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6 @國際
近年因氣候變遷、糧食安全等問題,企業社會責任開始被應用於永續農業發展,本研究探討農業從業者對社會責任的認知與態度,做為未來推廣農業社會責任概念的基礎。
示意圖
面對全球人口成長與氣候變遷的雙重挑戰,糧食生產的永續性成為關鍵議題。農業社會責任(ASR)因此應運而生,主張農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需兼顧環境保護與社會福祉,達成永續發展。ASR的重要性在於它將企業社會責任(CSR)的經濟、環境、社會三大面向融入農業領域,這不僅有助於提升農產品品質、穩定農民收入,更能透過技術創新促進農業附加價值的發展,對社會有所回饋。然而,ASR推動仍面臨阻礙:傳統農業政策聚焦個別農民;然而,農民相關組織-農會成員雖多已實踐部分社會責任,但對ASR理念理解不足,貢獻也常未被有效傳遞。
在應用層面,歐盟、日本與台灣各自展現不同特色。歐盟透過CAP 2023–2027年推行生態政策與青年農業投入;日本農業法人協會聚焦營運透明、環境保護、地方參與等五大CSR原則;台灣農會雖無明文ASR規範,但在金融科技、農民福祉、人才培育與農村服務方面逐步導入CSR精神。三者比較,歐盟政策最完整,日本重企業責任與創新,台灣則強調農村福祉與永續。
本研究借鏡歐盟ESE指標,融合在地觀點,並採德菲法邀集專家建構ASR量表,最終形成涵蓋環境面(如合理化施肥、減少汙染與資源永續、土地管理、廢棄物排放、生態與生物多樣性、土壤品質)、社會面(如教育、工作條件、對就業的貢獻、生活品質、在地凝聚力、生存正義)與經濟面(如生產與營利能力、償債能力、多元化收入、補貼依賴程度)等51項細部指標的評量工具。
展望未來,ASR推廣應進一步開發行為導向的量表,鼓勵農會等組織建立社會責任報告制度,並強化推廣人員對ASR的認識與溝通。ASR指標亦須持續滾動檢討與優化,以建立兼具可行性與量測效度的體系,為台灣農業邁向環境、社會與經濟三贏的永續發展奠定基礎。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藍麗琪編譯
【延伸閱讀】- 土壤碳匯方法學獲認可!農業部鼓勵民間產出示範專案
資料來源
關鍵字
文章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