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新形式的木製晶片:從木材製成的可生物分解的電腦晶片
2015/05/28
摘要 手提式的電子設備,通常是由不可再生的、不可生物分解的以及含有潛在性有毒物質的材料所製成。 消費者追求得是下一個更好的電子產品,因此,這些電子設備以驚人的速度被丟棄。 在努力減輕的電子產品對環境所造成的負擔之下,科學家們已經開發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解決方案--「材料幾乎完全來自於木材的半導體晶片」。   資料出處: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關鍵字: 生物分解  木製晶片
日本研發趨勢-林業
2015/01/06
摘要 簡介日本近期林業產品研發趨勢,以及林業生態經營管理,並就地球暖化對森林及林業影響之各式研究、遺傳資源資料庫及評估方向等之概述。   資料出處: 日本農林水產技術會議 NARO獨立行政法人 農業.食品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機構 關鍵字: 林產品  生物多樣性保護  報告檔案: 日本研發趨勢-林業
(農環)評析OECD之農業用環境風險指標(六)野生生物棲息地指標與各國趨勢
2013/09/26
摘要 背景 所有土地(包括農地在內)都是野生生物棲地(包括動植物),但土地特徵與品質不盡相同。農業活動可能直接影響野生生物及其棲地(例如把自然棲地轉為耕地),也可能間接影響(例如增加污染排放量)。 大家逐漸發現農業棲地具有環保休閒價值,於是OECD國家正在提升農業棲地的品質。政策重心主要有兩個:保護瀕絕的農地棲地,鼓勵農民採取有利棲息地保護的管理措施,有些政策甚至是國際承諾,例如<生物多樣性公約>。 指標與近期趨勢 OECD目前針對農業與野生生物棲地,設計六項指標。其中五項指標,專門監測下列三種棲地的狀態與趨勢:密集農業棲地、半自然棲地、自然棲地。密集農業棲地對生物多樣性影響很大,半自然棲地通常富含多種生物。第六種指標是棲地基質(habitat matrix),可以看出野生生物如何利用各種農業棲息地。 棲地及其長期變化(例如數量與品質),都是農業環境政策的考量重點。OECD國家逐漸重視農業棲地的保護與復育,因為大家發現野生棲地具有環保休閒價值,也是賞心悅目的自然景觀。 政策重點擺在保護農業區瀕絕棲地,指定自然保護區,鼓勵農民採取有利棲息地保護的管理措施。有的國家全面保護棲地,擬定全國生物多樣性策略計畫,而農業部門經常是維護生物多樣性與保護棲地的生力軍。     作  者: 陳銘漢 副研究員 譯稿 資料出處: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相關連結:  http://www.oecd.org/tad/sustainable-agriculture/40680869.pdf 關鍵字: 農業環境  水土保持  永續農業 報告檔案: OECD_1999_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for agriculture_Methods 7 Results (1)
造紙新突破 秸稈紙問世
2013/09/20
摘要 造紙不再砍樹!紙業集團永豐餘宣佈突破造紙技術,經過12年研發,利用農業秸稈(npulp)做為紙漿原料,並培育特殊「菇種」。永豐餘集團總裁何壽川強調,永豐餘不再只是造紙廠,也將跨入農業領域。 據統計,2009年大陸農業秸桿高達9.52億噸,不是掩埋、就是燒掉,利用率僅20%,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霾害來源。永豐餘利用稻米秸稈進行分段、分篩技術,分開細屑和纖維。分出的纖維再利用熱能、機械力、和酵素,以無化學添加的製程,生產出生態秸稈生物槳Npulp,但也只能利用秸稈的50%。 有鑑於此,永豐餘將整根秸稈利用到極致,將剩餘5成資源化,培育出特殊菇種,再交由原交給永豐餘秸桿的農民種植,等菇長成後,再由永豐餘收回,永豐餘不再只是一個造紙廠,也將進入農業領域。剩餘的部分富含有機質,也可以再度成為天然肥料回到田間,讓秸稈資源還原肥田,符合與自然生態循環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則。通過Npulp的製造過程,同時達到產出綠色環保材料與農業循環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的目標。 從全國減排的大方向來看,根據國家統計局農業年報數據顯示,全國每年每畝因為農業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將減排達0.675公噸二氧化碳。製紙方面較化學製漿的碳排放減少近3成    關鍵字: 秸稈   npulp       資料來源: http://www.nownews.com/2013/09/18/320-2987780.htm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11050106/122013091800078.html
(農環)評析OECD之農業用環境風險指標(五)生物多樣性指標與各國趨勢
2013/09/17
摘要 農業政策會直接或間接影響生物多樣性。有愈來愈多OECD成員國,把生物多樣性維護與增進,視為國內外農業環境政策的目標。這些政策主要是因應民眾的擔憂:自然與半自然生態系所受到的環境壓力逐步升高(原因很多,但農業活動就是其中一個)。長期下來,生物多樣性流失也會危害人類福祉,可惜這層影響複雜難解,不為人知(Smith, 1996)。土地利用方式一旦改變,就可能破壞環境條件 。農糧與纖維生產,也很仰賴生物,例如藉由基因改造,研發品質更好的作物與家畜品種;昆蟲交叉授粉;利用微生物提高土壤生產力。 [生物多樣性]原本主要只是研究自然環境的課題之一,其核心意義在於生態系中不同物種間相生相剋達成之生態系平衡狀態,而當生態系中的物種越多這平衡狀態越不容易打破,但隨著人們對生物多樣性越來越了解並將[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納入農業生態系,[生物多樣性]成為一種風險指標。用來評估農業生態的穩定性,與農業相關生態系的穩定性。   作  者: 陳銘漢 副研究員  譯稿 資料出處: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相關連結:  http://www.oecd.org/tad/sustainable-agriculture/40680869.pdf 關鍵字: 農業環境  水土保持  永續農業  報告檔案: OECD_1999_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for agriculture_Methods 7 Results (1)
人類發展對自然的交換-碳補償
2013/08/12
摘要  由於氣候變遷加劇,讓更多動物成為受害者。動物如果要趕上未來百年內溫度上升的速度,演化腳步恐怕必須加快1萬倍以上,而部分無法適應變遷的動物,將面臨滅亡的命運。  物種在適應氣候變遷時,除了本身的演化外,也會利用遷徙的方式來因應,例如往高海拔地區移動以遠離高溫環境; 或是提早開枝散葉,讓數量能夠達到一定的程度,讓後代在未來的氣候變遷環境生存下來。 氣候變遷使一些地區乾旱季更長,降雨量也開始減少,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相信有機農業能夠幫助農民適應氣候變遷。這個機構曾專門發佈手冊,介紹有機農業能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和土壤覆蓋率,進而防止養分和水分流失,使土壤更能抵抗水澇、乾旱和土壤退化的壓力。有機農業保護種子和作物的多樣性,從而增強了作物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除維護生物多樣性還有助於農民建立新的耕作制度,以適應氣候的變化。整體而言,有機農業有助於維持農業生態系統和產量的穩定,並降低生產成本,從而使災害風險達最小化。    關鍵字: 碳補償   碳中和   資料來源: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yehmin20110727230923 http://2007.earthday.org.tw/profit/profit070416.htm
亞洲水環境管理策略綜觀
2013/07/23
摘要: WEPA為日本建立的一個非政府組織,提供一個國際性的水環境管理交流平台,並協助、輔導水環境法規政策擬定,以及各國水環境管理的問題研究。此報告書為2004-2009年的計畫,水質的惡化意味著家庭、農業和工業用途的水資源減少,目前國際著重在如何獲得安全飲水和衛生設施,儘管這些問題相當重要,在國際舞台上仍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方法。各國有相似的文化、地理、環境等,但水資源管理辦法卻大不同。WEPA成員彼此提供對於空間與季節不同的水資源管理,讓水環境管理可以更全面性的考量不同面向的事情。在每個國家的執行情況不同。在某些國家,水質普遍改善;在一些地區,尤其是在城市和城郊地區,依然存在著嚴重的污染問題。寮國與柬埔寨等國家雖被認為水質良好,但隨著人口的增加、經濟的活絡,尤其在旱季汙染更為嚴重。雖面臨許多問題,報告書提出以下有效措施如管理權力下放、監測數據的完整性、汙水處理設施引進與管理、政策一致性、公民意識與法律的建立。   作  者: 陳建翰 副研究員 資料出處:   相關連結: http://www.wepa-db.net/pdf/outlook.pdf 關鍵字: CBOs  NGOs  水汙染防治  水環境管理 WEPA 報告檔案: 水環境管理
面對氣候變遷之調適策略以森林與樹木為例
2013/07/05
摘要: 本文主要是在探討森林與樹木對於社會與環境的效用、效益以及其商業用途,並在獲得效益的過程中,如何建立以生態系為基礎的調適策略(Ecosystem-based adaptation, EBA)。許多國際與非政府組織也積極推廣EBA,強調它的效用如減少社會脆弱性(social vulnerability)、成本效率(cost-efficiency)、生物多樣性保護、減少貧困、減緩氣候變遷等共同利益,透過本文將其分為五種類型,每一種將探討森林與樹木如何解上述問題,並且以永續的觀點出發,建立生態系的基礎。EBA也必須納入成本效益考量、共享利益和可能性的分析,並全面性的分析其影響,例如沿海地區外來樹種木麻黃,可能損害當地物種破壞生物多樣性等。 第一類、森林與樹木為發展中國家,在面臨不斷增加的氣候變遷和氣候災害風險情況下的多元收益:森林能提供木材與非木材的商品,非木材諸如木炭、薪柴、野果、蘑菇、樹根和飼料草料等,當農民面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水、旱災),造成作物欠收而影響生計,森林產物則成為居民不可或缺的收入來源之一,在南非根據顯示70%的家庭會依賴非木質林產品來因應氣候變遷,因此確保未來森林產品永續其中管理或回復行動,也成為未來必須注重的議題。 第二類、農村中的樹木能調節水、土壤、微氣候已達更具回復力的生產:在農業上,樹木有助於在變化多端的氣候下維持穩定產量,並且有保護作物對抗極端氣候。像是固氮樹與相思樹具有改善土壤養分及水滲度、降低風速與增加土壤濕度等,在氣候變遷影響下可穩定作物產量,但是該如何在其中產生平衡,即是一個重要問題,因為這些樹木在無氣候或其他干擾因素下,反而會降低平均產量,因此政府該如何永續管理,例如補助土地樹種之種植,達兼顧農作物發展目標以及自然生態保護的永續發展。 第三類、森林於集水區的調解功能:森林會影響降雨截流、蒸散量、水的滲透或是地下水補充,同時也能穩固土壤,並防止發生水土流失崩塌等。波利維亞的森林再生和人工造林計畫,已經證實降低對降雨及強烈暴風的影響,穩固山坡防止崩塌,延長在乾旱期間的供水,也能保護森林生物多樣性,但森林是否能降低水災的實證,仍受到大家的質疑,尤其是在現在氣候變遷下所造成的超級豪雨。因此,如何在集水區建立土地管理的方式,利益相關者及成本效益評估發展一套協調機制。 第四類、森林、沿海地區與氣候有關之威脅:沿海樹林如紅樹林,能保護沿海地區免於熱帶暴風、海平面上升、洪水和侵蝕,這是因為它們能吸收、分散海浪的能量,並且穩固沿海區域的土地,根據經濟評估研究,靠海的海堤種植紅樹林,能有效降低防護堤的維護成本,不過也有研究指出,必須更深入且謹慎的探討每一個特殊地區沿海動態和紅樹林保護作用,進行適地性研究,仍是現在必須突破的問題。 第五類、樹林於城市的調節能力:都市的森林與樹木能提供遮蔽、蒸發冷卻和攔截雨水、儲水及滲透的功能。城市因為改變原有的綠色植被,產生了熱島效應UHI(Urban heat island),除了冷氣排放熱氣再加上地表被混泥土、磚頭、柏油和石頭覆蓋,吸收了太陽輻射累積熱能所導致的結果。都市生態服務研究也普遍多在已開發的國家,有文獻也提出植樹達到的效果有限,必須系統性的搭配,像是以生態系為基礎的綠色建築等整體城市整體規劃。   氣候變遷 作  者: 陳建翰 副研究員 資料出處: CRIFO 相關連結: http://www.cifor.org/publications/pdf_files/Articles/APramova1201.pdf 關鍵字: 農業環境  社會脆弱性  森林與生物多樣性  EBA 調適策略 報告檔案: 面對氣候變遷之調適策略以森林與樹木為例
104年林業領域優先議題方向-長官訪談重點方向
2013/06/11
104年林業領域優先議題方向-長官訪談重點方向 1.訪談緣由:屆於104年度各領域研提優先推動議題方向,依國科會第九次全國科技會議結論,如何發展以"產業為導向之全球布局科技研發"為首要之務,因此本學會首次透過各領域長官質性訪談方式,了解各領域104年(短期)可研提之重點方向,供農業科技人員進行計畫研提規劃時之參考! 2.訪談目的:建議104年度林業領域可研提之重點研究方向 3.訪談時間:5/30上午10點 4.訪談人物:林試所黃裕星所長 5.資料整理人:陳建翰副研究員(紀錄) 李宜映研究員(彙整) 6.訪談綱要: (1) 未來產業方向:體驗休閒業、在地特產業、研發代工業、技術諮詢業 (2) 針對林業領域進行產業分析及該領域未來研發議題 7.訪談結果: (1). 林產未來發展產業方向: A. 在地特產業:活化休耕地進行樹種原之利用(例如種植具保健功能之經濟作物,如油茶可提煉具不飽和脂肪酸之苦茶油) B. 研發代工業: 協助民間機構建置植物工廠之高價作物之篩選(如山葵、松露) C. 體驗休閒業:將非木材林產品(non-wood)進行產業化加值應用,如結合文創研發,應用於休閒農場與旅遊 D. 技術諮詢業: 發展樹木健康管理產業,國內目前推行”樹木醫生”生存進行診斷治療工作(尤其對各地紀念物的巨木、名樹、老樹、公園、植物園、市區行道樹) ,透過專業診療並為行道樹等建立資料庫,將行道樹等庫存建檔、分類以便診斷病情。   (2). 林業短期推動之議題方向: A. 建構亞太地區林木病蟲害防疫檢疫與防治資訊平台:屆於旅遊與貿易的發達,各種病害蟲害都會隨著進出口與觀光進行流串,針對亞太環境相當的國家,可透過林木病蟲害防疫檢疫與防治資訊平台,將各國境內病蟲害資訊進行建檔,進行互相通報之基礎,並與樹木防治技術做連結,有益於國際疫病蟲害之流通控管。 B. 進行多目標樹種的選育之混農林業計畫:參考APFNET亞太森林永續經營及復育組織,補助兩年計畫做山地混農林業的示範區,針對已經被濫墾的地區以混農林業進行再生,其中須有配套措施如指導農民栽種高效益的作物,如山葵、松露或腰果等(不限為將來要砍伐的木材),亦可以充分運用農村老齡化人力二度就業。 C. 應用地區性農林資源與有機廢棄物,促使低成本卻可產生高附加價值,在經濟上足以永續發展的林業:如竹林可是最容易永續生產的樹種,中鋼被要求要減碳,減少化學燃料的使用,多使用生質能源,泰國竹材可以打成粉做成生質燃料,台灣竹材算出來每公斤成品會比泰國多1~1.5元,但因為本土產業,因此中鋼有意願進行產研合作。另外需留意產品外銷的標準製程作業,例如竹炭的燒製標準化作業流程、燒竹的溫度、燒竹的材料(品種)與產品適用性研究等,才能與市場一般竹製品進行產品區隔,並以MIT等品質認證推廣至國際市場,較為可行。   作者: 陳建翰副研究員(紀錄) 李宜映研究員(彙整) 關鍵字:     報告檔案: 104年林業領域優先議題方向-長官訪談重點方向 林業參考相關國際資訊
以樹木為主之永續農業
2013/05/07
摘要 由世界農林業研究中心主任Tony Simon主持全球企業環境全體會議,於2013年4月15日在新德里揭幕,會議上公認「農業」是目前世界上擁有最多員工的雇主、最大土地利用的單一企業,同時也是自然生態系統最大的威脅;在人類的商業活動極易受到氣候變遷的衝擊,若無進行永續農業的前提下,我們的社會和所居住的地球也無法永續發展。 會議中指出幾項農業永續問題:   十年內永續農業將會發展到何種的程度?企業、農民和鄉村景觀又將有何種改變? 我們能從永續農業上取得何種複合型數值,以便進一步監控及管理?在本質上,我們是否都同意對農民、社區、企業、政府和消費者有一致目標? 經濟、社會和環境目標的三贏局面是最理想狀態,但目前在無法實現此局面時,我們如何來分析權衡?舉例來說,200年才能產生一公分高的表土的條件下,一公噸的保育土壤上將需要使用多少立方公尺的乾淨水灌溉?   一般而言,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用地的健康條件,如同他們的國民健康狀態一樣令人堪慮。而世界銀行最新的估算顯示,依目前的潮流持續改善土地退化和管理,到2030年將需要持續投入數百億的成本。此外,為了促進農村經濟,新的改善模式如景觀方法,它主要特徵是能集合土地和土壤、農業、森林、人類、動物和水等因素,而不是將它們用個別方式去處理。 在不考慮目前的生計和多元市場的作法下,沒有什麼比能隔離碳、能從深處吸取水份、能增加有機物質到土壤的樹木,更適合提供多樣性的生態架構。目前要引起大眾關注此議題,並認同鼓勵對農業景觀樹木的投資。該次會議上所提出以樹木為主的系統,將可成為能達成有利潤、兼具社會和環境效益的最佳證據。 為了使以樹木為主的企業,能達成長期且具影響性的改變,我們必須先完成下列三個項目:1.建立有效率、有效用和可達成的農業永續目標、規範和標準,2.將政策和資源聚焦在供應鏈內社區的小規模經營者,3.提供更好的基礎建設以及可信賴的投資方案,來激勵改革和處理相關議題。 發布日期: 2013/05/07 資料來源: http://worldagroforestry.org/newsroom/highlights/tony-simons-dg-world-agroforestry-discusses-business-case-sustainable
森林及生物多樣性-森林永續發展
2013/04/18
評析結果 森林是地球陸域最重要的生態系,隨著全球人口不斷增加,經濟的考量與糧食的需求,導致森林面積不斷減少,而森林的減少可能對全球氣候及生態造成不可回復的巨大影響。近年來國際間已開始重視森林的永續經營管理策略以及森林的復育工作,各國有關管理森林的策略,也都是以永續經營森林為主軸。不過現階段相關的國際公約約束力較低,各國間無法整合全盤性的計畫及策略,相關研究及政策實施的效益評估也並不健全。對此還需建立更完善的架構,並且積極教育大眾重視相關議題。  作者: 黃旭平  副研究員彙整 關鍵字: 永續森林經營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森林復育  Forest restoration  報告檔案: 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產業需求研發議題-森林永續發展
生物多樣性與居民生計---里山倡議的實踐理念
2013/03/28
摘要 長久以來,世界各地設法使用並管理自然資源(這些人類活動包括農業、林業與漁業),滿足日常所需,兼顧人和自然的平衡。人類一邊維持生計,一邊提高生產力。可惜最近幾年,人類和自然互動不良,這些受到人類影響的自然環境,以及永續實踐與知識都危在旦夕,因為世界許多地方面臨都市化、工業化、人口驟增或驟減。 《里山倡議》的目標,就是實現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為了維護並重建自然景觀,也為了秉持永續的精神,使用並管理土地與自然資源,《里山倡議》提出三摺法:首先,吸納各種知識,延續多元生態系的運作與價值;其次,吸納傳統生態知識與現代科技,鼓勵創新;最後,尋求新的共管體制,改良「公共財」的管理框架,並尊重傳統的土地公有制。 為了達成上述目標,《里山倡議》從社會與科學的角度出發,針對受到人類影響的自然環境,觀察人類和自然的關係。所集結的16份個案研究,可以套用到諸多危機與社會經濟變遷上,例如2008至2009年,日本環境省與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從事個案研究,研究主題是人類與自然的互動,以及全球相關活動。個案研究中特別強調《里山倡議》的五大觀點(1. 取用資源時,不超出環境的承載力與恢復力;2. 循環利用自然資源;3. 體認地方傳統文化的價值與重要性;4. 自然資源暨生態系運作的管理,必須開放各種利益關係人參與,促進彼此合作;5. 鼓勵永續的社會經濟)。 關鍵字: 里山倡議 報告檔案: 生物多樣性與居民生計---里山倡議的實踐理念 發布日期: 2013/03/28 資料出處: Biodiversity and Livelihood-The Satoyama Initiative Concept in Practice http://satoyama-initiative.org/wp-content/uploads/2011/09/biodiversity_booklet_en_web.pdf
世界首次發現誘使蜜蜂幼蟲成長為女王蜂的蛋白質
2013/03/28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11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 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富山縣立大學在蜂王乳的成分中領先世界首次發現「royalactin」蛋白質,可誘使蜜蜂幼蟲成長為女王蜂,可望開發穩定供給蜜蜂的飼育法。 蜜蜂族群由女王蜂與工蜂組成階級性社會,只有攝取蜂王乳的幼蟲會分化為女王蜂,其中的機制尚未完全解開。 本次的研究從蜂王乳的成分中發現「royalactin」蛋白質,可透過表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EGFR)誘導幼蟲分化為女王蜂。 若將royalactin餵與果蠅,透過royalactin與EGFR作用,可以使果蠅成長為女王蜂一樣的大小、產卵數與壽命都將增加。 此結果證實royalactin不僅作用於蜜蜂,甚至可作用於蠅類,將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個體,誘導成表現形完全不同的個體,可視為劃時代的研究成果。
生物多樣性與居民生計---里山倡議的實踐理念
2013/03/19
摘要 長久以來,世界各地設法使用並管理自然資源(這些人類活動包括農業、林業與漁業),滿足日常所需,兼顧人和自然的平衡。人類一邊維持生計,一邊提高生產力。可惜最近幾年,人類和自然互動不良,這些受到人類影響的自然環境,以及永續實踐與知識都危在旦夕,因為世界許多地方面臨都市化、工業化、人口驟增或驟減。  《里山倡議》的目標,就是實現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為了維護並重建自然景觀,也為了秉持永續的精神,使用並管理土地與自然資源,《里山倡議》提出三摺法:首先,吸納各種知識,延續多元生態系的運作與價值;其次,吸納傳統生態知識與現代科技,鼓勵創新;最後,尋求新的共管體制,改良「公共財」的管理框架,並尊重傳統的土地公有制。  為了達成上述目標,《里山倡議》從社愧|與科學的角度出發,針對受到人類影響的自然環境,觀察人類和自然的關係。所集結的16份個案研究,可以套用到諸多危機與社愧|經濟變遷上,例如2008至2009年,日本環境省與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從事個案研究,研究主題是人類與自然的互動,以及全球相關活動。個案研究中特別強調《里山倡議》的五大觀點(1. 取用資源時,不超出環境的承載力與恢復力;2. 循環利用自然資源;3. 體認地方傳統文化的價值與重要性;4. 自然資源暨生態系運作的管理,必須開放各種利益關係人參與,促進彼此合作;5. 鼓勵永續的社愧|經濟)。   作  者: 吳亞恬 副研究員 資料出處: Biodiversity and Livelihood-The Satoyama Initiative Concept in Practice 相關連結: http://satoyama-initiative.org/wp-content/uploads/2011/09/biodiversity_booklet_en_web.pdf 關鍵字:   報告檔案: 生物多樣性與居民生計---里山倡議的實踐理念
2020年土地利用目標計畫-法國
2013/03/18
摘要 全球不斷暖化、珍貴資源日漸枯竭、生物多樣性也飽受威脅,這已不再只是科學觀察現象,而是在社會及經濟上,法國所要面對的問題;如何建立一個具有生產性又重視環境安全的社會,這也是目前最重要的議題。法國面臨著各種挑戰,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農業與林業所面臨的挑戰。為了滿足糧食不斷增加變化的需求,同時兼具保護環境與永續發展,勢必需要採取行動。因此2020年土地利用目標計畫應運而生,詳加探討新的農業模式。 在計畫中,首先針對面臨的挑戰與問題做分析,再加上成功案例的展現,深入討論各種可能解決之方法;本計劃書中共提出法國農業環境五大挑戰(包含水資源有效運用與儲存、生物多樣性與土壤保護以及節能減碳等議題)與其對策方法,並且設立可明確評估之十大指標,以創造一個具有經濟效益,同時符合生態效益之農業模式。而法國農漁部部長更認為,2020年土地利用目標計畫,可使法國可以結合政策目標及個人努力,達到永續經營的農業與林業。   作  者: 吳亞恬 副研究員 資料出處: Objective lands : 2020 Towards a new french model for agriculture 關鍵字: 農業 糧食安全 環境保護 報告檔案: 2020年法國土地利用目標計畫
2020年日本農林水產研究基本計畫之發展策略及目標
2013/03/14
摘要 從21世紀以來,地球暖化現象變劇,且隨著世界經濟發展使得人口快速成長,導致糧食及資源的消費逐年上升,國際能源價格產生大幅的變動,因此,許多新興的議題,如天然資源耗竭及糧食資源的缺乏等問題因而產生,因此,如何在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平衡仍是現今各國亟需解決的問題。 在日本,農業所得大幅減少、農業人口老化、糧食自給率低等問題對日本的農業發展造成了很大的衝擊,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日本對此做出幾項因應策略。在此基本研究計畫中,針對農林水產方面的相關研究可概分為五個領域來進行: 糧食的穩定供給,包含依照農戶所得發放補給、提升糧食自給率、利用節能的方式進行農業生產及確保消費者在食品方面的信賴度等。 針對地球環境問題擬定對策,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溫室氣體的排放等確保穩定糧食生產環境。 藉由農林水產業與相關產業的結合,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生產高品質農產品及食品。 活用鄉村資源,如利用豐富的當地自然資源進行研究開發及永續林業的發展。 種子創建研究,如遺傳及環境資源的收集及保存等。   作  者: 吳亞恬 副研究員 資料出處: 日本農林水產省 相關連結: http://www.s.affrc.go.jp/docs/kihonkeikaku/pdf/keikaku.pdf 關鍵字: 農業 糧食安全 環境保護 報告檔案: 2020年日本農林水產研究基本計畫之發展策略及目標
超越GDP的新幸福思維-物種多樣性之重要性
2013/02/26
發布日期: 2013/02/26 資料出處: http://tw.news.yahoo.com/%E5%9C%8B%E9%9A%9B%E7%92%B0%E5%A2%83%E8%A9%95%E8%AB%96-%E7%89%A9%E7%A8%AE%E5%A4%9A%E6%A8%A3%E6%80%A7%E8%A3%9C%E5%84%9F-%E7%A4%BE%E6%9C%83%E5%B8%82%E5%A0%B4%E5%8C%96%E6%A6%82%E5%BF%B5%E7%9A%84%E6%A5%B5%E8%87%B4-162202897.html http://tw.news.yahoo.com/%E7%B6%93%E6%BF%9F%E5%8F%AF%E4%BB%A5%E4%B8%8D-%E6%A8%A3-%E8%B6%85%E8%B6%8Agdp-%E5%B9%B8%E7%A6%8F%E6   摘要 巴西里約熱內盧於2012年舉行第三次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如何提出可替代GDP的社會福祉衡量系統,以促成全球調整經濟成長範型,揚棄現行無視環境品質與自然資源耗用代價的褐色經濟(brown economy),邁向可兼顧消滅貧窮及環境永續發展的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亦被視為大會的重要課題。 同年第3屆諾貝爾獎得主全球永續論壇共同發表的〈斯德哥爾摩備忘錄〉、地球高峰會的秘書處公佈的《我們希求的未來》(The Future We Want)的協商文稿,再至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高階小組(High-level Panel on Global Sustainability)發表的〈韌性的人類與地球:值得選擇的未來〉 (Resilient People, Resilient Planet: A Future Worth Choosing)中,均明白指出,鑑於GDP作為衡量「社會進步」指標之侷限性,應儘速發展一可將自然資本、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經濟與扶貧政策的社會影響納入考量的新福祉指標衡量系統。 生物學者威爾遜博士(Edward O. Wilson)1988年組合了一個新詞:「生態多樣性」(biological diversity =biodiversity),在這個概念中,物種的歧異度要更重於物種的數量(豐富程度),讓基因庫能夠盡可能的實現多樣化。但是這個物種多樣性的價值當前卻遭受無情的打擊,在「物種多樣性補償」(biodiversity offsets)這一個即將大行其道的新興市場經濟觀念下,物種多樣性脫去了神聖不可侵犯的光環,出現在販賣區的價格表內成為可以討價還價的項目。簡單地說,「物種多樣性補償」的觀念主要是指在因為A地區的原生生態環境在「不得不」的情況下被人類破壞,而使得A地區的物種多樣性遭受損傷,為補償A地區的物種,允許人類在其他B、C等其他地區重新構築類似A地區生態環境的行為。 舉例沿海濕地亦為一重要生物棲地。研究中針對濕地及紅樹林群落進行分析,其生態服務的總貨幣資料價值,每年每公頃最高達到21萬美元,最主要的價值分別在於水質處理、提供物種遷移廊道以及極端氣候調節上。其中光是在水質淨化上,價值即高達每年每公頃12萬美元以上,顯見沿海溼地作為地球之腎的重要性。現在公認,美國於1972年由環保部與陸軍工程部所著手解決濕地問題,為生態補償的始祖。其所依據的操作性概念,到今天都奉為環境開發的準繩: 1.迴避:首先對開發地點進行環境評估,是否一定要在此地開發?還是盡可能的避免開發? 2.減輕:如果開發是必須的,那麼應當儘量把規模縮小; 3.補償:如果以上都無法滿足,那麼就是最後一步,把此區域的生境,移植到其他的區域。即便如此,美國環保部含蓄的承認,美國因為全球氣候變遷和外來物種等等原因而每年平均失去6萬公頃的濕地。 TEEB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研究計畫(全名為The Economics of Ecosystems and Biodiversity,生態系暨生物多樣性經濟倡議)。會中提出一份簡要報告強調TEEB的研究,並不是要為生態系統訂出一個價格,而是要真實反映其長期被忽略的價值。 因此各類TEEB的研究成果,不必然是生態系統值多少錢,亦可是物理性的單位。例如溼地的防洪效果,可減少多少人的壽命損失之類的。現今生物多樣性的國際論述已轉向「是為了追求人類自身的健康與福祉」,糧農署官員出席說明了生態保育對糧食生產、糧食安全,以及推廣永續性農業作為減緩壓力的對策等。世銀官員則提出對開發者融資方面的審查原則,已納入生物多樣性衝擊評估、加強補助水源保護的保育計畫等。 貧窮國家為了脫貧,毀壞其生態棲地作為畜牧用地或工業用地,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流失的關鍵因素。而面對此狀況,「生態系暨生物多樣性經濟學」研究進一步分析生態服務的價值對貧窮國家的重要性。分析結果顯示,在傳統經濟統計中,農林漁牧等初級產業,約僅佔貧窮國家總GDP的6%到17%,但實際上,若將生態服務納入考量時,則生態系的真正價值高達貧窮國家貧困階級GDP的46%至89%不等。因此生態保育,絕非是貧窮國家的脫貧的阻力,而是助力。 依據此項研究成果,於2010年第十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COP10)上,通過了「2020年前,各締約國應將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納入全國與地方政策規劃之中,且須與國家會計系統加以整合」此政策目標。UNEP主辦的「青年綠色就業」(Green Jobs for youth),UNEP與ILO(國際勞工組織)代表強調,只有綠色經濟創造出來的就業機會,能夠涵納新增的青年就業人口。 對照台灣,雖然在行政院永續化下,擬定「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與跨部會的生物多樣性推動小組,但在各大會議甚少見到衛生或金融主管官員出席討論或深度發言。台灣需要更多溼地生態價值的研究環境教育的角色,不只是放在環境意識的提昇,而須檢視面對未來經濟體轉型時可以發揮的積極功能,整個國家的政策更應把生物多樣性當一件重要的事情看待。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研究員 李宜映整理) 關鍵字:森林&農業環境
農業科技前瞻策略規劃成果-林業與生物多樣性領域
2013/02/20
摘要 探究現況林業與生物多樣性領域的發展瓶頸,包括保育重點在生態系統概念缺乏、未能精確評估作物受天氣災害發生的可能損失、溫室效應及極端氣候對生態系影響、森林在碳循環功能之估算及管理有待整合等。經農業科技前瞻四年運作,結集產官學研人士專業智慧提出13項科技前瞻議題,並對林業與生物多樣性領域型塑2025年共同願景,生產方面研發森林資源與特有產物,妥善永續利用並產業化及其對農業環境之貢獻,創造森林綠色商機之綜合價值。生活方面將推動環境教育與結合網路資訊的休閒林業,使國民體驗大自然的同時也能寓教於樂,森林遊憩經營可兼顧國人健康生活及森林生態之維護。生態方面建立多元即時及統整的監測體系,維護生物多樣性,落實涵養水源、淨化環境與水土保持,健全森林碳管理,發展因應氣候變遷的林業技術,達成充分發揮生態功能之林業永續經營。 資料來源:農委員會科技計畫 100農科-1.1.10-科-a1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副研究員 陳亭安整理) 檔案下載: 林業與生物多樣性領域規劃成果簡介 林業最終版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