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台灣育成紅喉魚苗全球第2 挑戰獨家人工繁養技術
2024/02/08
深海魚赤鯥(紅喉)美味,單尾要價新台幣上千元,全球繼日本率先人工育成魚苗放養,水試所發布已育成魚苗、育成率1%,最快3年後養成種魚,挑戰全球獨家人工繁養殖技術。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舉辦「深海紅寶石-赤鯥寶寶首次登場」記者會,現場展示體長6公分紅喉魚苗,且因台灣氣溫比日本暖,養至5公分時約80天,比日本的90多天短。 水試所所長張錦宜說,因為紅喉是水深400公尺的深水魚,口感好,不僅在日本是製作高級壽司料理用魚,在台灣也非常貴,產地全年平均每公斤1400到1700元,價格好時達2000元;但因是深海魚,大氣壓跟水面人工養殖不同,使得人工繁養殖困難。 他指出,經由水試所沿近海漁業生物研究中心與漁民合作,利用9到10月紅喉會上升到水深200公尺處繁殖,其生理自動適應減壓,請漁民釣了雌、雄魚到水面上進行人工授精,再由水試所東港養殖研究中心養殖,已經成功養成魚苗。 張錦宜強調,這不僅台灣是繼日本之後,成為全球第2個具備紅喉人工魚苗育成技術之國,水試所接下來將朝人工繁養殖前進,若能完成,將成為全球獨家。 水試所沿近海漁業生物研究中心主任翁進興告訴中央社記者,水深每10公尺是一個大氣壓,深400公尺跟深200公尺就差了1倍,魚剛釣上水面時需要休息1、2天或更久才能適應,不適應時眼球會突出、死亡,所以從深200公尺處釣起魚進行人工繁養殖技術的研究,可提高存活率。 負責養殖的水試所東港養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李彥宏說,目前5萬個人工進行的受精卵育,已成500尾體長6公分的魚苗,育成率1%;後續要再養3年,成為種魚,然後進行人工繁養殖,快的話技轉民間養殖,再3年可育成人工繁養殖紅喉水產上市。 李彥宏指出,同期間會持續進行人工育成魚苗,以利人工繁養殖提高成功機會。張錦宜說,針對已經能人工育成魚苗的部分,預計明年跟進日本放流1萬尾。 水試所補充,日本自2013年赤鯥人工繁殖技術研發成功後,自2016年起逐年在富山灣進行魚苗放流,2017年起更是透過穩定大量生產進行放流體長5公分魚苗,2016到2019年間累積放流近9萬尾魚苗,2022年突破歷史新高,單年度放流5萬9000尾魚苗,增加日本沿近海漁業資源。【延伸閱讀】- 日本漁業種苗放流近一甲子的回顧
世界首次證明植物源物質抑制土壤硝化作用的分子機制
2024/02/06
硝化現象即硝化細菌將氨轉化為 硝 酸,是全球氮循環中的一個重要過程,導致含有氨成分的氮肥被沖走農田,造成經濟損失和環境影響。硝化副反應會釋放溫室氣體一氧化二氮(N2O),造成環境問題。迄今為止,硝化抑制劑已作為化學合成材料廣泛開發使用,但現有劑對殘留性的擔憂和抑制機制不明等課題也很多。        本研究是利用在硝化細菌的羥胺氧化還原酶(HAO),並闡明了植物來源的胡桃醌抑制氮循環的機制。透過阻礙從負責硝化反應的HAO向細胞色素的電子傳遞來阻止硝化反應。這將是世界上第一個從分子層次揭示硝化抑制劑機制案例。        研究發現胡桃醌會透過剝奪 HAO 酶的電子來抑制硝化作用,硝化細菌無法利用氨單加氧酶(AMO)將氨轉化為羥胺。        這項研究成果在2023年發表在科學期刊《應用和環境微生物學》上,透過研究成果可以開發安全且高性能的新硝化抑制劑。期待透過新型硝化抑制劑有效利用氮肥和防止流失,減少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為永續農業和環境保護做出貢獻。【延伸閱讀】- 減少碳排!全球第一研發出減氮肥且高產量的新型小麥品種
農民「碳權交易」的新時代來臨?從美日動向觀察其可能性
2024/02/02
近年來,美國政府與民間企業大力支持農民採用淨零碳排的新農法,以「碳權交易」(carbon credit)的方式,創造農民新收入來源。美國農業部官員在2023年2月的農業會議表示:「因應氣候變遷的新農法,將有機會讓農民們取得額外收入。」在日本,碳權交易是否能成為新農業收入來源呢?以下將整理目前的現狀以及相關挑戰: 一、碳權交易與農業獲利的關聯性   2022年,受到通脹影響,美國境內的農產品銷售額創下歷史新高。然而,增加的利潤大部分受益於大型農業企業,仍有半數以上的美國農民呈現虧損。針對此,美國農業部部長Thomas James Vilsack一次在論壇上特別強調了增加農畜產品以外收入的重要性,「碳信用」(Carbon Credit)是其中一條途徑。   所謂的碳信用,意旨企業運用以削減溫室氣體為目標的相關計畫,例如在生產過程中引入節能設備,亦或是保護吸收溫室氣體森林等所產生的減排量,機構依照減排量給予信用額度,其信用額度即等同於排放權,可以出售於其它希望抵銷排放量企業的一種相互交易。 而碳信用的起源,來自於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的「巴黎協議」,宣示2050年實現「碳中和」之目標後,各國的民營企業和地方政府受到相應的壓力,日本也同步要求能源使用過量的企業,必須定期進行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計算及報告。   然而碳權交易與農業又有什麽樣的相關連呢?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第六次綜合報告指出,全球人為碳排放量其中的23%來自「農業、林業、以及其他土地利用」。農地不僅是溫室氣體的排放源,反之同時也是巨大的碳吸收源,其關聯性不容小覷。 二、淨零碳排的重要渠道-土壤與碳信用   首先瞭解植物是如何透過土壤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透過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然後經由呼吸作用釋放到大氣中,但部分二氧化碳會停留在植物體內。當植物的葉子和莖掉到地面上,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之後,二氧化碳被釋放到大氣中。然而,部分的二氧化碳會形成難以分解的土壤有機物,長期存留在土壤中。這就是為什麼土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目前預估高達約1.5 兆噸的原因。   上述概念可以透過人為操作體現,例如在美國約有21%的農地實施免耕農法。如果可以從高度工業化的農業體系,逐步轉向免耕農法,即可藉由將作物殘渣混入表土,讓更多土壤有機質固定在土壤裡,減少二氧化碳從土壤返回大氣中。相關見解認為如果每年都能夠在全球土壤中增加0.4%的碳儲存量,則能有效抑制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 三、對此,2022 年8 月,美國通過了有史以來預算最高的氣候變遷因應法案:   《降低通膨法案》(Inflaction Reduction Act,IRA)。其中在支持氣候友善農業實踐方面,撥款超過200 億美元。而美國農務部的NRCS(自然資源保護局),過去就持續透過購買農地的地役權等方式來增加土壤的碳儲存,在法案通過後,將會持續加強技術與資金上的支援,吸引更多農民投入改善氣候變遷的農業實踐計畫。預計未來建立碳信用市場,鼓勵企業投入與農民交易購買碳信用額,以碳信用市場為主導,實現淨零碳排之目標。 四、民間大型企業的獨特碳抵換戰略   美國食品大廠嘉吉(Cargill)根據契作農民的碳儲存量來提高對其採購價格,鼓勵上游供應鏈的農業工作者逐步轉向以免耕農法為導向的再生型農業。美國種植大麥、蘿蔔等「覆土作物」的農民獲取德國製藥與化工集團-拜耳提供經費支持,作物不需執行收穫,僅僅只種植在土壤中以增加碳儲存量,由於企業的需求,願意種植覆土作物的農民逐漸加入,據聞在2017 年至2022年的五年內,種植面積就增加了40%以上。美國微軟方面,除了經由區塊鏈技術,投入開發碳信用市場所需的基礎設施之外,也同步為農民提供氣象情報等大數據資訊,以提升農業工作效率及擴大土壤碳儲存量。   然而,碳信用在測量土壤中二氧化碳量以及評估減少量方面,在實務上有一定難度。主流的測量土壤中碳的方法是「乾燒法」,需走遍農田並取得各處的土壤樣本,再帶回實驗室燃燒以測量碳的量,其過程既耗時又費力。美國的新創產業們正致力解決此問題。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的Yard Stick 公司開發了一種可以檢測土壤碳特性的探針,並應用「分光法」,經由光的穿透、反射、吸收,對目標進行能量(波長)分析其中相關成分,只需將由光纖和藍寶石鏡片製成的探針放在土壤中旋轉並記錄數據,就能當場產生分析結果。   科羅拉多州的Perennial 公司記錄了從地球發射的具有各種波長的反射光,並使用衛星影像來測量土壤中的二氧化碳。若未來能推行類似上述簡易定量評估的方式,預計碳信用市場將會更加活躍。 五、未來的增值空間及附加價值   最後讓人關心的是碳信用銷售是否能成為農民穩定的收入來源。以目前美國碳信用市場平均交易價格為每噸二氧化碳15 美元行情來說尚未成為穩定的金源,且最主要積極參與者仍為高度環保意識的生產者。不過,依照前述《巴黎協定》的內容,政府已設定了2030 年減排中期目標,根據此目標推估碳信用的需求,到2029 年預計每噸價格可達約224 美元。另一方面,預計不久的將來,經由因應氣候變遷為主的新農法所生產出來的農畜產品更加具有附加價值。   日本方面,農林水産省公布的「綠色糧食戰略」內容當中,明確揭示減少食品生產時的減排目標,持續推廣增加碳儲存的新型農法,以促進土壤多樣性,並於中長期戰略之下,提升農業生產力之願景。【延伸閱讀】-【綠趨勢】日本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之綠色成長戰略(農業領域)
台糖蔗田無人機投放「扭蛋」 寄生蜂防害蟲立大功
2024/02/01
台糖長期飼養寄生蜂「以蟲攻蟲」,取代化學農藥防治蔗螟等害蟲。為減少人力成本,台糖與農業部、文化大學團隊經2年研究試驗,如今捎來好消息,以無人機投放「扭蛋」狀的蜂球於蔗田,效率較過去人工釘放蜂片大增4倍。        台糖一甲子前就展開「赤眼卵寄生蜂」的生物防治研究,在首次於田間進行大面積的防治測試,獲得顯著成效後,便改以寄生蜂取代化學農藥防治黃螟、條螟及二點螟等危害甘蔗品質的害蟲。【延伸閱讀】- 以寄生蜂的模式提出繁殖昆蟲的改良方法        目前台糖在花蓮設有一處寄生蜂飼養中心,約年產15萬至20萬片赤眼卵寄生蜂蜂片。        台糖蔗田共約1萬公頃,具體防治作法是,每月以人工方式將蜂片釘於萌芽後的甘蔗葉片背面,寄生蜂羽化後便會在蔗田間找尋螟蟲的卵,並將自己的卵產於其中,讓後代得以取食寄生卵的營養,而被寄生的卵因此無法孵化成螟蟲,進而達到生物防治的效果,螟害率減少約65%。        不過,手工釘蜂片十分耗時,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林立表示,以玉米田為例,一公頃面積需要121片峰片,人工作業要花費1、2小時,因此和文化大學團隊合作開發無人機投放峰球可能。        經過2年研發測試蜂片規格、開縫設計、測試蜂球出蜂率、蜂球封裝設備順暢度,現在改以無人機(不限廠牌)附掛球體投放裝置,輔以農用定點投放應用系統平台,投放蜂球一公頃面積,只需5到10分鐘。根據試驗結果,投放寄生蜂於甜玉米田防治螟蟲,可減少25%至67%的化學農藥使用量。        蜂球靈感來自「扭蛋」,為純紙漿製造,在土壤可自然分解、水滴進不去,每一顆峰球約可供1000個寄生峰「入住」,團隊已申請專利,也實際應用於甜玉米及硬質玉米田,進一步試驗防治效果,後續將進入技轉、商業化階段,目前正與一家廠商接洽中。        無人機投放蜂球於蔗田的效率較人工釘放提升約4倍,台糖表示,考量甘蔗生產期18個月,今明2年將針對防治成效做進一步評估研究,初期相關設備為租用。
可實現垂直和水平兩個方向的除草機械開發
2024/01/30
除草是有機水稻種植的勞力密集工作之一,也是阻礙最大因素之一,NARO先前開發了稻田高效除草機(由農業機械製造商銷售),旨在提高行間除草效率。然而,在植物之間使用耙子可能會損壞幼苗,因此除草率不會那麼高,甚至必須手動清除剩餘雜草,為了減少除草所需的勞動力,有必要設計出像行間除草一樣高效的植物間除草方法。        本研究是利用NARO先前開發的除草機開發了一種位置控制機制,可以透過垂直和水平兩個方向運行稻田除草機來進行除草(正交除草),採用新開發的種植位置控制機制的機械安裝高精度衛星導航系統(RTK-GNSS) 在水平方向設置虛擬參考線,並將機械調整到線上運行。        研究發現與傳統僅在垂直方向除草相比,證實正交除草方式更有效,提高了除草率。        這項研究成果在2023年發表在日本農研機構(NARO)上,望對未來農民在濕穀種植上減輕勞利,並有效除草,為作物生產穩定及農民勞力問題等帶來貢獻。【延伸閱讀】- 以植物為原料的新型除草泡沫與化學除草劑一樣有效
2023 年日本十大農業新技術
2024/01/26
日本十大農業技術新聞係由嚴選 2023 年度這一年來民間企業、大學、公立試驗研究機關與國立研究開發法人所發表的農林水產相關研發成果,透過加盟會員(農業相關刊物等 30 個單位)以內容卓越度與社會關注度評選出十大農業技術新聞。 〔主題一〕一眼掌握果樹開花所需的低溫累積時間-智慧型果樹栽培管理-   農研機構開發一種可由智慧型手機簡易操作,且可準確判斷果樹開花的加溫時期的智慧型系統,不僅提升開花率與開花期的一致性,促進早期採收利於市場銷售,加上可避免不必要的加熱過程,進而節省能源,增進穩定生產。   〔主題二〕下雨也不怕!-犁田同步旱田直播機之開發-   農研機構和I-OTA合同會社共同開發以穩定二期耕作為原則的高效功能旱田直播機。此項新型機台的改良讓土壤不易黏著,即便在降雨後高水分土壤也可運作。加上犁地同步播種,播種時間短,可以避免生長初期因雨水或排水不良積水造成損害,更有利於穩定並擴大二期耕作。   〔主題三〕抗甘藷基腐病強的「紅日向」品種-穩定南九州甘藷生產力-   農研機構培育一種具有高耐甘藷基腐病的抵抗力的「紅日向」品種。這項新品種面臨農田遭受甘藷基腐病害之時,相比原先舊品種只剩下不到一成的產量,創下八成以上的產量。相當適宜推廣於宮崎縣與鹿兒島縣等地栽培種植,有助於減輕甘藷病害損失,穩定生產力。   〔主題四〕雷射光驅除害蟲技術之開發-無須使用殺蟲劑,利用雷射光擊中害蟲新技術-   本研發成果由大阪大學與農研機構共同研發,以一種藍色半導體雷射光有效擊中已有抗藥性的害蟲的重要部位。例如斜紋夜蛾等農業害蟲,以及近年來猖獗沙漠蝗蟲等皆為適用驅除對象。這項新技術無需使用任何化學農藥,友善環境更有助於糧食生產。   〔主題五〕包覆非食用米素材的肥料資材之開發-塑膠殼「零」土壤殘存, 海洋「零」汚染-   由三陽化成工業株式會社與biomass-resin公司共同研發利用非食用米為生物降解樹酯作為農業肥料包膜資材。這項成果經由農地驗證將預計2027年起正式應用。由於肥料塑膠包膜會造成土壤殘留跟海洋汙染問題,本技術能大幅降低環境的負荷,為永續農業做出貢獻   〔主題六〕遠端監控病蟲害發生情況-利用IOT技術,開發自動化病蟲害發生調查裝置-   農研機構利用IOT相機自動取得誘捕器捕害蟲之影像,開發可每天遠端監控病蟲害發生情況之省力裝置,迅速提供農民精準的病蟲害資訊。由於可適時採取最佳農藥噴灑時機與防治策略,藉此穩定且促進農業生產力提升。   〔主題七〕用酵素力加速分解生物降解塑膠製品-減少處理農用地膜耗費勞力-   農研機構利用稻米中的酵母產生大量酵素,開發可加速分解耐久性高的生物降解農用地膜,同時可應使用者要求的時間分解,大幅降低處理所需耗費勞力。   〔主題八〕闡明灰黴病菌的感染機制-「RNA農藥」之開發-   名古屋大學解釋了對農作物造成嚴重危害的灰黴病菌感染多種不同作物的機制,研究發現該真菌能識別作物產生的抗菌物質,並產生相對的基因合成可使其失去活性的酵素,該發現有助於開發僅去除病原菌感染性而友善環境的RNA農藥。   〔主題九〕口感鬆軟香甜的新品種「姬東」-蔬食或和糕點加工皆宜,繼「紅東」後的新品種-   農研機構培育一種甘藷新品種「姬東」。「姬東」不僅外型好,口感近似於羊羹用的「紅東」品種,香氣近似於拔絲地瓜用的「 AIKOMACHI」,其口感硬度適用於加工。無論是蔬食或和糕點加工皆適宜,預計2024年透過種苗公司提供生產者栽種,除以關東地區為主,同時期待擴展於日本全國。   〔主題十〕培育抗莖枯病的蘆筍新品種「明日玉J」-無畏田間罹莖枯病的高產量新型抗病害品種-   由農研機構、香川縣、東北大學與九州大學聯合培育出日本國內唯一抗莖枯病的蘆筍新品種「明日玉J」。這項新品種特別對於難以抵抗的莖枯病更是唯一勝選。由於無須殺蟲劑噴灑不僅大幅提升日本蘆筍露地栽培的產量,同時穩定產量雙管齊下。預計2028年開始提供種苗。 【延伸閱讀】- 2022年日本十大農業新技術
嘉大農業生科團隊化腐朽為神奇 雞羽毛變身有機肥永續循環再利用
2024/01/25
嘉義大學農業生物科技學系執行農業部「農業有機廢棄物回收之減碳永續循環利用模式」計畫,透過菌種技術,將雞羽毛分解產出羽毛胜肽(氨基酸),並將羽毛胜肽(氨基酸)運用於水/畜產飼料添加,與廢棄太空包資材作為有機肥配方調料,增進有機肥份、或作為有機培養土供作物栽植使用,種萵苣成效相當良好,建立農業廢棄資源回收再利用可行模式,減碳排,展現農業循環經濟韌性與永續性。   校長林翰謙上午帶計畫團隊展示成果,計畫主持人農業生物科技學系主任王文德說,台灣每年屠宰雞、鴨產生約50萬公噸羽毛,種香菇廢菇包高達20萬公噸,這些農業廢棄物無論焚化或掩埋處理,增加成本造成環境負荷,也無法達到廢棄物資源回收再利用的效益。   羽毛主要成分角蛋白,含有豐富的核酸、有機酸、微量元素(銅、鋅、錳)和多種維生素等成分,利用篩選出的微生物,將羽毛分解產出的羽毛胜肽(氨基酸)運用於水/畜產飼料添加、與廢棄太空包資材作為有機肥配方調料以增進有機肥肥份、或作為有機培養土供作物栽植使用,建立一套農業廢棄資源回收再利用的模式。   農生系以羽毛胜肽為基肥種萵苣、紅奶油萵苣和奶油白菜,並與一般市售有機肥種植結果比較,種三周後,使用嘉大雞羽毛有機肥的萵苣、紅奶油萵苣和奶油白菜植株,重量和大小約為使用市售有機肥植株的2倍,顯示使用嘉大雞羽毛有機肥確實可縮短葉菜類收成時間與增加植株重量。   另,利用廢菇包發酵後產物取代市售泥炭土作為基質種植鹿角萵苣和白菜,其植株收成與泥炭土相當,顯示廢菇包發酵後產物可以完全取代市售泥炭土,且較市售泥炭土更具植物生長所需肥份,廢菇包內所具有的稻穀和木屑發酵後具有改善農田土質的作用。   實證結果顯示,農業廢棄物有效再利用,確實可達成農業循環經濟的具體效益,且在產值上甚至更具優勢。蔬菜收成將捐贈六腳鄉安仁育幼院,後續與農業部合作先行在雲嘉地區試辦,逐步推廣至全台各地。【延伸閱讀】- 菌力發威循環農業添新兵 廢棄菇包、羽毛變商品
亞馬遜河流域退化的泥炭地是被忽視的碳源
2024/01/23
秘魯的亞馬遜棕櫚泥炭濕地儲存了大量的碳,但過度開採棕櫚果實造成土地退化,增加碳排放。CIFOR-ICRAF (國際林業研究和世界農林業中心)的科學家在一項新研究中,首次實際測量從棕櫚泥炭濕地失去的碳,這將使秘魯能更精準計算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CIFOR的研究人員表示,在未被破壞的自然狀態下,土壤具有吸 碳能力,但在中度劣化的情況下,土壤的吸收能力受到嚴重抑制,最多減少了88%。這是因為土地退化後棕櫚的數量減少,葉子和根葉也變得更加稀少,導致土壤無法再有效地累積碳。而在重度劣化的情況下,棕櫚泥炭濕地的土壤則成為大氣中碳排放的主要來源。   秘魯的亞馬遜泥炭地大部分是以曲葉矛櫚為主的棕櫚濕地,那裡的葉片和腐爛根系在經過數千年累積後,形成深層泥炭。然而,為了採集果實,採收者通常會砍伐棕櫚樹,隨著時間的推移,棕櫚濕地開始受損,最終成為碳排放的淨源,而不再具有吸收碳的能力。   在一個中度劣化的濕地中,植被和泥炭的碳總排放量每年每公頃高達六噸,而在高度劣化的地區更多。這個數值是研究團隊預期的兩倍之多,對於該國的碳核算產生了重大影響。不同於東南亞泥炭地的水被抽乾作為農地使用,秘魯亞馬遜的劣化過程則較為緩慢。儘管祕魯有監控砍伐森林的措施,但直到現在,卻沒有辦法計算劣化泥炭地排放了多少碳。   過去,秘魯不得不使用以亞洲泥炭地為研究的排放係數,但兩地生態系統不同,而且導致泥炭地劣化的活動種類也各異。研究人員表示,現在秘魯擁有這些數據,可用於國家的排放計算,能將亞馬遜泥炭地退化的排放與東南亞泥炭地退化進行比較,作為永續管理措施的參考。   本研究來自永續濕地適應和減緩計畫(SWAMP)和 CIFOR REDD+ (Reduced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全球比較研究,也是國際農業研究諮商組織(CGIAR) 森林、樹木和農林業研究計畫的一部分,並得到美國和挪威政府的支持。【延伸閱讀】-【循環】印尼棕櫚油廠將在日本幫助下將甲烷轉化為生質燃料
甜蜜的科學:吃草莓有助於預防失智症和憂鬱症
2024/01/19
失智症是一個通稱,其中包含許多不同種失智症類型,最常見的則是阿茲海默症 (AD),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式,僅能透過飲食和生活方式的選擇來預防和緩解。美國辛辛納提大學(University of Cincinnati)的一項新研究顯示,草莓中的花青素具有抗發炎作用,連續12週每天食用草莓可降低中年人失智症風險和憂鬱症狀。   草莓的營養成份豐富,是許多生物活性化合物的來源,並含有葉酸、鉀、纖維、植物固醇和多酚等有益心臟健康的營養素,只需1杯草莓即可滿足日常維生素C需求。目前已有許多研究充分探討草莓消費者與大腦健康之間的關聯性,例如美國拉什大學(Rush University)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草莓中名為「天竺葵素」的花青素與降低阿茲海默症發生率有關。   本研究以30名患有輕度認知障礙且體重過重的成年人作為實驗對象,其中一組收到由冷凍乾燥草莓所製成的草莓粉,每包草莓粉由130克草莓製成13克草莓粉,其中花青素含量為36.8毫克,相當於1杯的新鮮草莓量;對照組則收到具有和草莓粉相同外觀、味道的安慰劑。   研究人員追蹤參與者的長期記憶、情緒和代謝健康狀態,結果顯示,草莓粉組的受試者在單字學習測試中表顯更佳,且憂鬱症況顯著降低,這可能是因為草莓中的花青素具有抗發炎作用,而發炎可能是與超重/肥胖、前期糖尿病和第 2 型糖尿病等代謝紊亂相關的影響因素。未來的研究試驗希望能納入更多的參與者樣本和不同劑量的草莓補充劑,以評估在老化條件下攝取草莓對認知和代謝功能的益處。【延伸閱讀】- 茶及漿果的攝取可能會減緩阿茲海默症的發生機率
「高雄農來訊」提供農民免費智慧服務 農友可提出痛點需求
2024/01/18
高雄市農業局開發「高雄農來訊」提供農民免費智慧服務,並推出智慧農業補助計畫,3年已補助70個智慧農業案場、41種作物、超過630公頃。今年持續推動,包含智慧感控系統、智慧環控系統、智慧生產及智慧服務4類,最高補助二分之一、上限50萬元,2月1日起至3月31日可向所屬農民團體提出申請,提出痛點需求。   高雄市農業局長張清榮表示,高雄首開地方政府之先,開發高雄農來訊提供農民免費智慧服務,並推出智慧農業補助計畫,農來訊line的使用者也超過5900人,今年也會持續優化系統,提供農民更好的使用體驗,並持續經由意見收集,調整補助方案,希望能協助農民數位轉型。農友可於2月16日前提出痛點需求(https://forms.gle/J7JbhUFUzRmYywwS8),農業局後續將辦理需求媒合會,協助農友盤點需求及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案。   旗山區思原生態農場以「魚菜共生、循環經濟」的概念經營場域,場主羅條原說,土壤溫濕度及電導度就是維持蔬菜良好生長環境的必要條件,在導入設施後,可從遠端監控田間土壤狀況適時給予灌溉,且可透過土壤電導度值的回饋來做為施肥參考依據,可精準掌握田間施作時機。   在智慧服務方面,美濃區農會採收前都會派遣專員至契作戶田區抽樣做農藥殘留檢測,以往尚未導入系統時農民都需要透過電話聯繫農會方能得知採檢結果,農會需全天候機並查詢告知農民檢測結果,費時費人力,如今農民可以掃描位於契作田區指示牌上的QR code即可得知藥檢結果,可節省人力更增加事務處理效率。此外。透過掃碼也可以登記施肥、用藥等栽培管理紀錄,針對產銷履歷紀錄作業,大有幫助。   農業局表示,今年智慧生產的補助內容,特別增加個人穿戴式、機械手臂省力輔具等農產業相關智慧農機設備,希望協助農民進行產業升級,省力省工。為了鼓勵淨零排放,計畫有關農機均為電動,降低排放,經由智慧服務協助農友作業管理、產銷數據或AI分析、ESG相關資訊,導入服務、淨零減碳等數位解決方案。【延伸閱讀】- 高雄農來訊成果豐碩智慧農業夯 導入AI掌握木瓜成熟度
台泥攜手宜蘭縣府等四單位 將外來入侵植物轉換為生質能
2024/01/18
台泥(1101)今(11)日宣布,為了將外來入侵台灣的植物去化,維護生物多樣性環境,台泥蘇澳廠與宜蘭縣政府等四個公家單位共同合作,將協助將銀合歡轉換為生質能。   台泥指出,台泥蘇澳廠與宜蘭縣政府農業處、經濟部水利署第一河川分署、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及交通部公路局東區養護工程分局等四個單位共同簽署「宜蘭縣境內銀合歡等外來入侵植物及植生綠美化工程修剪後枝幹再利用資源化合作備忘錄」。   這項合作備忘錄主要針對四單位管轄範圍內的銀合歡砍伐後,以及植生綠美化工程產生的廢樹幹枝條,將送往台泥蘇澳廠,運用先進的水泥窯協同處理技術Co-processing,成為生質能。   台泥表示,根據聯合國2023年最新報告指出,目前有三千五百多個外來入侵種,正在對生態和人類造成威脅,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更高達新台幣13.6兆元,並且是六成動植物滅絕的主因。其中台灣常見的「銀合歡」已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世界百大危害外來種。   銀合歡具有容易擴散及與原生植物競爭特性,每棵銀合歡樹一年可產生1到2萬顆種子、嚴重衝擊台灣生物多樣性。台泥蘇澳廠藉由宜蘭縣農業處所屬樹藝景觀所媒合,從原本要協助經濟部水利署第一河川分署處理河道上的銀合歡,到決定擴大協助公路局東區養護工程分局、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處理植生綠美化工程修剪產生之廢樹幹枝條。   宜蘭縣政府農業處副處長吳東原表示,台泥蘇澳廠可藉由破碎及一連串資源化處理,讓宜蘭地區轄內及合作範圍內的銀合歡等外來入侵種植物,成為水泥製程的生質燃料,促進生態復育與經濟發展良好平衡。   台泥蘇澳廠廠長陳進益表示,台泥長期以水泥窯協同處理技術,協助電力、營建、鋼鐵、半導體等九大產業處理廢棄物,轉為資源再利用的替代原、燃料。此次再進一步投入去化銀合歡與植生綠美化工程修剪後產生的廢樹幹枝條,取代傳統掩埋方式,不僅去化效能更好也符合資源循環的環保趨勢。台泥希望持續以本業核心能力協助宜蘭地區,為維護生物多樣性與減碳共盡心力。【延伸閱讀】- 科學家發現橄欖油廢棄物將會是生物燃料產業與農業的理想材料之一
借鏡荷蘭農業競爭力與對應日本農業情勢
2024/01/16
眾所皆知荷蘭為全球農產品出口大國 ,而在減碳方面荷蘭也相當大有斬獲 。自 2022 年荷蘭政府推動淨零碳排之政策,提出 2030 年畜牧業比 2019 年氮排放減半之方針後成為國際間追隨指標 。同一年,荷蘭有機農業的農家約2,500共同提案新型態 「綠色農家計畫」 ,此舉形成 21 世紀的新農業典範。        對於國土面 人,積狹小,且無像美國或歐洲的法國與德國擁有廣大的農業生產面積 ,荷蘭農業如何突破重圍,在近幾年創下高生產值,締造世界第二出口國之佳績,並在國際間保有高度競爭力? 以下從政策與策略方面分析出四大因素 ,借鏡荷蘭農業的成功之舉 ,並對應臺灣農業經常參考的日本農業情勢作為參考。         一、從產業振興觀點切入的農業政策        荷蘭政府對於將農業政策視為產業振興的技術開發的重視,可從農業部併入經濟部,作為產業發展重點領域之ㄧ經緯中發現 ,除此每年政府預算分配上,有高達 22%的經費投入於農業研究開發。        同時,荷蘭政府更是整合國內農業相關教育與研究單位,建構技術開發與人才培育並進體制。具體而言, 在荷蘭瓦赫寧根設立全球最大的食品產業聚落UR(University&Research Centre), 集結世界各地超過 1,500家以上的食品、化學相關企業。其中日本龜甲萬(Kikkoman)、日本最大海產品日水(Nissui)、富士軟片(Fujifilm)等知名企業參與其中,作為跨領域的鏈結世與產官學聯盟的技術研發來說,結構與能量相當完整, 同時也受到荷蘭政府大力支持。 二、篩選經濟價值作物並集中生產        荷蘭的高產值模式,主打評估出具有經濟價值作物,以最少的栽培作物品項, 集中創造最大的生產量。目前,荷蘭作物已近八成集中於蔬果類的番茄與青椒,以及花卉類的鬱金香等作物栽培,其種植面積占了 79.8%。除此,積極投入提升生產力的技術與專業知識的研發, 並建構栽培、集貨、配送、銷售一條龍作業,藉此提升作業效率與大幅降低成本。        而這項策略成果, 為集中品項帶來100%自給率外,對於外銷競爭力有目共睹。關於其他所需農產品,荷蘭則是仰賴鄰近國的進口。由於歐洲各國間陸地移動便捷,地理優勢相對利於大規模貿易市場交易,加上法國與德國等鄰近國的高國民所得,促使附上價值高的蔬果類容易銷售,反觀,日本地理位置在進出口方面則少了像荷蘭這項優勢。        另一方面,關於農地的集積、集約化, 由於日本面臨農民高齡化的挑戰,休耕地逐漸增加,從農者逐漸減少已成為日本當前須解決現況,以借鏡荷蘭農業經驗,集中品項與建構大規模農業設施, 或許可為農民減輕龐大農作業負擔,創造更高產值。 三、推動智慧農業        承上述 ,然而,集中品項與建構大規模農業設施其中更不可或缺是智慧農業之應用。荷蘭積極導入智慧農業技術於設施環境之中,成功生產高品質農作物, 同時也大幅減少勞動力負荷。以荷蘭番茄栽培為例, 除每單位面積的產量名列歐洲前茅,平均為日本農家的八倍之高。即便與受到嚴格管理的溫室栽培相比較,仍舊比日本高三倍的產量。此外,在節省勞力的自動化設備之下 ,大幅降低人事支出與相關成本開銷。 四、以市場為導向的支援體制與農民觀念        智慧農業導入為荷蘭農業的主流,承如上述,在農業經營方面為農民降低諸多成本,反之所需花費則在設備投資與能源費用。以荷蘭某農家的分析為例,一根茄子的市售1歐元,其中種植成本大約0.3歐元,這項成本內含 0.1歐元的人事費、0.1歐元能源費、0.1歐元的其他費用。        而在資金投入策略上,日本農業儘管成本費用高,若無受到政府的補助情況, 則以向銀行貸款融資為主。因此,過程中必須花費商業經營書製作,以及定期接受銀行審查的時間成本。相較於農業基本保護政策, 荷蘭政府採取是自由市場競爭模讓適者生存。其結果讓農民更加重視自身經營實力, 以及在保有自由競爭意識之下,促使荷蘭農業呈現今日的高水準姿態。         基於此,無論是借鏡荷蘭農業的優點,從鄰近國日本相似農業情勢, 作為我國農業參考。【延伸閱讀】- 看荷蘭「還地於河」,與水共存的永續
研究顯示植物生物鹼-葫蘆巴鹼可改善認知功能
2024/01/12
根據統計患有認知功能障礙的65歲以上成年人約佔11.7%,80歲以上的老年人盛行率則增加至40%。依世界衛生組織推估,至2040年神經退化性疾病將成為自然死亡中排名第二的主要原因。   認知老化是指與年齡相關的認知功能障礙,包括解決問題速度變慢、推理能力下降、感知速度變慢、記憶力和空間能力受損等,是老年人常見的健康問題之一。認知老化問題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將對醫療系統帶來壓力,並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經濟負擔。因此,必須提供預防保健服務等積極措施,以維護老年人的大腦健康。   近年來探索具有特定功效之天然化合物,來改善老化與認知能力下降已成為健康老化的研究重點。葫蘆巴鹼因具有多種生物活性,被廣泛應用於抗菌、抗癌、抗糖尿病、抗高血壓和抗高血脂等相關研究。先前研究報導指出葫蘆巴鹼可促進皮質神經元樹突和軸突再生,並抑制體外晚期糖化終產物形成,可改善阿茲海默症和神經發炎體內模型的學習和記憶障礙,但對於認知能力下降影響及潛在分子機制仍有待全面研究。   日本筑波大學的研究人員運用加速老化小鼠prone8(SAMP8)模型,從認知和分子生物學的角度,研究葫蘆巴鹼對於記憶與空間學習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服用葫蘆巴鹼30天的小鼠和未服用葫蘆巴鹼的小鼠相比,空間學習和記憶能力均有顯著改善。研究人員更進一步進行海馬體全基因轉錄組分析,研究發現葫蘆巴鹼組與神經系統發育、粒線體功能、ATP合成和神經傳導物質釋放相關訊號路徑有顯著調節。   此外,透過負向調節訊號因子Traf6介導的轉錄因子NF-κB 的活化來抑制神經發炎,透過蛋白質定量分析證實,海馬中發炎細胞因子TNF-α 和IL-6顯著降低,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正腎上腺素和血清素的水平則顯著升高。   綜合上述研究結果顯示,葫蘆巴鹼可以減少發炎反應,增加神經傳導物質釋放,進而改善學習和記憶功能,對於治療認知老化疾病具有潛在功效。【延伸閱讀】- 咖啡化合物可改善與年齡相關的記憶力和學習能力下降
務農也能領生態薪水 守護田間棲地花蓮再增3鄉鎮
2024/01/11
花蓮縣政府與農業部林保署花蓮分署推動棲 地生態服務給付計畫,3年來已有288位農友參與,共同守護田區,讓食蛇龜、食蟹獴等保育類野生動物回來了,縣府將影像製作成明信片,今年還將擴大到光復鄉、瑞穗鄉及玉里鎮實施,透過支付生態薪水,鼓勵更多農友加入。   為保全淺山及平原之農田、濕地等重要生態系,農業部林業暨自然保育署從2021年推動「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花蓮縣政府也配合舉辦多場次說明會、分享會,輔導農民參與。   縣府農業處表示,保育的棲地包含水田及水梯田,單筆農地面積1分地以上即可申請。給付分成棲地維護、棲地營造與棲地成效給付,基本的要求條件是田區需終年蓄水、不使用除草劑、毒餌、鳥網,且農產品須符合農藥安全檢出。經查核通過,每公頃水梯田可獲得棲地維護給付3萬元,水田2萬元,若配合計畫營造更友善生態的棲地環境,依成效每案可再獲得1到4萬元的獎勵給付。   花蓮到去年為止,已有288位農友參與,申請面積近261公頃。農友在田區生態觀察,發現食蛇龜、柴棺龜、環頸雉還有食蟹獴等多種保育類野生動物現蹤,非常欣喜。   縣府近日將田區拍攝到的生態影像,製作成明信片與農友分享。參與計畫的豐濱鄉農民吳明和樂見田區生態多樣化,他說,有了這份「生態薪水」,更有誘因向其他農友宣傳,鼓勵更多人加入。彭姓農友說,雖然不用除草劑和農藥,會讓農務變得繁重,但看到食蛇龜、食蟹獴等安心造訪田區,覺得開心。   縣府表示,經過向中央爭取,除了原有的吉安鄉、壽豐鄉、豐濱鄉、卓溪鄉與富里鄉等5鄉外,今年開始,生態給付實施範圍增加光復鄉、瑞穗鄉及玉里鎮,4月會舉辦說明會,並開放民眾申請,希望農友也能成為土地的良善管理者,讓花蓮共好。【延伸閱讀】- 生態給付找回農田景觀 農民也能貢獻生物多樣性「國庫」   花蓮縣府與林業暨自然保育署聯手推動生態給付,已有288位農民加入,申請面積近261公頃。圖/花蓮縣政府提供   花蓮縣府與林業暨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聯手推動生態給付,田間拍攝到可愛的白鼻心造訪。圖/林保署花蓮分署提供 花蓮縣府與林業暨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聯手推動生態給付,將田間成果製成明信片與農友分享。圖/花蓮縣政府提供
開發「動物用口服疫苗」,強化傳染病因應對策:日本鏈結「研究開發 與 Society 5.0」之 BRIDGE 創新研發計畫專題(3)
2024/01/09
BRIDGE計畫由日本內閣政府綜合科學技術創新會議(CSTI)統籌執行,作為研究開發與society5.0中間橋樑,主要積極推動擴大投資項目,期望增進公私部門合作的研究開發,並結合戰略性創新計畫(SIP),加速各政府部門推動執行。   本計畫是以綜合創新戰略為基礎,發揮 CSTI 的指揮中心功能,設定「優先議題」後,應用創新技術解決相關的社會問題,並促進新創產業的發展。 議題 3:開發「動物用口服疫苗」,強化傳染病因應對策   近年來,動物傳染病在全世界各地急速增加,無論豬、雞、牛等任何家畜品種無一倖免,深怕人畜共通傳染病擴散疑慮發生。因此,人、動物和生態系統健康一體(One Health)為全球公共衛生重要議題。【延伸閱讀】-導入機器學習科技預防人畜共通傳染病   另一方面,由細菌感染引發家畜的呼吸道疾病和腹瀉等,以及養殖魚類的傳染病,目前皆仰賴抗菌藥物治療。為了減少抗菌藥物的使用,正致力於開發安全高效的疫苗。在此背景下,戰略型創新計畫(SIP)第二期:智慧生物產業暨農業基礎設施技術與公私研發投資擴展計畫(PRISM)針對「動物醫療用生物製藥供應技術」項目,研發一種利用昆蟲製造動物疫苗素材技術。   本計畫利用昆蟲高效合成有用蛋白質的能力和蠶絲不易消化的特性,開發高效的動物口服疫苗素材和投藥技術。研發議題之內容與目標如下: 1. 研究開發具體內容:   動物用口服疫苗素材:應用蠶絲的高機能素材製造技術,開發有效的口服疫苗素材,再經由動物試驗結果,改善蠶絲中抗原蛋白的數量,以及口服疫苗的蠶絲形狀,逐步確認商品化的規格需求。   動物用口服疫苗的投藥技術:將開發的疫苗給予動物進行口服投藥,並驗證其成效。雖然計畫目前對於動物種類和傳染病項目沒有明確限制,但整體新型口服疫苗素材之研發結果將有助於新創事業設立與擴大投資。 2. 預計在 2025 年前達到之目標開發能融合動物細菌或病毒抗原及蠶絲的疫苗素材,並經由動物口服試驗結果進一步改良,確認未來實用化的規範需求。 3. 社會應用目標:經由官方與民間共同合作,以製藥公司為主導方,通過口服疫苗的臨床試驗並符合法規要求之後,預計於 2030 年實現商品化,計畫後續以扶植相關的新創企業,因應生產新型口服疫苗所需要的材料。 4. 執行期間:2023 年 至 2025 年。 5. 研究經費:2023 年的委託研究經費限額 74,940 千日圓。
牧場飼養鳥類可增進生物多樣性
2024/01/05
美國奧杜邦協會 (National Audubon Society) 的牧場保育計畫,為關心草原鳥類種群的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於大約十年前提出的。牧場保育計畫主任表示,過去 50年來,草原鳥類的數量減少了50%以上,比其他鳥類群體都減少得更多。   由於認知到生產者需要透過飼養動物以獲取經濟利益,還希望能夠在野生動物的需求及改善鳥類棲息地的過程中取得平衡,因此計畫鼓勵有多數鳥類棲息的私人牧場土地進行良好的棲地管理。   參與計畫的牧場管理人們致力於獲得由第三方食品聯盟驗證的奧杜邦 「鳥類友善土地」認證,若獲頒此認證,可提高肉類和動物的銷售價格。計畫認證起始於牧場管理人與草原生態學家之間的對話,生態學家參觀牧場後,提倡促進鳥類和生物多樣性的計畫,在牧場管理人指導下,於密蘇里州、達科他州、德克薩斯州和洛磯山等試驗點制定協議。」   計畫呼籲採取「放牧法」,將草和雜草保持在不同高度,為鳥類、昆蟲(包括蜜蜂和蝴蝶等傳粉媒介)和其他野生動物創造棲息地,提倡維持土壤健康和肥力的做法,並限制化學肥料和農藥的使用。每個地區都有當地特定的目標物種和棲息地協議。如果牧場管理人決定獲取認證,將與生態學家共同製定棲息地管理計畫,過程包括繪製地圖、放牧計畫和目標,例如控制入侵物種、保護河岸地區、種植本土草原物種、利用放牧為鳥類提供棲息地,以及在現有水槽中設置鳥類逃生路線等。該計畫已在15個州認證了100多個鳥類友善牧場,總佔地350萬英畝  計畫帶來的益處包含: 1. 鳥類族群數量有助於評估土地健康狀況   鳥類族群數量是評估陸地生物多樣性最簡單的方法之一,而生物多樣性是土壤健康的關鍵,但土壤健康並非與鳥類有直接關係,因此奧杜邦協會於2023年開始對100個牧場進行土壤採樣,以研究鳥類友善方式如何影響土壤健康和碳含量。 2.可以依據鳥類數量決定牧場管理決策   透過鳥類調查,鳥類數量的增加表示管理決策的施行有效,而如果某些鳥類不再出現,則可以提出預警。 3.牧場可獲得詳細調查報告和技術援助   牧場管理人會收到鳥類調查報告,並且可以參加研討會,討論如何提高土地生產力、保持水源以及保護野生動物。協會還可以幫助牧場管理人尋找融資機會,幫助他們實施增加生物多樣性的工作。 4. 鳥類友善認證可創造潛在經濟價值   雖然奧杜邦計畫的市場開發部分還處於初步階段,但已有至少250家零售店和肉品店可以找到來自奧杜邦認證的鳥類友善土地的牛肉。2022年,協會與肉品公司Panorama Meats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該公司在美國23個州銷售牛肉,並正在尋求更多的全國合作夥伴關係。消費市場上的受眾越來越大,表示消費者有意識到這樣的飼養方式對土地有好處。 5. 對消費者保證牧場的肉品生產對環境有益   對於牛肉生產商來說,這將有助於向與大眾傳達經營管理良好的畜牧動物如何成為改善生態系統的工具。 【延伸閱讀】- 發展混農林業以兼顧農業需求與維持鳥類物種多樣性
國產有機肥料增碳匯 可望成為溫氣減量方法學
2024/01/04
農業部表示,去年起,使用國產有機肥的禽畜肥含50%以上,每公斤補助多新台幣2元、變成4元,帶動推廣面積成長5成,土壤碳匯增9萬多公噸,可望成為溫室氣體減量的方法學。   因應氣候變遷,各國都在研議產業永續生產模式,作為減緩氣候暖化的對策,國內總體目標設定205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農業部連續數年推動永續作為之一就是循環利用,其中禽畜糞再處理後可作為有機肥料使用。   農業部農糧署主秘陳啟榮表示,推廣使用有機肥料在去年出現大幅成長,原本農民使用國產有機質肥料每公斤補助2元,去年起,所使用的國產有機質肥料的禽畜糞肥等有機質含量達50%以上,每公斤補助多2元、變成4元,帶動去年使用國產有機肥面積破6萬公頃,比前一年的111年3.8萬公頃成長5成以上。   他說,這6萬公頃共使用30萬公噸國產有機肥,減輕農民購肥支出逾新台幣10億元,減碳7萬4400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增加土壤碳匯9萬5700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增匯」是增加土壤碳匯,將碳貯存於土壤中。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也證實,使用有機質肥料,可望成為溫室氣體減量方法學之一。   另外,陳啟榮說,根據農糧署在苗栗縣壢西坪休閒農業區專案輔導案例顯示,對比使用生雞糞施肥,使用國產有機質肥料後,蒼蠅減少8成,讓當地人非常有感;因為好處這麼多,呼籲農民踴躍向耕地所在地的農會或公所等輔導窗口申請使用,一起促進地球永續。【延伸閱讀】- 懷抱珍視大地,特克斯科技以技術翻轉讓堆肥變綠金
AI農業的社會應用:日本鏈結「研究開發 與 Society 5.0」之BRIDGE創新研發計畫專題(2)
2024/01/02
BRIDGE計畫由日本內閣政府綜合科學技術創新會議(CSTI)統籌執行,作為研究開發與society5.0中間橋樑,主要積極推動擴大投資項目,期望增進公私部門合作的研究開發,並結合戰略性創新計畫(SIP),加速各政府部門推動執行。   本計畫是以綜合創新戰略為基礎,發揮CSTI 的指揮中心功能,設定「優先議題」後,應用創新技術解決相關的社會問題,並促進新創產業的發展。 議題2:AI農業的社會應用   日本農業面臨高 齡化與從農者的減少, 造成嚴峻勞動力不足問題, 為了彌補人力的短缺, AI 技術落實於社會應用成為當務之急。   為了加速AI 農業技術開發與應用,必須建構有利於新創事業的AI農業研發環境。對此,除數據的蒐集建構可應用於AI研發的資料集,並允許在特定條件下公開數據資訊同時將生產預測與病蟲害發生預警等研發資料模式,同等上述在特定條件下允以公開。此外,針對日本國內地方行政單位或新創事業等企業,因應地方性與品種所研發出低成本且快速的高精準農業 AI 模組 ,加以驗證。 研發議題之內容與目標如下: 1. 研究開發具體內容 數據蒐集、 AI 模組開發之協力系統之整備 。 數據蒐集、資料集之建構。 在特定條件下公開。 應用資料集所開發的 AI 模組在特定條件下公開。 提供民間企業應用公開的資料集與 AI 模組 ,並應用這項措施的地方與品種之個別數據進行細微調整,加以驗證其手法。 2. 預計在 2025 年前達到之目標 數據蒐集、AI模組開發之協力系統之整備 完成 。 建構全國資料集,並加以公開。 研發8種以上應用資料集的 AI 模組,並加以公開。 應用 AI 模組於地方與品種之個別數據進行細微調整,其調整後精準度達 90%以上並加以驗證其手法 。 3. 社會應用目標:提供農民享有 多項 AI 服務最佳農事計畫建議 、自動建立農事計畫 、提升出貨、加工、存貨與物流效率等持續增進資料集建構與研發應用並將AI模組開發加以公開。 4. 執行期間2023年至2025 年 5. 研究經費2023年的委託研究經費限額 124,550千日圓。 【延伸閱讀】- 拓展農業機械OpenAPI數據聯動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