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日本東京工科大學研發提高植物養分的新技術
2023/05/24
由日本東京工科大學應用生物學院的多田教授研發團隊,成功研發一種可提升植物最重要營養來源的磷酸吸收與應用之新技術,無論在低磷酸或一般磷酸的條件下,皆可提升植物生產力。 【研究背景】   磷是植物所需的三大營養素(氮、磷、鉀)之一,同時也為核酸、細胞膜成分和能量代謝產物所運用的重要元素。磷雖以磷酸的形式被植物吸收,成分卻難溶於土壤,不利於植物吸收,反成為限制植物生長關鍵因素之一。此外,有研究報告指出磷酸作為施肥被作物吸收的比例約為10~30%。未被植物吸收的磷酸流入河流和湖泊,在優養化情形下反影響水質環境。再者,作為磷肥原料的磷礦資源儲存量有限,有可能比石油更快面臨枯竭。因此,提升植物對磷酸的吸收與應用已成為農業永續經營中重要的育種目標。另一方面,已有諸多報告指出過去應用磷酸吸收輸送蛋白質作為增加磷酸運轉蛋白(phosphate transporter)表現,無法強化植物本身反而阻礙了植物生長的案例出現。 【研究内容】   有關植物整體增加磷酸運轉蛋白(phosphate transporter)表現,研究團隊在植物根部表皮中發現了特異性磷酸轉運蛋白表現,認為植物整體增加磷酸運轉蛋白反而有可能破壞植物對磷酸的吸收與輸送。具體研究,研究從阿拉伯芥抑制根表皮受到AKT1(protein kinase B α)強烈運作,導入小麥來源的磷酸轉運蛋白基因(TaPT2)於阿拉伯芥研究中得到驗證。   相較一般阿拉伯芥(非重組),抑制根表皮受到AKT1(protein kinase B α)強烈運作導入磷酸運轉蛋白於阿拉伯芥,無論在低磷酸或一般磷酸的條件下皆可促進成長,且增加了葉莖類的大小與粗細。除此,連同植物整體的磷酸吸收量也一同成長。另一方面,研究觀察若對植物整體抑制ACT8運作,不僅無利於植物成長,反阻礙植物成長。   其從研究結果發現從植物對於磷酸的吸收與輸送的限速步驟(rate-determining step (RDS)),植物根部表皮即具備吸收能量,包括後續的磷酸吸收能力完全沒問題。反之,增強植物整體磷酸運轉蛋白,不利於植物的磷酸吸收與輸送,對於植物成長毫無幫助。 【研究重點】   本研究闡明增強植物表皮的特異性磷酸轉運蛋白表現,可大幅改善植物對於磷酸的吸收與應用的可能性。過去研究從未證實一項研究,期望未來將有助於降低磷酸肥料使用達作物永續栽培,以及削減肥料成本。此外,本研究將為肥料不易取得地區,增加作物產量,降低磷酸排放對環境帶來幫助,更進一步對於保護有限的磷礦資源等,永續發展目標SDGs帶來諸多貢獻。 【延伸閱讀】- 利用磷酸酶降低化學磷肥依賴之潛力
韓國慶尚北道宣布開設慶尚北道細胞農業產業支持中心
2023/05/23
韓國 28 家細胞農業產業利益關係者於2023年2月共同簽署了一份備忘錄(MOU)以推動該國的人造肉類產業,其目標是解決氣候和糧食危機。由慶尚北道主導備忘錄的簽署,其他簽署方包含市政府(浦項市、慶山市、龜尾市、義城郡)、大學(浦項工科大學、嶺南大學)、研究和技術機構(韓國食品研究所、慶北科技園、浦項科技園區)和企業單位,如人造肉新創公司 TissenBioFarm、健康食品製造商 Ildong Foodis 和功能性食品原料開發商 Neo-Cremar等。慶尚北道近期宣布了慶尚北道細胞農業產業支持中心的落成,這座佔地 2,309 平方公尺的建築耗時6年建成,總計投資 90億韓元(約700萬美元),旨在開發生物材料並支持細胞培養肉產業。另外亦宣布了細胞農業產業振興戰略,計劃與疫苗、藥物、化妝品和綠色生物產業相結合。義城郡亦正在建立義城生物谷綜合產業園區,以整合細胞農業產業。   慶北細胞農業產業支援中心的四層大樓中設有實驗室、分析室和品質控制室,其中二樓將容納五家公司和嶺南大學細胞培養研究中心,而三樓則設有研究和分析室,到 2024 年預計將進駐安裝55種企業設備,預算為30億韓元。開幕式的出席人員包含了政府官員、大學代表、研究機構和私營企業等單位。其中一間韓國新創公司 TiessenBio Farm並公開展示了一塊重達10公斤的培養肉原型,其成分包含了動物細胞、生物墨水、食用色素、棕櫚油和食品粘著劑,該公司聲稱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肉。   慶尚北道知事李喆雨在開幕發布會上表示,在即將建設新機場的義城開設細胞農業產業支持中心有望在推動高科技產業發展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未來將繼續支持並投資有前途的潛力新興產業。【延伸閱讀】- 美國農業部為國家細胞農業研究所提供1000萬美元的資金
利用蠶絲及蜘蛛絲作為神經損傷修復材料的應用
2023/05/22
近三十年來,由各種材料如殼聚糖(Chitosan)或膠原蛋白製成的神經導管一直是神經修復的重要手術工具,可縫合在受傷神經的兩端,以接合受損斷裂的神經,這些管子可以支持神經纖維和細胞的生長,但目前它們僅適用於修復較小的間隙。為了改善這種限制,科學家們研究了使用填充材料作為管子內部引導結構的方法,導引結構能作為受損神經的「扶手」,使再生組織可以沿著它定位和生長。   先前有研究顯示,天然的蜘蛛曳絲(Dragline silk)可作為許旺細胞(Schwann cells)、神經元細胞和纖維母細胞附著和生長的合適基質,在體內使用時亦表現出長期可降解性,幾乎不會引起任何免疫反應。為了尋求改善神經損傷的治療方案,來自奧地利維也納大學與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團隊利用兩種不同類型的絲製作了神經導管:以蠶絲製作導管本體,及以蜘蛛絲填充導管作為導引結構。在動物模型的研究試驗中,發現斷裂的神經能適應新型的絲質神經導管,並沿著絲在間隙中生長,直到神經末梢成功的重新接合。   天然蜘蛛曳絲擁有優異的細胞黏附特性,而以蠶絲的絲素蛋白製作的材料亦在許多生物醫學研究中顯示出有相當的組織再生優勢,這種絲包絲型態的神經導管是第一個結合兩種不同天然絲特性的創新應用,未來有相當大的潛力成為周邊神經損傷重建的治療方案之一,擴大天然來源的絲質材料多元加值應用的市場。該團隊已經在進行下一步的工作,深入探索蜘蛛絲在人類周邊神經損傷中的潛在用途。【延伸閱讀】- 蛋殼化身顱骨損傷手術修復材料
日本 2050 年實現碳中和之情境分析
2023/05/19
研究概要   由於日本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多數是來自於能源生產的二氧化碳。因此,要達到碳中和目標,即須針對能源的供給、轉換、應用,進行深度探討。下圖即是根據情境設定後,使用回朔分析後得出,2050年能源生產的碳排放,一次性能源供應、最終能源消費、電力結構的相關變化。   日本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簡稱產總研)針對此運用自行研發能源模擬系統的數學模型,建構出實現2050碳中和目標之情境分析。研究發現,為實現2050碳中和的淨零排放目標,導入再生能源和負碳技術勢必不可或 缺。此研究成果已同步於2022年9月19日發表在《可再生與可持續能源評論》(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的期刊上。 研究背景   2020年10月,日本政府宣布「 2050年溫室氣體零排放,實現碳中和」之目標。而在日本境內的溫室氣體之中,有85%是來自能源製造生產過程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為了有效減少碳排放,就必須重新檢討「能源脫碳化」的改善途徑。然而,由於目前大幅減碳的新型技術都處於未成熟的階段,未來能否導入應用並且實現普及化的目標,仍然存在著許多的不確定性。   而為了因應上述的不確定性,最好的方式就是根據不同階段的條件,設定多種應對方案。因此,依照自身的碳排量變化,找出相關的變動因子所建構出的能源脫碳化數學模型,將會是整體過程中關鍵因素。 研究過程與研究內容   日本產總研開發出模擬日本能源系統的數學模型系統:「產總研MARKAL」,模型主要源自國際能源機構(IEA)所提供的能源模型軟體:MARKAL為基礎,並以分析日本能源為目的,所建置而成的系統。   系統只需輸入相關的能源條件設定,即可限制碳排放下,推演計算出一次性能源供給、最終能源消費、電力結構的最佳方案,並進行回溯分析。另外,系統也能透過調整條件設定,來模擬出各種不同的方案。   過去産總研MARKAL,以評估減少CO2排放所需的能源技術而開發出來的系統。而這項系統作為分析實現碳中和的可行性時,卻無法模擬出任何方案。其主要是因為依靠傳統的碳減排技術並不足以實現碳中和。   另一方面,在經濟產業省的綠色創新戰略會議中,同樣提出了要實現碳中和目標,最重要莫過於是負碳技術。(詳細內容請參照2021年12月24日舉行的第5次綠色創新戰略會議工作小組資料6) 預期效益   本次研究重點,主要是以評估再生能源與負碳技術將會如何影響碳排放量,透過評估結果,分析若為實現2050年碳中和的目標,推斷出可能的情境分析。未來則是會在持續進步的低碳技術與負碳技術的發展上,加入能源價格、經濟成長率、人口等社會經濟因素之後,提出新一輪的碳中和情境分析研究。 【延伸閱讀】- 國際間以生質能為主的負炭技術發展趨勢
培養友善農業 台南善化開發辣椒、番椒與番茄新品種
2023/05/18
台南善化世界蔬菜中心今天舉辦「蔬菜育種研究交流與田間觀摩會」,展示耐熱、抗病、高產量的辣椒、番椒與番茄新品種,邀請農業試驗單位、種子公司、大專院校的育種研究人員參觀並開放申請新育成品系,希望提高種苗品質、業者收益並嘉惠農民和消費者。   俗稱亞蔬的蔬菜中心表示,今天提供觀摩展示的甜椒、番茄、辣椒等新品種,是研究人員過去幾年以特殊種原、專業育種及辛勤努力成果。具有多重抗性,能減少農藥化肥。不僅友善環境、有益消費者、農民健康,也都適合台灣種植、更能夠對抗較嚴苛氣候,有助提升糧食安全。吸引與會者觀察比較、訊問不同品系特色與培育要點。   番茄育種研究人員許芸喆指出,番茄是全球重要蔬果,也是台灣種苗業者具國際競爭力種子產業。去年秋季受到高溫降雨少影響,粉蝨族群爆發並傳播番茄黃化捲葉病毒病,造成植株生長異常且不結果,南部地區小番茄生產嚴重瘋欉。   許芸喆表示,豆類金黃嵌紋病毒引起的番茄黃化捲葉病毒病,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影響番茄生產的主要原因。番茄有5個調節番茄黃化捲葉病的主要基因,我們應用基因堆疊方式,將幾種不同抗病基因累加至同一番茄品種中,是目前最佳的抗病育種策略。」今天展示12個不同抗病基因 (番茄黃化捲葉病、青枯病及晚疫病) 組合的番茄品系,將提供種苗業者申請應用,研發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抗病品種。   番椒育種助理研究員林世雯表示,番椒是高經濟果菜類作物。育種主要針對耐熱、抗病選育最耐熱、多重抗病且高產品種,讓世界各地研究人員試種。今天田區展示可供台灣研究單位申請交流的番椒,共有6個自交系辣椒和6個自交系甜椒,包含抗病毒及耐疫病、炭疽病的辣椒品系及耐斑點病、疫病的多彩耐熱甜椒,還有24個具有潛力番椒雜交組合。【延伸閱讀】- 嚴選2022日本最新農業技術與品種研發成果
【綠趨勢】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應從農業碳交易市場做起
2023/05/17
世界銀行指出全球有70項碳定價措施,包括36項碳稅與34項碳排放交易系統(Emission Trading Systems. ETSs)。這些措施涵全球近四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119億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   當政府部門在尋求設計新的系統來減少排放時,他們應該注意農業部門的潛力。然而,到目前為止,農業部門在氣候變遷議題中的討論大多集中在其作為溫室氣體的排放者上。事實上,以美國為例,該國農業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僅占所有工業部門排放量的11%。另一方面,隨著公共和私部門對碳封存及透過碳權(Carbon Credit)交易負碳排的需求不斷增加,農業作為可驗證碳權來源的潛在作用而受到嚴格審查。農業部門對商品交易或商品認證並不陌生,有機會隨時採用碳交易制度。若成為碳匯,不僅可以減輕自身的排放量,還可以為其他行業進行碳封存。   在美國,已經存在碳交易市場的新興市場。然而,美國的碳排放交易制度目前尚為統一,不同州政府有各自的ETS,像是最大的農業州-加州擁有一個ETS,東北部11個州組成的聯盟也是如此;麻州和華盛頓州也各有各自的ETS。目前,這些計劃主要規範能源、工業和交通部門的排放。由於農業部門尚未受到監管,因此可以藉由減少或捕獲碳排放來產生碳抵換(Carbon Offsets)額度,儘管目前這些仍相當有限。受監管的事業多會利用排放配額來滿足其排放上限,並且偶爾以抵換額度來增加配額。例如,加州碳排放限額與交易系統(California’s cap-and-trade program, CCTP)只允許透過捕獲牲畜和水稻生產中的甲烷產生農業抵換,約640萬噸CO2e,佔加州迄今為止碳抵換總量的4.5%。   農業用地有可能通過免耕、減耕、覆蓋作物與作物輪作等保護措施,在土壤與植物中捕捉與儲存碳。此外,養分管理與改善燃燒等農場作法也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些保護措施將碳視為是另一種經濟作物,因為碳可以增加農業生產者的收入。然而,上述這些措施產生的大多數碳權沒有資格進行抵換,因此它們最適合自願性碳市場(Voluntary Carbon Market,VCM)—這是一個私人買賣碳權的市場。   首先,來自農業和林業的碳權存在永久性的問題。那些捕捉並儲存在植物與土壤中的碳可能會因為火災、侵蝕與耕作方式改變而再次釋放至大氣中。另一個問題是外加性,亦即這些活動所產生的減量應該是額外發生的。然而,早在碳封存被討論前,許多農民就已經採取這些保護措施。由於永久性與外加性問題產生的不確定性,可能會使有意願購買碳權者對農業碳權的品質感到不安。   與其他農產品交易市場不同,現在的農業碳交易市場因缺乏標準化、透明度而受到阻礙。目前的碳項目為農民提供許多選擇。大部分的項目是將碳權授予生產者,而有些項目則是給農民固定費用。參與者可以決定要參與哪個項目並根據不同的碳封存估計值支付費用。儘管所有碳模型在文獻中都有記錄,但目前公共領域沒有足夠的資訊來評估碳封存的變數。碳項目的多樣性與不確定使農業生產者難以做出最佳選擇。   總而言之,在供給面上,農業碳權的問題是碳項目種類繁多,具有不同的協議、量化、MRV與品質標準。同時,在需求端的主要問題是購買者對農業碳權的信任存在永久性、外加性、洩漏、避免重複計算等問題。這些問題在於農業碳交易市場仍缺乏統一的市場定義、協議、量化方法與MRV標準。   美國總統拜登於去(2022)年12月底簽署的《2023年綜合撥款法》是建立自願性農業與林業碳交易市場的最新成果。該法案允許美國農業部創立「溫室氣體技術支援提供者與第三方驗證計畫(Greenhouse Gas Technical Assistance Provider and Third-Party Verifier Program, GHG TAP & TPV Program)」,旨在減少資訊不對稱,並為美國農民、牧場主與私人林地所有者提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與碳封存工作的技術指導,減少它們進入自願性碳市場的障礙,並確保參與者能夠公平的分享收入,這將有機會為農業碳交易市場做出改變。【延伸閱讀】- 【綠趨勢】2050淨零碳排 聚焦四主軸
微藻作為永續食品的應用潛力
2023/05/16
微藻是在水生環境中發現的數千種微小藻類和其他光合生物的總稱,由於脂質含量高,藻類長期以來一直被研究作為生物燃料的來源,但由於它們有可能成為更有效率的食物來源,因此也引起了研究人員的興趣。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UCSD)的研究人員認為,藻類可能是一種新型的超級食物,因為它們會產生易消化的蛋白質、脂質和碳水化合物,並且富含必需脂肪酸、維生素和礦物質,其天然含有的類胡蘿蔔素可在人體內轉化為維生素 A,並有抗氧化的特性,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及某些癌症的風險。研究團隊發表在《Frontiers in Nutrition》期刊上的一篇論文中,強調了目前商業開發和養殖微藻的技術,以及擴大生產面臨的技術和經濟面挑戰。    先前有研究發現,在使用相同數量的土地的情況下,藻類每年可以產生比玉米多 167 倍的有用生物量。有模擬模型預測,如果在目前未用於傳統作物的可用土地上生長,現有的藻類菌株有機會可取代歐洲 25% 的蛋白質消耗量和 50% 的植物油總消耗量。不過現有的挑戰首先是尋找或開發符合所有條件的藻類,如高生物量產量、高蛋白質含量、完整的營養成分,以及在土地利用、用水和養分需求方面最有效率的生長條件。   海藻最大的優勢是每單位的蛋白質產量,每英畝的產量至少是大豆的10到20倍。此外,一些藻類可以在半鹹水或鹹水(海水)中生長,亦有案例可以在乳品工廠的廢水中培養,因此可以保留寶貴的淡水用量。團隊並提出了一些用於理想商業藻類產品生產的各種科學工具。例如,透過標靶基因突變增強抗氧化色素-蝦青素的生產,或增加不同藻類的生物量產量和蛋白質含量等,將傳統育種與分子工程相結合商業開發優質藻類作物。除了考量營養和產量因素外,亦可能需要對顏色、風味進行一些調整,並減少其特有的腥味,才能擴大消費受眾。   研究人員認為,商業發展的最大挑戰是在全球範圍內擴大生產的能力,隨著人口膨脹與資源的限制,對替代食品系統的需求也開始迫切增加,必須從現在開始過渡到一個更永續的未來才能避免糧食危機,而以藻類作為食物即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延伸閱讀】- 應用微藻製造植物性乳製品-純素起士
由木質廢棄物製成的可生物分解吸管不會在飲料中變濕
2023/05/15
傳統的塑膠吸管看似微不足道,但它們構成了全球塑膠污染的主要來源。儘管部分國家已開始逐步淘汰一次性塑膠吸管,但它們的環保替代品也有一些缺點,如紙製成的吸管在潮濕時會軟化分解,而甘蔗製成的吸管則需要複雜的生產過程。雖然非一次性的多用途吸管也是一種選擇,但並不是每個人在外出時都會隨身攜帶。 考慮到這些問題,韓國仁荷大學(Inha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將目光投向了木質素,這是一種有機聚合物,構成植物的大部分支持組織,它也是紙漿和造紙工業的副產品,之前曾有應用於電池、廢棄物衍生碳纖維和更堅固的混凝土等研究。   研究人員將木質素與馬鈴薯澱粉或植物來源的聚乙烯醇 (PVA) 混合,然後在該混合物中添加檸檬酸,接著將其鋪成薄片,並把薄片捲成圓筒使其乾燥後,在 180 ºC的真空中加熱圓筒,產生的生物塑膠片會沿著接縫自我密封,形成一根細長的管子,然後被切成一根根柔軟的吸管。這些吸管在浸入液體後不會變濕,比傳統的聚丙烯(PP)吸管更堅固且仍有彈性。另外,在室外暴露兩個月後傳統吸管依然保持不變,木質素吸管則已經有顯著生物降解的現象。這種生物塑膠薄膜還能提供紫外線保護,這可能對其他領域的應用很有幫助,例如溫室窗戶的塗層等。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材料不僅可以減少環境中的塑膠垃圾數量,還可以用來從其他廢棄材料中創造出更永續的生物塑膠產品。【延伸閱讀】- 利用棕櫚果串副產物製造生物可分解的塑膠薄膜
中國「農科這十年」創新合作促發展 構建開放新格局
2023/05/12
國際一流合作創新體系日趨完善   國際合作戰略研究不斷強化。研究構建「兩個一流」建設指標評價體系,制訂《中國農業科學院關於貫徹落實「兩個一流」指標體系的指導意見》;發佈《中國農業科學院「十四五」國際合作發展規劃》,有效推進了全院「兩個一流」建設。   「國際農業科學計畫」建立以我為主新機制。聚焦全球農業科技前沿熱點和我國農業重大戰略需求,利用創新工程,率先發起「國際農業科學計畫」(以下簡稱「計畫」),與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開展高水準協同攻關研究。   高水準國際合作研究成效顯著。獲批中國-歐盟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8項。主辦第七屆國際作物科學大會、第二屆國際農業基因組學大會、第一屆國際生物防治大會、中國農業展望大會等享有較高國際聲譽的大型專業學術會議及活動30餘場。國際化人才培養全面提升。成功取得因公臨時出國分類管理許可權,持續完善和優化科研出訪管理機制,高效服務農業科技對外交流與合作。 「一帶一路」科技合作紐帶日益緊密   「一帶一路」農業科技合作亮點紛呈。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近30個科研機構(大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定;主持援建和共建的中國-羅馬尼亞農業合作聯合實驗室、中國-哈薩克農業科學聯合實驗室、中國-烏拉圭大豆研究與創新聯合實驗室被科技部列為國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沼科所成為農業農村部和外交部聯合授牌的首批「中非現代農業技術交流示範與培訓聯合中心」之一,中阿沼氣中心專案連續三次成功入選聯合國南南合作與三方合作促進可持續發展優秀案例。   農業科技「走出去」成果豐碩。啟動創新工程國際合作協同創新專案,助力我國優良動植物種質資源、優勢技術和拳頭產品走出國門。創新埃及高致病性禽流感專供疫苗創制模式,與埃及研究機構、行業協會、養殖企業和埃及政府部門建立海外版「產學研用」聯盟。牽頭開展草地貪夜蛾等有害生物及外來入侵生物的監測,集成完善水稻、玉米、小麥、棉花、蔬菜與果樹有害生物及外來入侵生物綠色防控技術體系,提出草地貪夜蛾分區治理的策略,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作物有害生物的預警、監測和綠色防控技術合作機制。   科企協同對外合作機制日趨完善。成立「中國農科院海外農業研究中心」,發揮海外農業研究智庫作用。建成首個國家級海外農業資訊服務平臺體系,資源建設總量逾1.2億條。完善各類資訊發佈傳播平臺,連續舉辦五屆海外農業研究大會。牽頭組建全國農業科技「走出去」聯盟,集聚國內農業科技合作優勢單位及資源,開展「科企融合」路徑與模式研究,系統組織海外農業資訊調查、海外專項調研、境外聯合培訓班,提供戰略規劃指導和能力建設培訓。 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持續提升   農業科技外交成績斐然。積極參與落實國家領導人外交倡議和對外承諾,高品質承辦聯合國糧食系統峰會中國國家糧食安全與可持續發展對話會,起草的《中國糧食系統可持續發展路徑報告》被列為峰會成果之一;承辦國際糧食減損大會主題論壇,在G20機制下廣泛宣傳我國節糧減損和農業綠色發展的經驗做法,獲得國際社會認同。牽頭落實G20、APEC、中歐農科工作組機制下的農業合作行動等。   牽頭國際農業科技對話能力顯著增強。緊扣全球農業發展面臨的重大議題,成功主辦了6屆「全球農科院院長高層研討會」,有效提升中國農科院在全球農業科技合作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第五屆G20農業首席科學家會議」、「海外農業研究大會」等16場高級別合作機制和對話會議,並達成多項共識和成果。   參與全球農業科技合作治理水準大幅提升。統籌協調推動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國際農業磋商組織(CGIAR)、國際應用生物科學中心(CABI)等國際組織的深入合作。建設「FAO-中國農科院區域創新中心」等合作平臺,依託哈爾濱獸醫所、沼科所、蘭州獸醫所等單位,成功認證9個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參考中心(實驗室),為國際疫病防控和南南合作技術拓展提供科學依據和支撐。【延伸閱讀】- 中國建設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促進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全面綠色轉型實施方案
植物性飲食崛起 農試所推3產品技術搶商機
2023/05/11
響應環境永續,植物性飲食崛起,農試所今天發表3件產品製作技術,包含膳食纖維多6成的全豆天貝、富含高量游離支鏈胺基酸的大豆雞精及含GABA等機能成分的滴菇精,搶商機。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今天召開「植物雞精&全豆天貝~植物性飲食全天候守護您」記者會,一口氣發表3款植物飲食中的熱門產品,符合環境永續,滿足市場需求。   農試所所長林學詩指出,首先是源自印尼的大豆發酵食品天貝,傳統天貝使用煮熟大豆脫皮發酵而成,表面包覆白色菌絲,有淡淡的堅果及菇類香氣。   農試所生物技術組助理研究員劉威廷說,他研發的製作技術則不去大豆皮也能發酵,此款「全豆天貝」不僅省工減廢,並增加60%的膳食纖維。   劉威廷還研發「大豆植物雞精」,他說,採用的是國產大豆,並精進發酵後熟技術,相較於一般素雞精,可大幅提升游離支鏈胺基酸含量,達市售素雞精的5倍。   他指出,農試所研發的這款產品,色澤金黃、有豐富鮮味、香菇雞湯香氣,已有業者技轉上市。其中一家技轉業者也出席記者會指出,原本都是走醫院附設的通路銷售雞精,從中發現很多患者有補充素食雞精的需求,因而跟農試所技轉製作技術,也將至新加坡、馬來西亞銷售。   農試所研發的第三款植物性產品為「滴菇精」,農試所農業化學組助理研究員吳宗諺說,他採用多種菇類素材,經由高壓水解技術萃取,萃取率達20%。   已技轉大豆植物雞精的業者說,對滴菇精的商機也很看好,極可能接著技轉此產品的製作技術上市。【延伸閱讀】- 新的「隱形膳食纖維」可以不改變食物質地與味道,並使飲食更加健康
小袋鼠糞便可能是減少乳牛甲烷排放的關鍵
2023/05/08
甲烷是第二大溫室氣體貢獻者,使大氣升溫的能力大約是二氧化碳的 30 倍,而釋放到大氣中的甲烷有一半以上來自農業,由牛羊等反芻動物排放的甲烷是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之一。先前已有研究提出了利用海藻、熱帶植物和魚油等牛飼料添加劑,可以防止牛胃中的細菌在消化食物時產生甲烷。另外亦有化學細菌抑製劑和疫苗的相關研究,不過,由於細菌抗藥性、疫苗作用對象無法適用全球不同類型的牛種,及對乳牛其他功能產生負面影響導致產乳量減少等問題,還需要更有效的替代方法來減少甲烷排放。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究了一種在袋鼠腸道中發現的細菌,因為先前已有研究顯示袋鼠微生物不會產生甲烷,而是產生乙酸,而近一步的研究中則發現,這種細菌只存在於小袋鼠身上。由於無法分離出可能產生乙酸的特定細菌,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從袋鼠寶寶的糞便中培養出來的混合培養物,並設計了一種人造瘤胃,用於模擬牛的消化,將培養物加入模擬牛胃中後,發現產酸細菌能夠在幾個月內以與產甲烷微生物相似的生長速度取代牛胃中原本的產甲烷微生物。在那段時間裡,模擬瘤胃亦沒有產生甲烷。研究人員希望未來能在乳牛身上進行測試,以確認實際應用的可能性。研究的論文已發表在《生物催化與農業生物技術》(Biocatalysis and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期刊。【延伸閱讀】- 荷蘭WUR研究顯示以蘆筍藻作為乳牛生成甲烷的抑製劑並非毫無風險
農業因應氣候變遷!日本農研機構建構 AI 人工氣象室
2023/05/05
概要   為因應氣候變遷對於環境所帶來的影響,日本農研機構與民間企業、公家試驗研究機關、大學與法人單位共同鏈結合作,以作物生產為目的研發各項新技術。 而本次研究為以最精密方式複製作物栽培環境與可模擬人工氣象「栽培環境模擬裝置」,內建可連續取得大小與顏色等作物性狀的「自動測量裝置」,建構了AI人工氣象室,並與網路資訊情報等研究基礎相結合應用。本研究基礎可以精準在任 何栽培環境推估作物的採收時期、產量、品質,取得最佳栽培方法與育種相關研 究資訊。   AI人工氣象室與超級電腦「紫峰」相互鏈結,不僅可利用作物環境反應數據進行深層學習(AI 解析),包括農研 機構數位整合 DB 等作物基因資訊與情報等各種農業數據皆可分析。另外,考量 網路資安等安全性,導入安全性高的網絡存取環境,民間企業、大學、公家試驗 研究機關、JA、產地等外部機關皆可安心透過遠距操作。 研究內容與意義   AI 人工氣象室具有以下兩大強項 1. 應用 AI 人工氣象室可取得精密作物環境反應數據   AI 人工氣象室中最重要的栽培環境模擬裝置,可依照不同季節複製相同的 二氧化碳濃度、溫度、濕度,加上自動測量裝置設置灌溉與液肥循環功能, 以及兩台以上作物攝影機,透過上述組合,AI 人工氣象室無須面臨開關問題,皆可在一定時間間隔解析取得影像與感測資訊,並可連續性計算測量出作物性狀。藉由 AI 人工氣象室之應用,儘管在不同季節皆可因應不同栽培環境解析出所反映出的作物性質。 2. 可鏈結遠端操作進行 AI 解析與共同應用   AI 人工氣象室連結網路並與超級電腦「紫峰」連動,不僅農研機構包括民間 企業等單位皆可透過遠距操作快速解析作物環境。而 AI 人工氣象室所取得 作物環境反應數據透過高速網路遠距操作, 即時轉送至 AI 解析平台,讓獲 取的作物環境反應數據可透過深層學習(AI 解析)出作物性狀外,亦可讓農研機構數位整合DB的病蟲害、氣象、遺傳資源與基因資訊等各種農業數據複 合式的解析。並讓外部機關單位可遠距操作解析。另一方面在考量網路資安 安全導入安全性高網路存取環境。  預期效益與未來展望   為研發可因應氣候變遷與緩和之作物,藉由本研發系統應用與民間企業相互鏈結,可快速且有效研發各種因應各種環境適應品種與栽培技術,並加速新型作物育種研發。加上,可技術性控制作物的二氧化碳與甲烷等溫室氣體排放,有助於氣候變遷緩和因應技術之研發應用。包括農研機構數位整合DB等多項與大量農業數據連動與分析,期待未來效應用與解決在生產、流通、消費等層面。【延伸閱讀】- 以模擬工具來預測病蟲害傳播
台澳農業合作會議召開 推進淨零碳排合作商機
2023/05/04
農委會今天與澳洲農業部在台灣召開第18屆台澳農業合作會議,加強農業淨零政策、科技合作及投資新契機等面向的交流;3日將在雲林召開台澳農業商業論壇,推進合作商機。   農委會發布新聞指出,第18屆台澳農業合作會議今天在台灣召開,本次主題為「氣候變遷、永續及為未來貿易做好準備」,雙方聚焦「因應氣候變遷與農業韌性」、「農業淨零及永續策略」及「以農業促進台澳合作」等面向,探索農業淨零政策、科技合作及投資新契機。   農委會轉述澳洲農業部在會中表示,近年來澳洲農業深受極端氣候影響,正積極推動整合農業與氣候變遷的國家方案,期盼與台灣針對農業淨零與確保糧食安全政策,以及相關國際活動議題發展等進行交流。   農委會並說,在本屆農業合作會議之後,雙方將接續於3日在雲林召開台澳農業商業論壇,邀請台灣與澳洲農漁畜相關公協會業者分享如何實踐農業淨零碳排的案例與策略,促進雙方在農業減碳技術的投資商機。   農委會補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台澳雙方是彼此在經濟復甦及維護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援夥伴,兩國農業部門自2004年召開「台澳農業合作會議」,旨在強化雙邊農業關係,增進彼此農業及貿易政策理解,並開展創新技竟術發展、食品安全及糧食安全等面向的合作商機。   另外,近年來台灣與澳洲在植物品種權檢定技術調和方面有顯著進展,透過雙方簡化申請程序,節省兩國業者及檢定機構的時間、成本及資源。【延伸閱讀】- 【綠趨勢】日本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與淨零碳排所採取措施
甘草葉萃取物有潛力可作為慣行及有機農業植物保護劑
2023/05/03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關注農藥對環境和非目標生物的潛在影響,而頻繁使用具有相同作用機制的殺菌劑亦導致許多植物病原菌產生抗藥性,進一步凸顯了發展替代品的重要性。含有多種複合物的植物萃取物在這方面開始受到關注,因為它們的效果是由多種協同作用引起的,使得病原菌難以產生抗藥性。最近發表在《Plant Disease》期刊上的一項關於甘草的抗病研究揭示了另一種有潛力的替代方案。   甘草(Licorice)除了醫藥用途外,在食品業中也被廣泛的利用,如在煙草、植物製藥和糖果中用作天然甜味劑和風味添加劑等商業用途,來自德國聯邦栽培植物研究中心(Julius Kühn-Institut)等單位的研究團隊測試了其作為農藥的效用,並發現甘草葉萃取物是一種有效的殺細菌劑和殺真菌劑。研究人員表示,在製藥、化妝品和食品業中,甘草應用的主要集中在其根部,植物的葉子和地上部多被視為副產品而忽視,本項研究顯示了它們作為植物保護產品的潛力,並可用於慣行和有機農業系統。   研究人員利用模式植物阿拉伯芥和番茄測試了甘草葉萃取物對常見高致病性細菌毒力的影響。結果顯示,甘草葉萃取物可調節植物對病原體的免疫反應,包括與水楊酸和乙烯相關的植物防禦反應。還可以對抗一種引起晚疫病的特定卵菌(oomycete),這種卵菌對化學合成殺菌劑中的活性成分滅達樂(metalaxyl)有抗性。這些試驗結果提供了一種有潛力的新農藥選擇,可以使用天然的方式控制由細菌、卵菌等多種病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開發永續的替代品並使用其他閒置材料用於植物保護不僅有助於農業,而且還能支持當地的循環經濟。【延伸閱讀】- 研究發現類薄荷醇化合物能活化植物的免疫機制減少農作物損失
在飲食中加入一點香草植物與香料能促進腸道健康
2023/05/02
腸道微生物群在消化、免疫和心理健康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群的特徵是有益細菌數量豐富且均衡。最近的研究顯示,在飲食中加入花生、香草植物和香料可以增加腸道細菌的數量,改善健康狀況。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Penn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比較了每天吃 28 克(約 1 盎司)花生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更高的零食(餅乾和乳酪)的效果,發現在六週試驗結束後,吃花生零食的受試者其瘤胃球菌(Ruminococcaceae)的豐富度增加,瘤胃球菌科是一種與健康的肝臟代謝和免疫功能有關的腸道細菌。在另一項研究中,則針對有心血管風險的參與者,在其控制飲食中添加了混合香料(例如肉桂、生薑、小茴香、薑黃、迷迭香、牛至、羅勒和百里香等),該團隊調查了三種劑量:每天約 1/8 茶匙、每天略多於 3/4 茶匙及每天約 1又 1/2 茶匙。在四個星期的試驗後發現參與者的腸道細菌多樣性有所增加,其中,增加最顯著的是中劑量和高劑量的組別。研究人員表示,每個人都可以簡單的透過在日常飲食中添加香草植物和香料來獲益,這也是一種減少飲食中鈉含量的方法,並能讓食物變得更美味。不過,雖然目前許多結果顯示瘤胃球菌的增加能帶來益處,關於腸道微生物組仍然需要進行更多研究,以了解它在整體健康中扮演的角色。【延伸閱讀】- 臺灣特有種土肉桂 改善糖尿病研究分析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栽培技術8項入選農業農村部2022年全國農業主推技術
2023/04/28
2022年9月6日,中國農業農村部發布了2022年糧油生產主導品種主推技術,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栽培與耕作中心主持和參與研發的「玉米水肥一體化密植高產粒收技術」等8項技術入選農業農村部2022年農業主推技術。技術涵蓋了玉米、小麥、水稻、大豆四大糧食作物,面向土壤耕整、精量播種、水氮高效、豐產減排、抗逆穩產、機械收穫等多個關鍵生產環節形成了體系化的技術方案。 1. 玉米水肥一體化密植高產粒收技術:   耐密高產抗倒品種,密植栽培,滴灌水肥一體,導行精量播種,寬窄行種植,滴水出苗,化控防倒,綜合植保,水肥分次精量施用和機械粒收技術,實現節水肥、增產量、降成本,提高效益和競爭力。 2. 玉米條帶耕作密植增產增效技術:   採取在玉米非播種帶秸稈混拌、播種帶推茬清壟的條帶耕作方法,有效解決秸稈還田條件下的播種質量問題。 3. 玉米地膜替代綠色生產技術:   根據當地熱量資源配置合理熟期的玉米品種、增加種植密度、高質量群體調控等關鍵技術措施替代地膜的增產效用,形成輕簡節能、節本增效、環境友好的綜合效益。 4. 玉米密植高產低水分籽粒直收技術:   集成品種篩選、合理密植、抗倒防病保健栽培、適期收穫、農機農藝融合以及烘乾存儲等關鍵技術,實現降低生產成本,改善玉米品質。 5. 夏玉米防災減災穩產栽培技術:   通過「四法抗旱、四法防澇、化控促壯、一防兩減、抗熱抗陰」綜合提升黃淮海夏玉米抗逆穩產能力。 6. 小麥勻播節水減氮技術:   以勻播機播種,集成作業縮短農耗、精細覆土等深種植、分層鎮壓減少散墒,結合微噴灌優化水肥運籌,實現節水、減氮、減耗和省種的突出優勢。 7. 稻田秸稈還田的豐產減排耕作技術:   以旱耕濕整好氧耕作、增密控水增氧栽培為核心,配套高產低排放水稻品種、秸稈高質量還田技術與機具等,協同實現水稻豐產、甲烷減排和農民節本增收。 8. 黃淮海夏大豆免耕覆秸機械化生產技術:   實現秸稈全田均勻覆蓋還田,提高大豆播種質量和出苗率,解決了秸稈焚燒等生產難題,具有增產節本增效等多重優勢。 【延伸閱讀】- 中國農業農村部關於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
全國首個林下經濟地方創生計畫 屏東牡丹建立專屬品牌
2023/04/27
屏東縣牡丹鄉為全國首個以林下經濟為主題的地方創生計畫鄉鎮,部落、學界、官方共同合作,自3年開始與地方共同建立友善養雞技術體系,建立專屬品牌「牡丹山林雞」,支持逾40位農友發展里山微經濟,創造千萬產值。屏科大今帶領團隊與部落合作,以族人傳統工作模式「換工」建立友善自然與野生動物共好的飼養環境。   牡丹鄉公所於2019年4月向國發會提報地方創生計畫,隔年與屏東科技大學合作規畫山林畜牧養雞,以中興紅羽1982土雞為主要飼養品種,截至目前為止,部落內已飼養超過1萬5600隻雞,若1隻雞對外售價為700元,則創造近1092萬產值。   過去山林養雞對族人來說多半以自家食用為主,如今成為推動振興山村經濟的重要角色,因部落鄰近野生動物棲息地,食蟹獴、白鼻心、台灣獼猴等數量眾多困擾雞農,因此,不只要考量環境承載量,如何減少雞隻傷亡,提高育成率也是評估整體效益的關鍵。   屏科大森林系教授陳美惠為此深入部落與族人商討,如何消除農業經濟與部落文化保存間的矛盾,過程中發現「換工」為部落長久維持的傳統工作模式,在過去種植水稻、婚喪喜慶時扮演族人間交流管道,也是各部落間交換知識情資、聯絡感情的重要途徑。   為建立友善自然與野生動物共好的飼養環境,屏科大社區林業中心結合教育部USR計畫與台灣石虎保育協會,於今天下午1點半與牡丹鄉高士部落合作辦理「牡丹鄉友善圍網換工假期」活動,納入過往部落「換工」的精神,和專業圍網志工與在地農友合作,進行圍網實務操作示範,如圍網環境評估(野生動物習性與路線)、錏管定位、打樁機操作與鐵絲裁剪等,也讓屏科大學生實際參與。   農民林淑貞表示,石虎保育協會的圍網方法與部落很不一樣,作法比較紮實,例如打樁就打了70公分深,但是在部落內的固定樁僅約10公分,很容易搖晃。   屏科大表示,盼以此活動將提升部落產業,同時達到野生動物棲地保存目的,並透過部落「換工」文化強調族人間的情感連結,帶動大學生深入山林服務,具體實踐大學社會責任。【延伸閱讀】- 那瑪夏地區及高雄原鄉永續發展計畫
嚴選2022日本最新農業技術與品種研發成果
2023/04/26
1. 高機動田埂割草機 【技術要點】 只需要單機作業,即可在田埂邊或具斜度的坡地上執行割草任務。 在田埂割草時,可以透過靈活的工作手臂,隨意變化左右兩邊的作業位置。 割草範圍能從田埂平面延伸到兩旁斜坡的草地。 由於電動割草機可遙控操作,將有效降低工作時間、減輕負擔,提高作業安 全性。 【農林水產省綜整說明】   能應對田埂跟斜坡的割草作業,達到割草作業的省力化與安全性之外,也能透過換裝零 組件的方式,形成多功能的運載裝置,萬用性將會得到大大的提升。(農產局 穀物課) 透過附屬零件的追加,能夠擴大適用範圍、降低價格,實現普及化之目標。(農產局技術 推廣課) 2. 外觀平滑、抗蟲害的的生食級早熟馬鈴薯「珍寶薯」 【技術要點】 與男爵薯品種同為早熟型的「珍寶薯」,產量高出約10%。 病蟲害防治上,不僅能抵抗馬鈴薯金線蟲,同時對於瘡痂病也具有中等程度 的抗性。 由於塊莖表皮的凹洞比起男爵薯更少,能夠有效提高剝皮步留率。 【農林水產省綜整說明】   原名北育 28 號的「珍寶薯」,其配種母本為早熟型的男爵薯,父本則是對金線蟲抵抗性、 瘡痂病抵病性都非常優異的北系 39 號所組成。目標是期待能在 2028 年讓遭受馬鈴薯 金線蟲病害的農場,能優先轉種植病蟲害抵抗性佳,又具生食等級的「珍寶薯」(農產局 地方作物科) 3. 菸盲椿象: 防治大玉番茄害蟲的生物農藥 【技術要點】 菸盲椿象為菸草粉蝨等小型害蟲的天敵。 菸盲椿象及相關的養殖生態系統,需在大玉番茄的種植初期導入栽培設施。 本技術能有效降低化學合成殺蟲劑的使用。 ➢ 在番茄黃化捲葉病害嚴重的地區,種植耐病性品種後同步實施本防治系統。 使用對菸盲椿象影響較小的選擇性藥劑、並實施防止害蟲入侵綜合防治。  【農林水產省綜整說明】   期待透過菸盲椿象的天敵特性,能夠有效抑制抗藥性日益增加的菸草粉蝨。另外,期待 生物農藥技術,能夠有效降低化學農藥的使用,達成綠色糧食戰略之目標。(農產品局 園藝課) 4. 實現省力化、早期豐產的日本梨聯合V字樹形棚架 【技術要點】 日本梨子聯合V字樹形棚架 達成早期豐收的目標 大幅降低一年工作時間 改善作業姿勢 可導入自動化機器 【農林水產省綜整說明】   有鑒於日本梨的種植面積日益減少,該技術將能有效節省人工、實現早期豐收的目標、 並同步引入大型機械、減少工作時因作業姿勢對勞力的損耗,有助於擴大日本梨的種植。 由於是規格化種植,十分具有發展潛力,期待未來能在日本梨產地積極推廣。(農業局果 樹與茶葉組) 5. 強力抵抗無花果枯枝病的新品種:勵廣台 1 號 【技術要點】 牛奶榕和無花果的雜交種。 與牛奶榕相同,具有極強的枯枝病抵抗性。 透過扦插即可輕易繁殖。 日本主要品種「桝井陶芬」和「蓬萊柿」都可以完成嫁接。 【農林水產省綜整說明】 由於果樹的栽培需要長期間種植,因此關於土壤病蟲害的消毒工作則十分困難。本次試 驗成果作為根本性的防治措施,的確值得相關單位的重視。(農業局果樹與茶業組) 6. 便宜又可輕鬆使用的溫室遠端IOT監測設備:農業通訊支援系統 【技術要點】 使用智慧手機的即時通訊app,即時確認溫室環境的相關資訊。 數據資料都是圖表方式呈現,加強溫室管理作業的效率。 依照說明書步驟,就可以輕鬆建立一個溫室的遠端監測系統 建置成本低,一間溫室只需2萬日圓、網路費約1千日圓/月,既有溫室都可 以簡單完成安裝。 【農林水產省綜整說明】   市售的環境監測裝置,一般價格都較高,對農民負擔過大,本系統由於價格低廉, 將會有較高機會導入使用。此外,使用說明也都開放,透過本系統可望有效減少 溫室巡看的時間,降低勞力負擔。(農產局園藝作物課) 7. 應用耐倒伏生根品種之水稻無包覆栽培 【技術要點】 水稻出苗率容易因外在環境條件而降低,故只需要利用讓根部成長的「生根 種子」即可提升出苗率。 「生根種子」只需要育苗器和催芽器即可生長。 「生根種子」比起催芽種子的出苗率高,初期葉齡較大,出穗期也較早。 【農林水產省綜整說明】   由於稻種無須再經由包覆鐵粉,大幅減輕作業程序,加上耐倒伏品種優勢下,進而提升 產量與產值。目前日本國內已有部分地區導入該項新技術。這項技術種植方法收錄在「栽 培指南手冊」,包括與過去栽培直播方式相異之處,一同節錄要點於手冊,更易於農民 明瞭操作。 (農產品局糧食司) 8. 早熟且高產量直播栽培優良水稻口味品種「千穗實」(Chihominori) 【技術要點】 相較「秋田小町」水稻品種(Akitakomachi )出穗期和成熟期稍早,且抗稻 瘟病更強。 相較「秋田小町」產量高,且直播栽培的倒伏性較低,更適合於直播栽培。 相較「秋田小町」,此品種呈現玄米的外觀品質,米粒光澤與黏度相當,且 口感一樣美味。 【農林水產省綜整說明】   為減輕農事直播作業所帶來負擔與成本,具有耐倒伏性且高產量優越品種特性是相當重 要。而本次研發新品種正具有耐倒伏性高且高產量等特質,因此可確保日本國內直播栽 培的產量問題,期待未來作為東北地帶為主的農事分作的大規模經營體所應用。(農產品局糧食司) 9. 內建顆粒式施肥雙功能超省力除草機 【技術要點】 內建施肥功能的新型開發除草機,可同時施肥又除草。 藉由滾筒式的改良,顆粒式施肥效能約可達180kg/10a。 縮短施肥與除草時間約1.5小時/10a。(現有技術約14.3小時/10a) 【農林水產省綜整說明】   這項技術大幅降低化學肥料與農藥的使用,並節省農事作業所需付出勞力。相當因應當 前推行綠色糧食戰略所需研發成果之一。加上,隨著資材費成本降低,有利於解決未來 擴大規模生產所需導入成本。 (農產品局糧食司) 這項技術研發有利於削減化學農藥與肥料的使用,不僅提升農業生產力,同時也有助於 農業永續性經營,為當前綠色糧食戰略推行中不可或缺研發成果之一。(農產品局技術推廣科) 10. 設施環境數據自動計算週表 【技術要點】 可對應主要設施環境測定設備,協助環境數據加工的自動計算週表的制定。 可遵照操作說明指示,複製環境測定機器所測量出數據,再將每週所執行的 環境數據加以整理、加工,以利於農場間所運用。 推廣於日本國內各地方單位的生產者,以促進單收產量與產值提升。 【農林水產省綜整說明】   這項研發工具可作為環境監控結果數據累積與可視化運用方式,以促進園藝設施朝向自 動化設施監控之轉型。藉此有效應用環境測定數據。(農產品局園藝作物科) 11. 促進耐熱濃綠F1小蔥品種「山彥」的培育與特性之灌溉方法 【技術要點】 由種苗公司共同培育而成的F1小蔥品種「山彥」,耐熱性且產量高,葉色相 較於一般市售品種葉子顏色也較濃。 可避免因高溫而降低產量問題,同時可節省去除葉端枯葉的勞力負擔。 可增進葉面濃綠色特性,減少施肥量(N量 1.0kg/a),在真葉2葉期和4葉 期積極灌溉,並制成種植說明。 【農林水產省綜整說明】   耐熱性且產量高的小蔥新品種,特別是針對高溫期可穩定生產,除了可制成種植說 明,也有利於大幅推廣。(農產品局園藝作物科) 12. 低酸高糖日本水蜜桃新品種Honey Beat 【技術要點】 新品種相較於日本水蜜桃大糖領以及加納岩等主要品種更早熟約10天。 單顆果實重量等同於大糖領品種,甜度較高且酸味較少,口感也相當好。 相較於其他品種黑斑病的病發率較少。 【農林水產省綜整說明】   由於過去日本水蜜桃難有 7 月中上旬採收,口感既可酸味低且甜度高的品種。因此本次 新品種開發期待可滿足市場需求的早生品種。 (農產品局果樹與茶業組) 13. 輕鬆剝開堅厚外皮的早熟栗子新品種「POROSUKE」 【技術要點】 培育可與Porotan品種異花授粉,更易於剝開堅厚外皮且可提前一周採收。 新品種「POROSUKE」類似於Porotan品種,只需撬開外皮並加熱,即可輕 鬆剝開。 藉由兩個品種混植,即可建構穩定生產出可輕鬆剝開堅厚外皮的早熟栗子 栗子產地。 【農林水產省綜整說明】   新品種的果實皮肉更易於剝開,滿足市場的各種需求性。加上,與目前市場流通的栗子 可相互授粉,更有利於擴大優越剝皮品種之推廣。(農產品局果樹與茶業組) 14. 保存時間極長的優良康乃馨新品種「Karnefuji 愛農1號」 【技術要點】 康乃馨新品種「Karnefuji 愛農1號」,相較於原先主要品種,保鮮期長,平 均可達17.2日,且開花期較早。 由於花莖較硬,早熟,可在國內切花非產季10月,以及國內市場旺季11、 12月品質最好的時候採收。 【農林水產省綜整說明】   為擴大國內花卉需求,最重要莫過於高產值且可滿足消費者實際需要的品種選育和推廣。 而這項新培育品種產值相較過去品種高,且保存時間長,滿足消費者需求,無論店家銷 售或家庭自用都相當適合。(農產品局園藝科) 15. 含糖量高高且高TDN產量的牧草中生新品種「餌自慢」 【技術要點】 新品種「餌自慢」含糖量高且TDN(可消化養分總量)比原先品種「春自慢」 較高。 比原先品種的TDN產量多9%,降低3,690日幣/ha生產成本,同時含糖量高, 具有良好的青貯發酵飼料。 【農林水產省綜整說明】   因應生產現場所需,有系統性地促進種子增值與販售,以有效達到新品種推廣。加上, 為了充分發揮新品種的特徵與優勢,應於栽培留意事項與栽培技術上大幅推廣與宣傳。 (畜產局飼料課) 16. 產量高,有別於一般米識別性的優良栽培特性飼料用米新品種「豊丸」 【技術要點】 飼料用米新品種豊丸與現有品種水豐(Minayutaka)幾乎相同成熟期,精米 重量和粗糙米重量的產量均高出5%。 比現有品種水豐耐倒伏性、抗寒性高,為一級強度等級。在病蟲害方面,抗 抗稻瘟病(葉瘟和穗瘟)高,為三級極強等級。 玄米外觀品質相較於現有品種水豐(Minayutaka)較劣質,多出現乳白色和 白肚,有別於一般米識別性較高。 【農林水產省綜整說明】   比現有品種水豐(Minayutaka)產量高,耐倒伏性與耐寒性高。未來將有望取代現有品 種成為高效飼料用米。目前除了青森縣當地負責推廣外,預計未來也擴展往北東北區 域推廣。(畜產局飼料課) 17. 應用國產資源的日本獨有乳酪 【技術要點】 應用當地乳酸菌「J Cheese Starter」製成乳酪,不僅縮短熟成時間,呈現 出的風味、以及具有更高濃度麩胺酸,相比先前製品相成果較優異,在生產 出感官度上也獲取高度評價。 利用米麴菌和酒粕,依照最適合的製造條件開發了「麴乳酪」,相較應用先 前的黴菌所製成的乳酪風味成分更加獨特。 【農林水產省綜整說明】   使用國產的乳酸菌與米麴菌所製成的乳酪,無論是在口感上有別於原先國產乳酪,所帶 來的高附加價值獲取高度的評價。加上,縮短的熟成時間可大幅提升製品產值。 (畜牧局乳製品製造課) 18. 可偵測重量的撒播機 【技術要點】 新型撒播機設備添加可逐次偵測資材殘餘量多寡功能,可從農事作業時資 材殘餘量的變化,依據指示自動調整運作。 當資材的殘餘量低於一定的量,則會發起警示通知,避免錯過資材補給的最 佳時間。 可依照重量秤重自動校正撒播的量,實現高精準度播撒功能。 【農林水產省綜整說明】   這項設備研發有助於削減化學肥料的使用,也為綠色糧食戰略重要成果之一。除此,數 位化的應用也時有助於智慧農業重要成果。透過本技術應用,期待可因應農地條件達增 進產量與產值之效益。(農業局技術推廣科) 19. 農企業之農事從業人員人才培育指南手冊 【技術要點】 手冊詳細記載從業人員採用、培育和評估等注意事項,以及人才培育與定著 所需工具,以及因應勞動安全所需考量之勞務管理要點。 手冊詳細記載依照職務類別的人才雇用與培育所須注意事項,即使雇用經 驗少也能快速掌握雇用要點。 為增進從業人員的定著率,手冊內有紀載職務滿足度分析工具。 【農林水產省綜整說明】   由於採取正職雇用的農企業主不斷增加,故農企業人力資源開發成為重要課題。對此, 調查農企業人才雇用情況,因應不同部門的人才培育重點整理則相當重要。(農業經營局 就農與女性課) 【延伸閱讀】- 2022 年日本十大農業新技術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