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18/02/02
近年來智慧型裝置使用越趨普遍,配合多元開發的應用程式,能提供更即時與方便的功能,加上各國正致力於推動於智慧農業與科技化,若能結合普羅大眾手邊的行動裝置,將能使農民更加便利行事。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提供畜牧生產者一個新的應用程式-ISU Livestock Crush Margins,可用來評估畜牧業的生產成本。程式使用Crush margin(CM)計算,以動物銷售價格減去大豆或玉米等飼料期貨合約價格,再扣除原先購買的動物(例如斷奶的仔豬或仔牛)成本,得到最終利潤率,這些資訊隨著使用時間增加,能夠每週更新紀錄,累積起來就成為長期的利潤變化趨勢,幫助使用者找出最適合銷售的時間。   由於動物的買入價格和飼料成本佔了畜牧業總投入成本的絕大部分,因此隨時計算與評估利潤變化有助於長期監測市場變化。此應用程式能讓使用者自行輸入數據,且不受時間與地點影響,兼具靈活性與便利性;雖然計算出來的數值並非絕對性指標,但可用於比較與回顧歷年的生產表現與營運趨勢,利於未來的營銷與生產風險管理。【延伸閱讀】煤生物轉化的模型預測   相關計算資料與程式請參考連結
2018/02/01
臺灣地狹人稠,高密度的飼養無可避免加快流行病在禽畜中的傳播,也會影響禽畜的生長情況。事實上,和人一樣,禽畜都需要妥善的營養照料。在農業科技的進程加持下,新劑型維生素的誕生,不僅有助降低抗生素用量,還能增強禽畜抵抗力,促進生長效果。 臺灣的畜牧技術已相當先進、成熟,藉由育種技術,也成功培育出成熟時間越來來越短、抗病力越來越強的雞隻品種;在先天環境的條件限制,高密度飼養卻也是難以改變的現況。而所有的禽畜,都和人一樣,都是要「預防重於治療」,在飼料中添加優質營養劑,增強吸收率,就能幫助農人飼養出最好的畜產肉品。 藉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啟動的「推動農業科技產業全球運籌」計畫,貿立實業公司申請執行「農業業界科專計畫」,完成的新劑型奈米微乳化維生素技術開發,強化飼料添加物品質,為飼養業者開創飼料添加物新選擇,有助於飼養者因應禽畜各種緊迫狀況及不同生長階段與飼養環境的營養需求。 應用奈米微乳化技術,降低飼養風險與成本 具有獸醫師背景的貿立實業董事長劉學文,致力於臺灣畜牧產業發展,全心投入動物飼料營養相關產品,自成立以來,就不斷力求突破,希望協助業者提供更高品質的肉類產品,同時大幅提升動物的營養狀態與健康。貿立提供許多解決方案,讓動物重量均勻增加,減少仰賴抗生素,並增強禽畜從飼料吸收營養素的能力。迄今,在禽畜營養的專門業務上,已建立包含有機礦物質合成、微生物發酵、營養配方設計、功能性營養劑生產及國際貿易業務等5個平臺。 「貿立實業為改善一般維生素粉末或傳統液體維生素溶解度低的問題,及提升維生素於動物體內之吸收效率,開發出水包油(Oil in Water, O/W)技術,並成功研發出畜禽用奈米微乳化型態液體維生素。」產品營銷經理李穎儒進一步表示,「這項技術主要是將脂溶性維生素包埋於水分子中,形成水包油的特殊球型結構體,因此在水溶液中能以任意比例溶解,具有高溶解度及高透析性。 而經由試驗研究結果顯示,新劑型奈米維生素可在半小時內被蛋雞與肉雞快速吸收,吸收速率較一般液態維生素需1.5小時顯著提升,同時可提高蛋雞與肉雞對維生素之利用率及飼料換肉率,提升蛋重及肉雞體重,並能適時改善蛋雞與肉雞處於緊迫壓力時所發生之生理狀態與反應。」 換句話說,透過此新劑型奈米維生素之生產技術開發,不僅可穩定生產含充足維生素且功效穩定之飼料添加物,強化飼料添加物品質,還能降低飼養戶之飼養風險與成本。 無抗養殖營造安心健康成長環境  除了首創應用奈米微乳化技術,推出新劑型奈米維生素「益維寶」外,貿立另還推出酚多精(液劑)、酚多精S(粉劑)系列產品,結合多種植物精油和漢方植物萃取成分,用來取代傳統抗生素或降低抗生素用量,並提供客製、定性化產品。 「天然的植物精油與漢方中草藥,如薄荷、板藍根等,本來就具有一定程度的預防效果,不僅針對疾病可治標治本,相對抗生素也更安全,及不易產生抗藥性及藥物殘留問題。」李穎儒說,「這樣不但有助於降低畜牧養殖各類發炎,如呼吸道疾病、生殖系統等問題,對於緊迫症狀,像是病原菌、疫苗過敏、高溫、併欄、運輸等,也同樣具抑制病原菌生長與發炎生成的作用,達到無抗養殖的目標。」,「2018年將會推出抗熱包覆酚多精產品,對粒狀飼料具有更高的功效。」 「現今食品安全問題,突顯出建立健康畜產養殖的重要性。」曾任職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動物科技研究所,現為貿立實業資深市場經理的劉昌宇博士指出,現代人雖然非常重視肉品安全,卻忽略一個最重要的根本,「其實從養殖禽畜的建築、環境的溫度乃至其餵飼的飼料都與禽畜的優劣息息相關嗎?」就如同英國俗諺說:「You are what you eat」,意指吃進什麼樣的食物,就決定什麼樣的身體,我們想要吃到健康安全的食物,也得讓禽畜在安心健康的環境下成長。 「事實上,只要友善飼養指標達成時,高品質與安全的肉品自然隨之而來。開闊的飼養空間降低疾病的發生率、在地取食避開飼料添加物中的藥物與抗生素,更增添肉品風味、人道屠宰與低溫處理則確保肉品在分切過程中不受微生物汙染,保持鮮度與口感⋯⋯這都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劉昌宇表示,不過臺灣受限於先天條件,實在難以達成這樣的飼養方式,「所以我們希望為禽畜爭取福利,讓他們能夠透過優質的營養品,健康安全的成長。」 媲美歐美日大廠品質,前進國際佈局 目前,貿立實業從研發、生產至通路,掌握禽畜營養一貫化作業,導入ISO9001品質管理系統及HACCP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且自行設置營養檢驗室,以確保生產及管理系統上,能符合國際規範及食品安全的管制,不僅品質媲美歐、美、日,更受到大陸及東南亞等市場青睞,並已於菲律賓取得登記販售,積極於越南、印尼、泰國及馬來西亞進行佈局。 就如歐盟國家推行「同一健康」的概念,禽畜的健康直接影響消費者的健康,安全只是產銷履歷最基本的承諾,其他像是友善環境、禽畜福利之生產管理等,其實也是消費者應該重視的環節,從產地到餐桌,絕對是對健康的最佳投資。 【相關資訊】 想更進一步了解此專案研發成果細節,請逕洽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陳小姐,電話:03-5185092,信箱:1032201@mail.atri.org.tw
2018/02/01
臺灣地狹人稠,高密度的飼養無可避免加快流行病在禽畜中的傳播,也會影響禽畜的生長情況。事實上,和人一樣,禽畜都需要妥善的營養照料。在農業科技的進程加持下,新劑型維生素的誕生,不僅有助降低抗生素用量,還能增強禽畜抵抗力,促進生長效果。  臺灣的畜牧技術已相當先進、成熟,藉由育種技術,也成功培育出成熟時間越來來越短、抗病力越來越強的雞隻品種;在先天環境的條件限制,高密度飼養卻也是難以改變的現況。而所有的禽畜,都和人一樣,都是要「預防重於治療」,在飼料中添加優質營養劑,增強吸收率,就能幫助農人飼養出最好的畜產肉品。  藉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啟動的「推動農業科技產業全球運籌」計畫,貿立實業公司申請執行「農業業界科專計畫」,完成的新劑型奈米微乳化維生素技術開發,強化飼料添加物品質,為飼養業者開創飼料添加物新選擇,有助於飼養者因應禽畜各種緊迫狀況及不同生長階段與飼養環境的營養需求。  應用奈米微乳化技術,降低飼養風險與成本  具有獸醫師背景的貿立實業董事長劉學文,致力於臺灣畜牧產業發展,全心投入動物飼料營養相關產品,自成立以來,就不斷力求突破,希望協助業者提供更高品質的肉類產品,同時大幅提升動物的營養狀態與健康。貿立提供許多解決方案,讓動物重量均勻增加,減少仰賴抗生素,並增強禽畜從飼料吸收營養素的能力。迄今,在禽畜營養的專門業務上,已建立包含有機礦物質合成、微生物發酵、營養配方設計、功能性營養劑生產及國際貿易業務等5個平臺。  「貿立實業為改善一般維生素粉末或傳統液體維生素溶解度低的問題,及提升維生素於動物體內之吸收效率,開發出水包油(Oil in Water, O/W)技術,並成功研發出畜禽用奈米微乳化型態液體維生素。」產品營銷經理李穎儒進一步表示,「這項技術主要是將脂溶性維生素包埋於水分子中,形成水包油的特殊球型結構體,因此在水溶液中能以任意比例溶解,具有高溶解度及高透析性。  而經由試驗研究結果顯示,新劑型奈米維生素可在半小時內被蛋雞與肉雞快速吸收,吸收速率較一般液態維生素需1.5小時顯著提升,同時可提高蛋雞與肉雞對維生素之利用率及飼料換肉率,提升蛋重及肉雞體重,並能適時改善蛋雞與肉雞處於緊迫壓力時所發生之生理狀態與反應。」  換句話說,透過此新劑型奈米維生素之生產技術開發,不僅可穩定生產含充足維生素且功效穩定之飼料添加物,強化飼料添加物品質,還能降低飼養戶之飼養風險與成本。  無抗養殖營造安心健康成長環境   除了首創應用奈米微乳化技術,推出新劑型奈米維生素「益維寶」外,貿立另還推出酚多精(液劑)、酚多精S(粉劑)系列產品,結合多種植物精油和漢方植物萃取成分,用來取代傳統抗生素或降低抗生素用量,並提供客製、定性化產品。  「天然的植物精油與漢方中草藥,如薄荷、板藍根等,本來就具有一定程度的預防效果,不僅針對疾病可治標治本,相對抗生素也更安全,及不易產生抗藥性及藥物殘留問題。」李穎儒說,「這樣不但有助於降低畜牧養殖各類發炎,如呼吸道疾病、生殖系統等問題,對於緊迫症狀,像是病原菌、疫苗過敏、高溫、併欄、運輸等,也同樣具抑制病原菌生長與發炎生成的作用,達到無抗養殖的目標。」,「2018年將會推出抗熱包覆酚多精產品,對粒狀飼料具有更高的功效。」  「現今食品安全問題,突顯出建立健康畜產養殖的重要性。」曾任職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動物科技研究所,現為貿立實業資深市場經理的劉昌宇博士指出,現代人雖然非常重視肉品安全,卻忽略一個最重要的根本,「其實從養殖禽畜的建築、環境的溫度乃至其餵飼的飼料都與禽畜的優劣息息相關嗎?」就如同英國俗諺說:「You are what you eat」,意指吃進什麼樣的食物,就決定什麼樣的身體,我們想要吃到健康安全的食物,也得讓禽畜在安心健康的環境下成長。  「事實上,只要友善飼養指標達成時,高品質與安全的肉品自然隨之而來。開闊的飼養空間降低疾病的發生率、在地取食避開飼料添加物中的藥物與抗生素,更增添肉品風味、人道屠宰與低溫處理則確保肉品在分切過程中不受微生物汙染,保持鮮度與口感⋯⋯這都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劉昌宇表示,不過臺灣受限於先天條件,實在難以達成這樣的飼養方式,「所以我們希望為禽畜爭取福利,讓他們能夠透過優質的營養品,健康安全的成長。」  媲美歐美日大廠品質,前進國際佈局  目前,貿立實業從研發、生產至通路,掌握禽畜營養一貫化作業,導入ISO9001品質管理系統及HACCP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且自行設置營養檢驗室,以確保生產及管理系統上,能符合國際規範及食品安全的管制,不僅品質媲美歐、美、日,更受到大陸及東南亞等市場青睞,並已於菲律賓取得登記販售,積極於越南、印尼、泰國及馬來西亞進行佈局。  就如歐盟國家推行「同一健康」的概念,禽畜的健康直接影響消費者的健康,安全只是產銷履歷最基本的承諾,其他像是友善環境、禽畜福利之生產管理等,其實也是消費者應該重視的環節,從產地到餐桌,絕對是對健康的最佳投資。  相關資訊  想更進一步了解此專案研發成果細節,請逕洽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陳小姐,電話:03-5185092,信箱1032201@mail.atri.org.tw。
2018/01/31
近年來隨著健康意識抬頭,人們逐漸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以預防糖尿病、肥胖、癌症或高血脂等症狀發生。由於穀物中含有豐富澱粉,而攝取過多精緻化穀物不益於身體健康,故澳洲的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CSIRO) 與政府農業部投資的Grain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及法國公司Limagrain Céréales Ingrédients合作,希望增加小麥含有的抗性澱粉含量,食用後能夠減緩人體吸收效率,使得血糖不再急遽上升。   抗性澱粉(Resistant starch,RS)是一種膳食纖維,在腸道中不易被分解,需要更長的時間消化;相對而言血糖上升也較緩慢,故能減少脂肪堆積速度。然而,大部分加工澱粉食品中的抗性澱粉含量較低,若能了解基因性狀對穀物中抗性澱粉合成的影響,就能幫助基因或傳統育種選拔得到更適合現代人食用的產品。   先前文獻指出,抗性澱粉與直鏈澱粉(amylose)含量呈現正相關,而降低澱粉分支酵素(starch branching enzyme;SBE)會對不同穀物的產生的澱粉結構占有輕重不一的影響。而本研究則往前推進一步,選擇現有小麥品種Sunstate和Chara進行雜交,發現降低澱粉分支酵素中的SBEIIa和SBEIIb表現,可以幫助提高小麥中的直鏈澱粉含量;且由於SBEIIa和SBEIIb在染色體上距離非常接近,分析不同小麥中分離出的SBEIIa和SBEIIb基因中SNP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單核苷酸多態性)與遺傳缺失的序列,可幫助了解基因與抗性澱粉含量的關聯。此研究首次使得小麥的直鏈澱粉含量突破80%,而抗性澱粉占總澱粉的35%以上。【延伸閱讀】穿戴式酵母貼片偵測輻射傷害   在澳洲目前正準備種子生產、產品測試及申請許可,預計到2019年可將產品上架,讓消費者選購高纖維麵粉製成的產品。   相關研究報告發表於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2018/01/30
豬皮是豬隻屠宰後的副產品,除了供直接食用、製造皮革與明膠外,國立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林亮全教授因應銀髮族保健的需求,對豬皮進行加值應用,低溫萃取豬皮的水解膠原蛋白胜肽,成為平民版維骨力,幫助銀髮族改善關節炎。 在臺灣,豬皮經屠宰處理有兩種狀態,一是經由燙毛、脫毛後,豬皮全供消費者食用,幾乎無廢棄;另一則是電動屠宰場將豬皮以整張剝除後,用於製作皮革,並把修整、裁邊剩下的零碎豬皮,加工提煉出明膠。 豬皮明膠有很多用途,能製作膠囊、點心、化妝品⋯⋯等,但近年用量銳減。「現在吃素人口多,而且回教國家也不能使用豬皮做成的食品、用品。」熟悉肉品屠宰業的林亮全教授指出,豬皮受到需求降低的影響,大多被絞碎製成滷肉飯的原料。 萃取膠原蛋白,豬皮變身保健潛力股 不過在林亮全教授眼中,豬皮的應用可不能這樣被埋沒。他利用低溫萃取技術,取出豬皮的膠原蛋白,再以酵素水解,經冷凍乾燥後製成 膠原蛋白胜肽。 這樣的膠原蛋白胜肽,可以有效減緩退化性關節炎。林亮全教授為了證實豬皮的水解膠原蛋白胜肽,也能跟目前國內銀髮族食用的維骨力,具備相同的保健優點,進行老鼠實驗。 他的研究團隊在老鼠身上注射藥劑,讓老鼠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後,然後餵食豬皮的水解膠原蛋白胜肽,並為老鼠照了X光片,發現老鼠的骨骼獲得修復、改善。 這項研究已得到國家發明專利,實驗證明豬皮萃取的膠原蛋白水解物,能有效減緩退化性關節炎的病程,而且副作用極低,具有發展保健食品的潛力。同時,還能為豬隻屠宰後的豬皮副產物,提高附加價值,增加業界收益並降低豬皮廢棄物的汙染。 「平民版維骨力」成本便宜、成分天然 林亮全教授以「平民版維骨力」形容他研發的豬皮水解膠原蛋白胜肽,「豬皮成本便宜,水解膠原蛋白胜肽的成分也純天然。」他指出,坊間維骨力的成分為蝦蟹殼類,容易造成人體過敏,豬皮可避免此困擾,且其中所含的葡萄糖胺,也能促進膠原蛋白的製造,「那不就直接吃這款膠原蛋白水解物就更好!」 針對改善關節退化的部分,林亮全教授亦將維骨力及豬皮水解膠原蛋白胜肽一起進行實驗,結果顯示維骨力持續吃3個月左右,可以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然而豬皮水解膠原蛋白持續吃1個月,即有明顯改善效果。 供應全球75億人口的農業,利用科技創新加值,不僅提高技術含金量,成為國際金融專家推崇的投資金磚,讓傳統的農業樣態增加科技產業的發展內涵,吸引全球市場關注。 臺灣擁有深厚的農業技術研發與應用基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啟動「推動農業科技產業全球運籌計畫」,鏈結國內產學研的研發能量,一起攜手引導農業科技產業進行創新、產生新價值。 林亮全教授研發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豬皮水解膠原蛋白胜肽,即是「推動農業科技產業全球運籌計畫」的成果亮點之一。目前他將「以豬皮的膠原蛋白水解物製作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產物之方法」技術,以50萬元授權金額,移轉予嘉頂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嘉頂生技)。 嘉頂生技的母公司是國內最大專業豬肉生產商的嘉一香食品公司,嘉一香從上游的飼料、到豬隻屠宰及加工製成食品,採用一貫化作業,擁有來源充足的豬皮用於製作水解膠原蛋白胜肽。 而這款「平民版維骨力」產品預計於兩年內上市,先以臺灣為銷售的主市場。未來也可針對貓、狗等伴侶動物的保健食品市場,開發相關產品,改善毛小孩的退化性關節炎。 豬隻全利用,發展銀髮商機 林亮全教授投入豬隻副產品的創新研發運用,瞄準人口老化帶來的銀髮商機,研發保健食品,改善老人生理退化帶來的不便。他笑稱,豬從頭到腳的利用,都能發展銀髮商機,讓豬隻屠宰後,所有部分都能被利用。 在他的研究當中,利用豬與雞屠宰後剩下的豬腦、豬眼、豬膽、豬肝、雞血⋯⋯等廢棄物,開發許多令人驚豔的產品。例如,雞骨的骨髓能提煉製作抗高血壓製劑,並已獲得專利,而製劑含有接近10%的精胺酸,還能改善男性陽痿。 從豬眼睛的水晶體抽取玻尿酸,與使用雞冠以有機溶劑萃取相比,雖然量少,但分子量較高、無溶劑殘留,可注射關節,改善退化性關節炎;銷售日本的烏骨雞,自切除不要的頭與腳萃取出黑色素,可用於抗氧化、防曬的化妝品原料;自豬肝萃取的水解胜肽,被人體攝食後,可促進腸胃道分泌膽囊收縮素、胜肽YY,增加飽食感、幫助降低進食量。 另外,林亮全教授正在研究豬膽,開發能改善酒精脂肪肝、三酸甘油脂、高血壓的製劑;將雞隻屠殺後剝掉不要的沙囊膜,找出修復胃潰瘍、皮膚的有效成分。 「我希望做到全豬、全雞的利用,屠宰後沒有廢棄物,而豬、雞所有副產物都有對人類健康更好、更有價值的用途。」林亮全教授語重心長地表示。 經過加值創新,讓農業副產品、廢棄物已從汙染環境的問題,轉變成創造價值與利潤的經濟解方,提升臺灣農業競爭力、開拓新商機。 相關資訊 想更進一步了解此專案研發成果細節,請逕洽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陳小姐,電話:03-5185092,信箱:1032201@mail.atri.org.tw
2018/01/29
由於石化能源短時間內無法再生,近年來替代性能源與生質能源開發已成為各國發展重點,其中生質乙醇主要來源為發酵含糖量高的作物而得,燃燒後只生成水與二氧化碳,除了不易造成空氣汙染,二氧化碳排放也較石化燃料少。然而,乙醇易燃、燃燒熱較低且容易與水混合而腐蝕機器引擎,而異丁醇蒸氣壓較高、運輸方便、每單位燃燒所得能量更多,故許多科學家致力生產化學性質更穩定的異丁醇做為乙醇替代品。   已知乙醇與甲醇透過催化劑與高溫鹼性條件下可進行Guerbet反應脫水生成高級醇,但因催化劑不耐水,常造成催化效率不佳,且原料需使用無水乙醇,增加生產成本。而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使用預催化劑trans-[RuCl2(dppm)2]能增加此系統對水的耐受性,且使用氫氧化物催化劑,在78%的選擇性下異丁醇產率為36%;故能夠用於含水量高的粗發酵液原料。研究小組也測試使用酒精性飲料作為乙醇來源,在85%的選擇性下異丁醇產率為29%。【延伸閱讀】微生物能轉換酸乳清廢液為生物燃料   此外,丁醇早已是化學工業中的基本材料,用途廣泛,未來若能成功結合乙醇的釀造技術,將能擴大工業上生產生質丁醇的規模,提升其作為石化燃料替代品的重要性並降低丁醇的生產成本,也有助於化工產業的丁醇原料取得。
2018/01/26
英國哈珀亞當斯大學發現,在牛飼料中添加微藻也可以增加牛奶中的長鏈Omega-3脂肪酸含量,提升奶酪、優格等以牛奶為基底的乳製品中所含的營養,同時也降低了產品中飽和脂肪酸的含量。
2018/01/25
石斑魚屬於高經濟魚種,但因石斑魚容易感染致命性疾病,也讓相關業者頭痛不已,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主任葉信利帶領研究團隊從民國99年投入石斑魚模場技術建立,期望能夠解決疾病問題,近兩年團隊還引入智慧化管理、開發新魚種完全養殖技術,試圖為不穩定的石斑魚市場開拓出一條新路。 透過模場建置,期望達到三防目標   民國98年行政院核定「石斑魚產值倍增計畫」,從制度、研發、行銷等面向都有一定程度的規劃,當時臺灣石斑魚產業蓬勃發展,但疾病問題也隨著產業發展逐漸嚴重。水試所在民國99年投入石斑魚模場的技術建立,為了解決疾病問題,水試所提出要朝向整場輸出的方向發展,便著手進行研究。   民國103年開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推動「推動農業科技產業全球運籌計畫」,輔導各單位在面對全球市場劇烈變遷時,能夠促進農業產業創新,因應市場變化。因此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團隊便負責執行「石斑魚養殖模廠技術之建立」計畫,更進一步朝強化建構生物安全設施、健康種魚篩選、乾淨餌料生產、白身苗生產以及中間育成標準化作業流程等技術,來推動石斑魚模場產業化,達到整場輸出目的。   葉信利表示,當時提出計畫規模是現今模場兩倍大,後來因經費問題僅建設一半,但是仍保有當時規劃的育苗、中間育成、養成等設施。希望透過模場改善石斑魚的生產品質、降低氣候變遷的影響以及水平感染的機會,達到防寒、防熱、防疫三個目標。 杜絕石斑魚垂直感染,從種魚篩選做起   研究團隊這幾年監測模場溫度,發現室內外溫度差異可達攝氏4~6度,寒流來襲時,室內溫度可維持在攝氏16~18度,105年霸王寒流來襲,模場石斑魚完全沒受到任何影響。面對室內場可能會帶來的高溫影響,團隊成員笑著說,模場建置時,防熱其實是相當關注的焦點,因此室內場中有架設多組抽風扇協助夏季的溫度調節。   但環境溫度控制對團隊來說並不是最大的困難點,由於石斑魚會經由垂直及水平感染病毒,每個生產環節操作都顯得很重要。葉信利表示,垂直感染的關鍵是來自於種魚帶原,以龍膽石斑來說,民國89年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就開始為場內的龍膽石斑植入晶片、檢測是否有帶原等,只要發現有帶原病毒就會捨棄該尾石斑魚,透過16年養殖管理以及從育苗系統檢測子代是否帶原等方式,來篩選健康種魚。 水質、餌料、人員進出都是水平感染途徑   垂直感染需要長期對種魚監控,防止種魚帶原病毒。但水平感染途徑相當多元,只要「接觸」就有機會影響石斑魚,因此研究團隊針對石斑魚開發乾淨餌料生產系統,篩選不帶原的橈腳類、輪蟲進行養殖,並使用益生菌及光合菌進行生物培養,目前一批次餌料生物可供應50萬至100萬尾石斑魚苗食用。   與石斑魚息息相關的另一部分就是水質問題,過去水質可透過臭氧、UV、電解水、化學藥劑等方式進行處理,研究團隊發現,近年機械成本降低,電解水是具有經濟效益且穩定的處理方式。目前場內電解水設備1小時可處理100噸用水,而全場僅需1200噸的用水量,葉信利指出,實際檢測電解水後,發現裡面不會有其他生物及病原,水質也有符合標準。   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水平感染途徑就是人員進出,病原可能會隨著人員進出而入模場中,因此人員進入模場前會先經過獨立空間消毒,以降低甚至是摒除不必要的風險。葉信利說,透過多項環境控制,石斑魚育苗率可以達到7~10%,是平均育苗率(1~3%)的3倍。 開發新型魚種,提升產業競爭力   葉信利指出,過去石斑魚相當興盛的年代,也有許多業者以生產為目的進行模場建設,但是經濟效益不如想像中好。若以一條龍生產模式進行估算,會發現到魚苗及中間育成階段具有市場競爭力,但是於養成階段則容易受到市場售價影響。   近年臺灣石斑魚價格起伏不定,研發新魚種養殖技術已是當務之急,目前研究團隊建立新興石斑魚種褐石斑完全養殖技術,葉信利表示,褐石斑在日本是屬於高價石斑但產量少,經過團隊測試後發現褐石斑可以在攝氏5~32度間活存,屬於可以面對氣候變遷的魚種,但因生長速度緩慢需要透過育種克服,目前已利用雜交技術希望培養出耐低溫、長得快的石斑魚種,期望能站穩繁殖腳步來開拓新市場。 引入智慧化管理,未來模場將應用高經濟魚種   石斑魚模場正在試驗自動化、智慧化管理,透過置入水中的監測儀器可隨時了解養殖池水的狀況進而降低風險,另外也利用水中攝影機觀察石斑魚攝食狀況,減少不必要的餌料消耗。葉信利表示,引入智慧化管理會提高成本,但是能節省人力、穩定水質,產生的效益很可觀,但智慧化與傳統管理的平衡點還需要再經過測試與計算。   石斑魚模場也在近年的石斑魚價格不穩定狀況中,逐漸轉向海水魚模場的形式,葉信利說,除了石斑魚外,像是笛鯛、東星斑等都是高經濟魚種,模場可因應不同的海水魚種進行修正。目前研究團隊打算從智慧化管理過程中蒐集大數據,計算運用智慧化管理進入模場後能達到的實際效益,期望一兩年後能夠有結果,之後就會著手建立相關資料及生產模式,納入更多高經濟海水魚種來加以運用。   【相關資訊】 想更進一步了解此專案研發成果細節,請逕洽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陳小姐,電話:03-5185092,信箱:1032201@mail.atri.org.tw
2018/01/24
蛋白質為人體必要的營養來源之一,傳統畜牧業與漁業提供了絕大部分的動物性蛋白質,蛋白質飼料來源則歸功於豆類與玉米等作物;然而現今全球人口數量持續上升,使得蛋白質需求量逐漸提高, 一般的肉類生產系統會消耗大量的能量、水與土地資源,因此找尋節能且有效的飼料替代物為當務之急。   巴西為禽類蛋白質的主要出口國之一,先前的肉雞生產評估顯示,飼料生產時的間接用水占產業總用水量的99%。雖然家禽生產肉類的效率比牛羊等畜牧動物高,但其衍生之環境汙染與自然資源的消耗都會限制產業的擴大範圍。故研究人員嘗試用昆蟲作為替代性飼料的蛋白質來源,希望幫助減少生產時的能量損耗,以提高經營家禽產業的永續性。   巴西的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Universidade Federal do Rio de Janeiro;UFRJ)選擇利用黑水虻(Black Soldier Fly Larvae;BSFL)加工成昆蟲粕,並與原家禽生產系統所使用的豆粕進行比較,以能值(Emergy)評估系統中的能量損耗和使用效率,並以焦耳(seJ)表示。此系統涉及三個步驟,包含a)建構系統中的能量利用流程圖,並設定主要組成部分與邊界;b)在能值評估表中記錄數據;c)計算能值指數後討論結果。   研究人員發現,使用昆蟲粕(insect meal;IM)的轉換效率為78,408sej/J,而豆粕(soybean meal;SBM)則為191,899sej/J,顯示昆蟲粕的能值轉換率(transformity: emergy per energy of the product)較豆粕提高144.74%,可再生性(renewability)提高了45.64%。此外,使用昆蟲粕的環境負荷率(Environmental Loading Ratio;ELR)較豆粕減少1.91到1.04,而能值可持續性指數(emergy sustainable index;ESI)從0.86提高到0.96,家禽產量亦有增加。 相關實驗計算結果代表BSFL昆蟲粕能有效提高巴西家禽產業生產的永續性,雖然目前尚有法規與商業規模的生產限制,但隨著資源越趨稀少,昆蟲飼料技術具有未來家禽業之高度應用潛力。【延伸閱讀】昆蟲添加劑可能作為對抗家禽傷寒的工具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8/01/23
我國具有深厚的農業科技研發及應用之基礎,但能量散佈在產者、研究機構、大學校院,為增強國際貿易競爭力,必須透過整合加強各方合作模式,以建構產業價值鏈。 因此,農委會於2014年啟動「推動農業科技產業全球運籌」計畫,並由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以下簡稱農科院)擔任跨領域產業化平台,協助整合上中下游研發能量,以增強業界技術面補強、整合研發及加值的國際化發展。 在這當中,生物農藥研發與商品化,被列為重點之一,因為與化學農藥相比,生物農藥,遠較於傳統化學農藥人體危險性較少,無農藥殘留問題,病蟲害專一性較高,可以針對病蟲害有效控制。 生物農藥產品受農藥管理法之規範,仍需要進行農藥登記申請,為了加速生物農藥產業化,如何簡化申請流程及加速研究成果商品化,成為本計畫重點目標。 開設快速通道  加速生物農藥商品化 在2014年到2017年,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以下簡稱藥毒所)與農委會科技處及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合作推動生物農藥產業化(整合型計畫),與農委會過去推動生物農藥商品化或者技轉不同的是,此計畫加速生物農藥流程,擴大增加GLP動物(毒理)試驗以及GLP理化試驗的接案量能。 GLP動物(毒理)試驗與GLP理化試驗的試驗項目為生物農藥對於口服、肺急毒性/致病性試驗,以及生物農藥的理化性質試驗,根據法規,這些試驗需要經過認證的GLP實驗室進行檢驗,在計畫推出前,國內雖有幾家大型農藥公司擁有這樣的實驗室,但學研單位希望能有一個第三方公正單位的GLP實驗室接受委託檢驗。 以往學研單位依賴向藥毒所申請生物農藥委託試驗,由於案件眾多,加上試驗進行需要時間,經常都是要排案等待,因此商品化時程易拖延,為解決這樣的問題,藥毒所針對學研單位開闢一間接受專案的試驗室,除了先進行書面預先審查服務外,並加速毒理、理化試驗的進行,增加審查速率,尤其生物農藥的書面審查採隨到隨審,儘管這是一條快軌,但GLP毒理試驗仍有積案排隊之情況,因此全球運籌計畫積極輔導農科院成立符合法規認證的GLP實驗室,以增加試驗量能以供學研單位申請,農科院在2016年10月中旬開始接案,讓有急需的單位能夠加速完成試驗。 全球運籌計畫  打響名號  成功技轉 這全程4年的計畫裡,已加速生物農藥商品化量能及委託試驗處理速度,讓臺灣開發生物農藥產品之學研單位可以投入,計畫為促成生物農藥順利登記上市,係以研究計畫成果成熟度較高的菌種為重點(例如液化澱粉芽孢桿菌),陸續於第2年開始才納入蟲害及生物性除草製劑等重點產品缺口之研究,在第3年,開始進行綜合防治測試,把先前2年研發中但尚未商品化的生物農藥納入害物綜合管理(IPM)體系,利用各單位彼此合作與協助田間試驗找出菌株的新用途。 液化澱粉芽孢桿菌是這次計畫的主軸與亮點,透過這個計畫商品化平台取得成功打響名號,統籌計畫主持人藥毒所生物藥劑組謝奉家組長說:「以前有人說液化澱粉芽孢桿菌是枯草桿菌的亞種,1967年後,在科學的新技術已經可以把它們分開。」他舉例說明,藥毒所的菌種庫,有數千支菌株,並會將其進行編號,再列出功效表,評估菌株是否有機會研發成商品,這些從不同地方篩出的菌株,有些是有可能被界定出是同一菌種,謝奉家說:「就像是杜賓狗,不同血緣還是不太一樣,也就是說儘管菌株都是液化澱粉芽孢桿菌種,但不同菌株的效果還是有差異。」 在2014年嘉農公司與統籌計畫中的高雄農改場進行生物農藥產學合作計畫,業者共同參與微生物製劑的研發過程,並評估未來商品化的可能性,以及潛在市場,最後成功地技術移轉液化澱粉芽孢桿菌PMB01,後續也投入相當多的人力與資金,進行農藥許可證的申請、量化生產以及推廣銷售。嘉農公司協理楊宜璋博士表示,加入這樣的計畫,能使業者更了解目前的政策規劃和研究單位的主要研發方向,並且可以從農民及植保製劑提供者的角度,回饋問題及農民的用藥情形。 解決資料準備不全問題  盼經驗模式的延續 謝奉家說:「有廠商跟我們說,在這項整合計畫之前,有些老師常拿著一瓶菌就去找廠商談技轉授權,廠商很有興趣地花了15萬、30萬拿到一瓶新菌株,但後續進行農藥登記時,發現製作登記文件困難重重,例如毒理、理化試驗、發酵量產、田間試驗等必需資料,導致廠商要花更多時間和金錢去處理,進行申請流程時,甚至會遇到困難而卡關,也是至今業界普遍抱怨的意見。」 一般而言,廠商若在申請生物農藥登記遇到困難,廠商可以向藥毒所單一窗口提出個案諮商,與藥毒所的所長或其他一級主管、組長、審查人員約時間諮商,獲得生物農藥申請上之充分資訊,減少個案送件所遇到的問題,以減少人力資源與時間的耗費。另外,廠商亦可選擇等待學研單位經由此商品化計畫管道,備妥相關試驗資料後,再與學研單位進行技轉,雖然賣給廠商菌株的價錢會提高至數百萬等級,不過廠商的購買意願卻不減反增,因為比起單純技轉菌株卻無相關的完整試驗文件,廠商更願意用金錢來換取登記時所需要時間,雖然購買菌株的成本增加,但廠商認為可以買到在預期時間內完成商業化的保證。 謝組長表示,藥毒所將努力繼續向農委會爭取計畫平台可以延續服務,這次計畫成果唯一缺憾就是多元性不夠,菌株來源有限,八株中有六株都是同一類的菌,因此在未來若有機會將朝向針對難防治、更多樣性新菌株研究。 相關資訊 想更進一步了解此專案研發成果細節,請逕洽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陳小姐,電話:03-5185092,信箱:1032201@mail.atri.org.tw
2018/01/23
我國具有深厚的農業科技研發及應用之基礎,但能量散佈在產者、研究機構、大學校院,為增強國際貿易競爭力,必須透過整合加強各方合作模式,以建構產業價值鏈。 因此,農委會於2014年啟動「推動農業科技產業全球運籌」計畫,並由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以下簡稱農科院)擔任跨領域產業化平台,協助整合上中下游研發能量,以增強業界技術面補強、整合研發及加值的國際化發展。 在這當中,生物農藥研發與商品化,被列為重點之一,因為與化學農藥相比,生物農藥,遠較於傳統化學農藥人體危險性較少,無農藥殘留問題,病蟲害專一性較高,可以針對病蟲害有效控制。 生物農藥產品受農藥管理法之規範,仍需要進行農藥登記申請,為了加速生物農藥產業化,如何簡化申請流程及加速研究成果商品化,成為本計畫重點目標。  開設快速通道  加速生物農藥商品化  在2014年到2017年,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以下簡稱藥毒所)與農委會科技處及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合作推動生物農藥產業化(整合型計畫),與農委會過去推動生物農藥商品化或者技轉不同的是,此計畫加速生物農藥流程,擴大增加GLP動物(毒理)試驗以及GLP理化試驗的接案量能。  GLP動物(毒理)試驗與GLP理化試驗的試驗項目為生物農藥對於口服、肺急毒性/致病性試驗,以及生物農藥的理化性質試驗,根據法規,這些試驗需要經過認證的GLP實驗室進行檢驗,在計畫推出前,國內雖有幾家大型農藥公司擁有這樣的實驗室,但學研單位希望能有一個第三方公正單位的GLP實驗室接受委託檢驗。     以往學研單位依賴向藥毒所申請生物農藥委託試驗,由於案件眾多,加上試驗進行需要時間,經常都是要排案等待,因此商品化時程易拖延,為解決這樣的問題,藥毒所針對學研單位開闢一間接受專案的試驗室,除了先進行書面預先審查服務外,並加速毒理、理化試驗的進行,增加審查速率,尤其生物農藥的書面審查採隨到隨審,儘管這是一條快軌,但GLP毒理試驗仍有積案排隊之情況,因此全球運籌計畫積極輔導農科院成立符合法規認證的GLP實驗室,以增加試驗量能以供學研單位申請,農科院在2016年10月中旬開始接案,讓有急需的單位能夠加速完成試驗。  全球運籌計畫  打響名號  成功技轉  這全程4年的計畫裡,已加速生物農藥商品化量能及委託試驗處理速度,讓臺灣開發生物農藥產品之學研單位可以投入,計畫為促成生物農藥順利登記上市,係以研究計畫成果成熟度較高的菌種為重點(例如液化澱粉芽孢桿菌),陸續於第2年開始才納入蟲害及生物性除草製劑等重點產品缺口之研究,在第3年,開始進行綜合防治測試,把先前2年研發中但尚未商品化的生物農藥納入害物綜合管理(IPM)體系,利用各單位彼此合作與協助田間試驗找出菌株的新用途。  液化澱粉芽孢桿菌是這次計畫的主軸與亮點,透過這個計畫商品化平台取得成功打響名號,統籌計畫主持人藥毒所生物藥劑組謝奉家組長說:「以前有人說液化澱粉芽孢桿菌是枯草桿菌的亞種,1967年後,在科學的新技術已經可以把它們分開。」他舉例說明,藥毒所的菌種庫,有數千支菌株,並會將其進行編號,再列出功效表,評估菌株是否有機會研發成商品,這些從不同地方篩出的菌株,有些是有可能被界定出是同一菌種,謝奉家說:「就像是杜賓狗,不同血緣還是不太一樣,也就是說儘管菌株都是液化澱粉芽孢桿菌種,但不同菌株的效果還是有差異。」  在2014年嘉農公司與統籌計畫中的高雄農改場進行生物農藥產學合作計畫,業者共同參與微生物製劑的研發過程,並評估未來商品化的可能性,以及潛在市場,最後成功地技術移轉液化澱粉芽孢桿菌PMB01,後續也投入相當多的人力與資金,進行農藥許可證的申請、量化生產以及推廣銷售。嘉農公司協理楊宜璋博士表示,加入這樣的計畫,能使業者更了解目前的政策規劃和研究單位的主要研發方向,並且可以從農民及植保製劑提供者的角度,回饋問題及農民的用藥情形。  解決資料準備不全問題  盼經驗模式的延續  謝奉家說:「有廠商跟我們說,在這項整合計畫之前,有些老師常拿著一瓶菌就去找廠商談技轉授權,廠商很有興趣地花了15萬、30萬拿到一瓶新菌株,但後續進行農藥登記時,發現製作登記文件困難重重,例如毒理、理化試驗、發酵量產、田間試驗等必需資料,導致廠商要花更多時間和金錢去處理,進行申請流程時,甚至會遇到困難而卡關,也是至今業界普遍抱怨的意見。」  一般而言,廠商若在申請生物農藥登記遇到困難,廠商可以向藥毒所單一窗口提出個案諮商,與藥毒所的所長或其他一級主管、組長、審查人員約時間諮商,獲得生物農藥申請上之充分資訊,減少個案送件所遇到的問題,以減少人力資源與時間的耗費。另外,廠商亦可選擇等待學研單位經由此商品化計畫管道,備妥相關試驗資料後,再與學研單位進行技轉,雖然賣給廠商菌株的價錢會提高至數百萬等級,不過廠商的購買意願卻不減反增,因為比起單純技轉菌株卻無相關的完整試驗文件,廠商更願意用金錢來換取登記時所需要時間,雖然購買菌株的成本增加,但廠商認為可以買到在預期時間內完成商業化的保證。 謝組長表示,藥毒所將努力繼續向農委會爭取計畫平台可以延續服務,這次計畫成果唯一缺憾就是多元性不夠,菌株來源有限,八株中有六株都是同一類的菌,因此在未來若有機會將朝向針對難防治、更多樣性新菌株研究。 相關資訊 想更進一步了解此專案研發成果細節,請逕洽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陳小姐,電話:03-5185092,信箱:1032201@mail.atri.org.tw。
2018/01/22
屍胺(Cadaverine;CV)是一種具有腐臭氣味的化合物,在動物身體組織腐爛時因蛋白質中的離胺酸(Lysine)脫去CO2而產生,高濃度屍胺會呈漿狀甚至結晶狀,能於空氣中發煙並具有一定毒性。生肉、生魚或其他海鮮放置一段時間後會逐漸腐敗,在腐敗初期由於內部所含屍胺甚少,因此無法經由外觀或氣味辨識;雖然可藉由烹煮殺死食物中的細菌,但屍胺等腐敗胺類卻無法消除,導致食用後的食物中毒與過敏現象。目前屍胺可利用酵素免疫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高壓液相層析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比色法等方法偵測,但各國並無相關腐敗胺類的統一規範。   由於一般使用的偵測法需要高度的專業性與實驗室儀器,無法提供監測食品安全的即時性,故韓國首爾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開發了功能性生物電子鼻(oriented nanodisc (ND)-functionalized bioelectronic nose (ONBN))能用來檢測生鮮食品樣本中的屍胺。其中的生物性受體來自於斑馬魚中對屍胺敏感性高的受體膜蛋白TAAR13c (trace-amine-associated receptor 13c),將相關基因放入大腸桿菌中製造大量蛋白,純化後放入nanodiscs,藉由nanodiscs穩定膜蛋白結構與生理功能,之後再結合奈米碳管薄膜場效電晶體(carbon nanotube-based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形成高靈敏度的生物電子鼻。【延伸閱讀】牛肉經分解而得的多肽可以減少苦味   雖然早前已有研究指出斑馬魚中含有對屍胺具高度親合性的受體,但遲遲無法突破完整分離與穩定此受體膜蛋白之技術,故此技術可視為機械與生物功能性結合的相關案例之一;雖然初步測試只有檢測食品新鮮度,但未來電子鼻或許可應用至偵測食品防腐劑含量或甚至發現屍體,幫助警方辦案及救災使用。   相關研究發表於美國化學學會的ACS Nano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