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6 @臺灣
臺灣於2024年通過《植物診療師法》,成為全球首個具有植物醫師專法的國家,本文梳理植物醫學的歷史演進及各國教育體系與制度發展,並建議加強相關法制與管理制度的調整及導入、科普推廣與研究能量建置,以支援臺灣打造更完善的植物醫學體系。
示意圖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 蕭旭峰 教授
植物醫師(植物診療師)制度倡議多年後,《植物診療師法》終於在2024 年7 月15 日三讀通過立法,並於同年8 月7 日由總統頒布施行,正式開啟了臺灣農業照護體制的新紀元,臺灣也正式成為全球第一個具有植物醫師專法的國家。未來經過考試、獲得證照的植物診療師將可以執行植物診斷治療與相關簽證工作。其實我國在多年前就已開始植物醫學高等教育體制的建立,全國目前已有4 所具備農業教育研究功能的大學設有植物醫學相關系所。而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前身)也早於2008 年即開始著手推動植物醫師制度,並設定包括法制作業、專區實作與教育推廣等三大推動策略。然而,大眾對於植物醫學與植物醫師的概念依舊相當模糊,多少也造成制度推行的困難,因此本文特就全球植物醫學及植物醫師等相關概念及植物醫學教育的發展來論述,期望從歷史到現況的發展脈絡找到足以借鏡的地方。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有農業相關學理的發展就非常注重改善農業生產質與量的問題,國際組織並已開始普遍使用「植物保護」一詞,相關學問的發展就已經具備了有害生物相關(pest-related)學科,如植病、昆蟲、線蟲、雜草等與作物相關(plant-related))學科,如農藝、園藝、森林及土壤等。因此嚴格來說,關於植物醫學的概念,其實早在各分科領域中發展了數百年之久。而當代植物醫學觀念的演進,其實就是一種更全方位的考量及跨領域整合的發展趨勢。
至於植物醫學這個名稱的出現,最早可追溯至1913 年由法國醫生Henri Leclerc 所提出,後來「植物醫學」(phytomedicine)由德國科學家Braun 於1956 年重新加以定義。1952 年Schimitschek 則最早提出「植物健康」(Plant Health)的概念,之後許多科學家也對植物健康的概念進行了更多的探索。1971 年德國植物病理學家Grossmann 把植物醫學的內容分為病因、受害植物和植物保護三個層次。1996年北京農業大學管致和教授指出,植物醫學作為與人類醫學、獸醫學並列的三大醫學之一,其發展的動力是社會需要、學科間相互滲透、對植物健康本質的更加深入的認識。他認為除醫療行為外,還有治療前預防保健及治療後健康照護。因此定義植物醫學著重植物本體的瞭解,系統性方式追求植物健康,並開發跨領域植物治療及照護技術。而此時學界多開始以「PlantMedicine」稱呼之。
中國西南大學丁偉教授(2000)認為植物醫學是「保護植物的健康和預防、緩解和治療植物疾病的科學和技術」,而傳統的植物保護僅僅涉及有害生物相關的某些內容,如病害、蟲害等。美國佛羅里達大學Agrios 教授(2001)認為植物醫學是一個應用與問題解決導向的學科,而植物醫師就是藉由學習鑑定影響植物健康所有生物與非生物因子,同時提供在管理或防治上的建議來解決植物健康上的問題。佛羅里達大學McGovern 教授(2011)也曾定義植物醫學為「以對作物最大化收益及對環境最小化傷害」為其中心思維,充分揭示農業生產不應建立在破壞環境之上的重要觀念。
臺大植醫學程吳文哲及楊景程教授(2012)認為傳統植物保護多專注於單一領域(如蟲害或病害),已無法涵蓋全面性的農作物健康議題,因此藉由跨領域科際整合的植物醫學體系就成為新興的替代方案,同時也能發揮整合性有害生物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的精神。青島農業大學劉同先教授(2019)也認為過去植物保護工作者把植物病蟲草害作為研究和防治的對象,而忽略植物遭受非生物因素的影響及抗逆、耐逆、補償、變異等自身應對生物與非生物侵襲的功能。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及人類對植物及生態環境的進一步認識,人們對保護植物的認識也進一步提高。他認為植物醫學可分為保健醫學、預防醫學、臨床與康復醫學等。同時強烈建議在中國應盡早設置植物醫學學科,成立植物醫學專業,培養植物醫生,為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與食品安全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此外,丁偉及姚學文教授(2022)在「論植物醫生」一文中論述了植物醫師的概念、職責及其特殊性,提及植物醫師的基本特徵、地位和作用,比較了植物醫師與人醫及獸醫的區別,並分析植物醫師與植物保護工作者的區別,全科植物醫師和專科植物醫師的功能,並系統性闡釋植物醫師的培養模式和發展方向。已故臺大昆蟲學系名譽教授朱耀沂及臺大植微系洪挺軒教授(2012)形容植物醫師為超級小兒科兼法醫專家,就如同醫師在面對無法表達病情的孩童及單從危害狀抽絲剝繭找出病因加以診治來說明植物醫師在田間所面臨的狀況。
因此,植物醫學嚴格來說並不是一個新創的觀念,而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從植物保護到植物醫學及植物醫師的觀念演變,我們可以找到一些啟發:一、過去植物保護所涵蓋的內容確有其不足與盲點;二、由過去保護的概念必須逐漸轉向為照護的作為;三、目前的全球趨勢,在農業生產上應更重視環境的保護,需有更周全的考量並強調預防的觀念;四、我們應摒棄以害物為主的框架,逐步轉向以作物為本的思維;五、所有的農業研究與開發,必須由單一領域各自為政的狀態,邁向跨領域的協調與整合。
植物醫學的發展其實是經過了長久歷史的發展,美國農業科學家George Washington Carver(1864—1943) 推廣棉花輪作方式,避免地力耗竭,被推為20 世紀初期最偉大的黑人科學家之一。他早年努力推動美國南方的有機農業,青年時期潛心研究草藥、天然殺蟲劑及天然肥料創造農作收益,在十多歲時就被稱為「植物醫生」(Plant Doctor)。1911年康乃爾大學H. H. Whetzel 曾預言「我們應該可以訓練並派出一個實務植物病理學專家的精良部,且在單純的經濟考量上⋯⋯由農民直接負擔費用⋯⋯」,這可能是近代關於「植物醫師」職業的最早想定。Cynthia Westcott(1898—1983)是最早以私人診所從事植物健康工作的先驅,她在紐約都會地區,提供對植物診斷和管理諮詢服務。她也常態性於「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及「家庭與花園雜誌」(Home & Garden Magazine)撰寫專欄文章,同時著有「Plant DiseaseHandbook」、「The Gardener’s BugBook」、「The Plant Doctor」及「PlantDoctoring is Fun」等專書。由於她的努力與高知名度,使得她成為被大眾認知的第一位「植物醫師」原型。
美國植物病理學者Robert S. Cox(1919—1999)致力於解決美國佛羅里達蔬菜與病害問題。1957 年在佛羅里達大學研究中心短暫工作後,Cox 成為該州第一位獨立作物顧問,並積極參與幫助番茄農民制定針對真菌和細菌性疾病的管理方法。在美國植物病理學會的會議上,他呼籲支持並承認作物諮詢是一種職業。在他所著「The AgriculturalConsultant」一書中,提倡植物保護方面的跨學科培訓,後來影響了美國許多大學並開始採用。
Earle S. Raun(1924—2009) 是在美國農業部工作了20 年的昆蟲學家,曾在內布拉斯加大學工作了8 年,首先擔任內布拉斯加大學昆蟲學系主任,然後擔任內布拉斯加州合作推廣中心副主任。1974年,Raun 成為美國中西部第一位獨立作物顧問。但更重要的是,他成為了全國獨立作物顧問聯盟(NAICC)的創始成員和首任主席。Raun 是植物健康跨學科培訓的堅定支持者,在美國一些地區建立植物醫師系統,包括隨後在佛羅里達大學和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建立的項目。JohnL. Capinera 後來成為佛羅里達大學昆蟲和線蟲學系的系主任,也是建立植物醫學項目的關鍵人物之一,他也是受到Raun在該主題發表的演講所影響。
J. Artie Browning(1923—2013)也是早年植物醫學的重要支持者之一,他在愛荷華州立大學擔任研究員和教師28 年,並在德州農工大學擔任植物病理學和微生物學系主任9 年。他結合了穀類作物抗病育種理論和實務工作,主要是針對燕麥銹病(Puccinia coronate Corda, 1837)的管理,他對向農民提供有效和可持續技術的培訓充滿了熱情,也認為這種模式是必要的變革。和Raun 一樣,他也是植物醫生項目建立的早期熱心支持者,包括貢獻後來在佛羅里達大學和內布拉斯加大學開發植醫學程的項目上。在1982 年美國植物病理學會年會的主席講話中,他建議該學會與其姊妹農業科學一起建立植物醫師項目。正如他後來在論文《一名植物病理學家的成長乃通過有害生物綜合管理來實現植物整體健康:實現遺傳產量潛能的關鍵》中所述,「植物醫生為達成可實現的產量並養活飢餓的世界帶來了希望。植物健康運動有可能給世界農業帶來自綠色革命以來最大的變革,而 D.P.H./M(植物健康/醫學學位)將成為農業最重要的學位項目」。此外,有更多的學者陸續都投入推廣植物醫學工作,提供農民或市民植物健康相關諮詢服務,為植物醫學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2018 年12 月, 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一項決議,宣布2020 年為國際植物健康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Plant Health),旨於「保護植物,保障生活」提升全球對於「保護植物健康」的意識,進而遠離飢餓及貧窮、保護環境及促進經濟發展。為此,於2021 年7 月由聯合國國際植物保護公約(IPPC)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共同舉辦之「國際植物健康年」前夕,國際植保公約秘書處特別出版《氣候變遷對植物有害生物影響科學評論》報告,強調增溫對昆蟲、病原體及雜草等,對於糧食生產與植物健康之有害生物風險影響,建議各國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制定統一的植物保護策略,幫助有效實施應對氣候變遷下的有害生物風險管理措施。上述國際植保公約秘書處報告,雖然還沒辦法大尺度量化氣候變遷更進一步造成之糧食減損衝擊;但實際情況只會更糟更失控,且傷害到那些最缺乏資源進行病蟲害防治之開發中國家糧食安全與生計。為了積極呼籲各國重視這個議題,延續「2020 國際植物健康年」決議,2022 年4 月國際植物保護公約秘書處正式宣布,聯合國決定每年的5月12 日為「國際植物健康日(IDPH)」,更有系統的推動因應氣候變遷與植物健康工作。2023 年國際植物健康日活動手冊中在《健康植物,健康星球》下更以科普繪本的方式介紹了植物醫學及植物醫師的重要性。
歐洲的德國霍恩海姆大學(University of Hohenheim) 早在1939 年就成立了植物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Phytomedicine),是世界上最早設置植物醫學專業的大學。此後,奧地利的博庫大學(Univers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Life Science(BOKU), Austria)也設有植物醫學碩士學位(Master Programme Phytomedicine),賽爾維亞的諾維薩德大學也設有植物醫學與環境保護系(Department of Phytomedicin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University of Novi Sad, Serbia),提供大學部及研究所學位。
美國的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2000 年起參照「醫學對人類(medicine to human)」、「獸醫學對動物(veterinary medicine to animals)」與「植物醫學對植物(plant medicine to plants)」的模式, 率先設立植物醫師(Doctor of Plant Medicine, DPM) 專業學位, 相當於「人醫 (doctor)」與「獸醫(veterinarian)」;屬於學士後學程,需獲得生物學、農學等大學部或碩士學位的畢業生才有入學資格,並從1999年開始招收學生。此後,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University of Nebraska at Lincoln)招收植物醫學碩士和植物健康醫師(Doctor of Plant Health, DPH),DPH 學位與其他健康從業者學位(例如MD 或DVM)相當。該項目需要100 個研究所學分外加實習才能畢業。目標是植物健康醫師(DPH)畢業生(植物醫生)將擁有來自所有主要植物相關學科的廣泛而深入的跨學科核心知識,使他們能夠解決影響植物生長和生產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植物健康挑戰。另外,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提供植物健康管理碩士(Master in Plant Health Management, MPHM)學位,是一個專業科學碩士課程,整合植物健康管理職業的學術和專業培訓,吸收希望發展植物健康專業知識以促進進步或職業轉變的學生和專業人士。而喬治亞大學(University of Georgia)提供大學部學生綜合植物健康管理跨學科認證課程(Certificate in Plant Health Management), 在綜合有害生物管理的三個主要領域,包括昆蟲學、植物病理學和雜草科學,提供廣泛的教育機會。研究所方面提供植物保護和害物管理碩士(Master of Plant Protection and Pest Management, MPPPM) 學位,是昆蟲學、作物和土壤科學以及植物病理學系間的非論文專業碩士學位課程。
中國關於植物醫學觀念的推廣,最早為已故北京農業大學昆蟲學家管致和教授(1923—1995)倡導,主要的推手為青島農業大學的劉同先教授與西南農業大學的丁偉教授。中國在植物醫學的推廣教育上首推《植物醫學》期刊上的發表言論。1952 年起中國各高等學校院系才出現以植物保護為名之院系,目前至少有62 所高等學校設有「植物保護」學科和本、專科專業.但2021 年於《植物醫生》期刊集結來自全中國65 位各大專院校植物保護專業學者教授聯名發表標題為「論植物醫學學科與專業的建設」一文中提出:無論從專業名稱或專業理念上來看,「植物保護」已遠遠不能滿足新農業發展的需求,因此呼籲在原有的植物保護基礎上,逐步發展植物醫學領域專業,完善植物醫學人才的培育體系。青島農業大學已於2017年6 月正式將原植物保護系擴充設立植物醫學學院,下設有植物病理學系、昆蟲學系及農藥學系等專業。其餘中國大專院校中的多個植物保護學院也可能於近期逐步發展更名為植物醫學學院。青島農業大學植物醫學學院是中國高等院校設立的第一個植物醫學學院。發展創新農作物、果蔬病蟲草害防控理論和技術,致力於農作物、果蔬健康防護,為糧食安全、農產品安全和生態安全提供技術,成為科技創新重地、政府決策諮詢智庫、應用創新型高層次植物醫生培養基地。
韓國是目前全世界在植物醫學高等教育發展最完整的國家之一,目前有4 所國立大學招收大學部的植物醫學學生。安東國立大學(Andong National University)植物醫學系具備設計完整的植物醫學教育系統,是該省唯一的植物醫學(植物病理學和昆蟲學)相關學科,提供學生準備植物保護技師考試所需的所有科目課程,方便學生畢業後取得技師資格。慶尚國立大學(Gyeongsang National University)2015 年正式更名成立植物醫學系(Department of Plant Medicine),具大學部及研究所課程。該系的畢業生活躍於包括農村發展行政研究員、農業服務人員、農業相關研究所研究員、農業行政機關公務員、學校教師、種子、化肥、農藥相關企業、高爾夫球場、農業合作社、農畜產品檢疫所。檢驗所、植物檢疫所等各領域。忠北國立大學(Chunbuk National University)植物醫學系前身為1979 年成立的農業生物學系,2004 年更名為植物醫學系。為了保護健康的綠色自然,植物醫學系專門從事面向未來的植物處理研究,並研究和教授與農業和環境有關的生物學。1992 年忠北國立大學成立植物醫院,是韓國大學第一所開設的專門從事植物醫療處理的機構。透過植物醫院,學生不僅有機會練習,還可以協助為患病植物做各種治療和診斷。順天國立大學(Sunchon National University)2005年首次出現使用植物醫學名稱於生命環境科學部(植物醫學專業及生物環境專業),2008 年又更名為園藝植物醫學部(植物醫學專業及園藝學專業)。強調植物醫學科是培養照顧綠色生命的植物醫生的地方,提供有關威脅植物體健康的病原體和害蟲的基本知識和掌握對植物體造成各種疾病和害蟲的診斷、預防和治療的實用知識。畢業學生可以取得韓國相關技師資格,如植物保護技師、種子技師、有機農業技師、農業化學技師、農林土壤評價管理技師、設施園藝技師、文化遺產修理工程師(植物保護)等。
韓國同時也是全世界在植物醫院建置上最為蓬勃發展的國家,目前在韓國樹木醫院協會登錄的大學附設醫院計有:國立森林科學學院樹醫院、首爾大學植物醫院、江原大學樹木診斷中心、忠南大學樹木診斷中心、忠北大學樹木診斷中心、全北大學樹木診斷中心、慶北大學樹木診斷中心、安東大學植物綜合醫院、慶尚大學樹木診斷中心等9 處。韓國樹醫制度較作物診斷的植醫制度發展要來得早及完善,韓國的立法中,在森林保護法第21 章已正式定名為「樹木醫師」(Tree Doctor),立法中詳細規定了樹木醫師的取得資格及執業範圍,此法已從2018 年正式公告施行。除樹木醫師證照之外,韓國也早已有植物保護技師考試,主管單位為農村振興廳。韓國植物保護技師國家考試主要考試內容包括植物保護學理論與實務,同時兼顧農藥管理與植物防疫法規等內容。
日本法政大學2008 年誕生了生命科學部、生物功能學科(植物醫科學專修),2012 年首屆植醫學生畢業,同時在研究生院生命功能學專業開設植物醫科學領域。2014 年4 月法政大學擴充發展成應用植物學科(植物醫科學專修),並於同年成立植物醫科學中心。除了植物醫科學、微生物學、植物病理學、應用昆蟲學等植物保護相關的實踐領域之外,還充實了基因科學等生物科學和資訊科學的先進技術領域,此外,透過融入食品、環境政策學等社會科學領域,推進以培養年輕技術人員為目標的教育研究,開展「保護植物健康」的綜合科學,法政大學是日本目前唯一設有大學部植醫專修教育的私立大學。
東京大學(University of Tokyo)植物醫科研究是由難波成任教授所創,難波教授是日本植物醫學與植物醫師制度的主要推手,主編「植物醫科學」重要著作,同時研究室也與日本植物醫學會共同發行「iPlant」期刊,並創立「日本植物醫科協會」負責日本植物醫師之資格認證與審查。難波教授同時也是最早發起由臺、日、韓三國共組國際植醫論壇的發起人。研究室主要開發植物病害診斷、治療和預防的先進臨床技術、開發「Plant Doctor」教育計畫、構建支持臨床技術的專家系統、植物醫生培訓、專家再教育、教育工作者培訓、構建網絡以建立植物醫院及通過生產過程信息和病理結果圖表增強食品追溯系統。三重大學(Mie University)生命功能學科「植物醫科學專修」培養大學部與碩士級植物醫生,植物醫學實驗室研究植物病害及其病原體、植物和植物寄生蟲等不同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等。日本目前的植物醫師產生制度是經日本「技術士」國家考試第二試通過之後,由政府授權「日本植物醫科學協會」認證後取得「植物醫師」資格,類似於我國人醫的專科醫師制度,由各專科醫學會辦理考試、發證及換證等事項。
臺大植醫中心於2006 年創設「植物醫學研究中心」,中心設置宗旨為整合臺大生農學院植物醫學相關單位之人力,加強有關作物健康管理、綜合診斷、整合性防治、經濟效益管理等之研究、教學與服務。同時促進國內外植物醫學人才之交流,推動並參與國內與國際植物醫師人才之培訓。臺大植醫中心並於2011 年向教育部申請通過設立「植物醫學碩士學位學程」,開始招收碩士班學生。學程的發展方向與重點包括加強植物健康管理之科技與教學、發展樹病醫療科技、發展分子檢測技術、加強臨床植物醫學與農藥之研究與教學、加強植物疫病蟲害流行病之研究與應用、發展有機及安全農業、推動植物醫學之國際交流與互惠,及發展農產品之檢疫科技。
在大學部教育方面,屏東科技大學率先於2008 年成立植物醫學系,其前身為植物保護系。植物醫學系每年招收大學部60多名,之後也開始招收碩士班。以培育植物醫師與植物健康管理人才、植物醫學研究人才、植物醫學資源開發與應用人才為三個目標。嘉義大學於2012 年設立植物醫學系,前身為嘉義大學植物保護系,並於2018 年獲准成立植物醫學系碩士班。嘉大植醫系以培育優秀植物病蟲害診斷及植物醫學科技人才為目標,除研究基礎植物醫學課程外,以結合雲嘉南區各項作物、蔬菜花卉、果樹及森林經濟產業特點,致力於培養學生田間植物疫病蟲害與營養診治的實務經驗、植物檢疫與疫情監控之研究,以及強化安全使用農藥及非農藥資材防治疫病蟲草害之能力,達到植物健康管理與增進國民健康為目標。中興大學則於2015 年成立植物醫學暨安全農業碩士學位學程,並於2022 年新設植物保健學位學程,以作物營養與健康管理、作物病蟲草害及營養障礙診斷與健康管理、防疫相關技術與實務應用、檢疫相關技術與實務開發、農藥藥理與專業處方應用、安全農業與生態永續經營、植物醫師的養成與在職訓練、植物醫學與安全農業之國際交流與合作等為發展重點。臺灣的4所大學並於2018 年同時設立了配合植物醫師養成教育的「植物教學醫院」作為學生參與植物醫療實務工作的實習場域。
除了在學界推行的植物醫學教育之外,許多跨國組織,也曾積極投入植物醫師的計畫,如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植物醫師」(Plant Doctor)計畫,協助太平洋國家的斐濟、索羅門群島及東加等國推行植物醫師制度。起源於英國,會員國超過49 國,已超過100 年歷史的跨國組織「國際應用生物科學中心(CABI)」,2001 年起協同2 個英國知名的農業研究機構Rothamsted Research 及FERA Science 推行全球植物診所計畫(Global Plant Clinic, GPC),針對開發中國家提供植物健康服務為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80 多個植物健康診所提供支持。診所提供涵蓋所有植物問題類型的診斷服務,已為80 多個國家使用,協助保持對作物疾病的警覺,同時還培訓植物病理學家並與其他部門合作,定期獲得技術支援與建議的機會以提供持久的植物健康服務。CABI 也於2010 年初在全世界會員國中進行一個名為「Plantwise “Plant Doctor”Program」的大型計畫,協助各國建立植物醫師制度,幫助各國農民生產更多高品質農產品。
截至目前為止,植物醫學與植物醫師的理論與觀念發展歷史至少已超過了110 年以上,綜觀世界各國在教育體系上的積極拓展與開發,可以想見其未來的發展趨勢與榮景。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國實不應再自絕於潮流之外。臺灣在植物醫學的開發與推動上嚴格來講並不落後於其他先進國家太多。近年來包括學界、政府及民間開始意識到推動植物醫師制度的重要性,也已有積極的推動成效。
在此也願意以以下幾點建議與先進共同勉勵之: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