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9 @臺灣
作為高經濟價值水產,海馬除了觀賞外,同時也是名貴的中藥材,近來,海馬更被研究出具多方調理補益效能,未來可望能運用到醫療保健、美妝與健康食品等範疇,使得海馬更益珍貴。 然而,隨著氣候變遷,海馬每年捕獲量正銳減中,市場呈現供不應求的情況,為了提升海馬的產量,海洋大學透過科技計畫的補助,開發相關繁養殖技術,並嘗試尋求多元利用及落實產業應用,如今初步有成,不僅可以降低野生海馬被捕捉的衝擊,符合國際貿易規範,也透過與產業的攜手,升值台灣水產的附加價值。
有「南方人參」之稱的海馬,自古以來,便是名貴的藥用素材,而其用途廣、銷路大,一直以來,市場皆呈現供不應求的情況。
無法量產成障礙 造成市場供不應求
近年來,隨著海馬生理活性物質與調理效能,陸續被以科學分析方式檢驗與確認後,讓海馬成為多元利用的水產生物與養殖對象,但因為全球貿易已將海馬列為珍貴稀有的保護對象,因此若要做商業流通的供應,除了需要以人工繁殖方式累代至子二代(F2),亦需在貿易流通時取得相關證明文件,種種的限制,反而築起形成門檻與保障,也轉變成為產業投入繁養殖培育技術發展的主要考量與動力。
事實上,在海馬的繁養殖技術範疇上,台灣已有相當進程,但由於過往餵飼餌料與耗人力等問題,導致養殖成本過高,加上海馬主要生長於環境較好的天然海區域,一旦水質不佳,或是溫度條件不對,就很容易飼養失敗,造成損失,因此人工海馬的產量仍不多,無法進行商業化大量生產,遂使穩定生產與連續供應成為產業發展的一大挑戰。
創新海馬繁殖養規劃 從產到銷全面考量
面對海馬在市場上的高經濟產值,目前,在農委會支持及農科院輔導之下,並由海洋大學養殖系所發展的海馬養殖技術,反在生產方向、方式、商品形式乃至針對市場,提出相對完整且創新的規劃。
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副教授黃之暘表示,「我們除了希望能夠具體提升繁殖育成效能、擴增產量並持續產出外,同時也分別針對傳統藥材、觀賞水族、生醫保健、文創工藝等四大領域發展的多元利用,也就是說,不管是大的、小的、活的、死的,乃至美的與醜的,都能讓海馬充分發揮價值,做出最完善並具體的利用發展與加值行銷。」換句話說,除了量產外,安全控管、海馬多元利用價值的開發,像是開發體色調控技術,提升水族市場的商品價值,或是藥用海馬分析等、無用藥養殖技術輔導與推廣,甚至商業用海馬種原庫的建構與維護,便成了此項計畫的重點工作。
智能監測 成功打造人工繁殖養環境
海馬的培育不易,除了挑食,對養殖環境更是非常要求,於是海洋大學養殖系所便與以智慧化水質監測的通潤攜手合作,透過通潤一手打造的水質監測儀(OCTET),將養殖水體的資訊與雲端平台以及其他周邊裝置整合起來,提供養殖用戶一個更有效率的養殖水質監控系統。
「這個監測儀能同時量測多種水質參數,隨時上傳雲端數據庫,進行監測、紀錄、分析、回饋示警等各種功能,用戶就能輕鬆地從手機、電腦查看監測數據,還有相對應防治建議提高存活率。」在「檢測」領域已經深耕許久的通潤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葛士豪分享,「透過科技系統,每天都有報告及資料產出,儲存在雲端後台,不僅已將海馬的復育率,從一成拉高到五成,再成功建立出SOP後,未來還能拚整廠輸出,並將這套完整的系統應用在其它高經濟水產上。當然,我們更希望未來的技術能夠提昇,甚至將鮮活的海馬,就直接送到市場上。」
當科技結合創意,產學合作攜手不僅讓一個老舊廠區變身改造成海馬溫室養殖池,開始成功外銷歐美、香港和大陸市場。目前也達到第一階段計畫的目標,培育超過一萬五千尾海馬魚苗,計畫已提前進入第二階段。
為台灣水產業開創更多可能性
氣候變遷,為全球漁獲環境帶來巨大挑戰,也因全球漁獲逐年到達捕撈極限,使得養殖漁業近年來顯得愈發重要,對此,黃之暘與葛士豪皆不約而同地表示,「藉由人工培育過程中的親種組合、培育或選汰,在符合動物福利的前提下,能夠創造出別具欣賞價值的品系或個體,除豐富飼養對象組成外,還可活絡產業持續的發展,更重要的是,若能妥善運用科技的力量,現行的瓶頸除了能被解決之外,更能因效能提升,促成產業升級。」
無論如何,繁養殖技術對於觀賞水族產業的重要性,絕非僅僅在於數量的累積,或單純滿足消費市場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它在物種、環境和生態保育等方面也扮演著重要角色,相信未來,在產學攜手、科技加持的情況下,將能為台灣水產業開展出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備註:黃之暘教授與通潤股份有限公司之產學合作關係業已於2018年10月底終止。
【相關資訊】
想更進一步了解此專案研發成果細節,請逕洽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陳小姐,電話:03-5185092,信箱:1032201@mail.atri.org.tw
資料來源
關鍵字
文章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