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未來能源願景下我國面臨的挑戰及因應對策

2015/03/04

 

摘要

氣候變遷對全球環境影響日益加劇,近年來世界各國受極端天候及氣候災害事件衝擊,熱浪、嚴寒、暴雨、暴雪、洪水或乾旱等災害規模不斷擴大、發生頻率也急遽攀升,各國受影響人數及蒙受的經濟損失亦非常可觀,特別是開發中國家。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 (IPCC, 2007)的評估,1970~2008年間,自然災害所導致的死亡有95%發生在開發中國家;2001~2006年間,中等收入國家蒙受的氣候災害損失占GDP達1%,至2050年可能高達某些高氣候風險國家GDP的10%。特別是台灣地處於太平洋西側的地震帶及西北太平洋地區颱風侵襲的主要路徑,屬於極易受到天然災害影響的區位。世界銀行發布之《天然災害熱點:全球風險分析》報告(World Bank, 2005)指出,台灣同時暴露於三項以上天然災害之土地面積與面臨災害威脅之人口為73%,而暴露於兩項以上天然災害之土地面積與面臨災害威脅之人口為99%,屬於全世界災害高風險的區域。因此若要建構一個永續發展的未來願景,除了推動完善的氣候變遷調適(adaptation)策略之外,如何透過降低溫室氣體排放(mitigation)、降低能源需求、擴大低碳能源使用等策略來控制碳排放以減緩暖化衝擊將會是關鍵性的課題。

近年來全球能源版圖正逐漸發生變化,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各國核能政策逐漸轉變、全球風力發電和太陽能技術被廣泛利用、美國頁岩氣及頁岩油的開發與產量急遽攀升等趨勢正在重新建構全球能源版圖。根據國際能源總署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預測的新政策情境(New Policies Scenario),到2035年全球的能源需求仍將較目前增加1/3以上,其中60%的需求成長來自中國、印度和中東等新興國家,2020年之後印度將可能取代中國成為主要的能源需求成長引擎(IEA, 2013a)。過去美國是全球最大能源消費國,其中大約有20%的能源需透過進口來滿足需求。但在開發輕質緻密油藏(Light Tight Oil, LTO)和頁岩氣(shale gas)等新資源的技術推動下,這種情況在十年內就有可能發生根本性轉變。IEA預測2015年美國將超越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天然氣生產國,到2020年左右將超越沙烏地阿拉伯成為全球最大原油生產國,到2035年美國不但將實現能源自給自足,甚至還會成為天然氣的凈出口國。低燃料成本不僅正刺激著美國經濟復甦,也改變了北美地區在全球能源貿易中的角色,世界能源貿易重心將從大西洋盆地向亞太地區轉移,促使從中東到亞洲各市場的戰略通道安全成為各國政府關注焦點,化石燃料市場價格長期變化趨勢亦將影響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技術的成本競爭力。

雖然OECD國家能源供應由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逐漸轉向天然氣和再生能源等低碳能源,但IEA預測到2050年,不論是依照現況發展的6DS情境(代表全球升溫6度)、各國依其意願採取減排及提升能源效率措施的4DS情境、或可為全球帶來永續能源系統願景的2DS情境 ,將來化石燃料依然主導全球能源供應結構,且值得注意的是為達積極的4DS和2DS減排情境目標,核能的占比必須顯著提升。然而,實際上化石燃料的主導地位乃透過對其高額的消費補貼來支撐,2012年全球GDP達83兆美金,但全球對消費化石燃料的補貼已高達5,540億美金,比對再生能源的補貼高近6倍,短期內這樣的情況不易改善。若要達成未來永續能源願景的目標,透過推動積極的政策措施來平衡能源、經濟及環境的需求,各國決策者必須審慎思考如何系統性整合多元能源來源、為潔淨能源建構公平的競爭環境、加速能源創新與公共研究開發與示範、有效利用低碳能源來源並釋放能源效率的潛能,來促使能源系統朝向低碳及高效率轉型,其中目標明確的政策推動及技術發展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資料出處:

關鍵字:

能源發展 

關鍵字

文章摘譯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