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趨勢快訊
2017/09/21
根據西班牙農業部指出「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兩大技術,未來應用於提高農業效率與永續將具有相當大的潛力,透過人工智慧技術可擴大預測風險以及影響的時間與範圍,進而有效擬定因應措施達到永續發展,這對於技術人員和農民來說能將預測訊息應用於病蟲害管理更是ㄧ項非常好的技術,同時有利於做出最佳決策。為此,西班牙農業部已經連續兩年利用人工智慧技術(AI)進行預測橄欖蠅病蟲害的示範實驗。   為了促進此技術之應用,歐洲農村發展農業基金會(EAFRD)資助建立安達魯西亞風險警示和動植物防檢資訊網(Andalusia's Alert and Phytosanitary Information Network, RAIF),進行橄欖蠅病蟲害以及其他作物參數之蒐集,經由機器學習技法(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以建立人工智慧模型,最終透過大數據之分析將其應用於進行未來四週之病害蟲行為預測。【延伸閱讀】新型態人工智慧系統將模仿人類想像與判別物件   然而,仍有部分人士認為透過感測器、無人機與昂貴軟體所蒐集之大數據技術,將有可能會剝奪農民訊息,進而增加其對技術公司之依賴,這情況在美國已有出現類似案例。因此,歐洲議會於2016年12月科學前瞻研究(Scientific Foresight Study)所發表之精準農業與歐洲農業未來的報告中指出必須制訂有利於農民的農業數據的所有權規範,同時讓農民自行擁有掌握數據之權利與數據交流間之信任機制,以獲得大數據分析後之結果,而歐盟委員會未來也將以農業大數據作為「提高生產力,糧食安全和農民收入」的途徑之一。
2017/09/19
本文摘錄自日本農林水產省-2017年農業最新技術與品種報告一書【研發成果】適宜栽培水稻大規模經營,節省勞力且價位低的灌入施肥技術【研發機關】茨城縣農業綜合中心、(有)横田農場【研究開發背景】就水稻栽培來説,於成長階段所搭配的追肥雖為重要,但由於夏天在追肥作業上需要極大的勞力和時間,因而尋求節省勞力的追肥技術。【研究成果内容】在田地間製作液肥,可節省追肥作業勞力的施肥裝置。1.裝置概要・使用廉價的固形肥料(尿素)可在田地間製作液肥。・為2層構造,透過浮標控制讓長時間灌入的溶液,滴下流量幾乎是固定。2.灌入重點・保持土壤濕潤狀態,長時間灌入肥料,經施肥後,其能抑制田面水中的尿素狀態氮濃度的偏差。大量減少追肥所需勞力。・由灌入施肥試驗得知,糙米的產量、品質與背負式噴灑機的慣行區為同樣。・由灌入施肥的追肥作業時間與現地慣行比較後,約可減少60%。【未來規劃與展望】・利用以往的背負式噴灑機讓水稻栽培的追肥作業大幅度節省人力。・使用便宜的尿素,可讓栽培水稻的大規模管理機構減少肥料噴灑所需成本。
2017/09/19
台灣氣候高溫多濕,導致農民為了防治病蟲害,普遍性大量噴藥,農委會主委林聰賢今天首度宣示,到2027年時全國農藥使用量將減半,將用10年時間,導入生物防治、鼓勵有機、友善耕作、疫病監測、設施農業,輔導農民精準用藥,減少農藥使用,達到食品安全目標。中研院今天進行第54次國內院士季會會議專題演講,邀請農委會主委林聰賢,針對「農產品安全的展望」進行專題演講,演講中,做以上政策宣示。根據農委會統計,民國105年,國內自行生產以及國外進口的農藥量為2萬5555公噸,根據林聰賢的規劃,到2027年將減半使用。農委會主委林聰賢表示,農藥要有替代性,現在很多科技可做生物資材、生物酵素、要改變農民的用藥習慣,未來技術成熟也能變一個產業輸出和我國相近的東南亞國家,讓消費者對農漁產品安全更有信心。他也說,農委會推廣5年2000公頃設施栽培,加上疫病的完整監測,東方果實蠅、小葉菜娥等蟲害可以用集體誘捕方式,減少農藥使用。農委會農試所所長陳駿季表示,我國因為氣候高溫多濕,導致農民為了防治作物病蟲害,因此大量使用農藥,根據統計,我國與鄰近國家日本相比,使用的農藥量偏高,主要是因為氣候高溫多濕,病蟲害太多,不像是有些寒帶地區會下雪,可減少作物病害發生,這些是環境的因素;另外一點是農民的用藥習慣導致,因此,未來10年內,透過輔導農民使用生物防治技術,可將農藥使用減半。陳駿季表示,以台灣大湖草莓為例,因為有紅蜘蛛等蟲害,農民經常需要噴藥,造成農藥殘留,但現在農試所協助導入生物資材,可以取代化學農藥做防治,農試所在國姓鄉也輔導草莓,再採收期不噴藥,僅在開花前噴,開花後不噴,等到草莓收成時,是完全測不出農藥殘留,未來也可以導入大湖地區輔導大湖草莓農民,將來,一個品項、一個品項的農產品慢慢導入生物防治技術,可以有效降低農藥使用。
2017/09/18
農業是現今全球上最主要的就業來源之一,目前約有40%的勞動力均來自於此,因此在從Agfunder News之報導中亦指出,區塊鏈技術於農業產業之運用上會是未來重要的發展趨勢之一,並將改變現有的農業產業結構,如:Filament創業公司的智慧農場之應用概念以及SkuChain創業公司的食品供應鏈追蹤物流系統與分散式記帳技術等。   Filament公司透過其所建立之平台,將用戶實體物體與現有網絡進而連接到更廣闊的網絡與應用,促使智慧農場之科技發展能夠成為可靠的基礎設施,建立一種永續農業的經營模式,以提高我們的環境品質,並整合技術與自然生物循環控制,最終創造農場經營之經濟提升,藉由使用區塊鏈技術之智慧農業可做到防止天氣數據之竄改、警報簡訊提醒、機械協議、GPS定位以及連結更多精準農業的相關平台;而SkuChain公司則致力於發展強化貨物流通的信任和可見度之相關技術,藉由監控食品供應鏈能讓消費者更好地了解食物來源、製造日期、以及食物當時生產情況,消費者可透過一個透明的分散式計帳方式詳細瞭解所購買之食品的一切來源。   因此區塊鍊技術其具有巨大的潛力可以改未來農業結構,藉由供應鏈之即時管理、更快速地獲取消費者消費訊息、以及整個食品生產鏈的透明化流程等區塊鏈技術之運用,解決生產者與製造商間經常困擾於如何驗證從農場到餐桌之訊息準確性問題;另一方面,特別是在有機食品之潛力市場發展中,利用分散式記帳技術可以增強農業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連結關係,盡量減少不公平定價、不確定之產品來源、減少跨國農業影響力,從而促進當地之經濟發展,甚至未來還能協助農村地區匯款以及其他農村金融解決方案。【延伸閱讀】區塊鏈於放養雞產業之應用   區塊鏈技術正持續展露其可以改造許多市場與社會經濟之核心價值所在,而農業亦會是可與之結合進行發展的項目之一,尤其是在現今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與生產流程透明化之日益重視下,將可替農業產業未來發展提供符合成本效益之技術應用與更好的解決方案。
2017/09/15
本文摘錄自日本農林水產省-2017年農業最新技術與品種報告一書【研發成果】利用鉬化合物和氧化鐵包覆水稻種子的直接播種栽培【研發機關】農業研究機構、九州沖繩農業研究中心【研究開發背景】在水稻作物上需要節省勞力、低成本化。雖不需育苗的直接播種栽培有望成為節省勞力的方法,但由於在稻田直接播種上,確保秧苗所進行的包覆種子需要經費和工作時間,因而尋求簡單的包覆法。【研究成果内容】因直播而採用的氧化鐵和鉬化合物包覆種子1.氧化鐵是防止種子浮游的主要成份。2.為抑制造成阻碍立苗原因的硫離子形成,而混合鉬化合物。3.不使用石膏(硫離子的生成源),以PVA粘著。以上混合粉可購得,不需要做混合的工作,可由2種類(用簡易便宜的0.1倍重用和0.3倍重用)選擇。秧苗不遜色於現有方法(過氧化鈣粉粒劑)。包覆材料少、作業簡單、費用便宜【未來規劃與展望】直接播種方法與以往的種子包覆法相比較其作業容易、可降低材料費。根據水稻直接播種,可實現分散繁忙時期的作業和減少水稻的製造成本。
2017/09/14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代表北川隆行先生於日前接受越南日報記者專訪時,指出越南在咖啡與腰果等農產品現今已達到世界上最高的產量,但不應僅限於滿足現況,為了能夠創造更多的農業發展機會,其需要藉由先進技術的發展以提升作物之產量,同時建立農產品品牌以及擴展國內外市場與增加投資機會,為達此目標越南政府應積極推行相關因應措施以協助農民導入新興的農業技術。   近年來日本企業持續增加對越南國內農業技術發展的投資,因此北川先生認為其最主要原因在於越南農業商機潛力大、其次是越南尚未建立從生產者、物流業者與消費者間的網絡聯繫之系統性生產鏈,建立類似日本大型超市AEON公司從生產、加工到銷售的一條龍營運模式,經由日本加工業者與越南企業共同合作,並透過日本企業技術投資與提供,導入耕地土壤與環境生長因子監控以及資訊應用服務的天氣預報系統,提升優質農產品供應來源與農產品價值,達到促進越南當地人民經濟及生活消費水準提升之目的。【延伸閱讀】現代奴役致使漁業過度捕撈問題加劇   此外針對越南農業科技發展所遇到瓶頸,北川先生則認為未來可透過農業機械化技術協助提升農作物生產產量,並透過中央政府與當地機構籌畫高科技農業園區,積極建立與生產者間互助契作關係,並建立便捷的交通網絡與保鮮設備等基礎建設,以協助農民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將產品送至市場,並藉由市場調查分析提前瞭解市場需求,以最低成本創造最高價值之農產品,倘若有農產品不符合市場品質要求和食品安全的話,則需擬定相關措施協助生產者提升並強化其管理機制,以提升越南產品安全與促進外銷。
2017/09/13
本文摘錄自日本農林水產省-2017年農業最新技術與品種報告一書【研發成果】可大幅度減少從土壤中吸收鎘的水稻品種「越光環1號」【研發機關】農業環境技術研究中心、新時代作物開發研究中心【研究開發背景】以往讓稻米中鎘濃度減少的技術,在成本及效果方面其應用範圍受到限制。期望開發可直接應用於以往稻作栽培法的低鎘水稻品種。【研究成果内容】經由離子照射來突變處理培育而成的「越光環1號」1.品種特性:在鎘濃度高的稻田栽培,即使不採取減少對策,「越光環1號」的糙米鎘濃度幾乎在檢出界限以下(0.01mg/kg)。2.生長特性:越光環1號的出穗期、糙米產量和稈長、穗長等形態幾乎與越光同等。其味道透過外部機關也得到同等級評價。可降低源自於水稻的鎘吸收1.經由稻米攝取的鎘量幾乎消失-透過引進「越光環1號」和抑制鎘吸収特性的水稻品種栽培於全國,其從農作物吸取的鎘量為減少46%。2.不需長期湛水管理-由於不再需要出穗前後的長期湛水管理,因此可確保夏天的大量農業用水和避免機械採收時的作業性降低。3.可有效降低稻米中含有砷的技術-「越光環1號」節水栽培可同時降低鎘及砷量。【未來規劃與展望】有助於減少從土壤中吸收的鎘量。其他品種和將來性系統同樣引進鎘吸收抑制特性,有助於新低鎘品種的開發。
2017/09/12
隨著雲端、行動裝置及IoT物聯網的農業科技(Agritech)時代來臨,農業IT商品正迅速發展,如北海道和神奈川縣等地區,已有八成的中小型農業生產者開始大規模地導入IT技術(資訊技術)使用從事農業活動。 自行研發數據分析、價格低廉之一次性機器零件   前富士通系統工程師堀田一司先生,於北海道經營有10棟的番茄、青椒和小麥之溫室栽種農場,在每一棟溫室各安裝有多台感測器,每天利用辦公室的電腦與智慧型手機觀察感測器所偵測到的溫度、濕度及二氧化碳濃度,並透過短距離無線通信ZigBee和3G數據通信將數據上傳至公用雲端,以隨時記錄溫室之環境變化,因此當環境發生異常變化時,立即可藉由數據分析出的結果進行精密的判斷與處理。   由於目前常見的農業用感測器之成本通常較高,機台常因暴露在農作灑水或農藥施用的環境中而損壞,同樣裝載感測機每台1萬9千日幣,裝載單板電腦(Single Board Computer)的Raspberry Pi感測機一個市價1500左右日幣,兩顆3號電池可用一年,ZigBee的傳輸距離雖短,速度慢,但價格便宜還可降低耗電力,因此堀田先生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IoT系統,同為前富士通SE的吉田正巳先生也自行成立農業IT公司,他和堀田先生一致認為「機器設備一次性使用就可以了,主要是讓價格便宜才對」,經由吉田正巳先生不斷地進行產品改良後,現在只要幾千日幣工本費就能更換損害的零件。   最後,堀田先生指出「必須先透過數據的累積,才能發揮溫室經營效用」,並期盼能將累積的數據未來讓其他生產者驗證過後,達到真正IT之應用。 應用雲端使收入倍增,並促成生產目標與農作生產間的訊息共享   位於神奈川縣三浦市的活力健康山森農園,共占有18個農田,面積約有3公頃,其溫室占地約有10公畝,並生產紅蘿蔔、白蘿蔔、高麗菜等10種以上的蔬菜,負責該農園的山森壯太先生利用感測器與雲端服務來管理耕地情況與農作生產,藉由在溫室裝置UECS環控系統進行溫度、濕度與風速等環境參數測量與蒐集,並透過這些數據快速瞭解農田何時應開始進行種植,種植什麼作物,以及利用哪些農業資材,同時掌握土壤數據分析的結果,最後綜整上述資訊分析後,進行採收量與出貨量等農業生產計劃的評估。   該農場最初使用IT業者所開發之農業專用的雲端服務系統,但由於操作上和機台功能略有不足,促使山森先生開始自行投入「kintone」雲端平台之開發,此平台可依據其生產目標與預定之農業生產計畫讓10位農作業員同步共享作業內容,同時每年經由web定期更新農藥等數據,並套用在不同年度農業生產計畫中,因此在大型超商進貨蔬菜時,平台能配合不同公司格式上傳肥料與農業等生產履歷資訊,同時編寫一份符合農業生產過程管理(GAP)認證的報告書,以證明農產品安全。【延伸閱讀】美國投入控制環境的表現型設備於植物科學   目前活力健康山森農園其年營業額約4,500萬日圓,在應用IT技術與設備後將大幅提升經營與生產效率,並期望在兩年後可將營業額目標提升至1億日圓,同時山森先生認為不同農業生產者各有其偏好的使用習慣,因此只要善用發揮IT技術之應用,農民可不需要使用特定企業的平台,並自行研發符合自己使用之專用系統。
2017/09/07
根據資料統計世界上每二人就有一人是以米飯作為每日主要熱量來源,且在現今全球發展中國家中尚有許多營養不足的人們,特別是亞洲與非洲國家的一些落後地區,雖然透過米飯之攝取可避免飢餓並提供營養,但仍無法滿足人體所需之微量營養素,當人體無法獲得足夠的鐵、鋅和維生素A來維持健康運作,將可能導致貧血、大腦發育遲緩、並增加婦女和嬰兒的死亡率等,若是兒童成長過程缺乏維生素A,則可能會導致失明、免疫系統減弱、容易感染麻疹、腹瀉或瘧疾等傳染病。 因應維生素A缺乏而創造的黃金稻米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研究人員在2000年為因應營養需求,開發了一種新的水稻品種「黃金稻米」,這是第一個轉基因稻米品種之一,研究人員能在米粒的胚乳中產生維生素A的前驅物β-胡蘿蔔素,並在經過數次改善後,目前已提供東南亞地區數個國家進行育種計畫之研究使用。此外,為解決微量營養素缺乏之問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Gruissem教授的植物生物技術實驗室亦積極與其他國家之研究人員致力於開發稻米和小麥穀粒中含鐵量高的品種,但迄今技術仍只能選育出含一種特殊微量營養素之稻米品種,在當時距離將數種微量營養素均包含在一株稻米上仍是一項未知的夢想。 第一株含多種營養素之稻米品種   目前ETH植物生物技術實驗室之研究小組,成功創造具有多種營養素之新品種稻米,同時將其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利用基因修飾之技術,在水稻基因組的四個不同基因座位置崁入用於微量營養素改良之基因片段,促使稻米富含足夠的鐵和鋅之微量營養素,且比起正常的稻米品種其穀物胚乳中亦含有大量的β-胡蘿蔔素,同時亦能透過與各國不同稻米品種之遺傳雜交來提升其優勢,藉由此次的研究成果證實未來將可能在單一的水稻作物中組合出數種必需的微量營養素,以提供人體健康之營養需求。   ETH之植物生物技術實驗室研究團隊花費了數年時間建立了多元營養稻米品系,藉由改良舊有的黃金稻米品種,使其較原先粳稻品種具有更多的β-胡蘿蔔素,其研究人員表示未來若能成功推廣並取代現有70%的稻米食用量,那麼將能明顯改善落後維生素A、鐵和鋅等微量營養素之補充。【延伸閱讀】生物營養強化技術使小麥更健康 在溫室中持續測試多元營養素之稻米新品種   新的多元營養稻米品系目前仍處於測試階段,其在溫室中已完成其各種微量營養素含量之分析,同時將進一步進行品系改良,下一年度將計劃在特定田間進行作物實際種植測試,以確定作物在野外及溫室中所表達的生物及理化特性是否一致,並能提供農民在田間進行生產。
2017/09/06
在幾個世紀以前,絲路曾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之重要貿易通道,透過這條通道的交流,不僅僅促進歐亞大陸間的政治與經濟開放,更促使目前全球最受歡迎水果之一的蘋果也在這樣的貨物交流中開啟其遺傳基因的傳遞。   在國際期刊Nature於8月15日發表「全基因組定序揭開蘋果起源演化歷史及果實大小的兩階段馴化話模型」之研究成果中,在美國康乃爾大學與中國山東農業大學兩大研究團隊合作之下,共蒐集來自北美、歐洲、東亞和中亞的24個代表性蘋果品種,並針對117個基因組進行全基因組定序與序列比較,從而瞭解蘋果的起源、演化以及馴化之順序。【延伸閱讀】第一組薰衣草基因組定序發表   並證實了蘋果最早是源自於中國新疆,新疆野蘋果(Malus sieversii)藉由當時絲路通往歐洲,並在運輸過程中與野生蘋果雜交,逐漸演化成現在的蘋果(Malus domestica),同時美国康乃爾大學BTI研究中心(The Boyce Thompson Institute)费章君教授也發現新疆野蘋果也曾向東發展,成為現在中國市場常見的粉蘋果品種,此研究不僅成功闡明了蘋果基因傳遞的起源,更完整呈現了蘋果演化歷史。   除了瞭解蘋果演化起源外,本研究也經由基因序列分析以及比較不同蘋果間的序列後,探討了蘋果馴化階段為何,其在過程中曾與歐洲野生蘋果雜交,使得原有蘋果品種具備酸的風味,且由於原生種在馴化前其果實碩大,也因此在後續雜交過程即保留了此項優勢,最終成為現今人們所喜愛具有較高脆度、糖分以及有基酸含量均衡之品種。   另外,本研究最後亦指出未來若透過全基因定序瞭解特定性狀與其基因組間的關係後,經由基因分子標記技術將能提升與加速特定性狀之選育速度與準確度,進而選育出具有抗病、保鮮期長、最佳風味與口感以及尺寸更好的蘋果品種。
2017/09/05
農委會表示,新農業政策推廣有機、友善耕作,提供補助僅是提供誘因,讓農民從用化肥、農藥的慣行農法,改友善土地的耕種方式,至於農民與地主契約不明,這是長期以來的問題,並非這次推廣友善耕種才有的。農委會農糧署主秘翁震炘表示,現有有機面積有7000多公頃,這是過去10多年來,一步一腳印透過教育、宣導、慢慢推廣增加的,年底前這7000多公頃要躍升為1萬公頃,不僅有機面積要增加,還包括友善耕作的面積,他也坦承,增加面積、鼓勵耕種並非一蹴可幾。翁震炘表示,農民反應和地主契約問題,他表示,長期以來,包括天然災害救助、災損補助、或者對地補貼、休耕補助,都必須要有個憑據,地主與農民之間是否有契約,這是長遠的問題,並不是這次推廣有機、友善耕作才有的,基層單位要核發補助,總是要有個憑據,究竟要「發給誰」、如何證明這塊地是某人種的,一定是拿土地契約、合作憑證、耕作協議才行。翁震炘說,民間房屋租賃也會有一定的契約,不論屋主是否報所得,都一定有個憑證,這個憑證就是登記的依據。他表示,提供農民每公頃三萬元,是鼓勵農民從慣行農法轉型為有機,產量第一年一定銳減成一半,農民收益會有減損,補助三年,是補助農民收益減損的部分補貼,僅是政府輔導農民,給一點資源與力量,他認為,農民只要撐過這三年,絕大多數都不會再轉回去使用慣行農法。他認為,現在除了慈心有機驗證機構外,也有五六家開始提出申請,讓農民成為一個合作社、農民團體、農民組織,透過相互監督鼓勵友善生產,一方面解決小農小戶驗證費用昂貴的問題,團體驗證可以減少支出;另一方面團體驗證也能導入農機,以及其他耕作所需,逐步解決現階段農民的困境。
2017/09/04
為因應全球暖化與國際間能源價格不斷攀升,找到永續性替代能源和降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為目前的當務之急。其中溫室氣體主要來自於農業活動所仰賴的農業機械的燃料燃燒,而這些進口的燃料通常比較昂貴且對農民負擔較高。為此南澳洲當地業者採取幾項措施,期望可以降地農民生產成本與減少碳足跡。【延伸閱讀】太陽能農場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比燃煤電廠更少 (一)利用生物燃料-芥菜種子發電的拖拉機   農業耕作過程中,農民需要大量燃料得以操作農業機械,但由於燃料價格高,而且容易受到市場價格的波動、供應短缺以及需大量仰賴進口等因素影響,為解決上述問題,南澳洲有一間公司開發了一台利用芥菜種子產生生物燃料的機器,該公司利用當地芥菜種子轉化成生物燃料,作為社區發展燃料計畫項目之一,以協助當地農業製造更多燃料。   聯合創始人兼工程經理摩根•亨特(Morgan Hunter)表示因為受到當時氣油價格居高不下的影響,為了降低當地農民負擔才開啟了這項生物燃料計畫,由於芥菜作物容易種植,每年只需要150mm的雨量,即使在旱地耕作也沒問題。而每公頃所收穫的芥菜種子可獲取300-350升的燃料。其也提到透過這類油料作物所製成的生物燃料,其品質與效率不輸給一般燃料。   另外,在製造生物燃料的過程中,亦可將油籽提取過程中所產生的副產品進行加工,作為生物製品進行銷售,所獲取的利潤可投資到當地社區的學校和醫院,已建構社區循環體制。未來期盼這個社區燃料發展計畫不僅限於在南澳洲推動而是能遍及整個國家。 (二)、以稻桿作為能源來源   澳大利亞的採礦業者對於未來能源需求的規劃,目前正開始進行其他替代能源的測試與規劃,其中以稻稈為主要發展對象。   一家當地公司計劃在約克半島附近的Ardrossan附近開發一個15MW的生物質發電廠,其原料來源將來自於作物。該公司指出目前許多採礦業者都在農業地區,為避免土地利益衝突與降低電力成本投入,考慮將與當地農民進行生物質能源的合作,以達到雙贏模式。其透過收購農作物,進行生質能源發電,一方面提供農民多元收入,另一方面也降低礦業電力能源成本,也間接增加當地經濟與商業活動。   而該公司所採用的這套生質能源發電系統是基於已經在歐洲運作的成功模組,每年僅需萬噸稻稈就能產生足夠電力。後續也指出,如果電力足夠,亦可提供與周遭社區使用。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