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創新平台/AI神農氏 善用科技強化糧食鏈

2025/07/10 @臺灣

摘要

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農業挑戰,工研院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支持下,開發了結合「數位孿生」與「AIoT」的「智慧型ICM作物整合管理系統」。此系統利用AI分析病蟲害資訊與田間驗證數據,提供精準預警,準確率逾八成,實現「預防勝於治療」。它還結合Line聊天機器人提供綠色資材建議,如同AI農務顧問,協助農民提升生產韌性,例如埔里百香果農導入後,品質與獲利顯著提升。

創新平台/AI神農氏 善用科技強化糧食鏈

  氣候變遷導致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病蟲害、土壤退化,或因藥肥造成的拮抗作用,正悄悄撼動著攸關糧食的議題。過去農民「看天吃飯」的無力感,已逐步成為全民需共同面對的韌性生產議題。同時也影響了跨農食產業鏈的永續發展。

  在「數位孿生」結合「AI人工智慧」,搭配優質平價「AIoT」的軟硬整合思維下,經濟部產業技術司支持工研院發展了「智慧型ICM作物整合管理系統」提供含括病蟲害預警、生態防治資材、生產環境管理等多元服務解方,以具人工智慧的現代農務顧問來提供科技協作服務,強化糧食生產鏈的韌性。


  智慧型ICM作物整合管理系統(Integrated Crop Management,ICM)的創新,在於AI發展過程的落地機制設定。應用病蟲害周期、習性與生理特徵等資訊建立風險預測功能後,再納入至少三年的田間驗證(如土肥或微環境下的病蟲害調研資訊),來修正精準預警的學習。

  目前依據微環境特徵判別作物病蟲害的預測準確率已超過八成,能幫助農民做出準確預警,提供「預防勝於治療」的風險管理來減少損失。

  工研院中分院副執行長李士畦指出,傳統農業生產多仰賴世代傳承與專家經驗,在面對環境變異挑戰下,經驗法則常面臨著被挑戰的風險。結合農工跨領域專家發展的人工智慧科技,有機會在協助農民「早知道」這件事情上,提供即時風險掌握與應對建議,化被動為主動。

  ICM系統還提供透過專利技術生產如幾丁質、芽孢桿菌與小分子葉面肥等綠色資材資訊,再結合Line聊天機器人來提供農民資材選用建議。換言之,就像擁有人工智慧的顧問,從診斷、預警到防治,隨時提供具體、簡捷與有效的建議行動方案。

  李士畦強調,「將傳統農業累積的大智慧灌輸給具有思考能力的農務協作系統,搭配生態資材可被精準使用的一站式服務,是我們的重要目標。」讓土壤維持健康,植物自然能更有韌性的抵抗環境變遷所造成的生存挑戰。

  以埔里的百香果農為例,長期受到炭疽病或薊馬、斜紋夜蛾等威脅。導入智慧型ICM系統後,讓品質與獲利成長明顯,農民接受「科技協作服務」的信心也大增。「整合型科技農務服務」是未來農業生產的重要協作模式。而一站式解方服務也將成為智慧工具普及、提供農業生產協作的重要推手。

【延伸閱讀】- 卷積神經網路檢測農作物病蟲害

資料來源

關鍵字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