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臺灣生物多樣性與保育政策的現狀與趨勢

2025/07/09 @國際

摘要

臺灣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但也面臨多重生態挑戰。為擴大保育範圍與成效,20年來林保署推動以社區為基礎的保育政策,建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環境。

示意圖

臺灣生物多樣性與保育政策的現狀與趨勢

  臺灣富有生物多樣性,目前已知物種有60,000種以上,且因地理位置特殊,具有高比例特有種及孑遺物種,為全球生態的重要一環。然經濟的發展伴隨著土地的開發利用,人們對棲地及野生物種所造成的傷害,造成使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我國自1970年代起,生態保育意識抬頭,修改與訂定多部相關法規,如《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育法》、《國家公園法》,對應保護之物種與棲地採取圈地保護。我國之陸域保護區系統現已有98處,海洋保護區70處,分別佔陸域與海域面積之19.18 %與8.38%。若結合佔據臺灣面積近六成的國有林,中央山脈保育廊道對於野生物已產生相當的保護效果。然在法定保護區之外,仍有將近六成的保育類野生動植物與人類生活範圍重疊,保育與生活、生計之共存與平衡成為重要課題。

  近年20年來,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轉變政策方向,朝向公私協力的模式,推動「以社區為基礎的保育」,從2002年社區林業、2010年里山倡議到2018年國土生態綠網,皆結合部落與社區力量,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2022「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呼籲各國在2030年之前將受到保護的面積提高到30%,包含建立「保育共生地」(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OECM),對保護區域採取多元治理與管理。回顧我國近年政策取向,著重連結公私部門夥伴,高度符合國際保育趨勢,有利於全球目標之達成。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慧蓉編譯

【延伸閱讀】- 森林花園,充滿生物多樣性的農業天堂

資料來源

關鍵字

文章摘譯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