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檔頭 Vol.44, Tue Oct 1 2019
若無法正常瀏覽,點此看網頁版
 
農業趨勢獨享報
專屬推薦
文章列表圖示 臺灣農產品運銷體系變化與新情勢
    農產食品運銷體系是一種動態演進的結果,隨著政治、法規、經濟和產業、社會、文化、技術和自然資源等總體環境的變化而調整,以適應農產食品供銷情勢,並符合市場交易,滿足生產者和消費者雙方需求,獲致社會最大效益之目標。臺灣農產食品的運銷通路體系,經時間歷程的演進、呈現...
文章列表圖示 利用土壤與植物的簡化分析技術促進農業發展
    木村教授過去曾以牡蠣殼當作肥料施土,以降低鎘濃度之驗證當作研究主題。其研究源自於日本地形上擁有許多礦山,相較於世界各國鎘濃度相當高。一旦土壤的pH值(氫離子濃度指數)上昇,就會降低植物對於鎘濃度或是各種金屬的吸收量,因此木村教授想到用牡蠣殼來中和會產生碳酸鈣的石灰岩、以作為因應對策。但是此舉也有利也有弊,若是...
文章列表圖示 研究發現植物所散發的特定化學防禦訊號可誘發斜紋夜蛾的免疫反應
    動植物均會以富含氣味的特定化學物質做為與外界相互交流的訊號,其中植物與昆蟲透過化學物質進行交流、防禦的例子是廣為研究的課題,了解植物如何利用氣味分子進行防禦行為,將有助於了解昆蟲特性,有利於病蟲害的預防。印度國家生物學中心塔塔基礎科學研究所...
文章列表圖示 在資訊科技領航下的21世紀永續農業
    農業發展除了在本世紀面臨氣候變遷的挑戰外,如何結合在地社區發展與環境友善以開創地方共榮,將是世界各國在21世紀積極推廣的主要目標。日本東京大學(東京大学,英譯:the University of Tokyo)的計畫主持人二宮正士(Ninomiya Seishi)為此提出呼籲,認為雖然20世紀的綠色革命已令許多人們免於飢餓之苦,然而農業方面面臨的關鍵問題仍尚待...
文章列表圖示 在都市地區發展垂直農業的優勢及未來市場潛能
    垂直農業(vertical agriculture)是都市農業(urban agriculture)的主要發展型態之一,被認為是解決都市地區糧食供應問題的有效方法。究竟垂直農業有哪些發展優勢,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以下簡稱BBC)便以美國紐約市(New York City)所發展的都市垂直農業...
文章列表圖示 科學家找出微藻生合成生質燃料前驅物的關鍵蛋白
    有別於應用早已普及的化石燃料(fossil fuel),另一種稱之為生質燃料(或稱生物燃料,biofuel)的替代性永續能源仍處於發展階段。生質燃料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常見的燃料形式包括乙醇、甲烷、生質柴油等,其中生質柴油(biodiesel)可做為車輛引擎的燃料,在能源應用上極具發展潛力。生質柴油可生物體內常見的脂質──三酸甘油酯...
文章列表圖示 在人工智慧發展下的農業變革
    全世界現正面臨人口快速成長的壓力,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簡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預估在2050年,全球總人口將上看百億。面臨龐大的糧食供應需求及飢餓人口持續增加的情況下,提高全球農業生產將是必然之趨勢。由於開發中與未開發國家等國家為主的南方國家...
文章列表圖示 利用自動化技術發展循環農業,大幅改善食品安全
    Edenworks是紐約布魯克林的一家新創公司,主要設計與營運可供應食品銷售店的各種垂直型魚菜共生(水耕栽培結合水產養殖的循環型農業)農業設施。該公司同時有自有栽培羽衣甘藍和甜菜等葉菜類蔬菜,以及鮭魚與蝦等海鮮。目標成為國際化永續經營取代當地的有機食品,並成為全球最大生鮮食品的供應商。「Edenworks利用垂直推疊架上種植蔬菜。以雙層床佈...
文章列表圖示 打造地方生態與農業共享的田園地景
    農業發展對於區域生態系產生一定程度的衝擊,並影響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如何開創地方產業發展並與生態共榮,將是全人類應共同面對的問題。為降低對當地生物多樣性的衝擊,發展有機農業(organic farming,或譯有機農法)或低投入農業(low‐input farming,例如低化肥/低農藥)為主的經營模式(農法),取代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化學製劑的傳統農業...
文章列表圖示 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於水產養殖業推動遺傳改善做法具有穩定糧食安全的潛力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簡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在水產養殖業中廣泛、適度且長期穩定地應用遺傳改善(或譯遺傳改良,genetic improvement),尤其是選育...
 

訂閱電子報取消電子報
農業部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17-2024
本報由 農業科技決策資訊平台 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