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16/03/03
摘要研究員設計一種新方法,能夠更有效的運用像玉米桿和橘子皮等的農業廢棄物,變成各種有用的產品,其運用範圍相當廣泛,如從彈性纖維到雞飼料等。圖:在實驗室中,研究員可應用工程細菌,做出環保的化學製品運用於各種產品。
2016/03/03
摘要寄生蜂對農業是功不可沒,由於寄生蜂的獵食是將其卵產到寄生蟲的卵中除去害蟲,然後吃掉宿主,其方式或許殘忍,但卻極為有效之方法。圖:此圖是卡氏盾痣细蜂(母的细蜂在寄生昆蟲的繭內或寄生昆蟲的幼蟲體內產卵)
2016/03/03
摘要利用精準的計算和基因的技術,來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同時提高了作物的產量,預計到2050年時可因應全球95億人的需求。圖:這張照片是伊利諾伊大學,針對光合作用所進行的試驗。
2016/03/03
摘要因能源生產造成二氧化碳和其它的溫室氣體大量排放。為此近年來,研究員一直努力尋找可再生能源的替代方案,例如運用藻類生產。在報告中指出,利用藻類產生生質燃料,可消除環境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016/03/03
摘要最近研究顯示,在加拿大透過兩種不同方式種植蠶豆,來提高土壤營養,也因此產生許多優勢,如節省化學肥料的成本,並減少氮肥料流到附近的水域。圖:像蠶豆這種「綠色肥料」,能增加氮等土壤的營養,進而改善土質。左邊的蠶豆生長到乾燥的階段,就可採收。
2016/03/03
摘要透過阿拉伯芥植物的實驗結果,成功開發了可促進植物的生長以及提高種子的產量,其產量從38%提高到57%,因此增加大氣層對C02的吸收。圖:不論短時間或長時間的日照下,有阿拉伯芥過度表現的AtPAP2實驗組(experimental),生長速度比對照組(control)來的快。
2016/03/03
內容由劍橋大學的研究員與生態建設公司共同研發可自行供電的“綠能候車亭”。本次實驗由劍橋大學主導,可開放民眾參觀。由建築師MCMM運用木質輪轂組裝成類似公車候車亭的模樣。由綠能牆的專家Scotscape所建立八面直立的綠能牆,能容納4片半透明的太陽能板,以及2片適應力高的太陽能板(由Polysolar所提供)。這個輪轂被專門改裝成垂直綠能牆,為了收集光合作用下電的副產品,並將其轉換成自行供電。這是Christopher Howe教授和生物化學系Paolo Bombelli博士共同合作的研究成果。過去的實驗是運用苔蘚產生電流,供電給收音機。薄型太陽能板主要是利用太陽中的藍色和綠色輻射光譜將光線轉化成電能。植物在玻璃的太陽能板下方生長,利用光合作用的紅色輻射光譜“共享太陽光”,同時能避免UV光的灼熱感。Bombelli說「理想的情況下,可以在白天用太陽能板發電,晚上用生物系統發電。為了解決能源的需求,我們需要運用許多不同技術的組合,如果這些技術能一起運作會更好」。輪轂的結構,可以測試太陽能光伏和生物系統這2種不同的組合是否行得通。在輪轂的東北方,植物可以照到光,又不會直接的照射到太陽。在輪轂的西南方,綠能牆放在半透明太陽能板下方,這樣可以監視植物及其產生電流能力的效果。太陽能設備供應商的Joanna Slota-Newson表示:「在人口逐漸增加情況下,針對糧食和資源的短缺,再生能源生產與園藝的結合運用,是最好的解決方案」「我們將半透明的太陽能板放在溫室內,利用太陽產生電能,電能用來發動灌溉抽水機或人工照明,提供一個可控制的環境來提高農產量。在與劍橋大學的合作下,市民能親自體驗植物在太陽能板下方的生長。」綠能牆的輪轂是用一些土壤和一些植物的材料組合而成。在牆後面的輪轂內層有碳纖維,把它當作正極,利用植物和細菌的代謝來接收電子;在牆前面有碳/催化劑板,把它當作負極。當植物行光合作用時,太陽將二氧化碳轉化成植物所需的有機化合物,某些化合物(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類) 他們由細菌分解後滲到土壤,進而產生副產物(電)。當電產生時,會產生電子(負電荷)和質子(正電荷)。當電池的正負極用導線連起來作為外部電路時,負電荷會在這兩個電極之間移動。同時,在土壤透過一個濕式廢氣處理系統,讓正電荷的移動是從正極移向負極。負極含有一定的催化劑,能夠使電子,質子和大氣中的氧氣重組形成水,而完成電路。圖:無論白天或夜晚,利用綠能牆的技術和半透明太陽能板的技術相結合,使再生能源產生電流。
2016/03/03
摘要新的研究顯示,植物內的某種基因會抑制光合作用下所產生的有毒物質。透過這項研究,闡明植物能克服不同環境的限制,發揮其生存潛力。圖:阿拉伯芥的野生品種(WT)和AOR突變品種(AOR-1,AOR-4),在24小時下成長的情形。AOR的突變品種是,植物有個基因可以當作酵素來中和光合作用下所產生的有毒物質。
2016/03/03
摘要根據研究顯示,由於土地使用模式的改變,以及造成森林與牧場的傷害,造成糧食價格上升,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促使美國禁止種植轉基因作物。
2016/03/03
摘要玫瑰色的日日春是有機化合物的植物,用於治療癌症、心律不整及其他疾病等。經由日本研究小組日前指出,在細胞層上的化合物其代謝過程中顯示,有個未知的機制在調節植物內化合物運作。
2016/03/03
摘要 您知道嗎?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中有一半以上為非二氧化碳,其排放量深受農作方式影響。根據最新研究顯示,未來二十年內排放量恐將大幅上升,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因此農業單位預計到2030年能改善溫室氣體的排放,將運用低成本技術達其目標。
2016/03/03
摘要過去十年來,人們對藻類技術具有高度期待、並持續進行研究與投資,但其仍處於研發階段,且根據文獻指出重要關鍵在於,藻類要演變成具有經濟效益生質燃料的生產方式,過於繁瑣。因此到2015年底為止,要使藻類轉化成生質燃料設施,並規模化及商業化仍有進步的空間。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