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臺灣豬場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以隆盛牧場為例

2025/07/23 @國際

摘要

在因應氣候變遷的作為中,導入生命週期評估模式成為推動畜牧場永續管理的方法之一,本文以隆盛畜牧場為例,說明我國畜牧場如何實施循環經濟模式進行畜牧場的轉型。

示意圖

臺灣豬場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以隆盛牧場為例

  根據《綠色國民所得帳》,每年臺灣約有500萬公噸的農業副產品產生,其中畜牧與農業殘渣是主要成分,其富含磷、氮等養分。然而,由於農民多採用就地翻耕或掩埋的方式處理,約30%的可再利用資源被浪費,並造成環境污染。目前,農業副產品的回收利用方法包括發電、材料應用、動物飼料、生物精煉、堆肥及生物炭製造,這些方法可分為能源轉換、材料利用及營養回收三大類。其中,能源轉換雖能有效實現農業內部循環,但價值相對較低;而高值化產品對於產業應用及投資相當重要,穩定且低成本的原料來源是發展的關鍵。

  為實現循環農業,臺灣政府自2016年起推動沼氣發電相關計畫計畫,並於2017年起推出「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將「循環經濟」及「新農業」列為重點專案,目標在2050年前全面利用農業副產品,並推動相關產業發展。
在循環農業中,養豬產業扮演重要角色。透過厭氧發酵技術,將廢棄物轉化為沼氣及有機質肥料,減少環境污染及化肥依賴,同時增加綠色能源收益。

以隆盛畜牧場為例,其透過升級設備、生命週期評估管理及採用循環經濟模式,將豬糞尿轉化為沼氣發電,並利用發酵殘渣作為有機肥料,實現農牧廢棄物的全循環利用。

隆盛畜牧場的運作策略還包括:

  (1)智能化管理:提升飼養效率,減少電力及飼料浪費;

  (2)使用綠能:畜舍屋頂安裝太陽能板,減少能耗;

  (3)固液分離:便於糞尿運輸及資源化;

  (4)廢棄物肥料化:將動物屍體轉化為骨肉粉,供農民作堆肥材料

  此外,隆盛畜牧場與地方政府、學術機構合作,建立地方合作平台,推廣循環農業。未來更致力於建立永續農業循環示範園區,目標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放。整體而言,農業副產品的有效利用需結合創新技術與協作系統,避免資源浪費並減少環境影響。透過推動循環經濟模式,臺灣能實現農業永續發展,並為其他國家提供典範。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劉育姍編譯

【延伸閱讀】- 農業廢棄物也能成循環經濟 自動化取纖.打造低碳製程

資料來源

關鍵字

文章摘譯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