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整合智慧精準高效 開啟數位育種新局

2025/08/28

摘要

數位育種正成為全球農業創新核心,美國、歐盟與日本皆以基因體學、表型感測及AI技術加速新品種開發,提升產量、品質與氣候適應力。我國農業部亦推動「數位育種技術實用化計畫」,聚焦跨體學資料整合、表型調查工具與決策模型建構,應用於甘藷、水稻、白蝦等13種經濟物種,縮短育種周期並提高成功率,邁向高精準與永續發展

示意圖

整合智慧精準高效 開啟數位育種新局

整合智慧精準高效 開啟數位育種新局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產業分析組 陳南宏、邱星媛、蘇柏如

農業科技司 錢岳

前言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加劇、糧食安全風險升高、農業勞動力高齡化及耕地資源受限等議題,傳統農作物與經濟動物育種模式正面臨諸多挑戰,包括育種周期長、效率低及應變能力不足。在環境快速變遷與市場日趨多元需求下,如何整合新興數位技術與工具協助進行兼具高產量、優良品質與逆境適應力之新品種選育,已成為農業永續發展之重要課題。

全球農業政策積極布局,數位育種引領農業創新

  為提升育種效率與應變能力,數位育種已成為全球農業轉型之關鍵角色,各國政府紛紛將其納入農業創新政策與研究布局中,發展具高度精準性與效率之育種工具,加速重要作物及經濟動物之新品種改良開發,更強調跨資料整合、平台建構及產業落地之綜合應用。以下簡介美國、歐盟與日本近年於數位育種領域政策與實踐概況。

  自2018年起,美國農業部(USDA)推動「國家研究計畫」(USDA-ARS National Program),以提升作物與經濟動物之生產效率與遺傳資源應用,促進農業體系永續性與氣候韌性。透過整合遺傳資源保存、基因體學、代謝體學與分子育種等資料整合,加速優良性狀開發、監測及品種多樣性建立,並推動資料標準化與共享平台,強化遺傳多樣性以促進研究整合與應用。

  《USDA Science Blueprint 2020 – 2025》進一步提出跨領域整合與科技導向之育種願景。在作物領域,整合基因圖譜、微生物與環境交互模組,應用光譜、感測影像與自動化等高通量表型技術,建立規模化性狀量測機制;同時依循FAIR原則建構數位資料庫,導入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進行性狀預測與決策支援。在動物領域,則導入高通量資料平台,與體學等資料整合,建立複雜性狀預測模型,以提升繁殖力、抗病性與氣候適應能力等目標,因應未來挑戰。

整合智慧精準高效 開啟數位育種新局-1

  歐盟自2018年起,推動多項物種之前瞻計畫,聚焦於基因體註釋與表觀遺傳學應用,結合跨體學與機器學習技術,發展實用性狀預測模型以強化育種決策效能。同時為整合跨物種與跨領域之大數據資源,於2023年啟動EuroFAANG計畫,作為基因型至表型(Genotype-to- Phenotype, G2P)研究之核心樞紐,統籌並標準化各項基因體與表型體資料,促進資料共享與平台互通。此計畫致力於建構開放、科學嚴謹且具永續導向之育種體系,進一步提升歐洲在全球育種研究與國際協作中之影響力。

  近年更積極推動植物與經濟動物育種創新,強調遺傳資源在氣候調適、糧食安全與永續農業轉型中扮演關鍵角色。為因應遺傳多樣性流失風險,歐盟透過「從農場到餐桌」(Farm to Fork)與「2030生物多樣性策略」等政策,倡議地方遺傳資源與傳統品種之保育與活化,並在2021至2027年之Horizon Europe科研框架下推動逾60 項相關計畫,內容涵蓋氣候韌性作物、有機與地區性育種、豆科作物創新,以及地方品種之經濟與生態價值等領域。

  日本農林水產省於《糧食・農業・農村政策白皮書》中提出「綠色糧食系統戰略」,目標於2050年前實現農業淨零排放;透過減少化學農藥與肥料、擴大有機農業與環境友善農業轉型。為加速育種科技創新,啟動「加速綠色品種開發項目」,整合產學研資源,推動農業價值鏈從品種選育、田間管理到加工與消費之全面整合,打造數位育種平台。

  技術層面以基因體選拔為核心,透過基因型、性狀資料分析以及預測模型,在育種初期即能辨識目標性狀提升育種效率;導入數位感測與高速影像技術,進行非破壞性、即時之表型與生長特徵監測,亦能同步監測根系發育與溫室氣體排放,實現育種與環境監測整合。

     決策支援方面,結合人工智慧建構資料整合平台,具備資料倉儲、查詢與模擬功能,透過歷史資料輔助選拔與配種決策,有效節省人力與時間成本。為克服多物種資料整合挑戰,日本亦推動跨作物資訊平台,使資料得以結構化整合與應用,拓展育種策略至全產業鏈,實現技術與制度創新共進,推動農業永續發展。

   綜觀美國、歐盟與日本育種發展,各國皆將數位育種視為強化農業體系之重要手段,並依據自身農業條件與需求,發展出全球育種多元且分工互補之發展格局。

各國育種政策與研究重點一覽表

項目 美國 歐盟 日本
因應目標 氣候韌性提生產量

氣候韌性
糧食安全
環境友善

氣候韌性
環境友善
淨零碳排
研究重點方向
  • 跨體學關聯分析研究
  • 高通量表型性狀感測技術
  • 資料管理系統與整合平台
  • 應用機器學習於性狀預測輔助
  • 跨體學資料解析研究
  • 功能性基因體與環境交感研究
  • 高通量表型性狀預測與模型
  • 多物種資料整合與共享機制
  • 基因體與性狀選拔研究應用
  • 非破壞性數位表型感測技術
  • 作物育種數位資訊整合平台
  • 育種決策支援系統
研究領域 農糧、畜產 農糧、畜產、漁業 農糧

 

核心關鍵技術三軸並進,強化我國農漁畜育種動能

  為因應全球農業永續發展挑戰,農業部自114年推動「重要作物及經濟動物數位育種技術實用化計畫」,導入數位科技強化我國育種能量。計畫聚焦農、漁、畜三大領域,選定甘藷、番茄、蝴蝶蘭、白蝦、種豬、種鴨、毛豆、硬質玉米、甜瓜、白菜、水稻、臺灣鯛、紅羽土雞共 13個具代表性經濟物種,進行基因體與表型之體學研究,強化關聯性分析與重要性狀特徵選拔,並藉由整合跨體學數據、歷史選拔資料及環境條件等,建構數位育種平台,提升育種資訊應用與世代經驗傳承,故以「體學資料整合」、「表型調查元件開發」及「育種決策模型驗證與經驗傳承」3大模組為核心(如上圖),透過跨域智慧科技應用協助縮短育種時程並提高成功率,以引領我國育種產業邁向高精準與高效率之願景。 

數位育種3大核心技術與研究重點

整合智慧精準高效 開啟數位育種新局-2

  • 體學資料整合與應用

  整合基因體、轉錄體與代謝體等資料,建構標準化跨體學平台,加速多物種性狀關聯分析與潛力材料篩選,結合高通量數據,提升育種效率並降低成本。以種鴨為例,為提升飼料效率相關性狀之選拔與準確性,針對消化器官及肝臟進行基因體、轉錄體與蛋白質體等研究,辨識關鍵候選基因,並透過標準化格式架構與API設計,建構跨體學分 析平台,有助於快速檢索相關商業性狀指標,加速種鴨產業的數位育種與精準管理。

  • 表型調查元件開發與建立

  為突破傳統育種調查人力限制與誤差問題,計畫開發多尺度影像感測與自動化量測工具,應用於多物種性狀調查,快速取得生長、健康與產量等資料,提升效率並降低表型分析門檻。以硬質玉米為例,運用國家植物表型體分析系統與自動化影像辨識技術,開發可連續且非破壞性掃描之表型性狀調查模式,進行玉米雜交品種於缺氮與缺水雙逆境下根系資訊收集,高效收集大量性狀影像與數據進行基因體關聯分析,同時透過機器深度學習模型,協助篩選植物性狀與耐逆境表現,降低人力成本與數據判讀時間,以提供耐逆境品種選拔之數位育種核心工具。

  • 育種決策模型之驗證與經驗傳承

  透過大數據資料與機器學習等演算法,建構性狀預測、環境表現預測與歷史選拔等綜合分析模式,導入科學化輔助決策,使選拔過程更具預測性與可重複性,並有助於培養新一代育種專業人才。以水稻為例,整合歷年水稻區域試驗之數據資料,並結合臺灣氣候歷史氣象資訊,運用多環境穩定性分析方法進行解析,針對目標品種之品質與產量性狀,建立多年期不同環境下性狀表現之選育模式,並導入機器學習演算法建構重要性狀選拔模型,建立品種與環境交感作用之性狀表現預測,提升優良品系選拔效率與精準度,以作為水稻選拔決策與經驗傳承之數位育種工具。

挑戰與展望:從「選得快」到「育得對」,接軌國際邁向未來

  數位科技正重塑全球育種研發格局,臺灣亦積極投入其中。然而實務上面臨數據格式不一、育種流程未全面標準化、跨平台數據整合複雜及跨域專業人才供應不足等問題,均為技術落地應用帶來挑戰。

  • 加速高通量與自動化應用落地:

  導入高通量感測與自動化調查設備,建構具實用價值的應用示範場域,強化現地驗證與技術擴散,提升數位技術實作可行性。

  • 推動橫向系統整合:

  整合基因體、表型體、環境數據與決策模型,建立資料互通與流程串接機制,促進從「資料收集」向「智慧決策」轉化,加速育種資訊鏈效能。

  • 積極對接國際平台與標準

  參照美國USDA與歐盟EuroFAANG等案例,導入資料標準化規範與共享機制,強化臺灣數位育種成果之國際能見度與合作潛力。

  • 建構跨域人才培育體系

  建立涵蓋生物科技、資訊工程與育種實務複合式人才培育機制,培養具備數位工具操作與資料解讀能力之次世代育種人才,厚植產業升級基礎。

  未來,臺灣數位育種將朝向「本土應用彈性」與「國際對接能力」雙軌並進策略,提升研究成果轉化為產業應用效率,推動智慧化、資料共享與具國際競爭力之育種產業,以加速因應氣候變遷與糧食安全挑戰,為我國農業注入創新動能並邁向高效永續新局面。

關鍵字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