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24/07/24
應用奈米技術在農業中,可提升化學品使用效率,並減少環境汙染,幫助糧食永續生產。
2024/07/23
為了維護農業環境資源永續,保護農作物健康,產官學界進行研發與應用友善環境的植物保健產品,已成為國內外栽培管理農作物的重要手段。
2024/07/23
薑黃和婀娜多是天然的食用色素和防腐劑,研究團隊將兩者用於製作東南亞的特色料理醃魚肉,並分析消費者的喜好程度,進而商品化,以促進中小微型企業發展和改善農漁民的生計。
2024/07/22
研究團隊透過培育基因,使水稻能將維生素B1封存於胚乳之中,以改善稻米維生素B1含量低以及人體攝取缺乏相關問題。
2024/07/21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氣候變遷對農業影響嚴重,而保護性農業措施能減緩危害。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與Total LandCare合作推廣保護性農業,調查顯示,採用保護性農業的農民產量更高,但仍有經濟和技術的限制。因此研究團隊提出三項政策建議,包括以農民為中心進行推廣、給予農民時間嘗試,以及建立農民組織與補貼正在實施保護性農業的農民。
2024/07/20
透過將咖啡因加入於餌劑中,在低、中劑量下可有效提高螞蟻更快找到餌劑,提升害蟲防治效果。
2024/07/19
利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系統調整甘蔗葉片角度,提高生物質產量,減少肥料添加並為作物改良方法提供新思考方向。
2024/07/18
日韓料理中常見的大蔥,口感新嫩多汁,在台灣嘉義大林的芎蕉山也有人秉持”十年磨一劍”的毅力與執著以有機栽培的方式種植有成,他是廖國欽,做過汽車業務也待過貿易公司,二十多年前回鄉打拚走出自己的路…。   其實廖國欽當初回到嘉義大林,起初並非對農業有太多理想,而是和妻兒一家人在台北日子過得辛苦,才在父親的建議下返鄉學習種柑橘,但回來後日子並沒想像中輕鬆,因為果樹尚未長成,夫妻倆只能賣菜或把老爸種的柳丁拿來榨汁販賣勉強維生,還好妻子林惠蘭從沒怨言,還很樂意跟著丈夫一起從頭學起,兩人互相扶持慢慢盼到收成,剛好農委會推產銷履歷,他們試著轉型安全用藥獲得績優吉園圃認證,生活總算穩定,沒想到緊接著又有一波考驗。   原來不少農民看好市場而跟風種柑橘,柑橘一盛產價格就崩盤了,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廖國欽得動動腦筋了,他想到有機栽培對土地和作物都好而且價格相對穩定,應該是個方向,只是要如何轉型呢? 過程中好多碰撞挫敗,但他從沒灰心喪志仍不斷找尋靈感,直到回想起有次在市集看過一種特別的蔬菜—日本大蔥,他終於有了目標…只是,深入了解才發現也許是因為國人料理習慣使用一般青蔥,所以拍賣市場根本不收大蔥,這也是為什麼多年來台灣沒有農民願意投入生產的原因,既然如此,該種它嗎?   廖國欽幾經思考後還是決定挑戰,一來是他不願再跟風,二來是他相信只要夠努力銷售不會有問題,就這樣十多年前開始重新規劃田區種大蔥,他保留周遭大面積的雜林,隔絕鄰田農藥汙染也能維持生物多樣性,達到生態平衡,至於怎麼在炎熱的南部把喜好涼冷氣候的大蔥給種好呢? 他依照不同區塊的地形和環境分季節栽種,時時注意田區的乾濕程度,隨時補充水分,但最難的還是病蟲害防治,曾經為了對付甜菜夜蛾,他守著蔥田觀察,等到中午蟲子爬出蔥管,再徒手抓蟲…,土法煉鋼了好一段時間後,廖國欽決定再去進修學習微生物知識來對抗病蟲害也讓植株更強健,還不怕麻煩的花了快十年的時間,一一嘗試種植二十多種不同品系的大蔥,找出最適地適種的,他是這樣靠著堅定的意志力和毅力慢慢摸索出一條自己的路。   當然一路走來,林惠蘭也是助力,在擺攤推廣上,她分享自身的做菜經驗,教婆婆媽媽們如何用大蔥料理,成功打開銷路,也讓他們被更多人看見。熬了十多年,現在北中南都有合作的超商、飯店或餐廳呢!但對廖國欽來說,未來仍不能鬆懈,他持續精進微生物知識來提升栽培技術,也妥善分區管理蔥田,確保一整年都有收成,他說,也許很多人不知道芎蕉山上有人種出日本大蔥,但他會持續用心栽培,因為這不只是他的事業更是他樂在其中最踏實自在的生活。
2024/07/18
高雄區農改場表示,原鄉部落傳統穀物台灣油芒,為有益健康的植化素天然來源,可搭配各種食材料理、烘焙,將協助茂林、霧台、三地門等擴大栽種成為特色作物。
2024/07/17
聯合國農糧組織與其他組織合作,共同執行「同一個健康」理念,應對全球性問題,以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
2024/07/16
由日本國家農業與食品研究組織(NARO)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個農業灌溉水路等的磨耗調査程式,以大幅地減少調査的工作量。這個程式透過自動化圖像分析,將之前的手動分析工作大幅地減少。研究結果減少了農業灌溉水路的磨耗調査工作量,提高了調査的效率。使用深度學習自動化圖像分析的方法也可以應用於其他領域,對於自動化圖像分析在農業領域影做出貢獻。
2024/07/15
在目前各種傳統農法應用評估中,以生物炭埋於土中回歸農業生產應用,為最具潛力增加土壤碳滙之重要方法,且生物炭能提供微生物部分碳源,同時減少大氣CO2濃度、土壤中無機態N的淋洗及N2O和CH4的釋放。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