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拜耳與區塊鏈供應商BlockApps合作將區塊鏈技術應用至農業領域
2021/01/12
109年11月18日,區塊鏈平台提供商BlockApps發表與農業技術領頭企業拜耳Bayer合力開發的TraceHarvest平台。在過去兩年,拜耳是此平台的創始成員及活躍用戶,其平台已應用於美國及巴西地區,未來將規劃擴展至全球。該平台旨在改變過往農產品的管理方式,設定可持續性的新標準,並推動數位轉型及糧食系統的恢復力,進而重塑農業行業的未來,期望可幫助各種規模的農業經營者進入新市場,並藉由提升優質農產品的供應能力來增加他們的收入。   據了解,TraceHarvest在STRATO平台上運作,而STRATO是基於以太坊的區塊鏈平台,用於構建和運作具有內置安全性的商業網絡。這種共享的基礎架構,可促進企業與農民間有更強的協作關係。TraceHarvest會收集使用者的產銷數據,改善供應鏈的資訊,使農業經營者優化自身的營運模式。此外,平台還有更多潛在的應用,例如降低食安問題回收產品的次數或碳補償(carbon offset)的額度,以利於消費者及環境保護;增加農產品生命週期的洞察力,以推動及支援整個食品供應鏈的永續發展。   BlockApps表示,TraceHarvest是同屬性中第一個區塊鏈解決方案,從種子源頭開始追蹤農產品整個生命週期,其中針對於種子類的產品,可進行全面性管理,包含出售、交換、種植、收穫、加工等過程皆可追溯。目前此平台已與拜耳公司的作物科學部合作,以農業最高標準進行平台建構及測試,來驗證其可追溯性,並為穀物行業提供一流的最佳解決方案。無論是農事生產者、製造商、分銷商或加工商,皆可在這個安全的平台上選擇共享或查看產銷數據,而這種簡易的參與且即時交換訊息的方式,相較傳統流程,更易辨識及解決產品追蹤及完整性等問題。【延伸閱讀】應用區塊鏈建立番茄供應之物連網   於傳統的人工產銷追溯上,其人力及資源成本高且無法提供農業生產者及產業鏈其他參與者所需的數據,這種低效率的狀況使企業在供應鏈中面臨違反法規的風險,特別是在涉及國際貿易的情況下更顯嚴重。據BlockApps及拜耳宣稱,TraceHarvest可提升使用者之營運效率,更快地將農產品推向市場,協助使用者安全追蹤產品且提供強而有力的證據,以符合國際法規。目前拜耳已於多個生產季節中使用TraceHarvest,以此追蹤公司產品的生命週期且獲得高價值的農產品,其包含大豆及玉米作物。   於TraceHarvest平台發表會中,BlockApps的總裁兼執行長Kieren James-Lubin對此平台做了評論,「區塊鏈技術已改變農產業,感謝拜耳公司支持,一同與BlockApps引領這條農業區塊鏈的道路,將此概念從觀念轉換成現實。」同時他也表示,BlockApps的未來願景是希望與農民一同開發世界一流的創新技術,為可持續性設定新標準且促進數位轉型,共同塑造農產業的未來。   接著拜耳的資訊長兼數位轉型負責人Sascha Israel表示,TraceHarvest可協助整個食品供應鏈中的產品具可追溯性,且提供食品品質及食品安全一個新的解決方案及服務,這對農民而言是件相當重要的事。同時,拜耳的數位策略兼商業發展經理Michael Pareles補充,TraceHarvest使拜耳從食品價值鏈中發掘新產品及商業模式,而在生產上使用此平台時,能提高運作效率、創造價值,且在整個食品供應鏈及價值鏈中,具有更高的能見性、透明性及合規性。   最後,BlockApps的Kieren總結,TraceHarvest具有高度的可擴展性,這點十分重要,因為它可讓使用者於同一個網路平台上,新增更多的業務流程,例如平台使用者能與下游食品生產商合作,擴大對農產品的追蹤,甚至可延伸至價值鏈的下游。
越南蝦農運用新的手機應用程式優化養殖場域的管理
2021/01/11
為了因應越南快速增長的蝦子出口需求,其養殖場域在近幾年來不斷擴張,但隨著相關業務的蓬勃發展,蝦農面臨了新的挑戰,集約化生產和高密度的養殖可以產生更多利潤,但如果管理不當,所造成的損失將更加嚴重。傳統的蝦類監測方法大多都是透過手動執行,像是蝦子的取樣是透過人工捕撈並將其放在秤上量測平均重量(average body weight,ABW),但這僅提供了部分了解養殖池狀態所需的訊息,還有著在量測過程中讓蝦子受傷的風險,無法有效優化其養殖效益。   由XpertSea新開發的手機應用程式(Application ,APP)讓養殖戶只需拍攝蝦子的照片即可輕鬆透過智慧型手機監控養殖池的狀況,該應用軟體是基於過去XpertSea研發成功之經驗加以精進,XperCount是一個“智慧水桶”,能讓養殖戶在幾秒鐘內對動物樣本進行計數、稱重、檢測大小和拍照成像,工程師經過幾個月的努力研究和現場實地測試後,將這5公斤的硬體設備轉化為應用軟體,並且附加更加強大的功能,僅需幾張照片,養殖者就可以評估蝦子的ABW和個體重量分佈情形,並透過持續記錄蝦子影像和標準化數據,讓技術人員在監測水產養殖物的成長時變得更加容易。   XpertSea的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表示,太多蝦農在沒有準確、標準化數據的情況下經營養殖場,這會阻礙生產效率並造成利潤損害,我們希望建立一個便攜且易於使用的工具,該工具能讓數據蒐集變得更加快速、簡單而牢靠,使得蝦農都能獲得更好的水產養殖物和財務進帳,數位工具在減少不確定性和改善決策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借助應用程式的幫助,不論任何規模或飼養方式,都可以透過手機監控養殖池中蝦子的生長狀況,提高利潤的同時還能兼顧永續性。【延伸閱讀】研究顯示養殖漁場中的鮭魚由小型機器人監控將更健康   此外,XpertSea還匯集了一些實際案例來做研究,報告指出目前使用此應用程式的越南蝦農和運銷合作社成員,皆對其實用程度給出相當正面的評價。並表示此工具可以輕鬆地獲得透明且可靠的訊息,協助養殖戶立即發現生長異常,即時調整飼養模式,避免掉不必要的損失,在業務開展方面做出更有效的決策。
奈米氣泡技術改善農漁用水的水質
2021/01/08
Moleaer是一家位於美國加州洛杉磯卡森(Carson)的奈米氣泡技術公司,Moleaer擁有多種系統,可應用於灌溉用水庫、民生用水蓄水池、深水浮筏栽培、水耕栽培等,改善農業、養殖等產業的水質和效能。奈米氣泡起波器可以處理不同大小的水體,也可利用不同的氣體來源如空氣或氧氣,其可達成的目標有:改善水質並減少細菌和病原體,以及使灌溉水中的溶氧量達到過飽和,以改善植物健康和生長等。奈米氣泡技術可以解決營養薄膜技術(nutrient film technique)系統中腐霉菌(Pythium)難以清除的問題,以及氣候暖化及乾旱造成水資源短缺和水質差的問題。   奈米氣泡非常微小,比一粒食鹽小2,500倍,可增加水中溶氧量至20~30 mg/L以上,及達到氧化還原電位(OPR)350至600 mV,藉氧化作用以減少鐵、分解有害病原體和微生物生物膜等,控制藻類生長,改善水質、恢復水生生態系統,並增強植物的根系結構,增加植物對養分的吸收;此外,提升植物根部的氧合作用並維持穩定的有氧環境可刺激益菌的生長,進而幫助營養物質礦化並抑制致病原菌如腐霉菌、疫黴菌等的繁殖。奈米氣泡技術對農業經營是一大福音,可以幫助降低對過氧化物或過氧乙酸等氧化性化學物質的依賴、減少水資源維護成本,並提高灌溉用水的品質。【延伸閱讀】強化水體品質、提升檢測技術、發展綠能設施將健全漁業現代化發展   Moleaer的奈米氣泡技術可降低使用氣泡石的維護成本且無須化學物質,經濟高效並可達到永續的耕作,此技術已應用於水產養殖與水果、漿果和杏仁等作物的生產,可增加養分吸收、葉綠素含量、改善生長及根部發育,進而加速生產週期,改善的蔬果的品質並提高產量。例如Waterfields公司在其深水式培養溫室中安裝奈米氣泡起波器,用於種植草藥和生菜;另有研究團隊應用於農業科學、在零重力的太空中種植作物等,Moleaer持續將該技術測試於農業及其他產業的新應用。
日本JA全農與順天堂大學利用科學方式驗證農事體驗有效減輕壓力
2021/01/07
日本JA全農(社團法人全國農業協同組合中央会Central Union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JA Zenchu),為都市農業復甦方案,持續提供農園所需的種苗與農機具,另一方面也持續指導相關栽培技術,以促進體驗型農園之推廣。而在過程中也不斷收到來體驗者「好舒壓」的反饋聲音,因此,開啟了利用科學驗證方式來驗證是否真的能紓壓的契機。   2018年11月透過NPO法人農園協會的協助下,JA全農與順天堂大學一同針對體驗農園的農作業究竟能帶來什麽相關影響性,進行相關研究調查。   這次研究場域設定在東京都的練馬區「百匁之里」(Heartstrings) ,獲得40個同意實驗者(男性23人、女性17人、年齡平均坐落在20~70歲間、平均年齡53歲),分別在農作業採收前後檢測唾液成分(催產素oxytocin,OXT、澱粉酶α-amylase、皮質醇cortisol、嗜鉻粒蛋白A Chromogranin A),再利用酵素結合免疫吸附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的分子生物技術法進行解析之外,也同時進行心情指數的問卷調查。   其研究結果,因壓力上升造成皮質醇、嗜鉻粒蛋白A等體內荷爾蒙不平衡有明顯下降,而象徵幸福賀爾蒙的催產素雖然因性別和個人因素雖有些微差距,但整體仍平均增加。另外,因壓力上升所分泌酵素成分的澱粉酶α-amylase也有明顯的下降。關於心情指數問卷調查,在憤怒、混亂、壓抑、疲勞、緊張等情緒因子也有減少傾向。   透過科學驗證,闡明農作業體驗能有效增減賀爾蒙指數,進而減輕壓力。   最後,在這次召開記者會,JA全農和順天堂大學也分別表示『期盼藉由這次科學驗證,能促進體驗型農園的普及,讓更多人體驗農事活動,進而拉近國民對食農的親近感與瞭解』,以及『在現代社會壓力膨脹下,農事活動是一種紓壓的方式,除了療育效果,同時農業療癒與農醫社福共存共生也成為與時俱進的關鍵詞。』,再再強調農事體驗的意義與重要性。【延伸閱讀】打造全方位自然體驗的療癒都市
7日起至9日低溫驟降 提醒農民加強農作物防寒措施並注意保暖
2021/01/06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表示,依據中央氣象局發布氣象資料,本(5)日至明(6)日東北季風報到,東北地區轉雨轉涼、7日起強冷空氣南下溫度驟降,強度恐達寒流等級、8日至9日起最冷,北部地區有攝氏10度左右低溫發生的機率。該署籲請農民朋友注意保暖並採取防寒措施,減少農作物損失。 水稻防寒措施   水稻育苗場(圃)選擇避風處或設置防寒(風)牆,寒流來臨時,利用不織布、塑膠布覆蓋已綠化中或生育初期之秧苗,隨時清除布上積水,以防低溫凍傷,寒流離境後宜立即掀開塑膠布;或抽取地下水,利用流動的地下水進行防寒。中南部已插秧之田區,田間灌溉水宜較深,俟氣溫回升後再恢復正常灌溉水位。 蔬菜、瓜果類及花卉防寒措施   對較不耐寒蔬菜與瓜果類可搭設防風牆、防風罩、塑膠布,或選用稻草、不織布直接覆蓋,亦可採畦溝灌水或葉面灑水保護,以達保溫防寒效果,並可酌量增施鉀肥,以增加耐寒力。已屆採收期蔬菜可及早採收,以減少損失。 果樹防寒措施   迎風面可設置防風設施,並酌量增施鉀肥,及加強果園灌水、噴霧、覆蓋、包裹樹幹或果實套袋,以減少受害程度。需特別留意作物,蓮霧怕冷容易落果,樹冠內葉片過度茂密者稍作修剪,使空氣流通、增加受光,提高果樹溫度;剛嫁接的高接梨穗易受寒害,開花遇雨水影響授粉,更應留意氣溫狀況妥適防護,可以於嫁接或開花行人工授粉後套上塑膠袋以防寒風,提高嫁接穗的存活率與著果率;已屆採收期之果園宜加速採收,尤其棗子、柑橘、鳳梨、木瓜更須留意,以減少損失。若有受害之果樹,應行修剪受害枝條與葉片及疏花、疏果措施。 倘有災情顯現 請農友主動通報當地公所   農糧署指出,由於低溫危害農作物速度較慢且持續時間較久,該署已通報各縣市政府密切注意並宣導相關防範措施,後續倘有災情顯現,亦請農民主動向當地公所通報,並請地方政府依農業天然災害查報作業規定辦理,俾利儘速協助農民復耕復建。 分界線   漁業署表示,依據中央氣象局氣象資訊,本(1)月7日寒流南下,北台灣明顯轉冷,凌晨起氣溫一路下降,越晚越冷;中南部白天明顯轉涼,晚上亦轉冷。8日至9日清晨為寒流最強時候,臺南以北及東北部低溫僅7至9度,其他地區亦只有11至12度。10日寒流減弱,白天起氣溫稍微回升。   跨年期間寒流已造成不少不耐寒魚種之災損,為保障養殖漁民生命財產安全,漁業署特別籲請養殖業者加強寒害防範措施,海上箱網養殖業者亦多加注意海溫變化,提早防範作好減災措施,並視養殖物種狀況必要時規劃儘早採捕,以減少寒害損失。   陸上魚塭養殖應加強防寒措施如下: 於魚塭北側搭蓋防風棚,其棚蓋與水面之角度應小於30度,並加強越冬溝之保溫、防寒及加溫等設備。 放養數量因環境、條件、種類而異,如虱目魚在越冬溝內密度以每立方公尺1.3公斤以下為宜。 投餌料:在水溫回升、暖和之日,方可依情況酌投飼料。 寒流來襲後,浮於水面之魚體須馬上撿除,防止水質惡化。 寒流侵襲時,盡量避免有驚動魚塭內魚群之行為,例如:投餌、換水及無謂的開關水車。 避免過度擾動水體,致水溫下降。 寒流期間應注意水溫變化,水溫若低於15℃時,應採緊急措施,如使用魚塭加溫器增加水溫,減輕死亡率。   漁業署表示,倘有災情顯現,請漁民儘速向當地公所通報。漁業署再次強調,面對極端氣候及冷氣團或寒流侵襲,無論是海上箱網或陸上魚塭之養殖業者宜確實加強越冬設備及管理措施,對於不適合冬季養殖之熱帶魚種,應避免於冬季養殖並作好平時之管理,以減少養殖損失。
利用棕櫚果串副產物製造生物可分解的塑膠薄膜
2021/01/06
21世紀其中一項關鍵環境問題是塑膠污染,生物不可分解的一次性塑膠(如:食品包裝紙和塑膠袋)佔每年塑膠生產的40%,且棕櫚油產業造成大量砍伐森林導致棲息地的破壞,除塑膠廢棄物外,馬來西亞每年就需處理1,980萬噸廢棄棕櫚果串,然棕櫚果串含有大量半纖維素。半纖維素是從可再生材料(如:多醣和蛋白質)中取得的天然生物聚合物,農業與生質廢棄物中含有大量的半纖維素,其擁有柔韌性、高抗水性和低透氣性,為用於薄膜製造的生物聚合物。   為了最大程度減少副產物對環境的影響,馬來西亞大學研究團隊在《Current Research in Green and Sustainable Chemistry journal》上發表一項新研究,以棕櫚油工業副產物開發的生物可分解塑膠薄膜為環境問題提供解決方案。研究小組從廢棄棕櫚果串中萃取出半纖維素並轉變為生物可分解薄膜,將其應用於綠色包裝。雖然半纖維素具有多種獨特的特性,但某些特性(例如:脆性)限制了應用,而羧甲基纖維素(CMC)是一種無毒且易取得的生物聚合物,對其他生物聚合物的柔韌性、機械性質、透明度和吸濕性具有正面效果。故研究小組再將半纖維素與CMC以不同比例混合,製成不同厚度(均小於0.1毫米)的生物聚合物薄膜,分析薄膜的物化性質,含有60%半纖維素的薄膜具有製造生物可分解包材的理想特性。【延伸閱讀】科學家利用農業副產物之酵素進行天然的洗衣清潔劑開發   利用棕櫚工業副產物合成生物聚合物可能無法避免森林砍伐,但副產物的利用可以增加農作物的價值,此種新型混合半纖維素的材料擁有低成本和生物可分解特性,不僅可替代生物不可分解的石油聚合物,與添加物結合使半纖維素薄膜具有光觸媒或電子活性,將增強其未來潛在應用。
以無人機建構感測器網路,監測森林之環境與生態變化
2021/01/05
感測器已用於追蹤森林溫度、濕度和光線的變化,及動植物在棲息地中的活動狀態,其有助於監測森林大火,並提供有關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引發之影響等寶貴數據,然而在高聳的森林中攀上樹木放置感測器有其困難度及風險。   監視森林生態系統是艱鉅的任務,而無人機可協助展開部署感測器網路,以提高環境和生態數據之數量與精度,即時監測生態系統並提供保護環境所需的數據。倫敦帝國學院的空中機器人實驗室研究人員開發出一款無人機,可以將含感測器的飛鏢發射到森林等複雜環境中數公尺遠的樹木上,或是可停立於樹枝上設置感測器。該無人機配備攝影機幫助觀察辨別適合的標的,以及一種智慧材料,當加熱發射飛鏢時會改變形狀粘附在樹上,也可以像鳥一樣停歇於枝幹上,作為移動感測器自主收集數據。   研究人員在瑞士聯邦材料科學與技術實驗室(EMPA)以及校園的樹木上測試無人機,首先由研究人員控制,透過攝影機鏡頭觀察並選擇目標樹木射出飛鏢;接下來使無人機具有自主性,以測試在沒有人工指引的情況下,其在茂密森林環境中的作業狀態。然而將無人機穩定應用於森林之前,要解決許多挑戰,例如達成人為操控和自動任務之間縝密的平衡,以安全使用,同時能適應不可預測的環境。【延伸閱讀】農業製造商推出有效載重可達200公斤的無人機   研究人員的目標是引入新的設計和操控策略,使無人機在森林中有效運行,並開發可卸載機載運算的智慧機制和新感測技術,創建節能、高效的平台,期望在未來以無人機建構感測器網路,增強森林生態系統的數據,追蹤亞馬遜雨林等難以探索的生物群集。
【減量】蘇格蘭鮭魚生產協會誓願實現碳中和
2021/01/04
蘇格蘭鮭魚生產協會(Scottish Salmon Producers Organisation, SSPO)公布鮭魚產業新的永續發展憲章,為綠色戰略制定藍圖,此蘇格蘭鮭魚永續憲章(Scottish Salmon Sustainability Charter)稱為〈A Better Future For Us All〉,涵蓋廣泛的漁業領域,並提倡五大承諾,分別為動物福祉、健康環境、優質健康食品、多元人力發展、正面社會影響,主要承諾內容包含: 在2045年前使鮭魚養殖業達到溫室氣體零排放; 100%使用再生能源; 僅使用永續來源的魚飼料,且成份可進行追溯; 實現包裝100%可回收; 實現魚類健康與福利、社區支持、綠色工作(Green jobs)以及保持食品最高品質量標準等目標。   新的拓展重點將聚焦於專業資歷、職涯、多樣化勞動力,而以創新為主導可幫助突破挑戰之發展,其他承諾包括: 改善養殖場圍欄結構,防止魚類逃逸; 將更多的資金與資源投入社區農業; 養殖戶安裝電動汽車充電站點; 建立鮭魚體驗遊客中心:【延伸閱讀】ISSF發布的新5年期鮪魚計劃 在農業社區提供永續住宅; 與政府、公家機關、企業等合作,建立創新試驗場域開發新技術; 創造明確的職業發展規劃,注重專業技能和招攬人才,在鄉村提供更多優質的工作。   SSPO領袖說明蘇格蘭從Covid-19疫情中復蘇必須為綠色、永續,並由優質的全球品牌領導,而此憲章具有重大意義與突破性,達成更嚴格的標準,激發藍色經濟的潛力來推動綠色復甦。此外,該憲章也受到內閣大臣與自由民主黨(Lib Dem)前領導人等支持,期待在持續研究、創新、實現永續發展的同時,與經濟、環境和社會責任之間保持平衡。
物聯網布五防線 揪山老鼠
2020/12/31
山老鼠橫行,林務局與保七警察近年動用科技辦案,開始使用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簡稱IoT)全時監控輔助偵辦「山老鼠」盜採盜伐;上月在台東關山查獲兩件盜採牛樟芝案,從畫面觀察山老鼠肩膀背包肩帶下陷程度分析,研判背包有重物,通知工作站及警方攔查逮人。科技建功,節省山林巡邏人力與辦案風險。   台東、屏東林管處轄內貴重木材多,包含紅檜、牛樟、肖楠、台灣櫸木、七里香、九芎等,都是山老鼠覬覦目標。   但山老鼠多半熟稔山區,犯罪手法日新月異,在廣闊山林與山老鼠鬥智,挑戰愈來愈大。過去警方多半鎖定可疑人車在入口埋伏,守株待兔成效不高,若山老鼠改變下山路徑,更是白忙一場。   林業單位近年開始建置設備,採物聯網監控輔助、針孔監視、車牌辨識、紅外線熱感應數位無線電防盜發報、電子觸控式壓條數位無線電防盜發報系統、無人機飛行載具等科技,山老鼠一入山,車牌就被辨識,林管人員再透過針孔分析攜帶物品變化,就算閃過前兩道系統,後方還有紅外線熱感應系統,及壓條碰觸示警;再加上無人機飛行偵查,根本無所遁行。   一名山老鼠十一月初從花蓮徒步上山,進入台東關山地區,他在山區待九天盜採牛樟芝,再改走冷門路線下山,以為神不知鬼不覺,結果栽在物聯網監控,保七總隊透過大數據資料判斷,早已鎖定他身背重物及流竄路徑,在他下山前人贓俱獲。   台東林管處管轄二五三處林班地,面積超過廿二萬公頃,相當九千座台北大安森林公園面積,處長吳昌祐說,光靠巡山員、深山特遣隊及森警有限人力疲於奔命,物聯網全時監控系統可補不足。   屏東林管處管轄三八九處林班地,面積近廿三萬公頃,除物聯網全時監控外,還配無人機空中偵查,有效克服地形障礙;四年前恆春事業區九芎盜挖案,就是透過空拍機蒐證,比對特徵確定位置,成功揪出山老鼠。   一名曾參與恆春九芎盜挖案的警員說,以前抓山老鼠飽受蚊蟲叮咬、低溫之苦,現在利用科技,資料回傳再分析,能判斷上山時間、地點,出手更精準。   根據林務局統計,近五年台東山區破獲一三九件盜採案,絕大多數都是運用科技系統輔助。   物聯網本來是一種計算設備、機械、數位機器相互關聯的系統,政府運用全時監控,可分析網路數據,如同西方電影中將現實世界數位化的情節,分析嫌犯可能的流竄路徑。除林務單位運用在林木管理,水利單位也用在淹水防災管理上,應用廣泛。【延伸閱讀】如何藉由物聯網技術之應用以解決糧食損失之問題   台東林管處處長吳昌祐表示,IoT技術運用不僅能預防盜採盜伐,也運用於林業管理、林火監控、微氣候資訊、災害防救、森林育樂及野生動物監測觀察等多種層面。依據各山區環境特性,調整儀器找到最適合的全時監控模式,最久可達半年不必更新。   他說,如巡山員或深山特遣隊調查林況時,把資料傳送到雲端,系統根據資料分析,一旦山區林木出現變化,就能根據資料判讀情況。如果記錄到台灣黑熊蹤影,也可試著分析族群數量和分布區域等。   另,水利署為掌握水情早期預警、即時應變防災,也利用物聯網架構下的智慧化感測元件與通訊模組,成為精準掌握淹水災情的新利器,在全台十四個縣市主要河川續建置。   第八河川局指出,以往災情要靠人員巡查或民眾通報,事後淹水調查只能記錄到淹水深度或高度,漲、退水及淹水歷程資訊無法記錄,難以了解水情變化,也就無法掌握全局。如今一旦水位上漲,馬上可了解大致在哪一河段,上漲幅度是否危及周邊區域,堤防是否足以因應,即時上傳資料判讀,平日每小時一筆,淹水時至少每十分鐘一筆,也開放給各縣市政府使用,規畫區域防災作法。
【增匯】分析土壤及作物管理成為日本農業生產新興服務
2020/12/31
日本松下公司推出「栽培導覽醫生」的農業服務,可支援作物生產服務方案,透過分析土壤和作物來管理生長狀況。   為了穩定農作物的品質與產量,土壤管理也成為農作生產時重要的環節,而日本松下公司提供「土壤綜合診斷」、「土壤定點診斷」、「農作物診斷」三種診斷服務,也成為日本農事生產的新興職業服務。   「栽培導覽醫生」可在種植階段讓土壤與作物可視化,定期分析土壤與作物,並作為因應措施,給予肥料種類或施肥量的多寡提出建議。例如:作物現在正處於甚麼狀態呢?對於作物概況或生產的預期需求呢?,均可經由該農業服務診斷來找出解答,希望建立穩定且有效的種植方法,並逐漸減少化學肥料與農藥的過度使用,降低對環境的影響。 (一)土壤綜合診斷服務:全面性診斷肥前的土壤狀態   分析光合作用不可或缺的鎂元素、有機種植所需的礦物質等營養素共26個項目(水稻則為27項),能夠有效掌握作物在種植過程的所需成分,是否過多或是不足,同時能夠針對問題,從而支援適合作物的最佳土壤的製作。此服務同時可以應用於減少農藥、減少化學肥料,並且促進有機栽培等。   26項土壤營養分析之價格為15,000日圓(未稅),如果作物為水稻的話,則會多追加1個項目之費用。【延伸閱讀】以透地雷達透視地表下的秘密 (二)土壤定點診斷服務:根據作物不同的生長階段,進行土壤診斷   利用土壤定點診斷服務,能夠知道作物生長時,其中土壤所需的條件、成分,以及其中有無過多或不足的情形。對於有生長遲緩或是發育不良等情形,或是開花情況及結果率不良,甚至發生病蟲害的時候,使用該服務都能夠有一定防治效果。   20項土壤營養分析之價格為10,000日圓(未稅),12個項目則為,5,000日圓(未稅)。如果作物為水稻的話,則會多追加1個項目之費用。 (三)農作物診斷服務:種植中或是已經收成的農作物,均可使用該診斷服務   農作物診斷服務檢測收穫農作物的糖度和酸度、光合作用產生的葉綠素、核心的苦土與植物細胞生長有關的交換性石灰與交換性鉀、以及與胺基酸有關的硝態氮、與滲透壓吸收相關的鈉等8種項目的分析。能夠充分掌握農作物在生長過程與收成之狀態。
美國豬肉產業推出新的數位疾病檢測工具
2020/12/30
隨著時代的演進,科技、交通工具的革新讓世界成為一個地球村,連帶著讓疾病的傳播也變得更加容易,對於畜牧產業來說,外來動物傳染病(foreign animal disease, FAD)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讓人十分頭痛的問題,其災難性的傳播對經濟活動所造成的潛在損失是相當驚人的。根據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ISU)的最新研究顯示,若是在美國境內爆發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可能會使豬肉產業在十年內損失500億美元。美國全國豬肉委員會(National Pork Board)(National Pork Board)的首席獸醫表示,雖然目前地方政府和州級政府已經建立了彙報協議,但在全國範圍內還尚未建立任何數據儲存資料庫,也沒有任何能即時共享資訊的機制。   為解決此問題,全國豬肉委員會日前推出相對應的數位解決方案,AgView作為一個免費的網路軟體技術平台,可以快速、準確的視覺化豬隻運動相關數據和診斷測試結果,註冊使用平台的生產者要定期紀錄自家動物的健康訊息,而為了讓平台更容易使用,並確保數據的即時性,AgView可以與許多現有的記錄保存系統輕鬆同步,而對於習慣用手寫記錄的生產者,也提供了Excel模板導入的服務,並在用戶授權後能向州級動物衛生官員和獸醫提供已註冊牧場的豬隻健康狀況和活動數據,協助美國豬肉產業在ASF或其他FAD爆發期間迅速建立數據資料庫,強化產業之間的信任和責任感,進行疾病的追蹤和實行相對應的防疫措施,這將有助於豬肉產業遏止FAD蔓延,避免掉不必要的損失,讓受影響企業能迅速恢復正常營運,以期盡快恢復安全豬肉的出口。【延伸閱讀】大數據幫助改善豬隻健康狀況之商業應用   全國豬肉委員會的首席執行官表示,COVID-19的肆虐讓人類學習到,疾病爆發的快速且無法預期,全球供應鏈中斷若想要迅速恢復,最佳的解決辦法是透過即時訊息傳遞、協同合作和資料庫共享來為防治決策提供可靠依據,而在工具和技術上進行相關投資,對於人類來說相當迫切且必要,當豬肉生產商使用AgView時,他們不僅僅在保護自家的養豬場,也是在守護整個豬肉產業的未來。
新型機器人Barn-E是清潔牛舍糞便的好幫手
2020/12/29
荷蘭Joz公司推出一種新型機器人,此新產品稱為Barn-E,用於清潔牛舍中水泥與橡膠等堅固材質的地面,刮板分為兩種尺寸: 標準尺寸:寬155公分,儲存量為370升,可收集約80頭牛隻的份量 。 加寬尺寸:寬185公分,儲存量為500升,可收集約120頭牛隻的份量。   Barn-E使用最新技術移動、清運糞便,利用旋轉進給器(rotary feeder)收集糞便,送到卸載點傾卸堆積。Barn-E的移動速度可達每分鐘6.5公尺,讓牛隻有充足時間迴避;此外,可依照轉發器(transponder)指引,或自主導航,利用新軟體Joz SAM(Surface Area Management)可確定路線,經銷商在安裝前會設置描繪圖,以估算機器人的最佳路線。Barn-E會與Joz無線基地台(access point)保持連線,該基地台獨立設置於與機器人距離半徑60公尺的範圍內,與固定網路連接,形成中心點,便可藉由路徑管理APP與機器人連接。【延伸閱讀】機器人能加速農業數據收集   畜牛業者可以在智慧型手機或電腦使用路線管理APP,輕鬆調整時程表和路線。該公司建議機器人清潔地板的頻率是2小時/次,而兩種型號均使用兩個12V電池,可在兩小時內充飽電;而牛棚必須有至少70公分的高度空間,以利Barn-E自由移動,且必須有足夠空間讓牛隻跨越機器人。當機器人從清運路線返回糞肥傾卸區,可將收集的糞便傾卸並在此區為電池自動充電;而機器人還可防潑濺,可將糞肥傾卸區設置於牛舍外面,並建議加設遮蔽物。   Barn-E可協助提升畜養品質、清潔之效率與靈活性及動物友善,紓解畜牛產業的缺工壓力。
寒流來襲 農委會籲請農友嚴防寒害
2020/12/29
依據中央氣象局預報,109年12月30日至110年1月1日受寒流迅速南下影響低溫最顯著,從30日下午開始各地氣溫明顯下降,北部地區及東北部地區有6度以下氣溫發生的機率;中部、東部及外島地區亦有持續10度左右或以下氣溫,農委會籲請農友注意防範,加強防寒準備,農漁養殖業者也請事先做好準備以防寒害。另該會將每日透過臉書與line群組提供氣象預報影音服務,請農漁民朋友多加利用,以進一步掌握天氣相關資訊。   農委會表示,請農友隨時留意最新氣象預報及未來低溫變化,並採取下列相關防範措施,以避免寒害,減少損失: 蔬菜與瓜果類部分:對較不耐寒蔬菜與瓜果類作物,應設置防風牆、防風罩、塑膠布或選用稻草或不織布直接覆蓋,採畦溝灌溉方式,以達保溫防寒效果;未採收瓜果,則以套袋處理,避免寒害。 果樹部分:加強擋風措施、果實套袋及表土覆蓋等防寒設施,冷氣團過境時,實施果園噴水;增施鉀肥,以增加作物耐寒力。尤其高接梨穗、柑橘、草莓、木瓜、番石榴、鳳梨、枇杷及香蕉等尤須留意。對已受害之果樹,應行修剪寒害枝條與葉片及疏花、疏果等措施。 花卉部分:除搭設塑膠棚溫室等設施加強保護外,種苗苗圃應加強畦溝灌溉或以塑膠布直接覆蓋,以達保溫防寒效果,田間酌量增施鉀肥,以增加耐寒力。 茶樹部分:當寒流來襲前及時在樹冠上覆蓋PE塑膠布、遮陰網等覆蓋物或撒上薄層稻草,地面敷蓋有機資材,保護茶樹。 養殖漁業部分: 於魚塭北側搭蓋防風棚、加深水深,加強越冬溝之保溫及防寒等設備。 低溫期間儘量避免擾動水體或驚動魚塭內魚群,應暫停投餌及視情況關閉水車。 在氣溫回升、暖和之日,視情況再酌投飼料。 低溫侵襲或留滯時,應注意水溫降低之速度,水溫若低於15℃時,應採緊急措施,以提高水溫,俾減輕受害。 必要時規劃儘早採捕,以減少寒害損失。 低溫與寒流過後,浮於水面之魚體應馬上撿除,防止水質惡化。 養畜禽業:加強仔畜禽的保溫及管理,設置擋風設施,隨時注意畜舍溫溼度,保持通風的環境並防範冷風的侵襲,以避免損失。
保護石虎草鴞等瀕危物種 友善耕作明年有「生態薪水」
2020/12/28
農委會林務局今天宣布,「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明年元旦正式上路,為台灣邁向生態保育大國拼上最重要一塊拼圖,未來每年將投入兩億元經費,在淺山、農村地區配合友善耕作及通報者,將可獲得「生態薪水」,藉此保育石虎、草鴞、水獺、水雉等四種瀕危物種,並維護水梯田、私有保安林等棲地。   台灣近六成保育類野生動物生活在淺山、平原等私有農地或林地,也是最易受開發壓力及工業化農業影響的區域,石虎、草鴞、水雉等里山動物首當其衝。林務局長林華慶表示,民眾會期待在農地看到石虎、在菱角田看到水雉,或到山間欣賞水梯田,這些生態價值是全體國民享受,但背後維護成本都是農民付出,「明年由政府代表給付工資,鼓勵農民繼續良善管理土地」。   林華慶指出,民國100年就針對貢寮水梯田試辦生態服務給付,區區七公頃的水梯田,現在記錄到600多種動植物,包括保育類動物食蟹獴及13種列名紅皮書的受脅等級植物;民國98年官田水雉只有200隻,後來遭遇毒害,林務局開始引導農民轉型友善耕作,現在水雉已經超過1,700多隻。   歷經多年試辦,林務局今天宣布推出完整的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給付標的有兩種,第一是針對「瀕危物種」,包括石虎、草鴞、水獺、水雉,農民只要不使用除草劑、毒鼠藥、獸鋏、毒餌等友善農地,或發現水獺、石虎入侵後,不傷害、先通報,以及社區成立巡守隊執行棲地巡護等,各自有3千元至6萬元不等的獎勵金。   第二種是「重要棲地」,給付標的有水梯田、水田、陸上魚塭、私有保安林地,田地符合蓄水條件、魚塭收成後要維持適當水位供鳥類使用,同樣也不能使用除草劑、毒鼠藥、獸鋏,依照不同棲地型態營造地景、執行生態觀察記錄到瀕危或保育類動物,各有1萬元至3萬元獎勵。【延伸閱讀】研究指出動物園及動物主題動畫可喚起民眾對動物保育之意識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水稻田對地下水涵養、景觀、糧食安全等價值估計超過2,000億元,國外很早就推動相關生態服務給付,台灣若再不跨出去,會低估農業對生態環境貢獻,此計畫先推動三年,每年維護面積希望超過2000公頃、經費2億元,若成功的話希望可以擴編更多經費及面積。   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洪鴻智表示,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歷經十多年來各界努力才得以成功,「以前就像傻子一樣做」,過去試辦官田水雉時萬萬沒想到可以看到現在的成果,這是台灣邁向生態保育大國最大的一塊拼圖,農地除了傳統生產功能以外,還要維護生態,而台灣深山保育問題相對不大,因此農田、淺山變成更重要一環。
新式土壤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2020/12/28
水是農業重要的環境因子,是植物基本的生存條件,但水資源在世界上分配極度不平均,加上環境變遷的因數,許多農業區域面臨缺水的困境。   來自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 的研究團隊發明一種新式的土壤命名為Super Moisture Absorbent Gels soil(SMAG-soil),其於較涼爽的夜晚會自大氣中吸收水分,白天溫度較高時,膠體會釋放水分供植物利用,同時部分水分也會釋放至空氣中,增進濕度,作為下一次循環使用。【延伸閱讀】新園藝技術可不汙染水資源   根據研究指出,一克的土壤約可吸附3至4克的水量,0.1至1公斤的土壤能夠供應約1m2的農地。研究團隊將SMAG-soil置於建築物的屋頂,經四週後觀察比較其與砂質土壤含水的能力,結果顯示SMAG-soil含水量留存高達一開始的40%,少了僅約六成,砂質土壤則於一週後僅存一開始的20%,少了高達八成的水量。另一個實驗,利用砂質土壤與SMAG-soil分別種植蘿蔔,只在開始種植時進行灌溉,後續不進行任何處理,14天後SMAG-soil所種植的蘿蔔皆可存活,而砂質土壤的蘿蔔在沒灌溉後兩天即死亡。   此新式土壤在灌溉水源不足的乾燥區域能夠提供很大的幫助,以較少的水量來種植作物,同時也不須依靠額外動力來源來進行灌溉,成本低、對環境又非常友善。除此之外,團隊也將此科技投入其他應用研究,如提供飲用水等,擴大此科技應用範圍。
生態工程瓦片促進沿海地區生物多樣性
2020/12/25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人們在沿海地區的開墾與建設越來越多,為了保護海堤內的設施不受海水侵擾,伴隨而來的是綿延不斷的海堤,但這些人造的海堤不像原先的岩石海岸富含孔洞可供生物棲息,且在退潮時太陽直射下容易造成異常高溫,是一個不適合許多潮間帶生物棲息的環境,海堤的建設嚴重影響了沿海地區的生態。   為了促進沿海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來自香港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ityU)的教授Kenneth Leung Mei-yee與英國、澳洲及新加坡的研究人員組成研究團隊,並利用一生態工程製作的瓦片將其附著於香港大嶼山水角徑(Sham Shui Kok on Lantau Island)及屯門樂安排(Lok On Pai in Tuen Mun)海堤的牆壁上12個月,觀察其上生物多樣性的變化。這種生態工程瓦片依照生態的特性製作,特點在於其上非常多縫隙和彎曲的溝槽。研究團隊測試不同深度縫隙的瓦片,找出最能促進生物多樣性的條件。【延伸閱讀】真菌如何幫助創建綠色建築業   結果顯示與平坦的瓦片相比,生態工程瓦片使沿海地區生物種類提高19%至51%,動物數量提升59%至416%,貼在陰暗處的瓦片相較於暴露於太陽下的瓦片效果來得更加的好。除此之外,將生態工程瓦片結合活的岩牡蠣(Rock oyster),相較於平坦的瓦片,沿海地區生物種類提高38%至76%,動物數量提升120%至571%,比單一生態工程瓦片效果更佳。岩牡蠣在生態工程瓦片上生存狀況良好,且可做為其他生物的食物來源,促成良好的生態系。   除了在香港之外,研究團隊也在其他國家如倫敦、雪梨、舊金山等設置13個測試區域,大部分的區域都顯示良好的效果,但隨著各地的潮汐與緯度的不同,效果有差異,有些甚至沒有正面效果,藉由這些區域數據的分析,研究團隊將持續努力依照不同沿海環境優化其生態工程瓦片的條件,使其效果最佳化。
蔓性馬纓丹覆蓋梯田邊坡 友善農業結合綠色旅遊
2020/12/25
為擴增農村綠色旅遊資源,建立稻田生態地景新風貌,農委會台東區農業改良場在長濱鄉及關山鎮設置「稻田生態地景新風貌」示範點,將蔓性馬纓丹覆蓋技術應用於水稻田邊坡,降低邊坡割草勞力,減少除草劑使用。   台東場說,實際應用及示範成效發現,蔓性馬纓丹管理粗放,有效降低維護雜草人力及成本,加上全年開花特性,可於水稻田或梯田邊坡形成花瀑般美麗的視覺效果,未來若於水稻田進行大規模應用,不僅可建構為新型態觀光地景,更能結合友善農業與生態生產,吸引遊客到訪,開啟稻田休閒旅遊產業。   台東地區水稻田鄰近海岸山脈及中央山脈,梯田景觀尤為獨特,是許多遊客到花東旅遊的必訪景點之一,但梯田地形複雜,高低落差大且田區面積較小,管理費時費力,稻作生產成本遠高於平原地區,特別是邊坡雜草管理更需耗費大量心力。   一般農民多使用殺草劑除草,雖快速有效,但易影響生態環境,荒漠般景觀也不受遊客喜愛;若不管理則雜草又易侵入田區,影響稻作收成;人工除草勞力成本大增,操作也不便。台東場最後篩選出優良邊坡地被植物蔓性馬纓丹,並開發水田邊坡地被應用技術。【延伸閱讀】揭示甘蔗微生物如何為高效農業生產指點明路   蔓性馬纓丹為園藝品種,全年開花幾無種子,繁殖以扦插為主,無蔓延入侵周邊環境問題,生長期長且快速,病蟲害少,未發現與水稻有共通病害,且非水生植物,無侵入田區疑慮,易於管理,能有效抑制多數雜草。花朵具黃、白、紫3種顏色,搭配使用即可產生多種地景變化,花期長且為蜜源植物,能誘集害蟲為天敵提供食物,有助保護並提高天敵數量,建立田間生態。
【綠趨勢】太空科技協助打造後疫情時代的綠色經濟
2020/12/24
欲從COVID-19大流行中恢復經濟,同時促進潔淨生活和數位化轉型,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採取了多項綠色計畫,探求使用破壞式科技(disruptive technologies)來改造城市綠地、改善空氣品質並為海洋能源提供太空(space-based)服務。ESA計劃使用太空和5G技術來實現智慧型運輸服務,在智慧城市中,為提高循環性,可透由使用太空技術以促進大眾運輸轉為零碳排放及道路交通信號之動態地圖系統。   另外歐盟(EU)提出了重大復甦計劃,其中一項包含早前倡議的《歐洲綠色政綱》(European Green Deal),該倡議旨在到2050年要達到碳中和,並致力於數位轉型。為因應此策略,ESA邀請各企業制定可活絡歐洲經濟且促進綠色開發及數位服務轉型的措施,計劃涉及的領域包含能源效率、農業技術、智慧建築、城市綠地管理、交通運輸和恢復生物多樣性等。   ESA與Mirpuri基金會合作,該基金會將發揮創新與技術的力量,為永續發展努力。例如,衛星應用可用於幫助規劃、監控、預測和改善再生能源的產能,並以人工智慧、物聯網和遙控駕駛飛機系統做輔助;綠色建築可以利用太空數據和物聯網感測器將新建築建置於生態安全區域中,從而節約能源、減少熱島效應並達成綠建築更新;數位科技、衛星導航和衛星通信可以改善智慧移動(smart mobility)與運輸服務,並有助於制定多元的運輸計劃,提升空氣品質和能源效率;而衛星導航可協助實現「從農場到餐桌」計劃,增強供應鏈及向消費者揭露食物來源,衛星應用可以改善責任糧食生產,防止浪費及損失,有助於永續的食品加工和分配。另,ESA也與Enel能源集團合作,釋放太空科技在能源工業的應用所產生的巨大價值,推動能源轉型。【延伸閱讀】多國農業部長支持OIE動物數據系統的數位化   在過去十年間,ESA已發起約90項與歐盟綠色政綱目標相關的活動,從市政當局、企業、工會到致力於綠色經濟的基金會,ESA與之建立了廣泛的合作網絡,可以善加利用太空技術促進歐洲及其他地區的綠色成長,並期待與各業合作,向中小型企業提供財務和商務支持,希望使創新概念付諸於市場,打造後疫情時代的綠色經濟。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