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6 @國際
勞動力短缺為全球農業部門面臨的重要議題,臺灣透過人力團制度的堆動,有效改善農業缺工問題,進而穩定臺灣農業勞動力供應。
示意圖
為應對近年來農業勞動力短缺和老齡化的問題,臺灣農業部推動了多項措施,如設立農業人力資源管理專責單位、發展多元化人力資源、改善農場就業環境,以提高年輕人從事農業的意願。多元化人力資源包括建立不同類型的農業人力團及開發不同的合作運作模式,以應對長期和季節性勞動力短缺。農業部還推動發展共享機械化和自動化農業模式作為長期目標,並逐步開發省力設備和機械化農業團隊。本報告除說明目前各類型農業人力團的發展現況外,亦深入探討其合作運作模式。
1.隨著農業人力團制度逐漸成熟,可進一步評估將部分團體之運作轉由民間機構承擔的可行性。
2.部分地區人口持續外流地區調度單位面臨經營困難,建議農業部於主要農業產區設立區域勞務派遣中心,協助現有成員轉型為農事服務個體戶,並納入勞保制度,以維持區域農事服務的穩定供給。
3.現行人力團的招募方式依據團體任務與目標規劃,但各地人口結構差異甚大,若實施更嚴格的招募標準,恐將導致部分地區無法補足人力,未來仍須就招募機制進行彈性調整。
4.儘管農業人力團多專注於特定作物或產業,但由於我國農作物種類繁多,農業師傅與農民實務工作間常有重疊,恐削弱人力團成員的專業認同感。
5.目前僅開放兼職人員以農保身分參與人力團,未來發展區域派遣中心時,應考量擴大納入其他保險類別之人員,以提升勞動供給效率並穩定從業者收入。
本研究期望透過上述分析,推動更具彈性與多元性的合作模式,以回應不同地區的實際需求、改善農業就業條件,進而穩定臺灣農業人力資源的永續發展。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楊雅婷編譯
資料來源
文章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