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日本智慧農業最前線-利用科技改變農業經濟
2021/12/22
自古至今,農家大多憑藉「經驗」與「直覺」、「靠老天賞臉吃飯」在務農,當「天公不作美」時,壓力往往加劇在農民身上,尤其當今全球面臨極端氣候等諸多環境的挑戰,農業如何順風順水,滿足人民糧食需求已是全世界共同待解決的問題。除了環境面外,日本農業長期仍需面臨人口結構的改變,超高齡化與勞動力的短缺,讓農事作業的人手不足的窘境迫在眉梢。此時,先端科技的能量注入,猶如一帖良藥,正促使農業與跨域結合,從過去的單打獨鬥、仰賴環境,逐步整合轉型,展現出農業新世代的智慧化模式。 數位化轉型,促進產值提升   智慧農業具備一項相當大的特點,攸關田間土壤、作物生長、產量等的空間分布資訊,皆可從衛星影像、無人機(小型)與智慧化農機蒐集取得,再透過氣象預報等數據紀錄加以分析後,便可預先訂定農場工作計畫。藉此,有利於農事作業管理外,並可預先擬定出農藥與肥料等所需投入的資材量,從而提升生產量能與產值。   目前技術進展,還可以透過衛星影像掌握農作物所需氮肥量,給予適切施肥,並可在採收前推測出玄米的蛋白質含量與採收期,促進農產品質標準化、產量提升等優勢,進而強化農產品牌的宣傳力。   另外,為了加速推動農業數位化轉型,由日本農研機構(國立研究開發法人農業暨食品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於2019年4月所建立『農業資訊整合平台』(WAGRI),顧名思義統整了過去各分散數據,藉由平台共享與鏈結,企圖以最低成本提供農民廣為運用。 自動化農機,大幅增進產能   日本在2018年率先引領全球實現農機自動無人化作業。在感測器裝備加持下,目前曳引機與插秧機已可完全辨識出障礙物,安全且無人操作。然而,礙於使用條件,目前仍處在人為一旁監視的「人機共同參與」階段。隨著5G、AI與高精密影像技術不斷進展下,「遠距自動化」操作則是相關產官學研共同致力實現的下一個階段性目標。利用1人在監控室遠距畫面操作,無須親臨作業現場,可在同區域內多台機器同步操作,亦可在分散場域同步自動化作業,尤其在大規模農作面積上,更有助於大幅提升產能。   另一方面,為配合日本政府所推行擴大海外農產輸出政策,相關研發單位也致力於園藝設施專用的無人採收機研發。目前技術研發現況,感測技術已可完整掌握果實成熟度與位置,可再提升視覺上的準確判斷度。搖桿技術方面則為不傷及果實表面,在採收速度上仍有進步的空間。由於在園藝設施作物,例如:草莓、番茄、青椒、小黃瓜、蘆筍等作物,在採收期間相當耗費人力,如藉由感測技術與搖桿技術,更加掌握感測、搖桿、行駛三元素,未來將有望可解決上述問題,除此,拓展園藝設施農產作物出口也指日可待。 科技的鏈結,實現精密農業   農業機械在先端科技的驅使下,「自動化」與「小型化」已是未來不可逆的趨勢。對於農作面積較小的日本不僅借力使力更勝一籌外,對於大規模生產的歐美來說也是相當討好。例如:英國著名從事農業相關研究的哈珀亞當斯大學(Harper Adams University),在2017年進行完全無人農場計畫(Hands Free Hectare)。這項計畫中,正是透過日本製的小型曳引機進行試驗。相較於歐美落實農機自動化得因應作物生長、須符合節能減碳、安全性高等多項需求,過程既耗成本又耗時,反之日本輕量小型且容易維護又不受氣候影響的自動化設備更受到歐美的青睞。故此,在近年來,多台小型協作高精密農業系統之應用已引起全球高度注目。   無疑農業的智慧化應用,不管在解決人力問題、技術傳承、提升農產品質、轉向市場需求等面向備受高度期許。然而,除先端技術層面,農業與地方能量鏈結也密不可分,因應土地(當地)的需求,導入最佳化智慧農業技術才是真正成功關鍵因素。【延伸閱讀】日本推動智慧農業、友善環境、生物技術綜合戰略
茶產業邁向豐富多元與健康機能的新趨勢
2021/12/21
全球茶葉消費量增加為茶市場帶來創新風味的潮流,幾十年來廣受歡迎的傳統風味茶,如茉莉綠茶、印度奶茶(Masala Chai)和伯爵茶也發展出新風味,如添加櫻桃杏仁、小黃瓜薄荷和青蘋果香料等,而調味茶的產品型態豐富多樣,從大批量茶包到有機、天然的全葉茶都有。   自Covid-19疫情大流行後消費趨勢不斷變化,並將改變食品飲料產業的未來,茶產業的香料與原料製造商預測2021 年的潮流為創新早餐茶飲及植物蛋白混合茶飲,並預估 2019-2023 年的複合年均成長率(CAGR)為 9%,而新穎茶風味可提升的感官體驗,將吸引長期居家的消費者。茶製造商可將茶與清香的花果和香料融合,花香、蜂蜜和柑橘可、巴西莓、木槿、覆盆子、香草、椰子等花果植物可與茶組合為多元異國風味茶飲,為年輕消費者帶來量身打造的新式飲茶體驗。   另一方面,疫情肆虐也加強消費者選擇健康飲食的趨勢,含有有益成分的飲料可能幫助改善健康或預防未來的健康問題,而增強免疫力的茶最受歡迎,包含富含維生素 C 的水果、柑橘、薑黃、辣木葉、餘甘子、甘草、生薑、綠茶和抹茶等。此外,草本茶也是低咖啡因飲品,其為相對較新的新興飲料,由植物的葉、植物藥(botanical)和香料製成,許多植物性草本茶由不同的機能成分搭配製造。   薑黃為亞洲和印度美食的傳統香料,是飲料、拿鐵和茶飲的重要材料,其具有抗氧化特性、幫助免疫與消化系統的益處,若與生薑結合使用,則可協助預防感冒和胃病,因而廣受歡迎;聖羅勒來自印度和泰國,是草本茶中最廣泛使用的草本植物,為一種適應原(adaptogen),可幫助調節身體壓力;辣木被視為可治百病的靈丹,也屬適應原,其含有許多必需微量元素。草本原料主要產自美國、歐盟、日本、印度、巴西等國,西方國家擁有許多原料,但東方國家更擅長運用與開發。   雖然水果和花茶仍是傳統主流,由於草本茶具有機能性、抗病和藥用特性,茶產業已開始開發多種具新鮮感與美感的植物藥,向注重健康的消費者推出更多草本茶產品,期望成為飲料的首選。【延伸閱讀】草本茶正在全球流行中
運用人工智慧於製酒上
2021/12/20
直到最近,釀酒廠幾乎是用主觀的方式來決定生產什麼和銷售什麼。沒有數據,真的很難弄清楚如何釀造一款能夠在市場上暢銷的優質葡萄酒。但在競爭異常激烈的市場中,許多酒廠每個季節只有一次機會釀造出優質的葡萄酒,越來越多的釀酒商正在尋找方法來預測消費者的喜好,從而創造出更好的產品並增加利潤。   現在,Tastry 正在使用機器學習和分析化學來教授人工智慧“品嚐”—該技術通過向釀酒師和零售商提供有關客戶喜歡的葡萄酒的寶貴訊息,正在撼動葡萄酒行業。於該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長 Katerina Axelsson的採訪過程中,了解到該公司是如何使用如何使用人工智慧向消費者推薦葡萄酒,並就生產什麼產品向酒廠提出建議。  AI品鑑方式   Tastry 的技術是通過分析化學來解碼葡萄酒的香氣和風味特徵。該公司在他們的應用商店中測試每一個消費者獨特口味並進行識別。消費者的味覺就像指紋-沒有兩個是相同的。然後,人工智慧使用這兩個數據集(消費者味覺數據和葡萄酒簡介資料)來預測消費品分數,準確率超過 92%。人工智慧技術不僅提供專業的見解供消費者購買酒品,同時也將該消費者之真實數據等資料提供釀酒師和零售商等,藉此來提高銷售額。【延伸閱讀】AI人工智慧在食品保鮮上之應用 味覺體驗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味覺體驗。透過應用程式BottleBird來詢問用戶的個人口味和氣味偏好—包括有關咖啡、煙草和醋等事物的問題,引導用戶完成一項名為“味覺調查”的測驗。應用程式BottleBird使用人工智慧和味覺數據來推薦酒品資訊供消費者挑選。這種方法使 Tastry 不同於 Vivino,因為Vivino則是依賴歷史購買紀錄和評級數據的應用程序。當葡萄酒消費者試圖在商店、餐廳、酒吧或酒廠中選擇葡萄酒時,該應用程序的推薦大大減少了消費者的不知所措。 他們的標語是“再也不要在壞瓶子上浪費錢了”。 該應用程序甚至可以讓用戶為他們的朋友找到排名靠前的葡萄酒,這樣他們就可以每次都送出符合要求的禮物。 協助釀製高品質的葡萄酒   Tastry 意識到中小型葡萄酒生產商很難在擁擠的葡萄酒市場中獲得關注,尤其是營銷預算較小的公司。該公司的使命是通過提供葡萄酒化學數據幫助釀酒商調整他們的葡萄酒以匹配客戶口味,從而幫助他們節省生產成本並轉移更多產品。現在,他們還為銷售團隊提供訊息,幫助他們做出更好的定位和銷售決策。   釀酒廠可借助BottleBird 應用程序來獲得曝光率和與全新客戶建立聯繫。因為 BottleBird 用戶在使用該應用程序時對他們購買的葡萄酒的滿意度也提高了 45%,所以當他們與該公司互動時,酒廠的客戶滿意度得分也會飆升。   Atlas酒廠的 Alexandre Remy 說:“Tastry 幫助我使用真實數據在 Atlas 做出決策。 他們不僅帶來了人工智慧,而且他們先進的實驗室方法讓我能夠將消費者數據與我的運營相匹配。 這就像一個指南針指向正確的方向。 Tastry 在酒廠的目標和消費者的需求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 零售商的商業洞察力 葡萄酒零售商還可以從 Tastry 的人工智慧中受益,並通過以下方式提高葡萄酒貨架銷售: ●        於門市及購買應用程序上,為消費者提供在地化及個性化之商品推薦。 ●        透過即時庫存績效平板來協助零售商優化其產品組合。 ●        提高客戶滿意度並增加零售商之回頭客數量。 ●        透過揭開葡萄酒購物體驗的神秘面紗並幫助客戶在幾秒鐘內找到“完美契合”的葡萄酒,從而減少購物者的壓力。  AI品鑑的潛力   通過教授人工智慧“品嚐”,Tastry 的模型將適用於在那些不喜歡浪費錢在不喜歡的葡萄酒上的消費者上,以及希望通過了解消費者的需求來增加銷售額的釀酒廠和零售商。   Katerina Axelsson 分享說,Tastry已經證明不僅對葡萄酒有效,而且對香水、啤酒、烈酒和咖啡等產品也有效,甚至與辣醬公司合作過。 當訪問Axelsson有關該公司未來的規劃時,她說,“個性化變得非常重要。 現在有太多的產品和太多的選擇,人們幾乎在購買任何東西時都遇到了選擇的悖論。 人們會期望個性化,我們稱之為單一化,他們會期望這些建議是準確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使用來自 Tastry 等公司的商業洞察力的公司也將在市場上獲得巨大的競爭優勢。
台灣烏龍茶、台式烏龍茶傻傻分不清?已有檢驗法辨別同品種仿製茶
2021/12/17
由於東南亞等國家如越南、印尼等地,多年來經引進台灣茶品種、製茶機具及製茶技術仿製生產「台式烏龍茶」,不易從外觀與國產茶區別,因此農委會茶改場採取「茶葉中多重元素檢驗方法」,透過微量元素來區分產地,維護消費者和茶農權益。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 (簡稱:茶改場) 於2021年向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申請「茶葉中多重元素檢驗方法」,業經審查通過,並於2021年11月5日公告為公開建議檢驗方法。 境外同品種仿製茶氾濫,茶改場以微量元素來辨別   茶改場場長蘇宗振表示,台灣的烏龍茶(高山茶、凍頂烏龍茶)多以青心烏龍與臺茶12號(金萱)等茶樹品種產製,由於東南亞等國家如越南、印尼、泰國及中國大陸等地,多年來經引進相同品種、製茶機具及製茶技術所仿製生產,稱為「台式烏龍茶」,其不易從品種或外觀與國產高山茶或凍頂烏龍茶區別。   蘇宗振場長指出,茶改場建立的多重元素檢驗方法,是透過精密儀器檢測分析不同國家產地茶葉中多種微量元素含量特徵,再搭配收錄各國的茶葉所建立的資料庫,據以建立判別國產和境外茶葉的鑑別技術。 茶改場已著手進行抽樣分析,冒充台灣茶業者小心了   茶改場說明,為強化國產茶與進口茶標示及市場區隔,該場會同農糧署進行110年冬季地方特色茶競賽產地抽驗樣品之鑑別分析,鑑別結果係依據茶改場多重元素分析為主,並輔以感官品評鑑識及茶葉DNA分子鑑定等資料庫所建立之烏龍茶產地鑑別技術綜合研判所得,茶葉產地鑑別程序圖如圖一。本年度已有南投縣鹿谷鄉農會等主辦單位大力支持配合抽驗,以共同維護茶農及消費者權益。【延伸閱讀】飲用烏龍茶可能有助於預防乳癌
瑞典ArcAroma公司的專利技術─CEPT脈衝電場系統可加速釀造冷泡綠茶及蔬果汁
2021/12/17
茶在世界上的消費量僅次於水,每天茶消費超過 20 億杯,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綠茶市場,每年消費綠茶約 300,000 噸。綠茶的製造過程不經發酵或加熱,是加工、氧化最少的茶類,故茶葉的營養物質如維生素、抗氧化物、多酚等仍得以保留。保留營養物質、風味和新鮮度的茶飲符合消費者對健康產品的需求,選擇冷泡方式萃取綠茶可避免增加苦味單寧的含量,並保有其天然風味、多酚和維生素,然而冷泡綠茶需經過長時間(約 6 ~ 24 小時)浸泡,瑞典ArcAroma公司的專有技術─CEPT脈衝電場系統(也稱為juiceCEPT),只需 30 分鐘的冷釀處理,不需使用添加劑或加熱即可獲得高品質的冷泡綠茶、水果和蔬菜汁,有助於最大程度地減少食物浪費及水和能源的消耗。【延伸閱讀】脈衝電場技術對於新鮮水果冰沙中的酵母菌和黴菌之生長影響   ArcAroma是一家在脈衝電場(Pulsed Electric Fields,PEF)領域擁有 20 多年研究經驗的公司,其開發的專利技術CEPT系統含有一個高壓發電機和一個最先進的處理室,利用短時間高壓脈衝來壓碎細胞膜並消滅微生物,非熱脈衝電場會使細胞膜產生開口,可在短時間內釋放細胞膜和細胞質上的酚類及維生素,進而提高原料的萃取率、延長保質期,提升終產品的品質。以CEPT 處理的茶溫度遠低於熱泡茶且上升幅度最小(最高6℃),且整體技術在實際應用的過程具用戶友好特性,對現有的飲料生產線有良好適應性。   雖然歐洲也有類似技術,但ArcAroma的競爭優勢在於其 CEPT 系統設計、高效的電力輸送以及節省冷泡加工時間,預期在茶產業應用極具潛力。ArcAroma 的客戶來自橄欖油、水果/蔬菜汁和乳製品等產業,並與知名中國食品包裝及加工公司合作,期望未來可進一步將技術推展到生產葡萄酒、啤酒和植物奶(大豆和燕麥)等領域。
興大建構水稻循環利用 合成菌株應用防老人癡呆及助眠
2021/12/16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院等團隊師生花兩年完成以水稻為主的循環農業系統,兩項關鍵技術包括稻桿糖化技術及如何以稻桿糖化液可促進植物生長,另合成菌株PQQ可防治老人癡呆、改善睡眠等功用。6個學院、11學系組團隊,參加麻省理工學院發起的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勇奪金牌。【延伸閱讀】環境友善新技術-噴灑非病原性鐮孢菌屬於水稻花以防禦真菌感染   中興大學指出,這項研究內容最終以廢棄稻稈為原料,生產含醣稻桿分解液應用在分泌生物刺激素PQQ生產菌,用在農作物可促進植物生長,也廣泛應為保健食品,治自由基過多造成的損害與疾病、增強記憶力防治老人癡呆症、改善睡眠等多種功效。因人體無法自行製造PQQ,所以合成製造能生產PQQ菌株,深具應用價值。   本屆NCHU_Taichung團隊去年成軍,興大生命科學院副院長黃介辰率團隊,歷經兩年,打造出能水解稻桿的酵素復合體,稻桿糖化液進行擴大培養,促進植物生長,成為人造植物內生菌。最終以廢棄稻稈為原料,生產含醣之稻桿分解液應用於PQQ生產菌,而生產PQQ應用於農業作物上,促進植物生長,建立循環體系。   PQQ不但具促進植物生長,還可誘發植物抗病性,廣泛應用在人體延年益壽的保健食品,能防治自由基過多造成的損害與疾病、增強記憶力預防老人癡呆症、改善睡眠等多種功效。因人體無法自行製造PQQ,故以合成生物學的技術製造能生產PQQ之菌株深具應用價值。   團隊成員來自6個學院11個學系,包括環境工程學系沈易萱;土壤環境科學系劉佳和、鍾郁欣、江柏霆;園藝學系盧繹迦;植物病理學系陳以樂、張巾龔;生命科學系楊佐元、張永弘;化學系翁子婷;化學工程系龔睿騰;資訊工程學系江尚軒;農藝學系王崇安;動物科學系林宗嶧、張軒綸;中文系吳侑芸。團隊由生科系碩士生洪世勳與黃優人負責設計試驗與實驗教學、進度報告與博士生方翟協助監督。
嘉大數位農耕SOP造福農民 雲林首批美生菜裝櫃外銷
2021/12/16
嘉義大學數位化農耕團隊進駐雲林二崙鄉輔導農民「數位轉型」,短短一個多月,第一季以數位管理法種植產出的蘋果美生菜相當成功,不但肥料減半,降低成本節省人力,所培育的美生菜脆度口感和菜香都遠比慣行農法來得好,今年第一批外銷日本的美生菜今天裝櫃,農民喜形於色。   為提升農產外銷競爭力,嘉義大學和土耳其國際驗證單位(AGFOCERT)合作,將耕作、田間管理、施肥防病到外銷通路,建構一套符合國際驗證標準的SOP管理系統,今年10月間在雲林縣二崙鄉大庄果菜生產合作社輔導實驗,成效極佳,疫情期間仍可保有穩定的出口量。   該團隊數位經理張盟岡指出,為讓國內農產更能符合國際食安驗證標準降低不合格率,該團隊建立完整的數據分析,包括無人機噴藥及農藥殘留質譜快篩完成一套可行參數供農民參考,不但可符合外銷驗證標準,更大幅降低資材、人力成本,為台灣農產建立具體可行的數位轉型模板,樹立標竿。   張盟岡說,時下缺工嚴重,這套系統可讓肥料減半,減少人力施肥,再以氣候換算肥料和水分使用,可加速生長讓原本約50多天才可採收的美生菜,縮短為40多天就可採,種出的菜脆度佳更具口感且菜香濃郁。   數位栽種的第一批美生菜最近開始採收,並將預計久銷日本20貨櫃約160公噸,這也是本季首批外銷的美生菜,目前市面美生菜每公斤約30元,價格不差,大庄果菜生產合作社主席鍾秋田開心表示,能與嘉義大學合作社擁有全球良好農業規範系統管理,從耕作到採收降低成本,品質和產量更加穩定,同時取得國際市場門票,立足全球,受益良多。   該團隊並與彰化二林青農張鴻喜合作,將產、製、儲、銷進行數位化,使得所種的蘋果絲瓜外銷供貨量相較去年提升3倍,使這套優化農作系統再獲肯定。【延伸閱讀】讓日本高知縣數位化轉型帶你看地方創生與農業
京都醫大研究證實「兒茶素」有效降低新冠性病毒活性
2021/12/15
受到疫情在全球蔓延的影響下,「抗病毒、增強免疫力」的防疫對策已是各界關注熱議的話題。去年(2020年)日本已有研究發現喝茶有助於降低病毒活性,故此,為進一步加以驗證,日本京都醫大免疫學研究團隊與知名製茶公司-伊藤園共同攜手展開研究,其結果證實兒茶素可與病毒的刺突蛋白質結合,確實有助於削弱細胞感染病毒外,實驗中還發現兒茶素可迅速地降低試管內唾液的病毒活性。有關此項研究論文與相關研究成果內容已分別公開刊載於「Pathogens」、「Molecules」兩大期刊。   另一方面,研究團隊指出茶雖含有大量兒茶素,有助於防疫,但光憑喝茶基本上難以導入人體血液之中,尤其是聚合化後兒茶素更是不易吸收。再者,僅靠喝茶也無法透過消化道吸收讓全身產生作用。反觀,若是藉由飲茶的方式,讓茶含入口中減少口腔內唾液所含病毒,進而削弱飛沫感染力,或許更有助於減少疫情擴大感染。特別是目前開放餐飲內用之時,如能在口罩脫下前,先飲用茶飲(含入口內約10秒),更能防止周邊感染。在後疫情時代,喝茶自利利人,可視為一種有益眾人的公共衛生手法。   關於此項研究目前為試管體外實驗階段,尚未直接採取感染患者試驗,預計接下來將針對已感染患者觀察飲茶後口腔內病毒影響性進行實際臨床驗證。另外,此次發表論文針對新冠性非變異病毒,新變異的新冠病毒株B.1.1.7型(英國)與巴西P1型變異病株(巴西)尚未得到確切驗證結果。目前已得知EGCG(Epigallocatechin gallate)對於P1型變異病株(巴西)有效,B.1.1.7型(英國)成效較低,未來研究團隊將持續加以臨床驗證後,盡速公開發表其研究成果。【延伸閱讀】兒茶素奈米載體具應用在癌症治療上的潛力
節水省工!底部灌溉新技術搶進冬季盆花市場
2021/12/10
澆花居然不「灑」水?你可聽說「底部灌溉」的栽培盆花新趨勢?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研發推出盆花節水省工新利器,專為國內小品(9cm盆徑)盆栽量身訂做的灌溉利器誕生了。   冬季盆花澎湃上市,「底部灌溉」也將搶進大眾市場,創造居家美化新趨勢。農委會桃園場推出「底部灌溉栽培端盤」,可供串接自動灌溉系統且節水省工,生產期間相較人工澆水節省5.5倍工時,並節水75%,更可避免花朵葉片潮濕,生產出高品質盆花,大幅改善小品盆花灌溉模式。除栽培應用,該端盤兼具運輸銷售以及綠美化的功能,未來預計推廣應用至都會園藝產業,提供民眾居家便利澆水的嶄新工具。   桃園場指出,全國小品盆花年產量超過1,500萬盆,產值逾新台幣五億元,但灌溉方式仍以人工澆水為主要灌溉模式。近年國際間漸以底部灌溉栽培盆花為新趨勢,但國外多發展大面積灌溉,與國內產業條件不符。考量國內土傳性病害普遍、灌溉水回收消毒不易及栽培植床水平程度不佳等問題,研發「底部灌溉栽培端盤」技術採小單位定量灌溉,不排水。灌溉單元管理一到四盆,可避免病害大規模傳染,亦可依照栽培空間彈性配置,適合國內盆花少量多樣化的市場需求。該系統同時以小面積模具大幅降低成本,不含灌溉管路與設備,單價每個定為新臺幣39至42元左右,頗具市場競爭力。   農委會桃園場強調,「底部灌溉栽培端盤」技術開發初期與該會林業試驗所合作,運用3D列印技術製作樣品,商品化完成度高,可直接量產推廣。該系統相較於人工澆水,澆水工時可由25小時/千盆節省至4.5小時/千盆,約可節省86%澆水人力與75%灌溉水量。而與現行的自動滴灌系統比較,具備五大優勢。一、節約水資源:集水槽高度控制定量給水,減少溢流。二、節省成本:給水管路可由原先之每盆一條,簡化至四盆一條,節省75%之管線成本及安裝人工。三、植栽適用性廣:4連通設計滿足多種盆花不同盆距需求。四、改善根系通氣:設計底部中央通氣構造,可增加根系空氣循環,改善根系生長。五、操作簡便:特殊細管卡扣設計,易於安裝拆卸。   農委會表示,「底部灌溉栽培端盤」產品針對作物、栽培場地或灌溉配件等都具備良好相容性,可相容於現有四尺、五尺及六尺栽培植床,支援市售三種以上灌溉管路管徑,且可供連接多種國產或進口灌溉元件與系統。規格設定符合盆花運輸台車,可隨盆花產品出貨至批發市場、零批場或是花店,同時透過集水槽簡便供給植栽水分,於櫥架上維持植栽品質。也利於進行大面積硬鋪面綠美化,可達成快速造景及便利澆水蓄水等功能。【延伸閱讀】英國土壤濕度感測器突破性進展,為智慧型灌溉鋪路   桃園場表示,「底部灌溉栽培端盤」系統於今(2021)年1月1日取得專利,並榮獲2021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發明競賽金牌獎。已專屬授權予全國性非營利社團法人中華盆花發展協會。今年7月量產上市後,截至10月底已銷售逾10,000件產品,已推廣至桃園、苗栗、宜蘭、南投、彰化等地區超過十家盆花生產者使用,並廣泛使用於聖誕紅、長壽花等開花類盆栽、觀葉植物及多肉植物的栽培生產,栽培出高品質盆花。
【減量】減少碳排!全球第一研發出減氮肥且高產量的新型小麥品種
2021/12/10
日本國際農研(JIRCAS)與國際玉米與小麥改良中心(CIMMYT)、日本大學生物資源科一同成功研發出減氮肥量且高產量的生物除氮(Biological Nitrification Inhibition )BNI強化型小麥新品種。除有助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與水質汙染外,促進產值提升,以及可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挑戰。目前該研究成果已刊登於科學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 研發緣由   近代農業為促進作物產量與品質提升,施用化學肥料。然而,卻有過半的施肥量,並沒有有效應用於作物吸收,而是浸漬或流出農地外,這些氮肥的損失則是造成土壤細菌產生硝化作用的主因。由於硝化作用是土壤中硝化細菌構成氮肥的銨態氮(Ammonia)氧化成硝酸態氮的反應途徑,是地球氮循環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因此,為提高農地作物的生產力而過度施肥時,則會過度產生的硝化作用,導致過量的硝酸態氮。   加上,硝酸態氮帶負電,土壤並不會吸附帶負電的硝酸態氮,在不易被土壤粒子吸附的情況下,一旦下雨時往往會流到地底下而非留在土壤中,也就更不利於作物的吸收。除此,過量的硝酸態氮作物未吸收反倒演變成浸漬,進而造成水質的污染,以及優養化(Eutrophication)的水質環境惡化。此外,銨態氮(Ammonia)硝化時會產生一氧化二氮 (N2O),其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CO2 的298倍。   由於小麥是全球重要作物,作為全球三大糧食之一,同時也為種植面積最廣泛的作物,因此,硝化菌抑制硝化作用的技術,不僅帶來作物對氮的使用效率的提升,同時減少了氮肥的流失,以及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並能有效減緩了地球暖化效應。 研發要點 •    成功研發BNI強化型的小麥新品種為全球第一具有野生近緣種的高生物除氮 (BNI )的高產量小麥品種。 •    BNI強化型小麥可抑制硝化作用,並有效利用銨態氮(Ammonia),可成功減少 60% 的氮肥依舊能保有生產量。(相較於國內原有小麥品種栽培所需氮肥約10~15kg,新品種只需要5kg同時維持原有700公斤高產量。) •    預計將減少全球約 2.25 億公頃小麥田的溫室氣體排放和水質污染,減緩環境所帶來負荷。 預期效應與未來期待   關於此項育種研發,在國內,國際農研(JIRCAS)為日本政府所推行「綠色糧食戰略」與國際BNI組織合作,一同因應不同地方實際情況,研發BNI強化小麥系統,並持續朝向其他作物BNI應用之研究開發,例如水稻或相同稻科作物。   而在國際間,國際農研等相關研究小組正計畫在全球第二大小麥生產國印度的小麥產區,利用BNI技術,建立具有優良氮素利用效率的小麥栽培體系,並將與世界各地相關研究機構接軌,一同投入友善地球,高效生物除氮BNI 的小麥的糧食系統之研發。【延伸閱讀】生物營養強化技術使小麥更健康
花蓮縣力推咖啡產業 原民處邀專家指導部落飄咖啡香
2021/12/09
花蓮縣府近年力推咖啡產業,邀請專家從田間管理開始逐步指導,讓花蓮咖啡品質大幅精進,價格隨之提升,目前縣內咖啡農有7成是原住民,縣府原住民行政處近日舉辦咖啡體驗,邀農友、學者專家分享花蓮咖啡的成長故事。   「認識花蓮縣原住民咖啡產業現況」體驗活動,邀請到原民咖啡農林菁川、咖啡達人台東大學副教授張博成、浸淫咖啡香超過30年的洄嵐咖負責人林景川,講述近年推廣,讓花蓮咖啡品質躍進的過程。   在玉里鎮半山腰經營古林咖啡的林菁川,海軍陸戰隊退伍後回鄉承接父親的咖啡園。他說,自己本來是上網、看書學書相關知識,參與縣府推廣、扶植課程、接觸原民處提供的各類師資,讓他大開眼界,增廣對咖啡的知識,自家咖啡品質提高,價格跟著從每公斤500元,分等級的成長200元。   除此之外,他在原民處輔導下積極投入從產地到餐桌、再到產地旅遊的綠色消費模式,有信心在縣府協助下打出花蓮咖啡品牌。   張博成提到,花蓮縣府前年舉辦「2019花蓮縣原住民好評系列活動~洄瀾好咖、啡你莫屬」等活動,竟能請來全球知名的巴拿馬精品咖啡協會會長維佛.拉馬斯特斯分享,提供非常多創新想法,讓花蓮咖啡可以和國際接軌,非常難得。   經常參與花蓮咖啡行銷、包裝和推廣活動的林景川,將花蓮咖啡品牌定位為「洄瀾好咖」。他認為,花蓮咖啡先天種植的條件雖然不是第一,但在文化面、咖啡農用心和對未來咖啡產業提升的自信心下,絕對能培養出特色第一。   花蓮縣政府原民處處長陳建村說,這幾年原民處從原住民咖啡農出發,邀請專家指導,重新盤點、包裝,以「洄瀾好咖」做行銷已有不錯成果,縣內原住民咖啡農有25戶,占全縣7成,近年在縣內咖啡賽事成績亮眼,今年農業處主辦的第5屆花蓮精品咖啡評鑑活動,花蓮咖啡組原住民咖啡農囊括特等、頭等、金質、銀質等全部6個獎項,有機咖啡組中也抱走半數以上獎項。   陳建村說,目前全縣咖啡產業由農業處來主導,原民處仍然全力支持,也鼓勵咖啡農除了做出好咖啡,還可將產業「莊園化、旅遊化」,相信花蓮咖啡的產業前景看好,值得期待。【延伸閱讀】帶有堅果及梅子味 台灣第一個咖啡品種「台農1號」問世
日本最新研發可即時觀測地底下生物動向「Fiber-RADGET」裝置
2021/12/06
利用光纖高感技術觀測根部,應用於現場監測   由日本國立研究開發法人海洋研究開發機構(JAMSTEC)與農研機構(NARO)共同研發出一款可即時掌握地底下生物動向的觀測裝置「Fiber-RADGET」(Fiber-radicle gadget)。這項研發主要利用光纖感測技術(Fiber-Optic Sensing Technology)建立可即時掌握作物根部生長情況之方法。突破以往深不可測的地底下領域疆界,完全可即時觀測植物根部的生長情況、細微小生物活動,微生物複合構造形成等生物動向。目前這項研發成果正在專利申請中。   由於地球環境持續變動,糧食確保在環境壓力下,以積極開發抗逆境作物為解決方式之一。而對於植物抗逆境的作用來說,最具深遠影響是植物根部的水養分吸收。因此,近年來,植物根部改善成為各相關單位注目的研究焦點。然而,植物根部並無法浮在檯面上進行觀測與掌握,對於地底下的觀測方式至今更是困難重重。   對此,以「因應環境變動闡明植物抗逆境與基礎應用技術」作為研究議題的國立研究開發法人海洋研究開發機構(JAMSTEC)與農研機構「虛實整合系統(CPS)強化作物強韌性,實現糧食零風險計畫」相互合作,共同研究開發一款可即時掌握地底下生物動向的觀測裝置「Fiber-RADGET」(Fiber-radicle gadget)。【延伸閱讀】植物如何改變根系模式以競爭地下資源 研發歸納要點如下:  研發出以非破壞性,可輕鬆檢視地底下生物的微小運作裝置。 可即時觀測到過去難以檢視的地底下植物根系等生物動態。 利用高感度的光纖感測裝置獲取數據,利於虛實資訊系統整合與建置,進而為智慧農業所應用。 研究方法與未來展望:   在建立即時觀測根部生長的方法之時,研究團隊特別關注根部堅韌度,發現有時根部強勢的力道甚至會穿透混凝土。除此,也檢視根部對土壤施加的壓力來識別根系的大小和位置。發現當根部推動土壤之時,地面下也會隨之變化。因此,研發團隊,利用分布型光纖感測器(Distributed fiber sensors),測量變化情況,並從測量出數據反推根部生長。依據這項理論驗證下,闡明根部是可被觀測。研究團隊藉此進而研發了高感應度的光纖感測裝置,除可檢測出細根引起的微弱應力(stress)外,讓原本連光都無法滲透的領域,透過這裝置,可觀測到植物根部生長。   其研究結果,將此裝置加工成柔軟耐用的圓柱體(請參照圖1:裝置製作過程說明),事先設置在看不見的範圍內,明確顯示可檢視出微小的動態(請參照圖2:電線檢測案例說明、圖3:根部觀測案例說明)。   期盼未來能此研發成果應用於農業根菜類或松露等地下作物生長判斷,同時也有助於掌握採收時間。此外,可依據這項裝置所獲取的地面下數據,提供虛實數位系統之整合與建置(請參照圖4說明)。除上述可達自動偵測與診斷外,在未來促進糧食更加穩定生產。                      圖1-可即時掌握地底下生物動向的可視化裝置「Fiber-RADGET」製作過程。將在軟氟樹脂薄膜(Fluororesin film)上裝置光纖感測器(展開後為光纖感測)以螺旋式組裝而成(組裝後/僅本體)安裝於地底下(組裝後/安裝於地底下時),利用X光電腦斷層掃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X-CT)確認實際上在地底下配置情況(組裝後,X光電腦斷層掃描圖)。                     圖2-利用「Fiber-RADGET」電線檢測案例。設備裝置地面下後,將直徑1mm電線直接插置,從中間往右50mm的地底下,與光纖反應產生的位置相吻合(如圖2左)。應證電線的粗細與介質的硬度是否改變,發現電線較粗的那一方,光纖應變數據也較高(如圖2右)。除此,發現介質越牢固,光纖反應值越高。故,介質的穩固性需要更大的應力(stress),光纖反應值則與應力成正比。                     圖3-利用「Fiber-RADGET」觀測根部生長。將螺旋狀的光纖感測裝置設置於地底下,在中間附近播種櫻桃蘿蔔種子(Raphanus sativus var. sativus)。利用X光電腦斷層掃描確認植物根部位置,並以紅色標註位置所在。結果發現根部生長至地面下50mm時較粗壯,同時也產生光纖反應。                     圖4-利用「Fiber-RADGET」建構虛實整合系統(CPS)。利用光纖信號傳輸到遠端,再利用伺服空間顯現出地底下狀態,未來目標實現自動遠端操作掌握作物生長情況。
【減量】有機農業救地球 封碳200億噸
2021/12/03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本月十二日在蘇格蘭結束。會後受肯定者,為確認各國在減排溫室氣體方面之承諾,以及減少燃煤使用及甲烷排放之決定;美中不足的是,討論仍然集中在石化工業方面;針對農業排放溫室氣體方面的責任,則鮮少受到重視。   去年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網路主席沙吉士教授等人發表,農業排放溫室氣體量約占全球總排放量之廿七%;二○二一年版「全球氣候行動」(Climate Action Edition 2021)中的報告,則提及農業排放之溫室氣體已占全球總排放量之卅七%,已達必須高度重視的程度。   工業革命時期的二氧化碳濃度是二七八ppm,二○二○年時已上升至四一七ppm。根據美國夏威夷冒納羅亞山上天文台,今年測得的二氧化碳濃度已高達四二一點二一ppm,因此造成近年迭創高溫、乾旱、森林大火、水澇、颶風、冰川融解、季節變化,以及生物物種滅絕等災難之世界紀錄。如今的氣溫已較工業革命時期增加攝氏一度,其後果便已令全球小麥、水稻、玉米及大豆的產量,依序分別減少六、三點二、七點四及三點一%。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農業及生物工程系理查教授,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行動」所發表的二○二一年版「全球氣候行動」中報告,每年植物從空氣吸收的二氧化碳數量,是工業所排放量的十倍之多;在該年度報告中,芬蘭前總統哈羅黎也報導歐盟地區的森林,吸收了其他各排放溫室氣體領域所共同排放的二氧化碳之十%,由此均可見,植物在調節氣候變遷方面的地位。   而採取有機耕種方式種植作物,更可減緩溫室氣體的排放。因為根據羅德爾研究所連續四十年的田間耕作系統的比較試驗,已證實有機農業可以減少使用百分之四十五的能源消耗,而且比慣行農業少排放百分之四十的溫室氣體。若全球農田均採用有機農業生產方式,農業則可封住一百到二百億噸的碳;並且土壤中之有機質含量增加,如此不但直接地作用在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而且可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保水能力,增加土壤中的生物種類及數量,以及增進作物抗病蟲害的能力。相對而言,慣行農業則呈現恰好相反的作用,所以目前全球的耕地已經有約百分之卅以上,遭到慣行農業的破壞。   況且全球碳匯的數量,以海洋、土壤、森林為最重要場域,依序所含碳的數量(億噸),為三兆四千五百、一兆七千四百、六千七百二十,而空氣中所含二氧化碳的數量為七千二百。所以要愛護地球,在可及的範圍內,應當顧及土壤的健康,不可使用化學肥料、農藥、及重農械耕耘等措施,而應以有機農業生產方式挽救之。   為減少農業在溫室氣體方面的責任,肩負農業行政、教育及產銷之相關人員,均應從根本著眼解決問題,而非創造些新奇炫耀的名稱,便以為就可根除農業所擔負減緩溫室氣體的問題。政府若擬落實有機農業,就應該輔導並補助農漁牧業者合格資優的動植物之營養原料,及病蟲害防治材料及方法,此乃方為正途,並且持之以恆,必可減緩溫室氣體、增加產量及營養價值、確保食品安全之效! 【延伸閱讀】-【減量】英國刮「再生農業」風-打造高儲碳農田,王室支持
載運好幫手高雄農改場研發電動智能跟隨農地搬運機
2021/12/02
促進農業機械化並提升農業工作環境,農業委員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與郡野實業有限公司共同研發出無人操控,且可自動跟隨操作人員的「電動智能跟隨農地搬運機」,盼能有效減輕農民工作負擔,且能免除傳統農機引擎排放廢氣與碳排放的困擾,今天在農改場舉行田間作業示範觀摩會,農民朋友對於能「自動跟隨」都感到新奇。   開啟「跟隨模式」,操作人員按下手中的辨識器後,在田間走著,後方的電動智能跟隨農地搬運機就隨即跟著後面走動,還搭配音樂,讓田間工作不枯燥。   高雄場場長戴順發說,農委會為減少農作物因天然災害受損、提高農產品質及穩定供應,自2017年起推動設施型農業計畫,輔導農友設置結構加強型溫網室,使得溫網室栽培面積劇增,但是傳統引擎動力搬運車(機)在溫室作業時所產生的廢氣及高分貝噪音,不利於工作人員身體健康,高雄場與業界著手研發本項機具。   高雄區農改場助理研究員潘光月說,「電動智能跟隨農地搬運機」研發歷時兩年,結構簡單、輕巧,無需人為操控,可自動跟隨,保持適當距離,機械操作及維護容易,操作時可依作業型態,選擇自動跟隨或人為遙控模式,最重要的是作業時不會產生有害廢氣及噪音,正是時下最需要的省工、省力兼具環保的機械。   今天田間作業示範觀摩會,高雄燕巢區農會推廣部主任陳繼安說,電動智能跟隨農地搬運機減少人員勞力,增加工作效率,但要克服有些田間不是那麼平坦地形問題。   潘光月說,電動智能跟隨農地搬運機,重量250公斤,可以載重300公斤。農改場指出,已申請專利,為了儘快讓此機械量產供農民使用,也正積極與業界洽商技術移轉中。
阿根廷Beeflow新創公司的作物授粉技術掀起投資熱潮
2021/12/01
蜜蜂負責為全球70%的作物進行授粉,並在食品供應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從歷史上來看,現行的農業生產模式對於昆蟲來說相當不利,而農藥濫用、氣候變遷及寄生蟲感染等諸多因素,使得地球上20,000種蜜蜂之中有許多物種瀕臨滅絕,我們迫切需要恢復昆蟲的生物多樣性,促使農業生產更具永續性。Beeflow於2016年由阿根廷人創立,總部位於美國加州洛杉磯,其ToBEE作物授粉技術於日前在Ospraie Ag Science風險投資機構所主導的A輪融資中獲得830萬美元的資金挹注。   ToBEE作物授粉技術是由一位在蜜蜂的大腦及溝通領域擁有20多年研究經驗的阿根廷研究員領導其科學試驗,根據其官方網站介紹,此技術能透過餵食蜜蜂Beeflow獨有的植物性有機分子配方來調節他們的記憶力,促使它們在不被其他花朵分散注意力的情況下,尋找基於某些原因對蜜蜂來說通常較不具吸引力的特定目標作物進行授粉,預期將大大改善目標作物的授粉效益,除此之外還可於氣溫較低的環境下降低蜜蜂死亡率及提高其生產力。Beeflow官方聲稱這種授粉技術可以幫助蜜蜂於較冷的氣溫下提高7倍的授粉效益,協助農民提高90%的藍莓及杏仁等作物產量,並降低70%蜜蜂死亡率,而這對於提升生物多樣性及發展永續農業來說相當重要。   Beeflow目前正與美國最大的漿果生產商Driscoll's等公司合作,期望有效運用此技術最大限度的提高單株果樹的漿果數量及大小。其首席執行官表示,蜜蜂授粉的重要性在過去很大程度上被農產業遺忘,但現在善待蜜蜂的觀念逐漸成為食品供應產業鏈的共識,而Beeflow期望能運用這個技術以更少的環境影響生產更多的食物。【延伸閱讀】自動授粉機能有效提升作物產量
【循環】日本阿嬤的智慧發想!「從茶田到茶殼」的再生循環與高附加價值應用
2021/11/29
近年來,綠茶在健康觀念訴求下,深受消費者的愛戴。根據日本報導指出「國內綠茶飲品市場的銷售額從2009年38千億日圓,至2019年44.5千億日圓,約十年間成長約17%」。然而,隨著國內市場對於綠茶飲品需求的增加,可預見的兩大危機與挑戰也隨之而來。其一,日本國內茶葉生產農家逐漸減少,未來恐面臨高品質原物料的穩定調度問題。其二,隨著茶的罐裝飲料的生產製造工程產量增加,茶殼廢棄物妥善處置問題。因此,日本政府為了穩定茶葉市場供給機制,積極扶持國內茶葉產地育成計畫。而另一方面,稱霸日本綠茶市場-伊藤園則利用獨有茶殼再利用循環技術,開發各種茶相關產品,以提升高附加價值。 地方政府X伊藤園-茶葉產地育成計畫   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統計調查,全國茶葉農家從2005年5萬3千戶,至2015年急遽減少了約2萬戶左右,至今仍在持續減少當中。為了確保原料穩定供給,於2020年推動國內茶葉「區域型產茶育成計畫」。該計畫主要建構在食品安全、環境保全與農業永續性的基礎上,積極促進在地生產者雇用與茶葉產業發展為目標,並以當地企業為主體,藉由地方政府協助大規模茶園休耕地復甦,預計2021年度為止確保2000ha茶園穩定生產。   以稱霸日本綠茶市場-伊藤園為例,伊藤園提供當地生產者技術指導與祕訣Know How,最後再收購當地生產茶葉製茶。這項模式自1976年啟動至今已擴大日本全國六個縣八個產茶區域。 循環up!茶的高附加價值   消費者對茶飲的需求不斷增加情況下,大量使用完的茶殼又該何去何從?在過去大多應用於農業生產的堆肥與飼料之中。而日本中央研究所新素材研發佐藤課長卻提出另一項觀點,他認為「從農者在未來將持續遽減,同等堆肥與飼料需求性相對也會隨之減少,因此,需要再尋求其他循環運用方式的必要性」。然而就在此時,他回想起當年祖母秉著不浪費的精神,利用茶殼放置在塌塌米上,吸附灰塵的原理,發想出茶殼塌塌米創意點子,進而研發生產,取得環保標章認證。由於使用後茶殼,因含有水分為避免腐蝕,另研發出讓茶葉含有水分也不會變質的改良技術。   為不斷地發揮茶葉附加價值,伊藤園研發團隊利用茶殼生產出紙箱、信封袋、可控制溫度上升的人工草皮等多項循環再利用的產品。   目前,估計每年有6萬3200頓的茶殼產生,其中已有上千噸的作為開發新產品所運用,其中又以紙箱製成與應用為最大宗。   另外,為因應新冠性病毒所的嚴重疫情,研發出茶葉抗菌貼膜。這項產品已通過大腸桿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 (MRSA)、沙門氏菌、白癬菌等抗菌力測試,以及通過流感等抗病毒實驗,確定其成效。此外,尚有放置口罩收納袋與口罩支架等相關防疫周邊產品。   預計未來將以每年增加100t的茶殼使用量,持續致力於茶殼循環再利用,創造出比堆肥與飼料更具有價值的產品,藉由「從茶田到茶殼」價值鏈鏈結,為社會環境問題做出貢獻。【延伸閱讀】連喵星人也愛!茶渣加菌醱酵變墊料 可抑菌除臭
日本農業經濟發展現況與成功案例
2021/11/26
日本自從放寬農業生產政策規範,大幅擴大農產品出口後,增進許多農業新進者的加入。加上,近年來國內消費者對於農產品安全意識的抬頭,農商工跨域合作與智慧農業的自動化與效率化等進展下,此時的農業有別於過去傳統的印象,猶如寶庫般充滿商機。 農企業的成長與多角化經營   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2018年所做的調查,自2009年後農地法修改後,有使用農地的一般農企業已達3,286間,至今仍維持持續成長的狀態。農企業增加與跨域合作,為農業經濟發展帶來眾多利處,例如:結合智慧化先端技術解決農業人力不足問題;藉由農企業大規模經營大幅減少休耕地;農作物與加工品的品牌化增進了收益等。   然而,在情勢一片看漲之時,農企業成本的投入與利益平衡卻面臨挑戰。根據日本政策金融公庫2018年所作調查數據顯示,農企業在三年內成功獲取盈餘不到三成,卻有接近五成以上農企業仍處於虧損中。如何穩定經營則是農企業當前面臨的現況,另一方面,提升業績,穩定收入則是更是需要多角化的經營模式。 跨域多元性合作,創造成功經營模式   農業經濟發展雖然前景看好,仍存在許多潛在問題點。尤其攸關穩定收益問題。特別是跨域產業投入農業初期之時需耗費較多成本費用,導致不少企業在收益還尚未穩定前,則面臨撤退或縮小規模的案例出現。大多案例主因在缺少計畫性的評估,例如農事作業勞力負擔與外在自然環境評估等,或是抱著理想化狀態下投入成為農業經營潛在的問題點。針對此,TANABA經營戰略綜合研究所奧村研究顧問認為「強化夥伴間鏈結」相當重要。除此,他也指出「未來農業,新鏈結(海外市場、開闊市場銷售、通路改革)與新技術(機械化、農業技術、IT應用)的創新元素是必須,然而,解決社會使命和長期的合作夥伴關係也是相當重要,創新農業與社會價值兩者之間應當是相甫相成」。   當今農業現況仍存在各種不穩定因素,可預見未來經濟模式將會產生巨大變化。除此,「智慧農業」、「賺錢農業」的實現,將會更加吸引對農作物有興趣的人投入,進而產生更具有商機的經濟模式出現。而近年來「食品安全」、「地產地消」也備受關注,如何更加妥善應用將是農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 三大成功案例 (1)  和民集團的和民農場 日本知名的連鎖居酒屋-和民集團,自2002年開始投入農業,以「提供安心安全的食材」為主,致力於有機農業的投入,逐步擴大其規模。2018年在日本全國已擁有11座農場與牧場(包含提攜農場在內)。致力於農業的生態環境與循環再生,形成和民特有的六級產業模式。 (2)  小田急電鐵-高甜度番茄生產與銷售 日本關東私鐵之一-小田急鐵路公司2016年利用自家位於在神奈川未使用農業用地上生產高甜度的番茄,並將生產的番茄沿著小田急鐵路自營超市販售。同時也提供合作的餐飲店所使用,成為跨域產業的成功案例之一。不僅創造新收益,同時也增進鐵路沿線商店的附加價值。 (3)  UR都市機構-市民農園 2014年UR都市機構(獨立行政法人都市再生機構)開始農地共享計畫。與市民農園不同的是由菜園顧問同時兼具農場工作,並透過農作物的照顧與採收等工作,促進與當地居民交流。隨著農地共享計畫受到青睞,也提升住宅區知名度。【延伸閱讀】日本推動智慧農業、友善環境、生物技術綜合戰略
【循環】用科技處理廢棄物-可寧衛從清運到掩埋「全透明」
2021/11/26
在台灣,廢棄物掩埋事業總讓人有種神秘感,而它,也可說是相當具爭議與話題的產業之一,最令人詬病無非危害環境、造成二次汙染,此外,封閉式的末端處理,更是留給人無限想像空間。   「可寧衛」一間立足台灣超過二十年的事業廢棄物處理公司,第二代七年級生楊永發接任總經理後,導入IT打破傳統的營運模式,讓廢棄物從離開工廠的那刻起,從清運到掩埋全程追蹤,公開透明。   「我們在清運廢棄物的貨車裝上四個攝影機,如果車子停下來過久,系統就會顯示異常。不過通常都是因為司機在買檳榔啦!」楊永發語畢,自己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業界首創「脫光式」揭露廢棄物處理流程雲端資訊一把抓   以詼諧方式舉例,道出可寧衛處理廢棄物走在時代尖端。台灣知名科技大廠,台積電、友達等都是可寧衛重要客戶,無非看上可寧衛一條龍、嚴謹的作業模式,且全程空開透明。   要其他廢棄物處理業者,把猶如自家客廳的掩埋場大剌剌公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但可寧衛反其道,大膽地在所屬掩埋場都裝上攝影機,並使用AI技術讓客戶,隨時查閱廢棄物處理的狀況。   「沒有人有空一直盯著螢幕看,所以AI(去偵測)就很重要,有任何異常,像是廢棄物的量一直沒有變化,系統就會發出異常通知,這個時候就能即時處理。」透過楊永發信心十足的解說下,展現出可寧衛「脫光式」的做法,在業界相當前衛。 減碳目標第一步:盤查 可寧衛導入AI、攜手微軟提解方   從老牌廢棄事業起家,楊永發接手家族事業後,覺得公司採用高規格的國際處理標準還不夠,於是成立中衛環保科技,使用IT成為工具,發展新的企業經營模式,同時要對準永續目標。   而近年來,「減碳」成為國內外政府企業重大挑戰,練兵多年的可寧衛打下的數位基礎,正好能提供企業展開減碳行動前最需要的「碳數據」。   支持著可寧衛轉型的中衛環保科技,主推兩大服務:廢棄物管理即服務(WaaS)與企業永續管理解決方案(ESMS)。廢棄物管理即服務如同Netflix般推出「訂閱制」,從免費、不同等級方案,到客製化訂閱內容一應俱全;而企業永續管理解決方案也與微軟合作,使用雲、AI技術,讓中小型企業能用可負擔的價錢撰寫永續報告書。   微軟,是最早推動永續計畫的科技巨擘,而可寧衛是微軟唯一在亞洲的Green500夥伴,楊永發表示,中衛科技所有的數據資料建置於微軟的「雲」之上,客戶只要輸入帳號密碼,就可以即時觀看想要的資訊,企業永續長可免去耗費大量時間蒐集各部門的數據,省下時間去規劃永續策略;除此之外,微軟的公信力也能讓客戶放心,確保所有資料安全度與機密性。   中衛科技也善用微軟的AI工具,發展出屬於自己的OCR,單據如水單只要一掃描,即可將圖像轉化為文字,再透過其系統整合、分析,應用成可參考的數據,並寫成一份永續報告書。   過去一份永續報告書動輒百萬,而ESMS服務能讓中小型企業省去大筆開銷,即能迅速又精準的掌握永續相關數據,進而寫出永續報告書;即時的報告分析,更是可協助企業更快應對永續議題,展開行動。 以科技將豬屎尿轉換成電力 企業發跡地展開創意永續行動   在永續議題上,除了從舊有的事業經驗中找創新作法,可寧衛還盤點公司資產並考量國際發展趨勢與國內問題,計畫在內門區自有土地上建置「新農業循環園區」,一來能以地方創生的方式,替該地嚴重的人口流失問題找解方;二來是用科技解決內門因畜牧業造成的環境污染。   「廢棄物,其實只是被錯置的資源!」可寧衛永續長陳奇男表示,內門是養豬重鎮,但礙於養豬戶規模,環保設施往往不到位,豬屎尿就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污染河川、土地,當沼氣進入大氣就成了溫室氣體,「可寧衛使用先進的科技,讓沼氣轉換成電力,並使用現代化設備讓養豬場的異味不飄散。」他進一步解釋,主打動物福利的園區,也能提升豬肉品質讓疾病感染機率降低,在產銷履歷驗證方面,相關資訊及數據也將公開透明。   盡可能廢棄物再利用,但難免會有無法回收的溫室氣體,可寧衛永續發展部副理鄭曉蔓表示,示範園區亦保留15公傾土地作為自然碳匯區種植樹木,在該區域還會以適當的人為管理去除外來種,讓野生台灣原生植物能有更好的發展。   「我們嘗試加入RE100,但可寧衛不是製造業,用電量沒達到一億度的門檻。」楊永發解釋,RE100期待合作夥伴是用電量極高的企業,所以可寧衛無法如願加入,然而可寧衛依然與RE100的目標對齊,計畫在企業2025年全面使用綠電。   「現代人不喜歡一個公司只注重賺錢、利益,企業做事需要有公益性、替某群人去解決某些事。」想破除外界對環保事業是暴利的負面觀感,曾一度面對公司內部「你公司只做公益不賺錢」的聲音,但楊永發堅持對的事,要持續在創新中找平衡點,讓公益與獲利都能兼顧。【延伸閱讀】AuReus包覆層—蔬果廢棄物之發光化合物吸收紫外線並轉變為再生能源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