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17/09/27
一、研究成果內容耐高溫登熟性佳、好味道並能有效對紋葉枯病的水稻新品種「栃木之星」:因出穗期之高溫造成白未熟粒及胴割粒等的品質降低,且在縣中南部地區會有因灰飛蝨傳播紋葉枯病問題,期望在不影響麥作,能比以往品種可更早採收的品種。1. 成熟期比以往早6天、具有抵抗紋葉枯病的多產量品種:成熟期比以往的品種早6天、對水稻後麥子的收成影響較少。2. 口感好、產量多、且具紋葉枯病抗性、可實現穩定生產:(1) 不易發生白未熟粒等的品質降低,且味道優評價高。(2) 產量及品質的提高:產量為+ 4~14%、一等米產率為+1.5~3.2%(與朝日之夢、越光等稻米品種比較)(3) 依地區進行品種之更換改良,來阻止灰飛蝨的病毒。二、未來規劃與展望1. 在高溫條件下,提升1等米的產率及口味優之差異性來銷售提高所得。2. 藉由廻避紋葉枯病的減收及減少病蟲害防治次數,而達到減少肥料栽培勞力及低成本化。研發機關:栃木縣農業試驗場。本文摘錄自日本農林水產省-2017年農業最新技術與品種報告一書
2017/09/26
一、研究成果內容早生、耐寒、抗病、產量多可低成本穩定生產的飼料用米品種:受到北海道飼料用米「立丈夫」晩期成熟之高產量品種栽培限制,以及主食用品種「七星」需施用大量肥料進行栽種生產,進而需要有高產量、耐倒伏性之品種來穩定生產。1.耐倒伏性、耐寒性、抗病性佳的早期飼料用米品種:(1)在北海道出穗期較早期之稻米除了移植栽培方式之外,也可進行直播栽培。(2)與調換品種的「七星」相比較,其耐倒伏性佳。再者,孕穗期耐寒性極强、稻穂病為葉稻莖病抗性强、穗稻熱病稍强、凍害及病蟲害等障碍抗性已有改善。2.可推廣於北海道全地區,實現低成本穩定生產:可移植至北海道全地區,與調換對象品種相比較,除了產量增加、藉由抗病性耐倒伏性等的改善、可低成本穩定生產。二、未來規劃與展望有助於飼料用米的穩定生產,在北海道可代替約1%(乳牛)~9%進口(豬)濃厚飼料。研發機關:北海道立綜合研究機構。本文摘錄自日本農林水產省-2017年農業最新技術與品種報告一書
2017/09/25
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IFPRI)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在目前氣候急遽變化之情況下,將使得2050年前全球糧食生產以每十年2%的速度下降,同時世界人口將成長至97億人,未來人們將會因為糧食生產供應量之降低使得價格上漲以及氣候影響運輸、倉儲和加工之限制造成食物獲取困難等因素,而被迫減少糧食、蔬果和肉製品之攝取。   來自世界銀行的評估模型也顯示未來2030到2040年間,將會由於高溫、乾旱和乾燥之氣候影響,而會有40%至80%用於種植主要糧食作物之農田喪失,同時在2014年的哈佛大學研究報告中亦證實,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提高會降低小麥,大米,豌豆和大豆等主要糧食作物中鋅、鐵、和蛋白質含量之營養價值,而這些營養成分的缺乏將會使人體遭受重大的健康危害。   此外藉由氣候模擬之研究報告亦指出,在2050年時熱壓力將會使非洲東部和中部種植豆類的面積減少高達50%,因此現今有一種稱為生物強化(biofortification)的新技術亦隨之發展,其主要是用以增強糧食作物中營養成分之含量,並用來因應減緩這些氣候變化趨勢的一項重要工具,透過選育耐熱性可到30攝氏度的優良豆類品系,協助育種者開發更具有生產力之營養改良豆類。【延伸閱讀】在海底種菜不是夢   同時也建立了一個氣候智慧型育種模式,提供一個具有可重複再現性的測試環境,並對於這些具有高營養價值與耐受性強的不同作物進行耐疾病、抗病蟲害、耐旱及耐熱之試驗,藉由不同育種技術之發展使得這些育種作物更能因應未來之極端氣候。
2017/09/22
本文摘錄自日本農林水產省-2017年農業最新技術與品種報告一書 【研發成果】 採用犁耕、機械播種,可低成本化及穩定多產量的栽培體系 【研發機關】 農業研究機構東北農業研究中心 【研究開發背景】 ・為了東日本大震災的復興,生產食品的生產地區,期待其大規模有競争力的農業。 ・在仙台平原海嘯受災稻田,期待以大區塊的稻田之低成本但相對穩定產量多之稻、麥、大豆2年3耕作栽培體系。 【研究成果内容】 適合犁耕和機械播種的大區塊稻田快速作業體系 1.犁耕、播種機體系 ・為耕作、播種用的一種鬆土機、播種機。 ・在旱田直播栽種上,為了秧苗的穩定性和防止漏水由翻土機進行作成苗床和播種後的壓平。 2.將大區塊田地的實際驗證試驗整合,從2013年到2015年實施大區塊田地驗證試驗。 3.3年的平均產量:旱田直播水稻:533kg/10a、小麥:403kg/10a、大豆:226kg/10a。 實現降低勞動費 1.針對東北地區平均毎60kg的合計費用為水稻57%、小麥46%、大豆72%,大為降低勞動費用。 2.目前犁耕、播種機旱田直播栽種的推廣情況,仙台平原200ha、全國1,000ha左右。 【未來規劃與展望】 有助於引進以大規模管理機構的旱田直播栽種為中心的低成本輪種體系。
2017/09/21
根據西班牙農業部指出「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兩大技術,未來應用於提高農業效率與永續將具有相當大的潛力,透過人工智慧技術可擴大預測風險以及影響的時間與範圍,進而有效擬定因應措施達到永續發展,這對於技術人員和農民來說能將預測訊息應用於病蟲害管理更是ㄧ項非常好的技術,同時有利於做出最佳決策。為此,西班牙農業部已經連續兩年利用人工智慧技術(AI)進行預測橄欖蠅病蟲害的示範實驗。   為了促進此技術之應用,歐洲農村發展農業基金會(EAFRD)資助建立安達魯西亞風險警示和動植物防檢資訊網(Andalusia's Alert and Phytosanitary Information Network, RAIF),進行橄欖蠅病蟲害以及其他作物參數之蒐集,經由機器學習技法(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以建立人工智慧模型,最終透過大數據之分析將其應用於進行未來四週之病害蟲行為預測。【延伸閱讀】新型態人工智慧系統將模仿人類想像與判別物件   然而,仍有部分人士認為透過感測器、無人機與昂貴軟體所蒐集之大數據技術,將有可能會剝奪農民訊息,進而增加其對技術公司之依賴,這情況在美國已有出現類似案例。因此,歐洲議會於2016年12月科學前瞻研究(Scientific Foresight Study)所發表之精準農業與歐洲農業未來的報告中指出必須制訂有利於農民的農業數據的所有權規範,同時讓農民自行擁有掌握數據之權利與數據交流間之信任機制,以獲得大數據分析後之結果,而歐盟委員會未來也將以農業大數據作為「提高生產力,糧食安全和農民收入」的途徑之一。
2017/09/19
本文摘錄自日本農林水產省-2017年農業最新技術與品種報告一書【研發成果】適宜栽培水稻大規模經營,節省勞力且價位低的灌入施肥技術【研發機關】茨城縣農業綜合中心、(有)横田農場【研究開發背景】就水稻栽培來説,於成長階段所搭配的追肥雖為重要,但由於夏天在追肥作業上需要極大的勞力和時間,因而尋求節省勞力的追肥技術。【研究成果内容】在田地間製作液肥,可節省追肥作業勞力的施肥裝置。1.裝置概要・使用廉價的固形肥料(尿素)可在田地間製作液肥。・為2層構造,透過浮標控制讓長時間灌入的溶液,滴下流量幾乎是固定。2.灌入重點・保持土壤濕潤狀態,長時間灌入肥料,經施肥後,其能抑制田面水中的尿素狀態氮濃度的偏差。大量減少追肥所需勞力。・由灌入施肥試驗得知,糙米的產量、品質與背負式噴灑機的慣行區為同樣。・由灌入施肥的追肥作業時間與現地慣行比較後,約可減少60%。【未來規劃與展望】・利用以往的背負式噴灑機讓水稻栽培的追肥作業大幅度節省人力。・使用便宜的尿素,可讓栽培水稻的大規模管理機構減少肥料噴灑所需成本。
2017/09/19
台灣氣候高溫多濕,導致農民為了防治病蟲害,普遍性大量噴藥,農委會主委林聰賢今天首度宣示,到2027年時全國農藥使用量將減半,將用10年時間,導入生物防治、鼓勵有機、友善耕作、疫病監測、設施農業,輔導農民精準用藥,減少農藥使用,達到食品安全目標。中研院今天進行第54次國內院士季會會議專題演講,邀請農委會主委林聰賢,針對「農產品安全的展望」進行專題演講,演講中,做以上政策宣示。根據農委會統計,民國105年,國內自行生產以及國外進口的農藥量為2萬5555公噸,根據林聰賢的規劃,到2027年將減半使用。農委會主委林聰賢表示,農藥要有替代性,現在很多科技可做生物資材、生物酵素、要改變農民的用藥習慣,未來技術成熟也能變一個產業輸出和我國相近的東南亞國家,讓消費者對農漁產品安全更有信心。他也說,農委會推廣5年2000公頃設施栽培,加上疫病的完整監測,東方果實蠅、小葉菜娥等蟲害可以用集體誘捕方式,減少農藥使用。農委會農試所所長陳駿季表示,我國因為氣候高溫多濕,導致農民為了防治作物病蟲害,因此大量使用農藥,根據統計,我國與鄰近國家日本相比,使用的農藥量偏高,主要是因為氣候高溫多濕,病蟲害太多,不像是有些寒帶地區會下雪,可減少作物病害發生,這些是環境的因素;另外一點是農民的用藥習慣導致,因此,未來10年內,透過輔導農民使用生物防治技術,可將農藥使用減半。陳駿季表示,以台灣大湖草莓為例,因為有紅蜘蛛等蟲害,農民經常需要噴藥,造成農藥殘留,但現在農試所協助導入生物資材,可以取代化學農藥做防治,農試所在國姓鄉也輔導草莓,再採收期不噴藥,僅在開花前噴,開花後不噴,等到草莓收成時,是完全測不出農藥殘留,未來也可以導入大湖地區輔導大湖草莓農民,將來,一個品項、一個品項的農產品慢慢導入生物防治技術,可以有效降低農藥使用。
2017/09/18
農業是現今全球上最主要的就業來源之一,目前約有40%的勞動力均來自於此,因此在從Agfunder News之報導中亦指出,區塊鏈技術於農業產業之運用上會是未來重要的發展趨勢之一,並將改變現有的農業產業結構,如:Filament創業公司的智慧農場之應用概念以及SkuChain創業公司的食品供應鏈追蹤物流系統與分散式記帳技術等。   Filament公司透過其所建立之平台,將用戶實體物體與現有網絡進而連接到更廣闊的網絡與應用,促使智慧農場之科技發展能夠成為可靠的基礎設施,建立一種永續農業的經營模式,以提高我們的環境品質,並整合技術與自然生物循環控制,最終創造農場經營之經濟提升,藉由使用區塊鏈技術之智慧農業可做到防止天氣數據之竄改、警報簡訊提醒、機械協議、GPS定位以及連結更多精準農業的相關平台;而SkuChain公司則致力於發展強化貨物流通的信任和可見度之相關技術,藉由監控食品供應鏈能讓消費者更好地了解食物來源、製造日期、以及食物當時生產情況,消費者可透過一個透明的分散式計帳方式詳細瞭解所購買之食品的一切來源。   因此區塊鍊技術其具有巨大的潛力可以改未來農業結構,藉由供應鏈之即時管理、更快速地獲取消費者消費訊息、以及整個食品生產鏈的透明化流程等區塊鏈技術之運用,解決生產者與製造商間經常困擾於如何驗證從農場到餐桌之訊息準確性問題;另一方面,特別是在有機食品之潛力市場發展中,利用分散式記帳技術可以增強農業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連結關係,盡量減少不公平定價、不確定之產品來源、減少跨國農業影響力,從而促進當地之經濟發展,甚至未來還能協助農村地區匯款以及其他農村金融解決方案。【延伸閱讀】區塊鏈於放養雞產業之應用   區塊鏈技術正持續展露其可以改造許多市場與社會經濟之核心價值所在,而農業亦會是可與之結合進行發展的項目之一,尤其是在現今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與生產流程透明化之日益重視下,將可替農業產業未來發展提供符合成本效益之技術應用與更好的解決方案。
2017/09/15
本文摘錄自日本農林水產省-2017年農業最新技術與品種報告一書【研發成果】利用鉬化合物和氧化鐵包覆水稻種子的直接播種栽培【研發機關】農業研究機構、九州沖繩農業研究中心【研究開發背景】在水稻作物上需要節省勞力、低成本化。雖不需育苗的直接播種栽培有望成為節省勞力的方法,但由於在稻田直接播種上,確保秧苗所進行的包覆種子需要經費和工作時間,因而尋求簡單的包覆法。【研究成果内容】因直播而採用的氧化鐵和鉬化合物包覆種子1.氧化鐵是防止種子浮游的主要成份。2.為抑制造成阻碍立苗原因的硫離子形成,而混合鉬化合物。3.不使用石膏(硫離子的生成源),以PVA粘著。以上混合粉可購得,不需要做混合的工作,可由2種類(用簡易便宜的0.1倍重用和0.3倍重用)選擇。秧苗不遜色於現有方法(過氧化鈣粉粒劑)。包覆材料少、作業簡單、費用便宜【未來規劃與展望】直接播種方法與以往的種子包覆法相比較其作業容易、可降低材料費。根據水稻直接播種,可實現分散繁忙時期的作業和減少水稻的製造成本。
2017/09/14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代表北川隆行先生於日前接受越南日報記者專訪時,指出越南在咖啡與腰果等農產品現今已達到世界上最高的產量,但不應僅限於滿足現況,為了能夠創造更多的農業發展機會,其需要藉由先進技術的發展以提升作物之產量,同時建立農產品品牌以及擴展國內外市場與增加投資機會,為達此目標越南政府應積極推行相關因應措施以協助農民導入新興的農業技術。   近年來日本企業持續增加對越南國內農業技術發展的投資,因此北川先生認為其最主要原因在於越南農業商機潛力大、其次是越南尚未建立從生產者、物流業者與消費者間的網絡聯繫之系統性生產鏈,建立類似日本大型超市AEON公司從生產、加工到銷售的一條龍營運模式,經由日本加工業者與越南企業共同合作,並透過日本企業技術投資與提供,導入耕地土壤與環境生長因子監控以及資訊應用服務的天氣預報系統,提升優質農產品供應來源與農產品價值,達到促進越南當地人民經濟及生活消費水準提升之目的。【延伸閱讀】現代奴役致使漁業過度捕撈問題加劇   此外針對越南農業科技發展所遇到瓶頸,北川先生則認為未來可透過農業機械化技術協助提升農作物生產產量,並透過中央政府與當地機構籌畫高科技農業園區,積極建立與生產者間互助契作關係,並建立便捷的交通網絡與保鮮設備等基礎建設,以協助農民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將產品送至市場,並藉由市場調查分析提前瞭解市場需求,以最低成本創造最高價值之農產品,倘若有農產品不符合市場品質要求和食品安全的話,則需擬定相關措施協助生產者提升並強化其管理機制,以提升越南產品安全與促進外銷。
2017/09/13
本文摘錄自日本農林水產省-2017年農業最新技術與品種報告一書【研發成果】可大幅度減少從土壤中吸收鎘的水稻品種「越光環1號」【研發機關】農業環境技術研究中心、新時代作物開發研究中心【研究開發背景】以往讓稻米中鎘濃度減少的技術,在成本及效果方面其應用範圍受到限制。期望開發可直接應用於以往稻作栽培法的低鎘水稻品種。【研究成果内容】經由離子照射來突變處理培育而成的「越光環1號」1.品種特性:在鎘濃度高的稻田栽培,即使不採取減少對策,「越光環1號」的糙米鎘濃度幾乎在檢出界限以下(0.01mg/kg)。2.生長特性:越光環1號的出穗期、糙米產量和稈長、穗長等形態幾乎與越光同等。其味道透過外部機關也得到同等級評價。可降低源自於水稻的鎘吸收1.經由稻米攝取的鎘量幾乎消失-透過引進「越光環1號」和抑制鎘吸収特性的水稻品種栽培於全國,其從農作物吸取的鎘量為減少46%。2.不需長期湛水管理-由於不再需要出穗前後的長期湛水管理,因此可確保夏天的大量農業用水和避免機械採收時的作業性降低。3.可有效降低稻米中含有砷的技術-「越光環1號」節水栽培可同時降低鎘及砷量。【未來規劃與展望】有助於減少從土壤中吸收的鎘量。其他品種和將來性系統同樣引進鎘吸收抑制特性,有助於新低鎘品種的開發。
2017/09/12
隨著雲端、行動裝置及IoT物聯網的農業科技(Agritech)時代來臨,農業IT商品正迅速發展,如北海道和神奈川縣等地區,已有八成的中小型農業生產者開始大規模地導入IT技術(資訊技術)使用從事農業活動。 自行研發數據分析、價格低廉之一次性機器零件   前富士通系統工程師堀田一司先生,於北海道經營有10棟的番茄、青椒和小麥之溫室栽種農場,在每一棟溫室各安裝有多台感測器,每天利用辦公室的電腦與智慧型手機觀察感測器所偵測到的溫度、濕度及二氧化碳濃度,並透過短距離無線通信ZigBee和3G數據通信將數據上傳至公用雲端,以隨時記錄溫室之環境變化,因此當環境發生異常變化時,立即可藉由數據分析出的結果進行精密的判斷與處理。   由於目前常見的農業用感測器之成本通常較高,機台常因暴露在農作灑水或農藥施用的環境中而損壞,同樣裝載感測機每台1萬9千日幣,裝載單板電腦(Single Board Computer)的Raspberry Pi感測機一個市價1500左右日幣,兩顆3號電池可用一年,ZigBee的傳輸距離雖短,速度慢,但價格便宜還可降低耗電力,因此堀田先生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IoT系統,同為前富士通SE的吉田正巳先生也自行成立農業IT公司,他和堀田先生一致認為「機器設備一次性使用就可以了,主要是讓價格便宜才對」,經由吉田正巳先生不斷地進行產品改良後,現在只要幾千日幣工本費就能更換損害的零件。   最後,堀田先生指出「必須先透過數據的累積,才能發揮溫室經營效用」,並期盼能將累積的數據未來讓其他生產者驗證過後,達到真正IT之應用。 應用雲端使收入倍增,並促成生產目標與農作生產間的訊息共享   位於神奈川縣三浦市的活力健康山森農園,共占有18個農田,面積約有3公頃,其溫室占地約有10公畝,並生產紅蘿蔔、白蘿蔔、高麗菜等10種以上的蔬菜,負責該農園的山森壯太先生利用感測器與雲端服務來管理耕地情況與農作生產,藉由在溫室裝置UECS環控系統進行溫度、濕度與風速等環境參數測量與蒐集,並透過這些數據快速瞭解農田何時應開始進行種植,種植什麼作物,以及利用哪些農業資材,同時掌握土壤數據分析的結果,最後綜整上述資訊分析後,進行採收量與出貨量等農業生產計劃的評估。   該農場最初使用IT業者所開發之農業專用的雲端服務系統,但由於操作上和機台功能略有不足,促使山森先生開始自行投入「kintone」雲端平台之開發,此平台可依據其生產目標與預定之農業生產計畫讓10位農作業員同步共享作業內容,同時每年經由web定期更新農藥等數據,並套用在不同年度農業生產計畫中,因此在大型超商進貨蔬菜時,平台能配合不同公司格式上傳肥料與農業等生產履歷資訊,同時編寫一份符合農業生產過程管理(GAP)認證的報告書,以證明農產品安全。【延伸閱讀】美國投入控制環境的表現型設備於植物科學   目前活力健康山森農園其年營業額約4,500萬日圓,在應用IT技術與設備後將大幅提升經營與生產效率,並期望在兩年後可將營業額目標提升至1億日圓,同時山森先生認為不同農業生產者各有其偏好的使用習慣,因此只要善用發揮IT技術之應用,農民可不需要使用特定企業的平台,並自行研發符合自己使用之專用系統。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