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雲科大傳捷報 5作獲南韓首爾發明展2金1銀2銅
2022/12/01
雲林科技大學師生研究團隊傳捷報。工程與管理系、產業科技學士學位學程、資訊工程學系,及機械系、電機系等5組師生,勇闖南韓首爾國際發明展,一舉奪下2金1銀2銅佳績,好消息傳回學校,全體師生開心慶賀。        校方表示,首爾國際發明展堪稱亞洲最大發明展,師生團隊能在國際賽中脫穎而出,驗證用心研發的成果獲得肯定,實屬不易。        金牌作品包括工管系副教授陳奕中率領學生巫玉如、賴睿涵、詹宜諠、向冠全等人,利用小遊戲收集資料,投入生成對抗網路,解決稀疏性、冷啟動及延展性等問題,除補足傳統推薦系統缺點,可應用在商業需求上的美食推薦系統,效果也比一般推薦系統更佳,也更貼近民眾喜好。        另,由產業科技學士學位學程教授潘志龍、環安系教授溫志超共同率領施仁傑、張維芝、黃翊童、羅巧玟等人,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七項「確保所有的人都可以取得負擔得起可靠的永續及現代的能源」為目標,換算一般家庭可負擔成本下,研發「兼具太陽能、風力及水力發電之裝置」作為效能更佳的再生能源。        資工系副教授陳士煜與學生柯祉伊、徐楷勛在雞蛋瑕疵偵測,使用快照式高光譜相機,檢測雞蛋瑕疵與新鮮度,能避免人類誤食不新鮮原料而造成食物中毒,獲銀獎殊榮。        機械系教授吳益彰、電機系助理教授陳靜茹分別率陳俊榮、吳宗祐、馮進溢、游恩瑞,及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陳榮宗、孫崧瑋、李承翰、林承翰、孫凱文、周品宏等人,研發「模組式雙輸入輔助自行車助力器」、「無人飛行載具結合人工智慧應用於農耕地景辨識」獲得銅獎。【延伸閱讀】- 海大智慧化養殖試驗成功 產官學合推智慧養殖示範區
【增匯】自動播種無人機每天可種植 40,000 棵樹幫助對抗森林砍伐
2022/11/30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表示,地球每年損失 70,000 平方公里的森林,大約相當於葡萄牙的面積,並呼籲到 2025 年將這一數字減半,但由於森林砍伐率不太可能很快速的下降,所以更需要創新的措施來減輕氣候變化的劇烈影響。        澳洲新創公司 AirSeed Technology,研發自動播種無人機,透過人工智慧將特別設計的種子莢從高空發射到地面相結合來對抗森林砍伐。該公司表示:每架無人機每天可以種植超過 40,000 個種子莢,它們可以自主飛行。與傳統方法相比,這比傳統方法執行速度提高 25 倍,成本則是降低了 80%。        發射種子莢的無人機先完成第一輪飛行以確定特定地點的植物物種並建立最佳種植模式。初步收集的數據用於制定無人機的準確飛行計劃,起飛前,每個無人機都裝載特別挑選的種子莢,能與底下棲息地相容。這些豆莢使用廢棄生物質製造,提供富含碳的塗層,保護種子免受鳥類、昆蟲和囓齒動物的侵害,也可以在種子發芽後提供所需的所有營養和礦物質來源,以及一些促進早期生長的益生菌。一旦升空,無人機就會導航固定的飛行路徑,按照預定的模式種植並紀錄每顆種子的坐標,這使 AirSeed 可以在樹木生長時評估樹木的健康狀況。        播下所有種子後,研究人員將繼續使用播種無人機來檢測和評估林木樹冠及生物質隨時間的變化,,有助於準確評估執行成效。AirSeed的目標是到2024年種植1億棵樹,另外兩家新創公司Dendra和 Biocarbon Engineering也透過播種技術幫助對抗森林砍伐。【延伸閱讀】- 無人機機群技術-研究團隊實驗以無人機來對抗作物害蟲
歐盟動物用藥品規範更新
2022/11/29
預防勝於治療不只適用在人類,也適用於動物疾病上,預防不但能更有效地解決問題,更能降低控制成本,但在畜牧業者的營運觀點上,在有限的資源裡其很難願意投入成本在預防疾病爆發。2003年歐洲爆發嚴重禽流感,僅荷蘭就已造成1.5億歐元的損失,共撲殺超過3000萬隻疑似感染禽類,比利時、英國等地也遭遇嚴重災情。        2022年1月28日歐盟新版動物用藥品規範生效 ( Veterinary Medicinal Products Regulation ),畜牧業者在動物疾病預防上有了更多的選擇,其中最大的重要改變在於獸醫處方籤變得有效,使得畜牧業者在取得動物藥品上受到較少的限制。新版動物用藥品規範有幾項重要目標:1. 減少製藥公司在研發動物藥品上的限制。2. 促使創新動物藥品研發,包含小眾市場的藥品。3. 強化動物藥品市場機能、開通多元管道。4. 制定良好用藥標準,避免抗藥性問題產生。        新版動物用藥品規範的生效,將使畜牧業者在疾病預防上的選擇更多,能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最佳藥品,提升畜牧業者投入相關預防成本之意願,保護動物免於疾病,並增進動物福祉。【延伸閱讀】- 以動物做實驗-談3R
創新的運送箱設計以改善活魚的運輸方式
2022/11/28
國際活體海鮮運輸公司 (ILST)旗下的活魚運送箱為美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紐西蘭、香港和馬爾地夫提供服務,同時也用於澳洲境內的活海鮮運輸。澳洲活海鮮運輸最知名的方法是Fish Pac技術和ILST技術,Fish Pac為使用帶有瓶裝氧氣的絕緣箱,ILST則是以電池供電予增氧機的絕緣箱,然而增氧機會產生熱量,造成運送箱內的水溫升高,長途運輸可能會升高5°C,使得此種運送箱大多在澳洲境內使用,出口則會選用Fish Pac運送箱。        為改善此種現象,ILST 開發了 FINS-Radiator,這個設計的重點在於解決箱溫升高的問題,他們發現銅製的散熱器可以冷卻增氧機的輸出,並巧妙利用飛機貨艙中的冷空氣,當增氧機運行時,新鮮空氣必須通過 FINS-Radiator,在空氣進入水中之前冷卻空氣。FINS-Radiator 不消耗任何電池電量,只有增氧機會用到電,因此不需要特別的維修。新的運送箱非常容易使用,沒有昂貴的操作員培訓,也不需經過航空危險品認證,只需一些基礎的培訓,且營運成本低。在售價上,雖然裝有 FINS-Radiator 的新運送箱價格為 9,500 美元,但將 FINS-Radiator 添加到現有運送箱中只需 1,000 美元。        目前ILST公司正在努力升級增氧機,搭配使用新的 FINS- Radiator,希望能增加放養密度,達到每次裝運 300 公斤。改造後的運送箱適用於運輸大多數鹹水魚、甲殼類動物和軟體動物。根據測試,在運送花斑刺鰓鮨(俗稱石斑)時經25 小時後,溫度會從 18°C 升至 23-24°C,而使用 FINS- Radiator後,溫度僅會上升到 20 -21°C。目前該公司著重於研究新的方法來進一步改善運送箱的空氣輸出、增加裝載量及符合航空公司的規定。【延伸閱讀】- 利用太陽能智慧裝置維持養殖漁池水質的穩定
以植物為原料的新型除草泡沫與化學除草劑一樣有效
2022/11/25
過去,科學家曾嘗試用蒸汽或熱水燙傷雜草來殺死雜草,然而這種方法的成功率有限,因為大部分熱量在轉移到雜草之前就會逸出到大氣中。因此,高溫除草法需要的是一種能夠長時間保持熱量的物質。        英國農業公司 Weedingtech 開發了一種稱為Foamstream的系統,採用由植物油和糖製成的液體泡沫,與熱水混合後直接噴灑在雜草上,泡沫會形成一層絕緣層,使雜草上的熱量能保持夠長的時間並穿透葉子的表面,然後沿著莖幹進入根部殺死雜草,接著泡沫就會變乾並在土壤中生物降解。        雅典農業大學研究團隊最近的一項研究利用Foamstream 控制位於希臘南部兩個橄欖園中的芥菜雜草 ( Sinapis arvensis )。在同一片樹林的其他地上,科學家們還嘗試用雜草修剪、用覆蓋物覆蓋、壬酸(一種天然除草劑)和嘉磷塞(一種常用的合成除草劑)的施用作為對照。在處理期結束時,發現與割草、覆蓋、壬酸或不處理組相比,Foamstream 減少了 81% 至 96% 的雜草生物量,其效果與嘉磷塞相近,可望取代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除草劑嘉磷塞,減少對環境及生物的影響。但科學家們表示,仍需要進行更多相關研究,包括評估該技術在其他條件下對其他類型植物的影響效果。該研究的論文最近發表在《Smar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期刊。【延伸閱讀】- 以生態管理取代除草劑,雜草也可幫農民固碳賺錢!
高雄農來訊成果豐碩智慧農業夯 導入AI掌握木瓜成熟度
2022/11/24
高雄市政府積極推動智慧農業,建置「農來訊」平台提供農友免費的智慧服務,高雄農來訊年度成果發表會暨研討會今天登場,副市長羅達生說,高雄市智慧農業有成果,2年推動40個智慧農業案場、25種作物、超過500公頃,下一步會整合產銷資訊、產官學服務量能及資源,協助農民智慧轉型。        羅達生大談智慧農業特色,他以物聯網為例,說明友善科技的整合應用,將相關的設備建置、掃描QR Code,利用收集到的資訊能夠判斷每小時單位的溫度、濕度供農民參考,導入科技能幫助農民容易掌握農作物生長狀況及後續市場需求,有利於產銷調配。        透過科技整合技術,包括無人機、物聯網以及影像資料整合等,能對智慧化農業能做出更精準判斷,在有限資源中做更有效應用,並精準預防災害,能減輕農民負擔,也滿足需求。        打造永續的農業環境是重要議題,羅達生談到,農業如何淨零永續,並與ESG結合是當前重要課題,盼透過研討會集思廣益,促進探討交流,對高雄未來農業轉型、農業永續提前布局。        此次成果發表涵蓋智慧生產、智慧環控、智慧服務及創新應用4大面向,邀集產官學共17個單位分享,現場也有10間廠商實體展示,現場與會者近百位,共同探索智慧農業應用的更多可能性。        農業局說明,針對農業生產過程棘手的鳥害,邀請雷射及超音波解決方案做分享,希望協助農友以友善、省工方式降低損失。農業導入AI也可行,農來訊開發木瓜成熟度的電腦視覺AI應用及大智莊稼收入預測。另有AI影像辨識的農業應用,及數據科技如何協助農產業加值等分享。【延伸閱讀】- 高雄農業導入AI 木瓜熟不熟拍個照就曉得!        水稻生產智慧化也有長足進展,除了美濃農會高雄147契作管理平台,農試所也提供應用株高模式智慧管理水稻倒伏風險、屏東科技大學稻熱病AI預測模式,讓水稻生產更有智慧。
【增匯】陸上藻類農場可望養活100億人口成為全球的糧倉
2022/11/23
根據美國康乃爾大學研究人員發表在《海洋學》上的論文「改變海洋水產養殖的未來:循環經濟方法」的一項新研究表示,在陸地農場培育海藻可以滿足未來的營養需求並增加環境的可持續性;這些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的微藻(單細胞)可能是滿足未來全球蛋白質需求的答案,將在海水為食並位於陸地上的水產養殖系統中生長。        由於未來幾十年地球人口不斷增長,氣候變化、耕地短缺、淡水缺乏和環境惡化都將限制可種植的糧食數量;美國康乃爾大學地球與大氣科學系教授Charles H. Greene說,我們有機會種植營養豐富、生長迅速的食物,而且因為在相對封閉和受控的設施中種植它,不與其他用途競爭,所以不會對環境產生影響。        Greene表示,目前我們生產糧食的方式和對陸地農業的依賴無法實現目標,由於野生魚類資源已被大量開發,而沿海海洋的魚類、貝類和海藻養殖受到限制,Greene的研究團隊建議在陸上水產養殖設施中種植藻類來解決這個問題。        這項新研究基於由康乃爾大學前研究生Celina Scott-Buechler所開發的GIS的模型,該模型使用地形、年度陽光和其他環境和後勤因數來預測產量。研究結果表示,沙漠環境和全球南部的海岸是陸上藻類養殖設施的理想位置。        Greene表示,藻類實際上可以成為全球糧倉,在南部的海岸那片狹長的土地上,可以生產超過世界所需的所有蛋白質,推估產量可能會有超過56%的增長,以養活預計到2050年地球上的100億人口。以海藻為基礎的水產養殖產量有可能超過2050年預計的全球蛋白質總需求量,提供每年食品產量約263.8公噸(Mt/yr)到286.5公噸(Mt/yr)。除了高蛋白質含量外,藻類還提供素食中缺乏的營養,其中包括魚類和海鮮中常見的 omega-3脂肪酸,以及肉類中的必需胺基酸和礦物質。        藻類的生長速度比傳統作物快10倍,其生產方式比傳統農業更有效地利用養分,例如當農民在種植陸地作物時添加氮磷肥時,大約有一半會跑出田地並污染水道;通過在封閉設施中生長的藻類,可以捕獲和重複使用多餘的營養物質,但必須將二氧化碳添加到水產養殖池塘中才能生長藻類。研究人員和公司一直在嘗試將藻類添加到建築材料和水泥中,將碳隔離並從大氣中去除。Greene認為,如果我們在這些長壽命的結構材料中使用藻類,那麼我們就有可能產生負碳效應,並成為氣候變化解決方案的一部分。藻類養殖似乎為許多與食品和環境相關的問題提供了實際可行的解決方案,但目前獲取二氧化碳的採購成本高且能源效率低下,是當前另一個挑戰。【延伸閱讀】- 瑞典科學家利用微藻來改善養殖魚場的水質
抹茶可能有助改善睡眠和社會認知功能
2022/11/22
抹茶在日本有深遠的歷史,其富含兒茶素和茶氨酸,根據先前的研究指出,兒茶素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和體脂,並改善工作記憶,而茶氨酸可舒緩壓力,改善睡眠與記憶,短期攝取抹茶可以提高中老年人的注意力和決策的準確性。日本筑波大學專家與風險投資公司MCBI和飲料企業伊藤園組成研究團隊,進行抹茶對輕度認知障礙、前期癡呆和主觀認知能力下降效果評估的臨床實驗,發現持續攝取抹茶與提高睡眠品質,局部改善社會認知功能有關。        實驗利用雙盲安慰劑控制隨機比較研究,從60~85歲的939名實驗參與者中,選出99名被診斷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癡呆前期或主觀認知能力下降、臨床前阿茲海默症的參與者,並分為抹茶組與安慰劑組,前者每天服用2公克抹茶膠囊(相當於1杯抹茶),而後者服用填充有色玉米澱粉的膠囊,並在實驗開始前、半年後、1年後實施睡眠品質評估和認知功能測試,以及血液生物標記測量、血液動力學分析、神經影像學(功能性近紅外光譜和類澱粉蛋白 PET 影像)等分析,並使用混合效應模型對12 個月以來的變化進行統計驗證。        在睡眠品質方面,採用回憶自身最近1個月睡眠情況的匹茲堡睡眠品質指數(PSQI)測試法,發現與安慰劑組相比,抹茶組的PSQI評分明顯下降,顯示其睡眠品質有改善趨勢。而在認知功能方面,透過癡呆及輕度認知障礙的神經心理學測試,抹茶組和安慰劑組在認知功能的評分沒有顯著差異,但實施可測試判斷力、注意力、行為抑制等指標的Cognitrax測試 (一種測量大腦性能的工具),對每個大腦區域的認知功能進行評估,發現抹茶組與安慰劑組相比,前者臉部表情及情緒感知的準確性顯著提升。        研究成果同步發表在美國舉行的2022年阿茲海默症協會國際會議(AAIC),研究團隊希望藉由此研究減緩未來超高齡化社會癡呆症問題,為實現健康及社會發展做出貢獻。【延伸閱讀】- 研究顯示抹茶內的機能性成分可有效緩解焦慮感
全球最大的垂直農場Bustanica,能夠減少95%的用水量
2022/11/21
隨著全球氣候變得越加炎熱與乾燥的情況下,尋找創新的種植方式變得越來越重要。垂直農業是一種被廣泛採用的解決方案,它的優勢在於土地利用效率高、單位面積產量高、用水量少且農作物生長不易受到天氣所影響。新型的垂直農場還能100%使用可再生能源,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從荷蘭、美國到新加坡等地垂直農場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由於垂直農場不受空間限制,能夠在小空間生產大量農產品,故近年來,吸引了不少企業投資發展垂直農場。美國零售企業Walmart就在今(2022)年初宣布投資垂直農場公司Plenty,未來在Walmart超市會販售垂直農場所生產的農產品,隨著Plenty建立更多垂直農場,在Walmart超市的供應量也將逐步增加。        位於中東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過去受限於耕地面積與水資源,約有90%的糧食仰賴進口,為確保糧食安全,克服糧食生產的困境,杜拜多年前便積極發展垂直農場,希望能減少對於糧食進口的依賴。Emirates Crop One是一間由阿聯酋航空空廚(Emirates Flight Catering, EKFC)與位於美國麻州的垂直農場公司Crop One Holdings共同出資設立的垂直農場公司,該公司在2018年於杜拜的阿勒馬克圖姆國際機場附近開始建造垂直農場,命名為Bustanica。Bustanica是Emirates Crop One公司興建的第一座垂直農場,耗資4,000萬美元,佔地面積約33萬平方公尺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垂直農場,能夠種植超過100萬株的植物,預計每年能夠生產1,000公噸的葉菜(相當於每天產量約2.7公噸),與傳統農業相比,這座農場可以減少95%的用水量。        Bustanica採用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能夠自動追蹤並調整農場內的溫度、濕度、光照、水與養份,讓農作物在最適合的環境生長,縮短蔬菜的生長週期,且農場同時擁有包括農業專家、工程師、園藝師與植物學家等的專業團隊。由於Bustanica是一座水耕農場(Hoponic Farm),故農產品品質不會受到土壤品質惡化所影響,葉菜均在沒有殺蟲劑、除草劑或化學肥料的無菌環境下生長,因此,所生產的蔬菜不需要清洗也可以直接食用;此外,Bustanica採用封閉迴路系統,能夠最大程度的增加水資源的利用效率。當水蒸氣蒸發時,能夠凝結回到循環系統中並再次利用,因此,與傳統的戶外型農業相比,垂直農場每年可以節省約2.5億公升的用水量,大幅減少糧食生產對水資源的依賴性。        由於垂直農場就在機場附近,與其他遠從千里而來的農產品相比,Bustanica的產品更新鮮,且不容易腐敗,並節省農產品的運輸成本。儘管它大幅減少農產品的運輸成本,但與進口食品相比,還不確定其產品碳足跡的差異,因為該公司不願公布垂直農場的能源使用量。目前該農場仍是使用傳統能源,預計未來將改用太陽能,盡可能地減少產品碳足跡。        從7月起,阿聯酋航空與其他航空公司的乘客就可以在機上享用這些產自垂直農場的蔬菜,包含生菜、芝麻葉、菠菜、混合沙拉蔬菜等。不久之後,當地消費者也能在超市購買該農場的產品。【延伸閱讀】- 以色列最大連鎖超市將開設店內垂直農場
食農教育法上路 嘉義縣食農教育博覽會 小朋友扮講師活潑有趣
2022/11/17
食農教育法實施,嘉義縣政府上午在食農教育資源中心鹿草國小,舉辦食農教育博覽會,17所國小設攤擺放自己親手栽種的蔬果、製作的加工食品及教具等,展示食農教育成果,小朋友穿可愛廚師服解說,活潑可愛逗趣。        縣府行程原排定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縣長翁章梁參加,陳吉仲有事未參加,指派農委會主秘范美玲參加,縣長翁章梁請假參選,由農業處長許彰敏、教育處長李美華參加,縣府推動食農教育邁入第5年,食農教育法上路,教育處補助學校開辦食農教育課程,與在地農會、青農攜手,推動食農教育。        博覽會以「感恩土地、感謝農民、謝謝食物」為主題,辦理與農共舞競爭型計畫,17所國小獲得補助展示教學成果,包括學習心得報告、成果靜態展示、教師教學省思分享等三大面向,提供全縣國中小代表觀摩學習,場面盛大,熱鬧滾滾。        縣府頒發「農老師」感謝狀,感謝42位「農老師」提供專業知識技能入校與教師協同教學,以農民為導師、農業成為專業,讓嘉義囝仔埋下新農業多元產銷、專業技術種子,引導認識農業新價值。           小朋友穿可愛廚師裝解說,還有學校設計結合光電的小蔬果盆栽,鹿草國小設食農教育資源中心,毗遴農會,發展伙伴關係,農會四健會和學校導入「自主潮汐式養液栽培系統」,在水鹿科技環保農園帶學童水耕栽培,家政媽媽及農業志工到校協助活動,教小朋友料理技巧。【延伸閱讀】- 關渡轉作食農基地 免費體驗種菜
以藻類為原料的海鮮替代品
2022/11/16
在世界各地,人們正在消費越來越多的魚類和海鮮,雖然許多海鮮可以養殖,但大多數水產仍然是以拖網漁船捕獲的。因此,與其他類型的商業捕魚一樣,存在過度捕撈和非目標物種意外捕獲的可能性。使用魚粉作為飼料的養魚場和蝦養殖場,亦加劇了過度捕撈的問題。為了複製真正蝦的味道和營養價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已將努力轉向開發由微藻製成的海鮮替代品,將微藻與其他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如大豆和豌豆粉)結合,其混合物以專門的噴嘴擠出成形,以複製實際蝦的形狀。目前版本的模擬蝦被描述為看起來和嘗起來像是果凍狀、鹹味的小熊軟糖,如何製作出仿真的蝦肉口感對研究團隊來說仍是一個挑戰。        微藻富含蛋白質、不飽和脂肪和微量營養素,長期以來被公認為超級食物。在某些藻類中,蛋白質含量佔乾物質的70%,更重要的是,它們幾乎提供了人類健康所必需的所有氨基酸,構成了許多海洋食物鏈的基礎。研究人員相信,透過試驗其他加工技術,他們很快就能複製真正蝦肉的風味和質地。由於肉類替代品(植物肉)的蓬勃發展,海鮮替代品亦已經有了市場。未來研究團隊計劃增加更多類似產品,如以微藻為原料的仿蟹和扇貝肉等,希望能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可上市銷售的產品。【延伸閱讀】- 蛋白質行業如何創新以滿足需求
超過100個國家承諾在2030年保護至少30%陸地與海洋
2022/11/15
在6月於葡萄牙里斯本舉行的聯合國 (UN) 海洋會議上,自然與人類雄心聯盟(HAC) 宣布,目前有超過100 個國家現已承諾履行到 2030 年保護地球上至少 30% 的陸地和海洋,也稱為「30x30」。保護至少30%地球的全球目標是 2020 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基礎之一,該框架預計將於 2022 年 12 月 5 日至 17 日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 (CBD) 第 15 次締約方會議 (COP15) 上達到共識。       HAC 是由 100 多個國家共同主持的政府間小組,由哥斯大黎加和法國共同主持,並由英國擔任海洋聯合主席。東帝汶、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美國、愛沙尼亞、聖露西亞、巴林、蒙特內哥羅和布吉納法索是最新簽署 HAC 的國家,HAC 成員國合計擁有58% 以上世界陸地生物多樣性和38% 以上的世界陸地碳儲量,並擁有專屬經濟海域(EEZ) 內 54% 以上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事項和54% 以上的海底碳。        除了有科學依據的全球 30x30 目標之外,框架中必須包含的其他關鍵優先事項包含應對自然危機的重大財政承諾、對權利和貢獻的充分認知,以及原住民與當地社區的自由、事先和知情同意,因為這些人是大自然最好的管家和守護者。【延伸閱讀】- 日本如何通過科學和新創企業促進海洋可持續發展
【減量】智慧自動餵食器能夠減少2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2022/11/14
水產養殖公司Umitron是一家總部位於新加坡和日本的深度科技(DeepTech)公司,旨在透過將水產養殖導入智慧科技技術,以解決全球食品和環境問題。近期對該公司旗下的永續品牌「Umi to Sachi」所販售的嘉鱲魚(Red sea-bream)進行一項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所謂的LCA是指盤查產品或服務,從原物料採購、生產、加工、物流、銷售及廢棄過程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以評估其對環境影響的一種方法。        經過日本第三方公司Cuon Crop K.K評估的結果顯示,Umi to Sachi品牌的嘉鱲魚,每100克產品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1,048克二氧化碳當量(CO2e),其中以魚飼料為主的原物料排放高達882克CO2e(每100克產品),占該產品溫室氣體排放量超過80%。為減少碳排放與多餘飼料汙染水質的問題,Umitron開發了一款智慧自動餵食器「Umitron Cell」。它能夠藉由魚類食慾指數(Fish Appetite Index, FAI)分析魚類在餵食期間的行為,最大程度地減少飼料的浪費量,並提高漁民的獲利能力,並且透過智慧型手機或電腦遠端管理水產養殖場,不僅能夠改善養殖業的工作環境,還能透過遠端監控減少魚飼料的浪費,並減少廢氣飼料對環境的汙染。另一方面,自動化的營運方式與大數據資料的累積能夠提高整體的營運效率與產品的可追溯性。        根據Umitron與日本的嘉鱲魚養殖場的概念性驗證(Proof of Concept, POC)試驗結果顯示,與傳統的自動餵食器相比,「Umitron Cell」能夠減少約2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每100克產品減少240克CO2e),相當於1小時家用冷氣的使用量。養殖場也發現,導入高科技的養殖技術可以提高魚的生長速度且品質、味道不會受到影響,相比過去需要1年的養殖時間,高科技的養殖技術能夠在短短10個月內就達到收穫規格的目標。        與日本生產牛肉的碳足跡相比,每100克Umi to Sachi產品與牛肉兩者溫室氣體排放量之間的差距高達1,360克CO2e,大約是家用冷氣5.7小時的使用量。未來,Umitron計劃以「Umitron Cell」蒐集更多資料,並在產品上標示更多溫室氣體減排資料。Umitron也將擴大與養殖場和加工廠的合作夥伴關係,讓對環境相對友善的水產品在Umi to Sachi平台上銷售。該平台所銷售的產品會標示產品的減排量,並讓消費者了解他們購買海鮮的來源,與產品背後的整個養殖故事,提高其對環境友善水產品的認識。【延伸閱讀】- 以海藻餵食牛隻可減少80%的溫室氣體排放
【減量】添加紅海藻(Asparagopsis)添加劑可減少反芻動物甲烷排放量
2022/11/11
一間位於澳洲伯斯的新創公司Rumin8開發蘆筍藻(Asparagopsis)的替代品,該產品並非由海洋中的藻類收穫,而是在實驗室製造其活性物質並轉化為穩定的飼料添加劑,並已被證明可以減少家畜瘤胃中高達95%的甲烷產量。        Rumin8公司所開發的產品於西澳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進行試驗,結果顯示在試驗的第三天,甲烷產量減少90%以上,並於第五天幾乎清除。此試驗也確定了使用產品的最佳劑量,以實現減少甲烷排放量的目標。通常甲烷生產中損失的能量會轉化為更高的增長率或乳產量,因此降低牲畜的甲烷生產量可能使酪農帶來顯著的生產效益。若在動物試驗結果中,能同時夠減少家畜的甲烷排放量,又能增加生產效益,將會是最佳的結果。目前Rumin8公司正與西澳大學、墨爾本大學以及西澳政府的初級產業和地區發展部合作,以評估2022年使用此產品於動物試驗的結果。【延伸閱讀】- 減少乳牛排放碳和甲烷的8個方法
北科大森入生活展 籲多用國產材「負碳家具」
2022/11/10
台北科技大學木藝中心今天為「森入生活」展開幕,展出60多件產官學合作作品,同時呼籲民眾多使用國產材製造的「負碳家具」。北科大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台北市文化局合作的「森入生活─國產.材好.設計」展覽,今天開幕並發表同名新書,教務長黃育賢表示,北科大是台灣最早設立木工教育的學府,近年更希望將校務發展與環境永續結合,實踐大學的社會責任,推動「負碳家具」研發,為地球永續發展盡一份心力。        「負碳家具」是指採用在地而非國外進口的木材,減少交通運輸造成的碳足跡,加上樹木本身的固碳量,計算下來可大於家具製造過程產生的碳排放。        北科大木藝中心主任陳殿禮表示,這次展覽中「台灣林相」部分,透過17種國產木材,製成體現庶民生活的凳子,象徵在地多元樣態。現場還以樹種生長高度來排列凳子,底座是台灣地圖,以17種材料加工過程所產生的鉋花構築而成,映照台灣17個行政區彼此連結共存。        「台灣杉情」桌椅系列,則是結合美感、人文、善念與風土,陳殿禮指出,台灣杉是東亞第一高的樹,也是全世界唯一以台灣為名的樹種,在原住民的眼中,它是撞到月亮的樹,是「很浪漫的材料」。        北科大展出的台灣杉作品,一側保留自然邊,另一側採人造線條,表達「三分天成,七分人」的設計理念。搭配長桌的長凳,呼應月亮撞到樹的寓意,凳面上以3個圓弧線條區分座位,以及利用「福鉋」鉋刀鉋出來的「福花」,承載著對土地的祝福。相關資訊可參考北科大網站。【延伸閱讀】- 森林碳匯 淨零目標的關鍵
【減量】飼料添加劑可改善蛋雞的生產性能並減少碳足跡
2022/11/09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中,家庭食品消費佔比為60%,這代表人類飲食模式與環境永續性的關係變得愈來愈重要,人類意識到氣候變化將導致更多極端天氣事件、生物多樣性減少並影響日常生活模式。因此,世界各地的人們開始思考食物生產對於環境影響。        英國食品標準局(Food Standards Agency, FSA)與市場調查公司益普索(Ipsos)於2021年8月一同收集消費者對於永續性飲食態度的意見,結果發現有73%的人認為購買對環境影響小的食品是很重要的,且有超過一半的人想透過改善飲食以利環境永續。不僅如此,全球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含動物生產)為目標的國家,對於政策上也有明顯改變。        為了實現生產永續性的產品,而不必徹底改變飼養動物的方式,家禽同行業者必須共同努力提高整體的牧場效率。家禽生產過程中,有80%碳足跡來自於飼料。因此,需對飼料生產、原物料、飼料效率等進行重大改變, 可透過落實生物安全、定期疫苗接種、良好飼養管理以及提供最佳營養來提高飼料效率。第一種方式為添加容易消化成分(如:酶)或減少具有抗營養因子的飼料成分;第二種方式為透過飼料添加劑,以微生物促進雞隻的腸道健康、增強免疫系統並減少病原體與飼料中的黴菌毒素影響。        美國飼料添加劑公司Alltech開發含有釀酒酵母菌株的飼料添加劑Bio-Mos,添加在蛋雞的日糧中,可提高生產性能並減少碳足跡。研究結果顯示餵飼Bio-Mos的飼料添加劑顯著提高蛋雞的日產蛋率(1.76%)、飼料效率(26.64 克/公斤 蛋)、蛋重(0.95 克/天/雞)與外殼厚度(0.05 毫米)。        此研究還評估雞蛋產生的永續性與環境影響,模擬蛋雞生命週期的結果顯示,使用Bio-Mos飼料添加劑可減少1.28%的產蛋飼料與1.5%的總排放量;環境效益為每次生產1,000公噸雞蛋可減少40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整體而言,消費者的趨勢一直決定著農業食品行業的動機與營運方式,隨著對環境影響較小的食品需求增加,生產者必須在不過多改變原有營運模式情況下,提供永續的產品。藉助類似的飼料添加劑,使家禽生產者透過營養方式,不僅可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並有益於環境,更能幫助家禽本身改善腸道健康並提高生產性能。【延伸閱讀】- 讓雞產下「碳中和雞蛋」-從飼料就愛地球的供應鏈
以茶為基礎的護膚品和美容產品市場正在快速增長
2022/11/08
隨著世界人口增長以及網路快速發展,美容產品的資訊迅速流通,人們對於美容產品的需求性也相對提高。護膚品中所含的成分往往為消費者考量購買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天然產品以活性、安全性與有效性來吸引消費者購買。因此,以茶為基底的護膚品對於全球美容產品市場正發生轉變。         根據Future Market Insights市場調查公司所發佈最新的報告中,從2022年至2032年,全球以茶為基底的護膚品市場預計以8.7%的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增長。茶樹與其萃取物之成分於美容產品中發揮重要作用,茶葉之萃取物中富含多酚,用於護膚品可對肌膚外觀產生正向影響,如:減少暴露於紫外線的紅斑、肌膚損傷和脂質過氧化等。事實上,愈來愈多以茶為基底的護膚品產生,其中,以綠茶浸泡液(黑茶與白茶也陸續產生)之護膚品較為特別,並鼓勵消費者體驗茶用於護膚品的好處。         茶葉因其清潔力與純素的特點而變得重要,生產商根據不同品種的茶(如:紅茶、綠茶、抹茶、黑茶與白茶)對人類肌膚之益處做區分,綠茶擁有抗發炎的特性、康普茶可以改善肌膚質地,以及抹茶較適用於逆轉紫外線對肌膚的影響。         這篇文章中,將討論使用綠茶為基底的護膚品對敏感肌膚好處、抹茶茶葉能使肌膚健康的有效成分,以及白茶能使肌膚更完美。         綠茶在所有用於護膚和護髮產品中的歷史最為悠久。Camellia sinensis品種的茶樹,透過採摘此植物的葉子並立即煮熟,以防止氧化並保持綠色。綠茶中的葉綠素、多酚與抗氧化劑含量皆較其他茶類高,包含兒茶素的EGCG,它存在於綠茶中,並因許多健康益處而被廣泛研究。綠茶是護膚品中最受歡迎的茶品種,各個品牌在化妝水、乳液、面霜中都有使用此萃取物。其中,它對於敏感肌膚類型較有益處,因成分中具有顯著抗發炎、抗氧化與抗癌特性,因此於日常保養程序中使用,可以觀察到紫外線所引起的發紅與曬傷皆減少。         抹茶富含抗氧化劑的維生素與礦物質,也是綠茶的一種。它與綠茶差異為種植方式不同,為了增加葉綠素、兒茶素與氨基酸的產量,會於採收前20至30天用遮罩將其覆蓋,讓茶樹減少陽光照射下做最後生長,並於採收後,透過高溫蒸氣進行殺菁,並研磨形成抹茶粉,用於各種護膚品當中。使用此類護膚品,可以改善肌膚的發炎狀況、幫助去角質與保護肌膚免受自由基傷害。不僅如此,抹茶清潔與抗菌特性對於油性肌膚患者有較佳治療方法,並可針對因熬夜、抽菸而缺氧的肌膚恢復活性。         白茶因加工程序少而比綠茶富含更多的抗氧化劑,且含有更多的多酚,因此被認為可能比綠茶更適合預防癌症。白茶具有使粉刺減少的抗發炎與抗菌特性,以及為肌膚提供抗氧化劑,以對抗陽光與環境壓力所造成的傷害。除上述功效外,它還可以透過減少皺紋和細紋來緊緻肌膚。         除了上述茶品種,紅茶與烏龍茶等其他茶種也漸漸受到關注,紅茶中的單寧成分可以保護肌膚免受環境損害、對抗細菌並滋潤肌膚,且其咖啡因含量非常高,可達到去浮腫與緊緻肌膚;烏龍茶中成分可以疏通毛孔、清潔毛孔、減少粉刺與疤痕,並還具有抗衰老特性,減少皺紋與細紋產生。         綜上所述,以茶為基底相關的清潔、化妝與護膚產品,因本身中擁有抗菌、減少粉刺、抗氧化與舒緩皮膚等特性,使其成為美容產品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在全球美容產品市場中愈來愈受歡迎。【延伸閱讀】- 全球首創茶香氣捕捉技術 製茶過程順便製成茶香露
以燕麥殼為原料製作的木醣醇
2022/11/07
燕麥殼是燕麥碾磨過程的副產品,通常做為能源生產或牛隻飼料,而非人類可食用的食物,芬蘭知名大型食品公司Fazer利用專利技術以燕麥殼為原料生產木醣醇,能提供消費者健康及永續來源的選擇,為芬蘭發展循環經濟的一個優良示範。        由於食品行業和消費者都在尋找更健康的白糖替代品,木糖醇市場預計將大幅增長。木糖醇的卡路里僅有糖的60%,但甜度相同,它由木糖(xylose)製成,木糖在自然界中存在於燕麥、莓果、菠菜和青花菜等蔬果及部分樹木中,也存在於稻草、山核桃殼和玉米芯等木質材料中。        該公司表示,燕麥殼在製造完木醣醇後的殘渣還可做為生物能源再利用,整個過程中沒有任何材料被浪費,木醣醇工廠提供生物質給合作的第三方熱電共生廠,並由該廠提供可再生的熱能及電力回饋,因此工廠的碳足跡相當低。       除了自行生產之外,Fazer 的專利技術還可以提供給其他燕麥廠,擴展其新一代木糖醇的全球版圖。據估計,木糖醇工廠約90%的產品將出口,用於食品、化妝品和藥品等多種行業。【延伸閱讀】- 利用農業廢棄物製造可生物降解的塑料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