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畜牧業新希望—益生菌Probiotics和溫度馴化
2020/12/08
隨著健康環保意識抬頭,消費者不斷呼籲減少家禽抗生素使用量,同時相關法規政策也越來越嚴謹,大量政府資源、相關研究單位都在尋找可以取代抗生素更加天然的方法。   根據阿肯色大學(University of Arkansas)的研究,益生菌(probiotics)用於取代抗生素非常具有潛力,添加於飼料中能夠抑制病原如沙門氏菌(Salmonella )及空腸曲桿菌(Campylobacter jejuni )維持動物的健康。除了益生菌外,一些植物化學性成分(phytochemicals)如牛至(oregano)中的百里酚( thymol)及香芹酚(carvacrol)、桂皮中的桂皮醛(trans-cinnamaldehyd)、丁香油中的丁香油酚(eugenol )等由植物提煉出來的物質,對於動物的生長也有益處。【延伸閱讀】運用擠壓膨化技術加工過後的穀物飼料對於豬隻生長可能更有益處   家禽類的飼養一大限制因子除了病原之外為溫度,雞本身不具有汗腺,容易遭受高溫(heat stress)的危害,每年因高溫造成養雞業損失超過百萬美元。研究團隊擬定兩種方法來減緩高溫對雞所帶來的影響,一是利用上述的益生菌及植物化學性成分,目的在於增進腸道健康,降低因高溫所造成的腸漏症( leaky gut);二是訓練雞適應高溫,雞隻出生數日後使其暴露於高溫中,以訓練雞隻身體在成長時逐漸適應高溫逆境直至其成為成體。藉由新科學方法調查羽毛中的熱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含量的變化,來驗證方法的有效性。   種種研究的結合,不但能增進動物的福祉,也加強食品的安全,同時對環境更加的友善。
【行政院】豬肉進口五大措施
2020/12/07
豬肉進口五大措施 政府守護大家的食品安全,宣布豬肉進口五大措施: 未查廠不給進口 逐批查驗才進口 貨號溯源管源頭 標示跟著肉品走 校園只用國產肉   所有賣豬肉的地方,都要清楚標示產地國、而且學校裡面的營養午餐全面使用國產肉,政府嚴格把關,大家放心相挺台灣豬肉!   有政府!請安心!
WTO十月漁業補貼談判會議因故延後召開
2020/12/07
據了解,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杜哈規則談判小組主席哥倫比亞大使威爾斯(Santiago Wills)於今年(2020)年10月14日以「醫療原因」為由延後召開WTO 10月漁業補貼談判會議。   熟悉談判進展的人士表示,數個會員抗議威爾斯主席臨時決定召開的杜哈規則談判小組會議與稍早原定要召開的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理事會(Trade-Relate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Council)會議同一天召開。   威爾斯主席於10月14日寄給會員們的電子郵件中表示:「很遺憾,基於醫療原因,我必須推遲本週原定要召開的WTO 10月漁業補貼談判會議。儘管原因似乎只是一個簡單而溫和的普通感冒,但在此時期,特別是考量每個人的健康後,我認為最好還是謹慎一點,若我們下週能繼續談判,那就更好了。」   威爾斯主席已將會議定於10月21日至22日,以及10月23日召開。同時,由於瑞士日內瓦邦已宣布10月14日生效的新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準則,因此可能無法召開涉及100多位會員的WTO實體會議。   瑞士日內瓦邦在一封信函中表示:「在原定於10月15日召開的會議中,日內瓦邦聯邦議會(The Council of States)已決定採取新措施,以保護人們免受COVID-19疫情的傳播。」   相關保護措施如下: 禁止在公共場所(公共廣場、長廊和公園)舉辦超過15人的聚會。 在所有公共場所皆須配戴口罩。 禁止舉辦超過100人的私人聚會。 對介於15人至100人的私人聚會,除一般防護措施(例如,社交距離和手部衛生)外,除非規定來賓不可互換座位,否則活動組織者必須保證全員皆需配戴口罩並禁止所有消費。組織者還必須收集每位賓客的身份和聯絡方式,且該清單應保存14天,並應衛生當局要求提供給衛生當局。 對於最多可容納15人的私人聚會,組織者必須確保遵循一般防護措施(社交距離和衛生狀況),並確保賓客配戴口罩。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10/15)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可避免鳥喙與動物傷害的防護果實網
2020/12/04
以往日本在防範葡萄遭受鳥類、動物破壞的農場管理面向,大多在葡萄園週邊架設通電柵欄,再加上維護程序,往往需要耗費大量人力。所幸,現下日本已成功研發出採用聚乙烯、具備高耐用性的防護果實網,可用於短梢剪定栽培狀態進行直線排列並保護果實串,利用固定用治具安裝至棚線並加以固定之後,透過魔鬼氈之接合,保護網便能起到保護果串的作用。   一般市面上的保護網在裝設時需要四名工人協助,而安裝時間每株果樹需要16分鐘,而新型防護果實網則僅需5分鐘的安裝時間,除了降低所需耗費時間以外,在設備裝置之際毋須使用梯子,即使是果園較傾斜的區域,或是狹小的農場,高齡者和初學者都能在短時間內安心工作。【延伸閱讀】改善藍莓缺鐵的永續性方法   防護果實網的實際作用則採用”Aki Queen”品種的葡萄為試驗對象,分為無覆蓋與覆蓋防護果實網的葡萄兩組對照組,沒有覆蓋的組別在採收前會有約莫50%的果串遭受破壞;使用防護果實網的葡萄樹僅有6%的果串損傷,效果立即高判立下。   防護果實網除了能確實改善以往耗時的缺點,也能有效將損傷降至最低,目前日本農業部門正在積極推廣此項設備。
美國50個參議員要求其政府與臺灣展開臺美FTA談判
2020/12/03
美國50位參議員於今(2020)年10月1日要求其政府與臺灣展開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談判。   國會議員們越來越支持美國與臺灣達成FTA,部分原因是想警告中國勿像最近香港那樣試圖接管臺灣。   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愛達荷州共和黨參議員的芮胥(Jim Risch)(R-Idaho)與參議院臺灣連線(Senate Taiwan Caucus)主席奧克拉荷馬州共和黨參議員殷霍夫(Jim Inhofe)(R-Okla)和紐澤西州民主黨參議員梅南德茲(Bob Menendez)(D-NJ)等50位參議員聯名致函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並要求其與臺灣展開臺美FTA談判。   目前為止,美國對臺美FTA談判的熱情不高。   但參議員們認為,臺美FTA將可推進美國政府實現自由且開放的印太倡議(Indo-Pacific Initiative),並促進美國經濟和國家安全。 印太倡議   參議員們在信中表示:「自由和開放的印太地區是美國積極努力的目標,以打擊中國使用不公平貿易行為與其他政策提高在該區域的經濟主導地位。經由與臺灣達成協議,建立理念相近的政府網絡,致力於公平競爭與不受政府操縱的開放市場,將能實現此一目標,也能向其他國家發出信號,表明臺灣是切實的商業合作夥伴。」   參議員們在信中還提到,美國必須與臺灣共同解决一些議題,特別是農業標準方面。而臺灣近幾年來首次决定允許美牛和美豬進口,這正是朝正確的方向邁進。   參議員們表示:「臺灣為美國第11大貿易夥伴,臺美貨品貿易總額2018年達760億美元,服務貿易總額為185億美元,臺灣證明有實力與美國保持強大的經濟夥伴關係。強勁的貨品和服務貿易狀況,臺灣為美國提供約20.8萬個就業機會,該數字只會隨著簽訂臺美FTA而提高。」   此外,參議員們在信中指出,臺美FTA將可使美國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10/02)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球型茶省工整形技術之研發與改良—全自動束包機
2020/12/03
包種茶有球型、半球型、輕發酵條索狀,其中球型包種茶是臺灣茶葉主力,產量約占國產茶整體過半,阿里山、梨山、杉林溪、鹿谷、松柏坑等茶區山頭皆有各具風韻的代表茶品,名揚海內外。   球型茶製程繁複,其中布球團揉形塑球型是十分重要且關鍵的工序,若操作不當,容易造成茶葉品質低落,影響成茶風味。布球團揉的技術性非常高,製茶師傅得有相當老練功力方能掌控自如。 圖一、束包整形完成,過程完全不勞人力。   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與業者共同研發的「全自動束包機」,整合傳統束包機及蓮花整形機於一體,束包、整形兩道工序,一機就可完成。設計精巧的機械手臂,依電腦程式控制、全自動方式綑綁束結形成布球,大幅節省時間、人力,並且降低製茶師傅因人工團揉所造成的職業傷害風險,簡化布球團揉整形技術之門檻。   全自動束包機是魚池分場黃正宗場長、製茶股長劉千如、助研員蔡政信集思齊力研發,核心目標,除了因應農業人力短缺的難題,更期望全自動束包機取代當前風行的擠壓整形機,保存傳統製茶技術的精隨,維持臺灣茶葉品質不墜。 圖二、束包機效能卓越,創新研發的黃正宗場長(左)、蔡政信助理研究員引以為豪。   黃正宗分場長指出,擠壓整形機是由中國率先使用,臺灣隨後跟進,並遂為主流,傳統的束包機近乎被棄用。但是擠壓機其原先用途是用來擠壓廢鐵,用於茶葉,只具擠壓,並無團揉作用,成品稍有球型之樣,毫無球型茶內涵精華。另一方面,用擠壓機整形,容易造成球型包種過度緊結,成茶緊結度越高就必須延長烘焙時間造成能源的消耗,所沖泡出來的茶湯普遍出現滋味淡薄、帶有粗苦澀口感、茶湯水色暗濁黃、葉底展開度不佳,造成品質之缺失。   由於不利茶葉品質,擠壓機製茶在大陸已明令禁用,但在臺灣反而蔚為流行,主因在於比起傳統團揉機械,擠壓機的作業速度非常快,可精簡人力一半以上,對於苦於人手不足的國內業界,幾乎難以抗拒。擠壓機風行現象,對臺灣球型茶發展潛藏巨大危機,不但茶葉品質劣化,更使珍貴的製茶技藝逐漸退步、流失。全自動束包機研發成功,有望引領業界回歸傳統團揉工藝。【延伸閱讀】研究顯示技術創新是日本原產紅茶市場成長復甦的重要關鍵 圖3、傳統束包作業依賴製茶師傅雙手調整,極耗體力。   黃正宗分場長指出,全自動束包機可設定球型部份發酵茶之擠壓壓力、時間、緊結勻整之製茶參數,充分表現團揉的功能,改善成茶外觀緊結及勻整度,避免老葉、枝梗包裹於成茶之中無法完全挑除,提昇製成率與茶品質,解決純粹使用擠壓機所導致之茶品質缺失。   此外,省時省工、人力極度精簡,更是全自動束包機的強項。其作業流程,人力操作部分,只要將茶半成品布球搬上機臺,布條掛上機械手臂,設定好參數,一指按下開關,其它即由機械搞定,束包機運轉飛快,一趟作業不須50秒鐘即完成,毫不費力,大幅減輕製茶師傅職業傷害的風險。 圖四、一指按壓開關,蓮花底座旋轉,作業啟動。   球型茶製作超級辛苦,茶菁採摘、萎凋、殺菁、揉捻、團揉、乾燥,製程一環接一環,不容停頓,從清早忙到深夜是常態,傳統團揉機作業時,布球會越轉越緊,製茶師傅得隨時緊抓布條拉撐,以調控鬆緊,非常耗力,長時間重複同樣動作,肌肉筋骨很容易受傷,手部變形,年輕世代視為畏途,乏人接棒是業界普遍難題。黃正宗分場長表示,全自動束包機作業妥善率非常高,幾乎達百分百,比人工還精準。傳統團揉技術性很高,熟練師傅方能勝任,如今,製茶團隊只需帶頭師傅控制好作業參數,其他人按表操課即可,減少人力依賴。 圖五、全自動束包機設計精巧,作業妥善率近乎百分百。   全自動束包機由魚池分場提出概念與技術構想,借重產學合作的際峰機械鈑金公司的機械專業,共同開發完成,再技轉際峰生產。廠區位於臺中市豐原的際峰公司,創業之初以木工機鈑金製造為主,2016年成立開發部門,投入茶產業相關設備機構之研發。   臺灣現代農業的飛揚蓬勃,自主研發的農業機械扮演關鍵角色,水稻雜糧、花卉、蔬果各領域皆有許多精彩農機可提,茶葉領域尤其完備,各製程皆有對應的機械設施,尤其為新出爐的全自動束包機,省時省力、一指搞定的高品質包種茶效能,面對農業人力老化,可承擔接棒重任。 圖六、作業時,機械手臂會細膩微調,可比製茶師傅熟練雙手。   全自動束包機今(109)年取得農糧署小型農機補助資格,已有茶農引進使用,普遍反應極佳。黃正宗分場長希望全自動束包機能廣泛取代不利茶葉品質的擠壓整形機。黃正宗分場長強調,球型包種茶是臺灣享譽四海的特色名茶,產官學界共同努力,必能維繫盛名不墜。
海綿作為海洋微污染的生物監測
2020/12/02
海洋中人為的污染已經對海洋生態系造成嚴重的影響,包括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紡織纖維及人工化學合成品等等,部分小型的汙染物能夠被魚、軟體動物、甲殼類動物所吸收,經由生物累積放大作用,影響整個食物鏈,也影響到人的健康。當務之急,是發明一個有效監控海中汙染物的機制,同時有效地控制汙染量。來自慕尼黑大學(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aet(LMU), Department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nd GeoBio-Center)的研究團隊發現海綿做為海洋中微汙染(microscopic pollutants)的生物監測具有相當的潛力。   海綿為一多孔動物門的生物,不具有神經、消化及循環系統,平時仰靠海水流經自己的身體來獲得氧氣及食物,因此又被稱為海中的過濾器,海流中攜帶的微汙染物在經過海綿細小的孔洞時,能夠被海綿所吸附住,研究團隊從北蘇拉威邦加島的珊瑚礁海岸(island of Bangka in Northern Sulawesi)採集15個海綿樣本(demosponges)進行研究分析,與SNSB- Mineralogical State Collection及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Center for Nanoscience的專家合作,利用雙光子激發顯微鏡(Two-photon excitation microscopy)證實微粒子確實被吸附在海綿的體內,隨後利用拉曼光譜儀(Raman Spectrometer)分析微粒子的種類,發現至少34種不同的微粒子被吸附在海綿體內,包含:聚苯乙烯(polystyrene)、二氧化鈦(常用於顏料與防曬乳中)。【延伸閱讀】由PET瓶開發的吸附材料可去除水中的抗生素   海綿作為海洋微汙染的生物監測有數個優點,第一,其吸附能力非常好,平均每克的海綿能吸附90至600個粒子,而海綿可長至數百克重,因此估計一個海綿能吸附超過10,000個粒子以上;第二,海綿的數量非常地多;第三,分析微污染的種類時,可以以切片(biopsies)的方式進行,不會影響海綿的生存。
Oceanus投資新加坡Universal Aquaculture室內白蝦立體養殖場
2020/12/01
歐聖集團(Oceanus Group)欲拓展水產養殖業務,投資新加坡環球水產養殖公司(Universal Aquaculture),計劃構建陸上垂直養殖場,以進行南美白對蝦(vannamei shrimp)的立體化養殖。目前該公司在一個1,300平方米的室內設施中,設置33套「公寓樓」,每「樓」中都設置獨立的水管,可防止交叉污染,且一棟「樓」中的每個「房間」(即:水箱)都能獨立運作,視需求將白蝦與其他蝦類和魚類(如:吳郭魚和鱸魚)混養。   公司執行長Jeremy Ong領導水產養殖專家團隊耗費了六年優化立體化養殖系統,研發出專有的節能水處理系統—混合生物循環系統(hybrid biological recirculation system, HBRS)技術養殖活蝦。傳統的循環水養殖系統使用機械過濾會消耗大量功率,純生物系統(如:生物絮團技術,Biofloc technology, BFT)則主要仰賴生物過濾,較少機械過濾;而HBRS系統同時使用機械和生物過濾技術,藉由特選微生物強化生物過濾,消耗更少的能量,促進零換水(zero-water change)並顯著降低飼料轉換率(feed conversion ratio, FCR)。【延伸閱讀】新菸鹼類殺蟲劑對蝦群影響   這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個HBRS設施,HBRS減少了對大型水處理池和設備的需求,從而節省空間、能源和水的消耗,同時可提供理想的水質環境,縮短收穫白蝦所需的時間。COVID-19大流行突顯新加坡在地糧食生產的重要性,而室內立體養殖場結構易於擴展,高密度養殖能夠帶來高產值,極大地拓展了海鮮市場,並可以提升新加坡的糧食自給能力,用有限的佔地滿足龐大的需求,在永續都市糧食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
【減量】巴黎歐洲最大空中農場「都會大自然」 對抗熱島效應節約資源
2020/11/30
巴黎「都會大自然」已於今年7月正式啟用,未來2年完工後,將是歐洲最大空中農場。負責人向中央社表示,食材在地主義、對抗熱島效應與節約資源是都會農場的最大目標。   2015年,巴黎市凡爾賽門展覽園區(Parc desExpositions de Versailles)開啟了現代化的計畫,其中包含綠建築工程,打造展場屋頂的都市農場。   發展都市農業的新創公司Agripolis採用先進的水耕與氣耕技術,解決屋頂無法承受大片土壤重量的問題,最後取得巴黎市政府標案。   經過幾年籌備,這座位於展覽園區六號場館屋頂的空中農場命名為「都會大自然」(Nature Urbaine),原本預計今年春天啟用,卻因Covid-19疫情延宕工程,最後終於在今年7月1日正式開放。   目前空中農場仍有逾一半空間未完工,計畫創辦人暨Agripolis負責人哈迪(Pascal Hardy)告訴中央社,都會大自然未來2年全部完工後,將占地1.4萬平方公尺,是歐洲最大的空中農場。   透過水耕與氣耕,農場目前種植20多種蔬果,夏季日產約1.5公噸無化學農藥蔬果,售予周邊食堂、蔬果店、飯店與民間組織,包括一旁的夥伴餐廳,以推廣「在地食材主義」(locavorisme)。每週三下午也有開放蔬果攤位,方便民眾前往採購,不僅新鮮,更可減少運輸碳足跡。   對於食材在地主義,哈迪指出,目標是要讓消費盡可能在地化。因此都會大自然出售的蔬菜,無論對象是公司或一般消費者,都是在周邊1到2公里範圍內。「因為很多人都知道有機是有限制的:買國外進口的有機蔬菜其實意義不大。而且大家也都知道,下一波趨勢會是在地優質食材,很多人都在尋找這種產品」。   哈迪向中央社說,這個大型空中農場計畫的貢獻,一是食材幾乎不需運送而減少運輸距離;二是助抗熱島效應、降低溫度;此外,空中農場也能減少消耗資源,無論水或養分均可循環再利用,且效率更高。   「我們希望能展示一種不同的模式,得以納入並嘗試解決其他農耕所有的缺點。所以這也是一種創新,以積極態度處理環境保護,同時避免二氧化碳排放」。   蔬果生產、承辦會議活動以及社群與教學是都會大自然的3大活動主軸。其中社群活動包括都市農場中135塊各1平方公尺開放認養的農地,一年只要320歐元(約新台幣1萬800元),就能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空中田地,動手種植蔬果。【延伸閱讀】都市農業在美國紐約都會區推行之現況及挑戰   都會大自然有時週六會開課,教導認養者栽種的知識及技巧,並提供基本所需工具,「因為平常在超市買菜,不會接觸蔬果背後的生產過程、知識與故事」。認養民眾多是附近居民,也能趁種菜維繫感情。只可惜今年因為疫情,彼此鮮少見面,許多菜圃也都暫時由工作人員協助打理。   一名認養民眾展示了她的白菜和小番茄,並表示:「這個空中農場很有趣,概念很棒,風景很漂亮,如果家裡沒有陽台或花園,就可以來這裡。」   本業工程師的哈迪聊到創業過程,他原有一間相關產業的小公司。2016年,哈迪開始對農業經濟模式的研究產生興趣,便在自家屋頂進行實驗。從一開始的1名實習生,到2名,後來越來越多人聞聲而來,只好把原來在經營的公司交給別人打理,全心開發都市農業生產模式,算是無心插柳。   哈迪強調,空中農場並沒有取代傳統農業,而是在傳統與有機農業間找到第3條道路,並尋得對抗化學農業、殺蟲劑、提早收成與長程運輸的農產模式。   他下一步希望能把這樣的種植模式推廣到一般民眾屋頂,不僅能自產蔬果,更能透過植物吸收屋頂散發熱量的特點,共同對抗都會區典型的熱島效應。
漁業補貼談判應先關注新的漁業補貼協議的核心規範和實質內容
2020/11/30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會員們於今(2020)年9月29日召開的非正式代表團團長會議中,反對杜哈規則談判小組主席哥倫比亞大使威爾斯(Santiago Wills)的一項提案,即擬議的漁業補貼協議應作為一項單獨的協議,抑或是作為《補貼及平衡措施協定》(Agreement on Subsidies and Countervailing Measures, ASCM)的附件。   據了解,會員們向威爾斯主席表示,漁業補貼談判應先關注新漁業補貼協議的核心規範和實質內容。   即使擬議的漁業補貼協議之核心規範尚未取得進展,威爾斯主席仍在會中要求會員們就最終漁業補貼協議的「形式」(form)作出決議。   在二十國集團(Group of Twenty, G-20)貿易部長於9月22日承諾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漁業補貼協議後,威爾斯主席於9月23日在寫給各會員的電子郵件中強調,其希望會員們認可「漁業補貼規範彙編草案文件,猶如是一個單獨的協議,若我們發現會員們認為該草案文件是ASCM的附件時,則應重新研擬該草案文件,以反映此種情況。」 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   一位不願具名的與會代表表示,在看似非理性繁榮行為中,威爾斯主席認為在核心漁業補貼規範並未取得進展的情況下,他會持續追蹤該協議的「形式」。   包括美國在內的工業化國家、開發中國家和低度開發國家的貿易官員們在會中討論該草案文件是一項獨立協議抑或是ASCM附件的利弊(pros and cons)。   另一位不願具名的與會代表表示,會員們向威爾斯主席表示,當各國在有關產能過剩和過漁(overfishing and overcapacity, OFOC)以及非法、未報告及未受規範漁業(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fishing, IUU)和過漁規範之所有核心實質性議題上仍意見分歧時,要討論該協議的「形式」則為時尚早。 意見分歧(Difference)   與會代表表示,雖然加拿大等部分會員傾向達成一項單獨的協議,但其他會員表示,該協議應作為ASCM的附件,其中包括防衛條款(safeguard provisions)。   舉例來說,美國談及談判的歷史和授權加強漁業補貼,暗示著其將該協議視為ASCM的附件。一位不願具名的與會代表表示,美國建議會員們應先討論實質性議題,然後再決定該協議的形式。   在面對激烈的反對以及缺乏共識下,威爾斯主席在總結會議時表示,會員們需要在適當的時機回頭正視此議題。一位不願具名的與會代表表示,會員們向威爾斯主席表示,應注重新漁業補貼協議的實質內容,而非其形式。   與此同時,威爾斯主席於9月28日在寫給會員們的另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其通知會員們從10月5日開始將密集召開會議,該等會議將側重於討論定義,特別是定義「魚」(fish)一詞,是否應豁免自然災害或此類事件,以及保留項目(placeholder)10有關爭端解決的領土議題。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9/30)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快速測定鮭魚腐敗的新方法
2020/11/27
隨著全球市場的海鮮需求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海鮮被運輸至國外,其中非常熱門的海鮮種類即是大西洋鮭 (Atlantic salmon,  Salmo salar ),鮭魚因為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對於心臟及心血管系統有很好的效果,每年的需求量逐漸上升。   人們對於食品安全的意識逐漸提高,長時間的運輸過程中,若冷藏、冷凍技術不佳,會使魚肉品質開始下降、甚至腐敗。當魚開始腐敗時,其內的蛋白質開始水解,會產生生物胺 (biogenic amine, BC),因此生物胺常被用來作為海鮮是否腐敗的指標,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即制定在魚中生物胺需小於每公斤1,000毫克的標準,歐盟的標準更加嚴格需小於每公斤200毫克。   目前測定魚中生物胺含量的方法非常多,像是氣相色譜法-質譜聯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GC–MS)、高效液相層析(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等方式,但由於目前的方法在操作上有太複雜、過於昂貴、檢測耗時等缺點,在利用上遭遇到了許多限制。   因此,來自中國和澳洲的研究團隊欲建立一個快速且成本低的檢測法,利用dihydroquinoxaline derivative(H+ DQ2)(為一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luminogens, AIEgens)呈現的螢光強度(photoluminescence intensity, PL)來判斷生物胺的釋放量,魚腐敗程度越高,生物胺釋放越多,呈現的螢光強度越強。【延伸閱讀】日本北海道大學與Seicomart超市合作開發蔬菜加工保鮮技術   此新方法有潛力運用於其他海鮮上面,藉由不斷優化試驗條件,期許早日邁入商品化的階段,大量應用於海鮮檢測,降低成本。
廣積深耕智慧農業 茶葉自動包裝機導入北部茶園
2020/11/26
全球工業電腦與AIoT系統(註1)領導廠商廣積科技公司持續深耕智慧農業領域,日前開發完成的茶葉自動包裝機已成功販售至北部有機茶園,除此之外,與嘉義大學產學合作的智慧農業戰情中心已建置完成並正式啟用。   廣積表示,此戰情中心配置廣積電視牆數位看板播放系統,透過多螢幕顯示對不同場域進行同步監控作業,並藉由廣積AIoT智慧物聯網技術,蒐集農業生產、溫溼度控管和肥培管理等資料,結合遠端監控系統進行農業大數據分析,取得最適化農業生產條件資訊,期能以科技智慧輔助農業生產技術,並強化農業生產管理流程。   嘉義大學近期舉辦「101週年校慶智慧農業研究成果發表會」,展現嘉大智慧農業研究中心成立2年多來團隊智慧研究成果,包括與廣積共同合作建置的智慧農業戰情中心。嘉義大學校長艾群表示,近幾年氣候變遷日趨嚴重導致天災頻傳,加上農村人口老化與少子化造成的缺工問題,種種因素迫使農業生產力受到衝擊,因此發展智慧農業以紓解農村人力荒已是趨勢。受邀與會的嘉義縣翁章梁縣長亦表示,科技利用是未來農業必然發展方向,未來科技化農業不論對預防病蟲害或是田間管理將讓農民在種植方面更加便利。   智慧農業和精準農業已經成為台灣農業發展主流,許多農產需要即時監控溫度、溼度、地下水等環境變化,以打造出最適生長環境。廣積科技陳友南副執行長表示,目前建置於嘉義大學的草莓溫室已與智慧農業戰情中心完成連線,透過廣積的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設備與環境監測感測器即時收集溫室內的現場日照度、環境溫度、土壤pH值以及土壤電導率等資料,遠端上傳至戰情中心伺服器之資料庫系統內進行即時回報,統整成大數據分析資訊,取得最適化生產條件,維持溫室內草莓最佳生長環境以增加品質與收成量。   廣積持續深耕智慧農業領域,日前開發完成的茶葉自動包裝機已成功販售至北部有機茶園,此次希望藉由與嘉義大學合作所獲取的大數據資訊,建立包含場域佈建、資料收集以及研究分析等整套軟硬體架構的農業專家知識系統,以協助農民更有效率地生產出符合消費者需求之農產品。【延伸閱讀】印度AgNext的AI技術將推動茶產業的復興 註1: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為IoT(物聯網)導入AI(人工智慧)的新興技術。
在MC12獲致農業成果至關重要
2020/11/26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農業談判特別會議(Special Sessions of the Agriculture Committee, COASS)新任主席哥斯大黎加大使亞伯拉罕(Gloria Abraham)於今(2020)年9月25日召開的COASS中表示,在明(2021)年第12屆WTO部長會議(the 12th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12)達成一項農業協議對於維護全球貿易機構(global trade body)的信譽至關重要,係因此舉將可印證WTO有能力因應COVID-19疫情蔓延所帶來的挑戰。   亞伯拉罕大使自今年7月21日被任命為COASS新任主席以來,她向各代表團提交的第一份報告中表示,明年召開的MC12也應為後續談判做好準備。而近期明顯遭遇的困境是與COVID-19疫情相關的不確定性,包括MC12召開的日期和地點的不確定性,屆時再視疫情情況作調整(WTO News, 20200925)。   會員們指出,境內支持(Domestic Support)議題仍是許多代表團列為首要的優先事項。許多會員們還表示,應在市場進入(Market Access)議題取得進展,但也承認該議題將無法在MC12達成協議。   此外,會員們還呼籲應重新關注世界糧食計畫署(World Food Programme, WFP)的糧食採購可豁免出口限制,並在整體出口限制方面提高透明度和澄清度(clarification)。   其他優先事項包括糧食安全目的之公共儲糧(Public Stockholding Programs for Food Security Purposes, PSH)的彈性、特別防衛機制(Special Safeguard Mechanism, SSM)、棉花(Cotton)議題。 農業談判進程   亞伯拉罕主席向會員們表示,協調人(facilitators)將在未來幾週內就各項議題逐一討論,該進程將具有針對性和技術性,並透過釐清各項議題為日後的決議奠定基礎。此外,還將評估縮小意見歧異的方法且儘可能找出可被會員們接受的「著陸區」(landing zones)並將於今年底或明年初進行首次評估。她並補充表示,其將於不久後寄送一份邀請函,邀請有興趣被任命為主席協調人的代表替自己宣傳。   亞伯拉罕主席將於11月16日和12月7日召開2次COASS會議,屆時各協調人們將報告其進展並請會員們說明新提案和建議。 會員的提案(WTO News, 20200925)   澳洲代表由農產品出口國組成之凱恩斯集團(Cairns Group)說明有關透過開放貿易保護全球糧食安全的提案。該提案呼籲WTO會員們確保因應COVID-19疫情所採行之任何緊急農業措施應具有針對性、適當性、透明性和臨時性,且應符合WTO規則,並應斟酌採行新措施。此外,各國因應疫情所採行該等農業措施應具透明度,並儘快向WTO通報。該提案還呼籲WTO會員們不對WFP和其他人道主義機構為非商業人道主義目的而購買的糧食實施出口限制,並強調談判的重要性,以建立一個公平和具市場機制的農業貿易體系。   數十個會員支持該提案,但部分開發中國家會員警告,應彈性處理糧食不安全國家的關切事項。許多代表團支持對WFP的糧食採購豁免出口限制,但其中一個會員對「適用於任何情況的豁免」(blanket exemption)表示關切。與會者贊同馬利共和國的一項提議,即邀請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和WFP的代表向會員們簡要說明COVID-19疫情蔓延對各國之影響。   加拿大代表提出加拿大、挪威和瑞士的聯合提案,該提案要求會員們應在MC12就提高出口競爭(export competition)的透明度作出決議,並呼籲未履行第10屆WTO部長會議(10th ministerial meeting, MC10)對出口競爭之決議的會員應確保在2021年6月或12月前,將取消出口補貼的承諾反映在WTO承諾時間表中,並要求會員們在出口競爭年度調查表的回覆中提供更多資訊以及補充WTO秘書處的資料。該提案還提出提高出口競爭年度調查表回覆率的方法並重申會員們應持續就出口競爭議題進行談判的承諾。   數個會員支持該提案,但一個會員警告表示,應瞭解開發中國家和低度開發國家履行新的透明化義務的限制。   加拿大還代表澳洲、巴西和加拿大提出聯合提案,旨在解決因會員突然加徵關稅而引發的議題,這將對出口業者帶來不確定性,並對進口業者增加額外成本。該提案的目的是編制實施關稅改變時各國當前作法的清單,且與會員們分享因實施關稅改變而產生的潛在問題,並提出各種選項以提高實施關稅以及運送過程中之運輸管理的可預測性。   數個會員呼應該提案提出的透明度議題並支持根據會員當前的作法制定可行的方法,而部分其他會員則警告,該提案將會增加開發中國家的行政管理成本並限制其政策空間。   俄羅斯根據去(2019)年1月有關提高實施關稅透明度的圓桌會議討論的結果向WTO提交一份提案。俄羅斯表示,該會議的結論是(1)關稅改革很大比重是在正式公佈日生效;(2)關稅政策缺乏可預測性,可能會使微型和中小型企業無法有效整合至全球價值鏈中;(3)線上資料庫和入口網站的可得性對便捷化取得貿易資訊至關重要。俄羅斯表示,其將持續探尋提升實施關稅透明度的方法,以便在MC12提出具體的提案。   日本就日本、以色列、韓國、瑞士和臺灣等5個會員審查各國因應COVID-19疫情所採行之出口限制措施說明其審查結果。日本表示,該審查結果的相關資訊來源於WTO秘書處、會員通知以及今年6月18日召開的COASS中各國有關COVID-19疫情的回覆資訊。   日本指出,自今年3月以來,共有16個會員實施21項出口限制措施,其中11項是出口禁止,5項是出口配額,2項是許可證要求。最初採行的3項出口禁止措施,後來更改為出口配額。該等措施之平均執行期限約為130日,1/3的措施尚未取消,部分措施的執行期限在今年底前維持不變。此外,21項出口限制措施僅有6項措施已向農業委員會通報但沒有任何措施提前通報。日本還分析會員們在6月18日召開的COASS中各國有關COVID-19疫情的回覆資訊,以確定與現行規範應用有關的問題。日本認為,若沒有明確的出口限制規定,糧食價格將會上漲,並對進口國之糧食安全產生負面影響。   十多個會員表示,其願意持續討論並強調會員們應向WTO通報所採行之任何出口限制措施和/或此類出口限制措施對全球農產貿易產生不利影響。一個代表團表示,WTO會員們應確保脆弱國家能保障其國內的糧食需求。   澳洲代表說明凱恩斯集團提案,並探討解決具貿易扭曲效果的境內支持措施的可行方式。澳洲表示,此種溝通源於自1995年以來各國因境內支持議題談判進展有限而日益沮喪且對具貿易扭曲效果的境內支持總金額持續成長而感到擔憂。凱恩斯集團預估,若不加以限制,在2030年,「全球琥珀色措施」(Amber Box)總金額將達到2兆美元。   擬議的架構包含5個要素,其中以權利為重點,而非實際的境內支持水準,以確保政策空間;考量《農業協定》第6條「境內支持」條文中具貿易與生產扭曲效果的所有形式之支持措施,但不影響各種要素的處理方式;確保那些擁有最高權利並對全球市場產生潛在影響的國家作出最大的貢獻;並確保考量會員們各自的發展需求。   約有20個會員發言,其很大程度反映其在各項議題的長期立場,例如應將境內支持作為農業貿易談判的優先事項、應將境內支持的要素作為未來規範或減少承諾的重點以及會員們的貢獻,特別是在發展階段。   巴西因透明度目的而提交一份概念文件,旨在提出一個討論和反思的架構,以指引渥太華集團(Ottawa Group)官員執行該集團在6月18日召開的COASS商定的3個農業行動要點。該文件特別著重在WTO會員們根據COVID-19疫情所汲取的經驗教訓以及可採行哪些措施來持續改善農產貿易,以確保未來的危機不會破壞貿易、糧食安全和長期農產品市場的穩定。   數個渥太華集團成員國表示,其將致力於就該文件所提出的各項議題開展後續的工作。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9/28)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讓AR眼鏡告訴你非洲菊是否可以採收
2020/11/25
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能幫助培育溫室中的採收人員嗎?可以顯示作物是否健康嗎?荷蘭瓦赫寧恩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Center, WUR)與當地園藝培育者、供應商合作研究,從2019年開始進行擴增園藝開發計畫,而研究中又著重於「如何在園藝中使用擴增實境技術」。   研究團隊開發了四個應用,每個應用都包含一系列的基本軟體模組,研究人員可使用AR眼鏡識別QR code,眼鏡就能從數據庫中檢索與特定植物相關的資料。該模組於2020年夏季展示,以下舉四個AR眼鏡應用案例: 計數非洲菊花朵中的雄蕊數量:目的是培訓新的採收人員判別可收割的鮮花。【延伸閱讀】研發新一代能於15分鐘內快速偵測有害藻類的偵測裝置 識別溫室中植物的壓力程度:以紅外線感測器進行測量,然後由AR眼鏡將其轉換為相關訊息,以色彩投影到農作物的影像上。 溫室中的視線定位確認:AR眼鏡知道佩戴者在看什麼植物,然後自動顯示特定植物的資訊,不須再掃QR code。 將語音轉換為文字檔:對田間監測人員或培育員來說是理想的工具,他們不必用筆紙寫下發現的內容,可以直接告訴眼鏡。   此專案使用的是微軟(Microsoft) 的HoloLens 2,為目前功能最強大的AR眼鏡,研究人員可以看到農作物生長模型的應用,預測產量並與表現型數據庫連結。
運用螞蟻費洛蒙來誘捕害蟲減少殺蟲劑於作物的噴灑
2020/11/24
切葉蟻(Leaf-cutting ants)是許多熱帶地區農、林業的主要害蟲,在巴西估計每年對桉樹產業造成約80億美元的損失。傳統農藥會迅速降解,並且不限定於特定害蟲,對其他昆蟲可能會產生有害影響,進而導致殺蟲劑的浪費以及環境污染。   來自英格蘭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和蘇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新系統,可以緩慢釋放螞蟻費洛蒙,吸引害蟲進入殺蟲誘餌中,這意味著可以放置誘捕器於特定區域,取代大面積向作物噴灑殺蟲劑,以獲得更針對性的保護。巴斯大學的研究團隊使用了稱為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的分子海綿,吸收了切葉蟻的警戒費洛蒙(alarm pheromones),然後將它們緩慢釋放吸引昆蟲進到陷阱裡。   除了實驗以外,研究員們還運用電腦模型來模擬費洛蒙分子在MOF孔洞內的運動模式,以預測哪種結構能提供最佳的施放能力,並發現透過改變基本框架結構中的化學基團,他們可以調整費洛蒙的釋放速度,能使化學物質在幾個月內持續釋放,而不是在幾天內結束。另一邊蘇塞克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巴西的一個桉樹種植園對此系統進行了現場試驗,結果顯示,裝有費洛蒙的MOF在吸引螞蟻到誘捕裝置上具有相當理想的效果,而該研究的成果發表在《道爾頓彙刊》(Dalton Transactions)雜誌上。【延伸閱讀】從中草藥發現新型天然農藥化合物   巴斯大學化學系主任兼大學永續與循環技術中心的無機化學教授表示,昆蟲費洛蒙在以前就曾被運用來吸引害蟲,但其主要問題為容易揮發,因此作用時間並不會持續很久,而金屬有機框架就像是一種海綿,可以將費洛蒙封裝於孔隙中,並隨著時間流逝緩慢釋放,其原理經研究驗證表明,這些材料可以有效地釋放費洛蒙,而且昆蟲對它的反應也如預期,這個系統可以減少在作物上噴灑大量農藥,對於種植面積小的高單價作物尤其有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研究一系列的昆蟲費洛蒙,包含可用於控制英國果園中有害蛾類的化學產品。
【綠趨勢】Google樹冠實驗室 透過AI協助改善城市熱島效應問題
2020/11/23
針對目前現代化城市越來越明顯的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UHI effect),Google近期宣布成立樹冠實驗室(Tree Canopy Lab),透過航空照片、近紅外線影像等資料,配合人工智慧分析方式確認各個城市內的綠化覆蓋率,藉此協助城市規劃種植更多樹木減少熱度產生。   產生城市熱島效應情況,通常是因為城市高密度水泥建築吸熱,造成城市範圍內熱度提高,因此相比空間寬闊、水泥建築相對較少的鄉村,居民感受均溫通常較高。   而降低熱島效應較為實際作法,就是增加城市間綠化比例,但過往作法通常是透過人力調查,並且參考人口分布密度等數據進行推擬,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誤判情形,造成實際降溫效果不佳,甚至產生額外成本開銷。   因此Google成立的樹冠實驗室,便藉由航空照片、近紅外線影像資料,配合人工智慧分析,確認城市各地區實際產生熱能,並且比對當前城市實際綠化情況,藉此釐清哪些地區必須增加綠化比例,透故更具效率方式達成城市降溫目的。【延伸閱讀】人工智慧平台的應用將使挪威養殖漁業朝永續經營的方向發展   Google先在美國加州洛杉磯進行合作,其中發現超過一半洛杉磯居民居住在樹冠覆蓋率不到10%地區,甚至有44%居民居住在有高溫風險地區,但樹冠覆蓋率最高地區卻甚少有人居住,因此Google希望藉由樹冠實驗室項目協助更多城市以更具效率方式改善熱島效應問題。
WTO副祕書長要求G-20貿易部長應加強WTO改革
2020/11/23
在今(2020)年9月22日召開的二十國集團(Group of Twenty, G-20)貿易部長雲端視訊會議中,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副祕書長沃爾夫(Alan Wolff)呼籲WTO會員們「應重新參與談判(renewed engagement)」,以「確保WTO已充分做好準備,來應對不斷變化的全球經濟挑戰。」他要求會員們應儘速達成刻正進行的談判,且在具體提案的基礎上推動WTO系統性改革,並取消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而制定但現已不必然需要的貿易限制措施。   沃爾夫副祕書長在會議中指出,證據表明貿易在緩解COVID-19疫情蔓延早期發生的關鍵醫療用品短缺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WTO經濟學家初步的研究數據顯示,與去(2019)年度相比,2020年上半年全球個人防護用品、洗手液、呼吸器等產品的貿易成長30%左右,而此貿易成長和整體貨品貿易下降18%形成強烈對比。沃爾夫副祕書長指出,若非政府採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去應對市場需求下降,則整體貨品貿易下降將會加劇。   儘管事態出現相對正向的發展,沃爾夫副祕書長仍警告G-20貿易部長們,「COVID-19疫情蔓延尚未結束,而各國面臨的經濟挑戰將會持續。」他並表示,與COVID-19疫情相關的貿易限制措施的持續抑價(rollback)所導致的經濟好轉可能會逐漸失去動能。會員們應避免「為應對經濟衰退而需獲得政府支持,但最終可能會扭曲市場的競爭條件並加劇未來的貿易緊張情勢。」   沃爾夫副祕書長強調在COVID-19疫情蔓延下開放和可預測的貿易對促進各國強勁的經濟復甦的重要性。他並表示,WTO會員們有機會和下一任秘書長共同合作,以確保全球貿易體系維持正常運作,並為參與國際貿易或受影響的會員提供公平的貿易機會」。   「G-20領導人和貿易部長要求推動WTO系統性改革進程,應從會員認真審議具體提案開始,把WTO恢復到其應有的狀態:成功完成談判,在普遍獲得認同的結構內解決爭端;由強大、敬業、專業的祕書處積極提供服務。」   沃爾夫副祕書長建議,應透過G-20在今年3月提出的標準來審查緊急貿易限制,即此類措施應具有針對性、適當性、透明性和臨時性。此審查將可逐步取消不必要的貿易限制措施。   沃爾夫副祕書長並呼籲WTO會員們應儘速達成數位貿易和漁業補貼等議題談判。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9/22)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高科技農民於杜拜沙漠播下綠色革命種子
2020/11/20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nited Arab Emirates, UAE)因豐富的原油產量而獨一無二,但其夏天乾燥炎熱,耕地稀少等特性,在過去很少會有貝都因人(在沙漠曠野過遊牧生活的阿拉伯人)居住於此,但自1970年代以來石油的發現和其帶來的龐大財富,讓許多僑民蜂擁而至。杜拜目前約有330萬居民,其中包含200個不同民族,飲食方面的需求不斷在增長且力求多樣化,除了依靠昂貴的淡化水外,其糧食供應嚴重仰賴進口,根據官方統計比例高達90%,農產品會透過飛機從世界各地運往杜拜,但因COVID-19疫情的大流行破壞了全球供應鏈運輸,讓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糧食安全不得不被重新檢視。【延伸閱讀】垂直農場矗立沙漠,杜拜綠色革命確保糧食安全   沙漠中部一個超現代垂直農場的建立,證明了杜拜決心發起一場「綠色革命」以克服對糧食進口的依賴。位於阿爾巴迪亞(Al-Badia)市場的花園農場能生產多層的蔬菜作物,除了精心控制的光照和灌溉外,也回收90%的使用水。農場負責人表示,我們不希望再仰賴進口,期望全年都能在本地生產糧食,不必擔心突發降雨或乾旱之氣候變化,垂直農場皆由電腦控制,每棵植物都會獲得所需的光、濕度、熱量和水;而另一位農民也參與了創新農業模型的建立,使用水耕栽培技術在溫室中種植鳳梨,並透過電子商務網路平台出售農產品,在較冷的月份還能在自己的農場裡種植試驗水果、蔬菜甚至小麥,為家人生產足夠的糧食。   此外在距離杜拜海岸線和耀眼的摩天大樓不遠,也能看到有幾家牧場在裝有空調的棚屋中飼養乳牛,這有助於向當地市場提供新鮮的乳製品。或是在巨大控制水箱中,模擬挪威當地生態環境,監控養殖鮭魚的生長狀況,所以儘管外面環境炎熱難耐,鮭魚仍能在水箱中悠游成長。   杜拜食品安全委員會主席表示,這類的模式農場通常是由私人來經營,但其相當受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當局的支持,有關部門已經啟動了一項計劃,期望到2021年能促進農業技術的使用,將國內農業生產提高15%。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