新型態人工智慧系統將模仿人類想像與判別物件   農業局長張清榮說,高雄近年積極推動智慧農業,公私協力加速發展,讓AI走入生活。今年也與氣象局、農委會、中興植物醫院及安吉氣象決策資訊有限公司,以「智農知天」參加總統盃黑客松,持續尋求民間力量,為高雄的農業注入活水。
城市綠化區是生活的重要一環,因為存在土壤裡的微生物!
2021/11/03
城市綠化區雖然是一個人工的生態系統,但它在環境和我們的健康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首次發現城市綠化區內有微生物組存在。這項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發現,即使是馬路邊緣也會產生一系列重要的微生物群落,這些微生物群落對於維持生產性生態系統服務至關重要,像是它們能過濾污染物和隔離二氧化碳。   任職於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生物、地球和環境科學學院生態系統科學中心的共同研究者David Eldridge教授表示,綠化區並非我們認為的均質生態沙漠,相反地,它們是活的生態系統,可以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因為城市綠化區擁有重要的微生物,所以需要有大量的公園和綠地來維持一系列的生態系統服務。此研究採集了六大洲17個國家裡56個城市的土壤樣本,分別來自不同類型的城市綠化區和附近類似的自然生態系統。被作為研究的城市綠化區包含了北京的奧林匹克公園、布里斯本的昆士蘭大學校園、西班牙馬德里的雷提洛公園和瑞典烏普薩拉城堡周圍的公園。   在2050年,全球68%的人口將居住在城市,此研究顯示城市綠化區對於促進身心健康極為重要。例如公園和花園為城市的綠化區,構成了大部分休閒社交活動的開放空間,而且這些綠化區在控制污染、減輕噪音和降低氣溫方面皆有其重要性。此外,人類接觸土壤微生物後,能促進有效的免疫調節功能和減少過敏,有益人體健康。此研究發現綠化區供養著許多生長快速的微生物,而這些微生物透過肥料和灌溉用水,可以在裸露的土壤上繁殖。這些微生物包含了重要的菌絲型真菌病原體,像是鐮孢菌、能夠從污水中除氮的微生物及許多以細菌為食的變形蟲。   此研究更進一步發現,綠化區中還藏有更大比例的真菌寄生蟲和植物病原體,而它們通常是經濟上主要的害蟲。某些國家的綠化區還存在人類病原體,例如李斯特菌和白喉棒狀桿菌。Eldridge教授表示,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額跟導致人類疾病的微生物數量間存在高度相關性。其中一個可能原因是發展中國家更頻繁地使用抗生素,導致微生物對抗生素的抗性更強,加上使用含有抗生素的污水來澆灌綠化區。因此雖然綠化區對人體很好,但各個城市仍須注意,特別是在較貧窮的城市,綠化區中的部分土壤確實含有有毒微生物。【延伸閱讀】土壤微生物如何幫助植物抵抗疾病   這結果呼應了另一項研究,該研究發現紐約中央公園和全球的微生物多樣性相比是一樣的。原因是城市綠化區擁有一系列不同於自然生態系統的微生物群落。該研究還發現,即使是馬路邊緣也充滿了重要的微生物。我們認為路邊是應該相對貧瘠的,但卻在一些路邊發現了各式各樣的微生物,所以路邊根本不是貧瘠的荒地。一些歐洲城市如瑞士的伯爾尼,有政策來保護人行道和路邊的自然植被。藉由串聯這些路徑形成迷你綠化區,再連接成更大的綠化區。我們需要更多元的景觀,像是分隔地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等等,讓我們能擁有更多不同的微生物。   這份研究顯示世界各地的城市綠化區其實非常相似。他們通常有草坪和類似的管理措施,使得生活在全球不同城市的微生物均質化。團隊的下一項研究將探索苔蘚類在城市綠化區中的重要性,以提供健康的土壤和重要的微生物棲息地。
日本園藝療法的源起與研究效益
2021/11/01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受到防疫外出和店家經營多重限制下,造成人們應對外界內心壓力遽增,尤其是面臨防疫第一陣線的醫療與社福團體更是不可計量。而園藝療法作為替代療法(輔助醫學)的一種,利用庭院、陽台所種植的植物,正能藉由種植到應用過程,延伸至減緩壓力、認知功能、身體機能,語言交流,以及恢復社會適應性等功能。對於非疾病的從事醫療人員也能帶來相當利處,而本篇則介紹日本園藝療法的源起與實際輔助的效益。【延伸閱讀】打造全方位自然體驗的療癒都市 日本園藝療法的源起   相較於歐美國家,日本園藝療法起步較於緩慢,時間點可追溯至1990年代(約1986年至1991年)日本經濟泡沫化後,正巧在當時1990年那一年大阪舉辦了一場國際花與綠博覽會,促發人們對於心靈健康的訴求,庭園園藝受到熱烈迴響,而在此時,在美國已接受園藝療法學習的人進而藉此大幅推廣提倡這項療法。演變至今,目前在日本園藝療法的實踐已涵蓋了醫療、社會福利與教育等多重面向。   日本唯一公立園藝療法教育機關,位於兵庫縣淡路島的「淡路景觀園藝學校」,專門培育專業認證的園藝治療師。其學生領域來自四面八方,含括護士、職業治療師、護理人員、幼保師與相關從事教職人員,以及從事農業園藝、造園相關人員等,另一方面也有來自於非相關領域,純粹希望藉由學習可療癒自己也療癒他人。學習後出路於各領域皆相當活耀,不管是擔任專任園藝治療師,或是在醫院或社福團體擔任園藝療法講師。除此,也有成立法人,或在自宅經營認知障礙症的咖啡館,提供地方身障者、認知障礙症高齡者、以及其家人或母子等享有園藝療癒的場域。 園藝療法的實際應用所帶來利處 根據日本兵庫大學豐田正博教授,在最新研究資訊裡提出園藝療法作為替代(輔助)療法中具有多不面向作用,針對不同面向相關研究結果與效益說明如下: (1)綠色景觀的療癒力 ①放鬆紓壓   根據日本《造園雑誌》內容指出當人看著石圍牆和樹籬,樹籬一方可讓大腦呈現較放鬆狀態,容易產生更多的α波,另一項美國心理學會研究報告《Ulrich, R. et 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psychology.》指出給一個健康人看一段備感壓力的影片後,再播放一段樹木散落的自然景觀影片時,持續9分鐘後,得知血壓和心率在3分鐘內即開始下降。因此,可從上述研究中得知眼睛觀看綠色植物確實對於壓力大或容易感到不安全感人來說有放鬆作用。 ②補充維他命D   根據《Miyauchi, M. et al. Journal of Nutritional Science and Vitaminology. 2013.》這篇學術研究指出在日本筑波市晴天情況下,7月在外日曬3分鐘;12月曬22分鐘即可補足成人一天身體所需的維他命D含量。由於緯度的不同,每一個地區所需時間有差異性,然而,從上述研究中得知園藝療法中可藉由庭園散步、澆水、除草等行為獲取人體所需的維他命D含量。 ③改善老年人的睡眠品質   根據《Düzgün, G. and Durmaz, A. Holistic nursing practice. 2017. 》這篇學術研究指出連續五天從早上八點到十點讓安養院的老人曬日光浴有助於提升睡眠品質。因此,從上述研究中得知待戶外時間增加有助於好的睡眠品質。 ④減緩疼痛   根據《View through a window may influence recovery from surgery》這篇學術研究指出患者術後待在病房可從窗外看到戶外自然樹木景象,相較於只看到紅色牆壁來說,患者較少要求強烈鎮痛劑,入院時間也較短。另一項研究指出除了自然風景若再加上自然聲音,有助於減緩激烈的疼痛。因此,可從上述研究得知,可透過庭院散步、遼望自然靜瑟、聽取自然鳥叫聲等有助於身心愉悅。 ⑤恢復專注力   根據《James, W. 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15. 1985. 》這篇學術研究指出人一旦只要有特地目標就會產生自發性的專注力,然而不斷去除過度刺激,一定時間就會感到疲勞。而另一方面,非自願性的專注力則是透過庭院環境色調、動態、對比等偏向自然的外部感官刺激則不易產生疲勞,反而可以促進長時間高度自發性的專注力。因此,從上述研究中得知可透過外在綠地景觀,對於壓力大、阿兹海默症、因腦功能異常(Higher brain dysfunction)造成注意力低下等情況,倘若身旁能安置舒適綠地即可達到放鬆效果,進而增進誘發其他能力產生。 ⑥減輕跌倒風險或行動不便情形   根據《Mather, J. et al. Am J Alzheimer Dis. 》這篇學術研究指出將居住地無設置庭院設施的認知障礙的老人分成兩群,將其中一群安置在設置庭院的地方,觀察跌倒與用藥比例,其結果有設置比無設置的跌倒次數與跌倒重症度指數降低30%,抗精神疾病的用藥一同減少。 ⑦輔助醫療心理與行為   根據《Pati, D. et al. Health Environments Research and Design Journal》這篇學術研究指出長期在工作中能見自然景觀,有助於護士能減緩壓力,行為也敏捷。另外,減輕醫生和輔助醫療人員的壓力可以更好地照顧病人,減少醫療事故誤失與事故發生,降低離職率,同時也有利於管理層面。 (2)庭園園藝的療癒力 ①減緩阿兹海默症的風險   根據美國《Jedrziewski, M. et al. Alzheimers Dementia. 2010.》研究報告指出,有效的運動可降低阿兹海默症發生風險,其統計結果得知施行園藝療法過程更能有效預防。另外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園藝有預防老年癡呆的作用。 ②減緩生理性壓力 根據美國的《Detweiler, M. et al. Am J Alzheimers Dis Other Demen. 2009》研究報告指出,提供老年人戶外的園藝活動,在壓力指數方面有助於皮質醇會分泌較少。 ③改善注意力與恢復自信   根據日本《日本園芸療法学会誌Toyoda, M. et 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Brain. 2016. 25 》研究報告指出由於採收蔬菜過程有助於鍛鍊專注力,在內容中也特別指出尤其是對於腦功能異常(Higher brain dysfunction)造成注意力低下等男性,在蔬菜採收、澆水等園藝行為皆有助於改善專注力與恢復自信作用。 ④活化前額葉皮質   根據行為與腦科學雜誌 (JBBS) 《Toyoda, M. et 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2017.》研究報告指出從播種和澆水重複相同的操作,測量執行任務的老年人額葉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血流量時,在重複相同操作後促進血流量更多。 ⑤促進輕中度活動量   為預防慢性病與阿茲海默症,園藝活動包含如播種、收割、澆水和除草等活動,有助於高齡者確保身體所需活動量。 ⑥提升QOL生活品質和減輕長期護理負擔   根據日本《日本認知症学会誌. 2010. 》指出,每週一天連續三個月進行園藝療法後有助於改善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評分,同時也可以減輕看護者的負擔。除此,可透過不同植物的大小和作業量,因應阿茲海默症情況不同設計不同難易度園藝活動,在歡樂時光下提升生活品質也控制狀況低下。
蔬果塗料結合AI成像技術優化農產品供應鏈之配銷,以減少食物浪費
2021/10/29
全球有將近25%的水果和蔬菜被損耗浪費,而北美是全球食物浪費量名列前茅的地區之一,根據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FAO)的數據,美國每年因食物浪費所造成的損失估計為2,180億美元,全球損失則接近9,400億美元。   食品科技公司Apeel Sciences開發了一種植物來源的天然可食用塗料粉末,其特徵為無色、無味,可以與水混合並噴灑到蔬果表面,協助調節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傳輸速率、防止水分流失,為蔬果創造最佳的微型氣候,使產品的壽命延長兩倍至三倍。該產品由植物萃取物的脂質(主要來自農業副產物,如番茄皮、種子)製成,雖含有脂質但不會造成油膩感或蠟狀殘留物,目前已知可應用於酪梨、蘋果和柑橘類水果等不同類型的蔬果。【延伸閱讀】農業新技術延長水果兩倍保鮮時間   新創公司ImpactVision是一家應用高光譜影像(hyperspectral image)的軟體公司,運用AI和機器學習技術來追蹤食品的化學成分在整個儲架期間內之變化,ImpactVision 的系統結合收集高光譜影像的相機硬體和機器學習軟體,將相機安裝在食品加工設備的傳輸帶上方,在產品通過時即時捕捉產品影像,再以軟體模型分析影像,預判食品內部的品質,如魚的新鮮度、酪梨的成熟度、植物營養素含量、異物以及其他品質指標等。   在酪梨收穫後熟成8-10天,使用Apeel塗料者與未使用者相比,前者酪梨內部具良好品質的比例比後者多39%;而ImpactVision的系統使供應商不需使用破壞性的測量技術,便可得知各蔬果確切的品質與成熟度,以進行相對應的分類和運輸,能幫助客戶管理蔬果在整個供應鏈中的生命週期,並提升品牌價值。目前在美國的Costco、Kroger 、Harps Food Stores和多家超市可以買到帶有Apeel塗料的產品,在Apeel收購ImpactVision後,預期未來全球每年浪費的農產品將大幅減少40%,朝向食物零浪費邁進。
帶有堅果及梅子味 台灣第一個咖啡品種「台農1號」問世
2021/10/29
經過10多年育種,農委會農試所育成台灣第一個本土咖啡品種「台農1號」。「台農1號」可在中低海拔培育,品種強健,是台灣首度自行育成的咖啡品種;咖啡豆烘焙磨粉後經品評,分數達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A)杯測量表80分以上「精品咖啡」等級,風味獨特,目前已經種植中,預計兩年後可正式上市。   育種者、嘉義農業試驗分所園藝系副研究員張淑芬表示,農試所功不可沒,從日據時代農復會時代就進行咖啡相關研究,成切前輩育種的歷程,覺得要更努力把台灣咖啡發揚光大。   台灣咖啡年消費額約800億元,每年進口咖啡豆高達3.6萬公噸。目前全台咖啡栽培面積1153公頃,生豆產量約1000公噸,產值約10億元,相較咖啡市場的熱絡需求,台灣咖啡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台農1號」咖啡喝起來具堅果香氣,還有點熟梅的味道,口感溫潤、不苦,在一般精品咖啡類型中頗為罕見。   農委會農試所長林學詩表示,台灣咖啡種植較多處,包括南投、嘉義、屏東跟台東,「台農1號」咖啡在今年7月5日取得植物品種權,其葉片是比一般的咖啡葉小,咖啡豆採收後,咖啡粉喝起來有溫和的果酸,有堅果的香味,喝起來味道非常飽滿,喉韻非常的好,餘韻很長,口感很優秀。   林學詩表示,「台農1號」咖啡的品種優勢是生長非常強勢,因為育種在我們的比較低海拔的地方所培育出來的,因此蠻適合台灣這個氣候;且產量高,產量是1.2倍,且用美國精品咖啡協會標準評量,可達80分以上,達到精品咖啡等級。   農試所表示,所裡研究咖啡已有百年歷史,台農1號植株對環境適應性良好,栽培管理相對容易。富含綠原酸的葉片搭配農試所研發的「優質咖啡葉茶製造技術」與「咖啡葉綠原酸萃取技術」,可製成保健茶飲及提供機能性產品的素材原料,提升咖啡副產品的附加價值。【延伸閱讀】研究證實咖啡加工的副產物萃取物富含許多機能性成分
推動循環經濟!他們把咖啡渣變隨行杯 吸引大企業採購
2021/10/28
為將循環經濟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環保署今天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循環經濟新創展覽」,有年輕團隊用咖啡渣加壓製成隨行杯、便當盒,獲得不少知名企業青睞大量採購,有人開發菱角殼做成除臭碳或精油,希望打造循環農業。展覽也找來「永續材質圖書館」,目前已經搜集國內400種永續材質,如牡蠣殼、甘蔗纖維等,讓設計師激發創作靈感。   「循環經濟新創展覽」今起至11月1日連續七天開展,超過70個循環經濟品牌參加,「厝內」產品管理業務王致翔表示,他們將咖啡渣、廢竹材熱壓成型,完全不加任何塑膠材料,打造出隨行杯、便當盒或盤子,讓原本要被丟掉的廢棄物重新循環利用,近年因為低碳議題盛行,吸引知名咖啡品牌合作共推商品,還有大企業上門採購當成員工或活動禮品,未來打算持續開發更多種新產品。   台南官田是台灣菱角產量最大的地方,在地人跟學者合作,思考利用菱角殼創造環保永續的循環經濟,歷經一年多時間開發,透過回收菱殼、炭化製程、清洗碳灰、自然曬乾、篩選良品等多重步驟,終於建立起菱殼碳生產系統,並將技術轉移給社區,製作除臭包、精油。   位於台南市將軍村的「吳村工作室」負責人吳婧溰說,村裡有很多廢棄漁網沒有回收利用,她發揮自己的編織專業,將原本粗獷的漁網結合溫柔的毛線製成提袋,堅固耐用又美觀,不過手工製作成本相當高昂,商品還難以量產,但現在也會舉辦活動讓親子體驗用漁網製成手工袋,將循環利用的概念傳下去。   「永續材質圖書館」由經濟部協助、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成立,許多品牌或設計師希望使用環保的永續材料,但不知道有哪些項目、也不知道該到哪裡採購,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永續設計組成員李盈蓁說,員工近年走訪全台各個角落、打聽情報,已搜集400種台灣製作的永續材質,分成塑膠、纖維、天然、橡膠、金屬、礦物、其他等七大類,讓設計師可以根據需求找到供貨廠商,現在有用甘蔗渣製成的杯盤餐具、漁網製成的手環配飾、牡蠣殼製成的筆外殼等,最為廣泛使用的則是回收塑膠。   環保署主秘葉俊宏表示,現在面臨氣候變遷、零廢棄、循環經濟等議題,希望透過展覽增加民間企業與跨部會合作,讓更多有想法的年輕創意家參與循環經濟,展覽包括漁網、浮球等海洋廢棄物變成包包,沿海養殖業的牡蠣殼製作為清潔劑等,讓居家生活有更多環保創意。【延伸閱讀】廢棄物變黃金! 台化打造再生尼龍原料廠
柑橘衍生物製造環保透明木頭
2021/10/27
透明木材複合物為新興建築材料,可使光線穿透並可儲存熱能,其形成關鍵在於去除其中會吸收光線的木質素,但木質素是維持木頭強韌度的重要組成,需以可使光線穿透且具有強韌度的物質來替代。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 ( 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所研發的透明木材複合物為永續提供一分助力,早期透明木材複合物所使用的替代木質素物質為石油衍生聚合物,為不可再生之物質,經過改良可利用檸檬烯-丙烯酸酯 ( limonene acrylate ) 取代木質素,成為對環境更加友善的透明木材複合物。檸檬烯-丙烯酸酯可自農業廢棄物中如柑橘皮等提煉而成,這對於農業廢棄物的去化與加值利用提供一個額外的選項。【延伸閱讀】木質素加工再利用於燃料電池生產   新創透明木材複合物在厚度1.2mm時可使90%的光線穿越,具有良好的光線穿透率。除此之外,亦展現優秀負重能力,可承受174 MPa的壓力測試,彈性係數達17 GPa。團隊目前正與Sergei Popov教授的光子學團隊探索木材奈米科技等更多可能的加值應用。
加拿大全球糧食安全研究中心成立精準農業及新組學研究部門
2021/10/26
加拿大薩克其萬大學 ( 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 ) 內全球糧食安全研究中心 ( Global Institute for Food Security, GIFS ) 成立精準農業及新組學研究部門 ( Omics and Precision Agricultural Laboratory, OPAL ) 結合微生物、植物及動物基因特質數據分析和精準農業科技,與多領域專家合作,加速植物育種進程、強化數位農業、增進作物產量及構築植物面對氣候變遷的韌性,以達成研究中心成立宗旨保障世界上每個人的糧食安全。   實驗室結合GPS、航空遙測影像、無人機、環境微氣候監控及基因序列資訊,建構完整植物分析,能使農企業者、農夫施用適當水量、肥料及農藥,減少不必要的浪費,重要的是可降低過度施肥及施藥對環境造成的負擔。此外,GIFS與Protein Industries Canada ( PIC ) 合作致力於減少農藥使用達95%,透過人工智慧辦別雜草及作物害蟲,使用藥更加精準對症下藥,預計單一生長季每一英畝能為農夫節省40塊美金。【延伸閱讀】人工智慧於農業領域的實務應用有望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彌合數位鴻溝   GIFS相信農業科技的發展能夠達成永續糧食安全,但需要有人領導並確效農業科技的使用,使其應用更加成熟及進步,透過與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合作並持續投資於研發,可以推動和加速農業科技的應用,使加拿大各地以及世界各地的人能夠永續的獲得安全和營養的食物。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