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應用快速蒸氣離子質譜儀來鑑定及處理破壞性害蟲
2021/07/13
蟲害每年都會透過直接破壞莊稼或疾病傳播對農業及林業造成龐大的經濟損失,英國利物浦大學(University of Liverpool)與當地病蟲害管理領域之領頭羊IPS公司(International Pheromone Solutions)合作展開了一個研究計畫,期望未來能使作物種植者和進口商能夠更快速、準確的辨別有害生物,為食品產業帶來益處。   研究團隊於實驗中使用一種融合了手術電刀和質譜儀兩種現有醫療設備,被稱為智慧手術刀(iKnife)的新型即時分析工具,原本用途是讓醫師在開刀途中拿來更精確的區別癌細胞及健康組織,當人體組織被電刀劃開時蒸發所產生的蒸氣經收集後即刻交由質譜儀分析,並號稱三秒內就能立即得知分析結果,其正式名稱為快速蒸氣離子質譜儀(Rapid evaporative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REIMS),由於使用過程會促使樣品快速燃燒,故可根據不同昆蟲的分子組成產生特有的蒸氣“指紋”來達到辨別目的。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首先試驗了包含蜘蛛及甲蟲在內的5種節肢動物,等待技術運用成熟後,便將研究心力集中於兩種於雌性形態上高度相似的果蠅(Drosophila spp)物種上,這意味著使用傳統形態分類方法進行肉眼辨識相當困難,而REIMS技術出色地克服即使是專家也難以辨別的物種,能夠在幾秒鐘之內準確於成熟階段或未成熟階段區分不同昆蟲的品種及其性別。其中能分辨昆蟲幼年時期的功能特別具有應用潛力,因為這使得了解其成蟲外觀不再是辨別品種的必要條件,這對於需要管理監控蟲害侵擾的種植者來說是相當重要的訊息,也為傳統以DNA分析鑑定相似物種的PCR檢測提供更快速的替代方案。   這項研究的下一階段是進行募資及思考如何將此技術應用於實際場域,科學家表示若能進一步識別從幼蟲或感染作物取下的昆蟲殘餘物或糞便,將對預防"檢疫性有害生物"來說特別管用,因為在進口貨物檢疫的情況下,大多看不到實際的害蟲成體,通常都只有幼蟲、蛀屑或糞便和作物損害程度可供辨別,而在害蟲逃逸並擴散之前迅速識別它們的存在,對於有效降低國外有害生物入侵來說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延伸閱讀】非侵入性可攜檢測設備的發明讓植物病害檢測更為快速便利
日本農林水產省發表最新2021年度「農業技術基本方針」
2021/07/12
日本農林水產省,每一年會依據政府擬訂農業施政主軸,如:強化農業體質、因應環境變化、糧食安全等重要議題,滾動式調整修訂農業技術基本方針,以及為因應新領域、現況所需發展新技術,提供各地方相關單位作為企劃、制定計畫、策略項目等參考方向。而今年,因疫情嚴峻,更加強化綠色糧食安全議題。其整體擬修訂農業技術發展方向如下: ►依其「綠色糧食安全戰略」所訂定目標,彙整提升農業生產力與永續發展兩全等相關農業新技術。【延伸閱讀】糧食和農業的未來—趨勢與挑戰 ►根據「農產品擴大輸出實施戰略」(2020年12月制定)所設立目標,彙整相關技術開發事項。 ►有關紅頸長角天牛(Aromia bungii)、福壽螺(Pomacea canaliculata)、褐飛蝨(Brown planthopper)、甘藷根腐病等重要病害蟲的防治方法和建議輔導平台。 ►為因應耕種、園藝、畜產等自然災害的「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檢視表」,以及「農業版BCP營運持續管理計畫書」。 其他詳盡內容連結如下:https://www.maff.go.jp/j/kanbo/kihyo03/gityo/g_kihon_sisin/attach/pdf/r3sisin-1.pdf
Tea Drops開發無濾袋茶專利─茶固體混合物
2021/07/09
全葉茶、茶包和速溶茶粉是茶產品常見的型態,然而消費者沖泡全葉茶/茶包產品需處理廢棄的茶葉/茶包,且須使用過濾器、測量工具及較長的等待時間,若欲調製含糖或牛奶的茶飲料,則需額外添加,對於忙碌的消費者來說,泡茶流程既費時又不方便;而沖泡速溶茶粉雖然不需要處理茶葉/茶包廢棄物,但速溶茶粉是茶葉經浸泡、萃取、乾燥後製得,製造過程易使茶葉大部分營養成分(包含維生素、礦物質、抗氧化物和兒茶素等)流失。因此,洛杉磯新創公司Tea Drops的創辦人兼執行長Sashee Chandran開發出茶粉顆粒細緻、不含茶濾袋、直接丟入熱水、攪拌後便可立即飲用的「茶固體混合物」,她形容該產品為「茶浴炸彈」,並申請專利,為消費者提供方便快速、沉澱物少,可保留茶葉原始的風味特色及營養價值的沖泡茶飲品。   茶固體混合物重量約為6克,成分包含微細茶粉、甜味劑、黏著劑、研磨香料、香料萃取物、奶粉、色素、增稠劑等,茶粉包含白茶、綠茶、烏龍茶、紅茶等茶葉,並可添加如留蘭香、薄荷葉、生薑、柳橙等草藥、香草、乾果、鮮花之萃取物;而固體甜味劑(如糖)、液體甜味劑(如蜂蜜)或增稠劑(如纖維素、麥芽糊精、米粉)等也可作為黏著劑,使茶粉與其他混合物於加工後被固定成固體形態。製造過程為先以香料研磨機將茶葉研磨至顆粒大小約0.1~0.2mm的茶粉,再與其他成分及水混合均勻,放入特定形狀的模具中,在65.5~82.2℃加熱1~1.5小時,之後於室溫下冷卻1~2小時,便可從模具中取出茶固體混合物成品。   Chandran從日本、中國、印度和斯里蘭卡的農場採購有機、公平貿易的茶原料,在美國加工並包裝,目前販售的產品口味多元,如巧克力伯爵茶、鳳梨洋甘菊茶、玫瑰伯爵茶、甜薄荷茶、柑橘薑茶等,外觀有方形、心型、花型等,並進一步搭配珍珠販售,該品牌已吸引BrandProject、Siddhi Capital、AF Ventures、Cue Ball Capital和Halogen Ventures等投資者注資,未來欲發展女性保健茶概念產品,目標持續推動茶產業創新,為讓更多消費者可以享受茶飲及體驗趣味。【延伸閱讀】日本研發出帶有草莓風味的烘培茶
一窺日本智慧農業當前施行成果
2021/07/07
日本農林水產省於2019年啟動「智慧農業試驗計畫」後,日前依據該計畫所發表期中成果報告內容,針對最具規模旱作(小麥、大麥)、陸地蔬菜(高麗菜、菠菜、甘藷、西瓜)、園藝設施(青椒)、果樹(溫州柑橘)、地方作物(茶葉)等五大領域,說明施行成果。 1.智慧農業試驗計畫   為闡明農業生產現場導入農業自動化、AI、IoT等先進技術後的經營成效,以及為加速創新技術落實實際應用,智慧農業試驗計畫(以下稱「本計畫」),自2019年起,為期2年,大幅在全國148地區進行示範實驗。 2.五大領域試驗成果   本計畫公開自2019年,於全國69地區,針對旱作(小麥、大麥)、陸地蔬菜(高麗菜、菠菜、甘藷、西瓜)、園藝設施(青椒)、果樹(溫州柑橘)、地方作物(茶葉)等五大領域期中試驗成果。  3.成果概要(要點) (1) 大幅縮短勞動時間  智慧農業創新技術的導入,大幅削減勞動密集較大的水田耕作的勞動時間,尤其在一部份露地蔬菜、西瓜地區特別顯著下降40%。  降低繁瑣果樹栽種過程,特別是大幅縮短9成以上溫州柑橘選果勞動時間。 (2) 簡易操作、提高務農意願  導入新通訊設備,保持丘陵地的手機通訊順暢。  專為青農設立數位化資訊應用組織(ICT創新團隊)。  (※依循過去累積數據,促進作物適期時提供足夠人力配置) (3) 全面改善經營體質   因大幅縮短勞動時間,生產者有餘力可自行推展銷售活動,提升露地蔬菜4成以上利潤。同時,藉由銷售附加價值的提升,促使產值較低品項較產值高的項目有擴大生產之成效,全面改善經營體質。   利用先端溫控系統,調控園藝設施溫度與濕度,提升生產管理高度,也增加2成以上產量。   部分地區出現提高機器設備支出與改善收支平衡相對等案例,以及在產量不變情況下,為小麥肥料費減少6成之效益,同時也為永續農業經營帶來相當貢獻。【延伸閱讀】日本推動智慧農業、友善環境、生物技術綜合戰略
利用植物的晝夜節律基因作為農業及育種的工具,以提升作物產量及有效利用資源
2021/07/06
在選擇具有特殊性狀的植物(例如開花時間較晚)以提高作物產量時,農作物育種者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選擇具有最合適生理時鐘的植物,而對植物相關基因的認識可使這類型的育種更具專一性並更加有效。研究顯示,植物內部的晝夜節律與外在環境變化的頻率搭配良好時,植物也會生長得更好。在模式生物(阿拉伯芥)上的實驗已經證明了植物對溫度、水、害蟲和除草劑的對應日常節律。利用栽培作物研究的數據顯示,或許可以藉此開發出新的農藝方法,在最有效的時機施用肥料、化學物質、調整光照和溫度等。    利用作物內部的生理時鐘機制,在白天或晚上的最有效時間灌溉、施用除草劑或農藥等,稱之為「時序栽培」(chronoculture)。使用包括無人機和感測器在內的低成本技術可以全天候收集作物生長和健康的相關資訊,根據準確的位置和天氣狀況,農民可以獲得對特定農作物進行最佳處理的最佳時間建議。該方法也可應用在垂直耕作的系統中,以基因工程改變植物的生理時鐘,調配適合的照明及溫度周期,達到更高效的生產。    另一個潛在應用是在收穫後,當植物緩慢變質並遭受蟲害時。有充分的證據顯示可以藉由保持收穫後植物的內部節律來減少有害生物的損害:將一天中植物對蟲害抗性最高的時機對應至害蟲最活躍的時候,只需在冷藏貨櫃中打開或關閉一個燈,以模仿白天/夜晚的循環,就可以利用植物本身的生理時鐘來改善倉儲損失。    將來,晝夜節律相關的基因編輯和轉基因技術等可用於進行農作物的改良,而組織專一性的基因表現策略為一選育優良性狀作物的長期目標。例如,生物時鐘運行緩慢的植物可能更加適應高緯度地區的夏季;以及改變韌皮部伴細胞中的晝夜節律可調整開花時間的性狀,而不影響其他部分的晝夜節律表現。利用split protein 的方法,應可以在一天中的特定時間在所需組織中表現蛋白,以達到抗逆境或生產特定物質的作用,比起持續性的表現有更少的負面影響。相較之下育種及轉基因法所需時程較長,也需受監管機關審查。   而晝夜節律的表現因植物種類及生長地區有所不同,因此還需要更多相關的基礎研究和在農業上的應用,以釐清晝夜節律生物學在農業中的基本作用機制和應用方式。時序栽培研究的主要目標將是在田間主要作物中測量受晝夜節律影響的產量相關性狀表現,並將農事作業於一天當中的時間施行的效果加以量化。【延伸閱讀】荷蘭瓦格寧罕大學發現「植物的眼睛」對光線的感測協調性,能促進植物快速成長
精準農業結合人工智慧可降低農業化學足跡
2021/07/05
Precision AI視覺辨識機器公司將致力於精準農業控制平台上,於該平台上將部屬成群之人工智慧無人機,以降低除草劑於農業施作上之使用。Precision AI透過無人機上之視覺辨識,精確地將除草劑應用於作物種植區中的雜草上,藉以維持產量並降低化學成本。該公司的最終願景為運用人工智慧無人機來保護種植期間之農作物並且優化農田。    Precision AI執行長Daniel McCann表示:”未來,農場必須能永續發展,並且產出更健康之食品。”運用人工智慧來標記每一株雜草比起無差別式地噴灑除草劑來的有效率及效果”。    噴灑除草劑為效率最低的農業行為之一,因為超過80%的除草劑將灑落於裸地,而另外的15%則灑落於農作物上。儘管同業之競爭者專注於價值高且低種植面積之農作物上, 但Precision AI的無人機比傳統大型機械於大面積之農作物耕種區上的成本應用更少。Precision AI的無人機有望將農藥用量減少多達95%並且維持農作物產量。在農作物種植期間可替農民每英畝節省52美元。”節省的成本非常可觀””且即使是小型農場也負擔的起無人機之使用。”     At One Ventures 合夥人兼董事 Laurie Menoud 表示對於 Precision AI能結合無人機技術與化學品的精準應用感到震驚。該技術不僅僅可降低河川汙染、保護水道和下游生態,還能以零化學殘留的形式減少營運成本並增加收入。    BDC Capital 基金會執行合夥人Joe Regan表示很高興能與強大的投資夥伴集團一起支持一個雄心勃勃的企業家。PrecisionAI透過於田間應用人工智慧技術減少農作物進口之依賴度,並替農業帶來更廣泛地食物供應鏈及收益。希冀Precision AI能夠改變產業並成為Agtech解決方案之一。    Fulcrum的合夥人Kevin Lockett表示:”精準且自動化地噴灑為現代農業之未來趨勢。而具有先進技術及專業管理知識為及處之Precision AI將加速該行業的發展。” “我們很高興與Precision AI和其他共同投資者合作,將減少傳統化學品於食品上使用的相關技術商業化,並同時增加永續性和農民的獲利能力。”    加拿大永續發展技術中心Leah Lawrence表示:很自豪能夠投資Precision AI,使其之技術改變農業產業,尤其是在精準噴灑方面的創新應用不僅可以防止除草劑之過度使用,還能降低農民的經營成本並提供更永續的作物保護措施。【延伸閱讀】Ceres Imaging結合無人機及感測器於精準農業之應用
新加坡國立大學開發 SmartFarm模組,收集空中水氣用於都市農業灌溉
2021/07/02
SmartFarm項目負責人Swee Ching TAN教授表示:「大氣中的水氣是未充分開發的豐富淡水資源,我們試圖同時緩解糧食和水源的短缺。我們開發了一種吸水性極佳的銅基水凝膠,用它來吸收空氣中的水分。然後將這整合到一個全自動的太陽能驅動灌溉模組中,該模組每天利用銅基水凝膠釋放的水自動進行植物灌溉。」   SmartFarm模組的關鍵技術是銅基水凝膠,它是藉由經濟且省時的工藝生產。這種材料吸水性極好,可吸收高達自身重量三倍的水分。吸收水分後,水凝膠會從咖啡色變為深綠色,吸飽水時變為淺綠色。在陽光下每1克銅基水凝膠每小時可釋放2.24克水,研究員測試了銅基水凝膠釋放後收集的水,發現其符合WHO的飲用水標準。因此,由銅基水凝膠收集的水可適用於飲用和農業用途。   晚上時,SmartFarm太陽能全自動灌溉模組頂蓋打開讓模組內銅基水凝膠吸收大氣中的水分,白天到設定的時間頂蓋關閉,銅基水凝膠中的水開始蒸散釋放,在模組內部表面-特別是頂蓋處凝結成液體,當儲存在銅基水凝膠中的水分完全釋放時,頂蓋會自動打開,隨著蓋子開啟,壓克力刮水器會將頂蓋冷凝水集中,使其沿著內壁滲入土壤進行灌溉。研究團隊使用此模組已成功種植了空心菜。Tan教授表示:「 SmartFarm模組大量減少對淡水的需求,適用於大規模屋頂農業等都市農業技術,可以減少水資源需求並緩解食物短缺問題。」   HI-SEAS是位於夏威夷莫納羅阿火山火山熔岩區上的一個偏遠實驗單位,主要在模擬月球和火星任務。SmartFarm研究團隊和HI-SEAS團隊進行合作,在模擬外星環境的小型實驗溫室中使用銅基水凝膠控制濕度以生長可食用的微綠植物。經實驗證明這些微綠植物仍然充滿了營養、維生素和礦物質,可作為太空探索新鮮補給品。HI-SEAS實驗室表示,由NUS開發的銅基水凝膠提供了低成本、低重量和低耗能的解決方案可用於自給自足的農場。   NUS團隊在SmartFarm模組投入商業化生產之前,希望完善模組附加功能。例如,可以設計多層結構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屋頂空間來增加糧食產量;如果植物易受溫度影響,則可以在模組中添加冷凝器。此外,為防止長時間陰天,可以將加熱系統嵌入銅基水凝膠的容器中,以提供足夠的熱能來使水凝膠釋放水氣。 SmartFarm模組亦可合併無線網路功能,使用戶能夠使用智慧手機進行遠端監控。【延伸閱讀】都市農業在星國推廣之現況與成效
【減量】UN氣候報告:暖化導致旱災飢餓 威脅人類健康
2021/07/01
聯合國今天公布一份草擬報告指出,日益暖化的地球對人類健康帶來重大影響,飢餓、乾旱與疾病將在數十年內讓數以千萬計人飽受折磨。   過去一年多的疫情徹底翻轉世界後,「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Climate Change, IPCC)即將公布的報告提供了更慘澹的預測:未來數十年恐出現營養不良、水資源匱乏和瘟疫。   報告說,目前諸如推廣植物性飲食等政策抉擇,可限制這些健康惡果,但短期內許多事仍無法避免。   報告指出,今天出生的嬰兒在30歲前可能會遭遇多種氣候相關的健康威脅,取決於人類如何妥善處理碳排放及氣溫上升。   這份預計明年公布的報告草稿長達4000頁,堪稱是至今針對氣候變遷影響地球及物種最完整的報告。   報告預估,2050年前曝露在飢餓風險中的人口,較今日多出達8000萬人。   報告預估,水循環受干擾會讓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靠雨水生長的主食作物收成下降。印度多達4成的產米區恐不利耕作。     報告說,氣溫上升不只影響農作物收成,也讓營養價值下滑,例如稻米、小麥、大麥及馬鈴薯的蛋白質含量預料將減少6%至14%,這使得面臨缺乏蛋白質風險的人口較現今增加近1億5000萬人。   氣候變遷造成農作物收成減少,生質燃料作物及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需求增加之際,2050年食物價格預料會上漲達1/3,使得瀕臨長期飢餓的低收入戶增加1.83億人。   亞洲及非洲各地,本世紀中之前營養不足和發育遲緩的兒童會增加1000萬人,產生一個社經發展較佳、卻終身苦於健康問題的新世代。   報告指出,和大部分氣候變遷衝擊相同,人類健康受到的影響各地不一,有飢餓風險的人口將有8成住在非洲及東南亞。   報告說,針對淡水供給、農業及海平面上升的研究顯示,2050年前,在非洲、東南亞及拉丁美洲會有約3000萬至1.4億人流離失所。【延伸閱讀】100年後農業與因應氣候變遷作物
以平價、易上手的手機應用程式預估葡萄產量
2021/06/30
葡萄栽培中最具挑戰性的作業之一是準確估計葡萄產量。在收穫之前,可使用產量估算值來提前分配相關資源的投入,例如勞動力、貯存空間和包裝、以及預測收入等。而不管是透過降低成本或提高準確度等方式,產量估算方法的改善都會對葡萄種植業的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傳統估算葡萄園產量的方法通常由農莊工人以人工計數,先計算一小部分的葡萄果穗(cluster)的數量,再按比例放大至整個葡萄園,並乘上單穗果重的歷史平均重量。這樣的計算方式會耗費大量人力、且誤差率極高,錯誤率可高達產量的24%。而計數用的機器人價格高達12000美元,一般中小型農民難以負擔。   由康乃爾大學開發的新預測方法,是藉由電腦視覺(Computer Vision)技術對葡萄枝條上的果穗影像進行分析,利用機器學習及光學跟蹤的技術為主要架構,以架設於曳引機上或手持的智慧型手機拍攝葡萄果穗影片,並將影片資訊上傳至伺服器處理,預估葡萄產量。這項技術可以將預測錯誤率降低將近一半。另與一般預估計數只能在葡萄接近成熟時計算不同,新方法可在開花前預測葡萄的產量。這項研究開發的手機應用程式預計於今年夏天實際於田間測試。 【延伸閱讀】日本農民企圖心:運用數據改革農業!AI完美預測奇異果的產量與採收時間
【綠趨勢】日本揭示2050年「綠色糧食戰略」四大戰略目標
2021/06/28
為因應地球環境劇變,維持糧食穩定生產,全球紛紛已將永續農業生產與糧食供應系統納入重要執行項目。對此,歐盟推了「新農場到餐桌」戰略,目標設定30年內將減半化學農藥以及擴大25%有機農業耕作面積。各歐盟國家也須加入此項戰略目標的計畫管理與執行。除歐盟國以外,美國拜登政府宣示達成農業溫室零排放。對於氣候變遷等議題,國際間已擬定相關因應戰略。   而日本方面,針對國際積極因應此項議題之時,農林水產省已於2020年創立「綠色糧食戰略本部」,並在今年三月進行先導計畫期中彙整,內容明定揭示2050年《綠色糧食戰略目標》四大戰略目標:一、農藥減半使用;二、降低化學農藥與肥料3成使用量;三、擴大有機農業面積25%耕作面積(100萬公頃);四、園藝設施化石燃料零使用。   其該報告彙整前,決策團隊特別召集各相關生產者、企業團體加入討論交流,藉此蒐集各不同領域建議,以供5月擬定出長期戰略之參考。透過跨領域交流下,除有利於在擬定戰略能更加全面性,也能促進整體系統更加具體組織化。除了2050年須達成的長期目標外,包括短期目標、檢核計畫執行流程圖與時間軸一同加入擬定。  【延伸閱讀】糧食和農業的未來—趨勢與挑戰
智能監測咖啡豆的熟成及品質
2021/06/25
Demetria是一家運用AI人工智慧來監測咖啡豆之風味及品質的咖啡供應鏈新創公司。該公司運用數位科技來監測咖啡豆之香氣及風味,而香氣及風味正是影響咖啡豆品質之重要變數。這是首次運用科技來控管咖啡豆每一階段之品質及風味,不論是從製造階段至配送過程亦或是從農場至餐桌上之過程皆可透過人工智慧精確監測咖啡豆之品質及風味。為了要提高產品價值鏈的效率、透明度和可持續性,Demetria運用數位雲端來識別及追蹤咖啡豆質量。希冀藉由該技術之輔助可提供生產者和烘焙商提供具有開創性的見解,並對咖啡產業及咖啡農有所影響。 咖啡豆供應鏈挑戰   直至目前,咖啡豆的質量是由「杯測」來確定的,「杯測」是由咖啡行業認證的品嚐專家(位於咖啡出口國)親自評鑑,其過程極其昂貴且耗時。 因此,直到交易過程的最後階段,烘焙商和貿易商對他們所購買的咖啡豆的品質的了解程度仍然很小。 而且1250萬的咖啡小農生產世界60%的咖啡豆,但卻無法獲得杯測協助,因此小農們無法確定或管理其作物的質量,讓許多人無法維持可靠的生活。   全球咖啡生產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使農作物品質不穩定,連帶著其市場也不穩定。 由於農民一如往常地無法保證豆的品質,這意味著很多農民只能從他們的農產品中獲得基本商品利潤。 只有在此過程的後期,當豆類通過包含貿易商,加工商和出口商等昂貴且繁瑣的供應鏈過程後,後續品質才被確定。因此,農民從一杯零售價為2.80美元的咖啡中平均只能得到2.5%(0.07美元)。 可攜式之紅外線感測器   通過使用最先進的可攜式之紅外線感測器來分析生咖啡豆並對其進行生物標記,Demetria建立了一個以AI為基礎之數據智能平台- “e-Palate”,使咖啡豆能準確對應行業標準的咖啡風味輪。Demetria正在推出一套基於SaaS的解決方案,以取代用「杯測」方式來確定豆品質,從而在整個供應鏈中進行口味評估和特性分析,及提供快速且準確的品質測量和可追溯性。   “檢測生咖啡豆的品質之能力改變了整個行業的遊戲規則,整個行業依賴原始的供應鏈和「杯測」長達300年。 很難相信,世界上最大的烘焙商實際上在購買咖啡豆時對其品質的了解非常有限,而且大多數咖啡農(供應鏈中最關鍵的參與者)不了解自己的農作物的品質,因此,這是不公平的報酬,且威脅到這個4500億美元產業的可持續性。”  Demetria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Felipe Ayerbe說。 “我們的技術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情報,以確保作物的一致性和品質控制,重新解決了咖啡價值鏈的經濟問題,使每個關鍵參與者受益。” Carcafe試驗性項目   Demetria已成功與Carcafe(為世界上最古老及規模最大的農產品貿易商之一Volcafe / ED&F Man旗下之咖啡部門)一起完成了一項試驗, Carcafe能辨別不同高價值「杯測」輪廓,而Demetria已經建立了一個配對解決方案,以確定哪種生咖啡豆適合。   Carcafe總經理Sebastian Pinzón解釋說:“ Carcafe與Demetria合作開發了一個試驗應用程序,該應用程序使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可攜式感測器來檢測生咖啡的獨特且高價值的感官(“口味”)特徵。” “我們正採用和推廣這一突破性技術,以大大提高我們在採購點和現場的勘探過程的效率和效力。 Demetria取代了利用手動流程來確定重要數據之流程,而這些數據以前在行業中是不可獲得的,並且在做出更好的決策方面上被證明是無價的。”   Demetria還與哥倫比亞全國咖啡種植者聯合會(Federación Nacional de Cafeteros, FNC)合作,開發了一系列應用程序,可幫助農民及其在供應鏈中的交易點上控制和追蹤咖啡豆品質-並據此進行定價 。   FNC總裁Roberto Velez表示:“極其重要的是,哥倫比亞可持續地提供具一致性且品質良好的咖啡豆來鞏固其在特色咖啡市場中的地位,並且滿足日益增長之全球市場需求。” “透過使用可負擔並普及化的感測器、雲端運算和其他技術,咖啡種植者將能夠以簡單、及時和準確的方式管理生產過程的每個階段,更重要的是,可以評估自己作物的品質和反映到所獲得之價格上。 像Demetria這樣的技術使FNC能夠實現其目標,並在咖啡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  【延伸閱讀】結合小農經驗與人工智慧將有助於提升玉米產量
離島農業發展新方向 金門首座有機栽培專區上路
2021/06/24
離島第一個公設有機集團栽培專區在金門縣農業試驗所上路,預計3年內取得有機認證。縣府初估,後續每月平均可生產4萬公斤蔬果,在地消費者就吃得到在地有機食材。   金門縣政府表示,金門地區絕大多數農產品都仰賴台灣運送,在運輸過程中不僅成本增加,也影響蔬果新鮮度、增加碳足跡。因此,縣府於2019年規劃金門第一座「有機集團栽培專區」,並爭取農糧署新台幣4000多萬元經費補助,目前已完成園區聯外農路、田間排水、灌溉取蓄水及供水、澆灌管網及自來水、電力管網等基礎環境工程,總面積約6.85公頃。   縣府建設處指出,相關經營管理標租案已於5月與地區民眾簽訂契約,縣長楊鎮浯下午率建設處處長陳祥麟、農試所所長楊慧明赴現地視察,並聽取專區後續規劃和營運說明。   承租的地區青農在簡報中說明,這次農試所有機專區,預計建置農業溫網室設施200座,目前正由縣府轉呈農委會爭取計畫補助,並規劃在1年內取得有機驗證轉型期,3年內取得有機認證。   縣府表示,後續專區將配合時節生產青江菜、菠菜、西瓜、聖女番茄等蔬果,並培育地區農業人才、導入生產科技,後續初估每月平均可生產4萬公斤蔬果,提供地區消費者食用。   楊鎮浯表示,金門除了金酒與觀光產業,跨境電商及大健康產業也是目前縣府重點發展的項目,近年來食品安全受到各方重視,有機農業更是潮流所趨,這座農業集團栽培專區不僅是金門第一座,也是離島首個公設有機集團栽培專區。   縣府進一步指出,專區設置目的在帶給民眾安全食材來源外,也提供地區青農返鄉就業機會;未來初步規劃將優先提供給地區校園營養午餐,也希望廠商多與地區菜商、菜販合作,一起發展金門有機農業,找出離島農業發展新方向。 【延伸閱讀】日本樂天以靜岡有機蔬菜農場,開拓首都圈銷售通路
衛星及GIS技術於精準農業上之應用
2021/06/23
根據AgriFuture Australia最新報告指出,將以太空科技為基礎開闢農業領域,在未來五到十年內, 農林漁牧業者有機會使用到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科技。生產者可藉由AgriFuture Australia最新報告來了解太空科技及其潛在用途。 地理定位和衛星之連結性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研究發現,僅改善地理定位則可讓澳大利亞農業於30年內帶來22億元的收益,而衛星連結的部分則可每年於農林漁牧業中增加156億元的總產值。根據AgriFuture Australia報告顯示,太空科技早已嶄露頭角。這些科技包含衛星影像、低頻感測器、GPS追蹤、自動導引、農場圖和天氣預報。   AgriFuture Australia資深經理Jennifer Medway 說:傳統來說,太空為採礦及國防之領域,而我們正處於為農村部門釋放機會的封口浪尖上。太空科技將能融入於未來農民的日常生產系統及決策。例如,農民可透過儀錶板來遠端管理手動流程,且具相互操作性質之數據系統將改變農場早期的決策方式。太空科技使這一切成為可能,且有可能徹底改變農民未來的工作型式。 evokeAG   AgriFuture Australia其下evokeAG計畫將聯合農民、技術開發人員、研究人員及澳大利亞太空中心等,以加速農業太空科技之發展,並引入該技術於生產作業上。且SmartSat聯合研究中心將投入245億元於電信、智能衛星系統、地球觀測和遙感分析上。預計到2030年時,澳洲太空中心之之太空產業規模將擴大三倍。   AgriFuture Australia資深經理Jennifer Medway 說:農業時代已來臨。為了保持競爭力並繼續提升生產率及永續性,我們需要尋求” 突破框架”的方法。太空科技就是其中之一。 實用且具有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是採用的關鍵   農業技術中心經理Martin Amidy表示,未來,農民只需要按個按鈕就可即時處理多項事務的場景將成真。因此,實用及具有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將是未來採用的關鍵。”AgriFuture Australia報告除了介紹易理解之內容外,還總結了太空科技對農林漁牧業、園藝及乳品業等集約農業化的影響。除了強調太空科技所帶來之機會,亦為生產者提供有關如何運用太空科技及透過使用這些科技後可獲得的投資回報之實用資訊。” 遙感探測之地理定位及連結性   該報告以全球角度綜觀目前的發展並彙整了適合應用於澳大利亞環境之技術,亦重點提及若要解決農業產業之挑戰,可運用遙感探測、連結性與地理定位來解決潛在障礙。   Jennifer Medway 解釋道:後續,農業產業和科技公司將相互幫忙彼此了解市場之複雜性進而強化運用太空科技之機會。太空科技前景之發展速度極快, 太空科技和技術開發公司正在探索如何應用科技來解決農業挑戰。 【延伸閱讀】農業先進大國荷蘭將邁向新的挑戰—應用宇宙衛星預測作物生產
日本有機農業耕作面積2050年欲達100公頃
2021/06/22
全球正面臨地球暖化、自然災害等環境因素變異,造成農業生產力逐漸衰弱、地方活力也隨之沒落,加上當前面臨前所未有新冠性病毒等所帶來浩劫。為解決這長期抗戰,國際間紛紛推動各相關政策議題,對此,日本農林水產省加速推動「綠色糧食戰略」目標戰略的擬定,以力圖穩定未來糧食安全系統,創造農業生產值與農業永續性發展。   今年三月,農林水產省特別廣邀各領域生產者、相關單位,以及企業團體,召開先導計畫期中會議,針對目標戰略進行相關討論,並將各項交流建議提供決策團隊作為擬訂細項議題之參考。   同時也於期中報告中,明確訂定2050年《綠色糧食戰略目標》戰略目標KIP、具體採取措施,以及因應核心技術。   藉由上述政策推動,為更進一步取得國民消費者的理解,其中關於有機農業的部分,日本政府訂定化學農藥2050年減半目標,同時期望在未來20年內(2040年)能開發新型農藥,大幅降低對於含有新類菸鹼類(neonicotinoid,又稱類尼古丁)傳統農藥的依賴。   此外,擴大有機農業耕作面積,目標從2017年23,500公頃擴大到100萬公頃。另外,在核心技術方面,則致力於應用光波與聲波的高科技防病蟲害技術、開發抗病蟲害品種等新技術,以有助於農民投入有機農業意願。【延伸閱讀】探討有機農法、農藥減量栽種與生物多樣性之關聯性   關於該戰略目標,日本農林水產省已於五月公開至2050年中短期目標、戰略目標執行KPI、以及各相關領域核心技術(請參閱下列資料來源)。   同時,該目標戰略也預計在今年九月聯合國糧食系統峰會(FSS:Food Systems Summit) 提出,進行國際間交流討論。
日本智慧農業加速開放式數據API應用!
2021/06/18
為有利於農民妥善使用農業數據,提升農業數位化經營管理之需求,日本農林水產省整合各家農業機械獲取數據與軟體,推動農業數位化開放式API※,制定了「農業開放式數據指導方針ver1.0」。 1.農業數據應用與整合   在智慧農業驅動下,各相關企業紛紛投入創新技術研發與應用,企圖藉由跨域創新能量,能解決農業正面臨農民高齡化與生產力不足等問題。   而在過去這些高科技技術在實驗階段或實際應用,長期蒐集與累積農業數據猶如小螺絲般小兵立大功,在這波驅動上已不可或缺。然而,在不同廠牌的農業機械硬體設備與各相關資訊軟體系統,所產生數據卻面臨無法相串聯與整合。因此,日本農林水產省,推動農業數位化開放式API,廣召集相關農業企業製造商、ICT供應鏈、農業專家與相關知識學者一同參與策劃。 【延伸閱讀】開放式數據引領農業科技未來 2.指導方針制定與展望   本指導方針,針對開放式 API整合與應用的基本總體說明、數據串聯進行相關執行方針、串聯項目、形式等整理。例如:因應機台與設備系統、API使用限制、數據提供與使用者契約締結、數據使用權限、數據保管存取責任、有效性與保存管理、數據標準模式等。以利於提供各相關農業ICT服務業者最佳使用模式,期待能更加擴充數位化農業環境之應用。   本「農業開放式數據指導方針ver1.0」,已公開於農林水產省公開網站,並於下方提供資料來源可直接下載閱覽。 ※開放式API(Application Programing Interface):串聯外部數據,可連結各種不同機台系統措施。藉此,應用於農民經營管理系統,可提升各農場作業紀錄達到統一管理與分析,進而提升經營效率。
土地退化肇環境危機 聯合國促修復
2021/06/18
研究顯示,目前全球一半的農業用地正在退化中,聯合國大會主席勃茲克爾呼籲,各國須加強防止土地退化,這是保障糧食和水資源安全,以及防範未來健康和環境威脅的唯一途徑。他建議,應將更多氣候基金用於獎勵保育土地、鼓勵優先考慮可再生商品等商業模式,來改變世界經濟及保護環境。 土地退化致多種危機   根據《聯合國新聞》報導,勃茲克爾在關於荒漠化、土地退化和乾旱等議題上發表講話時,將恢復自然描述為「對我們這一代人的一個考驗」,強調地球面臨的環境危機涵蓋各方面,包括土地、氣候、生物多樣性,以及陸地和海洋汙染。   研究顯示,目前全球一半的農業用地正在退化,不僅威脅到生計,同時也導致物種滅絕、加劇氣候變遷。勃茲克爾說,到2050年,全球作物產量預計下降10%,有些作物將減產50%,這將導致世界糧食價格急劇上漲30%,威脅到飢餓和營養方面取得的進展。【延伸閱讀】 利用土壤與植物的簡化分析技術促進農業發展 土壤保育刻不容緩   勃茲克爾指出,其後果還可能導致數百萬農民陷入貧困,而到 2045 年,約有1.35億人恐流離失所,增加不穩定和緊張局勢的風險。他建議,首先,各國應採納並實施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透過可持續的土地和水資源管理戰略,恢復退化的土地,進而恢復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   勃茲克爾表示,「不可持續的農業」是造成荒漠化的主因,呼籲各國政府在9月聯合國糧食系統首腦會議之前就農業改革進行全國對話。   他強調,需將更多的氣候資金用於森林和農業,預計每年投入2.7兆美元,就可透過恢復自然生態系統、獎勵保持土壤健康的農業、鼓勵優先考慮可再生或可生物降解產品和服務的商業模式,來改變世界經濟及保護環境。
生態科技 打造永續新經濟
2021/06/17
經濟部技術處推動的工輔農策略,在跨部會努力下,與地方政府、農委會、勞動部與原民會等合作,已成功在原鄉創造技術帶動經濟價值擴散的典範,落實聯合國里山倡議政策(環境永續與在地經濟),及循環經濟(淨零碳排)觀念,以科技支持無毒永續、智慧生態、在地生產與跨領域產業生態系,開啟部落農業生產科技化、高值材料化及跨領域產業協同擴大規模經濟力提升的契機。   其中,工研院透過讓部落生產者應用科專成熟技術,並轉為跨業供應鏈一環,成為帶動原鄉經濟力提升的重要貢獻之一。同時,搭配帶領小學生認識傳統民俗作物、透過科技導入讓年輕族人留鄉工作意願提高,更是技術擴散與讓在地感動的關鍵。而呼應「技術搭台、文化唱戲」在原鄉體現的原則,所帶動社會效益與部落住民對自我經濟營造的期許、生活習慣改變,已成為在地持續深耕的重要動力。   例如屏東產出的紅藜麥,透過科學驗證,生態科技種出來的台灣藜麥具備高營養價值、機能性與潔淨度,搭配導入六級化跨產業商業模式、提高收購標準與開放加入契作,以保障原鄉耕作者收益。這種結合原鄉土地關懷、以農工合作技術,為生產基礎打造部落即農場、文化即品牌的原鄉特色農產,在市場上獲得肯定。另一方面,能依循生態科技生產、具品質保證與大廠穩定收購的台灣藜原料。   在實務推動上,導入循環經濟觀念,在屏東原鄉的台灣藜作物中也得到體現,並創造廢料變原料的經濟價值。去殼的台灣藜在保證收購後價格變高,且以生態科技生產的藜麥因不具農藥殘留,原來要丟棄的外殼,也成為周邊科學園區生技公司用來生產化妝品。這些跨領域產業生態系的串聯,幕後推動的基礎,就是成立原鄉優質原料共同供應平台的農協組織。而經濟部科專發展之AIoT(農業物聯網)智慧田間管理農務系統的應用,成為讓跨領域廠商安心收購的重要依據。   最後,讓技術留在部落成為供應者是延續經濟力的重要手段。   是讓部落生產者具備初級加工與材料供應能力,成為優質原料轉換高值材料進行產業化的重要推手。透過建構原鄉族人能共享材料加工的基地,配合工研院生技無毒檢測服務,以及協助成立的「原住民特色農業協會」將材料品質標準化、採購供應單一化,翻轉特用作物不再只是在地販售原料,還可成為食品加工及化妝品基礎材料供應價值鏈一員。   建構跨領域技術整合搭配產業生態系,是成功提升原鄉農業經濟力的新動能,這種透過生態材料與智慧科技,在維持原鄉優質環境意象下,共同打造跨領域六級化產業供應鏈,成為提升原鄉經濟的重要架構。技術處主導推動偏鄉「技術搭台、文化唱戲」,目的是保留地方傳統文化,並應用快速組合成熟的科專技術成為公共財,帶動跨部會資源導入,促成在地傳統產業技術創新的機會,並成為快速促進區域經濟力提升的標竿。   而以科專的生態智慧科技為基礎,在部落文化框架內,透過技術公共財與跨領域產業生態鏈構築原鄉產業創新模式,也讓原本僅屬於部落傳統民俗作物,躍為地方經濟力主軸。   除讓族人重新認知產業化的意義外,也增加年輕人留鄉工作的意願,更發揮「技術搭台、文化唱戲」、以工輔農協助原鄉經濟發展的重要精神。【延伸閱讀】印度智慧型耕作技術將幫助農民擴展農業經濟規模 (作者是經濟部技術處東部特用作物多元應用產業技術計畫主持人)
英國Martin Lishman公司開發新的芒果造型ImpacTrack監控器,用以防止其於採後處理過程中的損壞
2021/06/16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資料顯示,在全球每年約有40-50%的塊根類作物、水果及蔬菜於收穫後階段被浪費掉,這給食品工業帶來了相當巨大的挑戰。而由英國作物品質專家Martin Lishman公司所開發的工具,可以透過數據記錄處理及包裝過程,讓用戶進行採後流程優化,減少因諸如瘀傷等損壞而浪費的食物量。   ImpacTrack是一種震動感應數據記錄器,裝在一系列食物模型外殼中,其外殼會模擬真實作物的尺寸、形狀、重量及密度,以確保其諸如漂浮於水中等行為反應與真實作物一致,用來複製水果和蔬菜於運輸及加工過程中的運動特性,最初是模仿馬鈴薯,而TuberLog電子馬鈴薯仍然是目前測試馬鈴薯收割機和分級系統的重要工具,深受農民及加工業者的信賴。其於3年前被導入水果產業中應用,此後一直協助全球無數種植者及生產者調整其加工及處理生產線,內含之震動感測器及記錄器可監測於運輸操作和物流搬運過程中對新鮮農產品造成的損壞,改善品質控制體系進而減少食品生產浪費,而相關數據還能透過藍牙即時傳輸到智慧手機應用程式ML Sensing中,以便對裝卸設備進行現場分析。   運營商還可以用該應用程式來記錄新鮮農產品在船運及其他運輸方式之間的旅程,並記錄旅程中所有數據在結束時提供使用者下載運用,除了能幫助改善運輸包裝之外,還能為保險公司提供發生損壞地點的證據。最近芒果造型感測器已完成開發生產,為ImpacTrack資料庫添加了另一種水果模型,該感測器模仿歐洲超市中最常見的芒果品種之大小及形狀,為歐洲主要芒果加工設施提供數據紀錄服務。   Martin Lishman公司與世界各地的種植者及生產者合作,目前已創造了25種不同形狀的產品,其中包含八種蘋果、四種酪梨、紅橘及無孔貽貝(淡菜),模型可依據客戶要求進行訂製,目標盡可能使模型的數據記錄準確,確保其行為反應與真實作物雷同,而該公司經驗豐富的設計團隊也正在持續開發其他不同尺寸、重量及形狀的新作物模型以供利用。 【延伸閱讀】日本JA農協與松下集團等企業研發農產品保鮮技術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