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25/01/16
在桃園楊梅,有家實踐農業淨零相當出色的有機農場先鋒,他們早在2012年,就積極進行廢棄物循環,每年總量高達331.5噸的農業廢棄物,都能循環作為堆肥使用。更採用業界少見的,雞菜共生,現在成了全台最大的有機蛋王。
2025/01/15
美國加州大學研究團隊以三種方法檢測不同季節硝酸鹽含量,發現乾旱後的強降雨會使硝酸鹽快速滲入地下水中,強調即時監測在了解硝酸鹽動態和地下水污染風險中的重要性。
2025/01/14
藉由了解耐鹽植物中二甲基磺醯丙酸酯(DMSP)生合成機制及其關鍵酵素,以生物工程及田間試驗方式驗證提升DMSP含量有助於提高作物耐鹽及耐旱性,期望未來能應用在其他糧食作物上
2025/01/13
茄鹼為茄科作物抵禦蟲害的關鍵化合物,由膽固醇生合成,研究團隊發現剔除GAME15基因的龍葵易受蟲害,確認GAME15為固醇類代謝路徑的關鍵酵素,期望為作物抗蟲害相關生物工程開啟新篇章。
2025/01/10
開發將加工廢棄物轉化為天然肥料或土壤改良劑的方法,可降低農民栽培成本,減少環境汙染衝擊。
2025/01/09
牛心蕃茄清甜多汁,富含維生素,採用離地栽培和智慧化管理,經檢驗後上架全聯,並製成受好評的冰釀蕃茄。
2025/01/09
台灣因過度施用化學肥料導致土壤健康問題,教授楊秋忠指出,雖然政府已設定2040農業永續目標,包括減少化肥使用和增進土壤有機質,但目前化肥施用量仍高於鄰國。過量施用化肥會損害土壤的有機質,影響農作物生長。未來需透過法律規範、企業投資和民眾支持有機農業,共同改善土壤健康,確保可持續農業發展。
2025/01/08
利用機器視覺技術進行精準除草,大幅減少除草劑使用量,不僅可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更可維持農田生態系統平衡,在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實現雙贏願景。
2025/01/07
開發感測器應用於植物內部pH值變化檢測,可協助農民於早期發現植物承受乾旱壓力,提早採取主動措施因應,減少災害損失。
2025/01/06
茶葉DNA指紋鑑定技術可準確分析台灣茶品種,防止低價品種混充高價品種,保障消費者及茶農權益,並提升市場透明度。
2025/01/03
建立醋栗番茄耐鹽相關的外表型指標及分子標誌,以利未來耐鹽育種。
2025/01/02
透過黑水虻將廚餘轉化為動物飼料及植物肥料,形成永續循環,並在新城國小推廣相關教育與研究。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