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新飼料配方對於蝦類早期死亡綜合症有重大突破
2020/06/19
魚類養殖或水產養殖業提供了世界上一半以上所需的海鮮,水產養殖是當今世界上增長最快的食品之一,其有望以高品質且易消化的蛋白填補因人口的增長的供需缺口。目前,許多餌料魚被磨碎來餵食蓬勃發展的養殖水產,其中,水產養殖需消耗總魚粉量的70%和總魚油量的73%,僅甲殼類動物,包括蝦類就消耗全球魚粉產量的31%。南美白蝦是世界上最廣泛養殖的品種,它與草蝦約佔全球蝦養殖量的80%。隨著蝦類水產養殖不斷地在全球擴展,其衍伸出許多問題,如下: 醫療技術需求:該產業迫切需要預防因過量使用抗生素而引起的新疾病與耐藥性病原體,其中腸炎弧菌引起的蝦類早期死亡綜合症(EMS)/急性肝胰腺壞死綜合症(AHPNS)在患病30天內的死亡率高達100%,因此其對全球蝦產量造成重大影響。 環境汙染:在養殖蝦場中所使用的化學藥品和抗生素會汙染地下水和沿海河口,而這些被汙染的地點為許多海洋生物的繁殖場。 食物鏈受破壞:以海鮮食物鏈中的基礎端—餌料魚餵食水產養殖動物會產生永續發展的問題,近期一項研究預估餌料魚的每年全球經濟效益為187億美元,其價值是直接進行捕撈作業的三倍以上,然而,過度捕撈或使食物鏈中的基礎端生物,如餌料魚消失將導致食物鏈中的高級營養物種組成崩塌,這對於許多海洋旅遊和商業漁業,如鮭魚、鱈魚和金槍魚等會產生連鎖反應。此外,食物鏈中的基礎端生物也為海鳥和海洋哺乳動物,例如鯨魚、海豹和海豚的食物來源,若位於海洋食物鏈中心的魚消失了,那麼依賴它們的生命也會消失。   為了解決疾病與資源耗竭的問題,許多研究正著手進行替代飼糧的開發,如: 美國與越南研究員發現天然海藻油脂(Veramaris Natural Marine Algal Oil)富含EPA和DHA,這樣的組合可構成完整的魚油替代品,而魚粉則由再生性蛋白產品(Menon Renewable Product's MrFeed)的Oleo-Protein取代,Oleo-Protein是由植物性產品轉換成高度易消化性的營養物質、高核苷酸和短鏈胜肽,其可作為通用的免疫刺激劑,因此,Oleo-Protein同時具有永續性及功能性。在越南ShrimpVet實驗室進行的為期40天的試驗中,研究團隊將Veramaris/Menon飲食與其他六種試驗性與商業性飼料進行比較,評估動物攝取後對於抵禦EMS/ AHPNS感染的能力。經投餵天然海藻油脂和再生性蛋白產品於南美白蝦時,其與餵食含有魚粉和魚油的蝦類飼糧相比,新型飼料對於對抗EMS和AHPNS有高達60%存活率,其顯著高於其他組別的存活率(9-22%)。這顯示了在蝦飼料中完全使用魚油和魚粉替代品的好處,其發現這樣的餵食方式不僅在技術上可行,也提升蝦的免疫力,因此該技術在上週發表於全球水產養殖聯盟的倡導書(Global Aquaculture Alliance’s Advocat) 。根據蝦類飼料替代品的免疫力提升效果,其需要更進一步探討是否因這種飲食而增強免疫系統針對對抗來自中國蝦類養殖場病毒的能力,其包括十足目虹彩病毒1或DIV1。 「水產養殖」線上期刊近期發表了一份相關研究,研究團隊利用豆粕、濃縮大豆蛋白和家禽副產物的混合物代替了魚粉飼料,並以此研究南美白蝦的生長速度,其中在任一試驗前或試驗期間皆不予使用抗生素。結果顯示魚粉替代物不會影響動物的生長表現,因此,完全替代南美白蝦中的魚粉飼料是具可能性的。【延伸閱讀】魚粉替代原料開發 頂絲藻潛力大創造循環經濟模式   Aqua Cognoscenti的研究主持人Ewen McLean表示研究結果證明蝦與其他許多動物的飼料都可以不加入魚粉和魚油,僅管餌料魚類的資源出現波動,但是水產養殖業的發展仍可繼續保持下去。另外,更高的存活率可帶來更高的產量,並能減少飼料浪費,從而提高飼料轉換率,另外,Aquatic Feed Technologies LLC公司的魚類營養學家Rick Barrows表示這項研究評估了不含魚粉和魚油的蝦飼料的營養價值,並使用了「無魚」創新成分,發現它們非常有效,有望幫助南美白蝦對抗蝦類早期死亡綜合症。然而,由於每個魚場因成本的關係使其經營手法不同,因此研究團隊下一步將著手改善飼料成本問題。
【減量】海洋中的大型海藻養殖場將成為未來生質燃料的來源之一
2020/06/18
生質能源由於其可再生性,被許多國家視替代石油燃料相對環保的選擇,但生產諸如玉米酒精這類生質能源會消耗大量的土地、肥料和淡水資源,不僅消耗本來就有限的糧食,還會帶來其他污染問題。如何同時兼顧生產能源又不損害日益增加的人口所需食物量,海藻是個可行的解決方法,不需要消耗任何既有資源,還可利用海洋尚未開發的巨大潛力。然而,要使海藻成為大規模的生質能源選擇,有一些障礙必須克服。   美國能源高等研究計劃署(ARPA-E)有一個名為MARINER的計劃,專門支持海藻新能源產業種植、採收、運輸和育種選擇等技術和系統的研究開發,像是提供資金援助建立配備感測器的海藻養殖場,可藉水下小型無人機追踪海藻生長並檢測破壞情形,或是研發可以拖運物資或採收海藻,被稱為「海上曳引機」的自動拖船都是計畫資助的一部分。Marine BioEnergy是一間正在執行ARPA-E計畫的公司,目標是在太平洋中建造大型海藻養殖場,收穫海藻並透過化學流程轉化為沼氣或乙醇等能源,以提供使用。同時期望能改善大部分大型海藻不會生長於遠洋海域的問題,因為遠洋海水表層有陽光照射但養分稀少,而較深的海水區域富含養分但缺少陽光,不利於大型藻類生長。Marine BioEnergy的科學家們想出了解決方法,他們計畫在漂浮於海上的農場種植大型海藻並將其與潛艇無人機連接,白天時農場停留於海水表面讓藻類行光合作用,而在夜間、暴風雨或船隻行經時無人機將消耗白天儲存於太陽能板的能量將農場拖到水下獲取營養,每隔幾個月將整個海上農場拉至收割地點採收海藻。研究結果去年首次與南加州大學合作進行的田野試驗,所得到的初步成果令人振奮。【延伸閱讀】無人機為日本高齡農民提供高科技幫助   ARPA-E計劃負責人表示,若要減少美國經濟活動所造成的大量碳排放,許多分析顯示,生質能源需要占美國能源使用的20%至25%,而海藻生質能源對氣候的潛在好處也持續在研究中。ARPA-E的另一個目標是減少藻類生質能源的碳排放,儘管海藻的生產和轉化成生物能源的過程仍然需要一些能源消耗,但不會像化石燃料那樣將新的碳釋放到大氣中,雖然燃燒時會釋放出碳,但這些碳排放僅是大型藻類在生長時所捕獲的,這意味著碳足跡的生成將不到汽油的一半。然而,因為擔心潛在的生態影響和未經證實的氣候效益,並非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一個好主意,儘管依然存在許多問題待解決,但海藻提供降低碳排放的願景仍使海藻生質能源值得被探索研究。
福特大使將辭去WTO農業委員會主席一職
2020/06/18
蓋亞那大使福特(John Deep Ford)於今(2020)年5月25日在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農業談判特別會議(special session of Committee on Agriculture, COASS)中宣布,其將於今年6月30日起卸任WTO農業委員會(Committee on Agriculture, COA)主席一職。   福特大使說,他將離開瑞士。在過去2年中,他曾擔任WTO COASS主席,並且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Latin America and Caribbean, LAC)地區第一位擔任此重要職務的大使。   福特大使宣布辭去該職務是緊接在現任WTO秘書長阿茲維多(RobertoAzevêdo)決定提前1年卸任之後,   福特大使表示,鑒於第12屆WTO部長會議(12th WTO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12)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而延遲至明(2021)年舉行,其想為WTO新的領導層做好準備。MC12原定於今年6月在哈薩克首都努爾蘇丹舉行。   福特大使表示,其承諾將主持COASS至今年6月,但因MC12至少會延後1年,並考量談判期間延長,故應儘快任命COA新任主席,俾利在MC12舉行前制訂一項新的工作計畫。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5/26)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植物中的長壽基因
2020/06/17
植物在繁殖期時會生長發育葉片,主要是因植物莖上的生長點具幹細胞群,其可與葉子或花朵形成新莖。另外,透過日光與溫度的影響,植物在某個特定的點會轉換到生殖階段,其將會開花並產生種子進行繁殖。在多年生植物中,一些生長點仍保持繁殖性,因此開花後該植物可在下個季節重新進入繁殖期進而繼續生長,然而對於一年生植物則不具有此功能,因此其開花後將會死亡。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生物研究所植物發育遺傳學教授Remko Offringa與他的團隊發現一個可使一年生植物在開花後仍能持續存活的基因,此基因可使植物的生長點在開花後仍保繁殖性,其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植物》期刊中。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典型的一年生模式植物—阿拉伯芥(學名:Arabidopsis thaliana )。第一作者Omid Karami證明AHL15基因是如何表現其特性,Karami藉由過度表現該基因,使其比一般清況下更活躍。經改良後的阿拉伯芥與多年生植物一樣,某些生長點仍有繁殖性,因此該植物在開花後仍持續生長,並可開花數次。當研究員使AHL15基因失去作用能力後,該植物的壽命比一般正常的植物短,因此,證明出AHL15 基因(也被命名為REJUVENATOR)可調節植物的壽命。【延伸閱讀】藉泛基因組研究找回番茄原有風味   Offringa表示該基因的發現有助於了解植物的生活史與衰老狀況,並能進一步回答為何某些物種在進化過程中部分變成一年生,另一部分則變成多年生植物。如農業中的糧食作物(水稻、小麥等)為一年生植物,將其改良使植物的生長點保有繁殖性,在收成後該植物可持續生長,因此,在不種植新水稻的情況下,可從同個地區收割數次糧食作物,從而提高單株產量。農民在種植開花次數更多的植物時,進而減少了耕種的次數,最終使土壤生物群保持完整性,因此,這項研究非常適合農業的永續生產。
農業製造商推出有效載重可達200公斤的無人機
2020/06/16
在德國漢諾威的Volocopter推出一款德國兩座多旋翼電動飛行機,以其客運直升機技術為基礎,許多設計與材料的採用皆與客機相同,最終開發出具有農業應用的貨運無人機。該公司於11月Agritechnica (農業機械與零配件展)中的John Deer’s未來技術展台,展示了其與強鹿(John Deere,為農機品牌商) 噴塗技術相匹配的VoloDrone演示儀。強鹿的噴霧器附件則具有兩個產品罐、一個幫浦和一個噴桿,而VoloDrone的機架配備了標準化的有效載重對接系統,該系統可以將不同的附件安裝在機架上,其九米寬的大小決定了動臂的寬度,主要是旋轉器能到的地方,噴灑作業即可到該處。Volocopter首席執行官—Florian Reuter表示此為第三代Volocopter,主要是設計團隊忠於原始設計且因為該設備的推進系統有很高的冗餘度。另外,現今在使用技術相關方面具有很高的協同作用,也就是其有相當成熟的通過認證能力及技術可靠性。   VoloDrone具有18個獨立的推進裝置、全電動系統和有效載重高達200公斤。每充電及更換鋰電池一次,VoloDrone可飛行時間長達30分鐘,並能藉由遠端操作或藉由預編程的路線來設定自動模式。VoloDrone在建立服務時也一直與世界各地的監管機構合作,Reuter表明與在城市環境中無人機的運行相比,期望在非關鍵環境(如農田)中對無人機進行的認證能夠相對容易。Volocopter最初的構想是能將VoloDrone應用於多變的地形的高價值農作物,如陡坡葡萄園,但此系統將於今年夏天廣泛測試,以確認其他案例是否適合。除了用於噴藥外,VoloDrone還可以有其他農業應用,如在作物收成期間能將空箱或滿箱進行搬運。此外, VoloDrone與John Deere合作是很有意義的,因為John Deere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業製造商,可以為全球客戶提供服務,而John Deere還具有有令人印象深刻的GPS信號裝載量,尤以John Deere的StarFire GNSS增強系統能夠真正在世界任何地方進行極其精確的GPS定位功能。【延伸閱讀】科技如何保護糧食作物免受數十年來最嚴重的蝗蟲襲擊   Reuter表明這樣的構思來自主要四個類別中的潛在客戶要求Volocopter生產一架貨運無人機,主要原因是雖然物流除了可為客戶提供服務,也是作為公司內部運貨及一般行業所需的重要角色。然而,一般物流的所有關鍵點上都具有很高的冗餘度,意味著任何關鍵點都可能發生問題,然而,無人機可以完全對此問題進行互補的動作,最終完成任務。
美國已看到中國落實第一階段美中貿易協議的進展
2020/06/15
雖然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John Trump)最近抱怨中國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而口是心非,但依據第一階段美中貿易協議,美國與中國的雙邊農產品貿易已取得進展。   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和農業部部長珀杜(Sonny Perdue)於今(2020)年5月21日表示,由於全球COVID-19疫情蔓延,美中皆面臨經濟困難,但中國刻正向美國購買更多的農產品。   最近中國落實第一階段美中貿易協議的進展包括: 美國藍莓和加州酪梨現在可出口至中國。這將在明(2021)年為美國加州酪梨和藍莓生產者向中國消費者提供行銷產品的新的市場進入機會。2019年中國進口超過86億美元的美國生鮮水果和蔬菜創歷史新高。 美國加工用大麥、草料提摩西乾草(Timothy Hay)、苜蓿乾草顆粒和立方體以及杏仁粉顆粒和立方體現在可出口至中國。2019年中國向美國進口15億美元的大麥用於飼料和麥芽飲料之用,以及進口5億美元的飼料產品創歷史新高。 最近兩週,中國已公布美國牛肉、豬肉、禽肉、海鮮、乳製品和嬰兒配方奶粉取得出口至中國資格的工廠更新清單,包括牛肉499家、豬肉457家、禽肉470家、海鮮397家、乳製品253家和嬰兒配方奶粉9家。由於採行這些行動,與過去相較,有更多的美國工廠可向中國出口美國食品和農產品。美國農業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食品安全檢查署(Food Safety and Inspection Service, FSIS)也已針對這些變動更新其出口資料庫(export library),包括可能出口至中國產品範圍、中國的標示要求以及其他相關資訊。 中國已於5月15日發布人類消費用低蛋白奶粉(dairy permeate powder)的新國內標準,未來中國將可進口美國該項產品。2019年中國自全球進口120億美元的乳製品。 中國的關稅排除程序已生效,以便捷化進口美國產品。USDA將持續為想加入此程序的出口業者爭取。美國貿易代表署(U.S. Trade Representative, USTR)持續執行關稅排除程序,並適時對中國產品免加徵關稅。USDA也刻正履行該協議規定之義務。   但是兩位共和黨參議員於5月21日對中國是否能達成該協議之承諾表示質疑。佛羅里達州參議院參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R-Fla)在美國製造業協會贊助的一項計畫中表示,「我認為中國將會作假帳,以確保看起來像其已履行該協議之承諾。」   密蘇里州參議院參議員霍利(Josh Hawley)(R-Mo)表示,他已獲悉中國有意想重談該協議,而美國應拒絕中國該請求。「當然我們必須要讓中國遵守承諾。」但他補充表示,中國將不會確實履行該協議。   美國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Larry Kudlow)於5月21日在華盛頓郵報贊助的一項計畫中表示,美國政府無意重談第一階段美中貿易協議。   美國政府希望中國能確實履行第一階段美中貿易協議承諾。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5/22)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研究人員開發了能即時提供農作物生產力數據的估算方法
2020/06/15
美國伊利諾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科學系(NRES)的科學家們在伊利諾州玉米種植協會成員的幫助下,開發了一種能即時估算作物生產力的新方法。研究者表示,在以前能利用的衛星空間、時間分辨數據大多數都相當粗糙,但我們能藉由新的衛星技術來估計作物的產力和穀物產量,該數值又稱為葉面積指數(leaf area index, LAI)。此研究結合了野外測量,獨特的野外網路攝影鏡頭以及高清晰度的衛星數據,目的在於提高估算伊利諾州及其他地區農作物生產力的準確率。【延伸閱讀】無人機及衛星遙測在公衛醫療方面的應用   研究員利用測量兩顆不同的衛星所反射回地球的光所產生的表面反射率數據,用以估算農業用地的葉面積指數。這種利用兩顆衛星收集數據的方法,代表了老式衛星遙測技術的重大突破,不但能每天返回到地球上方同一地點,還可以精細(3公尺至30公尺的分辨率)的方式看到地球。由於衛星遙測數據不能直接轉換為LAI數值,為此研究小組開發了兩種不同的數學演算法來轉換表面反射率,在開發估算LAI值的演算法時,科學家們與伊利諾州農民合作,在全州36個玉米田中安裝了網路攝影機,以提供連續地面監測紀錄,而攝影機的影像提供了詳細的地面實地訊息,用來使衛星遙測數據得出的LAI估算值更加完善。實驗結果顯示,兩種演算法所估算的LAI數值與研究員的地面數據相當吻合,這結果意味著該方法可利用外太空所提供的訊息,即時估算世界上任何地點的LAI數值,衛星遙測方法可以檢測出產量欠佳的區域,在不久的將來能向農民提供即時數據,讓他們能透過養分管理,農藥施用等方式來改善作物的種植情形。
計算歐洲致命橄欖樹病原體對經濟的影響
2020/06/12
2013年,在義大利的橄欖樹中發現了一種新的細菌性感染:葉緣焦枯病菌(Xylella fastidiosa )。該細菌影響樹木輸水功能造成樹木死亡,並透過昆蟲傳播,主要為瓢蟲,此病症稱為「橄欖快速衰落綜合症(olive quick decline syndrome, OQDS)」或簡稱「橄欖樹痲瘋病(olive leprosy)」。先前研究表明,約17%的義大利橄欖產區受到感染,且其已傳播到義大利以外的地區,包括西班牙與希臘。因此,瓦赫寧恩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Institut Valenci`a d'Investigacions Agr`aries與西班牙永續農業研究所(Spanish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共同組成研究團隊,其針對歐洲三個主要生產橄欖的國家進行了致命性橄欖樹病原體對橄欖產業的經濟影響研究。其研究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橄欖產業的當前價值約為:橄欖24億歐元,橄欖油67億歐元。由於沒有治療方法,受感染樹木的擴散變得很麻煩。因此,種植者採取砍伐樹木的策略,但無法阻止細菌持續傳播及感染其他樹木。在此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依據在各種情況下,計算出這三個國家其橄欖樹損失所造成的經濟影響。研究小組假定橄欖樹種植者只有兩種選擇,一種為放任持續傳播直到沒有橄欖樹能夠受感染,另一種為當橄欖樹死亡時,重新種植具有Xylella fastidiosa 抗性的植株。在最糟的情況下,研究小組發現自從西班牙擁有最大的橄欖種植產業以來,其遭受的損失最大(他們計算出未來50年的損失為170億歐元)。而義大利將損失50億歐元,希臘則是20億歐元。該損失的計算並不包含其他附帶損失,如觀光旅遊業的下降。【延伸閱讀】球型茶省工整形技術之研發與改良—全自動束包機   因此,研究人員表示若不採取嚴厲的措施將對經濟造成損失,若能夠種植耐Xylella fastidiosa 的品種,或發現阻止感染及治療的方法,則可避免各種損失。
叢枝菌根菌對大豆胞囊線蟲的抑制潛力
2020/06/11
大豆胞囊線蟲(Soybean cyst nematode,學名Heterodera glycines )會從大豆根部吸收營養,每年在美國造成大豆產量損失超過10億美元,也是造成美國大豆產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使用藥劑控制有可能會造成線蟲產生抗藥性等問題,需要尋找其他方式進行防治。   大豆胞囊線蟲能將卵儲存於胞囊中,在土壤中過冬,到了生長季節開始時卵會孵化出幼蟲,幼蟲會鑽到植物根部組織並遷移到植物的維管束系統中,而雌線蟲會在根部找到一個適宜覓食的地方,並終其一生都固著於同一位置,不間斷地從大豆獲取營養,使得大豆降低生產率。另外,過往研究顯示,叢枝菌根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簡稱AMF)能與大豆或其他植物的根形成共生關係,且可降低植物病原和害蟲所引起的疾病嚴重程度。因此,伊利諾伊大學研究生Michelle Pawlowski與美國農業部研究員Glen Hartman共同探討了五種不同AMF(包含Claroideoglomus claroideum 、Diversispora eburnean 、Dentiscutata heterogama 、Funneliformis mosseae 和Rhizophagus intraradices )在保護大豆免除大豆胞囊線蟲侵害的能力上是否有所不同。【延伸閱讀】藉最新的植物分子生物研究成果可望解決肥料施用所衍伸的環境污染問題   研究人員在溫室中以AMF和大豆包囊線蟲進行大豆接種,發現所有五種菌均能減少大豆根中囊腫的數量,與未接種AMF的大豆相比減少了59%至81%,其中F. mosseae 的效果最佳,且孢子或孢子的分泌物可抑制線蟲卵的孵化。未來將可進一步研究相關菌種或其分泌的特殊化合物於田間作為殺線蟲的潛在用途,相關研究發表於<Plant Disease >。
川普總統想要終止任何允許活牛進口的貿易協議
2020/06/11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John Trump)於今(2020)年5月19日在華盛頓召開的會議中建議,應終止任何允許活牛進口的貿易協議。   川普總統在會議中宣布,將向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影響之農民提供更多援助,他並表示,「他在5月19日已看到先前美國與其他國家所簽署的貿易協議文件,故美國從其他國家進口活牛。因此,他認為應考量終止這些已簽署的貿易協議。」   他並補充表示,應持續與貿易夥伴國達成貿易協議,但全國牧牛人牛肉協會(National Cattlemen's Beef Association, NCBA)回應表示,活牛進口不是一個問題,因其僅從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係因美國簽署《美墨加協定》(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 USMCA),而該協定允許美國可持續進口活牛。   NCBA表示,「然而,若川普總統認真考量重新開放進口生鮮牛肉,則NCBA及其會員們強烈要求美國政府應再考量其允許自巴西等國進口生鮮牛肉的決定,係因巴西境內持續受到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 FMD)影響,而美國農業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卻決定重新開放進口巴西牛肉。」   因此,NCBA建議,川普總統應再檢視自巴西、納米比亞「和其他可能存在食品安全或動物健康疑慮而可能影響美國消費者或養牛生產者的國家重新開放進口牛肉的決定。」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5/20)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野番茄的細菌性潰瘍病抵抗力對商業番茄產業具有重要意義
2020/06/10
番茄的細菌性潰瘍於1909年在密西根州大湍城首次發現,其會導致植株枯萎、潰瘍並最終死亡,因此,每年該疾病的爆發影響著全世界番茄生產地區,其中尤以某些農民而言,細菌性潰瘍病將會嚴重的破壞整個季節的播種狀況。   該疾病是由密西根棒狀桿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病原菌所引起,透過感染商業番茄的木質部使植株健康狀況受到影響,而木質部是運輸水與礦物質於整株植物的重要管柱。然而,現階段尚無對該疾病具有抗性的商業番茄,且管理上的選擇也有限,即使育種者知道野生番茄對細菌性潰瘍病的敏感性較低,但是相關知識仍不足。【延伸閱讀】抗微生物肽化身柑橘黃龍病的新防治策略   因此,康乃爾大學綜合植物科學學院的科學家—F. Christopher Peritore-Galve研究密西根棒狀桿菌如何感染野生番茄的木質部,將其與商業栽培的番茄進行比較,並發表於《植物病理學》期刊。實驗結果發現病原菌大量存在於野生番茄接種部位的附近,而在該部位上方5至10公分處密度則相對較低,其表示細菌無法透過野生與商業栽培番茄的木質部來傳播至植物全身。進一步研究表明病原菌受到野生番茄維管束中的原生木質部管柱之限制,原生木質部管柱是形成木質部管柱的前驅型態,直徑較小,可在植物早期快速生長階段進行水分運輸。然而,研究尚未清楚確認病原菌為何感染特定管柱,因此,未來仍須進一步對此進行細部研究。
人工智慧平台的應用將使挪威養殖漁業朝永續經營的方向發展
2020/06/09
海洋為人們提供食物和生計來源,覆蓋了地球70%的表面積,但大部分仍尚未開發,導致我們對水下的情況所知甚少。人類正逐漸將海洋推向極限,污染和過度捕撈的情形意味著,海洋中的塑膠製品將很快超過魚類總數,而海水的酸化將殺死珊瑚和許多海洋生物,整個生態系統正在發生劇變,從而導致的連鎖反應正威脅著人類的糧食和經濟安全。魚類與其他動物蛋白來源相比,所形成的碳足跡相對較低,當今全球約有30億人口都以它為食,而養殖漁業被視為替代傳統捕撈漁業十分重要的食品生產業,因此幫助魚類養殖戶不論是對人類或守護海洋健康來說都十分重要。   Tidal團隊在Alphabet X平台上的研究重點是開發新工具來了解更多水下的情況,耗費三年的時間諮詢了養殖漁戶來了解他們的需求,期望能以友善環境的方式來減少養殖上的問題,像是飼料的浪費、無法預測的疾病和化學藥品的濫用。現今成千上萬條魚的健康福利是透過人工捕撈來判定,將魚從水中一隻隻取出觀察個體資訊,相當耗時費力且不可靠,數據搜集規模也相當有限。為了解決問題,團隊開發了水下感測器和軟體分析平台,可以檢測和解讀人眼不可見的魚類行為,分析軟體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監控成千上萬條的魚,觀察並記錄單獨魚隻的進食數據,還能搜集溫度和氧氣含量等環境訊息,而這些訊息能使漁民即時瞭解其魚群的健康狀況,並就如何管理漁場做出更明智的決策。【延伸閱讀】人工智慧於養殖鮭魚產業之應用潛力   該系統與挪威魚類養殖公司Mowi研發部門合作研究並完成田野測試。Mowi利用水下感測器在自家鮭魚養殖場進行即時的生長、重量分佈,飼料餵食量和蝨子計數等相關數據搜集,再應用人工智慧平台來分析大數據,長期觀察趨勢並了解如何應對魚群的行為。Mowi首席執行官表示,他們的願景是希望引領藍色革命,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鮭魚養殖者,肩上負有特殊責任,除了致力於技術開發提高競爭優勢外,還期望能進一步優化養殖產業以永續的方式持續從海洋中獲取健康的食品。在經過漫長的研發測試階段後,該計畫已經準備好進行商業驗證,未來將會推廣遍及挪威各地。
魚鱗能作為可穿戴式裝置開發的永續性原料
2020/06/08
穿戴式電子產品與顯示器開發是現代蓬勃發展的技術之一,為了擴展應用範圍,部分研究人員將腦筋動到了可彎曲的柔性材料上,並應用在大型裝飾、標誌照明上。為了確認能應用於皮膚表面或其他柔軟材質,一般會使用塑膠作為顯示器設備的基礎材料,再添加其他導電和發光的零件,但塑膠的生物分解性低,可能導致環境汙染情況。   中國南京工業大學(Nanjing Tech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就使用創新技術,利用魚鱗做為原料萃取明膠,製成可一次性使用且環保的顯示器材料。經過測試,發現魚鱗明膠膜具有製作可穿戴設備所需的屬性,兼具柔韌性和透明度,安裝上其他所需零件後,即使彎曲和舒展1,000次,仍會發光。【延伸閱讀】遠端遙控酵素可望成為未來新興生物複合材料   這種由魚鱗製作而成的薄膜能夠在60℃的熱水中溶解,並能於土壤中24天內降解;且可見光譜透射率達91.1%,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塑膠)的透射率(90.4%)相近,更在與銀奈米線形成複合材料後透射率高達82.3%,電阻降至22.4Ω/sq ,具有永續性、生態友善性與成本效益。像這樣的材料能夠作為臨時性顯示器運用所需的原料,或提供可穿戴式電子裝置製造產業更具環保性的原料選擇,減少使用完畢後的垃圾處理問題,並提供漁業的魚鱗副產物開發新方向,相關研究發表於<ACS Nano>。
美國推動WTO改革
2020/06/08
美國於今(2020)年5月15日在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總理事會虛擬會議上採取反對的立場,這暗指美國打算使其「供應鏈多元化和增加其國內的製造能力」,而且還與其他工業化國家採取「相應的WTO(consequential WTO)」以應對「市場機制(market-oriented conditions)」,其中可能包括新的工業補貼規範。   在WTO總理事會虛擬會議上,討論各國為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所採行之貿易相關措施,美國貿易代表署副代表兼駐WTO大使習達難(Dennis Shea)強調,美國將採取多邊舉措以解決WTO的「存在危機(existential crisis)」。   習達難大使特別強調對開發中國家採取分級/差異性(graduation/differentiation)規則,以讓開發中國家據此檢視其在當前和未來的WTO貿易談判中是否得以適用特殊與差別待遇(Special & Differential Treatment, S&DT),並對各國採行之懲罰性措施加強「履行通知要求」。   不願具名的貿易官員們表示,大多數開發中國家反對美國的WTO改革提案,係因其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中付出龐大的代價,以確保S&DT彈性。   在未提及美國因應COVID-19疫情蔓延刻正採行之措施的情況下,中國抨擊部分國家為實現在地化生產而採行自給自足措施,且透過補貼和稅收扣除額(tax deductions)將製造業和服務業重新回歸國內,並要求購買本地產品以及加強國外投資審查。 貿易限制   中國駐WTO貿易官員張向晨(Zhang Xiangchen)大使呼籲各國應避免採行貿易限制措施、恢復WTO的正常運作、「密切關注開發中國家會員和低度開發國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LDCs)會員的困難,並提供針對性的援助,尤其是貿易融資,以使其能度過此次危機以及持續推進工業化進程。」   瑞士代表許多工業化國家和幾個開發中國家要求會員們不要對醫療和醫藥產品以及農產品實施出口限制。   被稱為系統之友(friends of the system)的工業化國家和幾個開發中國家迫切要求提高透明度措施、使電子商務自由化的新具約束力的承諾並採取措施保持供應鏈暢通。   不願具名的貿易官員們表示,瑞士代表工業化國家和幾個開發中國家發表強而有力的聲明,呼籲各國取消對醫療設備和食品實施出口限制。   瑞士貿易官員錢柏威(Didier Chambovey)大使還列舉其他各種舉措,例如制定新的WTO規範以改善現有的WTO規範以及亟需讓已停擺的上訴機構(Appellate Body, AB)恢復運作。   錢柏威大使還列舉瑞士政府因應COVID-19疫情蔓延所採取的措施,包括需確保透明度和履行通知要求、電子商務全面數位化、延長凍結電子傳輸課徵關稅(the moratorium on customs duties on electronic transmissions),並避免實施以鄰為壑 (begger-thy-neighbor)的貿易政策。   不願具名的貿易官員們指出,大多數開發中國家,包括印度、南非、印亞、波札那代表開發中國家、牙買加代表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國家(Africa, Caribbean and Pacific countries, ACP)皆表示,正值各國仍在應對最嚴重的健康危機且在此關頭COVID-19疫情並無緩和跡象之際,利用COVID-19疫情蔓延來推動意義深遠的貿易自由化措施是錯誤的。   波札那代表非洲集團(African Group)呼籲應維護公共衛生體系,以解決COVID-19疫情蔓延是其主要優先事項,而反對就電子商務自由化實施新的具約束力的措施。   阿根廷代表南美國家表示,恢復以各種平台召開會議至關重要,這意味著多邊貿易體系在解決COVID-19疫情蔓延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日本和其他許多國家表示,各國因應COVID-19疫情蔓延所採取的任何緊急措施都必須具有針對性、平衡性、適當性和臨時性。日本對醫療用品和農產品實施出口限制表達嚴重關切,並呼籲延長凍結電子商務課徵關稅。日本還要求就電子商務、投資便捷化,以及微中小型企業規範,加快召開複邊聯合聲明倡議(joint statement initiatives, JSI)小組會議。   巴西表示,在COVID-19疫情不斷惡化的情況下,開發中國家更加脆弱,並呼籲應儘快取消限制性貿易措施。   歐盟發表一份長篇聲明,警告COVID-19疫情蔓延已打擊所有WTO會員們,並且彼此相互連結。歐盟表示,「COVID-19疫情需制定一套全球的解決方案,而該方案只有多邊貿易體系才能提供,而非「經濟民族主義(economic nationalism)」。   歐盟還制定談判議程,例如需完成漁業補貼談判和電子商務談判,並表示其將支持瑞士代表的系統之友倡議。 印度反對利用COVID-19疫情蔓延而取得貿易自由化的承諾   印度強烈反對主要工業化國家利用COVID-19疫情蔓延而從印度和其他開發中國家取得貿易自由化承諾作出的巨大努力。   印度貿易官員迪帕克(J S Deepak)大使表示,「COVID-19疫情導致各國的經濟困難和其他負面影響,已無法如往昔一樣照常進行談判。」   迪帕克大使強調,保護人類生命必須優先於談判出新的承諾。他並在WTO總理事會虛擬會議中表示,「在COVID-19疫情蔓延的近幾個月裡,人們為如何死亡感到痛苦,我們必須緊急轉移注意力,以緩減許多人被迫生活的可怕條件,尤其是在開發中國家。」   南非貿易官員彼得(Xolelwa-Mlumbi Peter)大使表示,「我們反對制定全球規則的提案,係因該提案限制我們應對危機、加強對未來危機的準備以及推動經濟復甦計畫的政策選項。她建議不應在不確定的政策環境中作出具有約束力的決定,包括WTO規則中的關稅和出口限制。」   即將卸任的WTO秘書長阿茲維多(Roberto Azevêdo)在WTO總理事會的聲明中指出,必須透過採行協調且一致的貿易政策來重振全球經濟。早些時候,阿茲維多秘書長還呼籲應進行「相應的」和具有意義的WTO改革,以解決21世紀所帶來的挑戰。   阿茲維多秘書長表示,WTO規則有關會員們的權利和義務非常明確,這意味著各國所採取的緊急措施並不會限制其貿易和投資,但他強調必須抵制會影響供應鏈的政策。   WTO總理事會主席沃克(David Walker)大使宣布,其將於5月29日舉行WTO總理事會例行會議虛擬會議。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5/18)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土壤微生物如何幫助植物抵抗疾病
2020/06/05
雖然植物在疾病爆發期間無法自我隔離,但有益的土壤微生物可以幫助植物抵禦多種疾病。現今,德克薩斯農工大學AgriLife科學家發現了真菌如何幫助玉米防禦病原體。此項研究的資金來自於美國農業部國家糧食和農業研究所資助,並由農業與生命科學院植物病理學和微生物學教授—Michael Kolomiets主持,其成果發表於《植物細胞》期刊中。   Kolomiets表示植物的選育技術已大大的改善世界各地作物產量、抗逆性和抗病能力,然而,如今僅靠基因篩選無法充分提高作物生產力。經由研究發現土壤微生物以驚人的方式影響植物生長,為整株植物提供了一種特殊的疾病防護方式,如當植物抵抗疾病時,其會延緩生長速度,若有益的微生物存在於植物根部時,植物可抵禦有害生物,同時保有正常生長能力。這樣的作用原理主要是土壤微生物會使植物產生誘導性系統抗性,從而增強免疫力以保護植物免受多種病原體的侵害。目前研究人員認為這樣的重要策略可幫助人們從土壤中的微生物獲得益處,因此將其稱為「棕色革命」。   研究過程中,當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對病原體有抗性的農作物時,其通常需要為特定病原體鑑定出抗性基因。此外,研究人員發現微生物對植物的防禦與一種叫做茉莉酸的植物賀爾蒙有關,但仍然不能完全歸因於此,其原因是當植物感知到壓力時,在很短時間內增強賀爾蒙防禦外敵,但也會導致植物緩慢生長。為了了解真菌存在於玉米根部的與否會產生何種結果,因此研究小組收集了含有木黴屬真菌的玉米根部汁液,並將該汁液注入不含木黴屬真菌的玉米中。此外,研究小組也將含有木黴屬真菌的汁液注入其他兩種玉米,研究發現即使沒有注入該汁液,第一種玉米的免疫力本來就較強,而第二種玉米則被削弱了免疫力。最後,研究小組再將含有兩種不同突變體木黴屬真菌的玉米汁液重覆該實驗,結果發現其中一種突變體可誘導免疫力的增加且其高於野生型前驅細胞。根據所有情況下的推導,研究人員指出從具有較強免疫力的植株提取汁液,並將其注入正常或是較為衰弱的植株會增強其抗病性,該現象如同疫苗一般,反之,若以免疫力較弱的植株所提取的汁液來注入具較強免疫力的植株,其也會弱化該植株免疫力。接著,研究人員分析植物體內的代謝產物,與木黴屬真菌作用有關的化合物有兩種,其中一種為12-oxo-phytodienoic acid (12-OPDA),該化合物是產生茉莉酸的前驅物質,但其可能不會抑制植物生長。此外,分析結果指出木黴屬真菌會發出化學信號鼓勵植物產生12-OPDA,並阻止植物用盡12-OPDA來製造茉莉酸。【延伸閱讀】耐砷木黴菌可減緩土壤中的砷對鷹嘴豆植株之影響   因此,欲創建較高抗性的植株,尋找相關的中間產物也是極為重要。該項研究因了解微生物與植物間的協同作用,揭開了植物免疫力的神秘面紗,其對於改善植物健康與生產力具有很大的潛力。總體而言,研究團隊未來的目標是能夠找出比目前使用的菌株更有益的天然變種木黴屬真菌,並鑑定出可和該微生物有良好協同作用的玉米品種,期望將微生物與玉米品種做出最佳配對,從而使田間玉米更健康,並於未來應用於生產更多穀物作物。
咖啡渣有望成為生產纖維素奈米纖維的木材替代品
2020/06/04
根據國際咖啡組織的調查,全世界產生的咖啡渣超過600萬噸。而咖啡渣貨幣化的選擇有限,僅部分城市訂定回收計畫,如作為生產沼氣的材料或溫室與蘑菇農場的堆肥,《農業和食品化學》期刊於2012年的報告指出一半以上的咖啡渣以掩埋方式處理。   奈米纖維素是製成生物可降解塑膠的基底成分。隨著製造工業意識到利用奈米纖維素產出的塑膠對環境更友善且為永續性方法,全球對該材料的需求逐漸增長。迄今為止,纖維素奈米纖維主要由紙漿等木質材料製成,而橫濱國立大學(YNU)工程科學研究生院副教授Izuru Kawamura的研究著眼於從咖啡渣提取出奈米纖維素的工藝,並將其發表於《纖維素》期刊。研究團隊的最終目標是期望在咖啡行業中建立起回收再利用系統,並利用此成分製造出透明的一次性咖啡杯與吸管,藉以因應越來越多餐廳被禁用一次性塑膠吸管的狀況。除此之外,隨著廢氣排放標準越來越嚴格,輕型汽車的市場將越來越增長,因此,奈米纖維素可能可應用於汽車工業中,將作為車身鋼材與塑膠的輕巧替代品,並且搭配3D列印技術使其成為具有更高價值的商品。【延伸閱讀】福特公司開發咖啡糠於汽車零件的多元用途   此項提取工藝的關鍵在於纖維素,纖維素是構成咖啡豆細胞壁材料,約佔咖啡渣重量和體積的一半。因此,YNU研究小組根據東京大學—Akira Isogai發表的提取方法以催化劑進行催化氧化作用,將奈米纖維素從氧化的咖啡豆細胞壁分離出來。之後,再利用X光、電子顯微鏡和熱重分析的成像結果來檢視奈米纖維素的基本結構特徵並將其與來自木材的衍生物進行比較。其中,熱重分析是一種隨著溫度(等加熱速率)或時間(等溫和/或質量守恆的損失)的增加改變反應物之物性及化性。實驗結果顯示從咖啡渣提取的奈米纖維素與人類頭髮直徑(90,000奈米)相比,其平均直徑僅為25奈米,並具有均一性,可很好地與聚乙烯醇(各種工業與消費性產品的基底成分)融合。Kawamura表示這種均一性及良好的融合性證明了咖啡渣提取的奈米纖維素具有替代木材的潛力,但仍須進一步開發出商業可行的辦法。
WTO就關鍵議題作決策的規劃
2020/06/04
據了解,雖然數個國家發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確診案例有所增加,但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總理事會主席沃克(David Walker)似乎正考量三種可能性,以便儘快召開WTO總理事會例行會議就關鍵議題作出決定。   議題內容包括WTO會員們是否準備批准哈薩克所提最新提案,於明(2021)年6月在哈薩克首都努爾蘇丹主辦第12屆WTO部長會議(12th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12)以及今年年底前完成漁業補貼談判的工作計畫。   數個貿易官員們表示,首次召開WTO總理事會例行會議的可能性是在今(2020)年WTO表定活動行事曆中排定的5月29日至30日。然而不願具名的貿易官員們表示,沃克主席和WTO秘書長阿茲維多(Roberto Azevêdo)尚未表明是否將於今年5月29日至30日舉行WTO總理事會例行會議。   貿易官員們表示,也許在預定於5月15日舉行WTO總理事會虛擬會議專門討論WTO會員們因應Covid-19疫情採取貿易相關措施之後,可能會更確定是否會在5月29日至30日舉行WTO總理事會例行會議。這取決於瑞士政府是否願意放寬部分封鎖條件,例如目前規定限制聚會人數在5人以內。   貿易官員們表示,第二種可能性是在6月的某個時候舉行WTO總理事會例行會議。   不願具名的貿易官員們表示,第三種可能性是在7月底舉行WTO總理事會例行會議,係因WTO總理事會通常會在每年暑休前舉行。此外,數個國家已私下向沃克主席表示,在對抗COVID-19疫情蔓延時期要確定舉行MC12的日期和地點還為時尚早,在此關頭COVID-19疫情並無緩和跡象。 漁業補貼   此時WTO刻正嘗試探索各種方法來推近漁業補貼談判。包括魚之友(Friends of Fish)在內的一些國家正利用前上訴機構(Appellate Body, AB)成員巴克斯(James Bacchus)和馬納克(Inu Manak)於5月5日在美國外交政策雜誌上發表的題為「WTO和全球貿易的命運與魚息息相關 」(The Fate of the WTO and Global Trade Hangs on Fish)的一篇文章,作為結束加強漁業補貼工作的討論基礎。   巴克斯和馬納克在該文中指出,「漁業問題的根源在於WTO使用兩套不同的貿易規則,一套用於已開發國家會員,另一套則用於開發中國家會員」,這暗示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第14.6條 對於開發中國家和低度開發國家提供適當和有效之特殊及差別待遇(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S&DT)是達成漁業補貼協定的一個障礙。   因此,「達成全球協定以限制漁業補貼,不只是對保護漁業和世界海洋捕撈資源至關重要。若能解決WTO核心問題之一,亦即能完全區分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才能解決此一問題,因此,這也是對WTO未來的重要考驗。」 巴克斯和馬納克並指出,「漁業補貼取得進展將會是一個信號,當許多會員反對時,世界才有機會維護甚至加強全球和多邊貿易秩序。」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5/11)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精密生物製劑:減少家畜抗生素使用的關鍵?
2020/06/03
動物健康投資歐洲創新展示會是藉由展示動物健康和營養健康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與各方討論了所有物種中動物保健行業的趨勢和市場動態以吸引投資機會,因此可為這些企業、全球38個國家的金融投資者和戰略合作夥伴建立起新關係。今年欲於倫敦舉辦的會議中,有一項令人注目的議題為精密生物製劑。   許多病原菌對全球公共衛生造成嚴重損害,並為食品供應鏈帶來衝擊。迄今為止,牲畜的疾病預防包含疫苗、抗生素和其他抗菌化學藥品的混用,然而過量使用有時會使得畜禽疾病的產量具潛在性增加,但也可能導致更多致病性病原產生,並可能產生更多致死病原菌。社會大眾擔心牲畜會產生對抗生素有抗性的超級細菌,因此消費者與監管機構要求去除或減少抗生素的使用。雖然現今已有許多食品公司公開承諾減少使用以抗生素飼養之肉品於其供應鏈中,但這會造成生產者需要尋找更好的方法處理這項艱鉅的任務,藉以保護畜群或家禽免受疾病危害。   因此,越來越多公司集資,例如:加拿大NovoBind公司,期望以更少的錢保護更多動物的健康,該公司正在開發一種精密的生物製劑平台,以保護牲畜免受病原細菌、病毒和寄生蟲侵害。精準性生物製劑是指將奈米膠囊技術(微型耐熱性藥物載體工程技術)與免疫學結合的新興科學技術。NovoBind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Hamlet Abnousi表示這樣的構想來自美洲駝的自然免疫力,他們從美洲駝找到最有效的抗體,易於重新編輯蛋白質以開發出新用途,因此研究團隊透過發酵以找出適應不同環境的抗體,並與影響不同物種的不同病原菌對抗,藉以專研出如何設計與如何改造這些蛋白質結構的知識,且同時創建了這些抗體片段的資料庫。基本上,該精密生物製劑的作用原理是透過保護性抗體的微小片段尋找並結合以解除病原菌的武器系統,簡言之研究團隊欲提供被動免疫,直到生物有機會建立自己的免疫力。近期,研究團隊聲稱其正在研擬一系列每年給家禽、蝦和伴侶動物部門造成總計220億美元損失的病原菌處理方法。雖然該公司尚未公告確切的數量紀錄,但可從2019年6月其首次與Lallemand Animal Nutrition共同開發並商業化先進的沙門氏菌生物製劑看出端倪,因此有助於NovoBind完成其A輪融資。除Lallemand外,其他一些戰略投資者也透露了他們的參與意向,包括加拿大天然產品公司、水產養殖技術中心和專門的金融投資者包括Seventure Partners、Mindset Venture Group、Lightheart Management Partners和Carpere Ventures。由於研究成果具有效益,因此比利時生物技術公司Ablynx、Argenx和Biotalys也使用Novobind創建的平台。加拿大天然產品公司首席執行官—Shelley King表示NovoBind了解市場需求,並明智地定位自己,可以滿足全球對安全且有效的解決方案的需求,這些解決方案可以替代抗生素和其他抗菌化學藥品。【延伸閱讀】13家公司的創新技術可用於改善畜牧業生產   此外,在動物健康投資歐洲創新展示會上,來自另一家加拿大生物技術公司Glysantis的團隊正在研究和開發自己的奈米顆粒平台技術NanoDendrix,顯著提高了先天免疫反應的能力,從而用於對抗潛在病毒和抗菌,其具有廣泛的生物醫學應用,而目前主要用於水產養殖和家禽業行業。另外,也有幾個生技公司開發出不同的精密生物製劑,如下: Armenta(以色列)使用聲脈衝技術(APT)開發了第一種用於牛乳腺炎的非抗生素治療方法。在美國和歐洲,乳腺炎每年造成的損失超過60億美元。經APT處理的感染母牛已顯示出70%的治癒率,因此牛奶產量增加了10%。實施APT可提高農民的盈利能力,改善畜群健康和母牛福利。 Nextbiotics(美國)的目標是利用尖端的合成生物學工具和噬菌體技術,為應對抗生素耐藥性危機提供獨特的解決方案。它提供了消除病原(壞)細菌的解決方案。它的第一個產品是用於動物飼養者的飼料添加劑,可增強動物營養並顯著減少抗生素的使用。 Simple Ag Solutions(美國)是一家以B2B的模式提供軟體服務的公司,在動物健康與生產之間架起了橋樑。它的平台是專為畜禽生產商設計的,用於管理抗生素的使用,優化生產並促進審核。以上的成果皆為新型健康的替代品建立起新的里程碑。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