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面對氣候變遷之調適策略以森林與樹木為例
2013/07/05
摘要: 本文主要是在探討森林與樹木對於社會與環境的效用、效益以及其商業用途,並在獲得效益的過程中,如何建立以生態系為基礎的調適策略(Ecosystem-based adaptation, EBA)。許多國際與非政府組織也積極推廣EBA,強調它的效用如減少社會脆弱性(social vulnerability)、成本效率(cost-efficiency)、生物多樣性保護、減少貧困、減緩氣候變遷等共同利益,透過本文將其分為五種類型,每一種將探討森林與樹木如何解上述問題,並且以永續的觀點出發,建立生態系的基礎。EBA也必須納入成本效益考量、共享利益和可能性的分析,並全面性的分析其影響,例如沿海地區外來樹種木麻黃,可能損害當地物種破壞生物多樣性等。 第一類、森林與樹木為發展中國家,在面臨不斷增加的氣候變遷和氣候災害風險情況下的多元收益:森林能提供木材與非木材的商品,非木材諸如木炭、薪柴、野果、蘑菇、樹根和飼料草料等,當農民面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水、旱災),造成作物欠收而影響生計,森林產物則成為居民不可或缺的收入來源之一,在南非根據顯示70%的家庭會依賴非木質林產品來因應氣候變遷,因此確保未來森林產品永續其中管理或回復行動,也成為未來必須注重的議題。 第二類、農村中的樹木能調節水、土壤、微氣候已達更具回復力的生產:在農業上,樹木有助於在變化多端的氣候下維持穩定產量,並且有保護作物對抗極端氣候。像是固氮樹與相思樹具有改善土壤養分及水滲度、降低風速與增加土壤濕度等,在氣候變遷影響下可穩定作物產量,但是該如何在其中產生平衡,即是一個重要問題,因為這些樹木在無氣候或其他干擾因素下,反而會降低平均產量,因此政府該如何永續管理,例如補助土地樹種之種植,達兼顧農作物發展目標以及自然生態保護的永續發展。 第三類、森林於集水區的調解功能:森林會影響降雨截流、蒸散量、水的滲透或是地下水補充,同時也能穩固土壤,並防止發生水土流失崩塌等。波利維亞的森林再生和人工造林計畫,已經證實降低對降雨及強烈暴風的影響,穩固山坡防止崩塌,延長在乾旱期間的供水,也能保護森林生物多樣性,但森林是否能降低水災的實證,仍受到大家的質疑,尤其是在現在氣候變遷下所造成的超級豪雨。因此,如何在集水區建立土地管理的方式,利益相關者及成本效益評估發展一套協調機制。 第四類、森林、沿海地區與氣候有關之威脅:沿海樹林如紅樹林,能保護沿海地區免於熱帶暴風、海平面上升、洪水和侵蝕,這是因為它們能吸收、分散海浪的能量,並且穩固沿海區域的土地,根據經濟評估研究,靠海的海堤種植紅樹林,能有效降低防護堤的維護成本,不過也有研究指出,必須更深入且謹慎的探討每一個特殊地區沿海動態和紅樹林保護作用,進行適地性研究,仍是現在必須突破的問題。 第五類、樹林於城市的調節能力:都市的森林與樹木能提供遮蔽、蒸發冷卻和攔截雨水、儲水及滲透的功能。城市因為改變原有的綠色植被,產生了熱島效應UHI(Urban heat island),除了冷氣排放熱氣再加上地表被混泥土、磚頭、柏油和石頭覆蓋,吸收了太陽輻射累積熱能所導致的結果。都市生態服務研究也普遍多在已開發的國家,有文獻也提出植樹達到的效果有限,必須系統性的搭配,像是以生態系為基礎的綠色建築等整體城市整體規劃。   氣候變遷 作  者: 陳建翰 副研究員 資料出處: CRIFO 相關連結: http://www.cifor.org/publications/pdf_files/Articles/APramova1201.pdf 關鍵字: 農業環境  社會脆弱性  森林與生物多樣性  EBA 調適策略 報告檔案: 面對氣候變遷之調適策略以森林與樹木為例
防疫-動物疫苗產業分析
2013/07/01
評析結果: 全國動物疫苗成長率大約6%,市值約在47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台灣、東南亞國家皆以兩位數的驚人成長,其中中國市值達10億美元,成長率逼近30%,未來市場規模可能超過歐、美等前兩大市場。動物疫苗至所以發展迅速主要原因為新興市場的肉類需求、規模飼養所造成的疾病發生率提高、含藥飼料添加劑的禁止、氣候變遷造成疾病發生率提高等等。 目前台灣動物疫苗在農委會被列為未來明星商品,但動物疫苗產業卻處在一個關鍵時期。目前動物疫苗在我國市場市值約在15億元台幣左右,國產市占率約兩成,八成來自於進口;動物疫苗出口部分競爭力也相對低弱,這與國際藥廠不斷的合作與併購策略有關,不但可以整合公司資源,更可以促進合作,使整個生產成品壓低了下來,加上國際通路的優勢,不斷打壓國內的業者。但台灣動物用疫苗整體研發能量充沛,近年亦有國際大廠合作產品上市以及投資設廠之初步個案;國內產業能有需多要多強化與串聯,如動物疫苗檢定品質方面的改進,以幫助提高出口競爭力;整個疫苗產業除僅僅研發是不夠的,亦需要專業的獸醫背景人才提共完整的獸醫產品及服務,創造一個因地制宜的加值服務,以市場為主的知識型服務,而非僅為改善當地動物飼養品質,因此可以將視市場資訊迅速反應至研發部門。 在產品方面,國內目前仍缺伴侶動物疫苗的研究與製造,水產、水禽疫苗也尚缺完整的登記檢定制度,是否有利基銷售到東南亞市場也是我們可以持續觀察的項目,該如何提高動物疫苗產業的競爭力,必須產、官、學、研彼此互相合作,才能與資源充沛的國際藥廠抗衡。 作者: 陳建翰副研究員 關鍵字: 動物疫苗 產業分析 報告檔案: 防疫-動物疫苗產業分析
農業科技優先推動議題之研提思維
2013/07/01
研提104年度農業科技特別額度申請計畫方向,有必要參酌國科會第九次全國科技會議所強調的相關重點:「以產業發展為導向與全球布局之農業科技研發」,本文揭露該會議共同討論之七項議題,包括(一)如何提升臺灣的學研地位;(二)如何做好臺灣的智財佈局;(三)如何推動臺灣永續發展;(四)如何銜接上游學研與下游產業;(五)如何推動由上而下的科技計畫;(六)如何解決臺灣科技(資通訊)產業的困境;(七)如何面對臺灣的科技人才危機。 其中農委會針對上述議題將強化下列重點(1)建立問題導向科技研究的形成機制與科研議題,強化從學術研究到社經應用的有效連結;(2)強化跨領域及跨國之問題導向研究;(3)強化科研議題發展之產學合作,以有效提升產學鏈結避免學用落差;(4)發展科技整合創新模式促進綠色經濟與永續發展;(5)推動綠色科技之前瞻創新與應用;(5)以產業需求為導向進行人才培育方案之推動。希冀以上述目標為各領域研提特別額度申請計畫之精神主軸,俾利符合國科會創造產業為導向的科研創新環境,並朝向國際化發展之理念,計畫獲得科技經費支持。  檔案下載: 第九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資料
台灣建設新規劃-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
2013/07/01
摘要: 為了提升亮眼經建藍圖,台灣即將提出新計畫。馬英九總統(6/25)接見農漁會幹部時表示,政府正要推出「自由經濟示範區」。自由經濟示範區將導入「智慧運籌」、「高質農產加工」、「醫療專區」和「產業合作」等四大領域,為台灣經濟注入新活力。對於農業部分可針對高檔農產加工,促使農業繼續前進之基石,亦是台灣進入泛太平洋夥伴協定(PTT)的契機。 所謂「自由經濟示範區」,就是要建立幾個「示範區」來顯示「自由經濟」的運作,讓大家看到它的「效益」遠超過「成本」,進而支持全島的經濟自由化。為讓效益極大化、成本極小化,就應該以封閉的區域來運行。在特定管制區內,以最大自由度讓區域外無法進行的生產活動可以在此進行。區域內越自由,創造的效果就越大。 而關於農業部分,農業是我國發展的根本,在21世紀,我國遭遇到的挑戰非常多,也提出相關成果,包括推動第三階段農地改革、以市場作為導向,促成農業經營企業化、活化休耕地、以科技作為農業後盾。 馬英九表示,「自由經濟示範區」,裡面可做高檔農產加工,將可促使農業繼續往前發展,並希望在未來4年,每個農家所得能突破百萬元(在民國100年是93萬),10年內營造4千個富麗新農村,這也是農村再生條例的目標,50年內建立一個無毒農業島。 資料來源: http://www.nownews.com/2013/06/25/91-2954894.htm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527/35043787/
FAO提出方法論評斷生質能源優缺點
2013/06/20
摘要 隨著國際油價履創新高,生質能源的開發應用持續受到各界注目,但諸多質疑與爭議也伴隨而來。聯合國農糧組織FAO正積極推廣一套新方法論,希望能協助決策者衡量投資生質能的潛力和缺點,特別在於對糧食安全的衝擊上加以評估。 這套分析架構稱為「Bioenergy and Food Security (BEFS) Analytical Framework」,過去三年來分別在秘魯、坦桑尼亞、泰國進行現地試驗,內容涵蓋一系列生質能源可取得性、糧食供應與衝擊、社會與環境面向等等關鍵性問題。 高油價和溫室氣體減量是推動生質能發展的主要原動力,此外生質能發展可以促進農村地區的投資,創造就業機會並提高收入;FAO生質能暨糧食安全計劃(Bioenergy and Food Security project, BEFS)的主持人Heiner Thofern表示:「FAO多年來再三強調,開發中國家農業地區的投資不足是糧食生產的主要障礙;如果適當地、正確地進行生質能的開發,可望提供這些地區最欠缺的投資與工作機會」。巴西是生質能應用上最常被舉出的案例,該國從甘蔗取得的生質酒精提供數百萬輛汽車所使用,但生質能亦常被指出會影響糧食供給,並助長森林砍伐、破壞原住民棲息地等等問題,因此利用農業廢棄物的研發方向將獲得支持。 BESF分析架構對生質能潛在的風險與效益給予權重,依據國家、地區的差異性調整參數,評斷的最終關鍵仍取決於生質能應用是否有助糧食安全、改善貧窮、及減緩全球氣候變遷。目前德國農業部已出資贊助BESF,聯合國也將延續此計劃並納入其「生質能與糧食安全基準指標計劃(Bioenergy and Food Security Criteria and Indicators, BEFSCI)」之中。 關鍵字:FAO 生質能源 BEFS       資料出處: New tool for weighing pros and cons of bioenergy; Website of FAO 2011/5/17 http://www.fao.org/news/story/en/item/74708/icode/
日本開發省工輕勞新蕃茄、甜瓜品種
2013/06/19
摘要 日本農業研究機構「東北農業研究中心」與日本農協已共同開發出新型的料理用番茄品種,具有矮莖、不需剪枝等省工輕勞的種植特性,每年每公畝產量可達30公噸以上,日本農協預期將推廣此一品種用於水耕栽培、矮莖密植栽培等模式。 這種命名為「鈴駒(すずこま)」的番茄品種,甜度低且水份少,不適合鮮食,但很適於加熱料理使用,無論煮食、烤食,外型都不易爛,鮮味和酸味也不易流失;特別是番茄含有的機能性成份「茄紅素(Lycopene)」特別高,每一百公克中含量達到7.9公克,比起一般品種高出40%左右,且經加熱後顏色仍然保持鮮紅。 「鈴駒」具有莖梗成長自然停止的特性,因此不必剪枝,使得勞動作業時間可以降低30%,就算是兼職勞工也可以輕鬆上手,有助擴大種植規模。此外其果實較小,每顆重約30~40克,雖然栽培成長期較長,但著果數量高、每棵植株的收成可達1.2公斤,日本農協方面預估若採用溫室進行環境控制,每年每公畝產量更可達到50噸以上。日本農協今年將「鈴駒」在千葉大學的植物工廠內進行試驗栽培,並將產品積極向外食業、量販業者推廣,希望透過新品種提昇「料理用番茄」的市場需求、擴大國內消費量。 另一方面,日本「野菜茶葉研究所」則開發農事勞力大幅降低的新品種甜瓜「Feria」,其側枝短可減少剪枝工作,且為雌、雄分離的單性花,可避免自然著果;對於甜瓜重要病害「白粉病」也具有抵抗力。 一般甜瓜種植為了提高品質,多餘的側枝、果實必須除去,需要長時間彎腰屈膝辛苦工作,不過「Feria」的側枝大多不滿20公分,較不須除去,剪枝作業時間可降為一般品種的二分之一;更因一般甜瓜品種為兩性花,很容易產生多餘的自然著果,「Feria」無此問題,也免去摘去多餘果實的工作。 「Feria」為網紋、果肉淡綠色的甜瓜,適合在較低溫、低日照的季節種植,已預定將技轉提供民間種苗業者種植、販售。 關鍵字:番茄 甜瓜 省工 省力 茄紅素 單性花     資料出處: 加熱調理用トマト育成 芽かき不要10ア-ル30トン超 低段密植に最適;日本農業新聞2011/10/10 メロン新品種「フェーリア」側枝短く整枝がたのしに楽に;日本農業新聞2011/8/17
重要作物大豆基因體85%完成解讀,可望加速品種改良
2013/06/19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10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和美國13個研究機關合作,進行大豆基因體的解讀,目前已完成85%的解讀。大豆全基因體包含11億1千萬個鹼基對,美國團隊已完成了9億5千萬個鹼基對的解讀,理化學研究所將其中的46,430個基因,以全長cDNA資訊探討基因功能。未來可望將基因體資訊應用在育種上。由於大豆是世界重要作物,種子富含蛋白質及油脂,基因的位置及功用一旦明瞭,則可透過非基因改造方式,如分子標誌育種的進行,而育出高產量、耐潮濕、抗病等品種。此成果已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Nature」。
104年漁業領域優先議題方向-長官訪談重點方向
2013/06/19
104年漁業領域優先議題方向-長官訪談重點方向 1.訪談緣由:屆於104年度各領域研提優先推動議題方向,依國科會第九次全國科技會議結論,如何發展以"產業為導向之全球布局科技研發"為首要之務,因此本學會首次透過各領域長官質性訪談方式,了解各領域104年(短期)可研提之重點方向,供農業科技人員進行計畫研提規劃時之參考! 2.訪談目的:建議104年度漁業領域可研提之重點研究方向 3.訪談時間:5/21下午3點 4.訪談人物:漁業署陳君如副署長 5.資料整理人:陳建翰副研究員(紀錄) 李宜映研究員(彙整) 6.訪談綱要: (1) 針對漁業領域進行現況分析及該領域研發瓶頸 (2) 104年度漁業領域之研究方向 7.訪談結果: (1). 現況待突破瓶頸: A. 非單一產品之研發,而是以系統性角度,發展海水魚淡水魚與觀賞魚養殖系統 B. 強化遠洋漁業資源評估方法與E化跨領域應用(如電子觀察員) (2). 未來漁業領域可研發方向: A. 開發替代魚粉的蛋白質飼料 (降低飼料費50%)。 B. 開發高效率的閉鎖循環養殖生產與監測系統(包括水質控制技術) C. 建立觀賞魚產銷資材生產價值鏈與專家知識系統 D. 發展電子化遠洋漁業資源評估與追蹤定位系統 E. 生產端的品質檢測系統(建構水產品防疫體系,確保水產品安全) 8. 當天訪談照片:     作者: 陳建翰副研究員(紀錄) 李宜映研究員(彙整) 關鍵字:     報告檔案: 104年漁業領域優先議題方向-長官訪談重點方向 參考各國漁業相關議題
104年農糧領域優先議題方向-長官訪談重點方向
2013/06/18
104年農糧領域優先議題方向-長官訪談重點方向 1.訪談緣由:屆於104年度各領域研提優先推動議題方向,依國科會第九次全國科技會議結論,如何發展以"產業為導向之全球布局科技研發"為首要之務,因此本學會首次透過各領域長官質性訪談方式,了解各領域104年(短期)可研提之重點方向,供農業科技人員進行計畫研提規劃時之參考! 2.訪談目的:建議104年度農糧領域可研提之重點研究方向 3.訪談時間:5/24上午9點 4.訪談人物:農糧署陳建斌副署長 5.資料整理人:陳建翰副研究員(紀錄) 李宜映研究員(彙整) 6.訪談綱要: (1) 目標:提升農業生產力及穩定農產品供給 (2) 在農糧領域針對該目標之未來因應策略 7.訪談結果: (1). 策略: A. 活化休耕地 B. 活用地區條件、資源,建立高生產性水田旱田輪作系統 C. 建構現代化雜糧生產體系(引入自動化生產管理系統) D. 強化雜糧作物之機能性成分萃取與應用(如薏仁、芝麻) E. 研發產量高、抗病蟲害、抗旱之雜糧作物品系 8. 當天訪談照片:   作者: 陳建翰副研究員(紀錄) 李宜映研究員(彙整) 關鍵字:     報告檔案: 104年農糧領域優先議題方向-長官訪談重點方向 農糧參考國際資訊
百餘國農業首長承諾將審視農作物基因庫
2013/06/18
摘要 來自超過一百個不同國家的農業部門官方首長,於2011年3月14至18日齊聚印尼峇里島展開會議,共同承諾在「國際糧食及農業基因資源條約 (International Treaty on Genetic Resources for Food and Agriculture)」的架構之下,對於農作物基因庫重新進行審視,並公開督促尚未簽署條約的國家能儘速加入,以維護生物多樣性資源、因應未來潛在的氣候變遷及糧食危機。 (註:國際糧食及農業基因資源條約目前共有127個會員國,我國尚未加入) 「國際糧食及農業基因資源條約」主要目的在於建立國際性的多邊系統,使各國得以分享64種重要農作物的種原及基因資源,這些作物佔全球糧食供給總量80%以上。本條約書記官Shakeel Bhatti表示:「若國際糧食及農業基因資源條約能更有效率地保護作物資源,人類將能有效面對未來糧食危機的挑戰;以全球生物多樣性重要據點─印尼為例,印尼持續在條約中扮演領導者的角色,並且向各國展現農業可以和環境保護共存共榮。」 今日這項基因資源系統擁有超過130萬項獨特的作物樣本;此外,西班牙、義大利、挪威、澳洲等國也在條約架構下提供「利益共享基金(Benefit-sharing Fund, BSF)」給予願意配合的農民,使他們在自家的農田保育生態和基因多樣性、調適傳統農作物以因應氣候變遷。 在這次會議中,各國農業首長已宣示認同氣候變遷對農作物基因資源產生的風險,並主張基因資源的保存無論在農民選種、傳統育種乃至於先端生物科技等面向,均具有關鍵影響力,同時也蘊藏未來市場商機。預期會員國將宣佈更多新投資與保育計劃,使行動擴及全球,讓更多人能藉此受益。 關鍵字:基因庫 國際糧食及農業基因資源條約     發布日期:   資料出處: Ministers commit to review the world crop gene pool; Website of FAO 2011/3/11 http://www.fao.org/news/story/en/item/52635/icode/ 相關連結:
全球漁業產品消費量創歷史新高
2013/06/18
摘要 聯合國農糧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於2011年1月發佈之新聞指出,根據FAO報告書「The State of the World's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2010」資料顯示,全球漁產品消費量已達平均每人每年17公斤的歷史新高點,而這些新增加的蛋白質來源,主要歸功於養殖魚業的蓬勃發展,但全球海洋漁業資源量仍沒有回復跡象。 漁業產品一向是交易額最大的食物類別,目前全球32%的漁場已面臨過度捕撈、有待進行復育,相較2006年而言不只未減少,還微幅上升;但報告亦指出有15%的魚場處於低度捕撈狀況,這些魚場應可承受更多的捕撈量。 對於層出不窮的非法捕撈,FAO認為「貿易措施 (trade measures) 」可以產生管制、壁壘的作用,以抑制濫捕所造成每年100~235億美元的損失;另外要求漁船加裝衛星定位「航行紀錄器(VMS)」,呼聲也日益增加,這種機制藉由可追蹤性和透明度的提升,將有助漁業資源有效管理。 2009年全球魚產品總供應量達1.45億公噸,FAO特別讚揚東南亞地區國家的水產養殖發展政策,特別是政府有效介入進行產業輔導,在提供產業相對優勢和經濟動機方面表現出色,以致能夠增加優質水產蛋白質的供應量。 關鍵字:FAO 貿易措施 漁業     資料出處: Fish consumption reaches all-time high; Website of FAO 2011/1/31 http://www.fao.org/news/story/en/item/50260/icode/ 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FAO 2010 http://www.fao.org/docrep/013/i1820e/i1820e00.htm
餵食飼料米有助提昇豬肉美味
2013/06/17
摘要 日本岩手縣藤沢町經營養豬場的雅客(アーク‧Arkfarm) 株式會社,今年6月16日在東京發表餵食「飼料米」的新品牌豬肉「大地の米豚」,並指出採用飼料米的豬肉比起一般豬肉含有更高比率的油酸(oleic acid);由於高油酸含量有助肉質柔軟、且能提昇肉味,可望成為具市場競爭力的新商品。 雅客的橋本社長表示:「販售高品質豬肉的通路,若能加以擴張,就能充分利用水田來生產飼料米。」並十分期待今後新市場開拓的成績。「大地の米豚」於2010年12月開始向餐廳和預訂客戶出貨, 7個月飼養過程中,在肥育後期的3個月開始餵食飼料米,將糙米磨碎後混入飼料中,使米的比例達到30%。該公司將四頭飼料米豬和4頭對照組進行化驗分析,發現飼料米豬所含的油酸,比起同公司飼養的一般豬高出19%。此外也對餵養50%米飼料的豬進行比較,結果50%米飼料的豬肉油酸比例並未較30%米飼料的豬肉提升,且30%米飼料的豬肉口味較佳。 將油酸含量作為訴求並進行肉類品牌化的案例,日本在2009年4月以長野縣的牛肉作為開端,大分縣、鳥取縣陸續在2011年2月出現類似案例;油酸做為肉質評比的定量指標,讓肉品行銷加值能有明確賣點,倍受相關業界矚目。雅客株式會社更活用養豬廢棄物製作堆肥,讓飼料用稻的生產與畜產業緊密結合,其企業化經營的實例,對於開創「附加價值」與「循環型農業」兩立兼顧的產業模式亦深具啟發意義。 關鍵字:飼料米 油酸 豬肉 循環型農業     資料出處: 飼料米がオレイン酸増加・豚肉うま味でPR,日本農業新聞
104年國際合作領域優先議題方向-長官訪談重點方向
2013/06/17
104年國際合作領域優先議題方向-長官訪談重點方向 1.訪談緣由:屆於104年度各領域研提優先推動議題方向,依國科會第九次全國科技會議結論,如何發展以"產業為導向之全球布局科技研發"為首要之務,因此本學會首次透過各領域長官質性訪談方式,了解各領域104年(短期)可研提之重點方向,供農業科技人員進行計畫研提規劃時之參考! 2.訪談目的:建議104年度國際合作領域可研提之重點研究方向 3.訪談時間:5/21下午2點 4.訪談人物:國際處傅子煜科長 5.資料整理人:陳建翰副研究員(紀錄) 李宜映研究員(彙整) 6.訪談綱要: 針對國合領域進行現況分析及該領域未來研發方向 7.訪談結果: (1). 現況: A. 須強化由需求面向(在地需求者)引導農業技術創新與研發 B. 須建構與國際接軌之技術服務人才,例如進出口種子檢查、種苗病毒檢測或品管作業 C. 須強化國際合作之農業研發較缺乏適地性研究,如何以目標市場(如越南蝦生產、非洲水稻生產)之氣候與文化,改良台灣農業研發成果,發展一套符合當地的農業設施與整和性技術諮詢服務業(產銷系統的技術諮詢服務) D. 目前適應性研究範疇為生物性農藥、肥料、種苗與菇蕈等農業設施 (2). 未來發展方向: A. 加強農業研發之應用與發展適應性研究(目標對象東南亞和西亞),以育成創新農事服務產業模式 B. 朝向生物經濟邁進:以低污染、低耗能的角度進行農業生產(包括飼料),包括建構管理食物的儲存、配送及標示系統,以確保永續的糧食供應之體系(制度); 強化農產品利用率與多元化應用,減少食材浪費 C. 整合性技術診斷諮詢服務業可參考荷蘭與以色列國家(技術轉介與貿易之農事顧問諮詢服務業),目前台灣世芥蘭業所發展之種苗技術貿易模式為不錯的典範    作者: 陳建翰副研究員(紀錄) 李宜映研究員(彙整) 關鍵字:     報告檔案: 104年國際合作領域優先議題方向-長官訪談重點方向 參考國際相關資料
協助辦理各領域104年度科技研發重點-國際趨勢資訊研析
2013/06/17
一、 為因應國內外趨勢快速變遷,尋求農業科技利基並提升決策品質,本會於102年度委託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以下簡稱運籌管理學會)常態性蒐集13個農業科技領域之全球趨勢及焦點新聞,不定期刊登於農業科技決策支援資訊平台(網址: http://agritech-foresight.coa.gov.tw),並針對特定議題委請專家摘要評析,俾利本會同仁及時獲得國際焦點資訊,供作科技計畫規劃之重要參考。 二、 為利於上述104年度特別額度計畫之構思,農委會科技處舉行104年度各領域科技研發重點座談會時,委請本學會進行下述資料盤點分析: 103年度各領域科技計畫之先期研究構想書與74項農業科技前瞻關鍵議題之參採情形。 與102年度農業施政重點比較,各領域施政重點有無對應之構想書投入。 透過產業問卷調查及訪談,聚焦台灣各領域之重要發展課題,可作為104年度研發方向之參考。 檔案下載: 防檢疫領域趨勢概況 畜牧領域趨勢概況 農糧領域趨勢概況 果樹平台交流會議 國合生技科管領域趨勢概況 漁業領域趨勢概況 農環領域趨勢概況
產學合作促進國家發展
2013/06/17
評析結果 WEF 全球競爭力報告將一國經濟發展階段,區分為「要素驅動」、「效率驅動」及「創新驅動」階段。過去臺灣皆位於「效率驅動往創新驅動轉型」階段,2011年首度晉升至「創新驅動」階段。「創新驅動」階段的競爭首重研發創新能力,而大學是社會上最重要的創新能量來源,這也是各界為何呼籲大專校院要走出象牙塔、提升人才培育品質的主因。看來產學之間能否順利配合接軌,將是未來臺灣經濟能否成功躍升的重要關鍵。 為了鼓勵產學間建立夥伴關係,2008年開始,行政院推動「加值產學(研)合作連結創新」計畫,就以系統化概念來推動產學合作,促成31所大專校院建立校級產學合作中心,重整校內原本的研發、技轉、育成等單位的功能,發揮產學智財管理與營運能量。未來,行政院也將致力推動產學合資聯盟研發中心,使得學界與業界能有長期且廣泛的合作,共同針對特定領域的議題進行創新研發。   作者: 李宜映 研究員 關鍵字:   相關網頁: http://www.news.high.edu.tw/pages_d.php?fn=topic&id=185
104年畜牧領域優先議題方向-長官訪談重點方向
2013/06/14
104年畜牧領域優先議題方向-長官訪談重點方向 1.訪談緣由:屆於104年度各領域研提優先推動議題方向,依國科會第九次全國科技會議結論,如何發展以"產業為導向之全球布局科技研發"為首要之務,因此本學會首次透過各領域長官質性訪談方式,了解各領域104年(短期)可研提之重點方向,供農業科技人員進行計畫研提規劃時之參考! 2.訪談目的: 建議104年度畜牧領域可研提之重點研究方向 3.訪談時間:6/5上午10點 4.訪談人物:中央畜產會李春進執行長 5.資料整理人:陳建翰副研究員(紀錄) 李宜映研究員(彙整) 6.訪談綱要: (1) 針對畜牧業領域進行現況分析 (2) 以產業需求面進行未來計畫研提建議 7.訪談結果: (1). 牧業領域的發展主軸: A. 短期:競爭力-建立畜牧產業為技術密集、資本密集且具國際競爭力之產業 B. 中期:品質-提供消費者健康、安全、高品質之畜禽產品 C. 長期:永續-推動節能減碳及動物福利,促進畜牧產業形象及永續經營 (2). 產業需求問題與可研提之研究方向: A. 飼料及原物料價格上漲,需降低生產成本    (a) 替代性飼料原料及配方    (b) 提升畜禽繁殖效率及育成率    (c) 可改善生產效率之新式生產系統 B. 消費者意識提高,重視食品安全    (a) 畜禽優良生產規範及標準作業程序    (b) 畜禽產品安全評估、管理及監控技術    (c) 有機畜禽產品生產模式 C. 國際間及國內逐漸重視動物福利之趨勢    (a) 建立適合國內生產環境之畜禽福利評估指標    (b) 可兼顧動物福利之生產系統 D. 環境汙染及資源再利用之趨勢    (a) 建構對環境友善之生產作業    (b) 畜牧場節能減碳之研究 E. 生物科技發展    (a) 就由基因與分子標記強化育種與保種作業/速度    (b) 提供動植物疾病防治工具 F. 資源整合創新提高附加價值    (a) 利用農產副產物提高產品品質(如乾草)    (b) 強調多元化與開放式經營體系,如品牌化多元儲存加工作業    (c) 產業鏈之整合,強調一條龍之產業經營模式,融合文創、物流行銷、食品安全監測處理作業等元素    8. 當天訪談照片:     作者: 陳建翰副研究員(紀錄) 李宜映研究員(彙整) 關鍵字:     報告檔案: 104年畜牧領域優先議題方向-長官訪談重點方向
永續發展過程中綠色貿易勢在必行
2013/06/14
摘要 UNEP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2013年5月明確點出全國的綠色貿易是一個實現永續發展的一個重要一環,發展中國家的政策訂定有助於催化這種新時代的轉變,此篇報告書分別以農、林、魚、製造、再生能源以及旅遊業等六個經濟面向,分門討論如何推展綠色經濟與創造新的貿易機會與規則。而執行主任Achim Steiner表示「今日世界相互聯繫日益緊密,每年高達有數百兆美元的商品及服務貿易,雖然綠色貿易還存有許多挑戰,但如要扭轉全球生物多樣性衰退,減緩溫室氣體(GHG)釋放、遏制土地退化的情況,保護我們的海洋,如何永續性的國際貿易,以及保護發展中世界經濟體的自然資本是至關重要的。」一些以自然資源為貿易的國家,也逐漸的面臨永續發展的議題,這些自然資源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以及造成的社會不公平,將對未來發展形成阻力,若能長期發展永續經濟,將有機會促成多樣化發展與綠色經濟,創造出一個新的綠色商機。 一些具環境標章與認證商品,雖在全國貿易市場佔一小部分,但增長量卻是驚人,舉例來說低碳和節能技術的全球貿易,預計在2020年將會成長三倍,達2.2兆美元之多。報告書針對六個面向提供實施策略,如何在市場中獲利以及建立認證機構的革新政策。 農業:全球有機食品和飲品市場,相較於2011年貿易額629億美元,預期在2015年可增長為1050億美元。而永續化標準製程的茶類,在2005年到2009年間增加達百分之二千。 漁業和水產養殖:合格或完整評估記錄內的野生捕撈漁業,每年約有1800萬公噸的海鮮魚貨,也僅相當於每年全球野生捕撈漁業魚貨量的17%,可見需求遠遠超過供應量。而依據合格永續標準養殖海鮮總值,預計2015年將從2008年時的3億美元提高12.5億美元。 林業:至2013年初,全球合格開採的森林總面積達4億公頃,約占全球森林資源的10%,合格木材商品的銷售價值每年超過200億美元 製造業:許多供應商利用綠化策略,以確保自給在國家供應鏈的有利地位,舉例來說,1999年到2009年間,環境管理當中全球ISO14001認證,增加百分之一千五百。 再生能源:1990年以來,每年全球太陽能電力、風力和生物燃料供應已經分別平均增長42%、25%及15%。在2010年時,再生能源的投資額已達到2110億,比2004年增加了五倍,而且有超過一半的投資都是在發展中國家。由此可見,發展中國家再生能源設備的出口,如太陽能電池、風力渦輪機和太陽能熱水器已經顯著增加,並且擴大可再生能源資源發展的出口潛力。 旅遊業:發展中國家旅遊產業利潤從1980年增加30%到2011年的47%,預計在2030年將可達57%。2012年國際旅遊業首次達到每年十億美元,其中又以訴求自然活動為主的生態旅遊業發展最為迅速。許多發展中國家因為其自然環境、文化遺產和可能具有探險趣味等因素,使得該些國家的生態旅遊業已擁有競爭優勢。 雖然前景樂觀,但要達成永續貿易也代表著必須遵守的社會與環境規則越來越多,一個越複雜的監管體制架構,會增加出口市場的困難度,意味著自由貿易的市場限制與打壓,且達到各種要求的費用昂貴,特別是對中小型企業將面臨打壓。因此,公、私部門的合作就相當重要,對於發展中國家獲得綠色貿易的機會,合作監管、技術、經濟援助與能力建設扮演將當重要的角色。   發布日期: 2013/06/14 資料來源: http://www.unep.org/newscentre/Default.aspx?DocumentID=2716&ArticleID=9494&l=en http://unep.org/greeneconomy/Portals/88/GETReport/pdf/FullReport.pdf
聚焦104年各領域優先推動議題方向
2013/06/14
訪談目的: 屆於104年度各領域研提優先推動議題方向,依國科會第九次全國科技會議結論,如何發展以"產業為導向之全球布局科技研發"為首要之務,因此本學會首次透過各領域長官質性訪談方式,了解各領域104年(短期)可研提之重點方向,供農業科技人員進行計畫研提規劃時之參考! 訪談名單如下 農糧領域:農試所陳駿季所長、農糧署陳建斌副署長 防檢疫領域:農委會科技處葉瑩處長 林業領域:林試所黃裕星所長 國際合作領域:農委會國際處傅子煜科長 漁業領域:漁業署陳君如主任秘書 畜牧領域:畜產協會李春進執行長 食品領域:農糧署陳建斌副署長 最後訪談內容刊登於本網站議題評析區 104年度優先推動議題方向聚焦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