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快速轉化污泥以生成沼氣的新技術
2019/07/16
為了減少水資源汙染,許多地區在汙水排放到河川前都會經過污水處理廠分離汙泥(sludge)及水中汙染物,而汙泥中常含有大量的磷,早期常直接用來當作肥料;但隨著汙染物濃度越來越高,十幾年前瑞士早已禁止直接作為肥料的作法,而廠商為取得汙泥中的磷,便將汙泥乾燥後燃燒,以此方式每年取得數千噸的磷。   在汙泥轉化利用前,需要先進行脫水處理,此步驟常耗費大量能源。因此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EPFL)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磷回收系統,可直接從污水處理廠回收污泥,將污水送入高壓高溫分離器(高於22.1MPa和400℃),降低磷和礦物鹽的溶解度,使其結晶成易回收的固體。另外,此系統還可以結合Paul Scherrer Institute開發的thermal gasification技術以生產沼氣;研究人員採用使用釕(Ruthenium)作為催化劑,可提升將近100%的轉化率,且產生的水可以直接送回供水系統。   目前部分污水處理廠雖已具有生產沼氣的系統,但只能轉化40-50%的有機物,剩餘的汙泥仍需乾燥並運輸到焚燒設施,耗費大量的成本與能源。而污泥處理約占污水處理廠總運營成本的40%,透過專門的反應器可以在20分鐘內將污泥變成沼氣,提高處理效率與節省汙水處理廠的空間。【延伸閱讀】南澳洲利用芥菜種子和稻桿作為永續替代能源   相關技術人員已生成新創公司-TreaTech,TreaTech已經成功測試了原型系統,目前正在建造一個100倍的大型試驗場,預計可處理100公斤/小時的污泥,並計劃於2022年於汙水處理廠安裝相關系統,於每小時處理3噸污泥,及時協助廠商因應可能於2026年生效的新版磷回收法規。
微生物科技新星—植物內生菌
2019/07/15
面對氣候變遷與人口增長,糧食安全已成為全球重要議題。依據聯合國2018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指出,因氣候異常對農業生產造成負面影響,全球飢餓狀況在過去3年不斷惡化,已回到10年前的水準。   再加上耕地有限、土壤因過度施作日益劣化下,如何透過生物科技讓農業生產技術更升級,不僅牽涉到農業從業人口的荷包,對許多國家來說,更上升至生存危機層級。而其中,對微生物的研究與應用,則被視為發展永續農業,得以兼顧環境友善與糧食安全的關鍵技術。 香蕉癌症黃葉病 微生物能有效降低罹病率   隨著氣候變遷加劇,寒流、風災及短時強降雨對農民生產造成很大的威脅。「如何運用與微生物的共生關係,幫助植物生長與抵抗環境逆境,已成為近年的主流。」中興大學生命科學院副院長黃介辰指出,近年來學界已開始運用微生物與植物的共生關係創造新系統,期能抵抗病原菌(生物性逆境)或環境逆境(乾旱、鹽害),以降低栽培風險或穩定產量,同時也為整體作物栽培環境帶來正面影響。以往的共生相關研究比較集中在根圈菌,而目前則逐漸轉向生活於植物體內的內生菌。   黃介辰說,目前學界已發現許多可幫助植物生長與抵抗逆境的植物內生性微生物,這類微生物有些亦具有可分解農藥、油污、重金屬,甚至是戴奧辛。如果能讓此類內生菌,接種到植物,或許除能改善植物生長外亦能同時處理土壤汙染、農藥殘留、毒物累積等問題,不僅一舉數得,也比現有其他改善土壤的方案來得更經濟實惠。   為此,黃介辰自2012年起,即透過植物防疫科技計畫,由中興大學與香蕉研究所共組團隊進行「植物內共生菌Burkholderia cenocepacia strain 869T2應用於健康蕉苗系統使其對香蕉黃葉病具保護效果」研究,並於2016年在學界科專計畫補助下,開啟「新世代健康種苗的開發:研發內生型植物保護劑以防治尖鐮胞菌萎凋病」研究。   這一系列的研究,發現將微生物接種於植株後,誘發了植物的免疫系統,除讓感病性的北蕉之黃葉病罹病率降低外,更可讓香蕉從平均230公分長高至260公分,且提前一個月收成。透過此番研究成果設立衍生企業,期能透過接種於香蕉的組織培養苗,而生產出較具抗病性之種苗,協助蕉農重拾「香蕉王國」榮光。黃介辰另說明,能防治尖鐮胞菌萎凋病的植物內生性微生物族群,除了可對抗香蕉的黃葉病,亦具改善草莓、金線蓮的萎凋病之防治潛力,極具廣泛應用的可行性。 從濕地找出抗鹽、耐旱菌種 防止乾旱造成農損   對比於過去以化學藥劑的防治方法,植物內生菌的抗病原理,就像是鼓勵人們多攝取益生菌,從而達到改善腸道環境的概念一樣,雖然不適用於急症,需要較久的時間才能看到效果,卻能降低對身體(土壤)的負擔,並從根本來加強免疫系統的健全。   「事實上,植物內生菌除了有抗病的菌種,在不同環境下生長的植物,自然會具備各種不同的功用。」黃介辰說,在考量臺灣土地面積有限,農業生產方式越來越朝集約式耕作,甚至因過度施肥導致土壤鹽鹼化的情況後,研究團隊開始尋找抗鹽害的植物內生菌。   在2017年農委會主管科技計畫的補助下,研究團隊開始從高美濕地去尋找抗鹽害的內生菌種,並在前導實驗中,從鹽澤植物「雲林莞草」中篩出內生菌 Bacillus sp. BP01-R1與Pseudomonas sp . BP02-R8,發現能有效提升阿拉伯芥抵抗鹽分逆境的能力。   此計畫以「氣候變遷下的新世代植物保護劑:研發以內共生菌拮抗環境逆境之植物保護劑」為題,首先針對溫室與田間的十字花科等高經濟作物,開發微生物肥料,也將實驗於洋香瓜、水稻及小白菜等作物,觀察接種內生菌於鹽害土壤環境的生長表現。   從抗病,轉戰抗鹽菌種,除了為長遠解決土壤鹽鹼化問題,更是著眼於農民長期以來面臨的氣候乾旱問題。   會缺水,主要因地形與水土保持不佳,讓臺灣長期處在全球缺水國家行列中,2018年即為全球排名第19的缺水國,在溫室效應催化下,水災與乾旱問題更成為「看天吃飯」的農民心中的痛。 「在植物的內在機轉中,抗鹽與耐旱其實是一體的兩面。」黃介辰以大宗外銷農產品的蘭花產業為例,蘭花苗在外銷至歐美的船運中,動輒要花兩、三個月,時常會造成耗損。而抗旱型的內生菌種,就能為蘭花產業帶來很大的產業加值作用。 生物多樣性 打造農業科技優勢   黃介辰說,微生物生態工程的奧妙,就在於它可為各種植物的需求,量身打造專屬的共生系統,所以除了抗病、抗鹽與耐旱,植物內生菌其實還有很大的研究開發空間,尤其臺灣位處亞熱帶與熱帶,生物的多樣性提供了先天的優勢。   「臺灣的農業科技在國際上其實有很高地位,相關學術論文被引用的比率也非常高,只可惜很少將此一優勢落實到產業裡。」黃介辰以只靠一株菌,就創造龐大商機的養樂多為例說明,再前瞻的研究、再縝密的專利佈局,如果沒有大格局的思考、沒有足夠資金以品牌築高競爭門檻,還是很難為臺灣產業帶來實質獲利。   除了植物內生菌外,研究主題包含微生物產氫—生質能源系統建構、利用合成生物學建構化學自營大腸桿菌以直接用煙道氣的二氧化碳生產有用物質等研究的黃介辰,談及所有研究的初衷,莫過於透過植物與微生物的力量建構碳循環系統,以降低環境中二氧化碳的負擔。   「最終目的是取代石化。」黃介辰語重心長說道。
德國新創公司開發苔蘚外牆技術以改善城市環境
2019/07/10
城市的空氣污染一直是威脅居民呼吸道健康的潛在問題,提高城市的綠地覆蓋面積有利於提供乾淨的空氣,創造更加適宜的居住環境。而城市地區的土地利用度高,不容易於短期內規劃大面積的綠地供居民使用,因此德國凱撒斯勞滕工業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ät Kaiserslautern)便開發了一種新型綠色外牆技術- BryoSYSTEM,利用苔蘚終年常綠且可過濾細小灰塵的特性,進行城市牆面的綠化作業。   此技術的最小結構由一個約1公尺高,15公分寬,數幾公分深的混凝土元件組成,可以輕易地附著在建築物的牆壁上,而頂部有一個太陽能電池,底部有一個儲水槽,可安裝在地下以收集雨水。為了使苔蘚順利於表面生長,開發者於表面進行了特殊處理,且具有凹槽以確保水分均勻分佈,空氣中的苔蘚孢子可以直接在這樣的理想環境下附著與生長,使用者無需額外種植苔蘚植物。【延伸閱讀】受豬籠草啟發的創新塗料   苔癬的吸水性強,攔截與保存水分具有一套,也能夠隨著環境條件調控生理機制,與過去外牆綠化的經驗相比,較無須耗費過多成本進行密集性的維護。此外,BryoSYSTEM也有許多感測器,可監測濕度和其他環境參數,而資訊回傳後便可根據天氣條件調整所需營養,且更加符合未來的智慧城市概念。目前開發者已申請專利,這樣的類植生牆技術不僅有助於減少城市的空氣污染,還有助於提高生物多樣性、儲存雨水與減少噪音,具有發展潛力。
【綠趨勢】提高區域生物多樣性能確保市郊農民在極端氣候中穩定獲益
2019/07/03
極端氣候(或譯極端天氣,extreme weather或稱weather extreme)除了對全球農產經濟造成衝擊,使得許多糧食作物無法栽培、農民無法穩定收穫及獲益外,現有的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在這樣的衝擊下,許多物種可能因無法適應短時間內氣候急速變化而從此滅絕。為此,如何發展調適與減緩的策略,以因應極端氣候帶來的衝擊與幫助農民度過日漸嚴重的極端氣候,將是許多研究所關注的重點。由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及瑞士日內瓦大學(University of Geneva)所組成的跨國研究團隊希望能藉由了解生物多樣性高低與當地農民收入的多寡,幫助農民度過極端氣候的衝擊。   研究團隊統計來自拉丁美洲、亞洲、非洲等位於熱帶地區的23個國家,共記錄7,566戶農家,希望能釐清熱帶地區的生物多樣性與在地農業間的關聯性。除藉由每三個月一次的長期調查,掌握農民每季固定的收益外,同時也結合地理資訊系統編輯過的座標化(Geocoding)資訊,整合當地植物物種數量,以表示區域生物多樣性。最後再整合當地農作物種植、生長、收穫等期間的氣象資訊,進行模式模擬分析。   研究發現,當地若保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越能減少由極端氣候(例如乾旱缺水)帶來的經濟衝擊,有效地減少農民收入方面的損失。研究估算指出,若區域內有半數物種滅絕,則由極端氣候帶來的農民收入損失將增加一倍;反之若能維持原有的生物多樣性,將能為將衝擊減緩至趨近零。簡言之,若熱帶地區的生物多樣性越高,例如農地周邊擁有林相相對豐富、保育管理佳的森林地,則當地農民在遭遇極端氣候衝擊時,能減少獲益損失,減緩農民因收入減少帶來的經濟衝擊。【延伸閱讀】日本農業創新趨勢,新果樹品種對抗全球暖化   該研究有別於先前計算地區生物能(又稱生質能,biomass)變化進行的研究調查,而是直接計算與轉換成農民實際的收益,以提供較直覺的數據。除此之外,研究也提供重要的保育方針,即除了保育農地外,應連同考量將周邊森林、生態用地一併規劃為保育管理的區域,方能獲得更全面的保育及經濟效益。   該研究受部分德國科學基金會(German Science Foundation)的經費資助,詳細研究成果已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sts>。
研究顯示技術創新是日本原產紅茶市場成長復甦的重要關鍵
2019/06/21
日本茶產業自19世紀中葉開始便隨著全球貿易的腳步,外銷到世界各地,相關的產品包括綠茶、紅茶等各式茶種。日本原產紅茶年出口量曾經高達5,000公噸,顯示日本原產紅茶在當時仍有一定的市場需求。然而隨著日本經濟在20世紀下半葉的發展下,日本紅茶產業便逐漸喪失其競爭優勢。這樣低迷的產業直到本世紀初才逐漸復甦,而具日本特色的原產紅茶產品更曾於2007年獲得星級美食大獎(Great Taste Awards)的殊榮,紅茶產業已逐步在日本當地及國際受到關注與發展。在這樣的發展模式下,日本的紅茶生產商似乎成功地開創一個新興市場模式,而這成功擴張的商業模式背後的可能因素為何將值得深入探討。日本金澤大學(金沢大学,Kanazawa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對這樣的現象進行深入剖析,希望能藉此了解日本紅茶產業復甦背後的歷史發展脈絡、茶種選育、科技創新等相關因素。   在品種選育方面,日本的環境較適合種植中國茶(Chinese tea,Camellia sinensis var. sinensis),而較不適合種植適應熱帶環境的阿薩姆茶(Assam tea,C. sinensis var. assamica),兩者由於內含的次級代謝物不同,所加工製成的產品也有所不同,前者多半製成綠茶,而後者多製成紅茶。由於地理區的限制,日本農民藉由將阿薩姆茶與中國茶兩種品系進行雜交培育,成功地改良出新茶樹品系,成為發展日本紅茶產業的關鍵之一。   此外,研究更發現關鍵發酵技術的演進在其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其關鍵因素包含發酵溫度、濕度、時間等因子。這些試驗成就多半歸功於專業研究人員與少數勇於嘗試的農民。相關研究成果也藉由農民間長期的經驗累積及彼此間快速地交流下得以傳承發展,使得整個日本原產紅茶的生產模式得以快速成形。【延伸閱讀】化學家開發出促使植物生長之有機活性物質   開拓新興市場的經營模式也是其中的關鍵,有別於日本既有的綠茶市場與進口紅茶市場,日本原產的紅茶藉由許多農民的集體生產下,發展成具在地特色的商品,例如:日本茨城縣猿島町原產的紅茶商品。在貨源穩定及品質保證的前提下,特色商品便得以在短時間內快速攻占既有的消費市場,成為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   該研究由多方探討日本原產紅茶的發展進程及市場現況,詳細研究成果已發表在<Journal of Economic Structures>。
為高價作物量身打造之高隧道式設施在農園藝經營中面臨地挑戰及優勢
2019/06/19
高隧道式設施(high tunnel)逐漸成為栽培高單價農園藝作物,例如洋香瓜、玉女小番茄等生產上賴以使用的農業資材。高隧道式設施相較於人們認知的溫室(greenhouse)而言,高隧道式設施僅在設備外層鋪上若干溫室使用的塑膠資材,少了額外主動式加熱、冷卻等恆溫控制系統。利用這樣的建築結構,可避免如強風、豪雨、冰雹、雪霜與乾旱等極端氣候現象造成的作物災損。此外,其優勢在於可拉長作物的產季、提高精品作物的生產量、延長貨架壽命(shelf life)等,以滿足廣大的高端消費市場。   雖然生產高單價作物為農民帶來相對較高的生產報酬,然而農民也必須事先投入較高的設備建置成本及事後營運所付出的開銷,因此並非人人都適合從事高隧道式設施的搭建。有鑑於越來越多小農投資搭建高隧道式設施藉以因應新興消費族群,完整的研究將有助於農民對高隧道設施的建設有更全面的了解。由美國印第安那大學(Indiana University)與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等專家學者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分別對農民進行個案研究訪查,調查內容主要是利用問卷調查的形式,訪問具有高隧道式設施的20名農民,並詢問在生產經營高價作物上所面臨的挑戰與相對優勢。   由個案訪查所匯集的結果發現,農民經營成敗的關鍵在於栽種作物種類多寡、栽培時機點與市場間的供需模式及人力資源的分配等。栽種於高隧道式設施中的作物往往在生長週期、作物生長季、施肥等條件中,有別於露天環境下種植的作物,因此栽培過程中的經驗摸索便顯得十分重要。另一個可能的因素在於摸索不同的經營管理方式,由於高隧道式設施中往往種植多種高單價作物,加上集約式的經營模式下,使得在進行土壤肥力管理時受到挑戰。其他可能的原因可能歸咎於產品定價過高等其他市場因素。【延伸閱讀】發展混農林業以兼顧農業需求與維持鳥類物種多樣性   雖然上述諸多挑戰均顯示,並非人人都有辦法管理高隧道式設施,然而因應全球極端氣候的環境衝擊及市場環境快速變化的腳步下,高隧道式設施仍具未來發展的潛力與商機。   該研究由美國農業部(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印第安那州農業廳(Indiana State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等機構資助,更詳細的調查結果已發表在<HortTechnology>。
利用寄生蜂對椿象蟲害進行生物防治作業將有助於減少農藥用量
2019/06/17
褐翅椿象(Halyomorpha halys, brown marmorated stink bug)是多種果樹的害蟲,喜好群聚,寄主植物有苦楝、柿子、柑橘、桃、李等樹種,主要以吸食莖枝的汁液為食,對植物組織造成破壞,並影響作物的產量。目前針對椿象蟲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是藉由農藥施用以降低農損,此外利用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法,引入害蟲的原生天敵,藉由天敵控制害蟲的族群量,將是一套可行的病蟲害管理方式。然而農藥效果多不具專一性,施用過後往往在短時間內造成害蟲與天敵俱亡。如何在農藥施用與生物防治間找到平衡,將是病蟲害管理的重點。   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針對褐翅椿象及其已知的寄生蜂屬天敵Trissolcus japonicas (samurai wasp)進行研究,希望能了解不同農藥對於寄生蜂的影響。藉由了解不同農藥的藥性對生物的影響,將有助於結合農藥與生物防治等作法,達到病蟲害綜合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簡稱IPM),簡稱IPM)之經營策略。研究團隊主要挑選9類美國農園地區常用的殺蟲劑進行實驗,這9類常用殺蟲劑也是病蟲害綜合管理中常用的藥劑。經研究發現2類廣泛殺蟲的農藥在實驗室及田間實驗的過程中殺死最多的寄生蜂,分別是含類尼古丁(neonicotinoid)與類除蟲菊精(pyrethroid)成分的殺蟲劑。然而寄生蜂在接觸鄰甲酰氨基苯甲酰胺(anthranilic diamides)、賽速安勃(chlorantraniliprole)、賽安勃(cyantraniliprole)等類型的殺蟲劑及接觸含紫色色桿菌屬(Chromobacterium)的生物農藥之後卻均有超過50%的存活率。   由研究可了解到,若要運用寄生蜂作為生物防治的手段,在無農藥的田間場所將能達到最佳的效果,或選擇專一性較高的殺蟲劑。研究認為導入人畜無害的寄生蜂作為生物防治的手段,也同樣可應用在人口密度較高的都市及近郊地區,可減少農藥施用以避免有害化學藥劑危害到人們的健康,並免於褐翅椿象對農作物及人們造成的影響。【延伸閱讀】野生蜂容易受特定波長之藍色螢光吸引   該研究由美國農業部(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美國國家食品及農業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等單位資助,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
利用微針萃取技術快速獲得植物組織中的病原DNA
2019/06/13
去氧核醣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簡稱DNA)萃取技術,是分子生物學實驗中基本的技術。在病蟲害防治中,利用分子生物技術快速地鑑別診斷植物的病蟲害種類,將能有效地防止疫情在短時間內快速擴散影響到非疫區的作物。雖然分子生物鑑別技術已能運用聚合酶鏈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簡稱PCR)在短時間內,透過擴增目標序列的方式加以判斷,然而另一個影響時間的關鍵在於生物DNA的獲得。傳統植物DNA萃取的方式較為曠時費日,然而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卻發明了快速萃取植物DNA的方法,將能大幅地減少病蟲害鑑別的時間。   傳統DNA的萃取方式係利用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銨(hexadecyl 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簡稱CTAB)作為緩衝萃取液,因此也常稱CTAB萃取法。由於CTAB法需將樣本進行加熱、離心、冷藏沉澱等為時3-4個鐘頭的細胞裂解(cell lysis)。因此萃取的技術、儀器操作的熟稔程度等實驗因素,往往決定萃取出的DNA品質,及萃取所需耗費的時間。為減少DNA的萃取時間以便獲得更即時的資訊,研究團隊開發由多個針尖寬度為0.8公釐(mm)的微針(microneedle,簡稱MN)組成的微針貼片(microneedle patch),可直接刺入植物葉肉細胞中直接獲得其DNA,這個方法也同樣適用在受感染的葉肉細胞中,除獲得植物DNA外,亦能獲得到感染病原的DNA。微針萃取法可在短時間內快速萃取出病原及目標宿主(例如:受感染植物、農作物)的DNA,並用於後續PCR等病蟲害鑑別方面等防疫作業。【延伸閱讀】DNA甲基化研究為植物病蟲害防治帶來新的突破   研究團隊的這項發明已實際應用在造成馬鈴薯及番茄感染的馬鈴薯晚疫病(late blight disease)的病原檢測上,經比對發現微針萃取技術能獲得與傳統CTAB法相同的萃取效果,並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受馬鈴薯晚疫黴(Phytophthora infestans)感染的個體資訊。該研究的這項技術可望大量應用在植物病蟲害防治方面,使疫情的掌握更為即時。   該研究由美國農業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等機構資助,相關發明成果已發表在<ACS Nano>。
六年養出新品種 花蓮萱草花海免費入場拍美照
2019/06/10
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研發新品種「萱草花蓮6號」,花瓣是討喜的橘紅色,中間還有紅色條帶,宛如緞帶,十分具有特色。目前花蓮吉安鄉已經栽種一公頃的萱草花蓮1號至5號,開花期間免費開放參觀,成為熱門打卡景點;農委會未來將授權萱草花蓮6號給業者栽種,打造更繽紛的萱草花海。   作物改良課助理研究員張芝蓉說,花蓮改良場民國91年開始改良萱草品種,引進國外品種雜交選育,必須適應台灣氣候才能授粉雜交,還要觀察花期、開花特性、調查抗病性,因此育種時間漫長,研發一個新品種需要五到六年時間。目前已經培育出萱草花蓮1號至5號,今年再推出6號「菊之樂」,3月已經提送申請品種權。   張芝蓉說,6號跟之前品種最大不同是花瓣是橘紅色、還有紅色條帶,聞起來有股特別香氣,此外花梗特別長,可用作不同庭園景觀、花盤布置,也可以剪下作為盆花擺飾。   目前萱草花蓮1至6號花期不同,每年4至6月都有不同花形、花色可以欣賞。除了適合居家盆栽,也可以種植於休閒農場的庭園景觀,打造大片、壯觀的花海。農委會推廣農民栽種,現在花蓮吉安鄉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一公頃,還會不定期舉辦導覽觀光活動,每到花季都吸引大批民眾前往拍照觀賞。   萱草花蓮1號名為「粉佳人」,每年4月上旬開花,是開花期最早的品種。2號名為「豔紅佳人」,具有多次抽花莖特性,可持續開花到9月。3號為「甜蜜佳人」,植株直立,花瓣為橙黃色的混色花,花瓣中段有紅色大眼圈。   萱草花蓮4號為「俏家人」,植株生育旺盛,花瓣為紅色的單色花,花朵外觀略呈三角形,內花瓣邊緣呈波浪狀。5號為「黃天鵝」,植株高大、幼葉表面有皺摺,花朵外觀呈三角形,花瓣為亮麗的黃色,屬單色花。6號「菊之樂」花朵帶有香氣,花瓣為橙紅色,還有紅色寬條帶,花心則為橙黃色。
吃白米別怕血糖升高!水稻專家找出低升糖水稻品系
2019/06/06
水稻熱量高且屬於高升糖食物,稻米吃下肚,被人體消化後,體內血糖容易會快速上升,對糖尿病患者來說,只能少量食用。國立中興大學農藝學系教授王強生看到部分族群困擾,4年前投入開發低升糖水稻品種,希望能找出糖尿病患者與減重族群都能盡情享用的稻米,目前研究團隊已經找到幾個低升糖水稻品種,經小鼠試驗結果,保守估計食用後的升糖指數狀況能有顯著的改善,預計在明年初提出植物品種權申請,通過後將可商業化種植、量產。 糖尿病患者也能好好吃白米飯   全球有60%人口以稻米為主食,米粒的主要成分為澱粉,人體食用稻米後,米粒最終會被消化成葡萄糖,成為熱量來源之一,但日常生活食用的稻米屬於高升糖(GI>55)食物,糖尿病患者及減重族群無法盡情享用。   對糖尿病患者來說,血糖不穩定就會影響到健康,有沒有可能從大量水稻品種篩選出不會快速升糖的稻米呢?王強生表示,投入開發低升糖水稻,就是希望能讓不能吃米的族群,如糖尿病患者,可以享用吃米食的樂趣。   農委會去年推動農業生物經濟產業國際化與永續發展計畫方案,期望能結合專家的研究能力,為人口老化、醫療成本過高及食品安全等問題,推動健康農業,因此王強生與國立嘉義大學生化科技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廖慧芬等多個單位一起合作「低升糖水稻品種之開發」,篩選低升糖(低GI值)或高抗性澱粉(resistance starch, RS)水稻品系,開發「低糖健康米」品種,作為糖尿病患者及減重消費者族群的米食品種。 改良自臺農67號 升糖狀況能顯著降低   全球食米市場內,有80%人口食用秈稻,臺灣早期也是以食用秈稻為主,不過目前國內以食用稉稻為大宗,王強生笑著說,要先做符合國內人民需要水稻,因此先從自己建立的臺農67號突變庫中篩選符合需求的水稻,未來會再發展秈稻的低升糖水稻品種。   王強生口中說著的臺農67號突變庫,正是過去他在農業試驗所的研究成果,當中有多達3000種以上水稻純系。他苦笑著說,這是血汗堆積出來的成果,因為水稻本來就屬於高升糖食物,篩選低升糖水稻其實很困難,是因為有大量水稻純系,才能生產很多米做分析。   研究團隊一共篩選了2000多種水稻,才篩到少數幾個低升糖水稻。王強生說,預備篩選試驗就做了3年,得透過生化技術,運用酵素模擬人體咀嚼稻米後的消化模式,像是胃消化、腸道吸收等,從中測定澱粉被酵素分解的能力,不能被分解的為抗性澱粉,得要高抗性才是低升糖水稻品種,每種水稻都做了3次以上的實驗,依據小鼠試驗結果保守估計,食用後的升糖狀況能顯著降低。 咀嚼次數都分析進去   研究團隊好不容易篩選出幾種低升糖水稻,但關鍵實驗才正要開始,王強生表示,具有高抗性澱粉的水稻,意味著稻米進入食道以後的消化率比較差,吃起來的口感偏硬,風味也比一般水稻差,因此適口性必須被考量進實驗內,挑選大家可以接受的品種,不然研發出低升糖水稻,難吃依舊沒有商業價值。   除了篩品種、挑口感外,王強生強調,連咀嚼次數都得詳細分析,「多咬幾下稻米,情況就不一樣」,由於食物消化狀況與人體嘴巴咀嚼情形有關,得要找到模擬嘴巴咀嚼的儀器,重複分析咀嚼次數,最後才能將實驗成果提出。   目前研究團隊已經掌握幾個低升糖水稻品種,並完成相關的動物實驗,確定這些品系具備低升糖潛力,下一步則會開始進行人體試驗,觀察人體食用後的血糖狀況。 最快今年提出品種權申請 農民種植無障礙   王強生表示,這次研究的低升糖水稻品種有考量市場接受度,當然農民種植情況也有考量進去,不管是土壤、培肥管理、溫度都與現在的臺農67號種植方式無差別,實驗沒有特別測定低升糖水稻對於抵抗病蟲害是否有特別傑出,但以這幾年種植經驗來看,沒有特別差異。   「預計今年就可以提出低升糖水稻的植物品種權申請,如果通過很快就能上市」,王強生表示,目前有進行小規模量產,也有許多農民有興趣合作,不過礙於品種權尚未申請、通過,暫時無法與農民合作,但已規劃好未來的商業模式,將從秧苗管理、契作下手,控制品種源頭,維護農民好的生產品質。 【相關資訊】 想更進一步了解此專案研發成果細節,請逕洽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陳小姐,電話:03-5185092,信箱:1032201@mail.atri.org.tw
【農業優化新契機】運用分子標誌 提升蔬菜雜交控管與品種鑑定度
2019/06/03
都市化的腳步讓農地面積逐漸縮小,但滿足糧食的需求與日俱增,加上極端氣候為農業帶來的嚴峻挑戰,臺灣農業憑藉著優異的育種技術,讓農作物在自然的情況下,藉由雜交成功孕育出能因應環境需求的優良品種,更為農業增產帶來新契機。 育種成功的關鍵在於種子純度   「正因為雜交成功率與品種的正確性對種苗銷售來說相當重要,因此我們開始思考如何建立更準確、成本更低的檢測技術,幫助種苗業者做好品質管控。」臺灣大學農藝系胡凱康副教授如是說。他也率領研究團隊展開對建立分子檢測技術以提升雜交種子純度與組合力檢定效率的研究。   原來過去種苗業者在育成優良蔬菜一代雜交品種後,會委託專業農戶或採種公司生產雜交種子,無論採種的地點是在臺灣或海外,種子純度是重要的品管指標。   胡凱康副教授說,「種子純度和種苗業者的商譽息息相關,包括了雜交成功率和品種的純正性,以確定無外來花粉污染或調製混雜,必須嚴格檢定後才能輸出,但是傳統的田間檢定方法 (Grow-out test) 耗時又耗工,除增加種子生產成本外,也常常造成種苗業者與受委託農戶間的爭議不斷。」   雖然近年來作物基因體研究與生物資訊技術突飛猛進,但種苗產業卻往往對於研發成果接受度很低,主因在於非專一分子標誌技術的可重複性較低,因此對於例如DNA萃取與PCR組裝等實驗操作的技術要求較高,在分析與判讀過程需要大量專業人力的投入,無法自動化,成本也隨之提高。 全心投入 提升檢測效率   面對此一困境,在99年農委會學界科技專案計畫「建立重要蔬果作物分子輔助選種技術」後,終於打破僵局,開始導入以次世代定序為基礎的高通量SNP分子標誌開發技術,發展出可以進行大規模基因型分析與分子標誌開發的技術平臺。   胡凱康副教授表示,這項計畫的第一步是將針對臺灣種苗產業中最重要的蔬菜作物,利用高通量次世代平行定序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 獲得特定限制酶切位附近大量的片段序列之後,以生物資訊技術探勘分離族群個體間有差異的單一核苷酸多型性 (SNP) 分子標誌,然後基於所獲得分子標誌基因型與目標特性 (例如:抗病性) 間的關連,獲得與控制目標特性基因有緊密連鎖關係的分子標誌,提供給種苗業者在育種選拔的過程中做為輔助。因為是直接針對基因座選拔,因此與依賴外表特性的傳統選拔方式相比,大幅度提高育種選拔的精確性並縮短育種選拔所需的時間。   分子輔助選種專案計畫中所建立開發平臺獲得的SNP分子標誌具有高度專一性與再現性,而且配合適當儀器可以進行自動化分析, 因此在開發平臺建立之後,胡凱康副教授自106年起配合種苗產業的需求,執行兩年期的委會科技計畫「建立分子檢測技術提升雜交種子純度與組合力檢定效率」,針對種苗業者提供的番茄、花椰菜、西瓜、甜瓜、玉米與番椒共超過1,000個一代雜交品種,每一項作物探勘至少5,000個SNP位點,並自其中篩選出具有良好引子設計特性、且可充分解釋品種間差異特性的核心SNP組合,再依據品種特性,從中選出適用於品種鑑定與雜交成功率檢定的最小SNP分子標誌組合,做為檢測標準。這些SNP分子標誌組合標準的再現性高,且可充分自動化,能幫助種苗產業在降低人力負擔與檢定成本的情況下提升所生產種子的純度控管能力,因而提升種子產業的出口競爭力。 技術優化 厚實種苗業者競爭力   「最重要的當然是讓檢定能既省時又省錢,」胡凱康副教授說,採用分子標誌進行雜交成功率檢定,比起採用田間檢查,每一批雜交種子可降低4,000元的費用。   除了明顯降低種子檢驗的成本外,分子檢測的準確度高,還可以縮短檢定時間到一個月內,加速可出貨速度,可說是大幅降低了種子儲存與管銷成本,充分提高了種苗業者產品的品質與國際競爭力。   胡凱康副教授認為,未來,無論由具公信力的檢測業者接受技術轉移,或是由種苗業者聯合投資成立檢驗實驗室,都能為種苗產業的躍升與農業優化,挹注豐沛的能量,擁抱嶄新未來。 【相關資訊】 想更進一步了解此專案研發成果細節,請逕洽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陳小姐,電話:03-5185092,信箱:1032201@mail.atri.org.tw
開發以攝錄設備自動分析系統解開蜜蜂八字舞行為背後隱含之蜜源資訊
2019/05/31
蜜蜂在自然界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部分蜂種在採蜜的過程中會替開花植物進行授粉,是許多植物物種繁衍、傳播上不可或缺的一環。蜜蜂在採蜜的過程中,成功發現蜜源的工蜂,會在回到蜂巢後,以八字舞(figure-eight dance,或稱搖擺舞waggle dance)的行為方式,對群體內其他個體展示蜜源資訊及方位。在八字舞的行為中揭露了蜜源與太陽相對的方位,並以擺臀行走距離表示蜜源離蜂巢的距離。八字舞的行為由長期觀察蜜蜂的動物學家卡爾·馮·弗里希(Karl von Frisch)於1967年發現並破譯成功至今,已成為動物行為學中經典的案例,相關研究至今仍持續進行。日本農研機構農業環境變動研究中心(国立研究開発法人 農業・食品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機構農業環境変動研究センター,機構英文名稱:Institute for Agro-Environmental Sciences, NARO)近日發表以攝錄設備紀錄並快速自動分析隱藏在蜜蜂八字舞背後的蜜源訊息。   農業環境變動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以蜜蜂養殖中常用的品種──西方蜜蜂(又稱歐洲蜜蜂;European honeybees, Apis mellifera)為研究對象,開發出自動判讀蜜蜂行為的技術,研究利用常見的錄影設備,以每秒30張畫面的影格率(frame per second,簡稱FPS,又譯幀)對蜜蜂行為進行拍攝並記錄,利用質點影像測速法(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簡稱PIV;日譯:粒子畫像流速測定法)測量個體擺臀行為的向量變化。接著利用個體擺尾頻率及行走長度換算出覓食區距蜂巢的距離及與蜂巢相對的方位,以此找出蜜源可能出現之方位及出現機率,並繪製出覓食區概率地圖(forage area probability map)。【延伸閱讀】科學家發現山羊吃土卻又不傷牙的主要機制   研究團隊將自動分析解密系統與傳統人工計算的結果相比發現,結果相似度竟高達78至87%,顯示自動分析解密系統具有取代傳統耗時的人工計算方式,快速地預估蜜源、花粉等資源位置。研究藉此判斷蜜蜂行為背後的資源差異,並推測造成資源差異的可能環境組成,最終用來做為判斷養蜂場址好壞的工具,並可望於未來進一步推廣至一般養蜂人家。   該研究由日本農研機構提供資助,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Apidologie>。
都市農業在星國推廣之現況與成效
2019/05/30
新加坡為地狹人稠的國家,其國內約有90%的糧食長期倚賴進口供應,加上新加坡國土多為都市發展之用,因此導致新加坡的糧食供應易受國際情勢及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而動盪,有相當的可能會引發糧食安全危機。有鑑於當前的國內、國際情勢,新加坡政府也開始規劃農業糧食生產方面的政策,盼能於2030年自主生產糧食,並滿足國內30%的需求量,雖然這般願景在都市化程度高的新加坡並非一蹴可幾,然而近年來在新加坡政府的努力下,都市農業發展的程度有逐漸成長的趨勢。【延伸閱讀】在都市地區發展垂直農業的優勢及未來市場潛能   根據湯森·路透基金會(Thomson Reuters Foundation)於4月份的報導表示,雖然新加坡的農地面積僅約占全國1%的土地面積,但包含垂直農業與屋頂農業在內的都市農業生產,已逐漸在新加坡開始流行。報導指出,新加坡政府提供單位種植面積為2.5公尺x1公尺的菜圃,民眾可每年花費約42美元,便能承租菜圃並親手種植自己喜愛的糧食作物。而像這樣的都市菜園(allotment gardens)約有1,000多處,分別坐落在新加坡國內12個國家公園當中。   報導中受訪的民眾表示,每天親手種菜除了帶來樂趣外,自給自足的生活也同時減少以往家庭買菜所額外支出的開銷。現在,新加坡境內約有36,000位新加坡人參與政府發起的社區繁榮計畫(Community in Bloom programme)。據統計,該計畫目前約建立1,300座花圃(garden),現在已逐漸轉型為栽培農作物及糧食。該城市的轉變可望提升糧食自主率、減少進口糧食的依賴、並強化新加坡的糧食安全,達成2030年國內糧食生產總目標。   本文內容摘錄自湯森·路透基金會<Agriculture makes up only about 1 percent of Singapore's land area, but urban farming - including vertical and rooftop farms - is fast becoming popular>一文,作者Rina Chandran。
將植物病毒改造成益於作物生長的奈米級農業資材
2019/05/29
為降低病蟲帶來的危害,農民會配合作物生長週期,適當地施用農藥。由於農藥多數無專一性,萬一施用不當,恐將破壞農地周圍的食物網,進而影響周邊生態系的平衡。隨著環保意識的抬頭及農藥安全使用管理觀念的導入,除了消滅農業害蟲、調節農林作物生長外,也應避免造成區域環境的負荷,為此農藥的施用上也逐步朝向精準農作(precision farming)的思維進行管理與實踐。為對農地精準地施藥、降低環境衝擊,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的研究團隊,利用植物病毒作為投藥載體,研發出高滲透性的奈米農藥(nanopesticide)。   為開發出具有局部緩釋及能輕易在環境降解的材料,研究團隊將目標放在奈米級材料的研製。有別於以往以人工合成為主的奈米材料,研究團隊利用植物病毒顆粒作為承載藥劑的載體,選擇菸草微綠嵌紋病毒(tobacco mild green mosaic virus,簡稱TMGMV)、豇豆嵌紋病毒(cowpea mosaic virus,簡稱CPMV)及酸漿嵌紋病毒(Physalis mosaic virus,簡稱PhMV)作為研究材料,並與中孔洞奈米矽材(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簡稱MSNPs)、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簡稱PLGA)等常見的藥物釋放系統進行比較。研究團隊首先測量這些材料在土壤介質中的移動性(mobility),並結合電腦模擬出材料的移動深度、應施用劑量、藥物釋放時間等數據發現,菸草微綠嵌紋病毒與豇豆嵌紋病毒能擴散到地表下30公分的土壤中,並精準地緩慢釋放殺線蟲藥,有效防治危害植物根部的線蟲,相比下,人工合成的奈米材料僅能移動至土壤下12公分的深度,較無法為深根系作物提供更為全面的保護。   面對較佳的移動效果,研究團隊推論,這可能與病毒表面特殊的幾何構造及化學組成有關,使得病毒材料能輕易地穿透土壤孔隙。在這些幾何構造中,又以長棒狀的菸草微綠嵌紋病毒優於其他球狀的奈米材料,再加上其棒狀表面擁有多種化學物質,使其能與不同土壤介質進行交互作用,也因此該奈米材質能在土壤中擁有較佳的表現。【延伸閱讀】磷酸鈣—植物防禦的外衣   研究團隊建立的這套研究模式,有助於提升其他生物性材料的研發進程,只需簡單的設備,在電腦輔助模擬下,將原本需費時1個月的研究濃縮成4天。這項研究同樣為精準農業(precision agriculture)、病蟲害防治管理技術與環境安全作出重大的貢獻。   該研究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及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資助,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
藉泛基因組研究找回番茄原有風味
2019/05/28
不少美國民眾發現,自商店購買的番茄(Cultivated tomato, Solanum lycopersicum)似乎不如記憶中的味道,似乎已失去原有風味(flavor)。透過泛基因組(pan-genome)的研究,或許能找回番茄原先具有之風味,並釐清風味變調的原因。泛基因組係指同一物種中,包含其品系、亞種等各個基因組在內的總集合。釐清一個物種的泛基因組,有助於釐清物種的演化史及遺傳背景,更有助於重建園藝品系間的親緣關係。利用泛基因組的分析技術,加上演化學的觀點,或許能進一步發現少數關鍵的基因。以美國農業部(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農業研究局(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為首的研究團隊,首次在番茄泛基因組研究上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   研究團隊利用少數已知品系的全基因組作為參考基因組(reference genome),藉此比對725個番茄品系並獲取其中的基因組資訊。研究團隊在比對的過程中發現有別於參考基因組中已知的基因,共發現4,873個新興基因。據推測,這些消失在主流品系中的基因,可能是在先人馴化、育種及針對特定性狀選拔等選汰壓力下,面臨嚴重的瓶頸效應(bottleneck effect),導致世代間發生基因丟失(gene loss)現象,許多遺傳性狀因此在世代間消失,令原本高遺傳多樣性的基因庫逐漸喪失其多樣性。所幸透過泛基因組的研究方法,研究團隊得以找尋出育種過程中失去的遺傳因子,並找回原有的風味。【延伸閱讀】闡明向日葵基因組加速開花期與油量生產   在番茄中,TomLoxC負責生合成維生素A的前驅物,以及生合成與風味相關的揮發性有機脂肪酸。在番茄的泛基因組的研究結果中發現,TomLoxC某特定對偶基因(allele,又稱作等位基因)僅存在於少數栽培品系或族群。雖然野生族群中有高達91%的比例擁有這型對偶基因,然而該對偶基因在主流的栽培品系中相當稀有,並僅存在於舊有的栽培品系中。研究團隊推論,種植者為了選拔出高產量、長存放時間、抗病、抗旱等性狀,在選汰的過程中忽略了與口感、風味相關的性狀特徵,這導致該對偶基因在世代間逐漸消失,形成低基因頻率的罕見對偶基因(rare allele)。研究團隊的重大發現,為逐漸消失的番茄風味提出合理的解釋,並希望透過泛基因組的研究,提供育種者更全面的遺傳背景。   該研究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等單位資助,研究成果已發表在<Nature genetics>。
有機農業促進法5月30日施行 公有土地租期至少10年、租金打6折
2019/05/24
為了擴大國內有機農業面積,《有機農業促進法》提供相當多吸引人的優惠及獎勵,去年5月30日已公告,因為尚有許多配套待完成,因此至今年5月30日才正式施行。農委會近日陸續公布7個子法,除了將給予有機農友生態保育獎勵外,農友如果承租公有土地或國營事業土地從事有機農業,租期可延長至10年以上,租金更可減免4成。   據農委會統計,截至今年4月底全台有機種植面積達8,956公頃、占整體耕地面積逾1%,包括水稻2,946公頃、蔬菜2,814公頃、水果1,440公頃、茶410公頃,以及雜糧與特作等其他類1,344公頃。   有機農業促進法的目標是在實施8年後,讓有機與友善農業面積增加至8萬公頃,農糧署署長胡忠一說,116年有機與友善農業面積若達8萬公頃,即占總耕地面積10%,近日北區分署也推出「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栽培入門手冊」,希望提供想入門有機的農友幫助。農糧署農業資材組組長黃俊欽說明,有機種植面積至上半年約有9,000公頃,今年的短期目標是年底達到13,500公頃,109年達到15,000千公頃,農糧署每年將編列超過10億元推動有機農業,期待每年有機種植面積成長10%。   黃俊欽表示,有機農業促進法重點包括「有機同等性」,是指施行後1年後,沒有和台灣簽訂相互承認有機驗證的國家,台灣也不會再承認其輸往台灣的有機標章。   此外,統計至今年4月,國內友善耕作有3,237公頃,在成為有機農業之前轉型期的友善耕作,也是有機農業促進法納管對象,該法規定若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轉型期農產品含有禁用物質,但農民能證明已採取必要防護措施,主管機關認定為鄰田汙染,就不會處罰農友;該法也指出,若是標示等小違規,限期改善即可。   黃俊欽說,母法中也明訂「租期保障」與「租金優惠」。依子法「承租公有土地或國營事業土地作有機農業使用優惠辦法」規定,出租公有土地或國營事業土地時,管理機關應給予承租人至少10年以上、20年以下租期保障;租金也有優惠,只須租賃契約的6折,租約期滿申請換約續租也能享有同樣優惠。黃俊欽指出,除了將與台糖合作釋出更多有機農地外,未來將推出更多有機農業專區,提供有機農友耕種。【延伸閱讀】有機農業促進法對台灣農業發展政策之啟發   依子法「有機農業獎勵及補貼辦法」指出,取得有機轉型期驗證土地依不同用途,每公頃每年可領取6萬元至24萬元不等的獎勵及補貼,同一土地獎勵及補貼期間最長3年;取得有機驗證的土地可以申請「維護生態保育獎勵」,依不同農產每年可領取3萬至24萬元不等獎勵;友善環境耕作土地也能申請維護生態保育獎勵,每年每公頃可領取3萬元,同一土地獎勵期間最長3年。黃俊欽說,期待藉此辦法鼓勵友善耕作農民轉型成有機種植。   有機農業促進法明訂農委會應定期提出有機農業促進方案,黃俊欽說,目前有機農業促進方案已委託專家學者研擬中,預訂年底提出,屆時將有更詳細的推廣辦法與預算編列。
2019日本農業十大研究成果排行
2019/05/23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會議事務局根據過去一年間由民間、大學、國公立試驗研究機關及獨立行政法人等所有研究機構內的研究成果為基礎之新聞紀錄,依內容並考慮社會的關心度等方向,經由28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所組成的農業技術團體,票選出的10大研究成果。各研究技術成果摘要如下: 一、 農村   塘壩災害支援系統的開發   -地震或豪雨時、將塘壩的損壞危險度以通訊方式公告-   國立研究開發法人農業・食品産業技術綜合研究機構(簡稱「農研機構」)、會在地震或豪雨發生時,將塘壩的損壞危險度以三階段來預測,並將即時預測之情報通過網路向防災相關人員公告。   同時建立能將已受災損之塘壩狀況向防災機關分享之平台來共享災害即時情報。藉由這個系統的開發,希望可以在塘壩災損時協助擬定緊急對策以減少更多傷害、同時亦期待其在防災跟災後復原的支援上發揮功用。 二、 稻作   培育出能一年多收且耐病蟲害、不易伏倒之適合飼料開發用的水稻新品種「みなちから」   -期望能達成關東地區以西地方之飼料用米的穩定生產-   農研機構培育出了可以在關東以西之地域栽培、一年能多收且不易倒株、具高防病蟲能力之水稻新品種「みなちから」。   期望未來可以加強在較溫暖地區的飼料用米之穩定生產及普及栽種。 三、 智慧農業   蔬菜用的高精準度局部施肥機具開發   -達成高精準度的肥料施放、高肥料利用率、快速施肥作業!-   農研機構與上田農機公司、TAISHO公司共同開發具高速且能具高精準度之局部施肥機具。開發機與目前市售機相比能提升兩成之作業效能及控制施肥量之誤差到3%以下。期望能藉由此開發機提升田間施肥的作業效率並降低施肥不均的情況。 四、 園藝   僅用熱能去除草莓苗之病蟲害   -蒸熱處理防蟲裝置的小型應用化與使用手冊製作-   農研機構與FTH公司、福岡/佐賀/熊本縣共同開發防治草莓苗之二斑葉蟎與白粉病等病蟲害之蒸熱處理防蟲裝置的小型化和節電化。預計該技術的引入將根據生產條件(如業務規模和共同使用的存在與否)而加速。 五、 智慧農業   開發能對應機械化拖拉機之雙向犁自動反轉裝置   -藉由犁耕的無人化達成大面積農作的有效省力化-   帶廣畜產大學與YANMAR公司共同開發能對應機械化拖拉機之雙向犁自動反轉裝置。已經過田間試驗確認能在無人情況下穩定的進行準確度高的連續作業。藉由本裝置的開發可期達成大規模耕作之機械化拖拉機的普及與犁耕業省力化的目標。 六、 畜產   藉由回收未使用之生物質資源生產美國水虻作為水畜產飼料   大阪府立環境農林水產綜合研究所與愛媛大學、香川大學、國際農林水產業研究中心共同研究再利用廚餘等生物質廢棄物來生產美國水虻幼蟲以作為養殖魚或家畜的飼料之技術。希望藉由廚餘的再利用化為解決食物流失問題有所貢獻。 七、 新型育種技術    開發創新的植物基因編輯技術,可用於各種不需經組織培養的作物   鐘淵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與農研機構合作,開發在植物莖頂的生長點上直接打入DNA之基因編輯技術「Implanter particle bombardment(iPB)法」。這種方法不需要組織培養,因此可以應用於包括小麥在內的各種作物。應能有效加速品種改良之製程。 八、 新型育種技術    溫州蜜柑基因組解析   -加速品種改良-   農研機構與國立遺傳學研究所共同研究解讀出溫州蜜柑的全基因序列。根據這個結果特定出影響柑橘顏色與結果性之基因共91個。本成果希望藉由這個發現來提升柑橘產品的生產性與品質,更進一步加速品種改良之製程。 九、 病蟲害防治    延緩抵抗性害蟲出現之殺蟲劑的使用策略   -複複數劑型的「世代内施用」與「世代間交互施用」之比較-   農研機構與瑞典于默奧大學、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共同合作,通過模擬澄清證實在一代中同時施用不同的殺蟲劑,在很多情況下對於抵抗性害蟲的管理更具效果。本成果期待能藉由和抵抗性害蟲的初期檢出技術結合,對抗藥性害蟲的傷害抑制有所貢獻。【延伸閱讀】日本農業發展強化研究課題 十、 新型育種技術    完成小麥的基因序列解讀   -奠定新品種開發的基礎-    農研機構與京都大學隸屬之國際財團完成了小麥基因組的鹼基排列解讀。小麥中21個染色體上各基因的位置都已辨明、找到決定小麥各式性狀共10萬個以上的基因。預計利用這個結果來篩選分離有用基因和DNA標記的開發以加速新品種的繁殖。
研究顯示種植覆蓋作物將有助於降低農民對除草劑之依賴
2019/05/22
覆蓋作物(cover crop)是一種田間操作方法,研究顯示覆蓋作物具有增加土地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可分解為土壤中養分供主要作物吸收利用、防止雜草生長、保持土中水分及減少病蟲害等生態防治功能。在臺灣,農民常以覆蓋作物作為綠肥之用,透過輪作的方式提高土壤肥力。美國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在最新的研究中發現,覆蓋作物除了能抑制雜草蔓生外,同時也能減緩雜草產生具抗藥性的個體,降低人們對藥劑的依賴。   研究團隊透過田間試驗,以抑制常見雜草—加拿大蓬(horseweed,Erigeron canadensis)的除草效果作為指標,釐清不同的覆蓋作物所帶來的功能差異。研究發現,種植作物前以覆蓋作物法處理下,可減少首年52%及減少次年86%的除草劑施用量。這也使得雜草可免受環境高濃度除草劑的演化壓力,進而篩選出具抗藥性個體,造成除草劑藥效在地區性逐漸失效的現象。研究發現,單以裸麥(cereal rye,Secale cereale)作為覆蓋作物或混和蘿蔔(forage radish,Raphanus sativus)一同種植,皆可有效地抑制加拿大蓬的生長,並藉此減少施用除草劑之頻率。【延伸閱讀】可避免鳥喙與動物傷害的防護果實網   該研究同時藉由覆蓋作物法,結合雜草綜合管理技術(Integrated Weed Management,簡稱IWM),避免僅以單一性化學除草方法,導入生物防治法進行整合管理,並以此降低農民對於用藥的依賴。   相關研究受美國農業部(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經費資助,研究成果已發表在<Weed Science>。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