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美日達成有機畜產品同等性協議
2020/09/21
美國和日本於今(2020)年7月14日宣布,自7月16日生效日起擴大其有機同等性安排,包括畜產品。   這意味著有機畜產品供應鏈涉及的任何一方將只需要完成一項有機認證,而取消雙重驗證意味著避免雙重費用、檢驗和重複的文書工作。   日本農業標準現在將要求自美國進口有機畜產品需取得JAS或美國農業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有機法規的驗證。自2014年以來,美日有機貿易安排已允許植物性產品取得雙方任一國家的有機標準驗證。   美國和日本技術專家進行實地查證,以確保有機畜產品法規、品質控制措施、驗證要求和標示作法兼容。雙方將持續定期討論,並檢討彼此的方案,以確保符合有機同等性安排的條件。   美國首席農業談判代表官陶德(Gregg Doud)表示,「日本是美國有機市場部門重要的國際夥伴。」「此種擴大有機同等性安排除了能保護農民之外,還可增加美國有機農民、牧場主和企業進入第三大有機出口市場的機會。」   此外,USDA還與其主要的有機出口市場,包括加拿大、歐盟、日本、韓國、瑞士以及臺灣簽署有機同等性協議。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7/15)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現有家禽相關創新技術盤點
2020/09/18
家禽飼養業一直一來都在尋找可以減少雞隻死亡率、節省時間和金錢,幫助整個產業解決問題的技術,這邊是一些最新家禽相關技術的盤點。   來自澳洲圖沃柏南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Queensland,USQ)的博士正試圖利用機器視覺技術為家禽們謀福利,該技術使用攝影機和人工智慧來識別人眼可能不會注意到的家禽行為模式,目前主要是用來監測雞隻腳部的溫度壓力減少像足墊皮膚炎(footpad dermatitis)等疾病的發生,並預計在未來應用於無人機上以便近距離量測家禽的體重,幫助生產者進行預測並能夠更快地對雞群健康問題實施應對措施,同時節省開銷。   而FarmCloud是一家位於葡萄牙里斯本的新創公司,利用其開發的一個名為FarmConnector的隨插即用設備連接家禽養殖企業現有不限廠牌的氣候、生物辨別控制器和感測器,並將訊息整合發送到中央雲端平台,還能在雲端平台上蒐集即時或歷史的數據,這使養殖公司能夠優化飼養流程、減少浪費並增加相關知識。   美國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MU)和林肯大學(Lincoln University (Oakland),USA) 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攜帶式且方便使用的感測器,可以用來檢測生鮮或即食的家禽產品中的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目前家禽業使用的檢測細菌方法既耗時又昂貴,除了需要投資購買昂貴的設備和將樣品運送到實驗室之外,實驗結果的產生通常需要24小時至5天不等的時間,而新開發的感測器是運用針對每種細菌開發的特異性抗體和化學聚合物,能給出正、負數值並確定樣品濃度,可以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內檢測到每毫升七個細胞的準確度,而無需對樣本進行培養,而即食產品檢測大約需要耗費七個小時。該感測器目前可適用於三種血清型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O157:H7菌株,其適用菌株還在持續增加中,最終目標是將其快速的病原體檢測系統商業化,以應用於家禽產業。【延伸閱讀】人工智慧於農業領域的實務應用有望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彌合數位鴻溝   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家名為BinSentry的新創公司正透過其物聯網(IoT)技術將飼料的測量帶入21世紀,這個技術還獲得了2019年福布斯創新獎(Forbes Innovation Award)的殊榮。該系統使用安裝在飼料桶中的感測器,透過低功率廣域網路將存儲數據發送到雲端,其感測器具有自我清潔功能,並使用太陽作為能量來源,所使用的人工智慧和預測模型軟體可以了解每個養雞場的飼料使用情況,可以使它更有效率地確定何時需要發送飼料訂單。據該公司指稱,這個技術可以透過更高效、更精簡的路線來節省運輸成本,並減少訂購錯誤。   目前家禽飼養業仍在不斷發展中,期望透過科技公司及其智慧產品的幫助下,讓該行業可以繼續取得進步。
了解英國蘇格蘭當地牡蠣激素的調控機制用以改善其生產效益
2020/09/17
海鮮在英國蘇格蘭地區的經濟活動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特別是其雙殼類水產養殖因應當地的大量需求而迅速擴展,這也導致了對繁殖場種苗生產需求的不斷增長。由於牡蠣的生長會受自然環境中各種條件的調控,環境因素會透過控制激素的分泌來影響牡蠣繁殖的季節性、成體產卵的同步性、甚至是幼苗(larvae)成為稚貝(spat)的變態過程,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哪種激素調控並參與這種機轉。而這些自然條件在繁殖場的人工環境中可能很難重現,由於其缺乏生理同步性等因素,阻礙了增加牡犡產量的可能性。   一位畢業於蘇格蘭史特靈大學(University of Stirling)水產養殖研究所,現於蘇格蘭海洋科學協會(Scottish Association for Marine Science, SAMS)工作的研究員試圖解決這個問題,其所負責的Neuroshell計畫是一個由歐盟的地平線2020年瑪麗居里獎學金(Horizon 2020 Marie Curie Fellowship)所資助的三年研究計畫,以牡蠣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重點研究了自然環境在牡犡繁殖、變態期間與神經內分泌系統之間的控制機制,實驗將集中於研究神經內分泌系統的機轉,這些系統可以整合光、溫度等環境訊息和下游生理傳導媒介,進而了解生殖激素的控制機制以及環境因素如何驅動這些機制運作,並在產卵期間對它們的神經和生殖組織進行採樣,用以鑑定參與並介導環境對繁殖影響的激素。【延伸閱讀】清潔蝦在養殖石斑魚的利用性   該計畫主要是期望能提供一些基礎和實踐的相關知識,最終目的在優化人工繁殖場的養殖條件,測試不同波長的光對牡蠣繁殖的影響,了解牡蠣在繁殖過程中如何應對自然環境的改變以提高繁殖場的生產力,並提升相關保護措施的成功率,這些訊息不僅僅可以用來增加產量,還可以用於支持該物種的保護。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刻正調查加歐CETA對美國龍蝦產業及出口量的經濟影響
2020/09/17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ITC)於今(2020)8月24日表示,美國貿易代表署(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USTR)已於今年7月要求其調查《加歐全面經濟貿易協定》(Canada-European Unio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and Trade Agreement, CETA)是否會對美國龍蝦產業及出口量造成負面影響,但卻於8月21日宣布,其與歐盟已就美國龍蝦削減關稅達成協議。   ITC表示,該調查報告將會提供以下4項資訊: 美國和加拿大龍蝦產業概況,包括產量和捕撈水準、就業、加工能力、供應鏈、價格、國內消費以及影響產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等相關資訊; 過去5年美國和加拿大出口至歐盟、英國以及其他主要目標市場(包括但不限於中國)的龍蝦出口量值變化趨勢; 自加歐CETA生效以來,有關美國和加拿大向歐盟、英國和其他主要目標市場(包括但不限於中國)出口龍蝦的關稅待遇相關資訊; 加歐CETA對美國龍蝦出口量(歐盟和英國)的經濟影響量化分析。   ITC將於2021年1月29日前向USTR提交調查報告;公聽會將於今年10月1日上午9點30分透過視訊會議召開。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王惠正、陳逸潔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8/25)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澳洲Genics公司所提供的新工具能夠用來對抗蝦類十足目虹彩病毒
2020/09/16
十足目虹彩病毒(Decapod Iridescent Virus 1,DIV1) 是一種強大的DNA病毒,會導致蝦類大量死亡,特別會在低溫時節影響晚後期蝦苗(late post-larvae)、稚蝦(juvenile)和亞成體(sub-adult)等不同生長時期的蝦子,有可能透過親本蝦的冷凍和活體飼料或是經由沒煮熟的商品傳播,目前感染的兩個主要養殖蝦類物種為白蝦(Litopenaeus vannamei)和草蝦(Penaeus monodon)。   Genics是由在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 CSIRO)裡工作超過20年的研究員所創立,在獲得了相關的技術IP許可後,利用位在澳洲的實驗室作為服務據點,拓展Shrimp MultiPath Xtra的相關業務。Genics的首席執行官表示,Shrimp MultiPath Xtra是一個可以檢測包含DIV-1在內多種水生病原體的蝦類疾病預警系統,能在看到疾病病癥前的2到4週就檢測到病原體的存在。此外他們還提供了一系列教學影片免費教授如何進行組織解剖和樣本採集,利用70%的酒精將樣品運送到澳洲的過程,從世界上大多數地區出發皆僅需要3到4天,而樣品在到達實驗室後可以於一天內完成檢驗並提供結果,快速檢驗流程代表著有足夠的時間能提早應對並實施相關的風險緩解策略,而蝦農還能與專業團隊合作制定相關的健康管理計劃,諸如不與其他蝦池共享網子、增強受影響蝦池周遭的生物安全性、增加曝氣量、降低飼料的使用或是提早規劃收穫等方式,都能有效降低蝦子罹病風險。【延伸閱讀】小型且便於攜帶的高靈敏食品過敏原檢測器   Shrimp MultiPath Xtra對於引起高死亡率的蝦類病原體,像是白點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和DIV-1的檢測,所造成的影響可能是收成季節豐收與完全無法收穫之間的區別,而對於傳染性皮下及造血組織壞死症(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這種會影響蝦子成長速度,導致畸型蝦種的疾病,Shrimp MultiPath Xtra僅僅透過減少感染IHHNV的後期蝦苗就能使每公頃土地產值提高多達52,000美金的收入。迄今為止Genics透過這個技術在全球23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在各地皆擁有忠實客戶,而目前在澳洲占有90%以上的市場。   創辦人也提醒蝦農,如果在自己的蝦池中發現DIV-1感染,應該立即將情況提報給有關當局,並從檢驗結果出來的當下,開始嚴格遵守並執行相關的生物安全對策。
令人無法抗拒的氣味分子誘使蝗蟲蜂擁而至
2020/09/15
今年蝗蟲的蟲害問題導致全球多個農作物產區受到損失,如蝗蟲吞食東非作物並威脅到巴基斯坦糧食供應。事實上,單隻蝗蟲本身是相當無害的,一旦它發生變態會使外觀顏色改變並且開始群聚,進而破壞田野。那麼是什麼原因讓蝗蟲產生群居性呢?研究團隊透過行為分析、電生理紀錄、嗅覺受器特徵和田野試驗等揭示了費洛蒙中的秘密,並發表於「自然」國際期刊。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團隊執行,其著眼於探討分佈最廣的昆蟲—飛蝗及這類昆蟲所產生的幾種化合物(phenylacetonitrile、benzeneacetaldehyde、4-vinylanisole、2,5-dimethylpyrazine、phenethyl、alcohol與anisole)。他們發現0.5-5000 ng/μl 的4-乙烯基苯甲醚(4-vinylanisole,簡稱4VA)對不同年齡及性別的蝗蟲而言如同香水般無法抗拒,一旦加入這些小群體後,蝗蟲也開始散發氣味,形成一種反饋機制,導致大量蝗蟲開始群聚。此外,當四至五隻蝗蟲聚在一起時就會開始釋放4VA,且幾乎在蟲體的所有組織中能偵測到4VA,其中,後腿所含的4VA佔了56%,有鑑於此,這項研究的結果為害蟲防治提供了令人振奮的可能性,如使蝗蟲不具偵測這種費洛蒙的受器、利用4VA誘捕蝗蟲,以便將其殺死或找出干擾受器偵測到4VA的化合物,使蝗蟲無法群聚。【延伸閱讀】探索應對非洲秋季蠕蟲暴發的最佳策略   研究團隊嘗試了其中一種方法,他們在實驗室與田野中,將合成的化合物作為誘捕蝗蟲的工具,試驗結果發現蝗蟲皆可有效地被引誘,因此可藉由追蹤4VA的產生以預測群聚的地方並進行相應的管理,然而從實驗室到實際應用仍需進行優化和調整。洛克菲勒大學神經遺傳學和行為實驗室負責人Leslie Vosshall表示找到一種阻止蝗蟲接收4VA的化學物質可為昆蟲群聚造成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法,然而,目前尚存在許多未知數,包括4VA是否是唯一導致群聚性的因素,或其他蝗蟲物種是否也對該化合物產生類似的反應。不論使用何種方法,施用前皆需要進行嚴格的生物安全評估,以達綠色可持續性控制。
美國將於8月召開2場季節性農產品聽證會
2020/09/14
美國政府已定於今(2020)年8月召開2場季節性農產品聽證會虛擬會議,以審查可能會損害美國季節性和易腐農產品生產者的外貿政策,這是在《美墨加協定》(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 USMCA)中取消特殊爭端機制後,美國政府向佛羅里達州和喬治亞州番茄生產者履行的承諾。   但令佛羅里達州和喬治亞州番茄生產者感到失望的是,美國政府針對季節性和易腐農產品提出的爭端機制並未納入最終的USMCA,尤其是佛羅里達州番茄生產者長期以來一直抱怨墨西哥將其番茄傾銷至美國市場。   政府官員將透過聽證會搜集番茄生產者的意見,並使其了解政府如何支持他們並補償任何不公平的損害。   鑑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蔓延,美國政府將分別於8月13日上午9點和8月20日上午9點舉行2場聽證會虛擬會議。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7/20)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印度AgNext的AI技術將推動茶產業的復興
2020/09/14
印度AgNext Technologies創立的目的是為了讓農業相關企業能夠使用現代科技即時評估產品品質,提高其透明度、採購安全性,並使價值鏈上所有利益相關者(包括:企業、農民和管理機構)的利潤最大化。在過去,農業價值產業鏈中食品的質量和相關的安全測試結果通常需要4到15天才能完成,然而對於食品產業來說,將農產品從生產者移送到終端消費者之間的每天都是關鍵。   AgNext的Qualix技術平台結合近紅外光譜(NIR Spectroscopy)能進行即時檢驗並分析各種化學成分,並利用AI影像處理技術評估其物理質量,利用科技改善穀物、香料、藥草和飲料等相關農產品冗長的檢驗方式,以牛奶為例,這個技術能分辨其為天然產物或是人工合成,甚至能辨別成分混雜程度,抑或是在市場門口檢查農產品之農藥殘留和種類,並以此為根據進行分類,都是其應用方式。利用其方便攜帶的設備,除了能有效率的在30秒內於現場獲得檢測報告外,還可以將報告下載到手機上,省去蒐集的麻煩,而其設備便攜、無線、電池供電等特性,免去了多餘的維護成本,零附加支出的特點可能改變食品產業界的遊戲規則。【延伸閱讀】超級電腦顯示最有影響力的農作物參數   首席執行官兼創始人表示,由於COVID-19疫情的爆發,印度茶產業面臨了諸多挑戰,而AgNext將借助其AI技術平台並透過人工智慧和電腦視覺技術的輔助讓印度的茶產業重新於國內和全球市場上發光發熱。AgNext與茶葉研究中心(Tea Research Association,TRA)計畫於托克萊(Tocklai)建立一個人工智慧中心,致力加速研發茶產業中的人工智慧和數據分析技術。目前手動對茶葉進行計數和測試的做法相當耗時費力且容易出錯,而錯誤會導致品質參差不齊,並影響產品價格給農民帶來損失。由於現今分析測試大多於實驗室中完成,除了疫情肆虐下大量樣品的運送問題更趨嚴重外,傳統檢測方法有著分析時間長、仰賴專業技術和檢測設備昂貴等缺點。而Qualix技術平台之快速、即時的品質評估方式可現場進行量測,減省大量時間的同時,還能立即提高各種商品貿易及安全參數的可見性。排除技術人員檢測上的誤差後,品質定量將更可靠,透過設備所進行透明化檢測還可以增加買方對賣方的信任,改善雙方關係。將過程數位化後,其透明性可以讓農民得到應當的報酬,購買者可據此進行最佳的採購決策,而消費者則可以享受到具可追溯性且高品質的商品所帶來的諸多好處。
日本推動智慧農業、友善環境、生物技術綜合戰略
2020/09/11
日本農林水產省於2015年訂定「糧食、農業與農村基本計畫」,以科學技術跨領域技術合作,研發農業新技術,革新且提升日本農林水產領域的農業層級,實踐社會5.0(Society 5.0)的目標,進而制定「農業創新研究戰略2020」,並明定以智慧農業、友善環境、生物經濟三大領域作為農業研發標的,進行部會跨域合作農業創新研究戰略,守護日本歷年來的傳統吃食文化與自然環境維護。   日本農業面臨從農人數減少、國內市場萎縮、國際政治情勢變化之挑戰,藉此依據糧食、農業與農村基本計畫制訂,振興日本農業與農村為出發點,強化生產基礎、促進農糧、水產、林業製品等農產出口、推展農業國民運動、串聯中央與地方政策等振興策略,提高糧食自給率與保障國內糧食安全。   基於「農業創新研究戰略2020」的開展目標,技術科研面向以基礎研究促進技術開發動力,其推動開發軟硬體囊括: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機器人(robot)等,可將這些先進技術實際與農業連結並於農田實際施用,確切落實智慧農業。此外,農產品產銷面,期望滿足日本國內需求並擴大農林水產品年出口額5兆日幣的目標。【延伸閱讀】利用無人機和電腦深度學習幫助澳洲農民達成精準農業之目標   (1)智慧農業政策 因應COVID-19,緊急採取智慧農業示範驗證,以解決勞動力不足之問題。 創建智慧農業最新服務平台,以利於新智慧農業相關商業模式措施之實施。 建構新服務商業模式,以利於降低導入成本。為推動此項模式制定「推動智慧農業服務模式培育計畫」(スマート農業推進サービス育成プログラム,名稱暫定) 利用自動化農業機械遠距操作,促使農場間移動與農場間作業,實現兩台以上農機協同作業。 利用智慧機器所蒐集與累積數據,實現AI數位化之智慧農業。 建立一條串聯生產、運輸、加工、消費至出口之間數據的智慧食物價值鏈。有效實現生產和運輸之間鏈結,除符合日本國內外消費者需求的農產品和食品,並大幅降低食物浪費與糧食損失。   (2)友善環境 提升再生能源生產效能,以穩定供應農業以及地方所使用。建構地產地消型能源系統,同時提供其他區域能源使用,以助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做出貢獻。 隨著智慧農業迅速發展、農業機械電氣化、漁船電氣化、燃料電池化以及整體供應鏈低碳化下,促使生產和運輸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 GHG)排放接近於零。 利用創新技術,降低農田和畜禽的排放量,並將其可視化,以有助於農業和畜牧業產生的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排放量減少。 開發降低與吸收GHG的可視化和量化系統,以及開發可隔離和存儲的藍碳(blue carbon)、生物炭和森林資源利用技術。 利用生物質資源等生物質資源素材之應用,建構低碳型循環社會。 積極利用農業多面向功能之技術(農業綠色基礎設施)研發,以促進減少因氣候變遷所造成的自然災害遭受嚴重破壞。 利用控制和改變微生物機能,建立糧食生產系統,以增進糧食生產和維護全球環境。   (3)生物經濟 將個人化基因組資訊鏈結食物數據,作為大數據研究開發之應用。並全面綜合性闡明美味健康的食品。 因應健康狀況與個人體質,提出美味健康的食品之提案,並推將此推展至國內外。藉由相關科學依據和數據,促進飲食健康。 利用民間企業、公設試驗單位與育種家等農業生物據點,以大數據與AI模擬情境連動下育種場域,研發符合國內外需求之育種。 闡明農產品遺傳基因功能,利用虛擬空間將農產品等設計與為利用遺傳資源發揮最大化,並因應環境適應性,快速創造出未來新世代植物。 藉由新生物素材產生,擴大農山村地方資源之應用領域。以有助於創造友善環境新商業模式,提升地方所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農山村地方環境保護。 利用家蠶(silkworm)之機能改善,創造新機能性生物素材與動物醫藥品等經濟生產效益,並取代生物感測與實驗性動物之應用。 應用日本國內遺傳資源與育種技術、生產技術,促進國內生質能源原料供應完全國產化。
德國哥廷根大學測試昆蟲和微藻添加於飼料對雞肉品質的影響
2020/09/10
儘管素食風氣在西方國家越來越盛行,但全球人類對食用動物性產品的需求仍在持續增長,而動物的飼養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蛋白質飼料,未來飼料作物的生產會需要從農業用地中獨立出來,來避免進一步造成砍伐森林轉換成耕地等土地利用變化情形。不論在德國或是全球,昆蟲和微藻的養殖都一個是新興的領域。   在食品生產的永續轉變計畫的一項研究中,德國哥廷根大學的研究小組正在探討如何以更永續和被社會認可的方式生產動植物食品,研究員以餵食添加豆粕(大豆提取豆油後得到的副產品)飼料的雞當作控制組,和添加螺旋藻(spirulina)或昆蟲作為主要蛋白質來源飼料的肉雞作為實驗組來比對,並測試了這些蛋白質替代來源是否會改變雞肉的品質,試驗包含觀察動物的生長情況、檢測貨架存放期的雞肉品質和味覺感官品評等相關測試。【延伸閱讀】畜牧業新希望—益生菌Probiotics和溫度馴化   他們對132隻雞所進行的實驗分析結果顯示,添加黑水虻(Black Soldier Fly, Hermetia illucens (L.) )幼蟲粉末和螺旋藻於家禽飼料中並不會對雞肉品質造成負面影響,而利用黑水虻幼蟲粉末餵養生產出來的雞肉與現有的情況相似,用螺旋藻餵養生產的雞肉具有更濃烈的顏色和風味,總結來說,在尋找新的動物飼料蛋白質替代來源時,兩者皆能成為選項,而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糧食與農業科學雜誌》(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JSFA)上。   目前全球微藻生產價格仍然比豆粕昂貴許多,而且大多用來作為生物燃料、動物飼料或供人類食用,而在歐盟,昆蟲僅被授權用於人類食用和魚用飼料,且都必須透過經認證的動物飼料生產流程來製造,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批准其在家禽飼料上應用。
美國國會議員和州農業官員要求政府對墨西哥的不公平貿易行為採取行動
2020/09/10
美國國會議員和州農業官員要求政府對墨西哥不公平的貿易行為採取行動,係因墨西哥此舉將使生產季節性和易腐農產品的佛羅里達州和喬治亞州生產者難以在本國市場競爭。   於今(2020)8月20日召開的第二場聽證會虛擬會議上,議員們和官員們要求政府根據貿易法第301條對墨西哥進口產品採取貿易救濟行動或新機制,使其能及時遞交反傾銷和平衡稅(anti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 duty)申請書。   美國農業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部長珀杜(Sonny Perdue)於第二場聽證會虛擬會議中表示,美國政府根據貿易法第301條對墨西哥進口產品採取貿易救濟行動是有可能發生的事。季節性和易腐農產品議題一直是USDA所面臨最沮喪的議題之一。   珀杜部長指出,《美墨加協定》(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 USMCA)談判直至最後皆在討論一項針對季節性和易腐農產品的特殊貿易救濟機制,但這卻是墨西哥的一條紅線,必須將其刪除才能達成最終的《美墨加協定》。   珀杜部長要求議員們和生產者可向政府提出提案,以減輕其所面臨的不公平貿易行為所導致的損害。   喬治亞州共和黨眾議員斯科特(Austin Scott)(R-Ga)表示,墨西哥生產者刻正獲得政府補貼,並以低價將其農產品傾銷至美國市場。但由於調查時間過長,美國季節性和易腐農產品生產者短期內無法藉助反傾銷和反補貼稅法。他們有一個小窗口可銷售其農產品,並在價格回升前將其儲存。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王惠正、陳逸潔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8/21)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超級電腦顯示最有影響力的農作物參數
2020/09/09
現今,全世界的農民使用數位作物模組以預測產量,該模組根據土壤、氣候、作物特性及所需環境與農業管理之數據進行校正和改善預測結果。然而,在某些國家/地區無法免費獲得這些數據,且這種校正的動作要價不斐並耗時。因此,俄羅斯斯科爾科沃科學技術研究所(Skolkovo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簡稱Skoltech)的研究團隊將農業導入人工智慧原生技術(AI-native),其使用了一種以開放式資源為基礎的模組—MONICA並根據歷史數據與程序模組找出黑鈣土地區不同作物產量的關鍵參數,此外,他們使用Zhores將模組模擬的計算效率從每日1次到每日50萬次。Zhores為俄羅斯第一台專門處理人工智慧相關問題的千兆級高效能超級電腦,該研究發表於2020國際計算科學大會中。【延伸閱讀】結合衛星、超級電腦和深度神經網路分析辨識並提供即時作物類型   事實上,土壤在俄羅斯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不幸的是,有關土壤性質和作物產量的數據並無發表出來,然而,進行如此精細的模擬計算以呈現出高品質的靈敏度分析是必要的,其有助於理解某些輸入因子如何影響產量的預測,如土壤或肥料的參數。為解決此問題,研究團隊找到了克服此障礙的方法,並建立超級電腦—Zhores。研究團隊使用從2011至2017年俄羅斯黑鈣土地區實驗的田間數據,其包含甜菜、大麥和大豆之季節性輪作,並挑選出六個主要的土壤參數以進行Sobol靈敏性分析(2001年由俄羅斯數學家Ilya Sobol的名字命名)。因此,現在無需耗時且價格較低來模擬所有可能的變因並顯示出最關鍵的參數,同時期望該研究能幫助農民數位化其作物之生長。
橄欖園借助手機應用程式能精確的進行肥料和水資源管理
2020/09/08
橄欖在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的經濟活動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其於瓜達爾基維爾河流域的種植區域相當廣泛,同時也是用水量最大的作物。在面對全球水資源缺乏情形日益險峻的緊要關頭,使用循環再生水儼然已成為一個取代傳統水源的最佳方案,在生物經濟學領域,對其進行的再利用早已成為歐盟戰略行動方針的一環,但由於再生水本身就已經是一種富含營養的載體,因此在管理應用上會更加複雜。而現今農作物的肥料使用大多仰賴農民的栽種經驗,這會導致施用上的不精準和不必要的肥料浪費,過度施肥(通常是氮肥)會對土壤、水和大氣造成負面影響,嚴重時甚至會威脅到整個生態系統的永續。   為了解決以上諸多問題,西班牙科爾多瓦大學(University of Cordoba)的水力與灌溉研究小組開發了一個名為Reutivar的Android手機應用程式,該應用程式是依據位於西班牙蒙蒂利亞的先導工場的實際水質數據來進行研發,意旨在為農民和技術人員提供一種方便使用的工具,以利於運用循環再生水灌溉橄欖園的同時進行施肥管理,使農民能夠精確控制、量測灌溉系統中使用的水資源和肥料含量。【延伸閱讀】使用智慧型手機對牛隻進行秤重   使用循環再生水施肥能夠同時施用必要的水和肥料,與傳統方法相比具有顯著的優勢,為了達成理想的使用管理,應用程式必須利用許多像是樹木的發育、營養狀況、過去的灌溉記錄甚至是天氣預報等基礎數據進行一系列的複雜運算,除了能夠為用水戶提供灌溉和施肥行程安排,推薦理想的肥料灌溉量之外,也可以減輕氮肥等化學肥料的過度使用,減少對環境的傷害。該手機應用程式已於2019年的灌溉季節進行了測試並在商業場域中應用,採用可調控的灌溉方式在整個季節適當分配有限的資源,不僅帶來了環境效益,還大大的降低用水戶的財務成本。
BTC提建言 催生醫療監理沙盒
2020/09/07
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昨(3)日閉幕,為鼓勵更多科技廠加入生醫產業,專家提出21項結論中有兩大亮點,一是擴大「醫療試驗場域」並有機會制訂「醫療監理沙盒試驗條例」;二是建議成立「國家重要戰略物資」制度,讓醫院優先採購本土研發的藥品及醫材,由內銷推進到國際市場。   專家委員說,上述建言已與有關部會交換意見,後續將持續推動。業界稱,此兩大建言,在行政院推動、立法院支持下,確立法規基礎,未來有望成為推動台灣ICT+BIO、生物醫藥等產業的大推手。   今年的BTC會議的最大特色,是多家科技業負責人與會,並對他們發展智慧醫療產品所面臨挑戰,提出建言。研華科技董事長劉克振即建議,台灣應該成立先進智慧醫療特區。   特別的是,中研院院士、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楊泮池指出,國內原本只有竹北生醫園區裡的台大分院,是生醫廠商進行「創新產品」試驗場域,之後政府應會有健保及醫院評鑑兩大措施為誘因,鼓勵各醫學中心成為醫療試驗場域,方便與廠商的合作,若是現行制度仍然不足,政府也可能會制定醫療監理沙盒試驗條例。   今年BTC委員、結論報告人張鴻仁表示,為了讓國內醫療院所更願意向本土藥品及醫材廠商採購,委員們也建議政府應建立保障國家重要戰略物資供應制度,在不受WTO限制前提下,思考如何將策略之藥品與醫材由國內醫療體系優先採用。   國內多家科技廠商廣達、仁寶、研華、佳世達、緯創、瑞昱、和碩等都有發展不同的智慧醫療產品,也陸續和各大醫院合作、試驗,不過相關法規仍待克服,包括個資及倫理等問題。   建議中也提到,對參與創業之技術人才,尤其是醫院的臨床醫師等,目前的法規也應予以鬆綁,培養其跨領域之能力與視野,並與國際接軌,期能確保此新興產業永續發展。   安克生醫副董事長李伊俐也在BTC會議中指出,國內廠商近年來積極開發創新醫材,陸續獲得歐美認證通過,但是當廠商要將這些產品賣到國際市場時,常被問到在台灣醫療院所是否已被使用?答案往往是否定的。   因此這次BTC委員也建議,應建立明確運作機制,鼓勵我國醫院使用本國研發藥品與醫材,協助推廣台灣創新產品邁向國際。 2020年BTC會議四大建言 重點 主要建言 布局下世代多元人才 跨部會合作規畫跨專業人才培育機制、放寬醫療人員資格。 建立管理與發展並重法規環境 法規管制與產業發展並重、醫師參與創業法鬆綁。 建構精準健康大數據基盤 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修訂,以延長實施年限並擴大範圍、開放數據使用相關法規。 發展具國際競爭力的科技研發 鼓勵並投資具國際競爭力之公司、推動先進智慧醫療特區及試驗場域、建立相關監理沙盒試驗條例、建立國家重要戰略物資供應制度、醫院採購本國藥品與醫材。
世界上最古老的茶葉拍賣會走向數位化
2020/09/07
在拍賣會販售茶葉的傳統始於1679年,倫敦茶葉拍賣會是中國和印度兩國進口茶葉的主要交易點,後來來自世界其他地區的茶,包含斯里蘭卡在內,找到了門路前往倫敦拍賣會。然而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由其他茶葉主要生產國所成立的競爭拍賣會開始出現,因為他們意識到這種方式可以更快速的獲得報酬,所以便開始透過當地的拍賣渠道來運送大量茶葉,而倫敦茶葉拍賣會的重要性逐漸被取代,便於1998年6月29日永久關閉。   斯里蘭卡於1883年7月30日所舉辦的第一次茶葉拍賣會是在農產經紀公司Somerville&Company的辦公室中舉行,這是一次私人的拍賣會,所提供的五樣拍賣品皆沒有售出,儘管開局不順利,但在茶商堅持不懈的努力下,最終嘗試成功,而科倫坡茶葉拍賣會(Colombo Tea Auction,CTA)成了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也是最早經營單一產地茶葉拍賣的地方。1894年6月18日,斯里蘭卡的可倫坡茶商貿易協會(Colombo Tea Traders Association, CTTA)成立,著手廣泛蒐集在此之前進行的所有非正式茶業拍賣會規則並加以檢視,主要目標是為了監督茶商間的交易,並於1894年11月1日批准了一套茶業公開拍賣的正式規範。從那時候開始,一切都像發條一樣規律運轉,拍賣會一週又一週地進行,價值數百萬盧比的茶葉在拍賣會交易,生產商在拍賣會上販售並交付茶葉後的第七天就會收到全額款項。自1880年至1890年首次製定規範和程序以來,這種做法多年來一直沒有改變,但是COVID-19爆發後首次影響了這項傳統,在斯里蘭卡實施宵禁後,這種茶葉拍賣儀式(即使在內戰最激烈的時候也沒有受到阻礙)也停頓了下來。【延伸閱讀】加利西亞的水產市場數位化計畫   茶葉是一種易變質而走味的商品,因此不能將新鮮採摘或加工後的茶存放好幾個月,斯里蘭卡在僧伽羅和泰米爾新年(Sinhala-Tamil New Year,斯里蘭卡的重要節慶)臨近之際爆發了COVID-19,而種植園迫切需要錢來支付15萬名工人的工資和獎金,因此儘管有宵禁,還是必須找到一種舉行CTA的方法,過去曾嘗試對CTA進行數位化改革,但因為種種原因而宣告失敗。隨著時間的流逝,整個行業都處於危險之中,當地原本就與斯里蘭卡茶葉局合作的IT服務供應商CICRA Solutions便開始加快腳步研發,他們解了CTA的作業方式,並在茶葉商的協助下,於一個星期內開發出了小型可用原型機(minimum viable prototype, MVP)。2020年4月5日,舉行了錫蘭茶首次的電子拍賣,得到了茶產業的熱烈回響後,此後所有拍賣都是透過電子拍賣平台進行。
WTO會員們對漁業補貼規範彙編草案文件的許多條款意見紛歧
2020/09/07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杜哈回合規則談判小組主席威爾斯大使(Chair Ambassador Santiago Wills)於今(2020)年7月21日召開非正式代表團團長會議,會員們對漁業補貼規範彙編草案文件(the draft consolidated text)的許多條款意見分歧,美國首次對該草案文件有關特殊與差別待遇(Special & Differential Treatment, S&DT)的用詞(language)非常有意見。   但同時會員們表示,他們準備好將該草案文件作為暑休後恢復漁業補貼談判的討論基礎,並計畫在今年年底前達成漁業補貼協議。   不願具名的貿易官員們表示,印度和數個開發中國家呼籲將漁業補貼協定推遲至2021年6月在哈薩克首都努爾蘇丹召開的第12屆WTO部長會議(12th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12)前,理由是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首都官員們在實際參與復雜的技術性談判時面臨著巨大的困難。   威爾斯主席在會中解釋該草案文件的重點以及根據其最近與會員們諮商提出部分建議的修正。   不願具名的貿易官員們表示,大約50個國家作初步的評論,一方面揭露主要漁業補貼國(中國、歐盟、美國、日本和韓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另一方面,絕大多數開發中國家刻正依據人均漁獲量(per capita fish catches)和人均補貼尋求平衡的規範。 美國聲明   美國將威爾斯主席發布的草案文件定為「部分」(partial)文件,並在秋季開始召開的激烈漁業補貼談判會議中將大幅改善該草案文件的「架構」(skeleton)。   一位不願具名的貿易官員表示,美國呼籲召開平行談判(parallel negotiations),以達成「限制」有害漁業補貼規範。直至現在,開發中國家在漁業補貼談判期間皆強烈反對此提案。   一位與會人士在會後表示,美國貿易官員習達難(Dennis Shea)談及透明度和通知要求的重要性,而且對每個成員來說透明度和問責制將是任何WTO漁業補貼協議成功的關鍵。   習達難大使表示,該草案文件缺失的部分美國建議將「設定漁業補貼上限、補貼水準、透明度和通知條款」列為保留項目(placeholder)。   他並表示:「我們對會員們在過漁和產能過剩(overfishing and overcapacity)議題的立場越看重,我們更有信心談判補貼上限,而補貼上限可提供透明度和應負責任的政策空間,並對主要補貼國造成嚴重的限制。」   此外,該草案文件還缺少一項精心制定(narrowly-crafted)、有時限的例外條款,即對災後重建至關重要的所得支持補貼。   習達難大使表示,美國準備與會員們合作,並在年底前達成一項平衡的漁業補貼協議。   瑞士表示,該草案文件是取得平衡成果的良好基礎,但要求應在S&DT開展更多工作,以確保永續發展。   印度表示,該草案文件對於開始談判似乎是合理且平衡的,但印度新任大使納夫尼特(Brajendra Navnit)列出各點,例如最終協議是一項單獨的協議或是《補貼及平衡措施協定》(Agreement on Subsidies and Countervailing Measures, ASCM)的一部分。他建議應預先明確解釋該草案文件各議題的所有定義。印度呼籲應解決非特定燃料補貼以便取得平衡的成果。   納夫尼特大使還強調應包括爭端解決機制的用詞。印度強調在各議題,包括非法、未報告及未受規範漁業(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fishing, IUU)漁業、過漁和產能過剩(overcapacity and overfished stocks)以及過漁魚群資源(overfished stocks)應給予強有力的S&DT,並表示與大型補貼國家相較,印度的漁業補貼微不足道。   不願具名的貿易官員表示,南非、非洲聯盟、非洲、加勒比海及太平洋國家集團(Africa, Caribbean and Pacific group, ACP)以及低度開發國家集團(the least-developed countries, LDCs)強烈表達該草案文件的各項條款並未取得平衡。   印尼呼籲應對該草案文件進行幾點改進,以確保停止工業化捕撈並維護其數以百萬計家計型小型漁業漁民之利益。   中國駐WTO貿易大使張向晨(Zhang Xiangchen)表示,中國致力於消除所有有害的漁業補貼,並指出過去的談判已證明不可能使所有會員同意全面禁止補貼。   與美國一樣,中國被認為是最大的漁業補貼國家,其呼籲應採取「務實」的方式談判減少補貼、設定補貼上限以及可被豁免削減承諾的有益補貼如綠色補貼。   中國建議有必要制定適當的漁業補貼削減標準和方法,否則會員們將原地打轉而毫無進展。   張大使強調,在此過程中,有必要考量可被豁免削減承諾的有益補貼,並為開發中會員制定有意義和有效的S&DT。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7/22)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日本超級農機提升飛驒牛生產力
2020/09/04
名古屋畜牧業克服COVID-19危機,逆勢成長   日本岐阜縣(ぎふけん)的下呂市(げろし)飼養了日本高檔肉牛品種飛驒牛,而此地的佐古牧場飼養約莫350頭肉牛,其肉品也多次榮獲日本和牛最高的A5評價,是下呂市有名的飼養戶之一,牧場除了3公頃的飛驒牛飼養用地,另外也規劃了栽植肉牛飼料的玉米、稻米之23公頃田區,牧場係以循環農業的概念進行永續經營。 四倍的工作效率   佐古牧場為了達成上述的循環農業目標,引進了位於大阪與名古屋間的高北農機(TAKAKITA)所製造的壓捆機,操作時,壓捆機駕駛座的前方有個嘴型的設計,倘若在玉米田收割,壓捆機也會將玉米吸入並且將這些植株自動捆壓成桶狀,就會像母雞下蛋般地將捆好的筒狀玉米牧草推綑在田間。   以往餵食牛隻的飼料的需半人工處理,牧草切碎後須裝運至大貨車,再運送至倉庫進行壓縮,光是搬運的工作項目,就會耗去許多工作時間與勞力成本;而高北農機的壓捆機一台約莫2,000萬日幣,造價不斐,對於牧場主人工作效率提高了整整四倍,長遠來看,也壓低了其他人事與時間成本,更重要的一點,可以自行製造牧草餵食肉牛,也可確實保障食安控管。   高北農機成立於1912年,初期公司專產牛隻於農田中耕出槽溝利於播種的犁器具,後續因應工業化,開啟了農機專業研究。日本國內有兩家壓捆機的製造商,高北農機即是其一,但在農機領域,高北農機雖然也有自動行駛機的產線,但在銷售比例上,以曳引機搭配客戶所需的作業機台為主。因此,高北農機與日本國內其他的曳引機製造大廠,例如:久保田(KUBOTA)、洋馬(YANMAR)彼此間的合作關係更為密切,與久保田、洋馬間的經銷金額佔了四成營業收入(revenue),兩間業者同時也是高北農機的股東之一。 回歸本業創最大收益   高北農機於1980年代業績不佳而致使年度營收出現赤字,為解決財務危機,於1986年與製造錄放音機的TANASHIN電機展開合作,進行相關零件組裝與經銷販售,但因為錄放音機逐漸被新的研發機械取代,兩間公司於2009年結束業務合作,高北農機的下一步,即決定了回到農機本業,在農機上創造更多新的價值與生產力。這個決定也讓高北農機有了正向的轉變,2015年完成了東京證券交易所市場第一部(即為日本大型公司股票上市的分部,為主板)的上市、2018年3月的會計年度統計,稅後淨利有6億2千4百萬日幣。   隨著世界關注著循環農業,日本從農人數較以往減少且邁入高齡行業,對於提高農業效能又可兼顧農業循環減少資源浪費的想法已然在農業界發酵,農民之間的合作規模也逐漸擴大,佐古牧場所採用的「耕畜共生」也是日本國內的成功案例,為循環農業挹注一股能量。【延伸閱讀】自動式噴霧機於大面積果園的應用   此外,日本米食消費力衰退的跡象未見銳減,日本政府也從糧食自給率著手,對於供為飼料用的稻米給予補助申請。但是稻田管理需耗時費力,因此壓捆機的問世所帶來的省工省時效益,倍受市場關注。 但2020年3月的會計年度統計,因2019年遭受颱風侵襲與消費稅上漲的緣由,使得農民對於新型農機的投資意願降低,但日本政府決議於2021年3月的會計年度統計延長農民農機具補助,預估使得新型農機的銷售能有所增長,預計達成近三年的首次獲利目標。   高北農機事業多角化經營,善用公司獨步優勢與積極開發綠能相關業務,也從捷太格特(JTEKT)公司承接風力發電的大型軸程製造的相關業務,這項業務為公司銷售收入10%,對於公司的擴展也有部分益處;事業版圖也試圖在中國、韓國、荷蘭等海外市場擴充與爭取,希望公司中長期可成長至營收淨利達100億日幣。 穩健的財務、積極求才與擴大投資   高北農機社長表示,日本農業面臨勞動力短缺以及從農人口高齡化的嚴峻情勢,日本政府為了確保國內糧食自給率的觀點出發,推動單一農民擴大耕種面積;也為了吸引農民投入,政府促進農業機械自動化、智慧化以替代農民欠缺的人力與節省時間,高北農機所製造產品也能補上這部分的欠缺,而高北農機推出以果園機械為新主打的自走式施肥機也為公司帶來不少營業額,在日本農業逐漸式微的同時,高北農機的業績也能於這幾年呈現上升趨勢。   高北農機的自有資本率已經超過80%,顯示公司體系健全,近年來在人才培訓、設備研發投資,也持續積極進行著。面對2020年的COVID-19疫情,對於高北農機的業績也帶來不小的震盪,與外食產業合作的農民因出貨量漸少,收入銳減,對於新農機設備的投資意願就會降低;也減少了國外參展爭取曝光的機會,但在這樣的逆境下,高北農機仍具信心可以克服,完成年度獲利目標。
植物科學發現可能有助於治療過敏和免疫缺陷
2020/09/03
德州農工大學AgriLife的一項研究確定了早期免疫的反應步驟,Libo Shan博士表示因發現這種微調的機制,可了解宿主如何辨識微生物成分並快速活化免疫反應,此機制在植物、人類和動物仍保有這樣的現象,藉由接露新方法並有望改善免疫反應,從而為農業與醫學帶來正面影響,如開發治療過敏和免疫缺陷的新點子,因此,對作物、動物和人類健康產生廣泛的影響。該研究受到國家科學基金會與Robert A. Welch的資助並於5/14發表於《自然》科學期刊。 兩種類型的免疫反應   人類天生就有能力抵抗各種細菌、病毒與真菌,其屬於免疫防禦的一種,稱為先天性免疫,這類免疫也存在於動、植物中。當細胞偵測到微生物存在時,先天性免疫即在幾分鐘內啟動,幾天後則建立起另一種防禦能力,稱為後天性免疫,而這類防禦機制僅存在於人類與動物中。然而,先天性免疫系統可能作用無效且無法抵抗疾病,或是以不同方式反應過度導致危害身體健康。由於先天性免疫的基因組合對於整個物種來說是保守的,因此研究員利用常用於研究生長與遺傳性質的模式生物–阿拉伯芥進行研究。【延伸閱讀】科學家找出植物關鍵記憶機制 創建一個新典範   根據前期研究的線索,研究團隊於阿拉伯芥進行細胞、生化、遺傳和轉基因試驗。試驗結果描繪出阿拉伯芥對細菌感染時的第一步免疫反應,其如同士兵在城牆上注視著敵人,若入侵者發動攻擊,士兵將他們俘虜並像國王報告,這樣的訊號傳遞就是針對即將受到入侵時的第一反應步驟。在阿拉伯芥的細胞中也發生類似的事情,細胞壁上的特殊蛋白會「觀察」到入侵的證據,當這些蛋白偵測到細菌移動時,他們會抓住鞭毛。這些「士兵」會利用不同的方法向細胞核傳遞訊息。最新發現的一種方法是將一種小蛋白–泛素連接到BIK1的信號蛋白上,當信號傳遞到細胞核時,訊息進行解密進而增強細胞壁的防禦力。因此,這種快速的反應能夠使細胞因訊號和細胞能量的轉導,從而改變了代謝作用。 農業和人類應用   研究團隊表示這項發現填補了早期信號傳導步驟中的關鍵空白,並探討出快速訊號可能有助於監測人類的免疫反應,為篩選出涉及泛素修飾的靶標藥物奠定了基礎。在農業中,其可幫助植株的育種,以提升各種感染的抵抗力。因此,從農業與人類健康的角度來看,這一發現都具有策略發展的潛力並提供普通科學進步的基礎知識。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