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產業追蹤/科技助攻 農業發展再進化

2022/12/27 @臺灣

摘要

氣候變遷影響糧食安全,台灣農業除面對氣候問題,少子高齡化也直接衝擊農村生產力。為解決農業困境,透過各界攜手,應用台灣堅實科技力,為農業找解方,如智慧感測守護農地微環境,將老農經驗化為專家智慧,引進農務智動化,讓農畜廢棄變身能源,涵養農村,還綠大地。

示意圖

產業追蹤/科技助攻 農業發展再進化

       氣候變遷影響糧食安全,台灣農業除面對氣候問題,少子高齡化也直接衝擊農村生產力。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資料統計顯示,台灣農村人口逐年老化,台灣農業就業人口65歲以上占比逐年增加,近二年老農占比近20%,而整體農業就業人口較30年前少了一半。極端氣候頻率增加,農作物遭颱風、雨害、旱災或高溫等逆境傷害也增多,對於農業總產量及農業損失影響甚鉅。農業因天災致損金額,每隔幾年就創新高。

       為解決農業困境,透過各界攜手,應用台灣堅實科技力,為農業找解方,如智慧感測守護農地微環境,將老農經驗化為專家智慧,引進農務智動化,讓農畜廢棄變身能源,涵養農村,還綠大地。

       智慧農業可為經驗缺乏者建立田間數據資料庫,提供農事標準流程與智動生產協作,如智慧生產的數位服務,讓勞動力缺少者,提供如協作載具、省力輔具等設備作智動生產協作,同時也能達到減碳淨零化,建立農業生產碳排資訊、廢棄物循環利用,掌握農業碳權,滋養沃土、永續不息。結合ICT與機器人技術實現省工與提高產值,提供消費者信心,讓工作者免於辛勤工作和危險工作,提高生產收穫,實現自動化與無人化,實現所有人都容易從事的農業。

       結合科技和農業,關鍵的因素是「數據」。過去農業的數據都在長輩身上,他們用嫻熟經驗判斷何時插秧、收割,若想幫助年輕人從農,就要將長輩的智慧化作AI來掌握氣候、土壤、施肥等關鍵數據。有了數據之後,就要再進一步發展商業模式。尋找好的商業模式會讓農民獲利及增加市場競爭力,提高導入新科技。

       例如丹麥養豬產業就是很成功的案例,丹麥只有500萬人,卻有2,200萬頭豬,產值媲美台灣的台積電,主要是運用感測與科技進行養殖,從飼料多寡與成長速度進行分析比對、用智慧切肉控制屠宰部位、將豬的排泄物從沼氣再轉化為天然氣,沼渣又種牧草等,形成永續循環。

       技術和成本是導入智慧農工面臨的二個問題,降低成本,讓技術有高性價比,讓農民願意接觸新的科技,才能真正將智慧科技導入農業生產裡,如畜舍掃地機器人是很好的例子,大家不願意做的豬舍清潔,利用機器人來做,引進很多國外技術,在台灣環境再做改善,就可以快速把技術移轉給農民來使用。

       除降低成本外,另一方面是提高產值,農業是最有可能從淨零碳排中獲益的產業,在未來的碳交易中成為提供者、碳交易的獲利者,可以讓農業產值最大化。

       工研院與有「檸檬王」之稱的永大食品合作,將檸檬皮廢渣萃取轉化成純露、精油與高價值果膠等材料,而檸檬酸屬於有機酸可以改善土質,檸檬皮亦可讓乳牛食用,泌乳味道更有風味;不僅如此,過去畜牧業及工業排出的甲烷,約占溫室氣體的十分之一,升溫效果是二氧化碳的30倍,但乳牛吃了檸檬皮後減少近20%。

       科技結合農業要把所有單點串成面,甚至串成生態系,才能加強農業韌性,也能改變年輕人對農業的看法,讓他們對農業有更多的想像,農業是有韌性的產業、對環境友善、在碳交易上也有收益,不是只有種田,更能發展青銀共創的智慧AI。

       台灣農業規模雖然不大,但如果把智慧農工做好,就能讓技術出海,前進東南亞等國家,為台灣創造商機。自然是生生不息的循環,科技則可幫助生生不息持續下去。工業相對較難負碳,但農業卻有機會做到負碳,只要能循環就能減碳,更有機會做到固碳,把農業提升到另外一個境界。【延伸閱讀】- 日本智慧農業最前線-利用科技改變農業經濟

資料來源

關鍵字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