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15/02/03
摘要 科學家從野生番茄中發現了一個基因,可以讓番茄不管是在自然或人工光源下全天候24 小時生長,並且提高20%的產量。但早在1920 年的實驗中就發現,一般栽培的番茄植株在生長時若受到持續的光照,葉片會受到嚴重的損害。因此,在產業上種植番茄必須要有日夜光照循環,其中光照時間被限制在每天大約16小時下。相比之下,其他植物例如:辣椒、萵苣和玫瑰就沒有這個問題,它們在持續光照下依然良好生長,這對利用大型溫室生產的模式而言是一大福利。 荷蘭瓦赫寧根(Wageningen)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原產於南美洲野生番茄的第7條染色體上發現了CAB-13基因,帶有此基因會使植株對光照更具耐受性,並利用傳統雜交育種的方法,將CAB-13基因轉殖到栽培種番茄植株上。轉殖後的番茄可在24 小時連續光照下正常生長,比起傳統僅能在16小時光照生長的品種提高了20%的產率,並且在風味以及貯存上也沒有出現任何負面的影響。 研究員亞倫貝萊斯提到:「在我們看來,新育成的番茄和傳統16小時光照生長的番茄是具有相同的特性。馬鈴薯和矮牽牛的一些品種,他們都與番茄屬於同一家族,也對持續光照很敏感,可以尋找一種方法來提高它們對於連續性光照的耐受性。」有許多植物被發現可以忍受持續性的光照,但是僅有具高經濟價值的作物會被重視。他補充說到:「當然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仍舊是個有趣的發現,為什麼有些物種可以忍受持續光照?有些卻不能?我們為了要回答這些問題,要更深入了解植物是如何運作以及它們如何適應環境的。」   資料出處: ABC Science 關鍵字: 連續性光照  CAB-13基因
2015/02/02
領域發展願景 一、發展多樣化農產食品加工技術,促進加工技術產業化。 二、發展驗證產品品質監控技術,研發產品品質管理之工具。 三、本土農產品功能性評估及確效,開發具保健功能性之農產食品。 四、收存本土農業微生物,加速微生物產業化應用。 關鍵字: 食品領域  產業化應用  農業施政目標  報告檔案: 105年-108年中程科技發展策略及方向
2015/02/02
領域發展願景 一、擴大國際參與維護我國漁業權益,並加強有效利用之海洋漁業資源管理,兼顧產業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維護,落實責任漁業永續漁業經營,另開發節能減碳漁業機具,提升我國漁業競爭力。 二、提升種苗品質及飼料效益,建立新興海水及抗逆境物種養殖技術,發展優質養殖漁業,因應氣候變遷維護水產糧食供應。 三、重視水產品加工、多元利用、倉儲及運輸之安全與衛生,發展安全漁業,保護消費者食的安全。 關鍵字: 漁業領域  海洋漁業資源管理  農業施政目標  報告檔案: 105年-108年中程科技發展策略及方向
2015/02/02
領域發展願景 一、研發與應用畜禽、牧草育種新技術及生物技術,提升種原生產力。 二、開發與深化新型畜禽生產系統與技術,推廣應用以改進畜禽生產效率。 三、研發畜禽產品、飼料、牧草及飼料添加物之安全管理、製造、檢測技術及標準,增進消費者健康與福祉。 四、研發畜產廢棄物回收及再利用技術,推動畜牧節能減碳及動物福祉,促進畜牧產業形象與永續經營。 五、建立優良種畜禽供應體系,發展品質穩定、提供具高營養價值與多機能特性之畜禽產品,符合衛生安全、地產地消低碳足跡及生醫領域之用途,強化國際市場競爭力,並有效延伸產業價值鏈。 關鍵字: 牧業領域  種畜禽供應體系  農業施政目標  報告檔案: 105年-108年中程科技發展策略及方向
2015/02/02
領域發展願景 由「生產、生活、生態」等構面,建構永續發展的綠色產業: 一、生產:發展平原地區及低海拔經濟林,營造永續林木生產之優質健康森林環境,研發森林資源與特有產物,提高國產木質材料使用及林產品附加價值,促進產業化妥善永續利用,推廣綠色消費並提升產品競爭力,創造森林綠色商機之綜合價值。 二、生活:推動環境教育與結合網路資訊的休閒林業,藉由相關領域科技的整合,尋求城鄉生態社區發展的模式和機制,兼顧國人健康生活與森林生態。 三、生態:建立多元即時及統整的監測體系,維護生物多樣性,落實涵養水源、淨化環境與水土保持,健全森林碳管理,發展因應氣候變遷的林業技術,維護本土生態環境與安全,達成充分發揮生態功能之林業永續經營,增進國民福祉。 關鍵字: 森林與生物多樣性領域  永續發展  農業施政目標  報告檔案: 105年-108年中程科技發展策略及方向
2015/02/02
領域發展願景 透過新技術使得提升農業產業效率、保護農業資源、落實農業生產環境監測、建立農業災害風險評估系統及有效管理及利用農業資源,進而使得台灣農業生產行為智慧化、自動化、資訊化,以因應未來嚴峻的農業生產環境。 農業環境領域的發展願景有下列幾個次方向: 1.運用農業環境(氣象、水、土、肥、農機)科技來穩定氣候變遷下農作物的生長與產量,強化增加糧食的供應,確保糧食安全。發展結合資訊、通訊、自動化的農業,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以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 2.開發新灌區及作物節水方法,建立不同層級缺水評估指標及量化模式,達到因應氣候變遷與糧食安全之農業水資源最佳化經營管理。 3.持續開發減低農業部門溫室氣體排放技術與建立農場經營規範,並加強農業環境品質監測與維護,確保農產品安全。 關鍵字: 農業環境領域  農業災害風險評估系統  農業施政目標  報告檔案: 105年-108年中程科技發展策略及方向
2015/02/02
領域發展願景 我國農業近年來面對氣候變遷、亞洲等新興國家崛起、消費者多樣性需求、新興技術發展及知識經濟興起等諸多改變與挑戰,同時我國亦刻正面臨國際間雙邊或多邊之經濟合作協議快速發展,所以必須加強加值與產業結構調整。 台灣雖以「小農生產」為主,但透過累積厚實的研發基礎與農民努力勤奮,皆能帶動農業產業不斷的進步與發展。但面對上述挑戰與改變,台灣農業勢必進行轉型,方能強化競爭力。在小農基礎,土地、人力發展受限的前提下,如何應用資通訊技術來協助農民提高生產經營效率、強化品質與供應鏈服務,進而增加國際競爭力,將是未來台灣農業決勝的關鍵。 因此,E化領域105-108年中程科技發展策略擬定為「運用資通訊技術協助台灣農業大型化、企業化與國際化」,在生產、經營、品管、物流、行銷等面向,透過產學合作及獎補助方式鼓勵農企業導入資通訊應用,以降低人力需求、強化精準管理。期待能達到「生產精準化、管理行動化、行銷數位化、服務雲端化」的願景。 關鍵字: E化領域  資通訊技術  農業施政目標  報告檔案: 105年-108年中程科技發展策略及方向
2015/02/02
領域發展願景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糧食需求量與品質安全要求提高以及全球化與區域整合等新情勢,動植物防疫檢疫領域依據農委會「黃金十年—樂活農業」施政主軸與「新價值鏈農業」戰略目標,秉持「全民防疫,專業檢疫」一貫精神,確保糧食穩定供應,維護全民健康生活,以「打造臺灣農業成為高度競爭力之優質農業」為發展願景,達成「確保糧食安全,加強農產品安全」基本政策目標。 動植物防疫檢疫是國際間通行的重要措施,隨著貿易全球化,以及區域經貿整合趨勢,農產品市場開放程度要求更高,輸入農產品種類與數量勢必持續大幅成長,為達上述政策目標及因應並解決當前我國農業於生產安全及國際貿易上所面臨之問題,動植物防疫檢疫科技研發之策略及措施包括:一、強化國內外重大動植物防檢疫有害生物偵察及監測體系,持續研發與改進重要動植物有害生物診斷鑑定技術,強化重大人畜共通傳染病之防疫檢疫策略研究及推廣,建構完整的動植物防疫檢疫網。二、加強動植物重大有害生物之清除、緊急撲滅與管制,強化動植物有害生物疫情管理。三、強化重大疫病蟲害共同防治,推動農產品健康安全生產管理,降低動植物有害生物對經濟、社會及民生的影響威脅。四、施行有害生物整合性防疫管理措施,加速動物用藥及農藥殘留標準訂定,推動作物群組化農藥延伸使用,落實正確防疫及用藥觀念,完善農產品安全無縫管理體系。五、持續改進和開發動植物防疫、檢疫和處理技術,突破檢疫障礙,協助拓展農產品國際市場。六、建立動植物產品衛生安全檢驗體系,強化屠宰衛生檢查技術,以確保動植物產品生產及衛生安全。 關鍵字: 防疫檢疫領域  生物診斷鑑定  農業施政目標  報告檔案: 105年-108年中程科技發展策略及方向
2015/02/02
領域發展願景 我國具有先進紮實的農業科技基礎與高素質研發人才,藉由國際合作及交流,以強化我國農業科技研發能量及研究人員在國際上的能見度,俾利我國農業科技研發之國際接軌,另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與貿易自由化,須擴大我國與其他國家或組織之合作及參與跨國性研究,引進國外的技術及法規,改進國內產業體質及建置合宜法規環境,以提昇產業國際競爭力。 關鍵字: 國際合作領域  產業國際競爭力  農業施政目標  報告檔案: 105年-108年中程科技發展策略及方向
2015/02/02
領域發展願景 農糧領域之農業科技發展與應用,係透過農業科技加速產業化發展,結合創新育成與保護優良品種,投入作物生產、採後處理、儲銷及安全管理等技術改良與創新,達成發展優質農業、強化農產品安全、提高產業競爭力及加值產業鏈成果,進而實現生產健康安全優質農產品、促進國內農糧產業永續發展並提升糧食自給率與糧食安全之整體農業施政目標。 關鍵字: 農糧領域  農業施政目標  報告檔案: 105年-108年中程科技發展策略及方向
2015/01/30
摘要 想像一下,有一種披薩塑膠外包裝盒,這層塑膠是番茄做的,你可以連同盒子一起將披薩送進烤箱裡烤,烘烤過後就變成披薩的一部分。 巴西國營農業研究公司Embrapa Instrumentation和巴西農業部合作,用菠菜、木瓜、芭樂和番茄,開發出這種可食用的塑膠材料。 食材不浪費 兼顧包材永續 計畫的協調科學家Luiz Henrique Capparelli Mattoso說:「我們可以讓食材回收業製作材料,可食塑膠技術可以確保兩方面的永續性:食材不浪費,並取代用過即丟的合成材料。」 Embrapa公司用熱帶水果製作塑膠膜,是全球首創。這種材料的韌性和質地等物理特性類似傳統塑膠,同樣能保持食物乾淨。可食用塑膠也為包裝產業開啟更多可能性。Mattoso表示,禽肉包裝塑膠膜同時也可以具備調味功能,而湯品的塑膠包裝也可融化於沸水中。 可食塑膠是由脫水食材和奈米材料混合製成,其中奈米材料的功能是讓結構穩定。Embrapa參與計畫的材料工程師José Manoel Marconcini表示:「這個研究最大的挑戰是找出理想的配方,原料的食譜和比例,讓材料具有我們想要的特性。」Marconcini解釋,原材料需在冷凍後以一種特殊的脫水法處理,讓所含的水份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中間不經過液態,如此,食材可以保持原有的營養。這種脫水法可以用於水果、蔬菜、豆類甚至部分香料,因此,可食用塑膠也可用來幫食物調味和調色。 從可分解到可食用 塑膠包材再進化 可食用塑膠的開發始於20年前,當時Mattoso才開始在Embrapa研究材料科學。「一開始是想要用可再生材料當做石油衍生聚合物的替代品。」為了達成這個目標,研究團隊開始在合成塑膠中加入天然纖維,以兩種原料製作複合材料。研究團隊試過劍麻、棉花、黃麻、椰殼纖維和蔗渣等各式材料。在實驗室中,這些材料比較能耐拉扯和撞擊,此外也比100%合成聚合物要強韌3倍。開發可食用塑膠前,為使包裝材料具有可以快速被環境分解的需求,研究團隊開發出可生物分解聚合物。為了再提高製造過程的安全和衛生標準,團隊最終發展出可食用塑膠。 現在科學家透過添加殼聚醣(chitosan)──ㄧ種存在於螃蟹外骨骼的抗菌多醣(antibacterial polysaccharide)──以增加食品的保存期限。這種天然分子可以抗菌,因此可以延長食品在貨架上的時間。   資料出處: 環境資訊中心 關鍵字: 可食塑膠技術  生物分解聚合物
2015/01/30
摘要 關於食物基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脂質)與食物生產過程對花生蛋白質致敏性的影響目前仍了解甚少。患有花生過敏症的人會對花生製品產生劇烈反應並出現嚴重症狀,這就是為什麼瓦赫寧根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的細胞生物及免疫學團隊,正在細胞層次上研究致敏性如何作用,這項研究結果在過敏症預測模型和診斷測試上可提供重要的資訊。 食物中的某些蛋白質(過敏原)會引起人們的過敏反應,這些反應在那些有花生過敏症的人身上,可能非常嚴重甚至可能導致死亡。因此,對於能預測蛋白質致敏性程度的方法有極大的需求。此外,對於能使這種預測成為可能的特性,其資訊仍然太少。 為了能進行這些預測,例如,藉由對一個有食物過敏症的人進行診斷測試,實際上是非常有價值的。舉例來說,在這種情況下對於測試某個人對花生是否有或是會產生多嚴重的反應時,所謂的”激發試驗”將不再是必需的。會引發食物過敏的蛋白質結構非常多,在消化過程中,某種蛋白質會比另一種蛋白質更能維持穩定性,同時,若它存在於食物基質中的話,則會使預測致敏性更加的複雜。   資料出處: Wageningen University 關鍵字: 花生過敏症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