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前瞻分析方法學介紹:分析與詮釋

2025/07/03

摘要

本文介紹八種前瞻分析與詮釋方法,協助決策者在資訊爆炸與不確定性中理清複雜問題。從未來三角、因果層次到趨勢分析,這些工具有助於建立系統性思考流程、啟發深度洞見,避免直覺式錯誤判斷,打造具韌性與遠見的策略。

示意圖

前瞻分析方法學介紹:分析與詮釋

前瞻分析方法學介紹 :分析與詮釋

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產業分析組 林冠傑

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產業分析組 余松諺

  在當今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面對大量數據、多元觀點和複雜問題,豐富的資訊碎片帶來的並非安心感,反而讓人感到無所適從。組織和個人如何從紛雜的資訊中萃取有價值的洞見,辨識真正重要的訊息,並做出明智決策已成為現代社會的關鍵挑戰。無論是政府部門制定長期政策、企業調整營運策略、學術界探索研究方向,還是個人規劃職涯發展,都需要有系統的思考工具來解析複雜情境、評估可能選項,並產生有建設性的行動方案。

  本文介紹的八種分析與詮釋方法,正是回應這一普遍需求的實用工具箱。這些方法不僅能協助我們梳理資訊,更能啟發思考、挑戰既有認知框架,進而發現問題背後的深層結構和潛在機會。透過掌握這些分析工具,決策者能夠在不確定性日益增加的環境中,建立更有條理的思考過程,避免直覺決策的陷阱,同時保持策略的前瞻性與彈性。

  本文簡介八種分析與詮釋方法:未來三角分析、因果層次分析、SWOT分析、意義建構、文獻回顧、趨勢外推法、標竿研究法、趨勢分析法。每種方法皆有其目的、步驟和應用時需注意的關鍵事項。透過理解這些方法,研究者和實務工作者能夠更全面地掌握複雜議題,進而做出更為周延的判斷與決策。本文將分別簡介這八種方法的核心概念,期望能為讀者提供一個系統性的分析工具箱,以應對各種研究與決策挑戰。

 

表一、未來三角分析、 因果層次分析、 SWOT分析 和意義建構的目的與優、缺點

方法

未來三角分析

因果層次分析

SWOT分析

意義建構

目的

透過分析推力、拉力和阻力的交互作用,探索和理解多元可能的未來路徑。

透過四個層面解構議題,揭開表象、深入理解問題根本組成並探索未來願景。

識別組織或策略的內部優劣勢和外部機會威脅,形成潛在戰略計畫的核心。

從經驗中提取洞見、促進學習並創造意義,理解複雜或模糊的事件。

優點

提供清晰框架分析現在趨勢、未來願景與歷史慣性,幫助識別需強化或克服的力量。

層層深入分析有助於從根本上理解複雜議題,促進深度思考和系統性變革。

結構簡單易用,有助於全面考量內部能力和外部環境,為策略規劃提供起點。

匯集多元視角和洞見,有助於探索背後假設和邏輯,形成行動建議及決策指引。

缺點

因素增多時複雜性提高,三角形頂點定義模糊,且主要展示當前狀態而非預測未來。

層次容易混淆,過度強調認知過程,參與者難以跳脫自身觀點理解他人視角。

過於靜態,結果籠統缺乏優先順序,主觀性強,難以用於實際決策。

概念定義模糊、操作流程不明確,側重回顧性分析而忽略前瞻性應用。

 

表二、文獻回顧、趨勢外推法、標竿研究法和趨勢分析法的目的與優、缺點

方法

文獻回顧

趨勢外推法

標竿研究法

趨勢分析法

目的

系統性爬梳整合既有知識,指引研究方向並提升決策品質。

透過分析歷史數據中的技術變化模式,將這些模式延伸至未來進行預測。

尋找和採用同領域最佳實踐,應用於自身組織以實現卓越績效。

探索全球變革力量對政策領域影響,理解這些力量的動態並探索機會和風險。

優點

根據不同目的採用不同類型和方法學系統性整合。

基於實際數據,提供量化預測,適用於有足夠歷史資料的領域。

提供明確改進方向,促進組織學習,避免重複他人錯誤的嘗試。

創建強大的變革語言,確保政策考慮當前可見的重要變革力量。

缺點

方法學不當可能導致偏見,選擇不合適回顧類型會無法達預期目標。

假設過去模式將延續至未來,難以捕捉突破性變化,新技術預測不可靠。

易流於表面比較而非深入學習,若企業文化不支持變革則效果有限。

趨勢定義常不明確,過於著重掃描監測,難以處理模糊的弱信號。

 

一、未來三角分析(Futures Triangle)

  未來三角分析的目的是透過檢視未來願景的吸引力(拉力)、當前趨勢的推動力(推力)和歷史慣性的包袱,幫助我們理解和探索多元可能的未來路徑;操作步驟包括:首先確認議題,接著分析三力。推力如人口結構變化和科技進步,拉力如理想中的未來景象和創新突破,阻力如既有制度和文化傳統,其中推動力與拉力共同促進改變和創新,阻力則提供穩定性和連續性,需要識別哪些力量需要強化或克服。從這三股力量的相互作用中,衍生出五種變革程度:趨近理想未來的激進變化(徹底轉型)、適應性變化(中度調整)、邊際變化(小幅改進),到無變化(維持現狀)和回到想像中理想過去(倒退願望),幫助規劃者掌握塑造未來的各種力量及其相互作用如何創造不同的變革可能性,亦可作為規劃短中長期策略的指引。

  此法之問題和限制為:首先是隨著因子增多,複雜性提高,三角形的各個頂點會變得模糊,例如全球化同時可以是現在的推力、過去的重量和未來的拉力;其次,需要明確區分這三個頂點的標準,文獻建議將"現在的推力"以定量呈現,"未來的拉力"著重於視覺形象呈現,而"歷史重量"則以定性呈現為佳;第三,在應用過程中對於應該使用哪種未來形象,導致方法從單一三角形擴展為多個三角形;第四,未來三角分析主要用於繪製或表現當前系統的狀態和力量關係,其無法有效考慮新興問題和弱信號。

二、因果層次分析(Causal Layered Analysis)

  因果層次分析旨在藉由四個層面解構議題,協助揭開表象、深入理解問題的根本組成和潛在敘事,並探索改變的可能性與重新建構未來願景。其操作步驟包括:首先確認議題,識別表象層中的事件、現象、問題和統計數字;接著分析系統原因層,探究社會、經濟、環境、科技等系統因素如何導致表象層問題;然後深入世界觀與隱喻層,探索形塑系統的深層思維模式、價值觀和文化象徵;最後透過深層重構概念來重新建構敘事層,以創造嶄新的未來可能想像。這個方法透過層層深入分析,有助於從根本上理解和轉化複雜議題。

  因果層次分析(CLA)的主要問題與缺點包括:層次混淆(特別是第三層世界觀與第四層隱喻容易被混淆);報告順序不當(未能由表層向下深入分析);過度強調認知過程而忽略實際應用;世界觀盲點(參與者難以跳脫自身觀點理解他人視角);以及引導者職業性危害(過度解釋或擺出專家姿態)。CLA實施時常見的其他缺點還包括:參與者過度沉浸於數據中而失去洞察力;缺乏對不同立場的真正理解與尊重;以及無法將複雜分析結果轉化為簡潔有力的政策或策略建議。這些問題若不妥善處理,會導致CLA淪為填表格式的表面工作,無法發揮其促進深度思考和系統性變革的潛力。

三、SWOT分析(SWOT Analysis)

  SWOT分析是一種識別政策、問題或事件相關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的實用技術,其中優勢和劣勢是反映當前能力的內部因素,而機會和威脅則是需要回應的外部因素。SWOT分析的目的包括識別政策或策略的優先事項、長期可能出現的挑戰和機會、探索如何連接未來與當前情況,以及獲取更清晰的不確定性認識。實施SWOT分析通常透過四個步驟:1)工作坊前的簡報準備,確保參與者熟悉相關資料和工作環境;2)分析內部因素,評估與目標相關的優勢和劣勢,考慮人員、預算、技術、地理等資源因素;3)分析外部因素,識別經濟形勢、新技術、人口統計和社會態度變化、環境變化和政治環境可能帶來的機會和威脅;4)確定相互關係,尋找能幫助把握機會的優勢、可用於減輕威脅的優勢、可能限制機會的劣勢,以及使威脅更具挑戰性的劣勢。這一分析結果可以形成潛在戰略計畫的核心,或作為情景練習的輸入。

  SWOT分析過於靜態,僅提供特定時間點的快照,無法捕捉動態變化的環境;分析結果往往過於籠統且缺乏優先順序,難以用於實際決策;因主觀性導致分類困難,同一因素可能同時是優勢也是劣勢;缺乏與競爭對手的量化比較;通常僅關注當前而非未來狀況;組織文化可能導致分析資訊不可靠;過度強調單一維度的策略而忽視其他因素;很少在組織層級以下部署,可能導致對所有業務單位採用相同策略的風險。這些限制使SWOT分析只能作為策略規劃的起點,而非完整的分析工具。

四、意義建構(Sensemaking)

  意義建構的目的是從經驗中提取洞見、促進學習並創造意義,藉此理解和詮釋複雜、模糊或令人困惑的事件。其操作方法首先確認所欲分享之經驗主軸,可利用5W1H為基礎闡述選別的問題和應對方式,從中歸納經驗、建立洞見和互相學習,內容涵蓋參與人士、地點、時間、當下解決方法、思考方式、所需資源及未來改進方法等,並透過共享經驗、分享理解、刺激發想新對策,從不同角度、文化、經濟背景、學經歷、種族、性別等獲得多元視角和洞見,同時探索背後的假設和邏輯,辨識潛在因果關係,總結經驗、結構化方法應用、形成行動建議及建立決策指引。

  意義建構理論的主要缺點在於其概念定義模糊、缺乏共識,操作流程較不明確。此外,傳統上此方法較側重於回顧性意義建構,而忽略前瞻性應用。同時,該理論也忽視了制度和知識背景的影響,這些問題共同限制了該理論在組織行為、技術整合和策略發展等實際應用領域的有效性。

五、文獻回顧(Literature Review)

  文獻回顧在學術研究中扮演關鍵角色,它不僅是科學知識累積過程的重要環節,也是面對急速成長的文獻體量時不可或缺的工具。文獻回顧主要有六個步驟:1)明確研究問題和目標;2)搜尋相關文獻;3)篩選納入文獻;4)評估主要研究的品質;5)提取數據;6)分析數據。根據不同目的和方法,文獻回顧可分為多種類型:敘述性回顧、系統性回顧、範圍界定回顧、集合性回顧(包括系統性回顧和元分析)和批判性回顧等。各類型回顧針對不同研究問題,採用不同的方法學嚴謹度和系統性。

  文獻回顧的主要問題和限制在於方法學上的缺陷和偏見。例如,敘述性回顧缺乏明確的納入標準和系統性方法,可能導致選擇性忽視某些研究而產生偏見性解釋。系統性回顧雖然方法嚴謹,但若執行不當則可能出現方法學缺陷,如搜尋策略不全面、品質評估不嚴謹等,影響其內部效度和臨床決策參考價值。另外,不同類型的回顧適用於不同目的,選擇不當的回顧類型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目標。因此,在開始文獻回顧專案前,了解研究綜合的目的並選擇最適合的方法學至關重要。

六、趨勢外推法(Trend Extrapolation)

  趨勢外推法在技術預測領域是一種廣泛使用的定量方法。它的主要目的是透過分析歷史數據中的技術變化模式,然後將這些模式延伸到未來以進行預測。這種方法首先使用曲線擬合來導出最適合給定歷史數據點集的趨勢線或曲線,然後將結果線或曲線外推到未來以生成預測。預測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選擇合適的擬合曲線類型,如S形曲線、指數增長曲線、時間序列模型等。

  趨勢外推法的問題和局限性為其假設過去的模式將繼續延續到未來,這在技術創新和市場變化快速的環境中可能不成立。其次,對於較新的技術,可用的歷史數據可能有限,使預測不太可靠。此外,傳統的趨勢外推方法通常無法捕捉到技術發展中的突破性變化或範式轉移。研究表明,不同的趨勢外推方法在不同技術領域的表現各異,沒有一種方法在所有情況下都優於其他方法,這凸顯了選擇適合特定預測背景的方法的重要性。

七、標竿研究(Benchmarking)

  標竿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尋找和採用相同領域其他企業或機構之最佳實踐,進而應用於自身組織以實現卓越績效。其執行過程首先需確立明確的研究範圍與目標,接著深入研究現狀並收集相關資料,然後找出潛在的標竿對象並向他們學習,繼而分析自身與最佳實踐間的績效差距,進而制定改進計畫並付諸實施,最後持續監控進度並適時重新校準標準。

  實施標竿研究時常見的挑戰包括缺乏清晰的方法論指導、相關人員培訓不足、忽視全面的成本效益分析,以及對最佳實踐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層次。標竿研究若運用不當也存在顯著缺點:當組織僅關注表面比較而非深入學習時,可能導致創新思維不足;若企業文化不支持變革與學習,實施效果將大打折扣;若缺乏高層管理者的支持與承諾,則難以獲得足夠資源推動整個過程。

八、趨勢分析(Trend Analysis)

  為一種探索全球變革力量對政策領域、策略和決策影響的方法,其透過識別和分析長期的全球性趨勢來幫助理解這些力量的動態並探索它們帶來的機會和風險。這些趨勢常具有長期持續性、多維度影響、變革性本質和可觀察性等特徵。進行趨勢分析的主要步驟包括:首先,利用STEEP等框架、視野掃描和驅動因子分析收集對政策領域有高影響的變革驅動因素,並將它們分組成六個或更少的集群;其次,概念化這些趨勢,描述每個集群的總體變革模式或最重要的底層或交叉驅動因素;第三,將趨勢列表與其他趨勢集進行對比以檢查是否有重要遺漏;最後,分析這些趨勢對焦點政策領域的影響,探討它們單獨或共同如何影響政策領域,評估其重要性和相關性,考慮國家層面的影響,確定風險、機遇和可能的影響,以及考慮如何使政策更具適應性和彈性。這一過程有助於創建強大的變革語言,確保政策考慮到當前可見的最重要的變革力量。

  趨勢分析的問題在於趨勢之定義常不明確,傳統趨勢分析過於著重掃描和監測,使預測淪為被動反應,缺乏對趨勢驅動和阻礙因素的深入探討。而量化的統計趨勢分析亦不適用於處理模糊的弱信號,因其不夠具體且資訊過少。此外,長期趨勢的量化分析難度高,限制了趨勢分析在策略規劃中的應用價值。

九、結語

  綜觀這八種分析與詮釋方法,可以看到各方法從不同角度切入複雜問題,提供了多元視角與系統化工具。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單一方法往往難以全面掌握多變的情勢與挑戰。因此,研究者與決策者應靈活運用這些方法,依據問題特性選擇合適工具或整合多種方法,以彌補單一方法的侷限。透過方法的交叉運用與互補,能更全面地理解問題本質、掌握發展趨勢、預測可能未來,進而制定更具前瞻性與韌性的策略,做出更明智且具前瞻性的決策。

 

參考資料

Abdullah, N. A. 2023. The Use and Usefulness of The Futures Triangle. World Futures Rev., 15(2-4):133-145.

Government Office for Science. 2024. The Futures Toolkit .

Gürel, E. and Tat, M. 2017. SWOT Analysis: A Theoretical Review. Uluslararası Sos. Araş. Derg./J. Int. Soc. Res., 10(51):994-1006.

Inayatullah, S. 2019. Causal Layered Analysis: A Four-Level Approach to Alternative Futures Relevance and Use in Foresight. Futuribles International. Paris.

Inayatullah, S. 2023. The Futures Triangle: Origins and Iterations. World Futures Review, 15(1):1-10.

Jarrar, Y. F. and Zairi, M. 2001. Future trends in benchmarking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global survey. Total Qual. Manag., 12(7&8):906-912.

Knowles, K., Falez, A., Hashmi, F., Permezel, M., Tobal, A., Verma, P., Stanley, D., Young, R.,and Cooper, O. 2024. Policy Fit for the Future. Australia.

Kumar, S. C. R. and Praveena, K. B. 2023. SWOT analysis. Int. J. Adv. Res., 11(09):744-748.

Mann, R. 2015. Benchmarking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entre for Organisational Excellence Research. New Zealand.

Namvar, M., Cybulski, J., Phang, C., Wee, C., and Tan, K. 2018. Simplifying sensemaking: Concept, process, strengths, shortcomings, and ways forward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in contemporary business environments. Australas. J. Inf. Syst., 22:1-10.

Paré, G. and Kitsiou, S. 2017. Methods for Literature Reviews. In: Lau, F. and Kuziemsky, C., eds. Handb. eHealth Eval.: Evid.-based Approach [Internet]. Victoria (BC): University of Victoria; Chapter 9.

Saghafi, F., Aliahmadi, A., and Mohammad, A. 2009. Trend Mutual Effects Analysis Methodology for Strategy Configuration and Foresight. World Appl. Sci. J., 6(9):1274-1280.

Sandberg, J. and Tsoukas, H. 2014. Making sense of the sensemaking perspective: Its constituents, limitations, and opportunitie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J. Organiz. Behav., 35:1-19.

Schwarz, J. O. 2010. Normality of the future: Trend diagnosis for strategic foresight. Futures, 42(4):313-327.

Snyder, H. 2019. Literature review as a research methodology: An overview and guidelines. J. Bus. Res., 104:333-339.

Tsai, P.-H., Berleant, D., Segall, R. S., Aboudja, H., Batthula, V. J. R., Duggiirala, S., and Howell, M. 2023. Quantitative technology forecasting: a review of trend extrapolation methods. Int. J. Innov. Technol. Manag., 20(4):2330002.

UNDP. 2021. Preparing to run a sensemaking workshop: What is it, why do it, how to prepare for it? [Online].Available at: https://www.uninnovation.network/innovation-toolkit (Accessed: 9 April 2025).

UNDP. 2022. UNDP RBAP: Foresight Playbook. New York.

關鍵字

文章摘譯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