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了解豆科植物如何為根瘤菌提供氧氣,為根瘤轉移至非豆科作物做準備
2022/07/11
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內部控制攜氧分子產生的遺傳學,這對植物與固氮細菌間的密切關係至關重要。此發現使其他植物有可能從細菌中產生氨,進而減少依賴石化燃料並會造成汙染的合成肥料施用需求。豆類植物的根部是共生細菌的家園。這些細菌可以固定空氣中的氮氣並將之轉化為氨,而氨是植物的重要營養物質。植物則將這些細菌安置在根瘤中,並提供糖分和氧氣作為回報。植物供給的氧氣量要剛好支持細菌共生,因為細菌需要氧氣來為化學反應提供能量,但氧氣過多反而會抑制一種關鍵酵素,此酵素會將空氣中的氮轉化為植物可用的氨。植物對這種「生物固氮的供氧矛盾」,其解決方式是一種叫做「豆科血紅素」的分子。就像血液中攜帶氧氣的血紅素一樣,豆科血紅素與氧氣結合後呈紅色,所以會讓豆科植物的根瘤呈現粉紅色。但截至目前,我們仍不清楚植物如何控制這種分子的產生量。        來自中國上海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中心(CEMPS) 與法國圖盧茲大學的研究團隊已經找出了兩個轉錄因子,負責控制豆科植物根瘤中豆科血紅素的產生量,為豆科植物如何創造固氮所需的微氧環境提供了關鍵解釋,研究團隊利用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作為研究對象,觀察植物中與根瘤形成相關的蛋白質,發現有兩種蛋白質- NIN和NLP2,當它們處於非活化狀態時,固氮作用就會減少。為了深入研究,他們在氣耕系統中種植植物,以方便觀察根瘤,結果發現缺乏NIN和NLP2的植物體積及根瘤皆較小,其豆科血紅素表現量較低,而進一步的實驗則發現NIN和NLP2會直接活化豆科血紅素基因的表現。【延伸閱讀】- 由研究員揭露植物與真菌共生的核心基因集合        這項研究也為此重要的共生演化機制提供了解釋,他們發現轉錄因子家族中的其他成員參與調節植物中非共生血紅素的產生,而這些非共生血紅素與植物對低氧環境的反應有關。本研究可用於改善豆科植物中的固氮作用,且對於將根瘤轉移到非豆科作物上有其重要性。
一場不只餐桌上的變革-食品科技重要性與未來趨勢
2022/07/08
全球正在面臨人口數增加(以開發中國家為主)、氣候變遷與暖化危機,以及飢餓與糧食安全問題。而在先進國方面,則以環境永續對於飲食的議題備受關注。加上,全球近幾年受到疫情蔓延,加深人們對於飲食重視。      『食品科技』(FoodTech)隨著全球情勢的改變,竄起一場不只餐桌上的變革。如何應用最先進的技術,應變出最新食品調理(加工)方法,創造出新型飲食附加價值,正是全球眾多企業紛紛積極投入研發項目。猶如完全不使用牛豬肉的植物性「大豆肉」正成為歐美飲食市場一項新選擇,”飲食X科技”這項趨勢如此一步步貼近人們的生活。此外,根據2017年在智慧廚房高峰會(smart Kitchen Summit;SKS)指出全球食品科技的市場規模預估2025年前達700兆日圓,市場的成長潛力不容小遽。        然而,食品科技並非單在食品本身創舉研發,除了上述植物性替代肉和利用生物工程培養動物肌肉細胞的培植肉外,應用IT技術於農業,收集消費者飲食習慣數據等數位化分析與外送與烹飪餐飲等線上線下整合平台,整體飲食系統結構與價值體現將面臨一波新的變革。以下將針對食品科技崛起期待解決六大目標,以及食品科技的導入如何具體改變人們飲食生活、食品科技推動的困境與未來展望加以詳述。 食品科技崛起期待解決六大目標: 氣候變遷與糧食危機:隨著全球人口數的增長,糧食供應危機為首當其衝。尤其加上氣候變遷高度影響農作物產量,例如:颱風、乾旱影響作物生產力以及全球均溫上升造成蔬菜生育不良等不勝列舉。為因應糧食生產因環境所帶來的影響,藉由科技提升產量與生產力則備受期待。 營養不足與飢餓問題:根據聯合國調查指出全球受困於飢餓人口數有8億以上,等於每9人有1人飽受飢餓之苦。特別是開發中國家更是長期面臨營養不足與糧食短缺問題,若能善用食品科技力量,開發能均衡營養飲食與可長期保存糧食技術將有利於緩解這項議題。 食物損失與浪費的增加:反之,在先進國家則是在食物損失與浪費上逐漸惡化。特別是量產的糧食在零售店的流通販賣過程遭廢棄最為頻繁。此外,人口數1/3有營養的過剩造成肥胖的傾向。雖與上述第2點開發中國家呈現反面現象,為了確保糧食平衡性仍期待透過食品科技的技術應用緩解這項議題。 食品安全需求度增加:關於食品安全需求度增加,主要受到幾個現象影響,例如:企業雖努力致力於確保食品安全,但仍有異物混入的問題產生,亦或者是遭受細菌所引發的食品中毒、幼兒高齡者的誤食而喪生案例,甚至進口外國農產品農藥殘留與偽裝產地等不正確產品訊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期盼能藉由自動製造工程標準化與異物混入判定等安全製造,以及導入診斷食品成分分析與損壞判定等工具,打造可讓消費者安心入手的飲食環境。 素食主義的普及:隨著素食主義與純素者的逐漸普及化,考量素食主義者的營養均衡則可透過食品科技的植物替代肉技術,讓這類族群也仍獲取蛋白質的均衡飲食。【延伸閱讀】- 植物肉口感仿真肉 背後學問大 勞動力不足:近年來,食品生產過程飽受人口減少與勞動力不足問題,特別是農業領域的生產者高齡化以及加工廠或食品產業因人員不足慢性面臨經營危機。期盼能藉由先端科技導入,加速解決生產與加工現場人力不足之困境,能在少數人情況下依舊發揮同樣生產與營運效益。除此,透過AI技術應用達到最適切的人才配置與食材加工,能同時減輕勞動者的負擔和食品所造成的損失。   食品科技的導入如何具體改變人們飲食生活 食品製造現場:『食品科技』(FoodTech)的導入,可讓食物機器人這項先端技術運用在飲食相關各種領域上。例如:可運用機器人手臂做飯調理、上菜與洗碗等行為。除此,食物機器人也有應用在外食產業,例如:目前已有從處理點餐到提供商品等一條龍作業服務的咖啡廳。另外在食品工廠與中央廚房等運用機器人進行大規模生產食品已不為罕見。在餐飲店方面目前仍受限一些外在因素尚未能超越人為操作效率。反之,在預防作業錯誤發生和衛生面等食物機器人的需求面有提高趨勢,若能加以改良,食物機器人未來運用在餐飲店情況將有成長可能性。 替代肉製造:『食品科技』(FoodTech)的導入,目前針對食品本身可列舉則為替代肉的製造。利用水、小麥和天然油脂所研發出的植物性肉類,無須透過食用豬牛肉一樣能維持營養均衡。尤其是由100%大豆製造,低碳水化合物與低熱量、高蛋白質又美味之優勢,知名度逐漸在消費者心中水漲船高,目前已在歐美超市除雞豬牛等肉品外,列為第四種肉品。 有效作物生產與管理:在作物生產端,目前利用AI技術有效生產作物。例如:溫室的溫濕度確認、異常檢定等雲端監控與遼闊的農地管理;利用無人機灑水與農藥噴灑,以及有限日照時間和勞動力等管理作業;自動農機運轉,減輕勞工作業負擔,有效達到生產效益等。藉由『食品科技』(FoodTech)的導入補足勞動力不足問題,同時可在不穩定氣候條件中達穩定生產。 因應環境變化的強勢栽培:另一項能不受限於氣候與天氣影響的『食品科技』(FoodTech)案例代表則為植物工廠。利用太陽光LED和培養土等環境技術,讓原本作物在難以生長的寒冷與沙漠地帶,有經營農業的可能性出現。 因應消費者需求的採購方式:因應當前疫情趨勢,食品科技運用在流通方面也備受關注。例如:利用ICT技術直接鏈結生產者與餐飲店,能達到即時下單即時發送的可能性,不僅能從生產者端確認所需購買的食材量,同時也能確認配送情況,無須像過去需要食材時需到市場採購。在個人採買方面也能輕易購買到優質食材。 新食材開發:除了上述替代肉的開發外,例如:綠蟲藻粉末狀的餅乾和飲料;維他命或營養的軟糖;100蔬菜原料的生春捲或天婦羅等新食材的開發也相當受到期待。。 外送餐點的普及化:受到疫情影響,全球外送需求平台飛耀式成長,食品科技的運用在此發揮商品訂單和配送的便利性,同時也能減少餐飲業的食物損失。  食品科技推動的困境與未來展望        食品科技的進展,攸關全人類的糧食安全問題,同時也作為實現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的關鍵因素,然而,目前在高研發成本卻是無法積極加速推動的主要原因。從上述內文說明深刻瞭解食品科技所帶來變化已不只影響食物本身,其重要性與涵蓋領域深遠,隨著這項技術的導入,不僅能打造安心與安全的飲食生活,同時也有助於改善生產和加工現場環境。除此,新食材的開發也將更有助於人類營養均衡的攝取。
村里減碳行動競賽 20村里社區「長期」深耕獲獎
2022/07/07
環保署舉辦低碳永續家園「村里減碳行動」競賽,今年除銀、銅級組得獎村里外,20個低碳村里因長年在地執行減碳、低碳作為,也在「長期參與專業組」獲得肯定。環保署表示,長期組獲選村里在六大面向的行動項目均有涉獵,盼能以這些低碳村里做為淨零種子,除以自發力量落實多元節能減碳行動,也能吸引各地村里仿效其作法,進而普及至全國村里,由下而上、遍地開花,加速達成淨零家園目標。 臺北市文山區萬和里:推動環境調適,改變人的行為        長期專業組獲獎村里遍及北中南東及離島,例如臺北市文山區萬和里有萬和一、二、三號公園,正是當初景尾溪流經之處,地勢相對低漥,是天然的滯洪地區,也是萬和里推動環境調適、環境教育的場域。        但里內也處於都市熱島中心,近年致力推動綠屋頂與再生能源,2015年起與古亭地政事務所合作,於頂樓結合產業局田園城市及追日計畫,以及環保局低碳營造計畫,打造綠屋頂及太陽光電設備、雨水循環全回收的場域,不僅有效降低建築蓄熱,更推動社區綠能示範,營造萬和低碳環境教育示範點。        2019年起更結合透水紙模步道工法,大規模提高社區的透水鋪面面積,除了可以在大雨時免於水患,也藉由保水加強夏季地面的降溫功能。萬和公園就提高30%的透水率,增加透水面積約600平方公尺。        改變人的行為,是減碳的重要關鍵,萬和里辦公處多元地推動節能減碳活動,例如與新竹那羅部落建立物資交換平台,創造減碳的夥伴關係,共同提倡新的低碳生活方式。 新北市汐止區智慧里:廢棄物變身環保裝置藝術         新北市汐止區智慧里召集鄰近企業、鄰長和志工投入社區綠美化及社區營造,於2011年首先投入基隆河綠美化工作,種植原生樹種,水尾灣防汛步道上種植櫻花、杜鵑、黃蟬和山茶花等花木,生態景觀豐富多變。        智慧里里長夫婦長期推動「香草文化教育」,於水尾灣防汛步道打造香草荷花園區,並作為教案特色場所,並交由民眾認養、企業贊助共同維運,實踐低碳生活。        2017年智慧里取得環保署低碳永續家園銅級認證,里內各處有環保藝術創作,以再生的概念減少垃圾與廢棄物數量,以減廢再生的概念提高物品利用率。社區也積極推動節能減碳,於社區停車場設置感應節能燈管、公寓屋頂上設置太陽能光電板,並用於社區照明;社區花園內設置雨水回收撲滿及環保裝置藝術。【延伸閱讀】- 研究指出都市花園與菜園為保育物種的重要關鍵 基隆市安樂區五福里:低碳旅遊、資源回收再利用增進減碳效益        基隆市安樂區五福里的金龍湖具有豐富生態物種,基隆市野鳥學會調查並記錄了59種鳥類、13種青蛙及稀有保育類植物鐘萼木,可說是推廣低碳永續及環境教育的最佳示範點。里長率居民積極推廣建築綠化降溫,於金龍湖步道及活動中心後方建置綠圍籬,增加綠化面積。        五福里長期致力於推動低碳永續家園,2015年取得環保署低碳永續家園銅級認證,並持續推動低碳相關項目。為達建築節能,更換里內公寓內梯廳間照明為LED燈具;里內亦推廣低碳共餐、辦理資源回收、推廣低碳旅遊及資源回收再利用等,增進減碳效益。 桃園市中壢區中山里:落實低碳飲食、成立節能志工隊        桃園市中壢區中山里鄰近中原大學及元智大學,早期為農業用地,經土地重劃為社區大樓,屬新興社區,人口多為80年代由中南部北上工作的外來人口,里內有16個社區,夢幻公園為里內唯一的大型綠地。公園內植栽多樣且大樹林立,是居民重要的活動空間。        里長與里民共同利用大樓閒置空間,打造多處農園,並設置雨撲滿以雨水澆灌、將回收廚餘製成堆肥,採收蔬果則供共餐居民食用,落實低碳飲食「吃在地食當季」概念。另外,里內設有14處資源回收站,不定期辦理跳蚤市場活動、推動環保友購站,藉由回收物手工藝課程,賦予廢棄物新生命,提升物品利用率。        近期更與工研院及荒野保護協會合作,成立36人的節能志工隊,宣導使用節能家電與照明,並積極參與節能減碳相關組織與活動,為氣候變遷調適及溫室氣體減量盡一份心力。 新竹市北區康樂里:建滯洪池防災,推動建築綠美化減碳        新竹市北區康樂里為解決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淹水問題,建設滯洪池,兼具防洪及生態棲地功能。此外,里民自組環境教育團隊,針對集會所、寺廟等公共場所進行節能設備汰換;設置電動機車充電站,推廣低碳運具使用。        里長林再興也帶頭推動建築綠美化,減少耗能及改善熱島效應。里內的屋瓦窯圳及舊有鐵道等區域改造為生態水道,保存、發展古蹟遺址,成為新竹市的文化觀光資產,並由里民自組環境教育團隊,規劃發展低碳旅遊。 新竹縣關西鎮東光里:用「千鶴茶」帶動社區拚減碳        新竹縣關西鎮東光里相繼取得環保署低碳永續家園銅、銀級村里認證,開創社區品牌「千鶴茶」為在地發展核心,使用自然無毒、友善生態方式進行茶園復耕,延續茶產業文化,落實食農教育,並藉由媒合當地企業、商家與校園等單位齊力推動校園環境教育、區域綠化、低碳飲食、節能燈具等相關工作,提升環境與生活品質。        在推動減碳方面,也推動多項措施,例如東光里的百鶴園,利用回收的排氣管、淨灘撿拾的浮球等廢棄物再利用,做成另類的裝置藝術。 苗栗縣三灣鄉銅鏡村:節能與低碳旅遊雙管齊下        苗栗縣三灣鄉銅鏡村以社區關懷營造為目標,由村里環保志工隊積極參與「減少能源浪費」,於活動中心頂樓及社區巡守隊屋頂設置太陽能光電系統、雨水回收設備、更換建築設備為節能燈具及節能電器。另外也規劃在地低碳旅遊,透過電動自行車、設置充電站的使用,提供旅客輕旅體驗。村里積極媒合企業提供就業機會,使年輕人返鄉,實踐長者照護。 臺中市大安區頂安里:植栽綠美化防制河川揚塵        臺中市大安區頂安里為傳統農業區,位於大安溪南岸出海口,緊鄰大安溪,東西狹長,因此分為四個主要聚落,由東向西依序為三十甲、頂大安、田尾、田心仔,主要作物為水稻、芋頭,及少量雜糧。        因冬天東北季風強勁,河川揚塵事件好發,社區志工隊致力於社區營造,推動社區植栽綠美化,以打造綠化活力家園,也配合河川揚塵防制相關業務,使臺中市連續7年無河川揚塵事件日發生。社區發展協會打造低碳環保環境,與環保局共同推動閒置空地設置樹木銀行,邀請村里民共同參與植樹活動,以具體行動落實減碳、固碳。 彰化縣芬園鄉溪頭村:參與智慧電網        彰化縣芬園鄉溪頭村屬典型農村型社區。溪頭村與社區發展協會互動良好,共同推動社區生態綠化、植樹造林、鼓勵居民安裝智慧電表及監控、設置太陽熱能系統,及辦理各類宣導活動,落實低碳生活。 南投縣魚池鄉大雁村:資源回收、剩食再利用        南投縣魚池鄉大雁村由居民協力進行社區重建,以當地特色農事及豐富生態,推動低碳旅遊,近年更將綠生活融入社區中,如節能減碳、淨山活動、資源回收、剩食再利用等議題,落實綠生活、提升居住品質,2019年取得環保署低碳永續家園銀級村里認證。 雲林縣古坑鄉朝陽村:農廢循環變農寶        雲林縣古坑鄉朝陽村主要農作物為麻竹筍,利用竹子叢生特性,以滴灌栽培定時補足區域含水率,減少種植所消耗的水資源。麻竹每四年會砍除老母竹並焚燒銷毀,加上大量筍殼,造成大量排碳。社區發揮創意將老竹製作成杯、碗及托盤等文創產品,減少農業廢棄物,一年減少約1000公斤廢棄老母竹焚燒,減碳約757公斤。        村民長期推廣竹筍食農教育外,對於無利用價值的筍殼,不再丟棄處理。現今利用生廚餘酵素製作法,將筍殼發酵製成液態肥,落實農業廢棄物循環,去年減少約600公斤廢棄筍殼丟棄農田,減碳約454公斤。 嘉義市西區育英里:資源回收循環好禮站,小兵立大功        嘉義市西區育英里曾取得環保署低碳永續家園銅級村里認證,也是當年度嘉義市低碳示範社區。自2013年起,配合環保局設置資源回收循環好禮站,透過兌換環保商品的方式,鼓勵民眾進行資源回收及分類,每年約可回收4000公斤廢棄物,年減碳量約3116公斤。        里內保有多棟傳統土角厝及竹筒片厝的舊式建築,將閒置建築物修整為「健康關懷小站」,定期舉辦舊衣改造、塑膠吸管再製及藍染體驗等活動,將環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 嘉義縣六腳鄉塗師村:光電創能、低碳民俗拚減碳        嘉義縣六腳鄉塗師村人口年齡層偏高,仍透過社區發展協會協助,持續參與低碳永續家園。村內設有太陽能光電系統,除可直接發電提供活動中心使用,亦達到建築降溫,兼具節能、低排碳的效果,並透過持續宣導區域綠化、推廣節能燈具、太陽熱能系統、電動車、低碳民俗活動、雨水回收再利用等節能減碳觀念,使居民於日常生活即投入減碳工作。 臺南市南區金華里:好望角增綠化空間,打造循環型社區        臺南市南區金華里2015年獲得環保署低碳永續家園銀級認證,是台南市第一個銀級行政里。金華里為提升社區整體功能及宜居性,善用閒置空地及好望角,建立認養制度,營造植物多樣性的生態空間,由里民共同規劃打造環保藝術綠廊。        另也推動苗木培育、魚花共生,回收淺層地下雨水及「跌水曝氣」設計,由太陽能供電形成池水循環,植栽水生植物和放養觀賞魚,溢流水供植栽使用,響應循環概念並兼顧社區綠化。        金華里致力於發展自然生態的居住環境,建構循環型社區,引導居民自發性的低碳行為改變,如節能減碳、資源再利用,透過學習計畫、公聽會、說明會及志工帶頭示範,深入家戶宣導,鼓勵里民參與公共事務、響應循環概念,營造低碳社區永續發展,落實居民低碳生活。 高雄市燕巢區金山里:低碳旅遊行程型塑低碳農村 高雄市燕巢區金山里地處偏遠山區,結合在地自然景觀特色及歷史文化建築,推廣「燕巢金山.棗樂趣」以延續在地產業價值,規劃一系列低碳旅遊行程,使遊客實際感受低碳農村的文化及特色。 宜蘭縣南澳鄉金岳村:推動部落低碳建築營造        宜蘭縣南澳鄉金岳村近年積極結合部落長者智慧,推動部落建築營造,利用傳統建材及工法建立半穴式傳統屋,具有冬暖夏涼之效。而舊建築改造,則使用當地、可再生建材,結合低碳概念與在地部落文化、物產,逐步建造為文化觀光據點。 花蓮縣壽豐鄉豐山村:雨撲滿省水資源,落實綠色運輸        花蓮縣壽豐鄉豐山村積極復育濕地及推動區域綠美化,並利用地形優勢,建置只靠自然重力提供澆灌動力的雨撲滿,節約水資源。同時積極宣導里民使用電動機車,減少空氣汙染,落實使用綠色運輸工具,奠定綠色運輸發展基礎,並推動社區生態旅遊結合食農教育、友善耕作。        臺東縣池上鄉萬安村是池上鄉面積最小村里,卻坐擁池上最大有機田區,更是知名池上米重要產區,社區範圍內有聞名全國的伯朗大道,故特別設立自行車租賃站,供遊客與居民租借。社區設立稻米原鄉館,是臺東第一個地方文化館,可參加導覽體驗農事活動。        每逢收成季節,自行車道旁無邊無際金黃稻穗隨風搖曳,田園景致令人心馳神往,社區提供自行車租賃,並協助維護車道周圍環境,結合在地設施規劃低碳小旅遊,推動永續觀光。村里社區與萬安國小合作推動區域綠化,設置蝴蝶園及生態步道,及規劃村內特色低碳旅遊,發展觀光產業。 澎湖縣西嶼鄉二崁村:研發在地特色飲食,推廣低碳生活        澎湖縣西嶼鄉二崁村曾於2014年9月加入低碳永續家園,由二崁社區發展協會協助二崁村建構各項低碳行動計畫,2017年獲得環保署低碳永續家園銅級社區認證。        村內具多處觀光景點,由民眾自發成立志工團隊維護社區整潔,並推廣低碳飲食生活,推動區域綠化、營造鳥類生態觀察及推廣太陽光電系統,並研發各項在地特色飲食,鼓勵居民多多使用在地食材;同時也藉由參與社區規劃師課程,推動社區營造。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牆面植生綠化,為建築降溫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屬鄉村型社區,近年因駐軍撤離導致就業機會減少,造成青壯年族群外流,人口老化嚴重,為照顧弱勢族群振興里內事務,該里持續推動社會福祉、關懷據點、節能減碳等工作。        居民積極投入社區綠美化及推動牆面植生綠化,降低建築溫度以減少空調使用率,有效節省能源使用,並不定期辦理綠能講座。居民利用屋頂閒置空間設置太陽能發電系統或加入公民電廠合作社,灌輸村里養豬戶綠能減碳概念,以實際行動減少環境之衝擊。
比起友善農業,集約農業能為物種和碳存留出空間而保護生態
2022/07/06
大多數物種在「節約土地」方法下的表現,比在「農業試圖與自然共生」更好,因為友善野生動物的農業仍然破壞了多數的生物多樣性,並且需要更多的土地來產出等量的食物。這是一項研究所得出的結論,該研究考慮了來自五大洲的2,500多種單獨評估的植物、昆蟲和脊椎動物等物種。此篇由Andrew Balmford教授指導的回顧還表明「土地節約法」註1可以封存更多的碳註2,如果將之應用在海洋,可能會有益於海洋生物。他說:「在不造成大規模物種滅絕及破壞氣候的情況下,思考出如何為110億人提供(足量的)食物、衣服和電力,是本世紀最大的挑戰,且滿足人類需求的同時要維持生物多樣性,表示將面臨極大的權衡取捨,而研究證據開始朝一個方向前進。」         Balmford在今天《動物學》期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確保我們可以從已經耕種的土地和水中獲得最高程度的生產,使剩下的荒野之地免受奶牛、犁(耕作的工具)、鏈鋸(電鋸)和漁船拖網的傷害。Balmford說:「如果棲息地保持完整,大多數物種的處境遭遇會好很多,而棲息地完整就表示要減少耕作所需的空間。因此,耕作區域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效率。有些物種在傳統農田茁壯成長,特別是在歐洲,輕度放牧可以模仿大型史前哺乳動物曾經造成的"干擾",為許多原本掙扎生長的物種創造棲息地。因此,一些低產農業應該被考慮在內,但前提是維持在低度的程度。」由英國政府委託的國家糧食戰略(NFS)在夏季發佈,內容建議採用Balmford的「三分」模式,利用高產農業為更多受保護的棲息地留出空間,以及保護傳統農業地區的農田相關物種,構成新型「農村土地利用框架」的基礎。NFS指出,如果英國要達到淨零目標,大約21%的耕地未來需要一定程度地再野化註3或用於生物燃料,而整個底層三分之一的耕地只生產英國15%的農業產出。        Balmford的最新論文總結了十年來關於「作物生產和生物多樣性間平衡關係」的全球研究。這包括由劍橋大學主導對印度和西非鳥類及樹種的研究,發現如果實現了本世紀中葉的糧食目標,所有物種都是「輸家」;但若在極端土地節約下,更多物種生活得「最不壞」,所以集約耕作能有更多的自然棲息地。Balmford說:「同事們已經從墨西哥、南美洲彭巴草原到哥倫比亞及哈薩克當地複製了這些發現。多數物種都會特別適應某種環境,即使是輕微的干擾也會降低它們的數量。這就是為什麼即使輕度的耕作,這麼多的物種仍會減少。」用保留和增加棲息地來創造自然鑲嵌的景觀,主要是高產農業,不僅可以保護孤立地區的物種,還可以讓它們「播種」,使種群恢復,重新穩定生活在各地區和國家。Balmford 強調了英格蘭東部萊肯希思附近成功恢復占地只有4平方公里的濕地,自1995年以來這裡就被胡蘿蔔田覆蓋,現在則成為氣候變化下白鷺向北擴散的起始點,也是300多年來在(英格蘭東部)沼澤地區看到的第一批繁殖鶴的基地。除了生物多樣性的好處之外,來自安第斯山脈、美國和英國等地的新證據表明:「土地節約」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盟友,因為如果高產的生產模式能提供更多的自然植被,碳存程度就會更高。        Balmford之前的研究顯示,如果將英國30%的土地留給森林和濕地,到2050年,它可以儲存足夠的碳來抵消幾乎所有英國農業的碳排放,並為英國的野生動物提供龐大的推動力。Balmford 說:「進行"土地節約"並非只專注在支持產業生產,提高農業產量也表示對小農及採用以自然為本之農業科學的鼓勵。」例如,當數百萬中國農民轉向一種與當地土壤和氣候條件相配的簡單系統時,產量提高了11%,而肥料使用量下降了六分之一。在稻田裡養殖鯉魚,魚會吃害蟲,其糞便可做為肥料,而牠們本身就是一種額外的作物,是利用自然生態系統的眾多可能性之一。像是促進水稻光合作用的新興技術也為可持續高產帶來了希望。        近年來,研究人員利用「土地節約」的概念來研究娛樂消遣、林業甚至城市規劃,早期證據指出這種方式是以最低的自然成本,來滿足人類需求的最有希望的方式。旅遊業者透過將游客集中至野生區景觀的小部分區域,來減少對野生動物的影響;而紐西蘭對其森林採取「節約」的方式,超過70%的森林現在已經受到保護,所需木材則從松樹種植林的部分區域集中採伐。早期研究顯示:「節約」哲學也為枯竭的海洋帶來了希望。透過水產養殖和當地集約化捕撈就可以提供足夠的「產出」,使「禁漁區/海洋保護區」能大幅擴張,且避免所有開放水域花費在嘗試調節設備及漁獲量的成本。然而,對高產技術的支持必須與拯救或恢復棲息地串聯在一起,而不是被用來增加利潤。在印度及巴西亞馬遜地區,向小農提供財政支援或進入高價市場,與為了保護森林而進行的土地使用限制,兩者聯繫起來,已經證明是成功的。        Balmford表示:「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公眾要向企業和政府施壓,要求他們承諾為自然保留土地。如同排放一樣,對棲息地造成最大破壞的組織可能會發現他們越來越難以隱身。一些大公司,通常是土地轉換(土地用途更改)最嚴重的違法者,實際上能夠比許多民主政府考慮更長遠的問題。」Balmford的部分研究是來自劍橋學者David MacKay的啟發,他在2016年死於癌症,年僅48歲Mackay對永續性持嚴肅態度,堅持低碳作法只能在產出程度相同下,才能進行有意義的比較。否則,人類可能會分神在無法滿足能源需求的解決方案上。同樣地,只有當農業系統實質地滿足社會的糧食需求時,才能進行有用的比較。Balmford說:「如果人們處於飢餓狀態,你無法說服他們要拯救自然。我們需要確保的是,在保護地球的同時能從生物圈中獲得足夠的糧食。如果我們要中斷生態浩劫,對自然的保護就必須是務實的。」 註1:「土地節約」是指將大量農地復育成林地或泥地,有助於增強土地涵養溫室氣體的能力,因而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 註2:「碳封存」是指將二氧化碳以各種形態儲存起來。自然界中碳主要封存在海洋和植物(或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中。 註3:「再野化」是指讓土地重投複雜、多元的自然演化過程,是一種恢復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法。【延伸閱讀】-  一種永續的耕作方式- 永續土壤管理,拯救地中海土地
氣候預測提升茶樹氣候變化適應力與韌性
2022/07/04
人們飲茶已有2000~3000年的歷史,世界各地有獨樹一幟的茶文化發展,也是許多國家重要的經濟來源,在肯亞及馬拉威,光是茶葉的出口就佔了該國4%及7%的國內生產毛額 ( GDP ),為其重要的經濟產業之一。近年來氣候變遷,由於茶樹對於環境的變化相當敏感,連日異常高溫及乾旱已開始影響當地茶樹的生長,研究顯示到2080年,若不做出適當因應措施,茶葉的生產量將大幅銳減。        來自英國利茲大學 ( University of Leeds ) 的研究團隊透過與肯亞及馬拉威當地的茶農、茶葉研究機構及學校合作,結合茶農對於茶葉因應不同環境變化的預防措施,及當地數十年的氣候資料蒐集等,建立一可預測未來數十年的微氣候預測模型,提供給茶農一個決策分析工具,可提早做出因應變化,例如栽種耐候品種、增進作物多樣性、建立良好農業規範及植樹造林等,協助提升茶樹氣候變化適應力與韌性。        氣候變遷的情形隨地而異,有些地方不甚明顯,有些地方一年當中卻大幅增加發生極端事件的頻率,利茲大學研究團隊強調這是其開發的微氣候預測模型的優勢,要求的不是宏觀的氣候預測,而是針對當地氣候數據、品種特性等進行蒐集與分析,建立最適合的預測模型,才能提供最佳的預測分析。【延伸閱讀】- 氣候變遷茶樹難長 印度大吉嶺茶恐缺貨
日本農家的有機農法意願調查-土壤的重要性
2022/07/01
由日本一家UNITEDSMILES公司針對關心SDGs議題的106名農家進行有機農法意願調查,其結果有98.1%農家回答「優良的農產品關鍵勝負在於土壤」。此外,有89.6%的農家回答「土壤的健康與否決定生產出的作物品質」。甚至有高達九成以上的農家表示「有意願利用微生物活性化,促進土壤活化的有機微生物農法」。 獨創八百結農法        日本一家UNITEDSMILES公司(UNITEDSMILES Co.,ltd)獨家開發一套土壤微生物創新模式-八百結農法(800 MUSUBBI Farming Method)。這項模式以「發揮土壤原有的力量,讓土地生產出應有農作物」為口號,意旨讓健康土壤孕育出既安心又美味農產品,並友善地球為主旨。目前,已在全國各地進行每1g的土壤活性量測試。同時,這項創新模式已獲取SONY創業加速計畫(Sony Startup Acceleration Program ;SSAP)支持。        八百結農法,除呼應日本政府提出的『2050淨零碳排』宣言外,也因應農林水產省在2021年提出『綠色糧食』政策中「闡明土壤微生物機能與完全妥善應用,減少農藥與肥料的使用」、「農耕鏈結,導入減緩環境負荷技術」、「開發創新生物製劑,保護作物技術」等執行目標。 問卷調查結果概要        農家對於有機農法的意願調查,針對關心SDGs議題的農家進行網路問卷調查,共蒐集106位有效問卷。關於有機農法的意願,結果有98.1%農家回答「優良的農產品關鍵勝負在於土壤」,而主要原因有87.2%回答「土壤的優劣會影響作物生產」,其次為53.8%「土壤有保有營養蓄水功能」等。另外,關於農地的土壤品質是否有問題,約有近九成(89.6)回答「有問題」,其中43.2%回答「無法滿足作物需求」;40%回答「土壤沒有營養」等。從上可以得知,瞭解以土壤的健康為重要指標,促進土壤微生物的可視化有多麼重要。        另外,針對利用微生物活性化,發揮土壤本身活力的有機微生物農法進行相關意願詢問,其結果有93.1%的農家回答「有意願」,其主要原因為74.7%回答「土壤攸關農業」、63.6%回答「微生物為作物帶來好影響」等。從上可以得知,瞭解已出現更多「土壤微生物應用」意願度,以及對於「改善環境、友善地球」的重視度。        最後,關於有機農法問題所在之處,進行相關詢問,其結果有46.2%回答「產量不穩定」;44.3%回答「耗費生產成本」;34%回答「品質不穩定」等。從上可以得知,大多農民對於有機農業認識仍相對薄弱,其在成效上信任感也低。        綜整調查結果,大多數的農家認為能生產出美味的農作物,土壤健康與否佔了極其重要關鍵因素。同時也從問卷調查結果得知土壤品質大幅影響作物品質。然而,最重要的是大多數的農家深感土壤的品質管理問題仍需要投入更深入學習與瞭解,例如:土壤軟硬度、排水性等如何產出優良的農作物。再者,土壤優劣也攸關地球的未來,其重要性不容忽視,更需要在接下來世代大幅推廣。【延伸閱讀】- 擁有健康的土壤才能有健康的農場
降低農藥使用提升果品良率 台南楠西青農班長研發農業資材獲獎
2022/06/30
台南楠西青農班長楊沁涓帶領班員與研發團隊合作,開發友善環境農業資材,除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還可提升果品良率、採後保存時間而獲獎,農業局今由局長李建裕帶領前往貼紅榜祝賀,讚譽農業與科技合作的模式足稱典範。        楊沁涓是楠西區果樹班第50班長,3年多前清華大學材料科學碩博士生所組織的恰口科研創業團隊,以「碳材研發技術」為主軸想要開發具有延熟功能的水果包材,四處找尋可一起研發合作對象,因緣際會下與楊沁涓認識,這次與恰口科研公司榮獲「十大傑出青年基金會」2022社會創新實踐平台計畫團體組傑出獎。        楊沁涓表示,就農民角度而言,產製儲銷過程,生產端折損率仍然是最高的,若能提升田間良率,便能增加農家收益,因此科研團隊便嘗試將「碳晶球製劑」應用在植物保護資材上。        楊沁涓團隊實驗在芒果套袋前噴一次此種資材,發現改善炭疽病、黑斑病和流膠病,除田間良率大幅提升,到賣場端儲架壽命也就此延長,對芒果田間管理來說可是一大福音,也因賣相好,易賣得好價錢。        李建裕表示,開發友善環境農業資材,除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還可提升果品的良率、採後保存時間,目前楠西區青農也持續和科研團隊研究,將此資材應用在其他大宗水果上如芭樂、蜜棗和木瓜等,歡迎各科研團隊和台南農友合作,提升農民實質收益。【延伸閱讀】-將植物病毒改造成益於作物生長的奈米級農業資材
全球茶產業將在未來有顯著的增長
2022/06/28
目前,全球茶產業鏈在生產、銷售、運輸、流通和零售等各方面都將面臨轉型,原因包含種植模式逐漸瓦解、氣候災難成為新常態、勞動力以及環境問題等。         為了迎接應對這些變化,產業需要將其與客戶的注意力集中在茶葉成本的上漲,並關注其在人類社會中的價值。客戶也需要意識到茶不僅僅是像鹽或燕麥片這樣單一的商品,而是像葡萄酒一樣多元化的產品。正如企業開始時要考慮隱性與顯性成本,我們需要找到方法,讓客戶意識到產品的內在價值,而不僅僅只是成本,其中,特色茶便是未來的趨勢走向之一。       茶葉公司及電商Camellia Sinensis 總部位於加拿大蒙特婁,提供來自中國、日本、印度、台灣等地的精選茶葉與茶具,並出版茶相關的書籍及開設相關課程。其與印度及歐洲合作夥伴共同推動的Tea Studio專案在印度南部尼爾吉里山( Nilgiri Mountains )生產茶葉,除了將收入分配給生產地村莊的設施外,該計畫亦為婦女友善,參與成員皆為女性,並於2018年獲得世界茶葉大獎的最佳商店與最佳電商網站獎項。         在非大宗產區部分,歐洲茶葉種植者協會已經擁有100多名成員,美國茶葉種植者聯盟也緊追其後。他們的總產量和利潤在今天可能看起來微不足道,但這些茶農中每個人都在將他們對茶的熱情傳達給越來越多的新人。他們一起捕捉公眾的想像力,傳遞茶的真正精神與特別之處。         大約 20 年前首次亮相的世界茶葉大會(World Tea Conference)與隨著茶葉節在美國各地的興起,使茶葉成倍增加。隨著新生的茶園逐漸成熟,許多茶園將成為茶葉教育中心,向新來者介紹這種迷人的植物。總結來說,茶是世界的瑰寶,很少有產品能擴大人類的幸福感與社交能力。我們是這個寶藏的守護者,並且有責任尋找新的方式來獲取與分享它。【延伸閱讀】- 美國茶產業2021~2022年回顧與預測
以色列公司開發選擇性噴灑除草劑的AI施藥系統
2022/06/24
除草劑不僅對環境有害,對農民來說也是一筆額外的開支,而農民通常用藥時會噴灑整個田地,以便清除田間所有的雜草,若能精準判斷雜草所在區域施用藥劑,就能有效減少藥劑的用量。以色列農業科技公司 Greeneye Technology 開發名為Greeneye的選擇性除草劑噴灑系統,該系統由一系列向下傾斜的鏡頭模組組成,這些鏡頭沿著第三方藥劑噴桿的長度安裝,噴霧器可以由拖拉機牽引,也可以安裝在專用的噴霧車中。當噴霧器以高達每小時25 公里的速度穿過田地時,Greeneye 電腦視覺系統能夠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區分農作物和鏡頭下方的雜草。當發現雜草時,會啟動該植物上方的噴嘴以噴灑除草劑,沒有發現雜草的地方則不會施用除草劑,估計可減少藥劑用量最高達90%。         Greeneye 系統還能夠對作物進行計數以清點需要補種的區域及預估產量,亦可辨識特定的雜草種類,及辨別作物中的病害或缺陷。它還可以生成數位化地圖,顯示每個區塊的問題區域,供農民掌握施藥及栽種情形。此外,該系統可以改裝到任何品牌和尺寸的商用噴藥機上,農民無需投資購買新機器。該系統於2021年 10 月在以色列商業化推出,並計劃於2022年初在美國中西部進行部分推廣,預計2023年將在北美推行上市。【延伸閱讀】- 開發水田用小型除草機器人「鴨子機器人」
【減量】【知識管理】日本農研機構研發全球農地含碳量定量推估法
2022/06/20
眾所周知,農業用地管理方式中,增加土壤中有機物質含量(主要是土壤含碳量),可促進施用於土壤中的有機物質,並能有效增進作物產量。此外,由於有機物中的碳元素儲存在土壤中,降低了空氣中二氧化碳(CO2)的濃度,更有助於緩解全球暖化。         本研究由日本農研機構針對導致全球農業用地土壤含碳量增加的 6 種主要穀物玉米、水稻、小麥、大豆、小米、高粱等,對環境保全之成效進行了定量推估。在可預期增產效果的範圍內,全球農田預計最多可增加127.8億噸土壤含碳量。藉此增加土壤含碳量,預計可增加3,825萬噸糧食產量,並可抑制全球平均氣溫上升0.03℃,減少無機氮肥的投入582萬噸。         這項研發成果,有利於建立增加土壤中含碳量的農業用地管理系統,已列入各國政府及國際組織訂立相關政策時之參考資料。 研究概要         農田管理增加土壤中有機物質的含量,可以提高土壤的肥沃度和水土保持能力,具有增加農作物產量,並減少乾旱損害的效果。此外,土壤中含碳量的增加,可降低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有助於緩解全球暖化。然而,定量推估上卻尚缺乏具有全球規模評價這項成效的案例。         此次,日本農研機構將世界上主要穀物的產量與氣候、土壤、耕作管理等數據相結合,分析了深入農田土壤表層 30 cm的含碳量和產量之關係,透過「機器學習」(ML)進行分析,採用所獲得的相關數據,使用計算機模擬,推估出由土壤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加的糧食產量。         此外,將在栽培管理中利用氮肥的投入量與糧食產量之間的關係,進行計算機模擬,以從土壤含碳量的增加中,推算出要增加到預估收成量時所需投入的無機氮肥量,意即,根據土壤中所增加的含碳量,推算出能夠節省的無機氮肥量。         從土壤含碳量與作物產量的關係來看,推估出產量會隨著土壤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產量增加最終會達到一個平穩的「高原期」 (plateau)。         以此推算下,產量增加的效果在預期的範圍內,若將土壤碳量增加到最大的情況下,以目前(2010年)全世界的耕地面積來推算,全球土壤碳元素預計增加127.8億噸,全球六大穀物產量預計增加3,825萬噸,抑制全球氣溫上升成效預估為0.03°C。         此外,據推算,因土壤含碳量增加而增加產量,相當於投入582萬噸無機氮肥量。這相當於全世界所投入氮肥的 7.2% (與 2000 年相比)。加上,過去已證實投入過量的無機氮肥造成水質之惡化有關,因此增加土壤含碳量除可以減少無機氮肥的使用,同時有助於保護水質。         預計這項研發成果,將有利於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等在建立增進土壤碳含量之農業土地管理系統時相關決策之訂定。         此外,本項研發成果同時也明確分別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三大目標:在提高糧食生產力和減緩全球暖化中的目標 2「零飢餓」和目標 13「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措施」。此外,水土保持這項目也吻合目標15「讓我們保護豐富的土地」。 研究內容及意義 利用機器學習,推估農業栽培管理、氣候、土壤條件和產量之間的關係。其結果發現,雖然收成量會隨著土壤中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當產量增加的效果達到每平方米 6 至 9 公斤時,則達到穩定的高原期。 關於氮肥方面,雖然產量會隨著氮肥投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產量增加的效果達到了每公頃200公斤時,就會達到穩定的高原期。達到高原期的氮肥投入量因作物而異,玉米、稻米、小麥、小米和高粱約為 200 公斤。結果顯示,即使增加氮肥投入量,大豆的產量也幾乎沒有增加。 依2010年全球可耕作面積的分佈情況,將所獲取土壤含碳量與產量之間的關係,進行計算機模擬,其結果產量的增加效果在預期範圍內,土壤含碳量增加到最大值的話(依氣候帶不同而異,可增加每平方米約 9 公斤),估計種植六大作物的全球農地整體產量共計增加了 127.8 億噸。 呈上述,估計六大作物的全球總產量增加 3,825 萬噸。這與法國 2010 年代平均小麥年產量3,800 萬噸相當。127.8億噸土壤含碳量,是2018年世界年CO2排放量335億噸(換算成含碳量91.5億噸)的1.4倍,評估這個規模的土壤含碳量增加,將可抑制 全球平均氣溫上升0.03°C。 利用所得到的產量與氮肥投入量之間的關係,利用計算機進行模擬,推估上述收成量所對應的氮肥投入為582 萬噸。此氮肥投入量相當於全世界氮肥總投入量 8073 萬噸(2000 年)的 7.2%。透過增加土壤中的碳含量,可以在不添加額外無機氮肥的情況下增加產量,從而減少投入過量的無機氮肥。 預期效益         這項研發成果,將有助於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在建立增加土壤含碳量的農業土地管理系統等相關決策之訂定。同時,有利於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中的三個目標。(即第2 個「消除飢餓」,第13 個「採取具體措施應對氣候變化」,第15 個「保護豐富的土地」)。 除此,透過減少過量無機氮肥的投入來增加土壤含碳量,亦可實現第6 個目標,「讓全球有安全的水和洗手間」中所提到的水質保護問題。【延伸閱讀】- 最新研究發現土壤孔隙結構與大小是影響土壤碳儲存的主要關鍵
生物基塑膠循環再利用成肥料
2022/06/17
塑膠自發明以來,在全世界使用量不斷地提高,不論是家庭用品、生活用品、飲食用品或工業用品等處處可見,但其不能分解的特性,造成環境極大的負擔。根據國家地理雜誌報導,每年塑膠產生量從1950年的230萬噸,至2015年達到4.4億噸,且預估到2050年數字更會倍數增加,目前僅14%的塑膠被回收再利用,其餘皆堆置於垃圾掩埋場,甚至遭惡意丟棄,造成陸上、海上生物誤食發生情形頻傳,危害超過數百種生物。        為減緩塑膠帶來的危害,來自東京工業大學 (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的研究團隊利用生物質作為原料產生塑膠,其產品在使用過後可分解成肥料灌溉土壤,使塑膠也能夠循環再利用。生物基塑膠為isosorbide carbonate的聚合物 ( poly (isosorbide carbonate), PIC ),異山梨酯 ( isosorbide ) 從葡萄糖衍生而來,相較於石化產品,其來源天然且多元,研究顯示PIC能夠利用氨 ( NH3 ) 進行氨解形成尿素,作為作物的肥料來源,團隊嘗試利用30°C的環境下進行氨解反應,但PIC再經過24小時後仍無法完全分解,團隊進一步更改實驗條件,最終發現在90°C的條件下經過6小時PIC可完全分解,過程無須添加催化劑等,易操作且成本費用低。此外,團隊利用阿拉伯芥進行生長試驗,甚至發現施用PIC分產產物的作物比單獨施用尿素的生長的更好。        團隊希望未來自身的研究能為地球減塑貢獻一份心力,減緩環境汙染及有限資源的消耗,創造塑膠可分解循環再利用的模式。但現階段更須優先提升全體民眾的減塑意識,盡可能的重複使用塑膠製品,才能根本地解決塑膠生產過多的問題,畢竟一旦塑膠產生,環境將無法將其分解,永遠造成汙染。【延伸閱讀】- 利用棕櫚果串副產物製造生物可分解的塑膠薄膜
花蓮南安部落農業有成 縣府規畫推原民有機農業促進區
2022/06/16
花蓮卓溪鄉南安部落四面環山,中間的盆地有農友有機農法種稻、原民傳統豆子等,多年來成果頗受好評,花蓮縣政府為讓地方農業永續發展,與農友規畫推動東部首座「原住民族有機農業促進區」,提升栽培有機米收益與產品競爭力,將原民耕作文化傳承下一代。     南安部落有機米在前幾年因南安小熊廣為人知,經過花蓮林管處輔導,部落找回傳統的「Tina」豆豆種子,更改建傳統家屋成立「布農豆豆家屋」,成為部落生態、食農教育的空間。     花蓮有機耕作面逾2800公頃,是全台之冠,縣府近年積極推動有機農業促進區,自去年10月起,陸續於秀林鄉、新城鄉、壽豐鄉、鳳林鎮、萬榮鄉、富里鄉、卓溪鄉、玉里鎮、豐濱鄉、瑞穗鄉等地與農友訪談,辦理10場說明會。就意願較高的地區,舉辦輔導會議,討論營運主體、促進區未來預計畫設範圍等議題。     縣府農業處10日前往南安部落,舉辦「花蓮縣有機農業促進區調查評估輔導會議」,花蓮縣有機農業促進專案辦公室執行長鄔家琪、仰山基金會秘書長陳鑫益等人參與討論。     農業處長陳淑雯說,在會議中,陳鑫益提及,未來農委會將就有機農業促進區,投入近百億經費,促進農友軟硬體的協助;鄔家琪也表示,行政院核定的2022年至2025年花東地區有機農業發展第三期計畫,大力支持有機農業。     縣長徐榛蔚指出,卓溪鄉以生產水稻、油茶聞名,豐富自然資產與部落文化為卓溪鄉一大特色,縣府重視特色作物部落保種及文化保存的意義,希望往設置有機農業促進區的目標前進,與農友們攜手合作,在協助部落農友提升栽培有機米收益之餘,也傳承傳統文化。【延伸閱讀】- 花蓮縣力推咖啡產業 原民處邀專家指導部落飄咖啡香
產品碳足跡資訊網-國內農產品碳足跡類別規則與標籤資訊
2022/06/15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可被定義為與一項活動(Activity)或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過程所直接與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相較於一般大家瞭解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碳足跡的差異之處在於從消費者端出發,破除所謂『有煙囪才有污染』的觀念。        目前世界各國發展產品碳標籤制度相關配套措施尚無國際統一規範,碳標籤制度推動初期取得碳標籤證書之產品較少,同類產品碳足跡尚無法互相比較;因此我國產品碳標籤制度,第一階段以鼓勵廠商分析產品碳足跡,並以產品碳足跡揭露為目標。第二階段為發展減碳標籤制度。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以「產品類別規則(PCR)訂定、引用及修訂指引」為基準,進行審議產品類別規則文件作業,並公告通過本署審議或認可者,其碳足跡產品類別規則文件(CF-PCR)以供業界參考。
應用微藻製造植物性乳製品-純素起士
2022/06/10
市面上不乏有純素起士,但應用微藻來製造植物性乳製品則是目前最創新的技術。新型無乳微藻起士是由新加坡 Sophie's BioNutrients 和美國配料巨頭 Ingredion 聯手開發的產品,該產品不僅味道濃郁、具良好的牽絲性,且一份28 克的微藻起士所含的維生素 B12 是每日推薦攝取量的兩倍。該產品於2021年11/10號首次亮相。         新加坡 Sophie's BioNutrients使用食品廢棄物做為原料,例如豆腐的副產品豆渣、煉糖廠的糖蜜和啤酒廠的廢穀物等來培植微藻,並將其製成微藻蛋白粉。微藻蛋白粉不僅被用於製造Sophie's 微藻牛奶,且也被納入微藻起士產品中,如一種模仿半硬切達乾酪,可以切片、磨碎或融化,而另一種則是起士醬。         Sophie's 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長Eugene Wang表示,微藻是地球上營養最豐富、最具延伸性的資源之一。此次研發的新型微藻起士是一種不含乳製品和乳糖的起士替代品。由於該產品含有超級食品-微藻,使得它比其他不含乳製品的替代品相比,含有較高的蛋白質含量。同時,由於該產品不含任何大豆、堅果或麩質,為過敏或不耐受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素食選擇。另外,Sophie's 亦使用其微藻蛋白粉開發其他衍生產品,如純素漢堡肉餅,每份產品可提供高達 24 克的蛋白質。Ingredion 的總監 Ai Tsing Tan 表示,現在更重要的是專注於創造消費者喜歡的產品屬性,並滿足客群不斷變化的需求。         新型微藻起士的推出正值素食起士市場快速增長之際,受到健康和環保消費者需求激增的推動。據估計,到 2027 年,全球純素起士市場將達到 45 億美元。最近推出的純素起士產品包括 Rebel Foods由大米、馬鈴薯和腰果製成的切達奶酪塊,以及 Good Planet Foods 的椰子油起司塊。【延伸閱讀】- 植物肉口感仿真肉 背後學問大
台中機械廠用30年光陰拚出循環綠金
2022/06/09
「這把竹廢料,可以從垃圾變成黃金。」立昇董事長王正雄雙手捧著纖維廢料,他口中的「垃圾」是竹材加工剩下的頭、尾邊角料,經過乾式工法、無水回收,加工、再生後,能製成各式植纖產品,像是竹吸管、竹餐盒。市售的環保產品琳瑯滿目,許多人可能會認為王正雄只是搭上了時下的環保熱潮,搶得商機,但其實王正雄的綠色革命從三十年前就已經開始。        竹製品機械起家的王正雄,有感於傳統竹製造在加工過程中容易造成原材料的浪費與汙染,加上竹製品機械業邁向衰退,他毅然投入植物纖維的研發,超前轉型,不過當時「環境保育」、「永續循環」的概念還未獲得重視,這讓王正雄在研發路上磕磕絆絆。        2014年政府一紙令下,規定國道服務區不能使用美耐皿餐具,王正雄這才拿到進入市場的第一張門票。 從"reuse"到"rethink" 循環經濟不能停留在單一節點        立昇從傳統機械業,搖身變成再生料綠金產業,在氣候變遷、循環經濟這波永續浪潮的推波助瀾下,國內外大廠、品牌業者紛紛找上門、談合作,儘管訂單滿手,但立昇不總是來者不拒,因為他們對「循環經濟」有著自己的堅持。        立昇副總經理賴雲昇表示,當前循環經濟往往停留在單一節點,部分業者誤認只要採用「循環材」就是循環經濟,卻缺乏有效的供應鏈串連,致使經濟運作上產生斷點,商業模式難以成形,亦無法達到真正的永續循環。        立昇將這樣的理念,實踐在他們與超商業者合作推出的循環餐盒上,運用植物纖維製成的循環餐盒,先送往鮮食廠進行填裝,接著發送至各門市做販售。看似與一般零售物流別無二致的過程,關鍵點在後續的「逆物流管理」:消費者食用完後,若將餐盒還給超商門市,就能領到退費,業者再把這些使用過的餐盒低溫送往鮮食廠存放,並由立昇送至專業清洗廠洗滌乾淨,最後送回鮮食廠,展開下一次的循環。        「過去的環保觀念中,於消費者端我們稱為"reuse",製造商端稱為"remake",但在循環經濟的框架下,我們要有一個新的觀念,稱為"rethink"。」        王正雄認為,循環經濟要順利轉動,不能只靠單一企業單打獨鬥,還需原料廠、製造業者、通路商與消費者進行跨業合作,建立夥伴關係,透過溝通,達成共識。 植纖維材質 科技廠的減碳利器        隨著各國政府接力宣示淨零碳排目標、歐盟碳關稅即將上路,如何有效管理碳足跡、減少碳排放成為全球科技產業供應鏈迫在眉睫的挑戰。        現階段這些科技業者除了積極尋找低碳能源,正同步布局再生材料的應用,立昇近日就與海外科技業者展開合作,將再生植纖維,運用在科技零組件的製程,植纖維成為科技廠的減碳利器,可預見再生材料的商機將愈來愈大。        賴雲昇解釋,科技產品擁有數百個元件,各有不同碳排係數,然而植纖維碳排係數是負值,所以做成的纖維原料碳排也很低,加入零組件的製程,可有效拉低碳排平均值,亦即達到所謂的「碳中和」,另外,當產品作廢時,採用植纖維製成的零組件可自然分解,也能避免造成環境負擔。        植纖維的應用從民生常見的餐具一腳跨入高科技產品,影響力正逐步擴大中,不過賴雲昇提到,當前科技領域許多檢測規範都是針對塑膠製品,天然原料要取得認證比較困難,因此目前仍存在許多挑戰。        當看不見的溫室氣體,變成可被估算的生產成本;當減碳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每一分每一毫都得斤斤計較,而誰能掌握關鍵技術、做出差異化,誰就能在這場淨零碳排賽局裡勝出。 橋接國際法規 台灣再生材還要再進化        再生材料需求持續飆升,國際市場一片藍海,台灣準備好搶攻潛在商機了嗎?【延伸閱讀】- 廢棄物變黃金! 台化打造再生尼龍原料廠        王正雄認為,台灣材料領域還一片混亂,很難立竿見影,且再生材質的成本與研發、生產難度,遠高於原始材質,加上目前市場上的慣性思維,仍會用塑料價格與之進行比較,因此距離成熟市場還有一段路要走,更遑論技術上的供給。        翻開台灣的法令,目前確實還存在許多灰色地帶,最基本的「何謂再生?」也沒有明確的定義,賴雲昇表示,這將導致後續業者在計算碳排、成本與風險時難有準則。        「一個產業要躍上國際舞台,通常是群策群力,需要國家的力量協助推動才有機會,我們當然期待台灣的材料技術能發光發熱,但目前的觀察是,不管在法規或政策輔導上,海外夥伴反而比較積極。」        立昇當前90%的訂單來自歐美國家,因此他們致力於提升自家植纖維生產標準,與現行成熟的國際規範對接,王正雄期待台灣能有更完整的法規制度,讓廠商、業者有所依循,才能帶動產業發展。        「我希望把台灣打造成一座環保島嶼,但這不是一個世代的事。」三十年前那位懷著環保夢,憑著傻勁投入天然材質研發的年輕小夥子,如今已鬢髮斑白,但不變的是他依舊發亮的眼神,他的環保夢還在繼續,現在有更多人與他同行。
美國太空總署(NASA)成功於國際太空站內種植出辣椒
2022/06/06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首次在太空站內成功種植出辣椒,太空人 Megan McArthur日前於太空中站內製作墨西哥捲餅,內容物包含鐵板牛肉、番茄、朝鮮薊及辣椒等食材,而食材中所使用的辣椒正是從國際太空站栽培出來的辣椒。        NASA於2021年7月開始在太空站中種植辣椒,以了解在太空環境下植物與微生物間之交互作用,以利提升栽種能力及作物口感與營養價值等。NASA表示,太空人曾在太空站內種植過其他作物,如生菜和蘿蔔。與其他作物相比,辣椒在太空中更難種植,因為辣椒需要較長的時間才可以發芽及結果,該種植計畫也為NASA最具挑戰性的實驗之一。此計畫是為了擴大太空人在太空中種植作物的數量,以作未來執行任務的一部分。【延伸閱讀】- 在國際太空站上發現的三種細菌或許有助於在火星上栽培植物
淡水農會成立綠色照顧站 空中菜園樂齡採收
2022/05/26
淡水區農會配合農委會綠色照顧計劃,在淡水老街的農會大樓頂樓「打造空中菜園」,成立綠色照顧站,並且號召許多長者一起加入種植,經過數個月的照顧,長者與農會成員們參與採收活動,透過照顧種植採收讓長者有更富豐的都市農村生活。        淡水農會總幹事高忠表示,成立淡水區農會綠色照顧示範站,計畫推動三大核心理念為「綠飲食」、「綠療育」、「綠照顧」,透過送餐、共食、手作、跳舞等療育活動,照顧農村長輩的健康,讓農村長輩都能吃得飽、吃得好,活得健康快樂。        在綠療育方面,在農會屋頂利用高架方式種植蔬菜,由高總幹事帶領綠照學員及推廣部同仁一起動手從播種、施肥、澆水,從小小的菜苗及種子經過一個月的時間,長成為綠意盎然的新鮮蔬菜。        日前還邀請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台北分場吳婉苓博士特別前來指導,協助綠照學員一起動手種植享受田園的樂趣,一起採收大家努力的成果,並帶回與家人共同享用自己栽培的蔬菜,也從中獲得舒壓與栽種樂趣。【延伸閱讀】-自己的菜自己種! 輕鬆當個「城市農夫」 打造可食地景、自家小農場
英國飲茶者對茶飲與餐點搭配喜好調查
2022/05/25
英國公平貿易茶葉公司Clipper Tea欲瞭解英國消費者對茶飲與餐點搭配的喜好特性,委託OnePoll針對2,000名英國各地18~64歲飲茶者進行調查,約67%的受訪者同意茶是使人感到舒緩放鬆的飲料,約60%認為沖泡一杯熱茶能夠幫助他們度過冬天的陰鬱。最受歡迎的茶口味是英國早餐茶(56%),其次是伯爵茶(25%)、綠茶(22%)和薄荷茶(21%),也發現近25%的受訪者喜歡嘗試不同風味的茶,在選擇茶飲的影響因素中,87%認為風味是最重要的。而在喝茶時偏好搭配的食物中,發現約33%飲茶者喜歡喝茶配炸魚薯條,約20%喜歡配典型的英國餐點,如香腸和烤馬鈴薯/馬鈴薯泥,也發現部分較特殊的飲食配對偏好,有25%會配肉餡餅(pasty),10%愛喝伯爵茶配咖哩。        茶與食物的搭配有各種多元且有趣的組合,與Clipper Tea公司合作的侍茶師Angela Pryce提出多種完美的茶餐組合供作參考,除了傳統的「紅茶」與炸魚及薯條搭配,「英國早餐茶」與烤牛肉搭配也很理想,「伯爵茶」與檸檬糖霜磅蛋糕風味和諧,兩者具備的柑橘特色可互相映襯,「綠茶」則因其清爽純淨的口感而可與辛辣食物完美結合,「洋甘菊茶」天然不含咖啡因且應用廣泛,在白天與晚間任何時間皆可享用,與清淡的食物搭配效果最佳,很適合與撒上肉荳蔻粉的蛋塔一同食用。對於喜愛尋找新興茶餐組合的英國人,Pryce建議將「綠茶與檸檬汁」和煙燻鮭魚搭配,藉此提升餐食風味,「南非國寶茶」與腰果或椰子類食物搭配為最佳,「薄荷草本茶」可以嘗試與薑餅搭配,薑餅的火辣與薄荷的清涼感對舌尖的刺激形成鮮明對比。        另外調查消費者偏好搭配茶飲的用膳時間,最多受訪者(82%)喜歡在早餐時搭配一杯茶飲,56%偏好在午餐時喝茶,63%偏好在晚餐,近17%認為喝茶是一天中很重要的事情。英國是一個愛好茶和美食的國家,各種茶飲皆具獨特的風味和香氣,人民已將其視為生活中重要的部分,並於日常中享受茶與各式菜餚的美味組合,透過茶飲讓生活變得更好。【延伸閱讀】-2021年茶行業趨勢預測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