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2 @國際
臺灣高度依賴穀物進口,俄烏戰爭導致全球食品供應緊張,間接對臺灣造成影響,本文闡述俄烏戰爭背景下重要國際糧食與原物料供情勢,並分析美國、歐盟、日本及韓國因應作法,以作為臺灣糧食安全政策的參考。
示意圖
臺灣作為一個島嶼國家,嚴重依賴黃豆、小麥、玉米等穀物進口來滿足其飼料及糧食需求。儘管俄烏兩國與臺灣的農產品進出口總額佔比極低,但其為全球糧食、能源、化肥和其他必需品的主要出口國,因此戰爭以來國際糧食供應緊張與價格高漲,已間接對臺灣的糧食安全造成衝擊。本文闡述俄烏戰爭背景下重要國際糧食與原物料供情勢,並分析美國、歐盟、日本及韓國因應作法,以作為臺灣糧食安全政策的參考。美、歐、日、韓的政策大致上與臺灣相同,同樣採取加強對生產者的支持,鼓勵消費,並降低進口原物料關稅或營業稅等作法。例如美國針對部分農產品及物流設備可能面臨的供應短缺問題,成立專案小組並擬定戰略儲備方案來加強供應鏈管理;歐盟對於農業資材價格高漲問題,將市場價格資訊即時發布於線上系統,有效進行監測;日本除了近年積極推動的國產穀物策略外,在此波原物料高漲期間更強調減少糧損的作法,結合民間組織共同提高糧食利用率;韓國方面主要針對衝擊民生消費重要進口食品進行成本補貼及消費補貼,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其成立的「農糧供需情況檢查會議」是由農政部門主導,並召集民間業者共同參與,有助於資訊交流及政策討論。
綜觀各國作法多是以政策結合既有農業預算的方式,確保政策持續推行,以降低外部因素對糧食供應鏈的威脅。對臺灣而言,由於大宗穀物高度依賴進口,自國際糧價上漲以來,已執行各項因應措施,有效掌握國內外糧食生產情勢與風險。考量推升國際糧價上漲的風險仍未除,尤其全球氣候生產條件變化,後續可再關注臺灣重要穀物進口來源國之農業生產情勢、供應鏈動態及其他競爭買方的動態,並持續與業者溝通善改善進口來源單一問題,整合民間資源強化安全庫存機制,以降低進口供應中斷風險。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編譯
資料來源
文章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