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科學家新合成了一種新型殺真菌農藥
2020/06/02
致病性真菌對全球糧食安全的威脅性日趨嚴重,通常農民藉由噴灑抗真菌用農藥來保護農作物,但是長期噴灑之下,這些病原菌已經逐漸產生抗藥性,並且在水生生物與蜜蜂生態間開始造成不良影響,因此無毒殺菌媒介研發刻不容緩。   單烷基親脂性陽離子(mono-alkyl lipophilic cations, MALCs),也稱為陽離子界面活性劑,具有抗菌活性,並且能有效對抗人類致病真菌。英國艾希特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期在著名的科學雜誌「自然通信(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他們新合成的MALCs,稱為「C18-SMe2+」,這個化合物除了具有一般MALCs抑制真菌粒線體活性的特性外,發現C18-SMe2+ 可以在真菌的粒線體內產生攻擊分子,該分子會直接抓取真菌生存必需的蛋白,然後啟動自毀程序,最終導致真菌細胞凋亡;另外同時發現,當C18-SMe2+施用於農作物時,該分子會提醒植物防禦系統,讓防禦系統為植物做好後續攻擊的準備,從而增強了植物抵禦入侵者的能力,而這種多重活性最終可有效保護穀物免受小麥葉枯病和稻熱病的侵害。   更重要的是,C18-SMe2+與當今噴灑的現有殺真菌劑相比,C18-SMe2+對植物沒有毒性,對於水生生物和人體細胞毒性也較小,且不具遺傳毒性。通常開發新型植物殺菌劑的挑戰不僅在於發現和闡述新型抗真菌劑的作用方式,更要確保對抗真菌的有效化學物質不會損害農作物、野生動植物或人類健康。【延伸閱讀】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快速準確的測試方法來鑑定穀物中的毒素   目前該大學已將新發明申請了專利(GB 1904744.8),也正在尋找合作夥伴與投資者,企圖將其發展到實地應用,並在田間進行試驗實證其可用性,而長期目標則是加強糧食安全,或從農作物擴展用途到人類的真菌疾病領域,甚至到塗料和防腐劑行業的各種應用。
美國發布行政命令以促進美國漁業的競爭力
2020/06/01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今(2020)年5月7日發布一項行政命令,透過促進美國漁業和水產養殖,以減少其依賴海鮮進口 。   商務部部長羅斯(Wilbur Ross)表示,「很不幸且不必要的是,美國過度依賴進口以滿足其境內海鮮需求。」這些行動將「透過取消限制美國海鮮產業不必要的法規,來確保其作為海鮮超級大國的地位。」   目前美國約進口其海鮮需求的85%。以下是美國的實況報導(fact sheet): 確保美國海鮮供應鏈:川普總統刻正採取行動,透過支持美國海鮮生產來確保其國家食品供應鏈。川普總統於今年5月7日簽署一項行政命令,以提高美國海鮮產業的競爭力並保護其海鮮供應鏈。該命令將指示其代理商擴大美國永續海鮮生產,包括: 促進更有效和可預測的水產養殖許可程序; 加快監管改革以最大程度地實現商業性魚撈(Commercial fishing); 堅持對不符美國標準的進口海鮮實施進口限制。 川普總統所簽署的行政命令將有助於鞏固美國的糧食安全、保護境內海鮮產業的就業,並創造新的就業。 川普總統還宣布對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損害之漁民和相關企業補助3億美元。 擴大美國的海鮮產業:川普總統所採取的行動將擴大美國充分利用其海洋資源的能力。 美國必須採取措施加強其海鮮供應鏈,並將之帶回國內是很重要的。 儘管美國擁有全球最廣闊的海洋資源,但其水產養殖產量僅排名全球第17名,其海鮮進口量占其國內海鮮消費量的85%。 中國水產養殖產量是美國的100倍之多。 美國水產養殖產業繁瑣的過度監管和繁文縟節刻正抑制其創新和生產。 依據美國現行法規,小型水產養殖設施被迫涉及多個聯邦機構不必要復雜的許可程序。 保護美國的食品供給:這項行動基於川普總統的承諾,即確保美國擁有健全且豐富的食品供應鏈。 川普總統已不斷的採取行動,以支持美國農民、牧場主和食品供應商。 川普總統透過簽署公平且互惠的貿易協議如《美墨加協定》(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 USMCA)以及實施強硬的關稅,為擴大美國農產品市場努力不懈。 川普總統已向受報復性關稅影響之農民和牧場主提供10億美元的補助。 川普總統在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為美國農民而戰,但卻引起多重爭端。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5/08)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以生物固氮減少對氮肥的依賴
2020/06/01
過去幾十年中,隨著氮肥用量的增加,農作物的產量也大量提高。氮肥雖然有利於作物生長,但對環境和氣候卻造成負面影響,因為它需要大量的能源才能生產。因此,許多科學家正在尋找可永續發展的方法,以減少投入過多的氮肥,同時保持作物高產量。   密蘇里大學植物病理學家—Gary Stacey表示給予農作物氮元素的永續方法通常可藉由生物固氮技術,尤以豆科植物已發展出成熟的固氮作用。雖然多數植物的根部存在著多種固氮菌,但是這類促進植物生長的細菌(PGPB)在農業中僅有限地使用,如作為接種劑。造成使用上不普及的因素是由於使用生物製劑於農作物時,會產生一些相關的施用問題及不同的反應結果。因此,研究人員進行一系列研究以更全面了解植物宿主的代謝反應,同時減少作物與PGPB反應後的變異性。然而,這項研究面臨到一個挑戰,雖然PGPB的根拓殖化作用可達高水平,但豆科植物外的固氮作用卻發生於不同的部位,加上大部分的植物根部細胞不與固氮菌接觸,造成各種訊號傳遞受到稀釋。為了克服這項挑戰,研究團隊利用雷射剝離電噴灑游離質譜(LAESI-MS)技術,透過綠色螢光蛋白標記感染部位,使研究員可針對該部位進行取樣。研究結果表明細菌的根拓殖化作用會導致植物代謝作用產生重大變化,已接種細菌的植株與未接種或已接種卻無法進行固氮作用的植株相比,其大量產生一些代謝物,包括氮的代謝產物。【延伸閱讀】植物生長促進細菌能增加植株耐鹽性   有趣的是因菌株根拓殖化作用的影響,與吲哚生物鹼的生物合成有關化合物在植物根部更為豐富,這也許與植物的防禦反應有關。同時,研究結果並未發現PGPB增強植株生長會顯著影響植物賀爾蒙的產生。這表示PGPB對植物的影響比以往的認知還多,其仍需要更多複雜的解釋以了解這些細菌如何影響植物生長。此外,研究人員希望通過此類研究來確定分子機制,再利用PGPB刺激植物的生長,從而製定出有效而一致的接種方案,以改善作物的生長性能。
新的應用程式開發可以幫助作物灌溉管理
2020/05/29
德州農工大學的農業相關聯合組織-Texas A&M AgriLife正在開發一種便宜且易於使用的手機應用程式(APP)和灌溉管理系統,以幫助農業生產者提高用水效率並永續生產棉花。此項新計畫名為「結合感測器與作物模式的新型決策工具以供高效灌溉管理」,其由Texas A&M Water Seed Grant Initiative資助,並以不同機構與各領域的專家共同合作,如Rolling Plains Cotton Growers Inc.公司、Gateway Groundwater Conservation District、地理空間水文學家-Srinivasulu Ale、作物生理學家-Curtis Adams、農業生命擴展服務農藝師- Emi Kimura、博士後研究員-Yubing Fan、應用技術中心的執行董事-Jim Wall和計算與信息技術總監Keith Biggers。   Ale表示波狀平原生產的棉花產量約為德州的13%。然而,該地區的西摩爾含水層不斷發生乾旱和地下水位下降的情況,使得棉花的生產面臨挑戰。此外,未來暖化與乾燥的氣候將造成人們抽取更大量的地下水以滿足農業所需。Adams也表示大多數灌溉支援工具具有局限性,使它們在某種程度上對生產者沒有用處。因此,為了在該地區永續經營棉花的生產,生產者必須採取節水高效的灌溉策略,而研究目標即是使用一種新穎的方法來改進現有技術。   由於現有的app沒有利用短期天氣預估模式來制定及時灌溉計畫,而此新app卻能藉由安裝在中心樞軸系統上的感測器收集作物信息,並結合作物和經濟模型之生長季節的歷史資訊和預估未來短期天氣的數據,提供及時更新的虧損訊息或完全灌溉時間表和經濟成果的多種潛在組合,以估算不同灌溉管理策略下的預估棉花產量、灌溉水平和淨收益,因此,生產者可以選擇最適合其產能和預期回報的灌溉策略。Kimura預估生產者若在20萬英畝的波狀平原採用此app進行灌溉,則可能節省數百萬加侖的地下水,並延長西摩爾含水層的經濟壽命。【延伸閱讀】人工智慧預警系統警告西葫蘆之白粉病   一旦田間試驗的數據經由驗證後,未來將針對選定的生產者在不同的作物條件、土壤、灌溉能力和天氣條件下進行進一步評估。此項研究預計在今年年底前開發使用,於2021年在生產端進行測試,並於同年秋季發佈。此外,該app的開發期望未來進一步應用於其他行栽作物且不僅限於德洲地區。
APEC貿易部長們承諾將促進對抗COVID-19疫情的必需品和服務貿易
2020/05/28
亞太經濟合作(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貿易部長們於今(2020)年5月5日承諾,將促進對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必需品和服務貿易,包括藥品、醫療用品和設備、農產品和食品。   APEC貿易部長們還承諾,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全球供應鏈中斷。   APEC貿易部長們在一份聯合聲明中指出,「我們將確保貿易連結保持開放,並探索各種方法促進人們的跨境移動,同時不會減損防止病毒傳播所作出的努力。」「我們將密切合作並解決任何不必要的貿易障礙。」   儘管各國可能需要採取緊急措施來應對COVID-19疫情蔓延,但該等措施「應具有針對性、適當性、透明度和臨時性,以及不會造成不必要的貿易障礙,並應符合WTO規則。此外,依據現行WTO規則,各國應向WTO通報所採取的任何與貿易相關的措施。」 APEC貿易部長們所發表的聯合聲明如下:   APEC貿易部長們承認COVID-19疫情蔓延所帶來的史無前例的挑戰。我們對COVID-19疫情蔓延所造成的人類傷亡深感難過。我們還對世界各地尤其是來自會員經濟體的第一線勞工,在保護公眾健康的貢獻和犧牲表示由衷的感謝。我們知道,全球會員體刻正面臨的健康和經濟危機對其人民的生活和生計已產生長期不利影響。   我們還關注COVID-19疫情對脆弱的開發中經濟體的影響。我們重申各級合作和整個地區合作的重要性,以加快對抗COVID-19疫情,並承諾緊密合作以戰勝COVID-19疫情。   我們承認儘管COVID-19疫情傳播刻正平息,但仍是每個經濟體的最優先事項,而解決COVID-19疫情蔓延所帶來的經濟挑戰也必須特別關注。   我們承認保持市場開放並共同努力創造一個自由、公平、非歧視、透明、可預測和穩定的貿易和投資環境的重要性,以確保在這艱難時期貿易和投資持續暢通無阻。   在此方面,我們將努力促進必需品和服務的流通,以對抗COVID-19疫情蔓延,包括跨境的藥品、醫療用品和設備、農業和食品以及其他用品,並最大程度降低全球供應鏈中斷。我們將確保貿易連結保持開放,並探索各種方法促進人們的跨境移動,同時不會減損防止病毒傳播所作出的努力。我們將密切合作並解決任何不必要的貿易障礙。   我們承認經濟體可能需要採取緊急措施來應對COVID-19疫情蔓延,但該等措施「應具有針對性、適當性、透明度和臨時性,以及不會造成不必要的貿易障礙,並應符合WTO規則。此外,依據現行WTO規則,各國應向WTO通報所採取的任何與貿易相關的措施。   我們承認APEC部分成員國受到COVID-19疫情蔓延的風險最大,並鼓勵APEC經濟體應儘速採取行動,提供及時且負擔得起的基本醫療保健服務,並採取措施進一步強化醫療保健體系的彈性、可擴充性和永續性。   我們也意識到APEC會員體在當前經濟放緩的脆弱性,並鼓勵經濟體採取所有必要步驟,以確保向最受關注的經濟部門和勞工提供支持,並確保制定包容性的政策工具以快速邁向經濟復甦。此外,使勞工重返工作崗位應是APEC所有經濟體的高度優先事項。   我們鼓勵APEC經濟體採取振興經濟措施(facilitative measures)以加速經濟回升。為此,我們已指示我們的資深官員們制定一種協調一致的方法,以收集和分享有關政策和措施的相關資訊,包括針對經濟危機而立即制定的振興經濟方案(stimulus packages)以及長期經濟復甦方案,這些方案可能有助於應對COVID-19疫情蔓延所帶來的經濟挑戰。在可能的情況下,應將APEC企業諮詢委員會(APEC Business Advisory Council, ABAC)的建議納入考量方案中。共享資訊以確保一個經濟體的實力和知識可能會轉化為整個APEC地區的最佳作法。   我們承認與國際會員體的合作夥伴和成員國、私部門和學術界進行協調的重要性,因為其知識、敏捷、經驗和機智對於以動態、創新和及時的方式應對COVID-19疫情蔓延至關重要。   我們承認透過加緊努力,使全球供應鏈更具彈性、更不易受到衝擊以及促進永續經濟成長,來加強區域連結的重要性。   正值我們單獨或集體對抗COVID-19疫情蔓延並試圖緩減其對國際貿易和投資的影響之際,我們知道,隨之而來的經濟中斷正在發生改變。它可能會改變我們今日所了解的生計和經營事業方式。利用數位經濟和科技所帶來的機會,並透過智慧工作解決方案來實現無縫國際業務和跨境貿易,這對於緩解COVID-19疫情蔓延所帶來的廣泛影響以及進一步促動經濟成長至關重要。因此,我們將以新觀點和創新工具來加強APEC數位貿易議程,包括電子商務和相關服務,以共同應對這些新挑戰。   我們將共同努力建立一個健康、有彈性和包容性的亞太會員體。我們堅定不移地履行承諾並堅定決心有效減輕COVID-19疫情對健康和經濟的影響、儘速振興該地區的經濟並促進其安全性成長(Secure Growth)。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5/06)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蔬菜中的天然化合物有助於對抗脂肪肝
2020/05/28
德州農工大學的農業相關聯合組織Texas A&M AgriLife Research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在腸道細菌及許多常見蔬菜中,如白菜、羽衣甘藍、花椰菜和球芽甘藍等十字花科蔬菜,其含有一種天然化合物—吲哚,能作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的防治方法,該研究近期發表於《肝病學》上。   許多不同的因素促成NAFLD,營養攝取不均衡即為其中一種,如攝入過量飽和脂肪,當肝臟中的脂肪呈現如大理石紋路時,即導致NAFLD的發生,若不採取合適的解決方法,其將會進一步生成威脅生命的肝臟疾病,包括肝硬化或肝癌。肥胖人群產生脂肪肝的比率是普通人的7至10倍。另外,肥胖會造成體內的巨噬細胞產生發炎反應,在患有肝病的病人中,該發炎反應會加劇肝臟的損害。此外,腸道菌對肝臟具有正面或反面的影響,主因是這些細菌產生許多不同的化合物,如吲哚和色氨酸產物等,其中色氨酸已被臨床營養學家和營養學家鑑定為可能對NAFLD患者有預防和治療益處。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也指出在十字花科蔬菜中發現的吲哚-3-甲醇具有抗發炎和抗癌特性。   該研究檢測了吲哚濃度對人、動物模型和單個細胞的影響,以幫助確定吲哚對肝臟炎症的影響及其對患有NAFLD的人之潛在益處。其也結合先前對於腸道細菌、腸道炎症和肝臟炎症的發現,藉以了解吲哚減輕NAFLD的程度,同時也研究吲哚如何改善動物模型中的脂肪肝。此項研究的其中一個項目是欲了解吲哚對患有脂肪肝的人的影響,該研究的合作夥伴—中國重慶醫科大學的李啟福醫師(QiFu Li)將中國病患納入檢測對象。研究小組在137個受試者中發現體重指數較高的人,其血液中的吲哚水平較低。此外,臨床肥胖者的吲哚水平顯著低於瘦者,並發現在吲哚水平較低的人群中,其肝臟中的脂肪量也較高。李啟福醫師表示雖然種族背景可能會影響腸道細菌的數量和代謝產物的狀況,但上述研究結果可能也會影響到其他種族。【延伸閱讀】研究證實酪梨籽萃取物具有抗發炎活性   為了進一步確定吲哚的功效,研究小組使用動物模型以低脂飲食作為對照組及高脂飲食來模擬NAFLD的影響。印第安納州肝臟研究中心主任Gianfranco Alpini醫學博士表明用吲哚治療模仿NAFLD的動物模型可顯著減少肝臟中的脂肪堆積和炎症。德州A&M健康科學中心教授Shannon Glaser指出吲哚除了能減少肝細胞中的脂肪含量外,還可作用於腸中的細胞,並發出抑制炎症的分子信號,因此,NAFLD與腸道和肝臟間的關聯具多層複雜性,其非常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充分了解吲哚的作用。另外,預防NAFLD的發生和發展可能取決於營養攝入的方法,藉以確保腸道微生物讓吲哚和其他代謝產物能有效發揮作用,Texas A&M AgriLife Research的醫學博士Chaodong Wu表示根據此項研究可認定一些健康食物含有大量吲哚,因此,改變飲食除了可幫助人們預防NAFLD,還可改善個人幸福感,未來需進一步研究哪些健康食品可以改變腸道菌群並增加吲哚的產生。
自動擠奶機器人的使用有助於乳牛繁殖時的育種選擇
2020/05/27
當乳牛面臨病原體侵襲抑或是熱浪等外在環境干擾時,會延伸出許多問題,為了提高動物的抵抗能力,育種改良是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法。尼德蘭(Netherlands,舊名:荷蘭)瓦赫寧恩大學暨研究中心(Weningen University&Research,WUR)和乳牛育種公司(CRV)的研究人員發現,透過擠奶機器人測得的牛奶產量波動可以用來繁殖具遺傳優勢的乳牛,該研究成果發表於《乳業科學雜誌》(Journal of Dairy Science)。研究人員表示,牛奶產量數據的波動之間存在遺傳差異,而擠奶機器人協助記錄的每日牛奶產量數據,提供了研究遺傳分析的大好機會。當乳牛面臨疾病與併發症的侵擾時,跟人類在生病時會放鬆休息相同,其牛奶的產量也會暫時下降,而短期的下降會導致牛奶產量數據上的波動,在具有良好抵禦能力的乳牛身上,這種數值波動較少。【延伸閱讀】大數據幫助改善豬隻健康狀況之商業應用   根據近20萬頭乳牛的每日牛奶產量記錄數據顯示,部分乳牛的每日牛奶產量波動很大,而其餘則保持穩定狀態,具有穩定牛奶產量遺傳優勢的乳牛通常具有健康的乳房,少有乳牛酮症(主要是由於牛體內碳水化合物及揮發性脂肪酸代謝紊亂,所引起全身性功能失調的代謝性疾病)等問題的發生,通常也更加長壽。與當前育種所使用的性狀相比,此研究更著重於牛奶產量波動指標所提供的附加價值,可以更好掌握乳牛應對壓力來源時的反應以及其恢復的速度,若以此為基準來做育種上的選擇,便能夠繁衍出對適應環境變化更有彈性,並具有良好抵禦能力的「無故障乳牛」。
荷蘭生物廢物處理系統能快速分解可堆肥塑膠
2020/05/26
瓦赫寧恩大學食品與生物基研究所(Wageningen Food & Biobased Research)研究了可堆肥塑膠在荷蘭現行的GFT(Groente-, Fruit-, en Tuinafval)處理系統(即指可將將不同來源的城市生物垃圾分離出來)中如何反應。研究人員在荷蘭一家GFT加工廠進行了具代表性的全面測試,發現在一般GFT處理過程中,一系列的塑膠產品將形成可堆肥狀態。這一系列的塑膠是來自不同供應商的9種商品,包括生物垃圾收集袋、花盆、茶袋、咖啡墊、咖啡膠囊和水果標籤。研究人員為了獲得有用的堆肥,廢棄物處理過程中包括了篩選步驟,因此,經過11天的堆肥循環,將未完全分解的生物廢物與污染物(如金屬、玻璃、石頭和塑膠)分離。除了篩選出最終堆肥外,其也將一般塑膠和可堆肥塑膠進行篩選並分析。【延伸閱讀】經改造的土壤微生物或許能化植物為塑膠   經過11天的堆肥過程,研究人員發現篩選出的堆肥組成可分成幾種,如約20%的堆肥粒徑<10 mm,其可稱堆肥;粒徑10-40 mm的生物廢物約佔70%,其屬於緩慢分解的類型,主要由樹枝、樹葉、果皮和紙等組成,通常因其尚未完全分解,會再次進行堆肥作業,在這部分中,同時也發現約1%幾乎由化石燃料製成的塑膠;粒徑>40mm的生物廢物約佔10%,其由緩慢分解的物質所組成,雖然在這部分發現一些可堆肥生物垃圾收集袋的殘留物,但主要還是由化石燃料製成的塑膠組成。當因篩選而分成不同粒徑的物質再次進入下個堆肥循環作業時,一般塑膠將持續累積於殘留物中,而可堆肥塑膠則會進一步分解。值得注意的是由聚乳酸(PLA)製成可堆肥產品的分解速度比桔皮或紙快,研究人員根據各層面所觀測的結果指出此GFT處理系統的分解生物廢物速度足夠快且符合歐洲標準EN 13432的要求。然而,荷蘭生物廢物處理中所殘存的一般塑膠(不可堆肥)問題仍須進一步解決。
WTO會員承諾將取消因應COVID-19疫情蔓延採取的任何貿易限制措施
2020/05/25
42個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會員們於今(2020)年5月5日承諾,其將取消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採取的任何貿易限制措施,並表示,其將不會為因應COVID-19疫情蔓延而對農產品和食品實施出口限制或「不合理的」貿易障礙。   「我們強調,若有必要,針對保護人民健康所採取的貿易限制性緊急措施應具有針對性、適當性、透明度和臨時性,以及不會造成不必要的貿易障礙或全球食品供應鏈中斷,並應符合WTO規則。」   WTO會員們強調維持供應鏈良好運作的重要性,並呼籲WTO和其他國際組織應加強合作,以支持對當前和未來的健康危機採取一致的應對措施。「我們鼓勵WTO就旨在促進重要醫療用品以及其他必需品和服務的跨境流通的具體行動開展工作,包括透過採用最佳作法和簡化程序以及進一步開放貿易來實現。」   WTO會員們還重申支持WTO,並希望儘快恢復所有WTO活動。「我們將加強努力制定新的WTO規範、改善現有的WTO規範,並找到與WTO上訴機構(Appellate Body, AB)有關情況的持久解決方案,以支持長期、永續的經濟成長。」「我們還將持續努力改革WTO,以使其盡可能有效運作。」   簽署聲明的WTO會員包括阿富汗、澳洲、巴貝多、貝南、柬埔寨、加拿大、智利、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厄瓜多,薩爾瓦多、瓜地馬拉、蓋亞那、香港、冰島、以色列、牙買加、日本、肯亞、韓國、科威特、列支敦斯登、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墨西哥、摩爾多瓦、蒙特內哥羅、尼泊爾、紐西蘭、奈及利亞、北馬其頓、挪威、秘魯、聖露西亞、沙烏地阿拉伯、新加坡、索羅門群島、瑞士、烏克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和烏拉圭。 廢除WTO   共和黨聯邦參議員霍利(Josh Hawley)(R-Mo)於5月5日在紐約時報發表的一篇評論中,呼籲廢除WTO,並指出,「我們所知道的全球經濟體系是一個遺產(relic),它需要由上而下進行改革。我們應從其領先的機構之一WTO開始,並應廢除它。」   霍利參議員指控,WTO成立的目的是促進自由貿易,但卻允許中國等國維持貿易障礙。   霍利參議員指出,「美國必須與其他自由國家一起制定新的安排和新規則,以恢復美國的經濟主權,並允許再次實踐使之強大的資本主義。」「這意味著美國將重回生產,以確保其重要的供應鏈並鼓勵國內創新和製造。再者,應達成真正互惠且互利的貿易協議,而退出對美國不利的貿易協議。此外,應建立一個朋友和合作夥伴信賴的新網絡,以抵制中國的經濟帝國主義。」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5/06)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區塊鏈技術加持,麵粉資訊全都露
2020/05/25
由法國Axéréal農業合作社所屬的Axiane Meunerie公司推出的Savoir Terre品牌麵粉2019年在超市上架,現在結合區塊鏈的技術,消費者透過手機掃描QR Code並鍵入包裝上的保存期限即可完整掌握產品的資訊。   Axiane Meunerie是法國麵粉製造與銷售的領先者之一,從2017年開始啟動Cultiv Up計畫,截至目前超過2,500個農民響應並加入這個永續農業的活動,以對環境、農民及消費者最好的耕作方式生產。例如,為了維持田間環境的平衡,農民運用創新科技規劃產期和適度施肥;收成後的小麥儲存通風良好的穀倉避免蟲害滋生使用殺蟲劑;部分農場還放置蜂箱以維護生物多樣性並有助維持蜜蜂種群等。依據為期3年的合約,農民可獲得保證的酬勞,而麵粉銷售收入的1%將捐贈給環境保護協會「 1%為地球」。【延伸閱讀】厄瓜多蝦養殖業與區塊鏈平台的合作   Axiane使用的系統是由專精於區塊鏈應用在食品產業的新創公司Connecting Food開發。此系統可讓消費者瞭解包括農民、農場、穀倉位置、小麥輾磨廠和麵粉倉儲狀態,甚至獲得農民提供的私房食譜等,使生產流程與供應鏈更加透明化,提升產銷履歷的可信度。一旦商品有問題,調查源頭、追蹤產品流向與回收及釐清責任歸屬也更加迅速,亦確保交易安全使農民獲得公平合理的報酬。Connecting Food亦為乳業生產合作社Prospérité Fermière架構乳品區塊鏈。不只是麵粉,橄欖油供應商CHO也加入了IBM Food Trust計畫,向消費者保證其Terra Delyssa 特級初榨油的品質。區塊鏈不僅是溯源、物流和交易的利器,更有助建構產業生態健全多贏的格局。
研究人員將澱粉和纖維素結合在一起以開發出可水解塑膠
2020/05/22
造成海洋垃圾的主因是人們傾倒了大多數無法被分解的塑膠於海洋環境中。日本先前已開發出生物可分解的塑膠,目前有PHBH (由Kaneka Corporation生產)和PBS(由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生產)。然而,這些生物可分解塑膠屬於脂肪族聚酯,與聚乙烯與聚丙烯等傳統塑膠材質相比,其品質較差、生產量每年僅幾萬噸(全球產量為3億噸)以及生產成本是傳統塑膠的兩倍以上,這些因素限制了它們的使用。因此,發展出可大量生產且低成本的生物可分解塑膠以解決日益嚴重的海洋垃圾問題是極有必要的。   澱粉是玉米、塊莖與塊根類作物中所含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成分,而纖維素是植物中的主要成分,常為人知的便是棉花纖維(cotton fiber)。日本大阪大學工學研究科高麻昭彰副教授與宇山博史教授帶領研究團隊與日本食品化工公司共同合作,將常見的生物質澱粉和纖維素結合,開發出一種海洋生物可降解塑膠。研究人員透過簡單獨特的製造工藝改善了澱粉的耐水性,使製成的複合材料除了具有高度海洋生物可降解性外,也表現出優異的耐水性和高強度,其材料價格也相對便宜。【延伸閱讀】都市廢水回收再利用應用於農業作物生產   此項新產品提供了低成本且可有效利用的生物質,預計可顯著地減少全球海洋垃圾的新沉積數量,使該材料的使用更有效率且可持續性的循環,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例如:二氧化碳),因此,該技術被定位為《巴黎協定》的關鍵的環境技術,從而可能實現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COP25與日本政府主導的Moonshot計劃(目標4-資源循環)。
研究團隊處理全球廢棄物時發展出循環經濟的連結
2020/05/21
由於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SUTD)的研究人員受到生物體藉由使用有限能源和資源來進行週期性生產與降解生物材料的啟發,其欲將這種原理應用於城市生態系統,期望能夠減少對洲際運輸、有能源需求的製造過程、有害物質的使用和回收程序繁瑣的人造合成材料之依賴。因此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特殊工藝,該工藝可將積層製造,也稱3-D列印和城市垃圾應用於循環經濟中,進行製造與降解幾乎所有的物品,並同時發展出循環經濟的連結。   幾丁質與纖維素是地球上最豐富的有機聚合物,如甲殼動物與昆蟲的殼以及木材與紙張的成分分別是由幾丁質與纖維素演變而來。纖維素易從城市垃圾中獲得,如衛生紙、紡織品和植物等。此外,幾丁質雖無處不在,但該成分仍須從工業與農業的產物中獲得,如: 幾丁質主要從漁業的季節性副產品獲得,並且僅限於農村沿海地區。這意味著當有需求時,幾丁質需要從其他生態系統中運輸過來,雖有助於貨運行業,但眾所皆知貨運是造成二氧化碳排放的關鍵因素。現今,幾丁質可在有限的能源下生產製造,同時減少食物浪費,從而減輕世界各政府最大的支出,而這一切皆歸功於從黑水虻(BSF)提取出幾丁質。同時,BSF可有效地分解各種有機材料,如將食物垃圾分解成蛋白質、油脂和其他生物質,因此減少了垃圾掩埋場的數量。儘管BSF廣受歡迎,但研究人員為確保其開發的系統廣泛的用途,因此不依賴BSF或其他獨特材料作為來源,主要原因是幾丁質和纖維素存在於地球上每個生態系統的許多生物中,如:其他昆蟲、真菌和蠕蟲。雖然這些生物能處理廢棄物,但他們反過來也可用作生產幾丁質。據估計,每年處理垃圾掩埋場中的食物垃圾約佔世界總產量的1/3,藉由昆蟲、真菌和蠕蟲進行生物轉化可有效處理城市垃圾,因此該方法廣受歡迎,同時也指出循環城市生態的範例,即包含從材料的生產與製造到處理報廢回收的模式。【延伸閱讀】可使用於3D列印的纖維素材料   在《自然科學報告》發表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建立受生物機制啟發的製造業和城市垃圾的生物轉化這兩者的連結,從而可輕易地在任何區域的生態系統中獲得材料以進行不同生產方式,進而顯著地減少了運輸需求。如: SUTD開發出真菌狀的黏合劑材料,稱FLAM,其能夠有效地將幾丁質與纖維素轉化成可持續用於生產的材料。FLAM不僅可生物降解、具彈性且耐用,其也可使用3-D列印技術大量生產,因此被喻作”塑膠的綠色替代品”。如此不僅可以解決城市生活的偏差,其也可從根本上促進經濟和社會的永續發展。這項新發展改變了原有的製造方式,其可使用當地資源來生產和消費,因此能夠作為替代模組。此外,也可使世界各地的任何人將一般製造業整合到周圍的生態系統中。透過城市生態系統啟發的生產與消費週期,彼此間緊密融合,藉以影響我們未來城市的居住方式,同時影響上游端的構想、設計與建造方式。
美國與肯亞自由貿易協定有關農業部分
2020/05/21
雖然美國和肯亞每年的雙邊農業貿易總值相對較小,美國農業團體仍有意簽署擬議的美肯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係因美肯FTA可能會打開撒哈拉以南更大的非洲市場。   美國政府已表示,美肯FTA將取代美國的《非洲成長與機會法案 》(African Growth and Opportunity Act, AGOA)貿易優惠計畫,並作為與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達成更多貿易協定的典範,該FTA將可與美國建立互惠的貿易關係。   美國農業事務聯合會(American Farm Bureau Federation)副主席史利格爾(Paul Schlegel)表示,「肯亞可能是一個具成長性的美國農產品出口市場,而美肯FTA也將成為該地區貿易成長機會的重要範本(template)。」   史利格爾副主席並表示,即使美國與肯亞的雙邊貿易規模不大,但「與肯亞和該地區其他國家的經濟和商業聯繫的成長潛力很大。」   農業事務聯合會希望簽署美肯FTA,並以《美墨加協定》(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 USMCA)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SPS)條款為典範,削減或取消農產品和食品關稅,以及提升SPS標準。再者,還必須包括USMCA有關通用食品名稱和地理標示(geographic indications, GI)的規定。此外,肯亞需要取消貿易障礙,並承諾履行透明化、可預測的科學和基於風險的系統,以便及時審查農業生物科技產品。   美國全國農業廳協會(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Departments of Agriculture, NASDA)在其評論中強調「迫切需要使美國出口市場多元化。」   美國與肯亞達成一項全面性和高品質的貿易協定,將為美國擴大進入非洲最大市場之一提供絕佳的機會。此外,美肯FTA不但解決關稅和非關稅貿易障礙,而且可作為與其他非洲國家簽署貿易協定的範本。   NASDA表示,美國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長期出口成長潛力是「不可否認的」,而肯亞目前對多項農產品維持高關稅,其中玉米、稻米、乳製品、水果、蔬菜和糖的關稅皆超過20%。美肯FTA應調降這些產品的關稅,並還應包括以科學為基礎的SPS措施、減少技術性貿易障礙(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TBT)、強有力的智慧財產權保護以及對美國農業生物科技產品的公平待遇。   美國稻米聯盟(USA Rice Federation)表示,肯亞可能是一個美國稻米出口的大市場,並打開非洲其他地區市場。但因高從價關稅,美國稻米目前在肯亞不具競爭力。因此,美國稻米聯盟要求其政府應將所有種類和形式的美國稻米免稅和免配額,作為美肯FTA談判的目標。   其他對擬議的美肯FTA發表評論的美國農業團體包括美國糖業聯盟(American Sugar Alliance)、西北園藝委員會(Northwest Horticultural Council)、美國蔓越莓學會(Cranberry Institute)、加州加州水蜜桃和加州罐裝桃協會(California Cling Peach and California Canning Peach Association)、美國馬鈴薯貿易聯盟(American Potato Trade Alliance, APTA)、北美藍莓協會(North American Blueberry Council)、美國小麥協會(US Wheat Associates)、美國大豆協會(American Soybean Association) 和美國黃豆出口協會(US Soybean Export Council)、全國玉米種植者協會(National Corn Growers Association)、玉米加工協會(Corn Refiners Association)、美國穀物協會(US Grains Council)、加州櫻桃協會(California Cherry Board)、全國牛奶生產者協會(National Milk Producers Federation, NMPF)、美國乳製品出口委員會(National Dairy Export Council)。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4/29)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新的試驗方法可以更準確地測量玉米的氮需求量
2020/05/20
在過去50年間,農民會在春季或農作物萌芽後不久採集土壤樣品,送到實驗室裡進行化學試驗檢測含氮化合物,但測試結果大多僅限量測植物能立即應用於生長的硝酸鹽和銨鹽含量,並不能檢驗出大部分留存於土壤有機質中的氮素儲存量,此種形式的氮需要土壤微生物的幫助,才能從土壤有機質中釋放植物養分提供玉米利用,而氮在植物生長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農民需要知道土壤中氮儲存量的多寡,才得以優化氮肥的使用效率。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科學家最近發表了一篇論文,該研究分析了30種不同生物和化學土壤組合試驗結果,化學試驗主要測量泥土中的氮含量,而生物試驗則是測量在最佳溫度和濕度下培養14天的土壤微生物所釋放的氮含量,並利用電腦演算法從中尋找合適的試驗組合,用來預測玉米最佳的氮肥施用量,可以使微生物更有效率地從土壤有機質中釋放儲存的氮含量。   另外他們還將實驗結果與原先的標準化學試驗結果進行了比較,發現他們的組合測試方式,能將農地中氮肥的過量施用和使用量不足的情形減少了約40%,比起原有的化學試驗更能準確地估算玉米的氮需求。而這對農民來說十分重要,因為不僅能有效利用肥料,還能避免氮肥過量引起的徑流汙染和其他環境影響,同時改善氮肥施用不足所導致的單位作物產量降低的情形,這項研究會提供更準確的氮肥使用量建議,從而為農民帶來經濟效益並改善環境品質。【延伸閱讀】神經網路加速機器學習預測植物生長模式   研究人員表示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相關的生物測試已經越來越流行,但測試所需的14天期限可能會降低此試驗的應用率,現在研究團隊正在思考縮短檢測時間的方法,期望未來能讓更多實驗室採用,獲得更準確的玉米用氮量推薦。
龍舌蘭有希望被用於生產生質燃料
2020/05/19
龍舌蘭原產於北美洲,喜生長於氣溫15至25度之日光充足與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環境中,龍舌蘭在墨西哥是以被製作為TEQUILA (龍舌蘭酒之一)最為有名。   近期,澳洲雪梨大學農藝學教授與埃克塞特大學、阿德雷得大學的研究人員,一起分析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收集的數據,針對龍舌蘭生產生質燃料乙醇,首次進行生命週期評估與經濟分析,發現水資源影響方面,包含:淡水優氧化、海洋生態毒性與耗水量問題,龍舌蘭造成的影響皆較玉米與甘蔗低。   雪梨大學農藝學教授說明,這個試驗是在昆士蘭州北部進行的一項為期5年的龍舌蘭田間試驗。分析顯示,當使用種植5年的龍舌蘭植物作為生質燃料的製作原料,一公頃的龍舌蘭農田每年可產出7,414公升的生物乙醇,這個產量已經接近巴西一公頃甘蔗田每年所產出9,900公升的生物乙醇產量,且高於美國一公頃玉米田每年產出3,800公升的生物乙醇。   而龍舌蘭在水資源方面有關的影響亦有優勢潛力,例如:淡水優養化(比玉米低96%,比甘蔗低88%)、海洋生態毒性(比玉米低59%,比甘蔗低53%)以及耗水量(比玉米低46%,比甘蔗低69%)。此外,龍舌蘭生長期間的化石能源能耗比玉米低58%,比甘蔗高6%、全球暖化影響分別較玉米和甘蔗低62%和30%。儘管以單位乙醇產量所佔土地來衡量,其土地利用影響比玉米高98%,比甘蔗高2%,但龍舌蘭可以在乾旱土地上種植,能減少與糧食農地競爭資源。【延伸閱讀】人工光合作用利用陽光將二氧化碳再循環為綠色甲烷   最後經濟分析表示,鑑於最近世界石油價格的暴跌,如果缺乏政府支持,商業化生產龍舌蘭乙醇難以成行。但是,隨著對基於乙醇的保健產品(如洗手液)需求不斷增長,這種情況可能有機會改變。
無線土壤濕度感測器搭配窄頻網路的應用帶到世界上最乾旱的農場
2020/05/18
澳洲每年有超過2/3的地區降雨少於500毫升,是地球上最乾旱的國家。去年夏天的毀滅性叢林大火季成為全球頭條新聞,這表明降雨的缺乏具有破壞性的結果。由於水是農業不可或缺的資源,乾旱對澳洲農民而言是長久存在的問題,因此搭配提高用水效率並充分利用每一滴水的技術是不可或缺的。   現今,荷蘭無線土壤濕度感測器製造商—Sensoterra與澳洲國家窄頻網路公司(NNNCo)進行合作,該合作旨在為該國和整個亞太地區的農民帶來有效的用水技術,主要的運作模式是利用Sensoterra感測器收集數據,而NNNCo運用低功耗廣域網路(LPWAN)及其低功率遠端(LoRa)技術將數據傳輸到其他地區。LPWAN與用於移動數據通話、下載文件和流式傳輸內容的無線網路相反,其利用Sub-GHz來傳輸(頻率為1GHz以下,27MHz~960MHz),通常為無須執照的無線電頻率且無法處理較高的位元速率。【延伸閱讀】可搭載於蛾身上精巧且可遙控降落的感測器   此外,一般水分監測設備是具有線、複雜、須單獨的數據紀錄器且具高度操作技巧,因此Sensoterra即為因應這些問題而誕生,該公司在全球地面上部署了6,000至7,000個感測器,歐洲與美國的農民皆使用Sensoterra的技術來追蹤苜蓿、杏仁、黃瓜、啤酒花、馬鈴薯和番茄等農作物的土壤水分含量。   這項技術除了可減少多達30%農業用水外,其單點深度和多點深度感測器須依靠無線網絡的連接來收集並傳遞濕度數據,再對其進行分析以推動有關土地管理的決策。由於大多數亞太地區使用的LoRa頻率範圍相同(儘管中國和印度擁有自己的頻率),這使澳洲可成為擴張該項業務的基地,NNNCo協助將Sensoterra感測器引入澳洲的農場、農業組織和地方政府,然後再將其提供給其他亞太市場。綜上所述,這些技術適合應用於物聯網設備,以進行簡單數據的遠程通訊,如:Sensoterra的土壤探測器。   目前澳洲、紐西蘭與印尼的一些農民已使用Sensoterra系統,其透過手機app可每小時獲得數據,該數據會告訴農民植物水分是否太潮濕、太乾燥或是適當,使農民及時做出更好的決策,並最終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水量、改善作物生長狀況和產量。
USMCA定於7月1日正式生效
2020/05/18
美國已於今(2020)年4月24日正式通知USMCA貿易夥伴已完成USMCA的國內批准程序,《美墨加協定》(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 USMCA)定於7月1日正式生效。   當USMCA正式生效時,它將取代已簽署26年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該協定常被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批評為是曾談判過的最糟糕的貿易協定。   美國貿易代表署(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USTR)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鑒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對其經濟之影響,執行USMCA更為重要。   萊特希澤貿易代表表示,「從COVID-19疫情蔓延所導致的危機和經濟復甦顯示,美國現在應比過去更加努力地提升北美的製造能力和投資。USMCA生效就是此項努力成就的一個里程碑。」   眾議院籌款委員會主席尼爾(D-Mass)也表示,USMCA將協助此三個國家來因應COVID-19疫情蔓延。他並表示,「COVID-19疫情危機已顯示,及時獲得健康照護和買的起藥品將能挽救生命並支持經濟回升。」「將於7月1日生效的USMCA,納入及時獲得買的起的藥品的義務,還包括一系列的智慧財產權義務,以促進創新,包括新醫學療法的研發。」   USMCA還包含嚴格的工人保護環境標準。   尼爾主席表示,「很重要的是,美國必須從USMCA生效的第一天起就讓我們的貿易夥伴對自己應盡的義務負責,我們也必須對自己應盡的義務負責。」他補充說,他將密切監督後續的USMCA的執行和執法工作。   康乃狄克州眾議員德勞羅(D-Conn)表示,USMCA將為墨西哥勞工提供新工具,以確保其權利得到尊重。她並表示,「報導已指出,墨西哥勞工持續在工廠工作,甚至已出現COVID-19症狀並且生病。墨西哥政府因應此次危機已對其勞工們帶來不確定性,他們被遣送回國,並且不知道是否可領全薪。這是令人無法接受的。」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4/27)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印度農業科技公司如何幫助應對氣候風險
2020/05/15
氣候變遷可從多個面向發現,如洪水、乾旱和極端溫度的發生率增加。根據奧緯咨詢公司最新報告預估僅金融服務公司因氣候相關的風險使其損失達1萬億美元。另外,在SEEDS and CRED的報告指出南亞地區-印度、尼泊爾、緬甸和孟加拉等國家共發生232次洪水、129次暴風雨、48次極端溫度和7次乾旱,這四個國家的人口約16億,佔世界人口20%以上。最近,印度與巴基斯坦的邊界出現了大批蝗蟲,導致兩國的農作物大量損失。造成這種情況其中一個主因是氣候變化,其包括雨季延長、風向變化與印度洋氣旋活動加劇。   事實上,人們面臨了大量蝗蟲的干擾,也面臨因高溫與化學農藥的濫用使蜜蜂種群量迅速下降,導致異花授粉作物的生產力下降等許多問題。各階層的社會都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其中小農將會歸類於嚴重風險類別。印度的小型與邊緣農民擁有的土地不到兩公頃,但卻佔印度農業人口的85%,其平均每年收入約1,500美元。印度這些小農和世界上約4.5億的其他小農皆面臨到氣候變遷造成的巨大挑戰。   由於印度農業高度依賴地下水與季風灌溉,氣候變化易產生極大的風險。中央地下水委員會(CGWB)的研究顯示印度5,723個地下水評估單位中,有839個被過度開發,而226個則為臨界狀態,這對數百萬農民的用水造成不利的影響。印度80%的水消耗量約7,000億立方公尺(BCM),印度農業60%的用水來自地下水,其排放率遠遠高於進水率。估計未來10年,50%的水井(4,500萬口)將會枯竭。【延伸閱讀】日本推動智慧農業、友善環境、生物技術綜合戰略   因此,解決氣候變遷需要各方合作,共同整合出合宜的方法,如政策制定、投資與開發新技術等。下列為過去幾年中印度農業為應對氣候變化造成的風險所開發出的創新成果,這些農業技術的創新不僅僅是為解決氣候變遷而開發的,其也為改善農場和經濟的價值鏈,故彼此產生很大的協同作用。印度農業科技涵蓋了數據科學、生物技術、生態學、社會學及許多其他的領域,儘管仍為起步的階段,但顯然需採取多個跨領域的方法來解決面臨的挑戰,以擴大並增加農民採用新技術的意願。以下為與氣候風險相關的3個農業技術類別: 1. 建立可預測氣候的數據驅動模組   長久以來人們利用氣象站與衛星來預測天氣,過去幾年的變化是改善硬體、電腦運算處理能力、雲端儲存,以及更重要的是深度學習模組的應用。考量到天氣模式高波動性、預測準確性和將模組進行預估的及時性測試,印度農業科技具有初創企業的精神、模組數據的風險處理和以用戶為中心的方法等優勢。這些初創企業中試圖將天氣參數和其他關鍵數據聯結起來,如水資源問題、土壤營養和作物健康等,他們透過感測器、物聯網設備和智慧手機收集農地現場的數據,而這些數據需經無人機、衛星與氣象站的數據進行交叉比對,以建立出高準確性預測模組。雖然這種複雜的數據處理需要資訊工程師、數據科學家、氣象學家、水文學家和農藝家共同合作,也需要大量資金方能執行,但印度的初創公司克服此項困難,他們以各自的專業領域為起始點,逐漸融合多硬體與多變量模型,同時與公共機構合作,如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印度農業研究理事會(ICAR)、印度氣象部門(IMD)和農業大學,如此可加快新模型的開發。印度農業科技初創公司,如SatSure、CropIn、Farmguide和Skymet已使用衛星圖像和氣象站為大片農田開發新型模組,而BharatAgri、Fasal、Krishitantra、Cultyvate、Senseitout和AgSmartic等初創公司使用感測器、物聯網與智慧手機以提供水、肥料、作物健康和預防措施的精準建議。將這兩項數據模型與方法融合來進一步推動氣候風險預測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從而有利於農民和其他價值鏈的相關人員。 2. 節約資源的方案   印度的節水方法中,常見的為滴灌和微灌,但僅達15%的應用潛力。隨著腐植質儲量和土壤肥力的下降,不僅需要水,而且還需要立即注意土壤保護,因此通過定制肥料來改正氮磷鉀比例以改善土壤肥沃度。印度農業科技藉由數據驅動模型,使用無人機並盡可能利用生物農藥替代傳統農藥,從而進一步維護水土保持。在這種情況下,其需要從基礎面大量創新,以輔助政府在促進微灌、土壤健康和規範農藥使用方面的努力。過去幾年中,印度農業技術的範例如下: a. BoreCharger:一種低成本的井筒補給模型,可提高深層含水量的產量。 b. Distinct Horizon:深層尿素機,對於水稻可減少40%的尿素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並使產量增加10%至60%。 c. aQysta:開發Barsha泵,利用河流和運河中的能源以零燃料和電力消耗來抽水。 d. EF Polymer:以生物廢棄物開發出一種聚合物,可在作物根部保留更高的水分。 e. Barrix:使用信息素開發出環保型作物的保護方法。   除此之外,在許多其他領域中也可看到創新技術,如農業廢棄物轉化為可用能源等,這些初創公司的創新技術皆需要資金等各方支持,以搭建農民間的橋梁,使這些新產品可成為主流。 3. 減少碳足跡   過去大多數印度農業科技的創新以某種方式為減少碳足作出貢獻,如Ninjacart、DeHaat、SuperZop、ShopKirana、Kamatan和WayCool等公司彙整相關需求、科學存儲和優化供應鏈路線來提高能源效率。此外,藉由脫水、冷鏈、物流解決方案與農場級加工,如S4S Technologies、Ourfood、Ecozen、Tessol、Promethean、Inficold、Agrigator和Tan90等,減少了能源與化石燃料的使用。溫室農業與水培法的結合不僅提高了單位能源和水的生產率,而且由於此類企業靠近印度的主要消費中心,因此也縮短了食品里程,如: Clover Ventures、Triton Foodworks、Absolute Foods、Kheyti和Kosara等。   在這三項類別中,可看到因應氣候變遷而新興的印度農業技術可及時的協助整體環境,同時,與氣候相關的保險則有潛力成為新型模式。一般而言,有必要為解決氣候變化的初創企業建立強大的公共生態系統並獲得政策的支持,如:電動汽車的問世、處理汙染的技術等。另一個重要的區塊是透過政策的制定和教育以提高農業社區對氣候風險的認識和敏感性,進而增加相關新農業科技技術的採用率。此外,可為印度所有60多萬個村莊建立氣候風險指數(CRI),或至少建立15個農業生態區,並根據CRI的嚴重程度為農民提供一系列因應辦法,CRI也可作為作物輪植的政策制定之參考,並於最後階段可將CRI納入農民信用評分、保險費和直接受易轉移的依據,以照顧他們在氣候風險下的生存。   如上所述,過去十幾年中,許多企業陸陸續續建立起農業科技生態系統,吸引保護自然資源的投資脈動,使農業可永續發展,同時為投資者創造價值和可觀的回報,如美國亞馬遜公司創始人及現任董事長兼執行長-Jeff Bezos將投入100億美元於新地球基金會以因應氣候變遷。真正的本質是需要重新調整投資者的思維模式,以在投資農業供應鏈的同時保有氣候適應力和單位經濟的雙重目標。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