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一項新發現使蜜蜂友善殺蟲劑將有機會更廣泛應用
2023/04/25
蜜蜂是作物授粉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但它們也非常容易受到一般化學殺蟲劑的傷害。近期一項新研究發現,一種對蜜蜂友善的殺蟲劑很快就會變得更便宜且更容易生產。   某些植物如柑橘和桃花心木,會自然產生稱為檸檬苦素(limonoid)的有機化學物質,這些物質有助於保護植物免受害蟲侵害,且不會傷害蜜蜂。一種名為印楝素(azadirachtin)的檸檬苦素可作為一種天然來源、速效且對蜜蜂友善的殺蟲劑,已被用於部分傳統和商業農業的生產管理中。但與其他類型的檸檬苦素一樣,它必須直接從植物中獲得,無法透過化學合成製造,由於難以廉價的大量生產,因此使用並沒有相當普及。   英國的植物與微生物研究機構約翰因尼斯中心(John Innes Centre) 與美國史丹佛大學合作繪製了苦楝 ( Melia azedarach ) 的基因組圖譜,並使用分子分析找出合成途徑中關鍵的酶。隨著對生物合成途徑的了解,研究人員現在可以利用基因工程在圓葉煙草等植物中生產這些化學物質。團隊製造了兩種相對簡單的檸檬苦素-來自苦楝樹的azadirone和來自柑橘的 kihadalactone A,並且相信這種方法可以用於製造更複雜的三萜類化合物。團隊希望該技術未來能用於生產一些高價值的檸檬苦素物質,例如抗癌候選藥物 nimbolide等。【延伸閱讀】- 護蜂歐盟擬禁用數種殺蟲劑
以生物工程植物作為空氣淨化的居家幫手
2023/04/24
許多人都聽說過在家中種植植物有助於淨化空氣,總部位於法國巴黎的生物技術新創公司 Neoplants 開發了一種基因工程的黃金葛(pothos)名為Neo P1,可做為居家空氣淨化的幫手。   黃金葛這種植物擅長去除空氣中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VOC),而Neo P1專門設計用於捕獲大量四種毒性最強的 VOC,即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添加到植物DNA中的基因會使它產生特定的酶,將這些化合物轉化為植物可以使用的無害物質。其中,甲醛被轉化為果糖,而苯、甲苯和二甲苯則被轉化為氨基酸。市售的空氣淨化器在捕捉懸浮顆粒物質(例如火災產生的煙霧)方面雖已做得很好,但利用其捕捉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則更具挑戰性。   Neo P1套組包含了含有生物炭的特殊土壤,其中生物炭為有益微生物提供了一個合適的生長環境,有益微生物每月一次以稱為 Power Drops 的補充劑形式添加到土壤中。這些微生物可從植物中獲得維持生命的養分,同時提高其空氣淨化性能,當空氣通過花盆中的槽流經土壤時,它們也會自己捕獲一些 VOC。除了添加 Power Drops 外,澆水是唯一需要的維護,在冬天每月只需要澆一次,夏天則每兩週一次。Neoplants 公司表示,Neo P1在淨化空氣的效率相當於多達 30 株普通室內植物,且植物同時也能作為家中漂亮的觀賞生物,具有許多一般空氣清淨機無法提供的用途,更不用說植物不需電力且不會發出噪音,還可以24小時全年無休的工作。【延伸閱讀】- 以植物修復機制淨化含農藥殘留之水質
農產品脫碳可視化?日本農林水產省推溫室排放簡易計算表
2023/04/21
日本農林水產省設計一套『溫室氣體簡易計算表』(試用版),讓農產品生產 階段即可計算出溫室氣體排放量,藉由這項有系統性的可視化措施,促進食物整 體供應鏈實現脫碳,並增進投入氣候變遷項目的資金循環與永續性的消費活動, 以有利於達成綠色糧食系統戰略中的建構永續糧食之目標。 有關『溫室氣體簡易計算表』之要點如下: 生產者從生產階段只需要簡單輸入實際使用與投入的農藥與肥料等資 材,以及農業機械和設施暖房等能源的投入量,即可計算出溫室氣體排放量。 先以地方的慣行農法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作為標準值,與該數據進行比較 之後即為削減量與削減率。 目前可計算農產品為稻米、番茄(露天或設施栽培)、小黃瓜(露天或設施 栽培)三種品項,未來將持續增加其他農產品項。 可從施作於農地長期儲存在地底下,具有不易分解的特性生物炭技術, 以及為延長土壤乾燥時期,削減水田的甲烷排出的栽培技術,反映出削 減溫室氣體排放之成效。 可將這套計算表的計算結果成效”可視化”,作為農產品銷售的溫室效果排放成效之驗證。  【延伸閱讀】- 【減量】2050淨零排放策略-「民眾生活轉型」是推動重點 圖. 『溫室氣體簡易計算表』數據輸入與計算結果示意畫面 圖片來源:農林水產省
【減量】7-ELEVEN攜手農糧署、屏科大 首創「低碳植米飯糰」
2023/04/20
統一超(2912)整合產、官、學各方資源將ESG議題融入日常營運,適逢4月22日「世界地球日」,7-ELEVEN攜手環保署、農糧署、地方政府、供應商以「擴大低碳餐飲」、「促進循環經濟」兩大面向著手,與農糧署、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合作將本土生產的「低碳植米」商業化,推出超商首顆「低碳植米飯糰」,自4月19日起上架販售,預計可帶動相關類別業績成長至少10%以上。   7-ELEVEN4月19日起推出全台超商首顆「低碳植米飯糰」,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王裕民教授組成跨領域研究團隊所研發「低碳植米」商業化應用。「低碳植米」利用創新農業生技培育,藉由系統化大數據庫分析、以益生菌加有機質肥料於水稻灌溉,強化水稻根系,活化農田生態系的永續環境農法,顛覆以往傳統灌溉栽培方式,種植過程較一般水稻可省下30%的用水量,以守護地球資源方式生產民生食糧,並擴大用於7-ELEVEN飯糰商品中。   「低碳植米」米種為產銷履歷認證的台南11號,將運用在人氣商品「石安牧場溏心蛋飯糰」、與農糧署合作首屆台灣天糰爭霸戰競賽中的冠軍飯糰「海瑞摃丸韓式炒飯飯糰」兩款商品,消費者到7-ELEVEN購買商品就可替地球永續盡一份心力。   7-ELEVEN積極以綠「食」力支持本土農漁蔬果,與農糧署攜手合作穩定採購在地農產品、優先選用具環保減碳標章的原物料,更是在地米使用量最高的超商業者,去年使用量高達約18,000公噸。今年並擴大與農糧署合作推動食農教育,於4月起共舉辦1,500場「吃出綠食力」永續親子同樂會,預期透過為期兩個月活動能讓家長和孩童從玩中學,理解在地產季、認識當季水果,進一步認識購買在地食材、選用具有產銷履歷認證農產品。   迎接世界地球日,7-ELEVEN放大「綠色優惠」推廣低碳飲食,自4月19日起超過百項低碳商品享有折扣或是OPEN POINT點數優惠,包含天素地蔬系列商品、現蒸地瓜、光合沙拉、水果、植物奶飲品等,全台77間門市複合經營的「天素地蔬複合店」也同步於4月19日至5月2日展開指定商品任選2件85折活動。此外7-ELEVEN更首度攜手OATLY植物奶於OPEN POINT APP舉辦「OATLY x CITY系列」集點送活動,合作開發「地球隨行杯」、「文青小提袋」、「亞麻輕便袋」等可重複使用的實用小物,友善環境也能保有時髦風格。【延伸閱讀】- 丹麥要推「食品氣候標籤」 一眼看出綠色低碳飲食
奈米感測器將能應用於檢測區分植物激素激勃素(gibberellin)
2023/04/19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與海平面上升,使得農業土壤受鹽水污染進而提高土壤鹽度,來自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研究與技術聯盟(SMART)的DiSTAP跨學科研究小組,以及與淡馬錫生命科學實驗室合作的研究人員,研發出第一款能夠檢測植物激素-激勃素(Gibberellin acid, GA)的奈米感測器,不同於傳統方式,這種新型奈米感測器是非破壞性的,並成功地在活體植物中進行測試,將其應用於農田中的早期植物壓力監測,為對高科技精準農業和作物管理感興趣的農民提供優化產量的工具。   麻省理工學院實驗室在本研究是利用冠相分子辨識(CoPhMoRe)技術,並為單壁奈米碳管開發出新型紅外線奈米碳管感測器,並和拉曼光譜進行硬體整合,大幅簡化儀器硬體需求,因此能夠即時檢測不同植物品種的根部中GA動力學,包括擬南芥、生菜和羅勒等,同時瞭解側根形成在過程中的GA積累。   同時這種近紅外線奈米碳管感測器,能夠檢測並區分兩種植物激素GA3和GA4,這兩種物質是由植物產生的二萜類植物激素,在調節植物生長發育不同過程起到重要作用,但若土壤鹽化將會抑制GA合成並促進GA代謝,導致植物中GA含量的降低,從實驗結果可知作物遭受環境鹽度緊迫壓力下,在6小時左右即可監測到GA含量下降。   這項研究成果被發表在《Nano Letters》期刊上,未來亦能提供對更多不同作物的GA含量變化監測,其對於植物生物技術和農業領域將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延伸閱讀】- 讓植物說話-科學家發明感測器即時監測植物體內變化
中國農村部-培植休閒農業新業態
2023/04/14
中國農業農村部決定開展2022年全國休閒農業重點縣申報和監測工作,從資源優勢、設施條件、產業發展、組織保障四方面提出具體要求。不少地區在積極申報的同時,通過出臺基礎政策、設置專案、開啟暢遊活動等方式發展休閒農業,為農民增收、城鄉資源流動,提供新動力。   各地應結合資源稟賦、地理區位、文化習俗做好休閒農業發展規劃,按照「政府引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思路,加強基礎設施配套,打破傳統景點簡單串聯的現狀,細分與周邊區域的資源差異性,構建獨具特色的休閒農業集聚區和標杆示範基地,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成功經驗。還應打造差異化、特色化產品體系,開展錯位經營,在休閒農業「精品」內涵上下功夫,避免千篇一律和同質化開發。   休閒農業是鄉村產業融合的典型模式,擁有科技農業示範園、田園綜合體、休閒度假區等多種類型,也衍生出觀光、體驗、親子農業等多種形式。要實現休閒農業縱深發展,應充分挖掘產業鏈各環節價值。在農業種養環節,應推進科技在休閒農企中的落地應用,通過引入綠色、智慧、生態農業等模式,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在農產品加工環節,可聯合科研院所、骨幹企業進行深加工和特色研發,充分利用“後備箱”消費等新潮流,開發有品位、有顏值的伴手禮,增加盈利空間。在農產品銷售和服務環節,應著力培育休閒農業品牌,加強與短視頻、直播平臺合作,把產品口碑優勢提升為品牌優勢,不斷擴大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   除打造精品、延長產業鏈外,休閒農業還成為豐富旅遊業態的新載體。各地應鼓勵經營主體深入挖掘民俗文化、鄉土風情,將農事活動與休閒旅遊度假相結合,讓遊客參與到農耕生產中,實地感受勞作之樂。如在三峽原鄉休閒農業景區,遊客可體驗紮染、紡織、打豆花等民俗項目。同時,也要明確發展主題,避免一哄而上,注重開發複合型旅遊產品,打造集生產體驗區、生態觀光區、人文創意區、生活保障區為一體的休閒農業目的地,切實把風景變成產業。【延伸閱讀】- 半數鄉村恐消滅 日本政府推動地方創生
咖啡渣堆肥有助蔬菜增量、提高維他命C
2023/04/13
根據研究,透過特殊處理的咖啡渣可增加蔬菜產量、提高維他命C及降低黃葉病等。台大園藝系副教授林淑怡認為,有機農民不施用化學肥料及農藥,咖啡渣的運用有望為在地小農發展帶來助益。   Nespresso與台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自2019年起攜手產學合作,去年已公布「咖啡渣全物利用研究」產學合作成果,證實可增加蔬菜重量、驅蟲等;今年再度揭露3大研究成果,施用特殊處理過的咖啡渣可增加蔬菜產量、提高維他命C含量,咖啡渣萃取液更有降低黃葉病病原菌活性的特性。   林淑怡表示,目前像咖啡渣一樣同時兼具「增加產量」及「降低病蟲害潛力」雙重效果的有機資材極少見。   林淑怡說明,相較傳統定義的「肥料」,回收咖啡渣在農業應用上扮演「生物活性促進劑」的角色,將養分鎖在土壤中,並等待大自然在適當時間點自然釋放養分、幫助作物生長發育,孕育農地健康的土壤微生態。   根據研究,在種植皺葉萵苣時,額外加入一定比例特殊處理過的咖啡渣,能有效提高約33%產量;試驗也發現,使用咖啡渣堆肥種植小白菜,維他命C含量可增加23%,添加特殊處理過的咖啡渣更可提升皺葉萵苣的維他命C含量近70%。   此次研究同時發現咖啡渣萃取物具有一定抑菌效果,數據顯示可有效抑制黃葉病菌絲生長速度達44%,未來有機會成為抑制田間黃葉病的有機藥劑。   林淑怡強調,有機農民因為不施用化學肥料及農藥,因此可用的農業資源相對有限,加上近年氣候變遷影響,溫度、雨量難以掌握,若持續活用咖啡渣等自然永續農業資源,有機會提升種植效率,對在地小農發展帶來助益。   Nespresso發布新聞稿表示,目前已將咖啡渣種植技術播種到25間有機農場、應用超過100種作物,目標在今年底,Nespresso合作農場將拓展至全台。【延伸閱讀】- 利用啤酒渣及牛糞製造有機農藥
【增匯】微生物,氣候變遷的潛在解方
2023/04/12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和化石燃料的持續燃燒使溫室氣體的濃度劇烈上升,這種增長正在導致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氣候危機,包含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野火及土地沙漠化等,造成糧食生產及生存環境的巨大衝擊。   抑制二氧化碳排放被視為抑制氣候變遷的首選方式,取決於新技術的開發和運用、替代燃料的使用以及文化習慣改變等,但這些方法的成效過於緩慢,無法避免氣候災難,因此一些學者建議用碳捕捉的方式來降低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地球上的植物不僅能製造氧氣,還能固定大氣的二氧化碳於植物本體及土壤中,但仍需要一些幫助。微生物對於全球大氣的影響長期以來不為人知,近幾年廣泛的研究發現,微生物的影響範圍甚廣,在海洋、陸地、空氣中皆可發揮作用,有望為氣候變遷提供潛在的解方。   研究發現將專用的微生物與種子一起種入土壤中,微生物隨著種子發芽開始共同生長,可協助植株將二氧化碳封存於土壤中,同時將其轉化為礦物質,如碳酸鈣和碳酸鎂,這些礦物質可透過促進通氣、透水性和增加土壤養分的利用性來幫助植株生長,而降雨可將礦物質轉移到地底,因此不會過度累積於表土中。微生物也能固定二氧化碳並將其轉化為更高價值的生物性產品,例如生質燃料。甚至還有一些試驗階段的研究,能建立微生物碳捕捉電池,將碳捕捉與生質燃料和能源生產結合。   美國加州一間農業公司安第斯(Andes Ag)已經在北達科他州、明尼蘇達州和威斯康辛州的農場進行了試驗,利用將碳捕獲微生物放入農田的土壤中來協助土壤固碳,發現微生物每季能以每英畝(0.4公頃)1到3噸的平均速度封存二氧化碳。安第斯公司利用這種技術向企業客戶出售碳權(carbon credits),並將部分收入用於支付給參與的農民每英畝最高15美元的費用。。雖然微生物可能為我們提供解決當前氣候危機的方案,但專家仍建議謹慎行事,需要加強對微生物如何影響氣候變化的研究及關注基於微生物的緩解措施,整合生物探勘及基因和代謝工程相關的潛在用途,以達到更理想的結果。【延伸閱讀】- 【增匯】最新研究發現土壤孔隙結構與大小是影響土壤碳儲存的主要關鍵
大葉大學運用AI 攜手企業開發水果採摘機器人 國際發光
2023/04/11
彰化縣大葉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黃登淵、資訊管理系教授陳郁文與校友、宏新科自動控制公司課長許景貿產學合作,開發水果採摘機器人,透過智慧農業解決農村高齡化、勞工不足問題,研發成果參加馬來西亞MTE國際發明展拿下銀牌獎。   電機系教授黃登淵說,大葉大學是一所產學導向的綜合大學,此次與彰化在地產業宏新科自動控制公司董事長黃錦泰、課長許景貿合作下,透過國科會產學計畫,共同在馬來西亞MTE國際發明展獲得銀牌肯定,水果採摘機器人採用目前最熱門的AI視覺深度學習技術,可以辨別水果成熟度與採收時機,並且設計有智慧控制系統,能夠遠程監診,即時排除問題。   資管系教授陳郁文說,馬來西亞MTE國際發明展今年共有法國、波蘭等21個國家、509件作品參加,能得獎實屬不易,許景貿在大葉就讀時即積極學習大數據、類神經網路等領域,畢業後進入宏新科擔任研發部門主管,將所學落實於產業,此次產學合作研發的水果採摘機器人,結合了視覺深度學習與智慧控制,讓水果採收自動化,邁向農業智慧化。   許景貿說,有感於農村面臨勞動力不足以及人口高齡化等問題,公司希望開發自動化、智慧化的農業採摘方式,取代人工水果採摘,以提高生產效率,節省人力成本,因此與母校進行產學合作,結合學校的影像辨識基礎與產業的機械控制實務經驗,希望能驅動新農業生產模式。【延伸閱讀】- 利用機器學習幫助機器人精準收割甜美的萵苣
愛爾蘭羊群管理程式Flockwatch
2023/04/10
2014 年時,愛爾蘭的一個農民合作社共同創立了Herdwatch軟體公司 ,開發的Flockwatch應用程式可以讓牧羊人簡易的管理他們的羊群,減少文書作業並做出更好的決策管理。此應用程式已於2022年在英國和愛爾蘭推出,事實證明它非常受歡迎,目前在愛爾蘭和英國已有18,000 多個農場使用。該公司調查 1,600 多名使用成員,發現此應用程式平均每週為酪農省三個小時的文書工作時間。   來自蘇格蘭的著名牧羊農民- Cammy Wilson 表示Flockwatch 應用程式是個多功能的解決方案。酪農能夠輸入羊群移動情形、了解個別綿羊的參考資料和備註,並記錄所有用藥及產品的詳細信息。   該應用程式現在即將在紐西蘭發行,紐西蘭酪農可以單獨或分組管理他們的羊群,此系統與英國、愛爾蘭一樣,可以記錄仔羊和追踪母羊的狀況、紀錄體重變化並獲得藥品記錄以確保農場安全。甚至還能夠連接讀取器以掃描耳標查看動物的歷史或添加記錄。該系統還允許使用者繪製他們的農場地圖,以保存牧場氮和其他投入物的記錄。同時,用戶還可以利用智慧拍照功能,記錄個別動物的照片或購買收據等資訊。   Flockwatch應用程式中的數據都會保存到雲端以備未來查閱,同時可使多個用戶取得訂閱權限,這樣整個農場團隊就可以看到記錄的數據並相互溝通任務需求,協助農場經營者做出更好、更快速的決策。【延伸閱讀】- 越南蝦農運用新的手機應用程式優化養殖場域的管理
台灣大200萬扶植智慧農業新創 助力產銷效率提升3倍
2023/04/07
台灣大哥大接軌國際ESG新趨勢,今(29)日舉辦「Tech The Dreamers科技‧夢想+」第二屆成果發表會,運用ICT、IoT技術,賦能智慧能業發展,扶植「直接跟農夫買」、「阿龜微氣候」兩大友善農耕團隊,挹注200萬元科技夢想金,以科技灌溉友善智慧農耕、促進生物多樣性,朝永續智慧農業邁進。   台灣大總經理林之晨表示,本屆「Tech The Dreamers科技‧夢想+」專案,與兩個致力台灣農業發展的年輕農友合作,扶植「直接跟農夫買」、「阿龜微氣候」兩大農耕團隊,槓桿台灣大的科技力天賦,為台灣農業人力短缺、年齡嚴重斷層等問題,提出科技解方,共同推動台灣智慧友善農耕,促進生物多樣性。   「阿龜微氣候」以IoT科技設備及精準數據分析,協助農友預先掌握無常的自然環境;「直接跟農夫買」則是打造農友專屬的行動田園辦公室「幫農事App」,整合資通訊介面,讓農友透過銷售管理系統,提升產銷效益,提升台灣友善農耕的價值鏈。   台灣大也響應「直接跟農夫買」的「養一桌食物」計畫,認養新竹尖石鄉本土無農藥栽培奇異果樹,以行動支持科技培育友善環境、促進生物多樣性;林之晨也加碼10萬元支持金,力邀台灣大員工以及全台民眾一起加入挺智慧農業的行列,讓智慧農耕下的「養一桌食物」可以越來越豐盛,而10萬元支持金所採買到的果實也將贈送給有需要的家庭。   林之晨說,無論是第一屆的銀髮送餐服務,或是第二屆推動智慧友善農耕的團隊,台灣大十分樂見「Tech The Dreamers科技‧夢想+」能夠挖掘更多不同產業的地方創生團隊,給予他們如翅膀般起飛的動力來幫助更多的人。未來台灣大也將持續善用ICT以及IoT等科技職能,賦能公益團體夢想扎根,擴大社會影響力,為台灣打造更美好的明天。   台灣大哥大基金會董事暨執行長劉麗惠表示,「Tech The Dreamers科技‧夢想+」由i無限數位公益轉型而生,希望結合台灣大與社企流、AppWorks的三方能量串聯,幫助有心投入公益的地方創生團隊,以科技力翻轉因缺乏資源而無法擴大社會影響力的困境,為地方帶來繁榮與商機。   延續智慧農業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主軸,第三屆「Tech The Dreamers科技‧夢想+」也將擴大對外公開徵件,盼一起用科技創生促進生物多樣性,為環境及生物帶來「生機」,為世界重建美好的生態環境。【延伸閱讀】- 配合2050淨零 農委會推「企業ESG專案」鎖定3大領域
2023年茶產業需要關注的六大趨勢
2023/04/06
根據美國world tea news報導,行銷方式、管道與工具是發展茶產業及增加銷售額的關鍵。首先,讓喝茶成為一種體驗,使顧客一進門,就沉浸在茶文化中。不單茶的呈現應跳出框架,家具等環境擺設及整體的美感亦相當重要。消費者選擇喝茶的原因各不相同,大部分的人享受茶的滋味,但也有民眾是因為健康因素而飲用茶,將飲茶作為一種保健行為進行宣傳,將能夠展開更好地聯繫的行銷活動。   在技術趨勢方面,隨著世界變得越來越注重數位化,茶產業也該跟著重視大數據。必須制定立即收集、處理、分析及使用業務數據的策略,藉由商業智慧分析工具,能夠更深入了解當前狀態以及未來的最佳行動方案,使產業蓬勃發展。再配合導入適合茶葉加工和生產的技術創新,透過使用機器人技術、人工智慧和自動化工具的研發,將加工和生產數據化,可以提高生產效率並提高茶葉品質。   而在產品及口味趨勢中,現代消費者喜愛的茶飲模式為罐裝/即飲茶。企業和品牌若在產線中增加罐裝或即飲茶的選項,將有機會滿足喜歡罐裝飲料的人們,同時提供每天早上喝茶的 20 億人方便的外帶選擇。   為了能在 2023 年保持競爭力,創新茶口味也是必須的。可以考慮如藏紅花、薰衣草、羅勒、肉荳蔻或迷迭香等特別的口味。另外,消費者對複合式茶飲更感興趣,可試著搭配不同口味與特殊的健康特性使茶更加有功能性。   據估計,每天約有 1.6 億美國人,若綜合上述趨勢,能使消費者與茶產業建立聯繫,並讓許多人成為茶的忠實擁護者。【延伸閱讀】- 美國茶產業2021~2022年回顧與預測
日本積極拓展茶葉出口,增進以健康需求為導向
2023/03/31
近年來,日本茶葉受到單價低迷與高齡化的影響,茶葉產量逐漸減少。日本政府將茶葉列入出口重要品項之一,設定2025年出口額目標提升至312億日圓(參考:2019年出口額為146億日圓)。關於茶葉出口針對不同出口國對於農藥殘留有不同標準,加上各種認證取得的種種繁瑣要求,然而為了產業生存,加速以全球市場為目標的趨勢似乎已無可避免。   日本國內茶葉廠商為了積極加入擴展茶葉出口市場行列,紛紛推出不同產品開發。例如:綠茶廠商不再將茶葉僅僅作為飲品,開發以健康飲食需求為導向相關綠茶食品與抹茶粉末材料。除此,為因應歐洲與台灣市場的茶包式的飲茶喜好,位於東京創業75年茶葉老字號五十嵐園則研發日本茶加上香草茶的『七彩華茶』,設計七種不同品項的茶包,並以繽紛色彩包裝吸引年輕女性消費者。另外,為因應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抬頭,以及國外市場對於有機栽培的茶葉強烈需求,位於茶葉知名產地-靜岡縣的本目淺吉商店則除了販售原先的綠茶產品外,增加了四款國產有機紅茶品項,以四季的不同季節調性,提供不同的口感與深度的茶風味。   由於日本食品熱潮好評,加上日幣快速貶值的緣故,日本茶葉出口逐漸進入佳境,根據財務省的貿易統計,2021年綠茶出口量為6千178t,出口額為204億1千824萬日圓,比起前一年的17.1%,增加到26.1%超過往年的最高數值。其中又以北美為出口回升,成為交易最大宗國家。【延伸閱讀】- 日本茶葉與茶文化之振興基本方針
少了牠衝擊農業 台大找解方:無蜂王蜂箱也能瓜果授粉
2023/03/30
全球暖化造成區域氣候變異加劇,農作物因氣候變異導致其適栽區域顯著改變,且開花與授粉期亦受影響。台灣大學昆蟲系教授楊恩誠研究團隊,完成智慧農業創新,以蜂王費洛蒙取代蜂巢內的蜂王,無蜂王蜂箱也可以在溫室內進行瓜果授粉的任務,未來產業化後,將可解決瓜果農長期找不到蜜蜂授粉的困境。   楊恩誠研究團隊指出,蜜蜂的分布與授粉亦受氣候變異衝擊,若作物無法精準授粉,進而導致產量大幅減少,品質亦同時受到影響,蜜蜂也因蜜源消失數量驟降。國外研究發現過去30年來,地球上昆蟲的數量與種類正快速減少中,授粉昆蟲的大量消失嚴重影響農業生產,然而未來若以人工取代蜜蜂授粉取代,所需成本將引起農產品價格飆升。   昆蟲系教授楊恩誠與助理教授曾惠芸帶領研究團隊深入調查研究區域蜂群的數量、分布及開花植物間的關係。研究成果指出,蜂群在極端氣候最劣情境下,原適居於中高海拔山區的授粉蜂,其因氣溫上升逐漸往高海拔遷移。   此項發現與團隊成員農藝系教授盧虎生、王淑珍與園藝系教授李國譚於研究荔枝、龍眼的適栽區改變的結果相同,顯示氣候變遷顯著影響農業作物栽培與生態系統的授粉服務。因此,為解決田間栽培所面臨上述的問題,設施栽培逐漸成為農民選擇的栽作方式。   基於上述計畫的研究成果,楊恩誠團隊藉由「台灣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核心研究群計畫」的經費,改良過去傳統溫室內授粉的方法,一次解決傳統蜂箱蜜蜂數量過多,以及農戶常因開蜂箱餵食蜜蜂而易受攻擊的問題。   楊恩誠團隊利用費洛蒙讓蜂箱內僅需存有一片巢脾,取代蜂巢內的蜂王,並將此無蜂王蜂箱應用於溫室內進行授粉的任務。   研究發現,直接使用含工蜂的巢脾加上費洛蒙,即可在溫室內穩定蜂群並進行授粉。進一步在栽種2分地的洋香瓜溫室內,測試無蜂王授粉蜂箱的效果,發現所需的蜜蜂數量不需多,即可完成授粉工作。另也測試使用單一個費洛蒙,具長達3個月且還有穩定蜂群的功能。   楊恩誠研究團隊指出,此研究蜂箱經產品化後已獲得專利,並將包含無蜂王授粉技術的紙蜂箱應用於全台88間溫網室、12種作物進行授粉試驗,包括洋香瓜、美濃瓜、草莓、絲瓜、苦瓜、大黃瓜、小黃瓜、棗子、櫛瓜、藍莓、甜桃、燈籠果等,結果皆獲得很好的授粉成效,除增加作物產量與品質外,同時創造蜜蜂授粉產業的發展、減少仰賴從國外進口熊蜂(bumblebee)可能造成的生態危機,研究成果深具學術研究與落實農業實質應用。【延伸閱讀】- 阿根廷Beeflow新創公司的作物授粉技術掀起投資熱潮
【減量】農業技術的蓬勃發展可能朝著淨零經濟邁出一大步
2023/03/29
什麼是淨零經濟?   淨零排放是指在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去除量之間取得平衡。實現淨零經濟表是人類已經找到了阻止或至少顯著減少氣候變遷發展的方法。 現在幾乎每個國家都以實現這種平衡作為目標。無論是透過投資可再生能源替代品還是維護住宅物業的暖通空調系統,全球有多數國家都致力於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 農業部門如何影響凈零排放?   統計資料顯示,全球約有27%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農業。其中一項原因是多數傳統農業耕作方法對化石燃料、化肥和殺蟲劑十分依賴。此外,農業部門消耗了全球約70%的淡水供應量。另外,由於種植農作物需要土地,傳統農業的發展也是造成全球森林砍伐的主要原因之一。   農業新技術的開發使農業部門能夠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提高生產效率。這些現代的技術使農場能夠大幅度地減少化肥和殺蟲劑的使用量,遏制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並提高用水效率。 以淨零為重點的農業技術   以下是目前正在應用的一些技術,以協助農業部門實現淨零排放。   水耕栽培(Hydroponics)也被稱為垂直農業或室內農業,因為它獨特的作物生長過程。水耕栽培不像傳統農業那樣需要使用土壤和大量的土地,而是能在倉庫等室內空間種植農作物。   垂直農業一詞來自垂直空間中種植作物,而不是像在田地裡那樣。這使得農民能夠在保持效率的同時使用更小的室內空間。這些農場使用複雜的水耕系統來灌溉農作物。   在傳統農業中,大部分用於農作物上的水會蒸發或消失在土壤中。水耕栽培透過回收未被作物吸收的水,大量減少了水的流失量。垂直農場不使用土壤,農作物會在富有營養的液體中生長。垂直農業的另一個優點是能夠充分地利用室內空間。無論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建立水耕農場,大幅減少對土地和化石燃料的需求,讓糧食能夠在地生產,更貼近於地方人民。   生物炭(Biochar)是一種碳濃縮物,將木材、植物殘渣、糞便和其他廢物等生物質以熱裂解(pyrolysis)的方式製成,將其轉化為黑碳,可以用來增加土壤中的肥力,幫助作物生長得更茁壯。生物炭能使土壤更肥沃,並且可以顯著減少傳統農業對化肥的依賴。它可以成農場使用化石燃料的潛在替代品。【延伸閱讀】- 2050淨零排放策略-「民眾生活轉型」是推動重點
茶可以預防和治療 COVID-19 及其後遺症
2023/03/28
茶是世界上消費量第二大的飲料。前人的研究中已知茶葉中的成分有多酚類、生物鹼類、多醣類、三萜類、有機酸類等,具有抗菌、抗氧化、降血糖等有效作用。然而,飲茶過量會引起噁心、腹瀉等不良反應。因此,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 (FDA) 核准了一種含有兒茶素EGCG的綠茶多酚製劑。   中國天津中醫藥大學的一項研究探索了茶和它對 COVID-19 的影響,以提出一種科學的飲茶方式。   從實驗結果發現兒茶素可以治療 COVID-19 及其六種長期後遺症。包括高血壓、心律失常、肺纖維化以及運動和認知缺陷等症狀。研究人員強調若人們用科學的方式飲茶,能夠防止茶葉中的咖啡因對胃粘膜造成不良影響。   科學證明食用茶葉中所釋放出的單寧酸,可以抑制因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 感染而釋放的促發炎因子。另一方面,它還透過調節多種免疫訊號通道來減少肺纖維化。茶成分中也有許多對人體有益的元素,像是生物鹼、氨基酸和兒茶素等。其中,氨基酸和生物鹼可以提神醒腦,多酚可以促進脂質代謝,兒茶素和生物鹼亦能調節血壓和心率。對於導致超過 50% 患者出現 COVID-19 相關神經系統後遺症的新冠肺炎,茶葉成分中的 L-茶氨酸可促進神經元分化和增生,茶中的多酚則可以修復受損的神經元並改善抑鬱和焦慮。   藉由更廣泛的臨床評估,可知茶葉中的一些活性成分是預防和治療COVID-19及其相關後遺症的有效藥物,因此科學化的飲茶至關重要。 【延伸閱讀】- 開發含有茶、蘋果、草本及假馬齒莧並具備營養特性的能量飲料
下午茶的秘密﹘最適合忙碌醫護人員的茶點是它!
2023/03/27
忙碌的英國國民健康署工作人員,只能利用短暫的時間享用茶點。為了延續茶與餅乾搭配食用的傳統,英國威爾斯大學醫院 (University Hospital of Wales)的研究人員評估了四種餅乾的營養成分和浸泡後的耐久性,他們收集了有關茶水溫度下降,以及適合飲用溫度所需的總時間的數據。   研究選擇了用於搭配熱茶的四種不同類型餅乾作為實驗項目——燕麥餅乾、消化餅乾、佐茶餅乾(rich tea)和酥餅(shortie)——根據營養成分、吸收能力、脆度和浸泡後的完整性來尋找與茶搭配最佳的餅乾。實驗過程記錄了每種餅乾與茶冷卻速度的數據,且運用乾淨的茶杯重複了三次測試。餅乾排名會因燙傷、易碎等不良事件給予扣分。試驗結果發現一杯剛泡好的茶加入 30 毫升半脫脂牛奶後需要約420 秒才能達到最佳適口性 (61ºC),而加入 40 毫升則只需 370 秒。另外,燕麥餅乾在所有測試中均排名第一。它具有最高的能量含量(每塊餅乾 70 卡路里)和最長的浸泡斷裂時間。而排名第二的為消化餅乾,雖然它在四種餅乾中的脆度減少量最少(15%),然而它在吸收能力和結構完整性(飽和度、浸泡斷點和實際完整性)的三項測試中失敗了。酥餅排名第三,在三項飽和度測試中平均只吸收了 4 mL 的茶,而佐茶餅乾則排名第四。   綜整以上結果可知,透過有效率的泡茶公式能忙碌的醫護人員在10分鐘內輕鬆享用一杯茶,並可以搭配浸泡過的燕麥餅乾,節省時間的同時亦能改善醫護人員的情緒和工作表現。【延伸閱讀】- 茶產業邁向豐富多元與健康機能的新趨勢
蘑菇茶的健康益處
2023/03/25
位於美國加州的一家健康和保健產品供應商-Nature's Rise最近進行了一項研究,調查早晨食用蘑菇茶(mushroom tea)對整體健康的影響。此研究著重於三種不同類型的蘑菇粉——猴頭菇、冬蟲夏草和白樺茸(chaga mushroom)。目的 為傳統使用蘑菇茶作為支持免疫健康的民間療法提供科學證據。   受試者被要求在六週內每天喝一杯蘑菇茶,並追踪他們的症狀、活力和整體健康狀況。他們還被要求在研究開始和結束時進行血液檢查,以檢查他們的免疫功能。   研究成果表示參與者的活力顯著增加、注意力和專注力得到改善、壓力和焦慮降低,血液測試則顯示食用蘑菇茶後免疫 功能顯著增強。研究人員指出,猴頭菇被認為可以改善認知功能和記憶力,冬蟲夏草可以增強活力和耐力,而白樺茸則具有有助於增強免疫力的抗發炎和抗氧化特性。   研究員認為這項研究成果提供了科學根據,證明每天食用蘑菇茶可以對整體健康產生積極影響,但仍需要進一步研究以充分了解背後的調節 機制。【延伸閱讀】- 日本嚴選20!喝茶促進身體健康的機能性研究報告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