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4 @臺灣
亞洲乳品需求快速成長,臺灣酪農卻面臨人力老化、氣候挑戰與低價進口衝擊。工研院攜手產業鏈,打造智慧牧場解方,涵蓋自動化清糞、健康監控、精準餵飼與環境巡檢,降低成本並提升效率。國產設備具價格優勢與快速維修特性,符合亞洲小型畜舍需求,助臺灣酪農轉型升級,拓展國際市場。
示意圖
乳品需求在亞洲快速成長,但臺灣酪農業卻面臨勞動力老化、氣候變遷與進口低價乳衝擊等壓力。為突破瓶頸,工研院攜手國內產業鏈打造智慧畜牧解方,從自動化清糞、健康監控到精準餵飼,落實低成本、模組化、在地化的科技方案,為臺灣酪農打造通往亞洲市場的捷徑。
根據國際乳業聯合會資料,全球乳製品供應近年穩定成長,未加工牛奶產量在2022年增加1.1%,2023年再增2.1%,其中又以亞洲地區成長幅度最大。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資深研究員詹睿然指出,乳品需求上升與經濟成長、飲食習慣的改變密切相關,以越南為例,中產階級擴大,加上政府推動學校牛奶計畫與乳品大廠發起牛奶基金,成功培養兒童飲用牛奶的習慣;泰國市場也因都市化、便利飲食與健康意識抬頭,帶動乳品消費增長。臺灣乳品自給率高,但2025年起紐西蘭液態乳將免關稅進口,勢將衝擊本地酪農業的競爭力,需從成本管控、擴大產能與效率來因應。
面對挑戰,工研院中分院副執行長李士畦認為,關鍵不在於擴增牛隻數量,而應聚焦於單位產能的提升。根據2022年資料,臺灣共有562戶酪農,飼養乳牛總數約23.4萬頭,85%以上為擁有2、300頭乳牛的小型牧場,整體從業人力僅約2,810人,每人每天要照顧25到45頭牛,加上高齡化與人力斷層,對智慧科技輔助的需求日益迫切。
酪農每天工時超過12小時且全年無休,從清掃畜舍、準備飼料、餵食、集乳、健康檢查、照顧臨產母牛,加上乳牛愛乾淨,若畜舍環境不潔就易生病,因此每日需清掃2次,高強度的勞動不僅造成沉重的人力負擔,也是產業升級的最大障礙。除了人力問題,臺灣中南部高溫氣候易使牛隻出現熱緊迫,沒胃口、吃不下,直接影響產乳量。
面對人力、氣候與環境等多重壓力,經濟部與農業部跨部會合作,將科技導入臺灣農業,以「科技農工」打造智慧化牧場,為本土牧場加值。李士畦指出,導入智慧化牧場必須針對「勞力替代」、「健康監控」、「飼料管理」與「環境巡檢」等4個痛點著手,才能為牧場找到解方。
首先,在勞力替代上,臺灣已有牧場導入自動清糞設備。然而進口系統價格高昂、維修不易,且需配合設備改良畜舍,推廣上有不少限制。為此,工研院攜手國內廠商開發本土化、模組化的自動設備,貼近在地需求,不僅成本僅為進口品的7至8成,農業部還可提供最高5成的電動化補助,減輕牧場負擔。
以清糞機器人為例,國外品牌約新臺幣100至150萬元,國產設備僅需80萬至100萬元,扣除補助後實際負擔約在40至50萬元之間,大幅降低採購門檻。此外,智慧化設備可節省約30%的用水量,減少畜牧廢水排放,加上每天可節省約4小時人力,省愈多就愈能提高獲利。
其次,針對健康監控需求,由於乳牛天性敏感,環境稍有變化便可能影響泌乳。過去酪農多靠經驗觀察牛隻的姿態與叫聲,判斷是否生病或即將分娩。但人力判讀既主觀又難以傳承,也無法及時掌握病牛狀況,甚至需在深夜守候分娩,耗費人力與時間。
工研院導入聲音與影像辨識技術,透過蒐集乳牛分娩前的叫聲變化,系統可即時偵測並發出警示,辨識率已達8成,甚至能辨別牛隻的情緒狀態;另外,透過影像可分析牛隻步態與背部曲線,一旦發現健康出問題就能及早治療,這套系統不僅應用於酪農,也逐漸拓展至肉羊、肉牛與種牛業者。
精準飼料管理也是智慧牧場控管成本的重點,同時直接影響牛隻健康與產乳表現。「有些牧場仍習慣一次餵足,不僅造成浪費,也會影響動物健康。」李士畦指出,智慧餵飼系統可根據個體狀況進行調整,依據牛隻的食量、成長狀況與健康指數自動調配專屬的飼料,避免過量餵食造成飼料剩餘、腐敗,進而引發蟲鼠孳生、環境惡化,甚至增加排泄量、提高清潔成本。而且依據畜牧專家的建議,傳統「1日2餐」改為「少量多餐」的餵飼模式,有助提升乳量,若是人力餵飼難以做到多次餵飼,透過智慧系統可讓牧場管理更節能、更精準。
在環境巡檢與行為監控方面,由於牧場幅員廣大、畜舍建築物多,難以實施全天候監控。透過非侵入式影像感測技術,可即時追蹤牛隻的活動量、躺臥時間與互動行為,當發現牛隻活動異常、長時間臥地不動,系統會自動發出警示,協助及早察覺異狀、減少損失。
工研院開發的「乳牛3D體態辨識系統」,利用在畜舍內設置的非侵入式3D影像感測設備,當乳牛通過感測通道時,系統便自動掃描體長、體寬、體高與體表面積,猶如為牛隻進行數位化「體檢」,系統結合AI分析與專家經驗,能有效排除花色、背景與環境的干擾。工研院智慧感測與系統科技中心副組長戴崇禮表示,以飼養超過300頭乳牛的中型牧場為例,過去須安排1至2人每日巡檢,導入系統後,配合無線射頻標籤(RFID)技術,每頭牛在經過擠乳通道時就完成體態監測了。這項技術已在臺南柳營桂芳牧場、彰化八老爺等地進行實地應用。
早期輔導畜牧業走向智慧化,多以「解決眼前問題」為主,缺乏設備便從國外引進。隨著牧場導入智慧化設備與管理已成產業趨勢,即便國外已有成熟設備可進口,但因臺灣的酪農養殖模式與地廣人稀的紐澳地區大不相同,紐澳多採放牧,而臺灣多以設施型畜舍為主,與土地面積較小的亞洲國家情況相近,直接進口國外的智慧化與自動化設備,未必適合臺灣特有的飼養條件。
李士畦以自動餵飼車為例說明,「許多進口設備專為大型牧場設計,進價較高、即時維護支援,甚至於地面需鋪設特定材質都會成為應用上的負擔,加上設備大,應用在餵飼走道狹窄的畜舍就會相對困難。對此,工研院攜手國內業者開發出符合在地需求的自動餵飼系統,能適應混凝土與橡膠墊層等不同材質地面,底盤還可360度原地旋轉,在狹窄空間中依然靈活運作。
為滿足國內牧場需求,工研院打造「智慧畜牧作業生態系」,聚焦於自動化、平價化與快速維修服務三大價值主張,並攜手國內感測器、控制器、車體設計業者與系統整合商,共同開發可模組化、具彈性選配的智慧化解方。「好比是農業版的特斯拉選配系統,牧場主人可依需求選配,挑選自己想導入的模組」。
臺灣在智慧電動化的機構設計、馬達、通訊模組與AI晶片演算法等核心零組件領域具備世界級實力,特別適合應用於中小型智慧農機的開發與系統整合。但李士畦也強調,畜牧機器人與工業或服務機器人大不同,工業或服務機器人通常在較為平坦或清潔的工廠或餐廳作業,而畜牧場工作條件差異大,各種粉塵或高濃度硫化物容易造成機器故障,畜舍動線也相對複雜,設備操作或自走安全性也需要符合動物福利法規。
因此必須從控制核心封裝、環境感知、結構設計、控制邏輯到與動物互動等方面重新加強設計。國外品牌大廠用規格品為中小型牧場調整機器設計是相對困難的,這正是值得臺灣廠商把握的機會,開發出符合亞洲畜舍環境的智慧化、電動化設備。
此外,畜牧場的人力需求大,有時是臨時派遣工、外籍移工或是高齡長者,智慧化設備操作必須容易上手。李士畦分享日前在彰化的推廣活動上,一位從未接觸過農機具的年輕女孩學習如何操作設備,不到幾分鐘便能獨立運作,證明操作介面友善直覺,「這部分也是我們的軟硬體花心思的地方。」
從單點示範到全面推廣、從硬體設備到全方位服務,工研院團隊逐步勾勒出臺灣智慧牧場的生態藍圖,協助科技走進農場、走進畜舍,做到貼近土地、貼近人與動物的需求,讓臺灣特有的牧場飼育型態,站上智慧農業的國際舞台,進而以創新開拓亞洲乳品市場新契機。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